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矛盾论文范文

2023-04-07

马克思矛盾论文范文第1篇

人大代表如何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向来是基层民主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近些年,上海、福建、贵州、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和直辖市,包括嘉兴市的秀洲区,陆续在县(市、区)一级层面上开展以人大代表介入信访工作,接待信访人员化解信访矛盾为核心内容的活动,有的还延伸到了乡镇人大代表,有的建立了人大代表代理群众信访的制度。2008年全国人代会上,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建立人大代表信访接待制度”的建议。

应该说,这种尝试是中国社会基层民主新机制的一个萌芽,开辟了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常态性的履职模式,促进了基层矛盾的化解,更为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作为一种尝试,其积极意义是应该肯定的。同时,正是基于这种尝试和探索,理论上和实践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还比较多。

首先,人大代表是各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大代表所代表的群众是广义的群体,而非狭义的个体,虽然群体中也包含了个体,但孰大孰小、孰轻孰重是很明显的。同样,法律有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选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基于人大代表的法定身份和法定职责,在这一联系过程中收集到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意见集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现象和问题,应该是公共性质的非个人性质的,而信访主要反映的恰恰是单一个体的问题。如果把人大代表介入信访作为一种代表履职的主旋律来看待的话,显得有点舍本逐末,与立法精神相悖,就如同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然而实践中,有许多问题的确难以明显区分公与私,比如,一些看似个人的问题,往往背后牵扯一大批人;而个人性质的问题如果反映了“一府两院”工作的失职、渎职,人大代表也要担负起监督责任;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信访能够处理的问题,人大代表同样有权监督,等等。这样看来,似乎人大代表与信访员是可以划等号的。但从目前各方面的实践看,即使是代表中参与这方面工作较多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或主任,事实上也很难承担起信访员的角色,法律政策的积累与把握、矛盾信息的洞察与掌握、处理纠纷的方法与技巧等都不是两者互换位置就可以做到的。对此,调查中代表们也坦言自己难以达到信访员的要求,也不需要达到这一要求,因为双方的工作侧重不同;同时,如果人大代表日常意见建议的收集要通过信访这条途径来得到的话,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实践之路势必越走越窄。

再来看程序问题。人大代表的法定身份与法定职责,决定了其行为的非个体性,决定了人大代表对意见问题的收集、提交与解决必须走一个比较规范的程序,无论这个程序是法定的还是授权的,也就是说,依照其代表身份获得的意见问题,代表无权直接处理。而信访是要直接面对矛盾、直接处理纠纷的,对此,两者之间缺少一条可以衔接的途径。于是,应运而生了人大代表联络站、“民情直通车”之类的载体,通过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在人大代表与信访工作之间疏通一条路径,使代表接待选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个性问题可以求得比较快捷的解决,但实践中,仍然有意识地保持了代表接待与信访工作的距离。

综上,人大代表介入信访工作的做法在拓宽基层信访渠道、解决信访难题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非毫无价值,但置于基层民主实践的大环境下,“接待”与“接访”虽一字之别却差之千里。人大代表来自基层,但不等于来自社会矛盾的工作一线,人大代表可以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助力军,但不等于主力军。至于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探索,更不能偏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核心。有专家提出,一种比较理想的办法是,把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进行有效对接,根据监督法有关“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是人大常委会确定议题的来源之一”的规定,探索把代表接待转化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凝聚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的合力,以监督政府改进工作的方法推动信访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但这些原则性的规定还有赖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马克思矛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纠纷的数量及复杂程度也伴随着物业服务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日益严重。本文侧重探讨物业服务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物业管理;物业服务费;解决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纠纷的数量及复杂程度也伴随着物业服务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日益严重。本文侧重探讨物业服务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一、物业服务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业服务费管理比较混乱,收费及管理主体的设置有待完善。由于我国《物业管理条例》中没有对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和管理予以明确规定,尽管在各地立法中均规定物业服务费有物业公司收取并进行管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以及对于物业服务费的管理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而同时业主对于物业服务费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导致问题逐步恶化,成为业主和物业公司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部分业主对于物业服务费都是持有抵制态度的,其实这种观点不是十分正确的,如果服务质量好,物业服务费哪怕贵一点,业主们也不会有意见。[1]而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有针对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管手段。我建议可以引入网上公示制度,将物业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业主对于物业公司的投诉在网上予以公开,实行“阳光物业”。该平台由相关行政机关建设和维护,任何人可以查询物业公司对于业主投诉的处理效率、处理结果以及业主的满意度,这样来讲就可以将各个物业公司置于阳光之下,促进物业公司的优胜劣汰,切实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关于物业费的收取,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有部分物业公司出于种种目的,对少数业主减免或赠送物业服务费,而这种行为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方面由于少收了部分物业服务费,所以容易导致物业服务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只是针对少数业主实行特别优惠,容易造成对其他正常缴费业主的不公平,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其他业主得知内幕消息后也会要求物业公司减免物业服务费,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综上,对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及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及管理走上正轨,才能有效预防由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才能在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二、物业服务费管理的完善建议

关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及管理主体的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应当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规定业主委员会为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及管理主体。由于物业管理费本是全体业主交付的用于物业管理的资金,其所有权本应属于全体业主。其收取权及管理权归由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选出的,由业主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业主行使各项权益的业主委员会享有比较合理。[2]因为业主对于业主委员会的产生以及日常的运作比较熟悉,同时业主作为房屋所有人依法享有在业主委员会中的各项权力,业主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代表组成的,业主代表对于各位业主一方面是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经常往来的邻里关系,所以业主对于业主代表的感情也一般比物业公司亲近,理所当然的会比较信任业主代表的工作。综上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如果由业主委员会进行的话会有利于业主缴纳,同时也方便业主进行监督。同时,业主委员会对于物业公司的服务有权进行监督,建立物业服务支出查询机制,保障业主知情权。通过该项制度,让业主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到物业公司所支出的各项费用。[3]业主委员会对于物业公司进行切实监督,如果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较高,符合业主的期望,那么业主委员会应当按期支付物业服务费给物业公司。如果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是很理想甚至比较差的话,业主委员会也有权暂缓支付物业服务费给物业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经济方式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业主委员会通过物业服务费的支付调控可以切实有效的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可以及时纠正物业公司的各种不良行为,让物业公司重视业主的意见,重视业主委员会的监督,从实际上有力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业主委员会对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以及支出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专用的账户,并且应当对于物业服务费的支出进行公开,接受业主的监督,同时业主有权利要求业主委员会对于物业服务费的可疑支出进行说明。另外,我认为可以引入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鉴于审计的服务费用比较大的现实,可以将几个业主委员会的审计业务打包给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而降低审计费用。对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个别老旧小区以及分散小区,可以建立一个物业服务费收取及监管联合平台,该平台由各个小区的业主按比例选出负责人,共同组建一个监管机构,共同委托给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从而一方面有利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和使用监管,同时有利于为今后成立正式的业主委员会打好坚实的基础。综上,通过业主委员会或联合平台对物业服务费的收取和使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可以切实督促物业公司重视业主对于物业公司的意见和投诉,使物业公司积极地为业主服好务,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综上,通过分析物业服务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完善物业服务费管理制度,提高物业公司服务水平,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奉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湘.物业管理收费纠纷的行业隐患[J].现代物业,2010(1).

[2]张翔.物业管理纠纷有关法律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8(11).

[3]戴语思,陈名峰.业主自治中物业服务的完善—以物业管理纠纷为视角[J].商,2013(17).

马克思矛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问题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民生和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因此,对利益协调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建立健全什么样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社会

一、对利益协调问题若干认识误区的厘清

利益协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利益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在整体上对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从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对利益协调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理解和认识误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分析和厘清。

首先,利益协调不是要回避利益冲突和利益斗争。社会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协调各种利益时,承认利益差别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承认各种相互差别的利益都是合理合法的,利益协调也并不意味着必须满足和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要求。相反,利益协调有时候不能回避利益冲突和利益斗争,不能回避对一些不正当利益要求的限制乃至剥夺。比如说,对于涉毒、涉黑、涉赌、涉黄等违背社会整体利益的集团利益,就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对于各类腐败分子、各类犯罪分子的非法利益要求,也必须加以限制和打击;对于其他各种违背社会公正的利益要求,对于有害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要求,对于违背国家安全的利益要求等,也应认真识别并加以限制和打击。利益协调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基本制度。在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更应着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尊重各阶层、各群体的正当利益要求的同时,应当警惕那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利益主张。

其次,利益协调不等于仅仅协调经济利益。利益,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作为利益主体追求和满足的对象,利益自身具有多种类型,如物质型的利益、经济型的利益、精神型的利益、政治型的利益、广泛社会型的利益、群体型集团型的利益、综合型关系型的利益等。但是,目前在讨论利益协调问题时,有的往往把利益直接等同于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这是不全面的。经济利益固然是当前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有很多社会矛盾并不与直接的经济利益有关。因此,在把协调经济利益作为当前利益协调的核心和重点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协调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即使是协调经济利益,往往也回避不了对其他方面利益的协调,因为没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协调,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经济利益协调。当前,在大力协调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

第三,利益协调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的再分配。在谈到利益协调问题时,有的往往把利益协调完全等同于政府的再分配,把政府看作是利益协调的惟一主体。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片面性。造成目前社会分配失调、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既有再分配方面政府职能不足的一面,更有初次分配不公的一面。作为实现初次分配的重要机制--市场机制,目前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讨论利益协调时,也应高度重视完善初次分配的市场机制。毫无疑问,政府在促进公平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政府并不是惟一的作用主体。经验表明,完善的市场和发育成熟的社会组织都是利益协调的重要主体。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初次分配职能和政府的再分配职能相结合,是实现利益协调的重要手段。此外,很多社会组织在增进公民福利、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团结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讨论利益协调的主体时应避免片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倾向,而要关注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个作用主体,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培育社会自身进行利益协调的力量。

第四,利益协调不是仅仅协调当代人的利益。在讨论利益协调问题时,应当认识到,利益协调决不只是协调当代人的利益,它还包含对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协调,即要注意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利益协调必须有时间维度的考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在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与权利方面,后代人至少应该是与当代人一致的,不能因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使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受到损害。因此,在强调通过发展来满足当代人需求、协调当代人利益、缓和当代社会矛盾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制定社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也要关注其可持续性问题,避免让后代人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应侧重强调当代人的自觉和责任,侧重约束当代人的利益要求,侧重防范后代人可能遭受的利益损失,侧重建设具有长期效力的法律制度。

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与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制度,是一个既能够为每个人提供谋取利益的平等机会,又能够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当前尤其需要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四种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利益表达是指社会利益主体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逐渐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沟通和反馈不及时,往往会导致社会利益关系的紧张。因此,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的同时,需要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地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多种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的、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化中,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和地区差距扩大等现象,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有的是在实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时难以避免的;有的是不同利益主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的差异造成的;有的是各地政府在领导改革开放时某些不恰当的决策带来的;等等。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情况,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因非自己因素造成利益受损的人们,提供一定的补偿,以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并不意味着利益补偿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利益补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与国家按劳分配的政策相适应。如果补偿过度,就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可能重蹈平均主义的覆辙,削弱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这就“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2]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向利益受损者提供一定的补偿,使社会各阶层分担社会转型成本,尽可能地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改革成果。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具有重大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保障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当其在年老、失业、伤病之后,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获得一定的收入补偿,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有了保障,生存也就有了起码的保证。社会救助是国家提供的一种无偿的社会保障,即对无生活来源、失去工作能力或遭受突然灾害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的无偿救助。社会福利是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它是指由政府免费或低价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服务,以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如为孤、老、幼开办福利院,对残疾人实行某些优惠政策等。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是要加快建立多层次、覆盖面广,尤其是要将占全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包括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织就社会保障的“安全网”。

四是要建立有力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各利益集团(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这些利益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有可能转化为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不断提高化解利益冲突的能力是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一个非对抗性矛盾占主要地位的社会里,必须用非对抗的方法特别是社会和谐的方法来解决矛盾。”[3]协调利益关系的落脚点就在于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要加强立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要教育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逐步把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中介组织在调节社会成员利益冲突方面的作用;要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形成协调利益关系的强大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主动关心群众、经常反映群众要求和化解利益矛盾的作用。有力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是利益矛盾的“消防栓”和“灭火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2.

[3]李君如.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5.12.28

责任编辑:丰军

马克思矛盾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沈文选,男,1948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理事长,湖南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学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数学会中学数学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师大数学奥林匹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初等数学研究》主任,《数学教育学报》编委,《现代中学数学》副主编,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长期从事中学数学、初等数学、奥林匹克数学、教育数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他文章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高校教材4部,出版其他书籍近20部。200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眼光透视》《数学思想领悟》《数学应用展观》《数学建模导引》《数学方法溯源》《数学史话揽胜》等系列书籍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习资料。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活动应运而生。如何有效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此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数学校本教研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学校本教研是指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以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为研究目的,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以学校为本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提高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它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数学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形成驾驭新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和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数学思想的启迪,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数学情趣、意志、风格的塑造。数学校本教研的内涵,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数学校本教研应该基于数学教学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教学实践表明:没有一个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学校工作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教育是一种需要将“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和谐整合,具有较强创造性特征的专业教育。数学教师在学校的成长离不开数学教学实践,更离不开数学教学研究。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对所有教师专业化成长情境产生了挑战,即要适应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学习研究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创造和设计新的数学教学评价,等等。因此,数学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它以“解决数学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的,以“实现教育观念,强化理性意识,提高研究能力”为间接目的,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终极目的。

2、数学校本教研就是要优化数学教学

数学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数学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并优化学校的数学教学活动,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数学校本教研从逻辑起点到达成目标必须体现“以校为本”的鲜明特色,问题的产生源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解决也归宿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数学校本教研的目标指向在于通过解决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优化数学教学,并为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3、数学校本教研要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数学校本教研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本人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对话”。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所研究的是自身教学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从研究的功能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自我觉醒与提升。它根植于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教师所体验和认同。因此,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教研应该融入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在对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中,在对教学的现实反思、探索和创新中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数学教师是推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成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于形成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强调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

1、通过反思,才能赢得新的挑战。

在校本教研中,通过反思,才能充分地发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行为的指导,才能激发出理性的力量,才能把潜意识的活动纳入有意识活动的轨道。例如,我们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数学”运动进行反思,看到了:由于“新数学”运动只注意了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而造成的后果3L例如,我们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传统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反对,在世界范围内又提出了“大众数学”的口号进行反思,看到了:这就是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仅仅注意了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而未能正确地反映数学本质而出现的问题,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实质等一些偏向。

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反思,我们会更理性地思考:“新数学”“大众数学”单独均没能很好地处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如果将“新数学”“大众数学”两方面结合起来,亦即运用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思想或许有可能较好地处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20世纪80年代末,张景中院士总结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教育数学的思想。他认为,为了成功地进行数学教育改革,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教材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已超出“教学法加工”的范围,形成了“教育数学”的研究领域。这是一种既注意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也注意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的思想。他说,“为了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数学知识。这批判,当然不是怀疑这些数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检查它在教育上的适用性”。教育数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教育观,似乎可以充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教育数学思想为指导,彻底改革现行数学教育体制,形成新的数学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体系,以教育数学研究的成果创造出适合新时代公民的学校数学课程、成人继续教育数学课程等,这可能是数学教育现代发展的需要。

2、反思,使认识得到升华

在校本教研中,离开了反思,无法进行真正的数学教育研究;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特别是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使得我们对课改中出现的新理念、新做

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新编教材结构进行反思,对编写教材的一些理念进行反思,对新教材呈现方式进行反思,使我们看到: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问题,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我们课程的哪些传统内容必须保持,哪些习惯做法需要改进,都应当有扎实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支持,形成明确的、相当具体的认识。

数学课应当教数学,任何情境、联系实际、学生的探究活动等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准。因为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表明,离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一切发展都将落空,无知者不仅无能而且无情。教师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学生的发展,迁就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不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是不正确的。

3、反思是数学教师的行动研究

反思是数学教学的反思性活动。它有助于数学教师“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趋于一致,促使教学从“经验性”走向“合理性”,是数学教师的行动研究。

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及自己数学情况的简单回顾,对教学经验粗略的总结等,这虽然是一般水平上的数学教学反思,但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对数学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模式、原则等的审视,对支配自身教学行为的学生观、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教育观等的反思,必将极大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准,也必将促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合理完善。

综上所述,强调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进行教育数学研究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对教育数学思想的不断领悟是专业素质的一种指标

教育数学思想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对数学成果、数学教材进行改造或再创造,提炼出供人们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成为每个人都可获得的必要的数学。

运用教育数学思想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出教师的教育数学素养。从专业素质角度分析,对教育数学思想领悟的程度是专业素质的一种指标。

2、教育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是展示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表现

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分析,教育数学素养的高低也是体现专业风格的一种表现。例如:具有较高教育数学素养的教师,总是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课本。这批判当然不是怀疑这些数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检查它在教育上的适合性或适用性。同样的空间形式、同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于不同的数学命题、数学结构、数学体系。

具有较高教育数学素养的教师,在处理教学难点时,就会看到:难点之难,很可能是由于数学成果未能给客观世界提供好的反映。这就需要通过再创造寻求更优的反映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化解难点。

具有较高教育数学素养的教师,将会特别关注计算机使用后造成的新的教学环境问题。在这新的教学环境中,数学教师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教师“介入”学生的学习的时机和方式是什么?几何学习中如何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经验?又如何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对直观图形作出适当的解释和必要的推广?等等。

如此看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发展专业能力的一种要求。

3、教育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是发展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合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研究活动,如果发展起来,形成的方向或学科,就是教育数学”。

从专业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进行教育数学研究,既可体现其数学功底、教育功底的内涵,又可体现其专业风格等重要特征。从专业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我们还可更为清楚地看到加强教育数学研究的必要性:一方面,教育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教育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教育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感受到数学发展的心理历程,领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无疑,这些体验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融入研究者的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专业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教育数学素养是从作研究中培养出来的,是从研究教育数学的具体对象中培养出来的。

进行教育数学研究,就是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如果说,要求一个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纯数学研究、纯应用研究或教育理论研究不太现实的话(由于条件、资料有限而不能显身手,或者学习了教育理论,只能贴标签式标榜一下),那么进行教育数学研究,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可以大显身手,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学理论,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再改造或再创造,在干中学,边干边学边研究,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责任编辑 赵雄辉)

马克思矛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師生矛盾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化解师生矛盾,维护师生和谐关系,既要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矛盾的特征,进而提出解决体育课堂师生矛盾的途径,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堂;师生;矛盾

一、体育课堂教学师生矛盾的特征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矛盾的解决途径

(一)了解学生,从源头抓起,杜绝矛盾发生

有效的体育教学,首先,要分析学情,从班级的每个孩子人手,利用室内课和课余时间研究学生。每个孩子来自不同地区,生活环境不同,接受体育技能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这样就导致学生性格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接受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有所差别。分析学情既可以针对性设计体育教学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形式用数据分析班级学生对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堂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也可以和班主任沟通了解,主要是了解班级里一些体育积极分子和不爱好体育的学生,这样体育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计划。其次,通过学情分析,体育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语言组织等来避免体育课堂矛盾的发生。

(二)关注学生,用爱心化解矛盾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他们希望被关注、被重视、被鼓励。在他们心中,他们希望体育教师不仅能教授他们体育技能,还希望和老师能像朋友一样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因教学技能不规范或教学示范失误而遭到学生的嘲笑,引发师生关系僵化对立,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着重提高讲解示范的质量,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拥有一颗至诚至爱的教育之心,当教师在教学中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教学失误时,学生也会表示谅解。比如教师吹集合哨,有的同学没有积极归队,有的教师就训斥学生。如果体育教师换一种亲切的口吻,问学生是否需要着重指导其练习的话语,反而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而迅速归队。这种通过关爱的方式与学生保持心理相容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其的关注,也有效地化解了即将诱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三)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师生矛盾主要归咎于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教师喜欢凌驾于学生的高度之上。大部分高中学生把人格和尊严看得比其他什么都重要,老师应从学生心理入手,以爱心作为教育之根本,从语言、动作、行为举止的每个细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只有立足于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进行自我反省。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一些过激的话,比如说:“这个动作都教你好几遍了,你怎么还做不好?模仿能力太差了,你是不是没带脑子来?”

(四)正视自我,理智对待师生矛盾

对待学生比较好的方法常用“以柔克刚”。关于那些对待错误态度不端正,拒不承认犯错的学生,体育教师最好采用柔和策略。如果学生一言不发,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强硬态度,根据实际情况,体育教师采用刚柔并济的方法解决师生矛盾。当体育教师做示范技能动作教授学生时,有的学生会在私下瞧不起教师,嫌弃教师动作不规范,或者觉得老师不如自己。这时候老师心里虽然很冲动,但是也要克制自己,不要发火,等下课以后私下找学生单独交流。我采取的方法:找机会和学生一起运动,比如打篮球。让这个学生防守自己,然后让他在篮球比赛中真正了解自己的篮球技能,用篮球语言给学生上一课。这种方法我已经让我的很多学生对我都竖大拇指。从那次一起篮球比赛之后,学生在我的课上再也不敢扰乱课堂,反而没事会请教我一些篮球训练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课上是师生,关系,课下是朋友关系。

(五)提升自我,利用矛盾达成德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需要权威的。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专业技,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体育教师的权威也是学校教育权威的一种体现,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管控。比如在上篮球课,进行投篮练习时,教师吹哨练习停止,有的学生还在投篮,不服从教师指挥。这时体育教师可能发火,发生语言伤害,此时师生矛盾就会升级。面对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应持正确的冲突观念,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做出反省,向发生矛盾的学生道歉。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此次矛盾事件,在全班进行德育教育,对不服从课堂纪律的行为着重提出批评,再次重申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利用矛盾事件的警醒作用,达到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结束语:

新型的体育课堂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有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的体育知识,更要求体育教师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体育氛围,注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涛,陈冕.浅谈中学师生矛盾的成因和预防【J】.科教文汇,2017,6.

【2】谈淼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19.

【3】体育课堂“师生冲突”的类型分析及处理策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b7b930100w2ek.ht.

上一篇:马克思经济论文下一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