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测试范文

2023-11-30

功能测试范文第1篇

1 NAT简介

网络地址转换[3]功能是防火墙的一项重要的功能, 其实现的核心是把内部网络中的数据报文的地址转换为外部合法的地址并向外部网络发送, 而在收到外部数据报文后, 再转换成内部地址并向内部网络发送。

地址转换从实现方法上可以分为静态地址转换和动态地址转换。

在静态地址转换中, 私有IP地址和合法IP地址之间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每个内部IP都有一个外部IP与之对应, 系统通过维护一张固定的映射表来完成这项功能。

在动态地址转换中, 内核动态的决定了外部与内部IP之间的映射关系。对于实际的应用来说, 防火墙必须维持一个动态的映射表, 并随时对这个表进行更新。

当数据包到达防火墙的内部接口后, 查找路由。之后, 数据包要接受系统内核的转换处理, 即将包头中的源IP地址修改为防火墙外部接口的地址, 并在系统中做下记录, 以便之后对其回应包的目的IP进行“恢复”。这样, 当该数据包顺利从外部接口出来时, 其包头中源IP已被修改为防火墙外网卡的IP地址, 然后向外网发出。在数据包回来时会根据系统关于IP转换的记录对数据包的目的IP进行恢复。

2 集成动态NAT的防火墙测试方法

在静态N A T中, 私有地址与公有地址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而且不改变端口号。情况比较简单, 本文主要介绍动态NAT的防火墙测试方法。

在动态N A T中, 地址映射通常是内网私有地址映射到同一个公有地址, 即防火墙的外网地址, 这时我们可以进行其一致性测试。由于端口号的分配是动态的, 所以只有在防火墙测试运行时才能捕获端口号的变化, 因此在测试时需要加入运行时支持才能够实现测试目的。

测试流程与结构同文献[1], 我们需要修改的是测试例的生成。

3 测试生成

用FW_OuterIP表示防火墙的外网地址, 因为地址映射是内网私有地址映射到防火墙的外网地址, 所以有O u t e r I P=f (InnerIP) ≡FW_OuterIP。

用1p'表示1p经过NAT后动态分配的端口号, 那么对于防火墙测试例 (x1/x1) , 经过NAT后, 得到 (x1/x2) , 其中:

(1) 当x1=F:A:p1→B:p2时,

(2) 当x1=F:B:p2→A:p1时,

UT捕捉到x2时, 分析x2, 比较f (A) 是否是防火墙的外网地址, 如果是, 则说明被测防火墙运行正确, 同时记录p1′, 当此测试序列中需要UT主动向LT发送报文的时候, UT将对由同步报文中收到的原始报文的目的地址和目的端口号, 分别使用f (A) 和p1′进行替代即可;如果不是, 则说明被测防火墙运行错误, 测试终止。

比如防火墙外网地址为202.38.73.50, 对于以下防火墙测试例:

构造后的防火墙测试例为。

其中p为防火墙动态分配的端口号, UT不必检查p, 只需记录下p, 在本测试例没有被reset之前, UT向LT发送的包的目的地址就是202.38.73.50, 目的端口号就是p。

4 结语

本文针对集成了NAT功能的防火墙测试, 在文献[1]的测试方法基础上, 将NAT规则引入测试例生成, 并对动态NAT引入运行时支持, 使该方法生成的测试用例同样适用于集成了NAT的防火墙测试, 并以具体的例子描述了测试例的构造过程。

摘要:目前大多数防火墙都支持网络地址转换NAT功能, 当防火墙启用了NAT功能, 防火墙不仅会对数据包进行检查和过滤, 同时也会改变数据包的IP地址和端口号, 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启用了NAT的防火墙测试方法。

关键词:防火墙测试,NAT

参考文献

[1] 魏蓉.基于TTCN-3的防火墙测试系统[J].科技资讯, 2009 (1) .

[2] 郐吉丰, 魏蓉, 蒋凡.基于策略分段的防火墙一致性测试[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3) .

功能测试范文第2篇

一、实践中常见的反测试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 有些被测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利用这些机体自身可改变的生理指标来扰乱最后的测试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测试”。通过我们的研究分析与发现, 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反测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 一) 体能性反测试

这种反测试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的方法较为简单, 比较容易掌握, 这也是体能性反测试最容易被测人使用的原因之一。它是被测人通过机体多余的一些动作来改变或者维持身体的生理指标来破坏测试的有效性。其实体能性反测试的动作有很多, 如咬舌、咬嘴唇、绷紧肌肉、在鞋内放石子制造疼痛等, 但常见的是引入痛感和肌肉紧张。这些多余的动作会扰乱被测人因为心理测试引起的生理活动的指标变化, 这与本能不好区分。但是, 如果被测人只是了解反测试方法而没有经过训练, 也是很难完成的。

( 二) 心理性反测试

心理反测试的方法包括控制思想, 回避案情, 转移注意力, 制造假象或者想象等自我心理控制的方法。目前心理反测试手段大多是通过注意转移、想象和回忆等方式, 降低或扰乱测试反应。采用想象的方式主要是在测试时想象自己设定的场景, 一般都是情绪或者外在刺激比较强烈的场景, 在进行与案件无关的问题上想象此场景的显现, 来改变本来应有的生理反应。在实践过程中, 被测人想通过心理反测试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所运用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有的人会加大呼吸, 异常兴奋, 这种表现所呈现的是反应强烈;有的人却陷入沉思, 想象悲伤的场景, 让自己的身体机能趋于平静, 不易反应, 这种表现呈现的是反应平静或者反应不明显。而且每一个被测人的身体状态和控制心理反应的能力大相径庭,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心理性反测试的特点, 这种行为和动作一般不容易实施和操作。一般人掌控不好。所以, 如果被测人实施了心理反测试方法并且巧妙地通过了测试, 那么针对这种高智商的被测人, 应根据图谱综合判断。

( 三) 药物性反测试

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中也存在这种反测试方法, 就是药物作用。在进行测试前, 被测人通过食用药物来改变自身机体的整体生理状态, 或者异常平静, 或者异常兴奋, 使得被测人对犯罪记忆片段的反应微乎其微, 测试人员就不能够根据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检测被测人, 药物性反测试推翻的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核心。这种反测试手段一般不容易被测试人员发现, 没有多余的动作, 也没有可疑的图谱反应, 但是这种异常平静或者异常兴奋的测试结果也可作为侦破被测人的线索。

二、应对反测试的对策

目前, 随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检测设备的完善,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反测试现象, 研究者也总结和发现了应对反测试的措施和策略。现代多导仪的动作感应传感器基本上可以对被测人的各个身体部位进行监控, 被测人的所有动作都能够被实时监控。在测试的空间内安装监控器, 实时监控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的机体反应和面部表情, 微表情技术的使用还能分析出被测人的心理反应, 还能通过监控器的观测, 来配合多导仪的使用。检测设备上的完善, 给检测人员应对反测试现象解决了硬件上的不足, 但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软件的提高才是根本。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在犯罪心理测试中使用反测试的被测人一般都有很大的嫌疑, 一旦识破, 就必须进行重点调查。②

( 一) 把握测前谈话阶段

整个犯罪心理测试包括三个环节, 六个阶段, 在这其中, 测前谈话阶段是整体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在测试过程中被测人是否有反测试现象, 有哪种反测试现象, 都是在测前谈话阶段形成的, 而且在这阶段, 测试人员的引导和暗示极有可能影响到被测人的内心想法, 所以, 把握好测前谈话阶段, 尤为重要。在反测试的实践中, 反测试现象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 针对反测试的两种情况分别论述。第一种情况, 针对的是对测试有反抗抵触心理的无辜人。如果在测试中, 无辜人进行反测试, 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首先, 测试人员要向被测人说明一下犯罪心理测试的基本原理, 强调这种测试不只是针对罪犯, 任何人都有可能进行犯罪心理测试, 强调测试的准确性, 不会因为在测试中一些因素的干扰冤枉一个好人, 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其次, 测试人员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 配合公安机关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再次, 测试人员应了解被测人是否遭受“污染”, 以及被污染的程度, 决定其是否适合测试。通常将由于调查人员原因造成被测人不适合测试的情形称为“样本的主动污染”③。测试人员应向被测人说明真实情况, 认真配合, 越是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测人员进行检测, 最后的图谱结果所反应出的结论越是真实, 也是消极被动地进行测试, 所反应的结论往往越是不精确的。第二种情况针对的是想要“通过”测试的犯罪人。这种情况下, 被测人急于想“通过”测试, 会出现反测试的现象, 不管被测人是利用哪种反测试方法, 我们在测前谈话阶段要做的, 就是增加被测人的案情回忆, 使其不容易甚至不能转移注意力。在测前谈话阶段, 可以分两步增加被测人对案情的回忆。第一步, 熟悉案情。在此阶段, 多让被测人自己谈一谈案情, 或者向被测人陈述或者提醒案件的真实情况, 增加对案件的回忆。第二步, 根据第一步所了解到的信息, 编制相应的测试题目, 这也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阶段。这一步主要目的是让被测人了解测试题目, 确保被测人对测试题目没有异议, 在此也可以多强调主动配合是对自己有利的, 强调没有通过心理测试的后果, 让被测人心生恐惧, 增强犯罪人的情绪以及回忆, 这样就增加了犯罪人的认知负荷, 增加了其回避案情的困难性。

( 二) 增加测前生理指标检测

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反测试手段, 服用神经刺激类药物或者通过长时间的疲劳或兴奋来改变测试时的基线反应, 也会造成测试反应变异④。增加测前生理指标检测就是为了防止被测人在进行测试之前进行药物的服用来对抗测试。因此在测试之前, 通过检测人员对被测人的精神状态的观察以及神经的检测, 来确定被测人是否想利用药物性反测试方法, 进而对其生理各个方面进行临床检测, 如果在临床检测中发现被测人有逃避测试的倾向, 应该进行重点调查。

( 三) 把握测试阶段

从硬件条件来说, 要提高硬件设施条件, 例如安装多导仪传感器等方式监控被测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反应, 或者在测试时把测试的座椅提升, 让被测人双脚离地, 防止其利用体能性反测试手段进行反测试。从测试人员来说, 当多导仪传感器等显示被测人有实施反测试的可疑迹象时测试人员应立即责令停止, 一般情况下被测人都会遵循测试人员的命令。如果被测人仍然不听劝告, 并依然进行反测试, 测试人员可以立即停止心理测试。在测试当中, 测试人员应该引入探查式问题。所谓探查式问题, 它不同于一般的测试问题, 在我们实践测试中, 探查式问题的引入主要的功能就在于探查。这种探查式问题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例如双重否定式, 设问式, 或者就是提出问题方式的复杂多变, 这样的目的在于增加其认知负荷, 使被测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测试当中, 集中到测试的问题当中, 这避免了心理性反测试的实施。如果被测人回到探查式问题错误过多, 就可以说明被测人有实施反测试的可疑, 应重点调查。另外, 反复引入探查式问题, 也可根据被测人的外在神态, 面部表情来判断和分析被测人的心理活动。

三、结语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程序和成熟的模式, 在现有的犯罪心理领域已应用广泛。在实践中,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准确率高, 应该说对我国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犯罪人员反侦查能力的提高, 在面对这么精确并且强大的技术面前, 犯罪嫌疑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反测试手段来攻破犯罪心理测试, 承认的是, 反测试的出现的确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通过现有技术的发展, 检测人员能力的提高, 反反测试方法的创新, 一定会更加完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未来的发展会让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更加精准。

摘要: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 在正确分析案情和案犯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运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 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 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变化, 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映相关度, 以甄别判断被测人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但由于犯罪心理测试本身的原理机制等问题, 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 很多犯罪嫌疑人更是以多种方式对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进行干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测试”。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监控, 提出应对这种现象的策略, 来完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精准度。反测试作为犯罪嫌疑人逃避测试的手段, 一旦发现或者可疑, 就一定要重点调查。本文就犯罪心理测试中出现的反测试现象进行研究, 剖析其中的原理, 方法, 进而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进一步完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反测试,方法研究,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付有志.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揭示刑事测谎的实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2] 陈兴乐, 陈世革.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1 (5) :21-26.

[3] 陈云林.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J].刑事技术, 2005 (3) :6-12.

功能测试范文第3篇

1. 数学教学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教学目标。

2. 教育(大)目标可分成哪三个纬度?其中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成了哪六个水平? 答: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布鲁姆: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数学教学目标分为哪几级?(比如教育、课程……)

答:数学教育目标→数学课程目标→数学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4 数学教学目标心理学基础有哪些?

功能测试范文第4篇

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安富亮

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育人环境的创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宜人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除了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外,还要加强环境育人。要优化育人环境,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校园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校园环境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校内的各种设施、空间布局和规划设置等。软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明状况、人与物的和谐、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优化校园环境,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必须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设置相应的宣传栏、读报窗、艺术园地、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图书角、卫生评比栏等。净化校容校貌,设置绿化带,保证绿化面积。统一校服,指定校歌,佩带校徽。让学生在文明、纪律、卫生、美感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利用校园广播、局域网、形成网络校园。及时传播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人机互动学习,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师生学习视野。多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积极开展活动,让校园活起来,突出校园新亮点,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

必须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设施所营造的育人功能。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校园中的教师、学生是人的因素,校舍及各

种硬件环境设施是物的因素,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要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主动用校园文化行为约束自己、塑造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教师形象,影响教育学生,自觉把校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师德建设,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校园生活轻松愉快,人文化的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与否。学校要通过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境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课余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二、指导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向家庭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优化家庭身教示范。面对现代独生子女多的特点,要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充满生气与乐观的家庭环境,使家庭生活充满阳光、温馨、安宁、恬静。让孩子在友爱、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要求家长要注意生活作风,要在子女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父母的威信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家长要在各方面为子女作出榜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求要统一,绝不能各自为政。家长还应学习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讲究教育艺术,做到科学育人。

三、 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关心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关心和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下一代负责。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宣传部门、共青团、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文艺、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部门,要保证各种读物和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教育性强、格

功能测试范文第5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并列成为语文四大教学内容之一。而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说”需要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理和得体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同时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各年段中口语交际都有不同层次的标准。从对本校师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数“说”的能力。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倾听能力欠佳,在与人说话时,总是不够耐心、专注。在课堂中发言的次数很少;发言的积极性很低。而在日常交流中学生缺乏应答机智,主要表现为:当陌生人询问的时候,不知所措,不能言语;当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时,不经思考,答非所问;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没有事先想好,该怎么答,而是脱口而出,但又不知如何说下文。另外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他们平时在校、在家不爱讲话的居多,讲话的自信不足,朋友较少,不善于通过语言与人沟通、交流。

(二)目的及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须从孩子抓起。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调动出来,学习时的自我表现欲望才会增强。学生才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创设的情境,最佳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需要创设的情境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提出该课题,通过研究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研究分中、低两个不同的年段。

2、“口语交际”中“口语”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即口头言语。“交际”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口语交际”的含义就是利用口头言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流。这一定义简洁明了,确定了口语交际的手段与目的,即口语交际的手段是口头语言,口语交际的目的

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流,即它的本质属性应是交际。

3、“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途径,为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让学生敢说、乐说、有勇气进行口头交际,并让他们感受到交际带来的舒畅心情和愉快情绪。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习惯,学会倾听、理解分析、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探索口语交际四步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中丰富语言;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语言交流中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学会读书,在阅读中丰富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提高交际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

1、口语交际课上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延伸,因为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浓厚兴趣,有话想说。

(2)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低年级孩子说话、交流的兴趣,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我们根据口语交际内容,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

2、语文课上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

(1)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说”。有些文章为了使文章主次分明,作者把次要的没有描述出来,而用上了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2)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说”。表演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

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

(3)以课文为凭借,想象“说”。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和兴趣,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3、随机训练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之源,因此,课题组教师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并坚持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2、实验研究法:按照所制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口语交际方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实验总结。

3、调查法:课题研究要自始至终坚持进行调查研究,采取相应的实验策略。比如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才能摸清情况,探明问题。

4、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教训,调整实验措施,落实研究内容,采取真正行动,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典型引路,积累经验,以点带面。

6、经验总结法:通过研究实践,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升华为理论,借以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1、过去我校曾开展过中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题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指导。

2、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低年级的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有着特定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3、本课题追求的成果是日常积累所得的实践成果,具有积累性,目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本课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比教学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预期成果:

找出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拓宽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面,优化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创设多种交际情景,课堂内外相结合,有效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说,爱说,能说,乐说,善说,最终为培养出具有较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善于交际、善于合作、善于获取信息的较高素质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特点与创新之处

1、即时性。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想办法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甚至要“想得快说得准”。

2、情景性。教学时我们特别关注有关话题的情景布置。恰当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实地进入角色。

3、复合性。在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还要引导他们对社会、自然、环境、生活等的积累;不仅重视日常的谈吐举止,还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重视与其它各学科的配合。

4、灵活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进行口头交流,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使学生思想上暂时“忘却”自己置身的课堂,步入教学指向的交际情境中。因为只有生动、逼真的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因此我们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的交际环境,并通过多种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节目、教师或学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消除了拘束心理,完全在一种自由、愉快、轻松的情感环境中展示发挥。课堂上学生富有灵性、具有创意的语言不断脱口而出,训练效果十分明显。

七、课题研究步骤、进程

(一)前期准备(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查看搜索相关的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明确选题的方向。(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2、推敲研究题目,确定课题研究题目及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3、进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负责人:)

4、拟定通过课题方案,召开语文教师会议,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意

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负责人:)

5、上交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

6、及时编订课题研究需要的各种表册。(负责人:)

(二)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通过网络、杂志等资料,以科组活动的形式,学习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观念的转变等理论知识及学习有关“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的文章。(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2、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地的名师课堂的观摩。(负责人:视具体情况而定)

3、以学习、研讨、个人尝试、经验交流为主要形式,理论结合实践开展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学实验的效果。(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4、通过调查、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改进。(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5、撰写有关“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的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做好有关课题资料的整理、上交。(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交以上资料一份。)(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6、做好优秀教学课件及优秀课例的收集工作。(负责人:)

(三)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1、针对第二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验证,实验老师总结经验,并开展交流会议。(负责人:)

2、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地的名师课堂的观摩。(负责人:视具体情况而定)

3、选定实验老师上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科组进行集体备课,课题组领导组织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负责人:)

4、收集撰写有关“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的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做好有关课题资料的整理、上交。(负责人:)

上一篇:听力测试下一篇:体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