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1

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化学 人文精神 美

医者,仁术也,现代医学要实现对人的生命的全面关怀,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人的持续健康。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无病,而是身心的健康。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尽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理健康,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背离医学的“真善美”之本质。医疗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生过分依赖科技而忽视人文关怀。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人们就医率下降,医生关注检测数据导致单纯技术至上的“高技术低情感”,医患关系淡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医学追求的“真善美”相背离。这种背离,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缺失。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缺失显得更为突出。这一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要医疗观念(即思想)的转变上,即从把人看着“简单的生物有机体”转变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从生命整体论出发,同时分析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疾病产生和心身健康的综合影响,突出强调医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生物科学,还要关注和研究影响心身健康的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医学之目的也不仅仅是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而且要确保人们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适应达到完美的状态。它标志着医学审美理想的重构和对以往人类追求生命美的文化超越。

因此,医学需要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医学教育更需要人文教育,没有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参与的科学技术活动是没有觉悟的过程,缺乏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教育是没有思想的运动。(刘虹,张宗明,林辉,医学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无论如何离不开以诉诸人的感性形式为特征的美与审美的运用与创造。离开医学审美研究,至少使医学人文精神这一现代医学追求的核心内容难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医学美的发掘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医学这一特殊职业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医学生美育一直是医学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医学院校都没有美育,即便有,也只是简单地开一门美育课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美育的忽视,另一方面在于对美育的误解。美及审美素质与其说是一种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历练,因此通过简单的审美知识传授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的陶冶。科学本身就包含着至美,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科学中的美的因素,实现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为审美化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体验化学美的愉悦中习得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一旦真正地感受到化学之美就会对化学学习、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美感体验下习得的知识更难忘记。从而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培养审美素质。

医学化学中的美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美的元素。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包含着至美。”化学之美存在于化学知识及现象的各个方面,概括而言,不仅有化学物质、实验、现象直观美,还有化学语言美、化学理论美、化学思想美等。

1.化学直观美,即化学所表现出来的可被人们直接感受的美

一是化学物质美,即各种化学物质(如天然硫铁矿、各种宝石、鲜花等)以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外形、芳香的气味、优良的光学性质等给人以愉悦的观感美。二是化学变化的现象美,即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直接观察到的热、声、色、光、电等现象之美。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声色之美、银镜反应、焰火反应的色之美等。三是化学实验美,包括化学实验仪器及装备的直观美、实验操作及现象的美、以及实验方案设计的美。

2.化学语言美

化学语言是指人们进行化学交流时约定使用的一种术语和符号系统。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化学语言之美在于化学语言的简洁匀称,包括化学图表的简洁、秩序、对称、和谐之美和化学符号的简单明了、对称守恒之美。如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图、化学反应式等。

3.化学理论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理论则是对化学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包括基本概念、逻辑推演、一般原理和理论模型。化学理论的审美要素主要是概念、规则、原理、模型的简单对称美及严密逻辑美。

4.化学思想美

化学思想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科学发展中表现出的阶段性和方向性及化学科学方法思想美;二是著名化学家的卓越贡献、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美。

医学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化

1.医学化学教学目标审美转化

医学化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生活、社会及医学中的应用。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人文精神尤其是美育的培养,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医学化学教学目标的审美转化就是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将知识传授和审美修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将化学知识变为审美对象,在体验化学中的自然实物美、实验操作美、现象美、对称美、逻辑美及化学家的道德美、情操美、毅力美、人格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和审美表现的能力。通过化学学科教学,让学生在化学学科内在逻辑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的审美欣赏与陶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同时,通过审美模仿与迁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意志,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并享受生活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既完成化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智能素质发展,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培育审美素养。

2.医学化学教学内容审美转化(内在逻辑美)

医学化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知识点多,但各知识点并非孤立无关的,而是有规律可寻。医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审美转化就是要发掘化学知识间的内在逻辑美,即教学内容逻辑的清晰化,我们采取了‘点线面体’这一基本结构方式,即以知识点为纽结,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以多条线形成面,以多个面构成立体知识系统和跨学科知识联系,来实现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或审美转化。从化学物质之外在现象美的欣赏讲起,深入到化学知识内在结构美、逻辑美,再转移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应用(尤其是医学应用)中的美的欣赏与陶冶,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轻松而扎实地习得化学知识。如讲胶体,先从外在现象美的欣赏讲起,如让学生欣赏雨后彩虹之美,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再深入分析其形成机理、性质、作用等内在逻辑。最后再迁移到其在生物体及医学上的应用,浑然一,体,既完成了传授知识的目标,又陶冶了审美情操。

3.医学化学教学形式审美转化

(1)教学过程审美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审美转化就是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实验、记录、实验条件控制等科学方法及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渗透科学过程美、理性美,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过程。通过迁移,重点培养处理问题的果断力和沉着冷静及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方法审美化即要充分挖掘教学的审美功能,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艺术化,如导学、授课、总结、提问、启发、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掘审美化教学的情感性,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的坚强的意志和审美能力。

(3)教具和教态审美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直观的、形象的、和谐的、愉悦的化学美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锐化学生审美感观。

(4)医学化学教学评价审美转化“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有关因素合理的估量,即对教学后学生发展实际状态与教学目标预期状态之间进行比较,水平分析,问题诊断,并提供进一步调整教学以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反馈与策略的活动。”审美化教学评价不是简单的判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与否,而是推崇进行性评价,即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以积极的态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地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评价。以及时的、肯定的和赞美的评语使学生获得成功和进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欣喜,激发学生新的积极行为。

[文献标示码]A

参考文献:

[1]赵美娟,苏元福.医学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赵伶俐,杨旬,齐颖华.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000.76-104.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9).108-111.

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室硬件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科技竞赛、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进一步将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使实验教学工作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地飞速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部为迎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程教育人才的挑战,也积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步伐。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才能满足国家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每个高校教师面临的历史任务和重大课题[1]。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与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验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发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于此,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自身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实验课之一,在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化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硬件方面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需要更多的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等,均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协调。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需要较多的專属性的仪器与设备来完成实验。而高校往往教学经费有限,不能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导致物理化学实验设备陈旧、仪器台套数少,多名学生使用一台仪器做实验,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以至于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降低,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习不到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由于设备陈旧,仪器性能不稳定,测量出的实验数据误差大,重现性和分辨率都不理想,削弱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实验教学软件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学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占的比例少。致使大多数实验都是学生按照教材上已给出的实验方案“照单抓药”,测得实验数据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上课多采用“填鸭式”授课,按部就班地把实验内容从头讲到尾,然后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成绩考核不科学、不全面。实验成绩考核多采用“平时+笔试”来评定,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于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由于仪器设备少,多名学生使用一台仪器做实验,实验数据相同,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报告的现象较严重,所以平时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试考试的内容又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授知识的再现,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查不够。有些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验中的动手操作,在实验课上表现平平,虽然最终成绩较高,但并不能说明他对实验课程有很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优化

(一)增加教学资金投入,注重实验室建设

雄厚的硬件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物质基础。为了能开设实验内容丰富的实验课,以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校必须有充足的教学硬件资源。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实验教学既是联系理论教学的桥梁,又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学校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用于教学,对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所购进的仪器设备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跟踪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教学资金有效利用率最大化,避免资金的浪费。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立足于实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吸收科技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成果,优化内容和结构,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3]。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适当保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应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定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燃烧热测定实验,以往实验多是测定萘的摩尔燃烧热,由于萘易挥发,且具有刺激性气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针对于此,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多种市售糖,如白砂糖、木糖醇、红糖、冰糖进行实验,实验前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实验任务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实验中如何避免或者降低这个问题出现的几率,实验注意事项等。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实验,实验用的样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熟知的,既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通过测定这些糖的热值,使学生不仅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方法,同时也从营养学角度了解更多有关糖的性质,丰富了自身的知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

教学中建立“课堂演示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设立问题。比如:燃烧热测定实验,教师可提出药品质量大小对实验误差有无影响,引火丝的缠绕要注意什么,实验中有散热或热量引入时雷诺温度校正图是否有变化,充氧量及水温对实验有无影响等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实验中的主动地位[4]。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并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课后学生在处理实验报告时,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学习交流群,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传递的操作简便、快捷,实验教师可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把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将教材上平面、静止的实验仪器与操作立体化、动态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5—6]。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仪器使用方法等编辑成视频做成微课,方便学生随时重复观看,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和技能,把握实验的重点与难点,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

(四)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考核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加大整个实验过程的考核力度,细化每项考核环节的评分标准。教师在评定成绩时,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实验项目,实验教师都要依据评定标准,给出该实验项目学生每个考核环节的成绩,再经过加权平均后,得出学生该实验项目的成绩。课程结束后,再对学生完成的所有实验项目所获得的成绩累加平均,得出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最终成绩。

学生完成实验的效果如何,得益于对实验预习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评定预习成绩时,不仅要检查学生的预习实验报告,还要通过提问实验步骤中的操作细节、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或让学生演示仪器操作等办法,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表现是对学生考核的重点,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引导其自行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个人见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评定实验报告成绩,不仅要检查学生的数据处理情况,还要重点看学生对所完成的实验所做的反思,对学生在反思中提出的问题及观点,闪现的思想火花等,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才能逐渐稳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科技竞赛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是课堂教学的延展与拓宽,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及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方位的考量,对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有计划地使各类竞赛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使学生亲身经历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条件、分析实验结果等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学校,加强与其他高校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等,都与教学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尤其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工作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大,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要求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不仅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还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的经历[7]。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掌握学科知识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才能使自身的教学工作永葆先进性和生命力。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还要通过网络资源、参加专题讲座及学术会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的培训,不断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虽然本文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思路和办法,但是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广大高校教师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时刻把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敏,刘峰,肖海峰.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0):150—151.

[2]姚成立,李红英,朱金苗,田燕.翻转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以《物理化学实验》课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3):84—86.

[3]何荣幸,黄成,彭敬东.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教育思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4):186—189.

[4]利明,杜甫佑.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J].高教学刊,2018(7):23—25.

[5]熊焰,姚俊.在线仿真物理化学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J].化工高等教育,2012,29(1):26—29.

[6]郑鑫,张晓洁.虚拟实验室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109—111.

[7]龚淑玲,黄驰,侯安新,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3.

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验课,是生物类实验的核心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生物化學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在21世纪当代生命科学领域中举足轻重,多年来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成为诸多相关领域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多样,涵盖的基本技能项目广泛,因此对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实验课程,[2]也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验课程。

对民办高校而言,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也就成为了能否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3]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才需求方向的不断变革,民办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在教学本身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根据目前我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课情况,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开课情况

1.1 实验仪器设备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速度较快,人才输出方面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资金来源有限,在实验教学条件中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种类较多有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恒温水浴锅,振荡培养箱等,而民办高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有限,使得部分实验仪器非常紧缺、陈旧。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排队等候时间加长,不利于实验教学秩序的稳步运行。

1.2 实验教学理念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只是将其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使学生能对理论课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会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一一讲解,并进行一些示范操作,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实验,这样虽然会使教学比较规范,学生操作比较顺利,实验结果也会比较理想,但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抹杀了其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无法体现该实验应当具有的探索性精神。

1.3 师资与实验室建设

在民办高校中从事实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普遍工资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上生化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部分药品和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导致能安心从事实验指导工作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各民办高校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有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度也较缓慢。

2 民办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目前民办高校想生存,想发展,必定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综合以上民办高校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1 实现实验仪器的现代化、智能化

在实验仪器设备选购时,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仪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主,与时俱进,将过老过旧的设备及时替换,购买一些可以进行多种实验的综合性仪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提高仪器使用率,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2.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多年来经过了多次筛选和组织,目前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1)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2)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Soxhlet)提取法;

(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5)动物组织核糖核酸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6)脲酶提取及Km值的简易测定;

(7)淀粉酶提取及酶活力测定;

(8)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

(9)植物组织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

教学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基本、最常用的多种实验技术,如电泳技术、分光光度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滴定技术等。实验中涉及到多种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如离心機、水平电泳和垂直电泳装置、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光光度计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如“植物组织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所需材料和实验方法,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比较不同实验材料下结果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更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3ds Max教学系统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生化实验教学中的文字内容、实验现象及一些操作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整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反复观看学习,并在网络上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可以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实现个体化差异化教学。[4]3ds Max教学系统目前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实验教学中。[5]对生化分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如蛋白质分子结构,核酸分子结构等可以通过计算机Autodesk 3ds Max三维动画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更加立体地去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软件教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探究生命奥秘,让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实验,引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虚拟仿真软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微观世界模拟的实验环境中,更好地探究其本质和规律。如核酸电泳,蛋白质分离等分子实验,实验周期较长,通过虚拟方式可大大缩短周期,节约开支。如《现代分子育种仿真软件》,建立可视化的化工生产实验操作平台,采用高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弥补现场实习教学的不足,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2.5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目前,大部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前的材料准备,试剂配制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完成,在实验开始前分发到学生手上,如“淀粉酶提取及酶活力测定”实验,实验所需要的萌发的小麦种子,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和柠檬酸缓冲液等,都是由实验员来准备,这样虽然能保证实验能按时在教学时间内完成,但学生对该实验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对实验习惯来说,也会让学生有依赖感,因此,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预实验,即样品材料的准备和药品试剂的配制,在亲自动手的同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素养,为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6 适当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生化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很多化学药品及易耗品需要及时地更新,使用的仪器也需要定期地维护和保养,这就需要学校在经费预算上向生化类实验室给予支持,以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7 实验技术人员也应时刻“充电”保持与时俱进

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为国家培养实践型所需人才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要求对在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巩固,更要在新型实验操作技能中刻苦钻研,时刻为自己充电,如积极学习动画模型的构建,软件的制作,“微课”的制作等,以保证其在教育岗位中永不落伍。

3 结语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文章就针对民办高校中该门实验课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使学生们在学习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实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友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J].生命的化学,2009.29(5):619-624.

[2] 吴慧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8).

[3] 袁辉斌.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1).

[4] 林晓晖,程欲,王鹤,吴世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中医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5).

[5] 杨发福,张建生.3ds Max制作三维动画在有机化学课件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5).

[6] 王甜,林宏辉.生物技术虚拟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

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陕北 能源 人才 对策

陕北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能矿资源,是国家21世纪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北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好,世界罕见,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300亿吨,占全国探明总量的30%左右,远景储量达6000亿吨~10000亿吨;石油探明储量11亿吨;天然气面积达413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99.9%,是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岩盐探明储量8857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陕北地区的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必须拥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善于运用市场经济杠杆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目前,如何为陕北能源开发提供人才支持,迅速增加陕北地区人才总量,是促进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北区域能源开发中的人才现状

陕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能源开发型经济特征,能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石油开发与煤炭开发两个重要的领域。我们以陕北延长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和榆林、延安两市煤炭系统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才需求现状。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是陕北最大的石油能源开发型企业。截止2006年7月用工总量约46077人,其中正式职工28427人,其他用工17650人。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3%;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后勤服务及其他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6.3%;工人占职工总数的62%。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3.8%;大专学历占职工总数的11.8%。专业技术人员4690人中,正高4人,副高169人,中级职称913人,初级职称3604人;工程技术人员2474人中,正高3人,副高55人,中级职称420人,初级职称1996人。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的问题是:第一,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低效人力资源过剩,而高效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奇缺。管理、后勤服务及其他人员较多,勘探、钻井、井下、采油等一线关键岗位缺员。第二,人才总量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石油主体专业人才依然紧缺。中高级人才仅有1086人,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比重还不到4%,大大低于同等石油企业的水平。第三,培养(培训)、使用机制不健全。全公司有大专以上人员约4432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5.6%,高学历人才不但比例严重失调,而且人才在岗与潜在的优势作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发挥。

根据“十一五”规划并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十一五”期间仅石油工程专业(采油、钻井)大专以上学历就需要招聘841人,石油天然气地质(物探)专业就需要招聘620人,合计起来,延长油田公司“十一五”期间紧缺人才需要招聘1461人,平均每年需招聘3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另有2027人需要接受在职培训,平均每年需培训400人。由此可见,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大。

2.陕北煤炭系统的人才需求现状。煤炭是延安、榆林两市的支柱产业,也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气、油、盐四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制约该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煤炭专业过程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煤田地质、采煤、矿电、煤化工、煤洗选等方面人才十分缺乏。比如,在调查中有数据表明:延安市煤炭系统已连续15年未分配进一个煤炭专业中专以上毕业生,现在全市93处矿井和市、县(区)煤炭主管部门加起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有约40人左右;榆林市现有370多个地方矿井,作为管理部门的榆林市煤炭局也只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与建设重点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的要求极不相符。

目前,榆林市规模以下煤矿中,从业人员主要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为主。以神木县大柳塔镇王家坡煤矿为例,该矿有职工53人,其中高中学历12人,初中及以下学历41人。即使是在规模以下煤炭企业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也是屈指可数。以榆林市十八墩煤矿为例,该矿有职工155人,其中大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17人,初中及以下学历130人。陕北煤炭系统的这种人力资源现状,对煤矿的安全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陕北区域能源开发中人才供求矛盾形成的原因

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我们认为陕北区域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人才供求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结构建设缺乏战略规划。能源开发主体专业人才的紧缺,表现出陕北区域能源开发中缺乏人才战略规划的问题。战略人才观念的缺位使得人才引进的思路、手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没有对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主体专业人才进行战略化的开发与利用,没有形成主体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缺乏引进人才的动机,是导致目前人才缺乏的最主要的原因。

2.能源开发基础环境建设滞后使人才引进困难。陕北石油企业在当地区域范围内属于高收入行业,但是与全国同行业的中石油、中石化横向比较待遇相对较差。目前的待遇相对较低,满足不了高素质人才的心理预期。

3.陕北地区没有能源地矿类主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目前陕北地区的高等院校有延安大学与榆林学院,但是都没有设置能源地矿类专业,造成高校能源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总量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服务当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出专业发展选择的缺位。

4.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上。就业趋向于政府部门,追求社会身份,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

5.企业用人现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民营企业在接收毕业生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的企业不论岗位,一律追求本科生;二是工资低,且不办各种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非法用工问题。这样,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专业人才找不到他们理想的工作,出现了“总量不足,相对过剩”的格局。

6.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从整体上分析,陕北地区缺乏规范的人才与技术人员流动与交流的市场。目前来看,陕北地区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区域能源开发中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7.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滞后。陕北地区的一些能源开发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企业发展基本上属于“机会发展型”。这样的经营与管理机制直接导致的恶果是缺乏引进人才的动机。

三、陕北区域能源开发与人才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解决陕北区域能源开发中人才短缺问题,现实的解决战略是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具有符合陕北区域能源开发的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做好资源开发型企业的人才战略规划。

1.建立区域能源开发人才基地。陕北的能源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对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国家未来能源利用的储备作用。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既可以促进陕北科技的发展;也可以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还可以为能源开发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同时,可以发挥出多产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效益。在此基础上扩大增长效应和极化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的措施可以是:

(1)提供宽松与和谐的学术研究的环境。对于真正有献身精神的科技人员而言,比环境和舒适更为重要的是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条件。

(2)体现人才基地的时空性。陕北区域能源人才基地可以是超越陕北地域的大概念。核心是指:为陕北能源可持续开发培养专门人才的所有教育与研究机构的综合。既有地域上的陕北性,也有培养资源利用上的时空性。让省内外各相关高校区分层次,分别承担研发型、实际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各高校各有侧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长,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

(3)体现基地的人才质量。教师队伍必须精强能干,时刻能够走在教学、科研的前列。专业课程设置应与科技进步相适应,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社会上保持领先的水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及创新能力、理论研究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4)加强基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一是要坚持理想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择业趋向,尤其是要积极投身陕北经济建设。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要让毕业生充分了解陕北,了解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生产、教学、科研第一线。同时,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

2.陕北资源型企业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对策。

(1)做好人才引进规划。目前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类员工的匮乏与企业的识人、用人制度有关。目前仅陕北延安市石油行业产值就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的90%,是当地经济的绝对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严重影响了石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例如,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钻采公司共有职工2910人,本科以上仅有23人,不到0.8%,专科学历152人,占企业总人数的5%。现实的人员结构和技术水平充分表明合理科学的人才机制在当地许多企业中并没有形成。

(2)提高对知识型员工的认识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现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他们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代表者、企业文化的构建者、企业精神的体现者、企业发展目标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资源开发型企业要积极实施人才储备。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开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石油、煤炭企业不重视后续人才的储备工作。过度地依靠行业优势、收入优势,不是主动地引进人才,存在很强的保守性。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流失与人才的压制,使就业人员缺乏积极创新的激励心理,造成了人才创造能力的闭合。陕北在人才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人才的潜能,从战略高度做好人才开发利用工作、人才后续储备利用工作。

(4)构建特色企校合作开发人才新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企校合作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一是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来源;二是可以供求对应,专业对口;三是可以有效地缓解相应专业的就业压力,这是一个企业与高等院校共赢的模式。企校合作开发人才这种模式不是新鲜的概念,在陕北能源型企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解决紧缺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缓解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5)合理使用现有人力资源。陕北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总量不少,但是由于就业观念、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受过高等学历专业培养的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在择业中,绝大多数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愿意进城市和选择热门行业的流动方向,客观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企业应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专业人员,以发挥最佳人才效能,而不应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和浪费。

(6)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的问题。通过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缩短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周期,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很快适应角色。在实习的同时,还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打下基础。

化学与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现代生活;技术

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色素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化学,就没了保证。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品。

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

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从以上看来化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带了一些危害,有些化学品可以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和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研究表明,约有140多种化学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确认对人的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约有40多种。人类患肿瘤病例的80%—85%与化学致癌物污染有关。致畸、致突变化学品污染物就更多了。但也有一定的坏处,因此提醒大家在使用和制取化学用品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危害。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在食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化学为人类源源不断的提供新材料、新知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学还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提供愈发关键的帮助。

(上接040页)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方案,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上一篇:中学生化学论文下一篇:医学与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