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2023-09-12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1篇

摘 要 校企合作中,政府支持的缺失、企业利益未得到保证、高校缺乏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等因素,使企业动力不足。以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为例,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为视角,从学科专业布局对企业的支撑力、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对企业的吸引力、灵活运行机制对企业的助推力、互利共赢原则对企业的保障力、校园文化对企业的渗透力五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中激发企业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企业参与;动力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扎实基础、较强动手能力、使用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但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打破校“热”企“冷”的僵局,如何在合作中让企业受益,是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企业缘何动力不足

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国内一些研究者对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校“热”企“冷”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支持的缺失

有学者提出,在产学合作中,政府的支持情况是口号多、落实少。例如,在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政府的作用明显缺失,使产学合作缺乏法规规范和政策推动,难以建立规范有序、运行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样,企业更加容易失去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事实上,广东省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明确规定,“对企业接收学生和毕业生实习、见习并支付实习报酬、见习补贴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实习基地、见习基地依法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但2011年一项关于“广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表明,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行为,高校教师、学生在对合作企业的意见栏中填写“擅自改变合作教育课程计划”“缺乏参与积极性”“把学生当作短期工或临时工”的达到36.6%。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表明,企业的态度令人堪忧,认为学生“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占25%,产学研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开发与创新”方面成效不明显的占68.2%,甚至有少数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感兴趣”[2]。可见,即使有相关政策、条例出台,企业动力不足的现状依旧存在,规章制度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企业利益未得到保证

有人认为,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益不成正比,甚至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企业认为参与教育是近期的投入和直接的损失,而获得的是间接和远期的收益。调查显示,有62%的企业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可见,这种“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热情自然不高。另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仅无法得到即时显性的实际利益,而且一些浅层次的合作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3]。在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双重驱使下,企业缺乏合作动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高校缺乏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种观点认为,有些高校在办学实践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总是期望政府在这方面能下大力气、有所作为,缺乏危机感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有畏难情绪,经常导致合作流于形式;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学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并没有将其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只是作为大学生实习的一个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一些高校缺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四)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上、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层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入有“合”无“作”的状态[4]。从形式上看,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缺乏真正涉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师资建设等深层次合作[5]。因此,校企“假合作”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一种常态而被广泛诟病。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对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抱怨外部条件有限和盲目等待政策支持,还不如从自身入手,苦练内功,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锐意改革,创新思路,才能打破僵局,探索出一条适合校企共同发展的新路。

二、企业动力源自何方

地处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以“企业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统一、个性化培养和资源共享”等理念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综合实验班”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近五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获得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联盟,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大力推进了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渠道,并带动部分企业开始与学校拓展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对五邑大学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企业之所以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表现出活跃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动力因素。

(一)学科专业布局对企业的支撑力

在2009年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中,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6]。江门市的战略地位凸显,并正在努力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纲要》实施的机遇,江门正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1.加快完成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对接

作为江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五邑大学积极应对广东省和江门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学校开设的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及自动化等13个专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有会计、物流、工业设计等20个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开设了应用物理学(光电子方向)、交通工程(轨道交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法学等专业(专业方向),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

2.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区域重要智力源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制订了《五邑大学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和《五邑大学配合〈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绿色光源(LED)、现代交通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从过去单一承担项目转向为产业、行业、区域服务提供创新体系支撑。

3.加快提升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积极打造5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6大学科群”的目标。内容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除重点打造上述5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建设绿色光源(LED)研究院、现代交通装备研究院、纺织服装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经济管理研究院,基本具备产业规划、高级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服务等能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对接、深化产学研的融合、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成为学校全面融入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为提升本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智力等支撑,特别是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补充符合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成为给企业注入活力的最重要方式和途径,使企业依托学校的内驱力显著增强。

(二)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对企业的吸引力

学校将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全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重要一环并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实施齐抓共管。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充分体现出“三个面向”的特点:面向江门、广东以及辐射整个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面向教育教学改革一线,突出实践,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基于此,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上打破了以往各院系、专业各自为战、寻求校企合作途径的散乱局面,加强校级层面的统筹协调,直接对接本区域内的龙头行业、企业,举全校之力,兴育人之实,形成良好效果。

1.依据企业的需求创新性组建“综合实验班”

如何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学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在制度设计上,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需求的多元性和同类人才有限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现弹性化组合,而其中极具创新的是以“综合实验班”为基础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班”就是依据学生分散性实践原理,以多专业学生组合为原则,由学校与多家合作企业分别组建。校企以“综合实验班”为载体,通过共同完成实验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将学校需求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将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契合,从而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目标的过程[7]。

2.“综合实验班”的主要特点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选拔相关专业的学生组建实验班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共同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在企业教学活动中,企业工程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并参与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参与企业培养过程,并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或攻关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顶层设计的创新点

顶层设计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对于同一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数量上实现了由多人向少人的转变,对于同一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专业上实现了由单个向多个专业的转变,对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培养实现了由统一向多元的转变。这一思路突破了以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传统做法和经验,是一次成功的转型。这一创新实践是学校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不同企业的多种需求而进行的有益尝试。一方面,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由于每年接待大量实习生而带来的困扰;同时,有利于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使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三)灵活运行机制对企业的助推力

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上,有几个关键要素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诉求。

1.采用“轮岗+定岗+准职场人”机制运行

学生第一个暑假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式实践;第二个暑假开展轮岗式实践;从第三个暑假及至整个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准职场人实践,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全部在企业中进行,包括真实的岗位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期满后,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生产流程、管理运作、岗位职责、技术要领等各个方面,还能够胜任某个固定岗位的工作,选择留下就业的学生可以省去实习期直接作为正式员工使用,大大降低企业用于招聘、培养、培训方面所需付出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和可能存在人才跳槽的隐性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2.采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设计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并对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协同进行监控和评价。合作企业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采用这种方式,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不同企业实习后,人才培养的特点会呈现个性化差别;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企业实习后,由于岗位不同,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灵活的机制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显著增强,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3.实行双向性选择

实验班从入口到出口均采用双向性选择,入口处由学生申报、企业把关,达成共同培养意向;出口处区别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约定学生毕业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这种培养方式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有选择性地决定学生的去与留,极大地提高了就业和用人上的灵活性。企业通过长期培养和考察,可以选到自己满意的学生,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选择留下就业的学生,往往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日后工作中稳定性强,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

(四)互利共赢原则对企业的保障力

学校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共赢。这一原则将学校需求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将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契合。

1.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结合紧密

在学校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几个满足企业需求的关键点:一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关的课程,使前期的培养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在企业实践阶段,设计先轮岗再定岗的方式,使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增强,并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三是在毕业论文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并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选题,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2.有效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以校企深度、平等合作为基础,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双主体”合作联盟,只要是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只要对方有人力资源的需求,学校可以逐年滚动式组建“综合实验班”,并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组合及学生数量,持续不断地为企业输送人才。

3.灵活组建教师团队解决企业难题

与“综合实验班”一起进入企业的还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建的教师团队,他们进入企业后不仅需要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还要以科研工作为支撑,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核心地位和核心价值作用,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使企业获得资源共享的利益。

互利共赢原则是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所需,有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使企业对学校的信赖度和依赖度逐渐增强。

三、启示

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虽然还需要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但对于当前校“热”企“冷”的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学校的生存之道

学校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各类企业的需求,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在“综合实验班”模式推进过程中,学校教务处将实验班运行情况设计成宣传册,寄到一些知名企业,同时主动进入企业,宣传这种新的培养模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有30多家企业与学校协商合作事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这种模式,并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求合作机会。

(二)以“多变”应“不变”,创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动力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敢于创新、勇于实践,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转型式发展,是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综合实验班”的理念、设计与实践,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土化内涵,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用“有为”谋“有位”,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

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校企合作,先决条件是需要校企具有共同一致的合作理念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宗旨。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发展中关键性制约因素正是在于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让企业了解校企合作,并能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提高效益,才能保障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邑大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正是充分遵循了这项原则,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化“有形”为“无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育,通常会产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等人才培养的弊端,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模式不仅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还有一个潜在的较大优势是,由于实验班学生由多个专业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彼此之间的分工、交流与协作,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五邑大学的经验表明,充分把握自身的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特点和学科类型,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快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主动走出象牙塔,才能打破校企合作的僵局,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内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社会输送真正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多规格人才,这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之道。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2篇

那么学校和企业如何进行合作呢?我来谈谈几点做法。

1 学校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在设置专业方向时, 学校按企业所需来确定, 不能盲目广泛。建立由学校领导、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行业 (企业) 专家、高级技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并适时根据社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按岗位群的分类, 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 根据企业的需要共同确定更为具体详实的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共同确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实践环节和课时的安排。我校成立了由张希成校长、郝玉华、申思维等教授、邵根伙总裁、王培新总经理、李明云总工程师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 共同审核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环节等。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编写教材、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的训练为主要内容, 开发富有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完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 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质职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 大力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改革以前的学科体系, 把教材内容肢解成许许多多的项目, 进行项目教学, 将项目内容贯窜于教学之中。另外, 在有工程或生产时, 让学生以企业的一员参与其中, 积极参加实践环节的锻炼,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我校在建设校园广场景观时, 让学生全程参与设计与施工过程, 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在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时, 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 一方面积极自筹资金, 开办校办工厂。先后筹建了禾康饲料有限公司、田景苑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 建立开放性的企业化管理的, 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恒农科技示范园区, 将引种试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教育集中于一体, 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实训场所, 为教师的科研和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学校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进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广辟校外的实训基地先后与淮安艺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盐城百思德信息网络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与联系的单位签定合作协议, 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等。同时从双赢的利益机制出发, 企业采取共建、捐建等方式, 以设施、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 甚至将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 共建实验室, 以弥补学校实训基地的不足。

3 从社会上聘请高级技术人才

学校一方面从企业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了解前沿技术的高级人才担任专职教师, 先后从企业中招聘朱崇志、施华等高级技术工程师来学校担任专职教师, 让他们把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第一线新技术、新工艺带到教学中来,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并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 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既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中把工厂生产流水线、机器搬到学校中来, 聘请工厂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 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实习。例如, 学校和淮安唯新机械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将淮安唯新机械厂的一条生产流水线移到学校实验室中来, 聘请工厂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实习。同时聘请工厂技术工程师到学校来开展诸如汽车维修、插花艺术、计算机维护等的专题讲座介绍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宽专业知识面, 获取最新信息, 而且能够让学生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为学生到企业实训, 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 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 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锻炼, 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生产工艺流程, 了解生产第一线新技术、新工艺, 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 提高“双师”素质, 提高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 把生产第一线新技术、新工艺带到教学中来, 将生产实践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训中来。先后派出孙凤建、王玉凤、蔡小全等几位教师到淮安艺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扬州三和酱菜有限公司、上海农友种苗有限公司、盐城网桥建设有限公司、淮阴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等这样的单位, 作为公司的一员, 参加生产。这样就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 培养了“双师型”教师, 推进了专业建设, 打造了骨干专业, 同时提高了社会生产参与度, 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5 在企业中锻炼学生

学校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这里实习可分为平时教学实习和最后专业实习。进行平时教学实习时, 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工厂参观, 让学生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这样一来学生就熟悉单位的基本情况, 不致于以后到单位一脸茫然、手忙脚乱。最后专业实习就是在学业最后一年安排顶岗实习, 让学生作为公司一员进入实战角色。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掌握相应专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为以后就业作好准备, 让实习连着就业。

6 加强学校和企业科研攻关合作

学校具有强大的科研技术优势, 并且和淮安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强强联手。学校的科学研究要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为攻关方向,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经营决策, 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同时教学、科研并举,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和承担技术应用科研项目, 根据技术合作项目开展教学, 有效地提高了科研效率, 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也解决了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 满足了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资金、设备, 为学校的科研项目提供赞助。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路就是产学研结合, 能够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1, 2]。这对于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都是互利互惠的[3]。

关键词: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J].订单培养, 中国培训, 2006 (2) .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3篇

一、以校企合作形式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

(一) 可升级高职实践教学环境

校企合作模式以学校和企业为主, 双方在达成协议的基础上, 共同开展育人活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 可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扎实的理论文化基础。但高职院校内条件有限, 可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教学服务, 仅停留在一定水平内, 无法得到高效提升。地方企业具有资金优势, 可为高职院校的实践体系建设, 提供大量资金资源, 辅助高职院校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升级实践教学环境。环境质量和专业性提升, 学生可在更专业场景内进行实践, 实践能力可高速提升。实践教学环境具有循环应用优势, 当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并将实践基地或实践场所改良后, 实践空间可持续为高职院校服务, 也可服务于企业内部职业培训工作。因此, 以校企合作形式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可升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境。

(二) 可促进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应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改革, 高职院校才可保障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但高职院校仅凭自身观念, 很难以创新思维完成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后, 企业可为高职院校提供新思想, 行业发展信息等内容。高职院校可依靠相关信息, 彻底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质量。首先, 企业帮助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应采集时代信息, 预测该专业未来进程中的时代发展风向。高职院校常年以教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对于时代信息的敏感程度, 不及各个发展中的企业。因此, 企业可为院校提供信息, 帮助院校设定课程体系, 保证校方可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教学服务。其次, 企业可协助院校参与专业竞赛, 彻底改良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三) 可激励教师团队提升质量

实现校企合作, 意味着企业将在特殊时期, 派遣企业内专业职工进入院校内, 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时企业人员将与校内教育人员形成对比, 学生会不断比对不同教师之间的质量。这一现象可促进校内教师参与自学, 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 企业也可以邀请教师进入到企业内部, 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转流程, 吸收企业运行经验。教师可在该过程中, 掌握熟练的实践知识, 并将知识以教学的形式带给学生。因此, 实现校企合作模式, 可激励教师团队提升质量, 再度增强校内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

二、以校企合作形式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 校企合作形式可配合产学研要求

产学研是政府主导作用下, 各个院校应建立和遵守的合作局面。在地方环境内构建产学研运行局面, 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为国家发展和地方发展, 提供更多可能性。产学研的基本结构为, 院校与企业以及研究项目同步开展, 共享资源并达到预期内目标。当地方高职院校致力于提升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时, 应遵照产学研建设结构, 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局面, 充分利用对方优势和我方优势, 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因此,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 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 校企合作形式可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

校企合作模式成型后, 校内学生将拥有更加专业的社会实践渠道。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渠道相对特殊, 一方面, 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真实运转, 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 学生进入企业内参与实践学习, 可吸收真实有效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 企业与校方建立合作关系时, 企业将代替校方, 做好实践和保护学生的工作。因此, 企业这一社会实践场所,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可在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同时, 保护学生安全, 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以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可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一) 课程实践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应遵守系统性和程序性原则。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需先在基础层面进行训练, 因此, 实践教学体系初期阶段, 应在院校内的实践课程中开展。根据专业的不同, 校方可将专业内的实践课程分为不同形式。对于需要较强理论基础的专业, 校方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 构建3+7课堂模式, 即30%的理论详解, 配合70%的课程实践。该模式可充分夯实学生理论知识, 令学生在“胸有成竹”的状态下, 接受系统性的实践教育。该阶段内, 专业实践教师务必传授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具体可使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 令学生在课堂中可产生紧张感。潜在教育目标可分为两点, 第一点为实践教育, 第二点为德育教育。教师教学过程中, 也需为学生传递岗位责任感、工匠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务必令学生在掌握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可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二) 模拟仿真实践

校企合作模式中, 企业将与院校进行商议, 在双方同意并确认过的地点内建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可建立在高职院校内部, 也可建立在其他地点。完成建设后, 在高职院校开展实习教育前夕,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内, 设定固定的研究项目, 要求学生在固定实践内, 完成该项目。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开展的项目教学法, 具有模拟性优势。学生可在固定时间内进入实践基地内, 检验自身实践能力, 并通过研究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期间, 教师可充当监察者角色, 观察学生团队在完成项目时的表现, 并做以记录。教师应不断提升实践教育基地的专业性, 尽量为学生还原真实的工作情况, 令学生能够在高模拟质量的“工作环境”中, 接受系统性的实践教育。为提升模拟仿真训练的整体质量, 教师可进入学生团队内, 与学生共同研究和建设, 纠正学生的项目研究思路, 令学生在正确方向内, 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模拟仿真训练期间, 校方应不断与企业进行交流, 交流重点为学生近况, 以及学生完成项目的整体状态。企业内专业管理者应给予校方专业意见, 例如如何改良实践教学步骤, 如何将项目内容与真实就业相关联。校方可在吸收专业经验后, 及时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良, 保证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仿真模拟实践服务。

(三) 企业内实践

当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 教师可先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 并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合作企业内。工作耐力存在欠缺的学生, 可由严格的企业人员进行引导, 各个企业领导者可运用企业人员的优势, 组成不同的教育小组。这种实践教育模式, 可将企业教学优势最大化, 保证院校学生可接受最专业的企业实践教育。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参与实际工作。学生可在实际工作中, 不断夯实和端正自身的工作观念,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成为真正具有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 文章以校企合作为主, 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将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践、模拟仿真实践、企业内实践三种模式, 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优势。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 具有提升实践教学综合效果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校企合作模式为主, 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 简述以校企合作形式, 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势。第二部分, 简述以校企合作形式, 建设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 深入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望文中内容, 可为高职内教育管理者, 提供些许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程琳, 李海燕.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8 (01) :127-130.

[2] 孙杰, 周桂瑾, 徐安林, 王振华.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03) :59-62.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4篇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对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忽略了其对于知识的时间与应用, 导致学生毕业时候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能力胜任, 从而产生挫败感, 不利于学生和相关部门长远的发展。因此对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稳定成长,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对于校企合作的简述方面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相配合, 两者联合教育模式的简称。“校企合作”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专项人才的需求从而设置的学校教学课堂与企业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其通过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双方面教育, 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共同受益的目的[1]。“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标准需求。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 社会对于会计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我国的专科院校为了保证自身不断的发展, 引用了一大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单一的校园课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模式能够提高相关学校的就业水平,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强对于企业定向人才的培养, 提高学校的知名程度, 从而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生源, 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对于企业来说,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广, 能够切实改变企业专业性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 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对口的实际技术人员, 帮助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从而节省企业对于人才的真正培养资金投入[2]。

3 目前, 会计专业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方面

3.1 对于“校企合作”中企业存在的问题方面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于“校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重视。企业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企业自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 对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持观望态度, 企业没有主动与学校建立其相应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会计实践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从而导致学校无法及时为企业输送专业性的人才, 影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企业也因为没有专业行的人才指导工作导致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无法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3.2 对于“校企合作”中学校存在的问题方面

学校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场所, 但是会计专业的实践需要相应的真实数据和真实项目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方面的经验, 而学校作为重视理论性知识教育的教育场所, 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也没有对会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导致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不能平稳的进行[3]。

4 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方面

4.1 对于企业方面的改革

对于企业方面的改善措施, 企业的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主动地与学校尽心必要的沟通交流, 与学校建立其科学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让学校为企业提供出高水平的专业性会计工作人员, 从而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效率和工作质量, 保证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2 对于学校方面的改变

要建立科学的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充分的配合, 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合适的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制度, 保障企业的而利益也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利益, 将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应当尽到的义务以及存在的责任, 避免发生相关事故后相关负责部门互相推卸责任。

另外学校还要对参与“校企合作”实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监控, 对于“校企合作”当中出现的不足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

4.3 对于学生方面的认知

对于学生本身而言,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际的硬性实践动手技巧的掌握都需要学生正确看待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共工作岗位, 认识到自己实际的工作水平处在什么未位置, 从而放低自己的姿态, 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为企业、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的改革研究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分析高校与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真实看法和具体的实施情况, 再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对企业、学校和学生提出不同的改善措施, 促进会计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的平稳发展,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成长, 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创新。“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我国的会计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的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有待解决。本文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作了详细的研究, 旨在为相关教育部门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优化创新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丹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 2018 (4) .

[2] 欧琼.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 2018 (6) .

[3] 陈珍.基于校企合作方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 2013 (6) .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5篇

1 原有教学模式现状与问题

重庆三峡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 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巨大力量, 目前具有本科-硕士培养体制, 是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院校。目前, 在非测绘专业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园艺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中开设有《工程测量》这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以往多年理论和教学实践中,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 存在一些问题。

在理论教学方面上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内容与现代测量学发展脱节, 跟不上现代科技与发展;理论教学课时偏少, 甚至严重不够, 只能教授基本内容;师生互动性不强, 缺乏沟通和交流;教学手段单一化, 缺乏现代教学手段[3]。在实习和实践中,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实习实践课程缺乏必要经费, 导致只在校内做模拟练习, 学生不能与工程相练习, 缺少动手机会, 缺乏锻炼[4];实验室配套实施和设备不够, 学生只能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实行大锅饭形式的实习和实践, 内业缺乏场地, 学生分散完成, 不能合作和讨论;被动模式, 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 实习和实践内容与形式预先设定, 缺乏灵活性, 被动模式扼杀了学生创造性;与相关课程关联性少, 学生难于实习后续继续深入学习, 缺乏持续性学习和锻炼机会。

2 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年来, 考虑到以往教学模式弊病, 在学校大力政策支持下, 通过学校、二级学院和企业合作, 对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取得了不错效果, 获得了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好评。

2.1 改革条件

在实验设施和设备方面, 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购置了满足教学和实践需要的

现代化设备, 如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RTK、GPS等;在教学人员上, 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 组成了专业教学队伍, 包含了校内专职教师、校外企业高工和导师;在课程实践和实习上, 改变了大锅饭格局, 借助学校实习基地和当地企业单位, 实行校内模拟、校外企业实训实作模式。

2.2 改革方案和实践

在理论教学方面, 进行了教学内容、手段、课时数、师资队伍等方面改革。在教学内容上, 及时更新, 组织老师参与课程的编写, 并出版了适合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专业吻合的教材, 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 并结合企业需要, 对重点内容深入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工程实践场景;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上, 改变了以往相对落后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实现了多媒体互动教学, 课程及时问答, 课内适时讨论, 形成学生提出问题, 自我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形式;在师资队伍上, 根据学校现状, 形成了自我培养—外面引进—校企联合形式, 实现了多层次、多背景、重理论、强实践的队伍建设, 不仅引进新鲜血液, 而且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家走进课堂, 进行专题讲座;在课程设置上, 根据各个专业对《工程测量》课时进行了合理分配, 在各专业增加了课时数, 在土木工程各方向每班设置不少于48个课时理论教学, 不少于32个实习教学课时, 在给排水科学工程、园艺专业和安全工程专业上也相应增加了课时数, 使得老师在教学上有较大余地, 学生在学习上相对合理;在课程考核上, 理论教学一对一考核, 实习教学小组教学模式。

在实践实习方面, 进行了实习内容、实习实训基地、硬件软件设施、课程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改革。在实习内容上, 不仅对常规内容实行校内模拟锻炼, 而且在期末、周末等时间段内派遣学生在当地施工企业、规划部门、设计单位、测绘部门等单位进行进阶性实习, 比如工程实际施工放样、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和入库等;在实习实训基地上, 结合学校在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政策, 实行学校、院系、教研室主动出击, 联动建立实习基地, 并在基地聘请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在硬件软件设施上, 借助学校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 根据目前使用情况, 适当考虑中长期发展情况, 提前制定方案, 主动联系厂家, 内部进行多次必选和优化, 制定适合教学和发展的购置方案, 并和长期合作实习基地和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 进一步拓宽软硬件购置方案和报价, 避免了购买和报价盲目性;在课程可持续发展方面, 工程测量贯穿于各个专业一些后续专业课程, 通过和其他课程老师沟通和交流, 适时进行讲座, 定期举行测量大赛, 发动高中低年级学生参赛, 联系企业和厂家赞助专业竞赛活动, 并举行仪器展示活动, 与其他课程有机完美结合, 实现工程测量可持续性发展和学习, 比如在实训实作课程中, 与当地企业相结合, 专门设置土方工程模块, 利用校内专业师资、企业兼职导师合二为一形式, 把学生带到工地, 给予学生一定生活补助, 派遣专职专业教师入驻并管理, 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并辅助学生上岗作业, 实现了工程测量课堂教学、课后模拟锻炼、企业实训实作全方向教学模式。

2.3 教学效果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本次教学改革和实践, 满足了课堂教学任务需要, 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一体化学习, 增强了学生学习、科研、实践和生产动手能力, 同时, 在实训实作过程中, 实现了社会效应和实际经济价值, 学生在学到课堂内外知识之际, 获得了一定经济报酬,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多方资源共享, 取得了多方共赢效果。

3 结语

以上是对校企合作模式下, 针对《工程测量》课程提出的改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工程测量》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以便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摘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 以重庆三峡学院为背景, 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的放矢提出了改革和实践的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测量,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邓华梅, 李肖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科学, 2012, 37 (1) :209-210.

[2] 仇恒佳, 单建明, 戴群.园林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3:14-16.

[3] 夏冬君, 王世成.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 2012, 9:102-104.

上一篇:电脑艺术设计下一篇:室内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