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

2023-03-11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 高中化学 衔接教学 实施策略

1 进行衔接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地位[1]。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中所蕴含的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及化学方法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化学问题。因此,对于本科教育中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不够,不求甚解;对于学习得过且过,只求及格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从教师本身来说,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状况,并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着我们不能采用一锅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化学知识的传授来说,比较偏重于理论,在实践应用上涉及的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教学手段来说,没有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来有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怎样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了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衔接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在高中化学所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及手段,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来更好的衔接过渡到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因此,衔接教学对于大学化学的教学尤为重要。

2 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材知识内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教材的不同,本文主要以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进行说明。高中化学部分共分为8个教学模块,包括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化学》六个模块。

大学化学教材,以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学化学》为例来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三篇内容,其中第一篇为物质结构,第二篇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三篇为化学的现代应用。物质结构篇主要是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的现代应用篇介绍了化学与能源、材料、信息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具体应用。

3 衔接教学研究的实施策略

3.1 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均为非化学专业,这也就是说大学化学这门课是其本科教育阶段所接触化学的唯一途径,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此外,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地域来源比较广泛,所学的教材版本各有不同,其中以人教版教材使用最为广泛;对于选修部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选修的模块也各有不同;对于实验部分,不同学校开设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实操能力强,有的学生只停留在理论部分,最多观看过教师演示,而有的学生甚至是没有走进实验室接触过实验,实操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文理分科,造成文科生仅学过必修部分,并且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基本遗忘,基础比较薄弱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备课前都要充分了解知悉,以方便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全面备课,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课前充分研究教材,找准衔接点

通过分析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内容发现,相同的知识在教育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存在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关系,这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运用;知道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够判断其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研究教材内容发现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大学化学中第一篇“物质结构”的知识基础,又再此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长宽度及纵深度。比如引入了四个量子数来描述电子运动状态,会深入学习化学键的相关理论等。我们可以以此为衔接点来开展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进行知识的过渡,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因此,备课时充分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3.3 设置问题情境,注重核心概念原理的建构

学生在高中所学习的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看待一些新问题时不一定适用,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点,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在教授新课时有目的地导入,引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冲突,从而顺利的开展我们的教学。比如,在酸碱平衡教学时,一开始,我们在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简史时,就可以体现这一点。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各种酸碱理论在每一时期也有不同的回答,科学是不断在前进的。在高中的时候,我们主要学习了酸碱电离理论,认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为碱。这一理论,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但它也有局限性,只局限于水溶液。我们可以抛出问题“不能电离出,但是它却显碱性”,这时候我们用酸碱电离理论便无法回答了,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候可以引入酸碱质子理论,会使学生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关于酸碱核心概念的认识。

3.4 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中的時候学生由于学业比较繁忙,课业压力比较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学校里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加重了这一现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这一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学习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弊端。但是,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和高中有所不同,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且课时短,也没有人催促着学习,学生或多或少会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也就促使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有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设计,就需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多想多琢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在每次课前布置一些任务、抛出问题,让学生去主动搜资料、寻找解决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组内分工明确,让不同学生发挥专长,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教学当中去,锻炼了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创造性。

3.5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走向一种极端,从而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知识。学生也不容易从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而把学习知识当做是一种任务去完成它,这显然限制了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主动发挥创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大学以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时候依然存在。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的开放,单一的评价方式显然不适用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更加的多元化一些,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更全面的发展。比如,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在考核评价时,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主设计或改良某个实验,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分组合作,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此外,可以增加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以及比重,不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以将课堂表现、课后开放式的作业、课程小论文等作为评价方式的一种,并占有一定比重。这样可以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大学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石丰.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G].2014.

[3] 梁爱琴,宋祖伟,曲宝涵.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以原子结构知识为例.化学教育[J].2018,39(2): 23-26.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意义学习理论视角,探讨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调查和分析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以及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衔接情况,并以衔接点作为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的“固着点”“生长点”,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教学衔接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大学有机化学 教学衔接 意义学习

有机化学是大部分工科类专业如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化学基础课程。以北部湾大学为例,不同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开设时间和课时数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时间为48~80课时。作为一门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化合物数量庞大、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众多、化学概念和理论抽象、反应机理晦涩难懂、有机合成错综复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情感上带来障碍。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无疑,知识衔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拟从教学实际、教材内容对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进行分析和调查,基于意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促进知识衔接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成效。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文就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在实践层面,高中化学教学能否满足大学有机化学教学衔接的需求?大学教师如何利用衔接点进行有效教学?

在文本层面,高中化学与大学有机化学在内容上存在哪些衔接点?

(二)研究方法和材料。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等研究方法。涉及的文本材料有:高中化学教材(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化学》(第5版)(汪小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调查。为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笔者对北部湾大学的大一学生(2019级)进行问卷调查。学生生源地遍及江西、湖南、四川等14个省或自治区,男生占61.87%,女生占38.13%,涉及专业有能源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油气储运专业。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调查结果表明,119名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占调查对象的74.38%;48名学生把有机化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考选修模块,占学习了该门课程学生的40.34%;59名学生认为该模块较难学,占49.58%。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见表1。

综合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有少部分学生只能听懂和理解一部分知识,但不能提取知识或回忆;部分学生表示基本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能够按照课本的描述进行复述,但是不能将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解释或举例说明(不是逐字逐句按照课本复述),学会迁移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和理解新概念。

在高中有机化学主题知识的反馈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的内容记忆深刻并且掌握得较好;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模糊不理解、遗忘较多而且掌握较差的主题是:有机合成、油脂、蛋白质和核酸、糖类。醇、酚、醛、羧酸和酯隶属于“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是学生较系统掌握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关系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受前摄和倒摄干扰,遗忘和不理解程度增大。

(二)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衔接分析。基于奥苏贝尔学习分类理论(见表2)对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内容衔接进行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

表3显示,高中有机化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中,高中和大学两个文本存在较好的连贯性,少许内容如系统命名法、酸碱理论知识等存在不一致,但两者的知识衔接点非常多,教学目标和知识难度呈现递进关系,内容的选取和编排遵循“螺旋式原则”。如果学生在高中学习了一些代表性有机物的结构和基本性质,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他们能够顺利过渡到大学的学习阶段。调查显示,41名学生(占25.63%)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学习过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并且与大学结合较紧密的部分内容分布在教材的非正文(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仅有不到80%的高中教师对该内容进行详细讲授。

三、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衔接策略

(一)衔接点是大学教学的固着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与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换言之,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合适的“固着点”,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逻辑的联系,并且顺利将新知识同化—顺应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为此,我们以衔接点作为化学教学的固着点,并在此处找到“矛盾冲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学习状态,发挥衔接点的生长功能。

如“化学键、碳原子成键及碳原子杂化”分别呈现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正文和非正文中,知识分布零散、不系统。研究表明,学习者获得大量明晰、稳定的及有组织的知识可促进意义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产生意义的精确性和明晰性,以及它们即时的和长期的可提取性。首先,采用自上而下的认知顺序,建构以“化学键”为核心的知识结构(见图1),设置一条“化学键—共价键—碳原子成键—碳原子杂化及结构”的派生知识链,使学生的知识从“碎片化”变成结构化,形成层级清晰、稳定的认知框架;其次,以“已知—生疑—分析—习得”进行教学设计(见图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客观事实—认知冲突—提取知识—概念转化”的思维过程,以此形成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路径。

(二)衔接点是有效的“先行组织者”。为了让学生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回忆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能清晰地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学习任务相关联。多项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提高了学习者对某些材料的理解。当教授那些结构良好的内容,但这个结构一时又不太容易被学生把握时,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似乎更明显。

调查发现,高中生对“烃的含氧衍生物”的遗忘和不理解程度增大,大学生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学得不好。有机物常以官能团进行分类,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其性质相似。大学“烃的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羧酸衍生物、取代酸等内容,这些物质之间存在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如醇、酚拥有相同的官能团(-OH),醇、酚、醚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烃基、苯基取代的产物,“醇-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等。在教学时,我们以衔接点作为先行组织者激活先前知识,使得新信息与学生的先前知识建立某种合理联系,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框架。为此,可做设计如表4。

总之,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有意义学习的主要因素,而实际中有些学生没有选修有机化学模块,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记忆模糊、不理解,这给大学的教学衔接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调查、前测、化学反应关系图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辅导者,由辅导者答疑解惑,同时收集各小组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实践证明,这种“结对子,捆绑式发展”的策略对解决学生的知识缺失、先入之見或错误之见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汪小兰.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M].毛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4]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责编 郭晓明)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众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对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剖析,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措施

[作者简介]袁磊,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硕士,湖北武汉430074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关系到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入党动机参差不齐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大学生入党动机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盲目随大流,看到班上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从众心理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些学生因为父母的要求,被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些学生认为党员可以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作为毕业找工作的筹码而递交入党申请书;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政治观念淡化、政治敏感性较差和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象存在,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积极主动,入党后消极被动,没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

(二)学生党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形式单一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党组织学习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习培训内容以文字材料为主,方式方法比较简单,缺乏与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的相关性。学生党组织活动与学生社团、下级团组织也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党员活动脱离广大学生群体,学生党员不能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三)高校政工队伍配备不足

高校党务政治工作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搞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一般来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都比较健全,但是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都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专职党建队伍人数相对减少,有些高校的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中常常陷于捉襟见肘的困境。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党建一线队伍,人员配备不足,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普遍超过教育部规定1:200的要求,这也导致了学生辅导员没有足够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对学生党建工作只能疲于应付,缺乏创新。

(四)党员前期培养和后续教育脱节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界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缺乏专业的、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的老师指导,造成一些学生党支部只停留在学习报纸、文件等形式上,在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上也仅停留在督促学习成绩、遵守学校纪律等方面,不能在思想上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另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党员发展上,对于党员发展后的教育和管理不太重视,造成一些入党的学生“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党员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思想问题,思想上麻痹,行动上松散,严重影响党在学生中的形象。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举措

(一)重视党员教育。健全发展制度

1 慎重发展,严把“人口”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近年来,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学生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组织发展的主要对象。而大学生入党前的思想教育,也就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首先,应该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将入党作为“政治资本”或者由于随大流而选择入党,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要严把质量关。对于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要认真考察其现实思想、真实表现、综合素质。要深入到学生所在班级、寝室,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最后,严格按照入党程序发展。一是认真做好团支部推优工作,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团支部中积极要求入党的优秀团员推荐出来;二是做好群众意见收集,从辅导员、班级同学等多方面了解情况;三是建立严格预审机制,认真审查发展对象的详细材料,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后公示七天,公示无异议后填写入党申请书;四是认真召开党支部发展大会;五是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并进行谈话。

2 增强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组织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学生特点,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定期学习活动机制。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活动,针对理论热点,及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政治敏锐性。通过举办“亮化党员形象工程”等活动,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服务意识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党性观念,为我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完善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一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更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保证。要加强高校党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質精良、组织结构合理、数量比例适度,能够适应当前形势变化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专职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应控制在1:200的范围。要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严格把关,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规范考核,重视培养。落实待遇,提高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这些举措,维护辅导员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进而稳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2 班主任参与学生党建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

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通过班主任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核,进一步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旦达到入党要求,班主任可以及时与学生辅导员联系,遵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及时吸纳到党组织来。对于预备党员教育与党员后续培养工作,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一线人员,与本班学生党员接触较多,更容易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

(三)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

1 结合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工作,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共同的兴趣为出发点自由结合的青年群众性团体。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凭借其广泛的校园影响力和群众基础,正日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度的完善,高校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组织形式趋于弱化。因此,在社团中建立党组织既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有序建设的需要。

党组织在学生社团的管理上,主要是指导,而不是简单的领导,要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促进社团的发展。在社团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思想上、政治上进行指导。

2 结合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武装团员青年,把它作为带动团组织思想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切实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要鼓励团员青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实践,解决好过硬本领问题;引导团员青年培养优良品德,乐于奉献,解决好人生追求问题;教育团员青年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解决好青年作为问题。

党建带团建工作应根据学生组织工作实际,逐步形成“党委(院)—基层党组织一团组织”的三级管理模式。一方面以学生团支部为依托,建立党的理论学习小组;另一方面,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依托,在学生团组织中成立红色社团,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修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研修会等组织,促进团员相互交流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实践的舞台,进一步加强团员的主体性认识,以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影响团员,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使广大团员首先从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然后才是组织上入党,并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 结合学生党建与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型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西部等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高校党支部应带领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党员意识,锻炼党性。党组织可以调研社会热点为专题,让学生党员对党的政策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有一个基本认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才干,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4 结合学生党建与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上党组织。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占领校园网教育平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建立网上党校,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平台。其次,开辟网上虚拟社区,建立网络党建工作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以论坛或其他虚拟社区的形式,开展网上谈心活动,开展党支部活動,让学生党员互动交流,并针对某些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高校应通过网络指导并开展党支部工作。一方面,将党建工作表格、文件在网络一定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党支部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另一方面,公布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的QQ号、党支部QQ群等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在党支部工作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荷叶]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大学化学课程;教学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应在确保大学化学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是大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与素质教育的其它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把绿色化学教育课程化,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进行课堂传授。可喜的是,早在1998年,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课程,首轮《绿色化学》课程在中国科技大学顺利完成。《大学化学》为此发表了消息报道。目前已有较多大学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绿色化学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基础课(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时,對涉及绿色化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并且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与深化,例如在学习活动(读书活动、科技论文竞赛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中和在环境氛围(如成立环保协会)中体验与深化。

绿色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谐”的绿色意识。黄志斌指出:家庭绿色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制定适应教育对象社会化需求的和谐目标,强化教育主体的和谐意识,践行有利于将教育主体的和谐意识实现对象化复制的和谐教育机制。“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主客体和谐统一”乃是贯穿于家庭绿色教育观的逻辑主线。这一教育观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教育。

二、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的化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有义务结合化学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将绿色化学渗透到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在此,结合课程实际,采取了以下“三结合”措施对学生进行了绿色化学教育渗透。

1.结合并发掘教材中绿色化学内容

大学作为主持单位参加了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作为研究成果之一的《大学化学》一书是教育部高教司核准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书分为3篇12章,其取材准确、简明,收入了最基本、最通用的化学原理、规律和实用素材,从素质能力培养和工程技术教育出发,突出工科特点,增强工程意识。同时又注重丰富时代气息,把进入新世纪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论题—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等之中的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研讨和阐述,增强了教材的社会性和应用性。

在大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教学时间多少由教师灵活掌握,这样在大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占时不多而又点到为止。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进行讲授。如,化学能源一章,讲到汽油的燃烧时,给同学们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据调查1998年北京市有机动车130万辆,排出的废气污染严重,北京市已成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在申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是焦点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北京市大部分公交车都使用了清洁燃料。并向同学介绍氢能源以及国家能源战略,并探讨洁净煤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前景,结合燃料电池,介绍我校和我国燃料电池研究和发展的趋势,以此来激励同学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在介绍大气污染一节时,向学生介绍汽车尾气处理的现状,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指出开发高效催化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结合化学发展的趋势,向学生介绍解决汽车尾气问题的研究思路。

2.结合工程和地区实际

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结合重庆地区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自然地、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明确实施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如结合当重庆建筑物遭受酸雨侵蚀的损坏情况,强调酸雨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也为学生介绍重庆地区实施“一控双达标”的实质、意义及酸雨控制的情况。又如在讲化学电源时,干电池、镉镍电池虽是常用的化学电源,但这些电池可是大毒源。一小粒纽扣电池污染60万L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埋在地里,能使1m2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这些电池在今天却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逐渐为金属氢化物镍电池(MH2Ni)、锂离子电池所取代。通过课程的讲授,介绍符合绿色化学意义的电池,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引导学生绿色消费。

3.结合多媒体教学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已经完成了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目前,已有85%的大学化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和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介绍减少有毒、有害工艺。目前正在使用的一批涵盖绿色化学的大学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受到学生的好评。今后,重庆大学将依托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将购置的绿色化学相关软件安装在多媒体机房中,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免费观看,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绿色化学。

三、结语

我国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绿色化学的渗透,这是由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决定的。在大学化学教育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大学化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美英.绿色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22-23.

[2]赵颖华.探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173-174.

[3]石本姣.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8):154.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发展基础的学科,化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归纳的过程,而化学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则是需要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因此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的发展。在大学教学中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在此对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进行浅要探究。

[关 键 词] 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想要评判教育效果的高低,仅凭分数的高低是不足为证的,还必须看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多少能力,理念是否得到了培养,思维是否得到了激发,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否形成,学生的潜力是否得到了发现与发挥等。大学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立的。但是在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回到固定的实验室去上实验课,这种固定、僵化的模式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学生求知需求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已经逐渐显示出了颓态,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必须进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采用新型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开展新型的实验教学,保证学生能在新形势下接受新的教育,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与个人的发展。

一、实行实验课程预选制度

传统的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定时、定人、定教室、定教师参加实验教学活动,这种“大锅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早已经陈旧不堪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因材施教战略原则。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学习效果的评价也过分重视实验结果的呈现,忽视实验过程的操作,出现了部分学生尽管实验过程操作不佳,但是在实验结果数据呈现时进行抄袭,篡改实验结果数据,这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对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造成了极大的损伤。部分实验教师不思进取,存在“吃老本”现象,也大大制約了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更高水平发展。为了打破原有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困境,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形势下,可以实行化学实验课程网络预选制度,化学实验教师首先根据教学进度、实验课程的设置、学生实际课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分不同的实验室,分不同的教学时间,分不同的化学实验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情况、学习进度、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更加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教学,自主性更强了。同时,因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所以这就从另一个侧面促使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实现自身各方面水平的提升,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自己的实验课堂学习,也更加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实现了教学、教师、学生的共赢。

二、实行实验内容多元设置

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对课程进行规划的时候就提前设定好了实验的个数、内容、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考核,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同样也是一种禁锢。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实验内容多元设置的方法,采用实验教学内容“5+N”的选择模式,“5”就是从所有的实验内容中选出5个作为必修内容,“N”就是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实际要求再选取若干个作为选修内容。这种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的实验内容设置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选取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那些实验危险系数较大、实验过程不容易进行人为干预和控制的实验,例如,对汞蒸发热进行测定的实验,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的手段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现象更加生动逼真,同时对那些不容易观察到的反应现象也能够清楚地观测到,还避免了实验危险的发生,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实行实验评价全面考核

在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想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一般都是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主要考查的还是学生最终的实验数据,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对实验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起不到丝毫的促进作用,甚至造成了学生在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敷衍塞责,在实验考核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出现。因此必须对实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实行过程性评价策略,其中参与实验学习的出勤率占比20%,实验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占比50%,最后的试验考核占比30%,这种考核方法有效促进了整个化学实验课堂的改革进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总而言之,在大学中进行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浓厚兴趣,更能保证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国家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梁振江,刘朋军,李华明,等.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2):166-169.

[2]代玉兰.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45-47.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化学与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