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07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优化作文教学环境,改革作文教学模式,丰富作文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作文教学 整合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自己重建。”这就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如何使学生得到生动的、主动的、活泼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作文教学的热点。新课程标准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情、声、色、音俱在,能够形象和直观地作用于感官,加深学习者的理解。这一将教育信息形声化的特点,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创设了最佳情境。因此,我们在低年级作文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寻找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契机

大体说来,小学生作文一般经历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构思和起草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应该在作文初始阶段和最后阶段寻找契机。

“万事开头难”。的确,许多学生往往看到作文要求后不知道写什么好,不知道该怎么写。即使好不容易把作文完成,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工、修改。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逐步提高,逐渐失去作文的兴趣与信心。

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课件集图形图像、文字、动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能够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激发作文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和想象;网络则为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展示作文、讨论交流搭建很好的平台,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不注重观察和积累,对事物的体验不深,在写作时往往感到没有材料可写,即使有表达的欲望,也说不清道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大量素材,指导他们有序观察,有条理地叙述。

三、情景交融,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小学生所写的作文,更多的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进行描摹,而素材选取的内容应由两部分组成:表象和概念。“表象”是对以前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所留下痕迹的再现,也就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概念”是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写作素材,关键是有丰富的表象,这就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在谈及作文的难处时,都认为写作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没有细致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可使作文教学环境更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习作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提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进行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让学生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另外,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网上相互评改。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立刻在电脑上修改,修改后的作文都会有所提高,从而使被点评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以往的学生作文,都是老师一篇篇批改,费时又费力,而且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往往不一定能真切体验到儿童心理,因此很难达到批改的目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写片段,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片段写好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自由选择批改的伙伴,给别人批改作文,很有趣味。亲身体会批改作文的滋味,就会增强他的责任感,字斟句酌,慎而又慎。在批改的同时还可学到其他学生作文的精巧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优点。教师在学生批改的过程中注意巡视,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利用网络将其传到每个学生面前,共同讨论,研究修改意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当堂明确写片段的具体要求和怎样才能写好一个片段,比老师批改后再讲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增进师生沟通,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拓展资源,引导自主习作

学会积累、选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作为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规律的。丰富见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小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直接的生活经历与间接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学会以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习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但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历毕竟范围有限,绝不能忽视间接的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见闻的重要性。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从何而来?以往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课外看书报的途径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更便捷、更广阔的渠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根据作文题目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此外,我们还可根据作文的题材或要求搜集与之有关的网上信息,供学生作文时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实践证明,进行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想象、口语表达、表演等能力,还能为其自信心的增强提供广阔的天空,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优化了课堂环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理论指导,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发展的需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学校规模小,年级齐全教师任课多而杂,任务繁重,没有足够时间去作教学研究工作,尤其低年级作文教学。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别说写作,学生连语言都表达不清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难点。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小学生普遍不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即使观察也只是看了表面,不懂得深入思考、分析。所以选材是他们最大的难题,以致产生了误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去有意识地观察生活。

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自己观察、思考,以便使他们有所发现,从那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领悟出道理。这便是文章的主题。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并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这便是文章的具体写法。具备了上述观察思考的基础,并加以积累,才可由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其次,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培养了观察兴趣之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例如,学生一般都对电视栏目《人与自然》兴趣浓厚,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看,只觉得好玩、有趣,根本没有去想什么。此刻,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去想,再引用数据启发学生思考:“据有关资料介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三到五个物种灭绝。那么,照这样发展下去,几百年后,我们这个可爱的星球上将会怎样?”

这时,学生都开始动脑筋想问题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有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那么,什么是保护环境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知识举出一些例子,如栽树种草、绿化荒山、修筑梯田、控制大气污染、保护水源等。其中不乏劳动场面、先进人物可写。教师拓宽了选材渠道,引导学生走出了选材误区。

二、结合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但为应付考试,又不得不陷于“题海”之中,学生的习作东拼西凑,最后敷衍成篇,写不出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了。

首先,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中,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从游戏活动过渡到初步的学习活动。他们产生思想、情感和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和幻想,因此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是写童话体作文。教师可让学生比赛讲童话,或教师讲同学们听短而有趣的童话,然后让学生整理写出来。

其次,习作题目要接近农村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去挖内容。在农村,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还有许多小动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写起这些内容比写“高楼大厦”“柏油马路”来好写多了。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树林里去玩,看到这么多树,可以问学生:“种这么多树干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句议论开了:有的说可以盖房子,有的说可以做家具……教师接着问:“那我们看看这些树有什么特点?”他们又议论开了,从树叶谈到树根,说了很多。回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刚才的话整理成文——“家乡的树”,很多学生既写出了树的特点,又写出了树的作用。还有学生把自己比喻成了树,决心长大以后做一个栋梁之材。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讲讲家乡的其他人或事,然后整理成文。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促使他们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根据语意进行修改

当学生有了写作激情,极想写一写的时候,语言障碍必须扫除。这也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花一些工夫。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方言浓重,再加之学生的语言贫乏,在写作指导时定要加强语言训练。我认为教师可以大胆地鼓励学生先用方言写,错别字暂且不去计较,只要字音大体相同就行,教师担当翻译的角色。翻译过程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必要时同“作者”一同商量。这样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趣,读书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到修改文章,润色加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使他们直观地感到自己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差距。这样,学生不但写好了话,而且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激情。(责编 张亚欣)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从低年级抓起, 培养习作兴趣

习作虽然在三年级才开始, 但是笔者却以为习作指导应从一年级抓起, 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作文。要想自然的走进作文, 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 要加强说话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特别丰富, 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框架, 敢想敢说, 因此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练习用几个词说一段话, 看电影后把精彩的片段讲给父母听, 续编课文故事等。口语交际课是加强说话训练的主要渠道。

其二, 重视写话训练。言为心声。老师要告诉学生写话就是把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减少学生对写话的恐惧感。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写话的能力, 每学完一篇课文的生字, 都应当要求学生从中选取35个生字写句子。充分利用教材给予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如续写课文故事, 写出学了某篇课文后的感想, 看图写话等。

其三, 提高写话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基础的, 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为了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 每周口语交际课抽出1节为展示课。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好在哪里。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开始习作之前注重了说话写话的训练, 学生的写话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这样三年级学生由写话进入到习作, 都很自然, 学生对习作也不感到陌生和害怕了。

2 作文教学应当加大积累, 促进表达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无论是口头表达, 还是书面表达, 都是语言积累内化后再创造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时, 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惊人的。为了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不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就采用了以下几种积累形式:

第一, 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如此大的阅读量, 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还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 可以是课中穿插阅读的相关文章, 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还可以是学生的自主阅读。

第二, 背诵, 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背诵精彩片段, 背诵好词佳句。学生背诵的都是规范的语言材料, 通过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 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但熟读成诵并不难。当这些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蓄时, 他们会终身受益。

第三, 摘抄, 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无论是阅读教科书上的, 还是阅读课外书上的, 对那些优美的词、句、段, 都要熟读成诵, 最好能随手摘抄下来。积累丰富了, 说话时, 好词佳句就会脱口而出;作文时, 语言就会生动而丰富。所以说多读书, 多背诵, 多摘抄, 日积月累, 在语言表达时, 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3 实事求是, 自由表达

第一, “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 我们要开始思索我们的习作教学,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总是求唯美, 扼杀了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孩子们的作文少了童真、童趣, 多了大而空的套话和假话。所以, 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求不能拔得太高, 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作家或文学家, 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们善于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作文, 能比较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二, 注重课堂的作文指导。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写描写春天景物特点的作文。首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观察, 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一个特点, 联系实际, 发挥想象, 写一段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个片段训练很顺利完成了。紧接着再让学生再选一个或两个乃至更多的特点再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 老师指导说:把你写的这些春天特点的话有机的连接起来, 就是一篇完整的描写春天特点的作文了。这次作文指导很成功。学生没有一点畏难感。后来老师就问:如果让你写秋天或者其他季节的特点, 你会写吗?学生们表示会写, 写法和刚才一样。老师很满意的笑了。新课标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当, 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技巧性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 营造自由、轻松的表达氛围。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 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 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为学生演奏的乐曲, 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 使他们的写作欲望燃烧起来。记得有位老师写过这样一篇教研论文, 其中一个片断是这样的:有一天, 我正上着课, 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同学们有的忙着趋赶蜜蜂, 有的害怕的东躲西藏, 有的大喊大叫……教室里热闹极了。我也停下课, 饶有兴趣的看着这只“捣蛋”的蜜蜂和这群可爱学生。后来在上作文课时, 我只在黑板上写下了“蜜蜂飞进了教室”, 学生就开始津津有味的谈起那天蜜蜂飞进教室的情景。抓住这个时机, 我说:“你们能把同学们的表现写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起来了, 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次作文。有时营造出自由、轻松的表达氛围就是作文成功的先秦。

4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重视对学生作文的激励性评价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余干县峡山中心小学程先波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由于受制于家庭条件、生活范围影响,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稀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因此造成学生作文缺少个人见解、创新及假大空现象特别严重。看了一篇范文,大家都照范文写,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抄作文应付了事,或凭空想象,东拼西凑,由此形成作文大同小异。写妈妈的都是“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写做好事的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人洗衣服”„„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在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认为导致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积累不多和课堂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上述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写日记、多阅读课外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在写作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地诱导学生,让他们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材料来进行写作;

三、在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让孩子利用自改、互改等形式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五、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并且在作文的评改中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以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作文的水平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小学作文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每每谈到作文教学,教师也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把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读好了这几本教科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的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根本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课外阅读量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课堂写作缺乏有效的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作文课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是来自生活需要,而是来自老师或教材。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老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或“分数”。这是因为过分注重了作文的应试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

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作文的妙处何在,写得不多,更难有成就感,如若长期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

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忽略了作文批改和评语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激励作用。教师背着学生全批全改作文,

虽然用心良苦,但是教师心中的评价指向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评阅任务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一个评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分数,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也懒得去看自己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更谈不上去修改和反思了。这就导致作文评阅促进作文进步的功效大大削弱了。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帮助学生搜集、积累写作材料,创新习作指导模式,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轻松地写作,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

1、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见闻写入日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另外,这种精彩还可来自间接的阅读。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阅读,是为写好作文播下收获的种子。①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丰富学生的积累。从一年级学会汉语拼音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需求、年级目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最好我们能给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所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已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在学校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教育局下发的各年级段的课外书阅读目录购置了一批图书,并且为每个班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要求各班的语文老师按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的阅读。另外,要求各班学生主动捐献图书,并在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到他们所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书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某些有益的知识进行分类摘抄整理。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途径。

2、写作前引导学生搜寻、筛选已有材料。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面临的首要困难往往是不知选什么材料来写。其实,每个孩子脑中都存储中大量丰富可写的材料,只是在写作时他们自己无法独立地从这些信息中准确地找到与作文要求相匹配的记忆材料,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诱导。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一上课,我并没有提出这节课要写作文的要求,而是微笑着向学生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最喜欢谁呀?”马上有几个同学准备发言,我接着说:“不必举手,想说的尽管说。”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答“老师”,有的答“爸爸”,有的答“××同学”„„我煞有介事地又说:“说的都不错,可是谁知道你们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呀?”“真喜欢!”孩子们都急了,可我还在故意卖关子——“我还是不太相信!”这时有个学生真急了站起来说:“老师,是真的,我最喜欢我妈妈,妈妈对我可好了,有一次„„”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证明。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能证明自己 “真喜欢”的理由,而这些也就成了写好这个作文最

好的素材。

三、孩子们的记忆就像一个藏宝箱,老师只有拿对了钥匙才能打开存储着相应知识的箱子,帮他们挖掘出可转化成优美文字的记忆宝藏。

1、构思指导的创新。

传统的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弄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不知道怎样来构思这个作文。于是给学生认真地分析、讲解题意,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结构、体裁,教给学生开头要总起全文,结尾要点题升华,结果导致了学生写的作文千篇一面,缺少个性。

其实,作文指导的大忌就是总是使用固定的模式。作文指导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指导,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要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实践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源泉。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选择素材而游刃有余;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表达生活而意到笔随。实践让学生的作文拓开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大胆实践。学生有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就拥有了作文的“物质基础”。②

如《秋天的××》这一个习作题目,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笔者在指导时有目的地把课堂移到了课外,带领学生到田野、山坡、村子边去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秋天特点的景物,感受秋天的气息,激励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跟同学说一说。并力图开阔学生的思路,强调写自己观察到的,不要人云亦云。笔者还指导学生通过横向的比较,弄清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更加的生动、形象。这次习作,尽管篇幅有长有短,用词有优有劣,但同学们都根据观察,写出了自己眼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秋天。可见,作文构思中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去获取丰富多样的作文素材。

2、表达指导的创新。

表达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步,作文质量的高低就看表达水平如何。如何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呢?

(1)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说是写的基础,是表达的最初形式。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开展讲故事、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情感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用说为写奠定基础,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贫乏的问题。

(2)教师应在作文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而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来命题,题目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表达愿望。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题目,学生只好生编硬凑,写作的乐趣当然也就无从感受,作文 “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产生。学生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作文话题,尽量拓宽作文题目范围,让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用自己的话不拘一格地表达。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拘师道尊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创意表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主表达,充分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作文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③

如在指导《××的早晨》一文的写作时,学生既可按方位顺序写,又可按不同地点写,

还可按不同人物的活动来写;写一件事,既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也可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来写;同一件事,既可写它积极的一面,表达赞美之情,又可写它消极的一面,持批评的态度。

3、重视习作修改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多次修改的良好习惯。

习作指导不仅应包括写作前的指导,还应包括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把人、事、景、物描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因此,在习作指导中要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树立“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观念,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对于修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写完作文后,最好马上修改,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非常有效。习作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让耳朵做“老师”,慢慢斟酌,仔细推敲,能很好地发现习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悟出许多作文之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写完后最好看两次,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让学生树立信心,采用多种形式互改作文。学生初次尝试互相修改作文,有的感到新奇,有的感到畏惧,认为自己连写作都还有许多不足,怎么有能力去修改别人的文章。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品质、写作个性进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有修改他人作文能力的信心,鼓励他们在互相修改、讨论、交流中进步、提高。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改,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既发现了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逐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从他人的修改中学到一些自己不会的作文技巧。当学生发现了他人作文中的某一点问题后,他们会讨论得很热烈,找资料,问同学,甚至发生争执,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学生互评作文,能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不服的矛盾和隔阂,还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教师一支笔评改作文所无法达到的功效。

(3)、传授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对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而应该先把全班学生的习作都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的文章面向全班学生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修改。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会修改错别字、修改用词不当之处开始,再到修改语句的不通顺,最后到学会选材、整篇的布局等方面的评价。

如果让学生养成每篇作文都进行三次甚至更多次修改的好习惯,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就能逐步加深,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好“下水文”。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呢?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如果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相信每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锻炼自己的笔力,而且还能切身地体会到学生习作时会面临的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另外,教师的“下水文”还能对学生作文的构思、表达乃至修改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既是一次作文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次作文的准备。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就要对我们沿用多年的作文评价方式做一些相应的改革。

1、在作文评价中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最重要的不是要求他们写得多么生动、形象、具体,而是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并从中感受到那是一种快乐。而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教师的评语也很生硬、刻板。这样,就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觉得要写好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

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和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以后都有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所以在作文评改中要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写得好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想象真神奇!20年后的你一定会是一名著名的钢琴家。努力吧,理想一定能变为现实!”即使是批评、建议修改的评语也可以用疑问句来写,用征询商量的语气写,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如:“这个词换成‘××’是不是更好?” “如果你能消灭错别字,语言更流畅一些,那就更好了。”尤其是对于一些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善于挖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一个题目、一个词语用得好,教师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当众加以表扬和评点,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亲近,进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提高习作水平进一步努力。④当你评语写得那样真诚和中肯时,学生拿了一定会多看几遍,甚至还会炫耀给其他同学看,写作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能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也要避免一些空洞、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很具体等,这样的评语学生看不懂,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感受,即使写得不是很好,也应有的放矢地给予鼓励。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如练习写一个场景,一个学生写的是《拔河比赛》,文中写了自己参加比赛的经历。虽然细评这篇习作,会发现语法不规范,用词不够准确,但字里行间始终表达了一个清楚的意思:参加比赛要使劲,才能为班级争光。显然,这是孩子的真实之作。在讲评作文时,笔者第一个念了该生的作文,告诉大家他的作文感情很真挚,希望大家也能向他一样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接下来才指出他在习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多次的强调和训练,学生终于明白:写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从而基本上杜绝了在作文中写一些空洞、虚假的内容。

上一篇:小学语文职称论文下一篇:语文教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