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3-09-08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和现阶段相对单一的教育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核心矛盾。一百年前,以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为核心代表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一百年后的今天,实用主义教育学仍对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着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一、当代基础教育现状

对当代基础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念内涵。2013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教育学名词》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不仅包括了现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即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包括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完备教学体系,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了教育规模,优化了教育结构。据2011年国家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至4.08%。[2]

与此同时,我国仍在改革进程之中,仍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3] 对此,本文将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其对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表现出的不足有哪些启示。

二、树立全新学校功能观

教育,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则指学校教育。学校作为落实教育的机构,其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功能发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及实效。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不可孤立,必须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环境、社会机构等密切联系。学校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家庭生活与大社会生活。[4]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与社会生活取得有机的关联,才不至于使学校孤立,不至于使学校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脱节。[5] 与当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诉求及当代社会需求相联系,从“教育即生活”思想出发,全新的学校应兼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首先,应健全学校的校车制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多较近,可以选择步行上学。在学前教育或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一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私人小范围组织的“校车”。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组织的“校车”频有惨剧发生,自行上学的学生也不得不与“上班族”挤公交或挤地铁,大大消耗了学生的精力。若学校组织校车接送学生,可以较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无一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及学校教学活动的进行。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学生很难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校可组织诸如游学一类的集体生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增长的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

三、树立全新教师授课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从做中学”,它贯穿在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杜威看来,“知”和“行”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行就没有知,知从行来。只有从“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6] 而树立全新的教师授课观,要将“从做中学”思想与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相结合。

现阶段,教师的授课内容主要还是依靠课本,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部分。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境及表达方式,避免学生只会答题不会应用的情况。

在授课形式上,教师应避免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以英语学科为例,除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改善学生的语言环境方面做出改进,如组织学生看符合教学内容的英文原版视频,带领学生进行英文短剧等。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后只能依赖单一的书面练习提升自身水平,也可以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树立全新学生学习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还提出,“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频繁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因此,树立全新的学生学习观在根本上是树立全新的学校教育观与教师教育观。

从学校的层面,要增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及评分标准,对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促进学生的个人经验增长。从教师的层面,要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结语

我国当代基础教育在新時代有了新内涵,但实用主义教育学仍然可以发挥一定指导作用。在实用主义教育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应树立全新的功能观、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授课观、学生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这种新观念的树立不是对旧观念的完全推翻,而是顺应时代、社会及学生本身的需求加以改造,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教育学名词: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

[2] 国家统计局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2015-2)。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crkpcyw/201104/t20110428_69407.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

[4] John Dewey. The school and societ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99

[5] 陈峰津。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143]

[6] 罗肇鸿,王怀宁。资本主义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9]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可以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视角的基础上,从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和意义;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借助社团及竞赛平台锻炼大学生领导力;建立激励奖励制度方面着手。

关键词: 共青团 大学生领导力 创新创业路径

一、 大学生领导力内涵及作用

(一)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

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要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尽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的活力已经被激发,但创业公司存活率却非常低,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团队领导力。要有效破解创新创业的困局,实现创业企业从无到有、从1到N的突破,需要加大对领导力教育的推广力度[1]。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解释存在比较多的争议,但也有共通的地方。有学者将大学生领导力的众多说法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能力说”,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在学习与生活中担任领导角色的学生具备或需要掌握的一系列能力[2]。二是“过程说”,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目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2]。“能力说”的问题在于其研究对象只限于担任领导角色的学生,范围相对狭窄。“过程说”的问题在于并未指出大学生领导力的具体落脚点。理清大学生领导力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以“大學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这有别于其他以商业领袖、管理者、军官和其他成年人为对象的领导力研究。鉴于年龄阶段、社会阅历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要求及内容与之也有区别。与大多数其他成人领导力相比,大学生领导力是非权力性的,并非基于职位权力开展讨论的。探讨大学生领导力须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阶段、环境及发展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大学生领导力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邹媛基于学界关于大学生领导力认识而给出的定义,即在一定环境中,大学生通过充分整合自身与周围的资源养成能实现自我、团队或组织目标的能力[3](12)。上述定义包含两个信息:第一,学校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场所;第二,关系是大学生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正是在这种关系互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得到培养。笔者也认同邹媛提出的,大学生领导力更多地表现为关系领导力这一观点,即体现为自我与自我、他人、群体的关系,大学生领导力可以划分为自我认知与管理维度、社会实践与交往维度和人格维度对应相应的能力[4](12)。

(二)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大学生领导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了方向。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中最具活力和潜质的群体,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一直致力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4]。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迫切需要能够承担社会发展责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领导者,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具备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和价值。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领导者,必须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契合点,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既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

2.大学生领导力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从内容来看,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建立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能力。这些教育培训对于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有价值,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则有难度和挑战,因为多数大学生基于有限的能力和资源望而却步。从大学生领导力结构层次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更加注重大学生素质及大学生与外界交往能力的建设,这与大学生的诉求、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大学生领导力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开辟新途径。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困境

(一)现状

1.创新创业观念日渐普及。

共青团有着完善有序的组织体系。高职院校共青团纵向组织结构有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从校团委到团支部的纵向组织体系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泛。全面覆盖工作对象的组织体系使高职院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具备优势。自承担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任务后,高职院校共青团就积极动员各级团组织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掌握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的意义等,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位大学生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必备素质。

2.创新创业比赛日渐活跃。

共青团是善于策划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凝聚和吸引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二是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实务操作等融入活动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创新创业内涵理解。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的活动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因为创新创业竞赛吸引校外企业关注的同时,创新创业项目也有可能实现落地,这正是大学生期待的。近年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类型竞赛活动日益活跃,在大学生中掀起了报名热潮。

3.创新创业氛围日渐升温。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党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桥梁,与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共青团致力于利用组织优势善于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邀请社会企业界优秀创业者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定期到校举办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及讲解企业实际运营实务等;二是积极邀请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是搭建高职院校间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日渐升温。

(二)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共青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层次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科学性不足。一直以来,共青团都是高职院校服务大学生的有力组织。思想、就业、实践、权益、健康、社团活动等都是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起步较晚,对大学生该掌握哪些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缺乏深层次思考,难以清晰定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燕玉霞指出,共青团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少,没有真正发挥力量[5]。

第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功能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多由就业办、团委负责,也有高职院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但这些机构并没有清晰界定自身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角色功能,工作思路不清晰,未能营造“团委、就业办、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叶正孩等指出团委、就业办都有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但两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并未达成共识[6]。

第三,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一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缺乏连续性。高职院校共青团大多以开设短期创新创业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创业“速成班”。高等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为创新创业储蓄后备力量。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共青团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创业导师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团队。创业导师团进行教学的知识内容各自为营,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体系。盛继前等指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整及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缺乏持续性[7]。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

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党赋予高职院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群团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共青团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学习,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国家改革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一)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和意义

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实现以思想自觉引领创新创业行动自觉,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焕发持续生命力。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发挥自觉能动性追求创新创业。构建方向体现在:一是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能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必备素质。创新创业可以是一项个人发展活动,也可以是一项团队活动,大学生作为个人发展活动或团队活动的带路人,必须培养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在个人发展或创新创业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身成长成才及就业都有积极作用,这可成为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动机。二是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能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大學生无论在创新创业抑或就业都需要与不同人打交道。在社会实践和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激励、规划、协调、执行、应变等能力能够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可成为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三是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能够提升个人魅力。人格魅力是凝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基础,能够让支持力量规模日益壮大,也能够让支持力量愿意共同追求愿景,还能够让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改善人际关系,这可成为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

(二)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在创新创业中的培养体系

1.整合校内外优秀人才资源,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

师资是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共青团密切联系着广大优秀青年人才,这为大学生领导力基础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首先,整合校内有志于从事大学生领导开发、研究及教学的优秀师资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基础理论教材。教材内容以“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为主。教材编写需要遵守大学生成长发展阶段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其次,整合校外各行各业优秀青年骨干开发大学生领导力实践教材。校外各行业领域的优秀青年骨干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他们对“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的功能与作用有着体验与深思,对大学生领导力实践教材的开发具有说服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社团及竞赛平台,对接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

社团及竞赛平台是大学生开展实践锻炼的重要空间。高职院校共青团直接联系着众多社团及竞赛平台,为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首先,推动社团营造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价值导向的育人氛围。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引导社团树立以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为目标和方向,能够让学生在组织、管理社团及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锻炼“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社团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大学生运用领导力的试验场。其次,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平台,检验领导力培养效果,唤醒学习需要、激发学习欲望。竞赛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活动,在相互对抗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加深对“自我认知、社会实践与交往、人格”的认识,并自觉发展和提高领导力。

3.建立激励奖励制度,实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可持续发展。

激励奖励是激发大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共青团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力量,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奖励评价制度,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是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的使命。首先,将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学生领导力学习纳入学分管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行学分管理,还有利于规范教学,确保学习成效。其次,将大学生平时参加的校内各项大学生领导力活动列为综合测试中文体类的加分项,调动他们参与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最后,将大学生自行参加校外与领导力主题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进行认定、记录,作为大学生评优的参照项,激发大学生领导力学习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文贤.加强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EB/OL].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8/0307/c1006-29854174.html,2018-03-07.

[2]沈胜林,沈胜刚.大学生领导力及其发展动态述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6):136-140,14.

[3]邹媛.大学生领导力多场域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2010.

[5]燕玉霞.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研究——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2):69-74.

[6]叶正孩,李琳.高职院校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途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4(12):130-131.

[7]盛继前,赵丙阳.吉林省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路径研究[J].时代农机,2017(4):191-192.

基金项目:广东青年职业学院2016—2018年度学院科研项目(YB201606);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年度教学改革项目(CYYB2017050)。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学生能否顺利地接受英语教学, 关键在于坚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也是广大英语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小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点, 作为启蒙老师, 从一开始就要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内驱力,使他们爱上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艺术。本文以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为视角, 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析出的英语教学新思路。

一、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久兴趣, 关注听说训练和口语交际, 把英语课堂还原生活,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英语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乐学、善学、会学。

二、实践中探析的英语教学新思路

2.1 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一门新语言, 创设语言环境非常重要。由于英语属于二语习得, 语言环境很难在生活中形成, 就只能通过课堂这个空间创建起来。比如: 我在第一堂英语课上就使用了英语式的师生问候。我说: “Hello, boys and girls. I m your English teacher.” 然后教学生说: “Hello, English teacher!” 我们可以在刚开始时用汉语进行解释, 或者使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 使学生明白每句话的涵义, 然后在课堂上形成固定的问候语。我还教给学生一些课堂日常用语,如: 同学之间借用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下课问候语等。这样, 英语课堂就跟语文、数学课堂就有了本质的区别,既保证了学生每天都能使用英语说话、交流, 又增添了许多学习情趣。当课堂上逐渐形成了英语的语境, 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就不是难事了。此外, 英语教师还要善于创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我们要热爱每一名学生、信任每一名学生, 学会用一个微笑给予肯定、一个眼神给予鼓励、一个动作给予帮助、一句赞美给予认可。小学生最喜欢把自己的老师当成知识的化身, 如果信任老师, 他就会在课堂上更加地投入学习。

2.2 重视兴趣课堂的培养, 寻找快乐的学习方法

生活中可以作为教学用具的东西有很多, 我们可以使用实物、挂图、录音机等教具, 让课堂动起来。我的做法:一是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有不同的教具展现给孩子们,二是要求学生每堂课前通过自我预习准备好自己使用的学具。比如: 我在讲文具名称的时候, 我让学生们准备了很多学习用品。课堂上我拿出一支铅笔说: This is a pencil。又指着一支钢笔说: That is a pen。然后让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学具学习“pencil” 和“pen” 这两个单词, 并且在小组内互相提问: What is this? What is that? 然后再互相回答,他们很快就学会应用了。再如: 在学习动物名称的时候,我先将小狗、小猫等动物的声音录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同学们听, 让学生们跟着一起学。当叫到“喵喵喵”时, 我就告诉同学们这是“cat”。当叫到: “汪汪汪”, 我就告诉同学们这是“dog”, 让学生在听动物的声音中学会了动物名称。再如: 在学习水果名称的时候, 我自己准备了一张彩色的水果挂图, 我也让学生们准备了很多水果或水果图片。我指着苹果、香蕉、橙子、西瓜的图案, 边用英语向学生们介绍apple、banana、orange、watermelon 等单词, 然后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到这张图片或实物,同学之间互相提问一次。这种方式增强了小学生的识记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把枯燥的单词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又如: 我们在Couldmeyou helpplease?这节复习课上,我提了一个比较重的箱子走进教室, 无意识地跟同学们说道: “The box is heavy.Who can help me?同学们都争着抢着要来帮忙于是, 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一个男生, 我问他:“Could you help me?” 他高兴地接过箱子说: “Certainly!”我又问他: “Is it light?” 他掂了掂箱子说: “No, it is heavy!” 这正是这一单元所复习的基本句型。随后, 我又问学生: “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同学们都好奇地猜起来。然后我就像变魔术一样从箱子里掏出了各式各样的小东西, 让同学们描述它的颜色和形状。就这样, 在快乐的氛围中, 同学们掌握了使用复习内容。

2.3 多媒体进入课堂, 信息技术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声容并茂, 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 我们在学习26 个英文字母的时候, 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字母卡通视频, 让学生们一边唱, 一边记,然后各小组到前面来展示。再如: 名为“世界的样子” 校本课上, 我制作了Flash 动画的世界地图, 通过点击地理位置告诉同学们世界上有五大洲、四大洋, 然后我点击了中国、美国、英国的地理位置, 边看边学习这些英文单词,学生们很容易就记住了。课程结束的时候, 我们还进行了升旗仪式, 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课堂上, 我们还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训练, 如: 我们利用幻灯片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交际情景, 然后让每个小组设计交流内容, 抽签产生两个小组进行课上交流。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最大好处就是全员参与、小组合作,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4 学会把教学还原生活,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英语

新课程更注重教材生活化知识的生成, 只有教师实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将英语运用自如。如: 学习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一课时, 学完句子后, 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以“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My favorite food is.” 的问答形式, 了解彼此喜欢的食物,并做好记录, 然后让各组代表用“My favorite food is.(His/Her) favourite food is.进行交流。此外,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英语。如: 同学们都去过肯德基,知道牌子上写着KFC,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是KFC? 经过资料查询, 他们知道了KFC 代表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德基炸鸡), 是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只要用心发现, 英语教学内容无处不在。

2.5 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小组合作、资源共享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但小学生的能力有限(尤其低段学生), 这种方式建议在教师带领下实施。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如: 单词记忆大赛、演讲、排练情景剧、知识竞赛、事物介绍等。研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如: 我知道的重大节日、自我介绍、我们校园的树种、人的器官、五颜六色、食物展示等。研究途径可以通过向老师咨询、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方式进行研究, 然后在课堂上与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凯.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 陕西教育教学, 200 (3) .

[2]刘克苗. 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2) .

[3]王益舟.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 学生之友(小学版) (下), 2010(5) .

[4] 陈晶晶. 创造和谐气氛, 贴近真实生活——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J]. 中共科教创新导刊, 200 (25).

[5]王晓苏. 信息技术构建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J]. 江西教育, 2008(33) .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基礎教育是不是需要改革?回答是肯定的:需要。我们必须看到四十年来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必须看到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来,一些重大关系没有处理好,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理科,轻文科: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少数学生,轻多数学生等的片面性。这样也就导致在·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基础教育广泛的适应性受到了制约。激烈的升学竞争把基础教育推上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使基础教育长期未能摆脱困境。“片追\"不仅仅是某些教师、学生、家长的个人行为,而且已发展为某些学校的行为,甚至是某些地区政府的行为。“片追\"的原因足复杂的,从根本上讲,一个是就业问题,一个是“跳农门”问题。因此,“片追”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一个通过教育问题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有同“片追”现象做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纠正\"片追”必须综合治理。一要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要靠教育本身的改革,靠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认为\"升学竞争不可避免,统考无法取代,分数是硬指标\",因而对纠正“片追”持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是不可取的。目前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禁止以分数排队或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标准的做法:制止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不正常的干预:改革课程教材,适当降低难度深度:进一步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多层次分流,缓解升学竞争:制订科学的合理的评估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工作:改革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当前,首先要把小学生从统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凡足已普及初中的地区,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就近入学,取消小学升中学的统考。这就要求下力量加强薄弱初中建设,把所有的初中办好。初中毕业后实行多渠道分流,除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外,其余要通过中专、中技、职业高中或经短期培训后进入社会。还可以考虑在初中阶段内进行一些就业预备教育,开设必要的选修课。

应该看到就业问题的解决,因素是复杂的。从大的方面讲:一是社会必须为每个公民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二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多种职业选择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多种职业选择的思想准备。选掸能力低,就业门路也不会广。这两方面,前者是社会问题,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问题。因此教育部门在纠正“片追\"问题上决不是无能为力的,对此应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以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估手段,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项重要改革。高考制度的恢复成绩是主要的,调动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使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但也应该看到,高考制度恢复后,高考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中学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因而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副导向作用。以高考升学率作为对中学教育唯一的评估标准,至少有以卜几个问题:国不完全合理。高考是选拔考试,而不是水平考试,其目的是从考生中择优,用择优的标准去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完全合理的。②不全面。高考只是文化知识考试,主要是智育部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成绩很难以恰当的方式反映到高考中去:文理分科考试,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必要的基础知识未能学完的情况下过早地偏科。③有较大的副导向作用。升学压力迫使某些学校为了“零的突破”,集中优势兵力去抓升学有望的学生,造成抓了少数,丟了多数,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一部分学生厌学、弃学的后果。④迫使中学按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激烈的升学竞争,巨大的社会压力,迫使我们从考试制度的改革中去寻找出路。近几年来,一些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就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用会考制度来评估中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质量是比较合理的:第一,会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检查合格与否为基本要求,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第二,合格率没有指标限制,有多少承认多少,有利于促进学校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会考是水平考试,命题难易适度,导向比较合理,有利于引导教学工作注重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第四,必修课都要求会考,可以防止偏科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会考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小学阶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比较科学地解决对中小学的导向问题。用高中会考作为评估中学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至少可以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为唯一评估标准、唯一评估手段这种不完全正常的状况,可以使评估手段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只要精心组织实施,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杜会效益的。当然要完全解决科学评估中学教学质量标准的问题,光靠会考还不够,还需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督导评估制度,还要想更多的办法,还要进行更多的改革和实验。

从理论上讲,实行高中会考是可行的,从实践上讲,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进行了三~五年的改革实验,至今为止,没有遇到大的风险,相反实践表明,效果是比较好的。当然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总的看,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实施高中会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地、怡当地确定高中会考的地位和作用。高中会考的意义要较为严格地确定为:国家承认的地区性的高中文化水平考试。会考合格加上思想品德表现合格、体育达标,即可以取得高中毕业证书。高中毕业证书,只是证明公民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并且取得了合格的成绩。至于社会以什么方式承认这张文凭的价值,应由社会去决定。教育行政部门不宜做出把高中毕业证书与升学、就业等个人物质利益挂钩太紧的规定。否则很可能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之外,又增加片面追求合格率的压力,迫使学校采用违反教育规律甚至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去追求会考合格率,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当然也不能淡化高中会考的作用,淡化了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不能达到会考对加强教学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导向作用。

2,严格控制统一考试的次数。统一考试压力大,耗费人力、物力多,必须严格控制。尤其要严禁为应付会考,而层层进行各种名目的统考,以免加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对违反规定,随意进行统一考试者要给予纪律制裁。

3,确定一批学校,试行会考免试制度和高考优惠待遇制度。各地要制订文件,规定会考免试学校的必备条件,经严格检查评估后确认一批学校取得会考免试资格。这样可以使一批教育思想端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校风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放开手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改实验,使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4,扶助和加强薄弱中学。各地都有一批薄弱中学,实行会考制度后,要制订政策、采取措施从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学校管理、健全领导班子等方面予以扶助,使之在三一五年内逐步改变面貌。

5,会考的方法步骤问题。重大的原则要统一,具体的方法步骤各省、市、自治区可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去确定。比较大的需要统一的原则有以下几条:省、市、自治区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保证会考必要的信用度:保证学时,不得三年的课程两年完成或两年半完成。

6,加强会考命题工作的研究。解决导向问题,命题是关键,要加强研究。命题要做到难易适度,体现水平考试性质。所谓难易适度是指不要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要脱离目前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合格水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全国看,各地发展不平衡,可以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合格水平也会有所不同,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命题一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二要基于各省市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顺利通过。为此必须加强题库的建设工作。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要配套进行改革,要在会考的基础上减少考试科目,以减轻考生负担:要研究解决高考试题的难度深度问题,使高考与高中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相一致。此外还要积极进行保送制度,升学指标分配到地、县的制度等改革试验。何东昌同志提出过一个重要原则:在升学制度改革问题上,如果高教与普教存在矛盾的话,高教要服从普教。

调整现行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现行高中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学要求偏高,要进行调整。调整高中教学计划除考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外,还要考虑增强高中学生的适应能力。高中阶段,既要为一部分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打基础,又要为不能升学的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打基础。为此,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同时加强了课外活动和社會实践活动;加强了劳动技术的训练。必修课和一般选修课比较集中地在高一、高二安排;高三安排少量的必修课,更多的是安排分学科的选修课,包括文科、理工科、外语、体育、艺术、职业技术等等。这样安排,目的是拓宽高中学生的适应能力。

此外还要逐步进行课程和教材的改革。通过改革逐步理顺各种关系,使基础教育走出困境,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繁荣社会主义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强,现代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还要了解外国文化,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人文思想渗透方法,使英美文学教学更有内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人文思想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G2016222)。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高校将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向随之发生变化,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等,这些教学内容都会影响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英语课程种类不同、内容不同,但在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许多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挥出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知识,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全面,没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一)反映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创作时代的特点,也展现出了外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看,英美文学是必修的课程之一,除了具有阅读理解、分析解答的意义外,还能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了解西方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感知生活、学习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受国界的局限,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会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节,虽然文化背景、语言特色不同,但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等有相似之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有对比性地分析中外文学[1]。总的来说,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英语水平,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与此同时,英美文学课程也能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不局限于书本教材中的内容。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国教育改革落实的时间比较短,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改变了教学形式,但还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单纯依靠语法、口语等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英美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作品具有故事性,内容比较丰富,且蕴含了智慧、情感、想象力、原创力、审美意识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不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限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获取到这些信息。不仅如此,英美文学作品的风格不同、流派众多,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英美文学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

(一)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表意功能比较强,选择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能体会西方文化的特点。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批判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社会,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具有生动、优美、形象、凝练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还能强化自身的语言能力。学生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和观察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而收获到多种多样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英语知识,即使在不同的场合中、条件下学生也可以冷静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式英语”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跨文化意识,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阅读英语的过程中,往往用汉语的习惯和方式去分析和翻译,导致学生表述不清楚或理解不准确。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种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不仅发挥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特点,还能体现出语言的文学性特点。具体来说,中国礼仪和西方礼仪不同,英语的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方面,汉语言认为年幼的应该尊重年长者,中文中会使用老人家、老太太、老先生、大嫂、大妈等称呼表示尊重和礼貌。但在英文中,除了正式场合中使用先生、太太等称呼外,大部分情况下都会直呼其名,以此表示亲密,西方人并不会认为这样不礼貌,这与中国礼仪恰好相反[2]。这些礼仪上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逐渐有所感受并摸索出规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在人文方面具备的综合品质,人文注意与科学主义有很大的区别,人文主义的重点在于人,以人的思想和精神为主。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即使有再高的文化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并不能发挥出知识的作用。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经过历史筛选和积淀而成的文明成果,透过这些文明成果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生活,并对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教育部门也积极提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从整体的教育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还是更倾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思想文化的教学不够重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语法、口语等知识教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造成学生缺少人文意识,在学生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质量[3]。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英语课程,但没有设置英美文学课程,只有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或者将英美文学设置成选修课程,选择该科目的学生比较少,教师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引导。

(二)教学方法不创新

从教学方法来看,现代大部分教师都已经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尽管如此,教学方法还是需要创新和完善。有些教师虽然看似创新了方法,但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即使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方法,也没有发挥出这些设备和方法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较少,教师只负责阐述课件中的内容,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流程逐步实施。而学生则只负责听教师的讲解,并没有主动思考和探索,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全面,甚至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就已经模糊,课后也没有复习、重温的意识。许多文学名著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观点和认识,但许多学生只会阅读一遍,甚至一开始就没有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具有功利性

如前文所述,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法知识,还要探索语言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书籍、文章的内容,对英语语言的掌握也会更加透彻。英美文学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英语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也能了解到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对英语知识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4]。然而,现代高校教育往往将就业放在首位,不论哪个科目的教学都具有功利性,忽略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比较单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融入人文思想

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为此,学校首先要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改,提升英美文学在日常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英美文学教学的中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明确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学生感兴趣的英美文学作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也可以适当调整。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使教学更加有序、灵活[5]。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进行教学。以《伟大的复兴》(《Great Instauration》)为主,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教师要树立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在知识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介绍培根的经历,使学生对培根有初步的认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经典进行写作和翻译;在情感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英国文学圆柱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向也更加明确,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文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阅读英美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感受阅读名著的乐趣,给学生更好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可以产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共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文学体裁,按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的顺序逐步深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文学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选择名著经典。但如果只阅读片段,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判断,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罗列一些阅读清单,鼓励学生整部阅读,使学生掌握故事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趣味性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话剧表演、歌剧表演等活动,围绕某一个文学作品或主题设计互动内容。如果以《哈姆雷特》为例,学生就可以选择《哈姆雷特》中比较经典的情节桥段进行表演,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创作和改编。教师要对学生改编的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学生的创新符合原作思想,有内涵、有深度,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增强情感教育,丰富教学活动

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就要增强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对文化、历史、价值观、世界观等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确定一个讨论的话题,然后带领学生共同讨论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論说文集》(《Essays》)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培根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论说文集》的主要内容,节选重点进行教学讲解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全文阅读。学生将所有内容都阅读结束后,可以将自己的感想总结成一篇短文,也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就某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和表述。其他同学可以共同探讨,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学习多种文化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英美文学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学生成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菊菊.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人文思想的渗透[J].学园,2017(31):31-31.

[2]王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的价值思考[J].才智,2018(8).

[3]刘志耀.试论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56).

[4]宋广波.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大学教育,2017(1):99-100.

[5]张蓉.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评《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J].领导科学,2019(12).

作者简介:崔明(1980-),男,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法制宣传汇报下一篇: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