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市场论文范文

2024-01-24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分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资金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合法流通渠道主要有:

第一,券商从银行融资。通常包含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债回购从银行间国债市场得到资金。二是利用信用拆借从银行获得资金。近年银行间拆借市场对一些券商和基金的开放,改善了券商的资金利用效率,间接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活跃。三是利用股票质押从银行贷款。

第二,个人储蓄资金入市。虽然政府部门一再表示要支持机构和个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引导储蓄资金入市,但由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太少,收益风险结构不匹配,尽管银行利率很低,投资证券市场的意愿不强,大部分居民仍然把储蓄作为第一选择。

第三,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政策仍是空白、尚未解冻。如果开放股票质押贷款,个人与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其中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

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然而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间顺畅流动,我国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资金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而资本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迅速的同时,存贷差不断加大;保险公司拥有的大量资金急切地需要进入更有效率的投资渠道;由于缺乏资本性资金,国内不少企业具有非常迫切的上市融资要求,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上市给股市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

因缺乏短期过渡性融资渠道与工具,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得不致支持,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融资渠道的狭窄逼使证券金融机构寻求所谓的制度外、体制外融资或者违规操作。

发达国家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途径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往往只有时间上的意义。资金在金融市场是为了追逐利益,两个市场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货币市场和包括公司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是紧密联系的,联系渠道主要有三个:

一是利率渠道。现代利率理论认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差代表风险贴水,正常情况下,长期短期利率的变动是同步的,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金的供求,从而间接影响长期公司债券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是资本市场上长期融资工具的定价基础。

二是资金渠道。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场所,货币市场资金的宽松和紧缩,都会传递到资本市场上。

三是金融工具渠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并非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与掉期等,很难说是长期金融工具还是短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在两个市场上都起作用,从而使两个市场联系更紧密。

在发达国家,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大量创新金融工具出现,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自由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的障碍与风险分析

所谓的对接、创新,很容易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寻租手段,或是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罔顾风险、诚信与商誉的工具。而这些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比对其他工商机构更加致命的威胁。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够成熟,并且市场参与各方都缺少渐进、摸索的过程,两个不成熟的市场对接,即使是低层次的,在某种程度上仍会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行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其中所蕴含、派生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个新问题,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都没有足够的机制和经验,政策监管调控的难度更大。

在一体化大背景中,市场对接会有众多的创新机会,但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着不规范、制约和自律不严格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有着特殊的风险。

首先,如果对接程度较高,银行体系可能承担的资本市场风险大增。市场对接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风险更多地传递到银行体系,使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量货币市场资金不加监控地涌入股市,可能会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银行还将为此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和股市系统风险。困扰日本10年之久的银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经济特别是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1997年8月,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救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挽救香港的银行体系,1999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与信用交易导致交易规模极大扩张有关。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我国证券公司等机构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的套做和循环,“连环贷款,连环投资”,使其自营股票交易规模成倍放大,推动股价不断往上攀升。非流通股股票抵押贷款既存在重复抵押的可能,也存在这样一种放大机制。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就会断裂,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应把握好银行资金入市的有效监控,及时防范风险。

其次,市场对接本身对我国当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一个例子: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方式,如果大规模发展,对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乃至金融风险都有深远影响。

第三,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最终可能导致坏账失控的风险。

第四,市场对接的结果之一,是形成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甚至衍生产品,对这些产品设计、销售、运作和监管,也要求从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以往的人民银行,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等,都被看成是消防队、警察,主要是因为这些监管机构忙于查处暴露的风险和问题。在风险查处理念下始终走不出防范风险、查处风险、处置风险的怪圈。现在,转变观念,要转移到风险监管上来。首先要向风险评价转变,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并责令其组织实施和改正。在风险评价的理念下,监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现,就不会疲于奔命,局限于仅仅是建台帐、跟踪检查之类的工作。监管当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行的整个系统进行评价,看整个系统的风险程度有多大。

对策建议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是势在必行的,由此需要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打好基础;证券公司在金融管制放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慎行。推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对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接如果只是为资本市场放水,很可能养出的是一批 “腐败大鱼”,让极少数人从非法的途径先富起来。这样的做法,丝毫无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市场秩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如果不够谨慎,对微观而言,是加剧投机。对宏观而言,是加剧风险。

银行业、金融业的经营靠的是诚信,诚信是要时间来证明的,这是国际上成功大行都是百年老店的原因。市场对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一些岔子,淘汰一批,以谨慎的态度推动,才能减少不利冲击,而渐渐涌现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这是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

渐进。完善市场,监管先行。推进对接不能只考虑个别集团或个别层面的利益,历史证明,这样做会后患无穷。例如,中国股市为国有经济服务造成目前的进退两难;再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财政买单,不仅没有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能还形成银行的道德风险。没有监管,或者监管松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以后要解决,其成本将大大高于监管成本。

目前阶段,主要是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首先,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其次,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第三,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此外,可以尝试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创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出路在于创新,但这一创新需要金融体系一系列的创新来支撑和引导。

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一个重大关键。央行正在积极而又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取得一些进展,与之相对应,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动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利率市场化创新完全实现之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将十分紧密。

积极推动横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互动。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所取得的每一进展中,会形成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次机遇。

完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管的体制和问题。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应该以其为中心。银行业监管的现状,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相比,还相对滞后。因此,银行业的监管必须高起点,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各国以及国际财团、金融巨头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是必需的。要想取得与外资巨头竞争的相同起跑线,监管、内控的基准应该一致。一体化市场竞争中评价所有金融机构业绩和风险的标准,不会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遗留问题而网开一面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也进入了市场化运营,给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力市场营销对目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电力市场化运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电力产品产业链条上的产品大多属于半成品,需要经过电网企业加工,再销售给普通电力用户,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具有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因此,电力市场营销也分为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的营销活动以及电网企业与普通用户之间的营销活动。文章将对电力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中的定位与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定位;市场营销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5.104

电力企业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的主营项目是为广大用电用户提供电力服务,主要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和销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电力商品,从而实现与用户之间的量化交易。电力市场营销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一种交换活动,电力市场营销同时具备社会属性与管理属性;二是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电力营销活动为了满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电企业针对电网企业的营销;二是电网企业针对电力用户的营销;三是发电企业针对直购电大用户的营销。

1 电力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中的定位

1.1 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产物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经历了国家电力企业的拆分与重组,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在进行改革前,电力行业的基本状况是厂网一家,分属于同一企业的上下游部门,共享企业资源和经济效益。“厂网分开”是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进行改革后,发电厂与电网成为两个平等的主体,同时进入市场化运行,打破了传统国家电力企业的垄断经营模式,将统配电厂从电网中分离出来,通过重组成为独立的发电企业,进行独立核算,独享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盈亏。

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开放区域的电力市场逐步建立,由发电企业经营发电业务,由电网企业经营输电、配电和售电业务。电力市场营销逐渐成为电力企业的核心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同时也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电力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做好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1]

1.2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

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电力产品交换,实现其商品价值,为电力企业带来经济利润,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市场化运营模式下,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利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用户对电力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情况。因此,增加客户数量、提高电力产品的销售量是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任务。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面向市场、基于用户,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电力服务。以最少的投入和最低的成本完成电力输送,将电力产品送达用户,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经营目标。市场化运營为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断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引进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2]

2 如何发挥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 构建和谐厂网关系,做好厂网营销

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虽然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后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企业,但是在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发电企业只有依靠电网企业才能将生产出的电力产品送达到最终的用电用户,电网企业也只有从发电企业中获得电力产品,才能开展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电力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电力的发、供、用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依赖于电网传输的物理规律。这种特殊性更加凸显出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紧密关系,只有构建和谐的厂网关系,形成流畅的上下游产业链,才能保证电力的良好供应。

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配合,高度重视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厂网分开对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两者不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分别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在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形式下,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必须共同努力、调整利益格局,避免产生利益冲突。对可以预见的矛盾冲突要及时调节、有效处理,一旦矛盾冲突升级,造成厂网关系紧张,就会影响两者的发展,也会给社会供电带来较大影响。从宏观来看,虽然厂网分开使两者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但两者在利益方面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经营者要树立大局意识,共同促进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协调发展。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双方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中,双方需要沟通好相关事宜,增进理解,加强合作,化解矛盾,实现双赢的经营目标。

2.2 积极开拓市场,做好面向重点大客户的营销

电力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向广大用电用户提供电力产品和电力服务,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中,面向重点大客户的营销活动尤为重要。电网企业必须开展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特别是需要积极开拓市场、吸引重点客户、抢占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这是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长期目标,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细化发展目标,做好市场选择,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应致力于提高市场营销能力,这是电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重点客户的竞争。电力企业应清楚认识到市场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丰富营销手段,增强客户吸引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3]

2.3 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面向广大用电用户的营销

电力企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这一点不会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而改变。因此,市场化经营的电力企业仍然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电力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国家电力产业政策,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电力企业的发展应坚持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日益恶化、不可再生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的当下,节能减排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电力企业应致力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响应国家号召与社会需求。应积极实行差别电量计划,关停小火电补偿发电量指标交易、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电企业应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兴清洁能源,不断细化市场营销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电力生产经营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

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是企业重要的对外窗口,营销活动的开展对企业品牌形象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发挥窗口作用,才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形象的提高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在这些方面极力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动客户,通过实现责任与义务体现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发展价值,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3 结 论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应尽快适应市场化经营模式,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同时积极履行社会义务,为广大用电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雪景.电力市场营销及电力优质服务在营销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5):225.

[2]王景玲.浅谈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3):171-172.

[3]李春郁.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在其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14.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调查数据显示,近8成的被访者进行收藏的主要目的是出于爱好以及对收藏品的欣赏;在收藏内容方面,被访者仍以邮品钱币等传统藏品收集为主;在收藏过程中,超过半数的人经历过上当受骗的事情;而在收藏品经济收益评估方面,男性比女性更为乐观;对于收藏市场的未来,近乎半数的受访者则认为能够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国人对于收藏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情,逾五成的被访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就开始有收藏习惯了,而收藏的主要目的则集中在爱好和欣赏,分别占比55.3%和23.1%,而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收藏行为占比也已经达到16.8%。随着收藏品投资市场的日渐成熟,收藏品投资已在近年来成为不少家庭理财规划的重要一环。

调查显示,64.5%的受访者用于收藏行为的投入仅占个人年收入的10%以下,29.2%的受访者会用10%-20%的年收入来购买收藏品,而会投入50%以上年收入的狂热收藏爱好者仅为0.6%。可见绝大多数人属于理性收藏。

邮票钱币具有轻巧、容易获得以及便于收藏的特性,是收藏爱好者长期以来会选择的主要收藏品,而这种传统的收藏模式在此次调查数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字100数据显示,邮品钱币、瓷器玉器、国画书法类收藏品位列三甲。其中,选择邮品钱币类的受访者占比高达72.9%,其次选择瓷器玉器的占比为23.4%,选择国画与书法的占比也达到15.6%。瓷器玉器与国画书法这些既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也是国人比较喜欢的收藏内容之一。

在受访者收藏的途径上,51.4%的受访者通过实体商店或者摊上进行购买,而也有47.8%的受访者通过朋友送或换而得到,34.6%的受访者从专门的收藏品市场获得收藏品。22.3%受访者则是从家里祖传下来,而从拍卖行投的的藏品比例仅占3.2%。随着市民对钱币邮品、书画、瓷器、玉石等收藏品的关注度逐渐升温,民间资本开始以极大的热情走进收藏领域。

数字100调查显示,有52.6%的受访者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其中男性买到赝品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并且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过受骗经历的比例有明显差异,30-40岁的人群的比例為最高,50岁以上比例最低。

而对于收藏品的真伪辨别,总体而言,超过四成的人会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而仅有15.8%的人会采取委托专家鉴定的方式。

对于未来会如何处理收藏品,45.4%的受访者表示会全部留给下一代,42.7%的受访者表示会部分留给下一代部分售卖,而把收藏品全部售卖变现的比例仅为8.7%。不论收藏的是什么,也不论未来它是否会增值,随着收藏这一行为产生的情感依赖会成为收藏品传承下去的一个理由。

在收藏的经济收益评估方面,性别差异有着显著的影响。认为收藏品能够带来正向收益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而更多的女性受访者认为收藏的经济效益不明显,仅能保值或者低幅度的增值。可见,女性在投资理财方面比男性保守,且对收藏投资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在谈到当下的收藏市场时,受访者普遍反映存在诸多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6.6%的受访者表示目前收藏品市场混乱,大家担心会买到赝品得不偿失;26.7%的人认为可以收藏的品种太多,不知道买什么可以增值;而21.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收藏品价格有担忧,怕被过分炒作,而现在入手不是最佳时机。但整体而言,近乎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未来收藏市场还是能够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反映出国人依然对收藏市场的未来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作者系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研究员。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舞狮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贯穿于我国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形式中。随着舞狮活动的发展变化,舞狮运动已经发展成具有多种性质的活动。多年来邵阳学院把握住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机遇,顺应了邵阳地区消费变化趋势,将舞狮表演活动推上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为了满足邵阳地区人们日益增长的这种消费需求和进一步拓展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在邵阳地区的商业化发展道路,本文将通过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对邵阳学院舞狮表演商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深入认识目前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出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然后依据总的商业化相关策略和运作途径,结合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和制定出有利于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在邵阳地区实现商业化发展的策略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舞狮运动;商业化;发展现状;发展策略;发展途径

一、商业化理论

1、商业化的内涵

从宏观的高度来说商业化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的改革来建立商业社会。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商业化是指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接轨。

商业化是促进生产社会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动员社会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及不断差异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经之路。商业化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从而用经济手段支持人们从事有利于生产的准备及创新活动。通过科研、教育、文化,使人们获得符合自己个性,能够发挥个人禀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自由的意识和充分的创造,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人们获得满足自我需求的财富,传播适当的消费理念,促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为工业提供成熟的消费群体。将生产要素充分的优化整合,发挥人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供应人们消费,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吸收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发挥人的认知能力,使人们的思想及行动更加符合经济规律,减少浪费及环境破坏,同时避免变成经济人的僵化枯燥的思想,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觉悟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如何实行商业化

所谓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是指以舞狮表演活动为服务产品进行市场盈利活动的总过程即市场营销。它包括产品生产、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运用及促销途径探索等内容。因此要实行舞狮表演活动的商业化就需要调动舞狮协会所以人力资源从以上这些方面人手,寻找能促进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的有效途径。

3、邵阳学院舞狮运动商业化发展晴况简析

随着邵阳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以及邵阳学院舞龙舞狮活动的不断发展,舞狮表演活动逐渐走上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并且越走越宽广。作为一名舞狮运动员,我参与了四年舞狮运动实践。综合学院记载和个人亲身实践观察发现我院舞狮表演活动多年来已经与一些商业组织建立了一定的商业联系。

学院有关资料显示邵阳学院舞狮商业性表演始于2003年第一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后。因为通过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后,邵阳学院舞狮运动的知名度得以提高,为践行商业化打下了基础。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7年的历史。这些年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实现了的具体商业化成果有: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从2006年发展至今已经实现了不下20次大小型规模的商业性表演。分别在邵阳市、武冈市、隆回县、邵阳县、新邵县、洞口县、邵东县等邵阳地区的企业单位进行过多次商业性舞狮表演活动。而且自2007年和2009年第三、四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以来,邵阳学院舞狮商业化表演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当地的涌现出新的商业化表演方式。如邵怀高速通车庆典、邵阳市居民婚礼庆典、生日庆典、全国武林大会庆典等。而且还推广到了外地。如长沙、广西桂林、广东江门等地区都出现了邵阳学院舞狮商业性表演活动。

舞狮表演活动的表演形式依活动规模大小而定。小规模的舞狮表演:出场人员是5名舞狮运动员、3名鼓乐手和1名教练员。大规模的舞狮表演:出场人员是10名舞狮运动员、5名鼓乐手及2名教练员。超大型规模的舞狮表演活动是和舞龙对一起进行的龙狮同台节目。总出场人员又50名不等。规模的大小又依据企业、公司或个体居民经济能力大小而定,因此学院舞狮表演活动的出场费会依据规模的大小和消费型能力而定。而收费的标准又依据费用的去处如学院所得、教练员所得、运动员所得等而定。学院资料显示:小型规模的表演收费标准是2000到4000不等。大规模的表演收费标准是4000到6000不等。超大型规模的表演收费标准是6000以上、8000以上、10000到20000不等。据学院领导人所述:更准确的说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的收费不是一个闭合性的标准区间而是一个开放性的金额区间。

通过对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的发展历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得知:多年来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按照这样的方式表演没有过任何不良反应,而是一直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因为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开始了舞狮表演活动的消费。调查得知不仅是舞狮表演活动的深厚文化、多面性质和用处深受消费者的倾爱,而且价格上的合理也是消费者选择舞狮表演活动的原因之一。

然而通过对邵阳学院舞狮商业化表演活动的发展轨迹进行仔细观察和总结分析后得知目前邵阳学院的舞狮商业化发展现状特征表现为消费人群比较狭窄。而众所周之舞狮表演活动的商品性质是适应大部分消费人群的。因为它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服务。然而为什么多年来它的消费人群却一直是限固于少数企业、公司、个体经营户?并且发展还如此缓慢?虽然将舞狮活动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市场营销,它区别于实物性商品。因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类群,对消费对象的消费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在经济水平提升如此快的今天,邵阳地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了这一消费水平。因此由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现状折射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即为什么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不能实现大众化呢?”

二、制约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目前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的水平有限。还不完全具备大众所追求的艺术美感,欣赏价值还不够刺激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意识。目前邵阳学院的舞狮队伍有男子南狮、北狮和女子北狮。男子南狮水平特征是其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惊险性、欣赏性。但缺乏稳定性。男子北狮的现状是动作的难度性、稳定性和欣赏性都处于一般水平。女子北狮水平更趋一般。

(2)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的商业化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市场规模狭小,商业化渠道等不够清晰、不够正规等。

2制约邵阳学院舞狮运动商业化的因素

从邵阳学院舞狮活动所表露出的弊端可以看出制约其舞狮运动商业化的因素有:

一方面,就邵阳学院舞狮运动自身而言:影响因素有邵阳学院科研人员对舞狮文化认识水平、学院运动员身体素质状况、学院对其投资力度等。

(1)对舞狮文化知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为学院设立的舞狮文化科研组织目前缺乏精干的组织舞狮科研的人力资源和实行科研的财力与物力资源。以致教练员对舞狮动作质量的精细化教导能力和运动员的模仿动作时表现出的意境水平始终持原有水平,进步程度不明显。

(2)对舞狮活动有关的场地、器材、设备及资金的投资有限,从而制约了运动员的舞狮训练、教练员的指挥及训练积极性。就目前学院具备的设备有:一个武术场馆、一副南狮桩、四张北狮桌、四头南狮装备和四头北狮装备及些许海绵垫。然而参加训练的人员不下50人。可想而知这对高效的舞狮训练的影响有多大。

(3)学院对舞狮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和对整个训练过程的管理和方式手段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从而制约了舞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参与训练的部分运动员进行调查得知:目前学院舞狮训练的这种训练模式极不科学。只注重短期训练效应而不重视长远训练积累。即只要没有商业活动平日训练就是消磨时光,一旦有活动就进行短暂的魔鬼式训练。大部分舞狮运动员反映目前组织训练方面存在弊端有教练员责任心不强、运动员自控力较差、训练过程很散漫、训练内容很单一、缺乏基础素质训练等。

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而言:影响因素有邵阳地区经济基础、消费观念,商业化模式和发展途径等。

(1)当地的经济基础水平是决定当地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它制约了影响消费水平的诸因素。如人口数量、购买能力、闲暇时间。

(2)消费观念是消费需求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它是人潜在的消费意识或欲望,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3)商业化模式、发展途径是决定商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什么邵阳学院的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缓慢?目标消费者很狭窄?不能实现大众化呢?本人带着这些疑问对以往的邵阳地区的部分消费者进行了相关的访问调查。从他们的回答中得知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发展不能实现大众化无疑与目前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的商业发展模式,经营途径有关。

三、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思考和途径分析

1、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思考

从商业化的内涵和制约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了解到实行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必须要深入了解的内容有:市场、经济基础、消费观念、商业化的理论、策略和产品生产等。

2、如何实行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

要制定一系列能促进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的途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现商业化的理论、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从制约邵阳学院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的因素出发来进行深入地探讨。因为实现商业化就是解决市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对商业化所依附的市场的构成要素进行总绪性的分析和探讨。即对买者(消费群体)与卖者(产品的生产群体)这两个主题进行系统分析。

因为实现舞狮表演商业化的发展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并与我国提倡的关于四位一体社会今后发展观念相承接的。因此,学院应在保持最终办学宗旨的前提下,发挥集体的力量,团结更多的优秀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并投入到促进舞狮表演活动的商业化过程中。制定出更多的更有效动的策略和途径,共同促进舞狮表演活动商业化的科学持续发展。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于农业保险市场而言,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给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激活就成了改变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生产实际需求现状的主要矛盾。而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将对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需求;服务体系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综合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风险提供着有效的保障功能,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农业保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整体需求和供给与农业保险的潜在总量相比,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对于农业保险市场而言,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给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激活就成了改变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生产实际需求现状的主要矛盾。而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将对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起到关键的作用。

1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巨大

农业风险的大量存在,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农业生产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气候等生产条件,农业灾害的发生机会多。201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2011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2012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2010年、2011年、2012年联合信息发布。)

1.1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

作为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耕地,在我国的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耕地的数量呈现递减趋势明显。我们国家耕地人均占有量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2.7亩,减少到现在的1.3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4.9亩的平均水平。这样,客观上要求农业保险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1.2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从“点”上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的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平均每年一次灾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共发生成灾面积667万公顷以上的水灾9次,成灾面积1333万公顷以上的旱灾10次。50年代中灾以上灾害发生频率仅为12.5%,而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受灾面积3000万公顷以上的水、旱灾发生。频率之高,属历史罕见。

1.3受灾、成灾面积居高不下,灾害损失空前加大,从“面”上决定了潜在市场需求的增加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受灾面积一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500万公顷,9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4942万公顷,几乎翻了一番。成灾面积50年代平均每年1050万公顷,90年代平均每年2500万公顷,受灾成灾率由42%上升为50%。1991年我国粮棉播种面积为11885万公顷,而受灾面积却达5547万公顷,受灾幅度达47%,成灾面积2780万公顷,成灾率约23%。1995年粮棉播种面积为11529万公顷,受灾面积竟然高达6750万公顷,受灾面积59%。受灾、成灾面积居高不下(见表1),2000—2009年10年受灾面积总计45940万公顷,成灾面积总计25846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约38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1%。1990—1997年平均每年因灾害粮食减产增至2300万吨,相当于50年代的6倍,占粮食总产量的5%。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我国每年因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为1600亿元,相当于GDP总量的2%~4%。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受灾面积为2120万公顷,估计经济损失2500亿~3000亿元,其中仅畜禽单项损失就高达300亿元,其损失程度远远超过1954年大洪水100亿元的水平(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上述三点表明,保护农业生产的农业保险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大量存在的农业风险,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总量。

2政府重视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孕育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解决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示:“要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同时,要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0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保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2008年,试点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增加了花生、油菜、奶牛等种养业品种。此举极大地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此外,农业专家、经济学者和保险界人士等从多角度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资金来源渠道、农业保险人才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农业保险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得出了诸多教训,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规模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自2011年开始,专业农险公司出现,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全面铺开。

保监会在2011年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

尽管有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农业保险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农业生产的要求。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30亿元,仅占保险业总收入的1.3%左右;农作物承保面积为9.2亿亩,全国尚有近14亿亩农作物得不到保险。国内大量的研究结论是,农业保险市场的现实需求与供给均远远低于农业保险的潜在总量的诱因是,承保方低盈利或亏损运营,投保方期望得不到满足,只能依靠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笔者研究认为,深层次原因是,除了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决定的农业保险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外,一方面,投保方对承保方提供的保费标准和理赔标准的公平合理性心存疑虑,获得的理赔又远远低于投保期望,而且劳力的投入根本得不到理赔。另一方面,承保方面向广大农村,交通不便,出险诱因多重而复杂,加之道德风险的隐蔽出现,使之望而却步。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从独立于承保和投保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平地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则,科学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农业保险的开展,在我国建立起健全的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且意义重大。当前,建立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和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

3.1建立中国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

确定保险费率,是农业保险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农业损失的发生因时不同,因地而异,我国又是一个地理条件十分复杂的国家,如果单独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费率,很难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差异。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从保证农民利益出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与当地农民收入挂钩的最高限价,而具体的保费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农业保险责权的公平、公正、公开,正确处理投保与承保的矛盾关系,保障农业保险理赔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建议取消由保险公司、物价局鉴定农业保险理赔项目中的农业损失的通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及其纵向地方分支机构。其具体职责是制定农业保险标的的风险指标体系,以及各标的分地域的风险指标。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要科学地划分风险损失中的劳动力工资的含量、畜力和农机作业费用的含量等农民已经付出尚未取得回报的关乎劳力的成分,并给以理赔考虑,否则,农民会考虑将所拥有的劳力投向“月工资”或“日工资”;规定分地区各农业保险标的的保费金额和理赔标准;评价和预测分析“人为特殊活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根据确定的风险指标体系及理赔标准,通过现场勘察、取证,确定受灾程度以及理赔金额。

3.2建立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减少和避免农业风险损失,建议建立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其职责包括分析农业风险发生的时间、地域、程度,总结农业风险的发生规律,针对农业风险规划出防控大区域;确立农业风险的监测体系和监控网络,发布农业风险警示;组织预防农业风险。

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应围绕防灾减损这一根本任务组织各项相关工作。

(1)设立农业防灾减灾专门学科。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构成了农业灾害防控的专门学科领域。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很多,但专门从事农业防灾减灾研究的却很少,而且已进行的研究也十分肤浅。这是不符合我国这一农业大国而且农业多灾的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可以实现对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依据农业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地域分区,并借助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针对我国的不同农区、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强度,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种,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制度以及防灾减灾技术路线,为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和灾后生产自救等提供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

(2)建立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农业自然灾害大多为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但绝非无规律可循。而且,农业灾害中还有相当比例是人力所致,加强预测预报是完全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预测预报创造了可能。如可充分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对大气、水、地核、病虫和土壤等农业相关因子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农业灾害发生信息的预测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组织抗灾自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农业灾害发生应急控制机制和网络系统。农业灾害防不胜防,百年一遇的灾害近年也时有发生。建立灵敏的应急控制机制和网络系统凸显重要。应急控制机制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具体载明。在重大农业灾害发生的时候,其他社会产业部门都应紧急行动,为农业抗灾减灾服务。应急控制机制对于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予以政策控制,以充分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国家食品安全。网络系统中应载明社会救济、商业保险、互助合作、灾后重建等基本内容,并应由明确的相应社会组织承担。

(4)重用农业抗灾减灾品种和建立农业制度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引进、选育和改良品种,筛选出适应不同农区的抗病、虫,耐旱、耐涝等作物品种品系和养殖良种。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灾害区域的特点,研究设计可以避开或抵抗灾害的农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此外,随着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及白色农业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和推广,由于其光、温、水、气等生产要素完全是在设施保护下人工调控,较大程度地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创造了农业生产的新空间,它们也理应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5)建设农业防灾减灾节点控制工程。对水灾和旱灾易发频发农区,要加大治水、治沙等节点控制工程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生产经验和有利条件,提高蓄洪、排洪、蓄水灌溉能力和安全系数,对草地、森林、湿地资源,要坚持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工程,遏止耕地风沙化、水土流失和各种恶性病虫以及鼠害流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6)进行农业保险的风险区划。制定风险区划是农业保险的基础性工作,要是没有风险区域的划定,做农业保险的科学性就要大打折扣,也必然给合理厘定保险费率带来困难,不仅农民觉得不公平,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也难以防范。风险区划本来应该是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事,但是借鉴加拿大的成功做法,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要在全国划分出不同风险区或保险区,并适时对这些区域的边界进行调整;确定一个风险区或保险区的土壤生产力等级;风险区、保险区和土壤生产力等级在农业保险的运营中要法律化。

上一篇:电视媒体论文下一篇:电视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