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草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草原文学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最敏感的神经和最活跃的细胞,它积极参与草原文化传统构建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草原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并以审美的形式体现它们。

一、草原文学的文化风貌

首先,从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层面看,草原文学具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形态特性。从根本上说,草原“牧业就是由自然、牲畜(家畜)、人(牧人)三者构成的生存方式”。因此,草原文学基本上都取材于自然、牲畜和牧人的生活,并通过三者的关系反映牧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愿望和审美理想。然而,草原民族的生存方式并非只有游牧业一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还创造并发展了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与此相适应,草原文学的文化内涵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反映狩猎生活、游牧生活、农耕生活的作品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从内容上看,多数作品都具有应用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审美性与启蒙性相统一的品格。它们不仅带给历代草原人民以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同时也担负了传授知识、启蒙思想的使命。

由于草原游牧民族中文字产生相对较晚,加之他们长年过着居无定所的游动生活,他们的文学形式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在古代,主要靠口耳相传的各类民间口头文学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抒发喜怒哀乐之情。从古代草原文学史看,民间文学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只有到了近代以后,书面文学才取代民间文学跃居文坛主导地位。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中,记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程式化是最便于记忆的模式,因此,在草原义学中,像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赞词、民歌、说书故事、好来宝等高度程式化、类型化的民间文学形式特别发达。另外,从古代诗歌谣谚到现代诗歌,诗歌这种擅长于表达激情的韵文形式也特别发达,这与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阿尔泰语系语言的特点不无关系,从《蒙古秘史》开始又形成了韵、散相间的文体传统,直到近代叙事民歌一直都在沿用,这说明草原民族对韵文形式喜爱有加,甚至连散文形式的叙事文体也较难摆脱韵文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表现手法上,草原文学因体裁和题材的不同,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抒情。这与草原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草原民族在无文字的时代,在部落与部落之间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中,主要以便于记忆的押韵的韵文形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传统。因此,草原文学历来以抒情的韵文作品为其主打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由萨满祭祀神歌开启的抒情传统和以祝词、赞词、箴言等为主的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特的抒情文学样式。

在创作风格上,与中原汉族传统文学所注重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精神和“中和”之美的风格类型不同,草原文学具有毫不掩饰地宣泄强烈情感的“酒神型”风格特征,剑拔弩张、狂怒狂喜的作品比比皆是。对人和物的描绘也常常是粗线条的,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草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还先后积极借鉴、吸收并改造中亚民间文学(尤其是英雄史涛)、中原农耕文学(尤其是意境诗和章回体小说)的优秀成分,创造了草原文学一次次的辉煌。

由此可见,草原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到社会功能,都是在草原文化的土壤上萌生、成长、开花、结果的,都有着鲜明的草原文化属性和特色。尤其,草原文学的内在品格和审美特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着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二、英雄乐观精神与草原文学的审美追求

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动荡历史、现实背景,使历代北方草原民族形成了粗犷、豪爽、坦诚、勇毅的民族性格和英雄、乐观、豁达的文化精神。他们把英雄作为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来追求,进而形成了崇尚英雄、讴歌“力、勇、义”的风尚和“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民族性格、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草原文学形成了天高地阔、“金戈铁马”的气势,“骏马秋风塞北”的阳刚之美,朴素,明快的审美情趣,以及苍劲刚健的崇高风格。它和中原汉族文学的阴柔之美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之刚柔相济的风范。

草原文学多以反抗邪恶的社会势力、征服险峻的自然力的顽强斗争为其主要描绘对象、以赞颂和崇拜“力、勇、义”为其传统主题和价值取向,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为其主旋律。在它所描绘的壮丽草原环境、所叙述的奇伟故事情节和所塑造的剽悍人物性格等方面,都给人以阳刚之美、雄浑之美和崇高之美的享受。正如有专家所概括:“草原文学作为审美的客体,在内容与形式上常常相应地表现为一种健力之美,例如有高远阔大的境界,奔放昂扬的情感,刚健雄浑的气势,粗犷豪爽的文风等……它们在结构上往往大笔勾勒,大起大落,具有气势磅礴、波澜起伏的功效;在语言上词采豪壮,声调铿锵,遒劲质朴,追求力度和色调。这种美学意境与所反映的草原生活、所描绘的草原习俗以及所刻画的马背民族的人物性格,都是相一致的”。草原民族的“开辟神话”(如《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等)、天神神话(如《冰天大战》等)、征服自然神话(如《额日黑莫日根》、《征服残暴的黑龙王》等)以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敕勒歌》,无不都充满着阳刚之美和磅礴气势,由远古神话所开创的北方草原文学的这种文化精神和美学品格,到英雄时代“语言艺术的经典模式”——英雄史诗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可谓登峰造极 即使后来的《蒙古秘史》、《青史演义》以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仍然一脉相承地充满着一种粗犷的、壮美的阳刚之气。期间虽由于受佛教的影响,一度出现过感伤主义诗歌,受中原汉族农耕文化、文学的影响,出现过注重精雕细刻,追求深邃意境,具有阴柔之美特点和悲剧色彩的小说、诗歌作品。但这些作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草原文学的原有审美特性,相反,使草原文学的审美情趣渐趋多元化,南过去一味注重和表现阳刚之美,在奔放不羁的同时又带有直露浅显缺憾的粗朴型逐渐转向以阳刚为主,刚柔并济,寓深沉厚重于雄浑苍莽之中的审美情趣发展,使草原文学具备了近现代审美品格。

草原文学的阳刚特点首先来自于其英雄主义精神。正如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所吟诵的——他们把生和死置之度外,千险万难不在话下,一切为了既定的目标,甚至浴血奋战本身就是五尺男儿的莫大幸福。他们热烈地向往战斗:“我们什么时候遇到较量的对手?我们什么时候遇到猎捕的野羊”?这是他们时刻期盼的机遇。

在草原文学作品中,诸如“生在阳光下,死在战场上,这是男子汉的生活,想到这些心里火热”:“生为丈夫,其死也,使我弓矢与尸同卧,不亦善乎”;“世上凡是有生命的谁个不死?纵然在战斗中死去,八根白骨埋山谷,一腔鲜血沃大地,美名流传,有什么冤屈?”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这些铿锵

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充分显示出草原人的英雄气概。

而乐观是英雄固有的品性和人生态度。乐观主义是英雄主义的孪生姊妹。英雄的品格必须具备乐观的心态。在英雄面前没有什么过不了的难关,危难关头气馁愁苦绝非英雄。草原民族英雄乐观的文化精神,使草原文学充满乐观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不同题材的各类作品,几乎都没有低沉哀怨的情调,即使一些英雄人物遇到挫折、失败,也不会哀怨叹气,委靡消沉。不仅如此,史诗、民间故事等,还往往以“大团圆”的理想化模式结尾,说明他们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不希望博得眼泪,而是希望博得赞美和敬佩。尤其英雄史诗几乎都以“克敌制胜、凯旋而归、举办庆功宴”的喜剧氛围结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草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当然,从北方草原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来看,也并非没有一点悲剧性因素。在一般情况下,牧户与牧户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因此,牧人更多打交道的不是人,而是自然和牲畜。牧人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赶着畜群迁徙,与牲畜为伴的时候,也难免感到孤独和寂寞;与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搏斗中,也有失败的时候。早期作品中便已露出些许哀怨的情调;佛教第二次大规模进入北方草原之后,草原文学中也曾出现过一种悲观厌世主义、感伤主义的审美倾向;近代叙事民歌中,这种悲剧色彩渐趋浓郁,大部分作品都以悲剧告终。但对于整个北方草原民族审美发展史上来说,它只是一个微弱的支流,成为主流而贯穿始终的仍然是乐观主义。

三、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与草原文学的审美境界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既不同于中原农耕民族的伦理型文化,义不同于西方商业和工业民族的科学型文化,它是一种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生态型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游牧文化不像伦理型文化那样注重人而轻视自然,更不像科学文化那样把人和自然绝对对立起来,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而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以游牧生产方式为生计的历代草原人民,“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护卫自然”。正是由于敬奉自然,他们“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一以贯之,使之能够在知、行统一上得到升华,成为草原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结晶”。草原文化这种“崇尚自然”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对草原文学的影响十分深刻,使其成为以“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为最高审美追求的文学体系。就其内容而言,它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草原民族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观念:就其形式而言,它不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社会生活、民族个性及民族大众的心灵世界,而且还是草原民族审美感觉、对美的尺度的把握以及艺术想象、艺术表现等多种规定性的对象化结果。草原文学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的特征是草原民族游牧生活对自然界完整统一的对象性关系的产物。这种全面完整的统一性,源于游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不存在人造的隔膜,不存在城镇村落、人造山水等“人化的自然”的古朴生活。游牧生活的人造设施只有蒙古包。而这一小天地也始终没有阻断里边的人与周围自然界的无缝联系。草原人是完全自在的自然中的人,他们所感觉到的是完整的自然本身,因而其感觉、想象及思维的对象当然是自然存在和游牧生活本身。这种现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本身便是草原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价值观产生的根本前提,也是草原文学之所以追求“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的审美境界的根本原因。

在草原文学中,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以主张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平衡为主题,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境界的“生态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造物主之神奇,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平等友爱、和谐共生。如《敕勒歌》所描绘的天地人相融为一的纯然美景;回鹘族民歌《在这样的地方》所表现出的人对大自然的无尚赞美和万般眷恋之情;蒙古族谚语“苍天就是牧民眼中的活佛,草原就是牧民心中的母亲”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崇敬;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所张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长调民歌那种人已彻底融化到蓝天白云、茫茫草原之中的辽远意境等等,都无不体现着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美统一的文化精神。在草原民族文学中人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并没有停留在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的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赞美,而是将其升华成了对赐给自己生命和幸福的天地自然的崇敬和眷恋,乃至爱惜和保护的神圣职责和历史担当。

草原文学的这种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的审美特征,还突出地反映在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动物的态度上。我们不但能够从草原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列举出许许多多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情感的作品,而且可以感受到草原牧民是把何等真挚的情感移注到动物身上的。其中最生动的事例当是草原牧民用哀婉优美、令人心碎的《呔咕歌》感化遗弃幼仔的母羊、母驼等刚生产的家畜,直到它被唤醒母爱,甘愿接纳它嗷嗷待哺的幼仔为止。在牧民看来,动物也是充满感情的、通人性的,一个真正的牧人手中的鞭子不是用来征服牲畜的,而只是偶尔用来惩罚或震慑牲畜的,甚至只是表明其对牲畜的驾驭权力的装饰品。

草原文学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兽形类比”,就是在文学艺术中塑造人物形象时,以凶禽猛兽类比人的性格特征的艺术表现方法。它是从古代萨满教神秘观念衍生出来的、同狩猎和游牧生活紧密相连的审美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萨满教文化艺术中兽形类比所具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淡忘,变成了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兽形类比。它是草原民族古代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寓言故事乃至近现代文学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审美对象。早在古代神话传说,尤其在图腾神话传说中,就已经出现了萌芽状态的以凶禽猛兽类比或象征人的本质及其力量的表现手法。如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赫哲族以及突厥语诸民族族源神话中的熊图腾;突厥族、蒙古族、满族、哈萨克族、高车族族源神话中的狼图腾;蒙古族各氏族祖源神话中的白海青、乌鸦、鹰、天鹅、鹿、牤牛图腾等形象;都表达了在图腾观念支配下,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本质。在这些图腾神话中,人不仅被表现为与自然界的动植物有血缘关系,而且往往视自己为自然的子孙——他们甘居低下的位置。

草原民族从神话时代步入英雄时代以后,已经完全意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及其能动作用。因此,兽形类比也彻底摆脱了宗教意识,变成了象征或比喻人的个性性格特征的一种纯粹的审美表现方式。就其外在形式而言,它似乎仍然是一种“人的自然化”的表现形式,但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以凶禽猛兽的脾性在类比人的个性性格特征。从草原文学作品看,“兽形类比”的手法是在肯定、赞扬和否定、指责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如史诗《江格尔》中的“像雄狮般强悍/像赤狼般凶猛/像雄鹰般敏捷”等等诗句都是在赞美和肯定的意义上使用兽形类比表现方式的。在赞美、颂扬、肯定的意义上使用兽形类比,表明对动物凶猛威力的钦慕更多于善恶的道德判断,而在斥责、厌恶、否定的意义上使用兽形类比,表明对凶猛威力的钦慕逐渐增加了善恶是非道德判断的成分。在《蒙古秘史》中诃额仑夫人斥责其儿子铁木真时说:“如哈撒儿狗,咬食胞衣者;如猛豹般,驰向山峰者;如怒狮般,难抑其怒者”……这都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兽形类比的诗句。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动物的看法中,是非道德的因素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已与英雄时代大有不同。

综上所述,草原文学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草原游牧文化传统建构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草原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支配,从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功能作用到内在精神气,质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学明显不同的草原文化特征。正是草原文学的这些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和审美情趣。

责任编辑:张燕翎

草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草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阳早和寒春这对美国夫妇青年时代就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延安,他们与大家同吃小米住窑洞,饲养奶牛,转战陕北;在陕北三边,他们参加创建新中国牧场;在西安附近的草滩农场,他们同中国工人一道为畜牧机械化而奋斗;在北京,他们大力宣传延安精神,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40多年光阴,数万里征程,他们在中国广阔田野上留下奋斗足迹,播下友谊种子,赢得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称颂:“咱们的美国老乡”。
“到中国去!”

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191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亲带着10个子女过着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1938年,20岁的阳早以做临时工所挣的一点钱作为学费,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学习农业。自己和家庭的苦难经历使他对美国统治阶级宣扬的资本主义“神圣美好”十分怀疑,转而对资产阶级拼命攻击的社会主义产生兴趣。他到图书馆翻阅了许多关于苏联的资料,才了解苏联并不那么坏,工人、农民竟成了国家的主人,这是多么新鲜的事情呀!

阳早常同舍友韩丁(原名威廉·辛顿,美国人,寒春的哥哥)一起讨论人生和世界大事,探索改善社会处境的方法。正在这时,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问世了。二人深受吸引,激动地说:“人家不光讲革命道路,还真的发动群众搞革命斗争,真了不起!”并将目光集中在毛泽东头上戴的八角军帽的红星上,心里燃起炽烈的希望之火。热烈讨论后他们决定:“应该到世界的那一边看看,到中国去!”

1945年上半年,韩丁来到中国。在山城重庆见到正在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毛泽东和他亲切交谈,问他为什么来中国,之前是搞什么的,并一连串询问了许多关于农业的问题。回到美国后他激动地把在中国的见闻告诉了阳早。阳早听后非常兴奋,立刻变卖了奶牛、马匹和一些机械,准备前往中国。但因美国采取敌视政策,公开去中国解放区显然行不通。在朋友帮助下阳早以奶牛专家身份参加了刚成立的联合国救济总署到中国的救济工作。

阳早去中国的消息传到寒春那里。她原名琼·辛顿,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先在纽约州立大学学习3年,后又到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专攻原子物理,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是成绩优异、为数甚少的年轻女物理学家之一。她也很向往中国,积极赞助哥哥和阳早的行动,但又舍不得离开加速器。行前寒春在华盛顿为阳早送行:“再见,祝你一帆风顺!”他也热情祝愿:“谢谢,祝你取得更大的成就!”两个憧憬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和美好未来的青年在华盛顿的秋风中分手了。

1946年3月,阳早到了上海,在联合国救济总署上海办事处工作,并设法同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取得联系。“我变卖家产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去中国解放区!”他激动地向办事处负责人说明来意。办事处负责人对阳早的行动十分赞赏,周恩来还在办事处接见了他。经过周密安排,阳早宣布脱离联合国救济总署,从上海来到北平。

当时,以叶剑英为首的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正同国民党谈判,他们热情接待了阳早,准备护送他到解放区。有位工作人员问:“你到了中国,又要去解放区,要不要起个中国名字?”“好啊!请你们帮个忙吧。”阳早十分高兴地说。大家想了又想,一位工作人员说:“上海《大公报》有个进步记者羊枣,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了。他是一个深受尊敬的革命者,你用他的名字,表示继续他的事业,行吗?”“太好了!”从此,他改名阳早(羊枣谐音),以表达同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信心。在北平短住一段时间后,在军调部工作的黄华把阳早送上飞往延安的飞机。
战火中的牛倌

10月的一天,阳早飞抵延安。他终于实现多年愿望来到红星照耀的地方。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欣赏着周围的一切: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繁华市场、红男绿女;八路军指战员穿着粗布军装,有的还打了补丁却干净整齐,精神抖擞;山西、河北解放区的人民正赶着毛驴,推着小车,挑着担子,运来大批粮食支援陕北受灾地区。他深感:这里同美国的花花世界不一样,同上海、北平这些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也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

几天后他来到延安杜甫川的光华农场。农场只有几十个人、几十亩地及从阎锡山统治区缴获的几十头奶牛。他被分配到畜牧组干老本行并打心眼儿里喜欢这几十头荷兰良种奶牛,精心地饲养照料它们。紧张劳动之余他还认真学习汉语。一年后已基本掌握了明显带陕西口音的汉语日常用语。

正当阳早以喜悦心情迎接他在延安的第一个春天时,国民党胡宗南部于1947年3月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猖狂进攻。阳早和农场人员一致表示:“保卫边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但上级指示很快下来了:党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边区政府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准备转移。阳早对此想不通,站在寒风凛冽的山坡上思绪万千:好不容易来到延安开始了崭新生活,难道就这样轻易撤离吗?延安是全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啊,解放军为什么不跟敌人拼一拼呢?

3日上旬的一天下午,一辆吉普车把阳早接到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在一间普通平房前停住了。阳早推门进屋只见几个美国人坐在那里,有马海德、李敦白及斯特朗。一会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进来热情地同大家握手問好。毛泽东笑问阳早:“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阳早答:“我原是纽约州的农民,现在光华农场养奶牛。”毛泽东颇感兴趣地从头到脚仔细打量着阳早,兴奋地说:“农民,好啊,中国是农业大国,欢迎你来帮我们搞农业技术。”早在美国看到斯诺《西行漫记》上那张毛泽东头戴红五星的照片时他就崇敬这位中国革命领袖了,今天终于见到还同他握手谈话并得到其赞扬和鼓励。当时已是敌人正要进犯延安的紧急关头,但中共领袖们却镇定自若谈笑风生。阳早感到他们身上蕴藏着不可战胜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毛泽东等热情地邀请美国朋友们吃晚饭,然后由周恩来向大家介绍国内形势,说明中央暂时撤离延安的部署、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美国朋友们听后个个心服口服。周恩来说:“这里很快就要打仗了,你们可以离开这里,也可以到蒋管区住一阵子。”阳早坚决地说:“我不走,我要和同志们一起撤退,上级已经答应我了!”直到深夜他才离开。

敌人逼近了延安城。光华农场接到上级命令:实行战略转移,向延安城北撤退。阳早和同志们赶着那几十头荷兰奶牛转战陕北。行军中紧张的一天来临了:敌人误以为这支农场队伍是解放军主力,便紧紧追赶。阳早等使劲轰赶着那些步履蹒跚的奶牛艰难行进着。傍晚时分一条河流挡住去路。河并不很宽但水流湍急,有的地方还打着漩涡,河面不时漂过几片薄冰。河面上的简易小桥被水冲得摇摇晃晃。人可以相互搀扶着从桥上走到对岸,可那几十头奶牛怎么办呢?两年前他为来中国忍痛卖掉了心爱的奶牛;今天为了中国革命他要全力以赴保护人民财产,决不丢掉一头奶牛。紧急关头他决定和牛一起游过河去:“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这些奶牛,它们为中央首长和边区的孩子们提供过牛奶,今后还要靠它们发展大牧场呢!”说着,他把牛一头头赶下水去,自己也“扑通”一声跳进冰冷的河水里保护牛群前进。当赶着牛游到对岸时他的身体已冻僵了。历时一年的转战结束后,领导和同志们对阳早的工作做了高度评价。他的鉴定上这样写到:“对革命胜利有信心,1947年战争中表现坚定。”
圣地花烛

送别阳早后寒春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原子彈爆炸时的火光、妇女儿童惨死前的呼叫、美国军方对科学研究的干涉,使她坚持走纯粹科学道路的幻想破灭了。正在这时,她接到阳早从中国发来的长信。信中对延安生活的描写又使她看到希望。她拿定主意:到中国去,和阳早一起共同战斗!1948年初,她拎着手提箱带着打字机远渡太平洋来到中国上海。随后,她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到了南京、郑州,先后两次试图进入解放区都未成功,只好返回上海,准备先去北平再寻机转往延安。4月来到北平,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在北平住下。

1949年2月,她告别刚解放的北平,搭乘军用卡车经两周颠簸来到延安。当时,阳早正在陕北瓦窑堡农具厂工作,闻讯后立即赶回延安同她见面。4月,二人在延安结婚。婚礼是在边区政府礼堂举行的。中国同志像过节一样为他俩筹办婚事,按照陕北风俗,大家点燃了噼噼啪啪的鞭炮,乐队吹唢呐敲锣鼓。为使婚礼具有美国特点,大家还举行了简单的舞会。新房是边区政府接待组的客房,里面摆满了同志们赠送的礼品、喜幛、对联,不少同志还赋诗作画祝贺他们。最醒目的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赠送的“爱情与真理的结合”的喜幛和一幅写着“万里良缘,圣地花烛”的喜联。

出身与专业都不同且都曾热爱自己的事业,走着不同的道路。是中国,是中国解放区的事业,是追求真理的事业使二人结合在一起并将青春、命运同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两周后,二人一起回到瓦窑堡农具厂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农具厂制做铁锅、铁犁,还有一个革新小组,那里车、铣、冲、刨等机床都有一部分。曾经热爱加速器的寒春一下子投入到革新车间,和阳早改良了铁铧犁,制造了水车和风车。业余时间大家看报、学文化、唱歌、演节目,中国同志还积极学起英文,二人又成了大家的老师。这里一切都是那样真诚可爱、生机勃勃,寒春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地方。

陕北的生活是艰苦的,而二人却觉得苦中有乐。一次,阳早过生日,按美国风俗要做个大蛋糕插上蜡烛以示祝贺。可陕北无此物。聪明的寒春想了个好办法。傍晚时分她拉着阳早的手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要对你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你在陕北度过这难忘的日子。”说完,她转身捧出一个用黄泥土捏成的特大号双层蛋糕,上面刻了很多细花纹,乍看十分逼真!没有蜡烛,就在泥蛋糕上插了一根根小木棍。阳早高兴地捧起那个蛋糕上下左右看个没够。这特别的生日永远清楚地印在他俩记忆里。它代表着纯真的爱情,代表着他们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崭新生活的崇高理想。
“要用延安精神搞四化”

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诞生前夕,他俩和战友们向更偏僻、更艰苦的陕北定边县进发了。那里紧靠内蒙,有着广阔的草原。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的指示,要在那里建个三边牧场,场部设在定边县城川镇。他们一起努力地工作着,尊重牧民的风俗习惯,学习其语言,不要任何报酬地为其提供种畜,利用科学知识为牧畜防病治病。牧场的规模一天天发展起来了,他们成为牧民们最可信赖的朋友。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他俩和草原上的人民一起纵情歌唱。

在三边牧场工作两年后他俩被调到西安奶场工作。1955年来到西安城北20公里渭河之滨的草滩农场,和那里的工人、农民一起度过了10个春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农场设计建成了我国当时最先进的自动化挤奶管道专用线,为我国奶牛场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4月,他们被调到北京,阳早进了电影局,寒春在对外文委工作。“文革”中,有人怀疑他们是美国特务,孩子们在学校被孤立。但他俩坚信,当时一些人的错误做法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阳光一定会驱散乌云。并多次请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1972年,经黄华安排,他们又回到农村到北京郊区红星公社牛场工作。1973年3月8日,二人出席了人民大会堂“三八”茶话会,周恩来同他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毛主席早就主张世界革命不分种族,中国人和外国人应该一样,主席很关心外国朋友。”还说:“你们、我们都在经受考验,我们一块干革命。”这些充满真挚感情的话语使他俩兴奋不已。他们深深感到:中国革命的航船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辉煌灿烂的前途。

40多年过去了,阳早、寒春从未忘记在陕北战斗过的岁月,经常向人们宣传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诚恳地告诉周围的人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要用延安精神建设四个现代化。”

(责编 侯春奇)

草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的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民生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快速、合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决定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面临问题及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思考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拥有世界最广阔的农业资源,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显露出许多问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如何选择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如何合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都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1 农业经济概述及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1.1 农业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也就是指通过劳动开发农业资源,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模式。到现在人类的农业经济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在人类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几千年来,农业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发生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每个国家所重视的民生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人们认识到只有进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空间,否则自然资源用尽的时候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提到农业经济,很多人就会想到“管理”“制度”这些词语,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许多国家都针对本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相关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本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2 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生产工具以及种植技术都是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发明各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和技巧,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但是,之后便逐渐减缓了发展的速度,技术也开始停滞不前,农业经济发展到高峰之后也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顿期,这也使得传统农业经济的结构长期存在与社会的发展中。总之,传统农业经济因其自身的生产效率的限制以及较低的经济收益,使得其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踢掉传统农业经济的包袱,过渡到现代农业经济时期才能够唤醒经济发展的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经验比较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弊端,经历了许多成功与失败。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已经成功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现代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造,现代生产力已经逐渐取代创痛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素质也大大提高,农业管理系统也日臻完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3 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已经进行了多次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业资源和环境改善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1)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载体,而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旧存在资源消耗多、污染多、收益少的状况。我国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承受的压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转变农业经济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值的增加,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国内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系统不够完善,初级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产品价值降低,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减少农产品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能够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顺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农业的生产现状促使我国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科技制品在农业中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4)国际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出口需要受到别国的贸易壁垒限制。由于国内农业生产的生态和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不够高,导致我国的农产品难以打开国际市场,难以取得有效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破坏,农业与自然环境最为贴近,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因此,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

2 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一个战略的眼光来对待。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合理的解决。1)我国是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却很缓慢。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利用农业补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得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工业和城市中,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工人及城市人群的收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2)相比较一些国外的城市,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由于我国科技水品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农业机械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长期收入较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低,难以保证农产品的综合指标;还有就是农产品的信息比较闭塞,不能够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这些因素都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经济落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果。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数倍甚至数10倍,导致生活水平差距巨大,许多农村农民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大量农民和受教育青年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另谋生路。农村土地资源缺少农民种植导致我国农产品数量急剧减少,农业结构遭到破坏。4)我国普遍的一个现象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象,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是层出不群的,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若干年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也将无法进行。5)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业规模较大,但是基本属于零散种植,缺乏规模化管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也不高,各项指标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因此,规模化种植和高价值农作物的集中种植迫在眉睫。有了高价值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再辅助以规模化的生产,相信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越走越好。

3 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农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重视国内农业科技力量的研究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问题。2)要对农村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3)加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严格控制,禁止盲目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在农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立农业合作社,形成农业产业化种植。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和种植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引进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统一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竞争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再辅助以一些政策的照顾,相信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好。

4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长期、深入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促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新的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联紧密,不但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坚持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草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阶段,为解决退化草原现象,应合理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并运用生态修复技术,确保当地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使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草原质量稳步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要点以及实施措施,为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处理能力,应合理发挥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草原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确保草原生态环境逐年向好,使草原的多重功能持续稳定提升。

关键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草原治理

引言:在实行退化草原项目治理工作时,当地应遵循“生态演替”,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治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草原治理理念;本着生态优先,兼顾草畜配套的发展思路,加强项目治理的科技含量,大力做好生態修复草原治理工作和草原监测工作,促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1、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要点分析

在我国自然生态发展中,其草原退化成为了影响高原生态屏障的主要问题,针对此我国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联合发布关于大力解决退化草原生态措施,并提出退化草原生态技术要点。例如,应以禁牧加快草原保护修复,不断促进退化草原休养生息、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扎实做好禁牧封育工作,持续巩固我国自然保护区禁牧工作成效,严厉打击偷牧行为。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中,应确保将高原生态屏障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左右,确保草原退化现象得到全面遏制,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森林面积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进而有效抵制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问题发生。

2、草原退化现状分析

草原退化是一个我国一直以来都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草原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出现了很多草原退化问题,其导致草原发生退化现象主要有人为问题、生态问题、生物问题等。草原退化问题使牧草质量下降、草原可用面积缩短、水资源矿产资源矛盾、畜牧生产不高,其草原退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恶性循环性,草原退化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新疆当地牧民的经济发展与正常生活[1]。

3、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对策分析

3.1完善草畜平衡制度

过度畜牧与草原退化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当地应不断完善草畜平衡制度。首先,当地为大力保护草原生态,应当以生态畜牧合作社为主,帮助牧民建立好平衡机制,并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织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政策、退牧还草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政策项目,促使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态功能也可以逐步恢复。其次,在完善草蓄平衡制度时,应落实减畜任务,加强草原保护在实行免耕、禁牧等措施时,确保当地生态得以修复,在有效发挥生态修复技术后,可确保林草生态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有效防止了草原退化概率。

3.2免耕补播技术

免耕补播是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是指采用免耕的方法,在不破坏或少破坏草原原生植被的前提下,通过补播品质优良草种改善草场生态质量,并提高草原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技术。与传统的需要翻耕的种草模式相比,免耕补播最大程度保护了草原原生植被不受破坏,增加了草原物种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免耕补播还减少了对草原土壤的扰动,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当地为解决草原退化问题,应当大力推进草原免耕补播试点。地方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在落实中央草原生态修复保护资金政策中,充分应用免耕补播试点技术和经验,积极支持和推广当地免耕补播试点工作。要在以往开展免耕补播试点的基础上,做好试点成效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对成功成熟的免耕补播技术加以推广,加大试点投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规模,确保取得实效[2]。

在当地实行免耕试点任务后,应确保科学选择免耕补播乡土草种,并根据不同草原区域的土壤、降雨量、海拔、积温等条件及草原退化程度,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宜的草种开展免耕补播。首先,应不断强化免耕补播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在开展草原免耕补播中,应优先选用先进的免耕补播技术,减少对草场原生植被的扰动,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其次,应积极利用现有农机支持政策,推广使用高性能免耕电驱补播机,应对补播草种使用优选包衣技术进行处理加工,提高发芽率和抗逆性。最后,为确保发挥免耕技术,当地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建设喷灌设施,开展土壤肥力测定,科学施用有机肥,不断提高产草量和土壤肥力[3]。

3.3改善放牧方式

首先,为落实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合理改善当地放牧方式,并按照传统放牧习惯,将天然草地划分为夏草场、冬草场和春秋草场三种类型。其草场补播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草产量、增加牲畜饲养量都有很大的好处,草种补播能让原生长稀疏、生物产量低的天然荒漠草地的牧草覆盖率和生物量大幅度提高,对增加牧草亩产量和牧草质量都有帮助,也能为舍饲圈养提供草料保证,使之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生态环境也将会得到较大改善。其次,在按照天然草地类型进行放牧时,可改善草地群落结构,对草原的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可促进牧区后续的产业发展,推动草原生态建设,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结束语:综上所述,草地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工程实施完成后,将大大改善牧区草原退化问题,有效提高牧草产量,提高牧民的畜牧养殖收入。

参考文献

[1]周静静,杨发林,王顺霞,等.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 宁夏农林科技,2021,62(3):33-36.

[2]王丽萍. 客土喷播技术在乌兰察布地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21(6):48-49.

[3]郜莹. 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问题及措施研究[J]. 科学与财富,2020(19):26.

[4]李建波.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探究[J]. 农村科学实验,2021(8):24-25.

上一篇:奢侈品文化论文下一篇:文化传承与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