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范文

2023-09-12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1篇

1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 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的专业应各具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简单理解为理论教学与实习结合或理解成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教育而言是培养学生形成岗位特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过程, 而这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设计, 共同培养,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达到预期效果。

2 校企合作的创新意义

2.1 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 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006年7月, 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 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 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 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理解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这不仅适用于高职技术类院校, 同时也适用于各类高校。

2.2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劳动力市场的创新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也同时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构成。交易的对象是供给方-学生提供的特殊商品-技能, 交易的载体却不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 而是企业实习场地-岗位。交易之前, 学校代表学生与企业联系采取合作培养、岗位锻炼、全面考察, 最后交易的办法是购买和使用学生的技术能力。借助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技术劳动力被分配到合适的地区、行业、企业及岗位。

2.3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与有效, 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 一个重要标准, 就是看在这种教育制度下, 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无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 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比较高。这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 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 它无疑是成功的。

3 高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3.1 自建校办工厂

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少高校设有自己的校办工厂, 这是校企合作的“原始”形态。这些校办工厂既为本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与场所, 又能够对外承接生产订单, 做到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减轻高校运作的负担。

3.2 投资合作式

即高校与企业签订了投资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 将高校的专业设备投入合作企业, 或者用高校的资金购买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设备, 用于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教学设备所有权归高校所有, 企业免费为高校培养学生, 合作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人才培养基金, 返给高校用于高校的再发展。这种合作模式, 一是用活了高校资金和设备, 使其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降低了高校的培养成本;二是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管理水平保持同步, 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接触并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三是企业既能优先选用所培训的优秀人才, 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投资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3.3 引企入校式

即高校与企业研究所签订了开发新专业 (新职业) 的合作办学协议, 采取了引企入院的方式。建设新专业的教学基地, 积极利用本高校的先进技术和深厚的人才底蕴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双方共同研发了新的工艺专业。在合作中由于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 使得这一专业课程设置合理, 实训设施先进, 学习手段科学。引企入校的模式补充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社会岗位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可上岗, 为培养该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进修提高式

即成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基地。高校将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制定培养计划, 实现高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 实现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荣互助。进修提高的合作模式不仅实践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也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了贡献, 同时高校也达到了培养了专业教师的人才库、学生就业的中介部和新技术收集的信息来源等多重目的。

3.5 定向双元式

定向双元式就是高校根据企业在发展中的用工需求, 与企业达成协议, 变企业招工为高校招生, 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毕业考核和毕业生的接收等学生学习和实习全过程。双方还协定, 学生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 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 继续采取学分制或半工半读的方式, 培养这些员工, 使他们的专业和技术能够适应科技的进步和岗位新技术的需求, 这既增强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 又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求知欲, 有效促进了企业和职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校企合作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及技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 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从整体看, 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就这一项新的事业而言, 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是广大实践人员应当解决和认识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职业高校试行工学结合[J].半工半读的意见, 2006.

[2] 刘合群.“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暨南大学出版, 2005.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2篇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2 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研究。

5、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队伍壮大,我们肩负着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及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沉积了多年的职教经验,我们有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有责任和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与河南省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事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实施方案》等,这些成果为本课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起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课题组将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互相联系的4 个方面: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通过对多所中职院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3 (2)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对校企合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校企合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如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家教委、教育部及劳动部相关文件进行广泛的收集,从图书馆、 电子期刊及互联网上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数值上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3、比较研究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参考有关行政管理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为本课题研究的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4、案例研究法 以许昌工商管理学校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 4 自2012年12月份承担课题后,学校建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4年10月) 这一阶段,先后分别围绕中职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内涵、功能和作用、特质和特点,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模式和途径等问题,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并邀请了专家来我校作课题指导专题讲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先由课题组集体研讨,分工到人撰写出相应的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课题组召开了研讨会,在认真总结前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进行了分工。在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解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课题组成员做了广泛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目前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找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方案。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这些学校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5

1、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方面,我校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理念;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通过对于学校有关领导和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比较了解,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职校企合作更能给高职发展带来许多现实利益。

2、专业建设

我校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并且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财经管理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依托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质资源,优化整合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中职专业结构,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初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库。

4、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对此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资料查阅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课题组了解到几所院校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院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专业都推行了“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企业出资用于学生的学费补贴、奖学金等,并参与课程的共同开发和教学管理,多家企业出资设立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

5、实训基地建设

6 对几所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这些院校成果丰硕,形成了校企投资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查发现,由于不同的中职院校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各自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不相同。有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又有学校主导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及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不同形式的培训基地优势互补,不可替代。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虽然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被调研的中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有的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目达数百家,但是这些合作大多处于较浅层次。 一些院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学校办学模式的高度来认识,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的诚意不足,合作的力度不够。常见的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 (1)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校企合作缺少组织和领导保障。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没有建立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没有成立由学校和企业领导共同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障机制,各系部、各处室就不能按照学校统一布署,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从建立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中职院校虽然对校企合作持积极态度,但很多学校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 7 招生宣传效应。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对象的选取上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的实际仔细考虑,有些企业在提供实习岗位方面,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少提供,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缺乏师傅的真传,多数学生在实习之后,对岗位技能只能达到肤浅了解的程度,实习难以达到真正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4.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 中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中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 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师资水平不高,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水平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借鉴国 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校企长效积极合作的体制机制 应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我国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把参与职业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这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长效机制保障。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的一个有效手段。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今后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都应向职业教育倾斜,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增强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2、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合作办学是通过毕业生的培养方(高职院校)和需求方(企业)的密切配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增加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建设起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工学结合并富有特色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

8 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要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订单式培养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2.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 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在时间短、经费少的条件下,基本上完成了开题时的预期目标,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本课题需要对诸多企业和中职院校进行调查,由于人员、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在异地的调查只能在短期完成,因而存在取样不全面,调查不够充分的缺陷。 2.调查组某些成员教学任务较重,用于课题研究的精力有限,对于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不够全面,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3篇

摘 要:金工实习作为中职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时间的金工实习教学情况来看,随着教学形式、社会要求等方面因素的变化,金工实习教学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多的问题。本文将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金工实习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重点剖析了提升金工实习教学质量,推动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要求,在很多中职院校的相关专业中,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中均设置了金工实习环节,实习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在2到4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学习得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机械加工工艺现场操作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金工实习中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均会得到锻炼。金工实习中主要的内容有焊接、车工、钳工及铣工等内容。

1 当前金工实习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从我国中职开展的金工实习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仍旧沿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从零件图纸与工艺的分析、下料、到切削参数的选择,再到具体的(操作)加工,均为教师全盘操办,学生仅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工件即可,学生在金工实习中处于完全的被动学习状态,机械的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这对于培养出新时期创新性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1.2 专业需求和金工实习教学内容相矛盾

当前国内很多中职均设置有金工实习,主要是由于很多专业需要金工实习,金工实习的时间多数均在一个月之内。从具体的教学需求来看,不同专业在金工实习中所需要掌握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从具体的金工实习教学内容来看,千篇一律,实习的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不能满足各个专业的具体教学需求。

1.3 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

从高校期末考核的情况来看,成绩评定是金工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该环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参与到金工实习中。但是从国内中职金工实习考核的情况来看,占据到整个考核比重较大的是工件加工质量和实践操作技能,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多数学生均能够较为轻松的完成,这对学生真正进入到金工实习的研究中非常不利,缺少过程评价与相互评价。

1.4 师资队伍相对实际需求较为薄弱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金工实习教学的要求来看,金工实习教师应当具备实际操作和理论讲解两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教师应当为双师型教师,但是从当前负责金工实习的教师来看,多数教师均为刚刚进入到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很多高校在进行招聘时,招聘得到的金工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也相对较低,这就导致这些教师较难胜任金工实习教学的实际需求。部分学校也聘请了一些工人师傅参与到金工实习教学中,虽然这类人员有着娴熟的操作能力,但是理论知识非常薄弱,不能将实践操作和理论较好的结合到一起,给金工实习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2 提升金工实习教学质量,推动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2.1 改革金工实习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具体需求

针对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开展的金工实习教学千篇一律,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全面对金工实习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充分体现出各个专业的具体需求较为关键。在具体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当从不同专业出发,讲解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金工实习内容。此外,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将一些操作演练穿插到其中,在实习中学生应当处于整个金工实习的主体,可以从钳工和车工入手进行改革。具体案例如下:

(1)车工垂杆加工和测量。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教室可以布置车工加工垂杆,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垂杆的具体加工工艺,同时对垂杆的几何公差,必须亲自测量和加工,确保表面的粗糙度能够满足标准要求。整个操作流程见图1所示。

(2)在热处理前后对锤头硬度影响的实验。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到金工实习中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对模具专业的学生设计锤头热处理实验,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热处理前后对锤头分别进行硬度测试,并进行比较,具体的操作流程见图2所示。

整个锤头的热处理和车削加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进行了对应的硬度试验和测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切身感受,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要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提升必然更加明显。

2.2 对金工实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当前金工实习教学中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全面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时,应当构建素质、能力、知识为一体的金工实习考核体系。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金工实习的主要教学任务。《金工实习》是数控技术专业进行实操训练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主要包含的是各种类型的切削加工方法,简单的热处理等。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实际操作,对各种类型的金属加工设备的性能和构造实现全面掌握。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培训,并得到机械加工过程中金属材料和相关加工工艺的相关基本知识。主要的要求为:

第一,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全面了解,对常用热处理方法和特点实现全面理解。第二,对金属加工的具体应用、设备、工艺特点及方法等全面了解。第三,对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等的基本操作技能实现全面掌握,特别是相关的设备及工、夹、刃具等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第四,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机床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组成全面了解,对数控机床的基本编程方法和基本操作方法全面了解。

(2)與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金工实习》与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编程》课程以及必修的专业实践课《数控加工操作实训》衔接。本课程以掌握金属切削加工为重点,强调加工工艺的学习,突出实践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感性的认知和实践

(3)实习教学要求的层次。本实习教学要求中,所列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基本层次要求:了解:对教学内容达到一般认知的要求。理解: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工艺和操作方法达到领会的要求。掌握: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基本工艺和操作方法能达到初步运用的要求。

(4)学时分配。金工实习课内学时为146学时,建议集中开设,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2.3 提升金工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对金工实习教师双师型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增强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多邀请一线工程师来學校进行授课,同时,可全面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按照教师在企业中进行挂职,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锻炼,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2.4 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流方式之一。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将企业在设备、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特别是在中职金工实习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学校和企业相合作的方式,可以将教师的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当中,在企业进行可以进行孵化,实现企业和中职院校的双赢。

2.5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实现教学环境的有效改善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针对量具、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类参数测量和检验(如表面粗糙度、精度)等方面的实习内容,学生目前只掌握了螺旋测微器和千分尺的使用,但是对于其他的量具,像测量粗糙度的量具等还是十分陌生。所以,中职院校应该购买一批此类量具,并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学时,用于学习此类量具的使用和误差的分析。同时,在将传统的焊接、钳工、车床等工艺课程保留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已经非常陈旧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新,加入一些新的金工实习教学内容。

3 结语

综上分析,当前国内金工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若不实施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给我国中职教育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因此,这就需要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特别是中职应当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推动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提升金工实习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博,张阳,何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9):88-90.

[2]岳磊,肖元昭,高琼琼,王恒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项目式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78-79.

作者简介:余生涛(1969-),男,汉族,本科,二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从事钳工,机械加工,数控机床维修方面教学。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4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自然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汽车销售行业也因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端销售人才因而也备受汽车销售行业的青睐。为此,各院校为满足市场对相应人才的需求,纷纷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校企合作模式运用到汽车营销教学中,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兼具的汽车营销人才。该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问题,使得人才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關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汽车营销教学 应用

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对于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那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在这种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到汽车营销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进行汽车营销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校企合作模式

所谓的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场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各院校资源的利用率。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学院主导式、共建共享式、企业学院式、教学工厂式、基地集群式等形式。

二、校企合作模式在汽车营销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该模式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纵观汽车营销专业,该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营销理论知识以及汽车知识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以及扎实高超的专业技能[1]。面对这种汽车营销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学校在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上,只有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尽早了解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做到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大的便利。

(二)该模式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双方间的互利互惠,使企业用人和学校教学无缝对接,在提高汽车营销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亦可满足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即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可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且全面的考量,进而优先聘用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种人才选拔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此外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还可以成为企业有效的劳动力,为企业创造丰富的劳动价值,从而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最后,学生在深入企业通过实践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时,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通过带领教授学生相关技能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2]。

(三)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是各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多院校虽然都安排了相应的实习课程,但有限的实习期并不能够达到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完美结合的目的。而将校企合作模式贯穿到汽车营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随即便可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将适应就业过渡阶段消化于校企结合的教学活动当中。

结论

综上所述,各院校的汽车营销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是面对当今市场对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一严峻形势,各院校只有积极主动与汽车销售类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那种纯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将校企合作模式切实的运用到汽车营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沈杰.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1:106-107.

[2]蒋妮.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10-111.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5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 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推进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 促进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 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在省级示范校建设、“双高”项目建设过程中,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途径与模式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健全运行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有效发挥了职业教育服务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功能和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实践背景

从国家、全省先后出台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出, 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另外, 我省正在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是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主动融入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迫切要求。从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角度可以看出, 发挥职教集团服务功能、深化产教融合是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实践成果

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始终坚持“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 不断搭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办学的合作平台,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 校企理事会成为学校发展的导航标

由中建一局、科工集团、辽宁建发集团、沈阳北方建设集团等28家理事单位组成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理事会现已成为学校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机构, 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均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理事会的设立不仅完善了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更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顶层规划与设计, 促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共赢局面, 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牌集聚、师生幸福、社会认同、现代开放的国内一流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 校企联盟实现了“政产学研用”资源共享

学校与辽宁建发集团、辽联集团、中国忠旺集团、辽宁久森集团、辽阳农商银行等牵头企业密切协同, 牵头组建了辽阳建筑行业、辽阳电子信息产业、辽阳先进制造产业、辽阳电商物流行业、辽阳现代金融行业等5个校企联盟, 现已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在组织、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为联盟落实主体责任提供了充足保障。联盟精心打造了“政产学研用”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各联盟积极开展合作, 先后举办了企业科技进校园、专家讲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型校园招聘会等活动。仅2018年联盟为2018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达4000多个。

(三) 集团化办学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了良好平台

学校先后牵头组建了辽宁信息技术、辽宁建筑设备、辽宁建筑装饰等3个职教集团, 参与7个其它省级职教集团建设, 经多年的运行与实践, 集团机制健全, 运行平稳。其中, 辽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为省级建设项目, 下设网络工程、软件开发、BIM、移动互联、电子产品、大数据、数字媒体、物联网等8个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 1个职教集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其余两个职教集团下设若干个委员会。集团内建立了“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双导师队伍, 成立了技术服务与研发团队, 先后开展了人才培养、教材开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专家进校园、技能鉴定、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等合作项目。集团每年定期召开年会, 不断总结和完善集团化办学的实现形式, 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现已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个集团的运行与发展, 不断深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综合服务能力, 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了良好平台。

(四) “两站+两基地”夯实了校企合作“朋友圈”

为进一步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办学体制机制, 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 学校先后在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重点专业群所在院部设立了“企业专家工作站”, 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进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指导工作, 通过指导生产实践带徒传技, 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团队;另外, 学校先后在辽宁建发集团、沈阳天润热力供暖有限公司、浙江海源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营口天成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中设立了“企业教师工作站”, 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站开展实岗实践、技术服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水平。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在众多合作企业中纷纷建立了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通过岗位实践培养,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 为企业开设“订单班”量身定制培养人才, 现有“润燃班”、“臻鼎班”、“忠旺班”、“大连供暖班”等企业冠名订单班, 每年校企订单式培养学生近200人;学校每年有近百名学生获得“建发奖学金”、“洪泽助学金”、“侨爱心助学金”等企业冠名奖助学金。

目前, “两站+两基地”运行态势良好, 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机制, 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实举措”, 是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真行动”, 为专业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水平搭建了良好平台, 使学校与企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合作关系。

(五)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已形成常态化发展

学校始终把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专业和科技优势, 积极推进辽宁省教育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工作, 先后组织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等10余项对接项目。学校专门成立了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办公室, 建立了校、院两级领导小组, 明确工作职责。学校充分利用职教集团、校企联盟等平台资源优势, 常态化推进项目实施, 保障项目取得实效。学校将服务地方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舞台, 全面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的服务引领作用。

三、未来发展策略

(一) 立足辽宁省内, 全面推广“两站”建设,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两站”建设工作, 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方式全面推动学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 使校企合作具有新的“落脚点”,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夯实校企“朋友圈”, 让校企合作育人更加“接地气”, 真正“开花结果”。通过两站能够为更多的一线专业教师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机会,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工作站秉承“实岗实战、轮岗实践、注重技能提升、突出服务实效”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推动企业专家进校园、教师深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技术服务等校企互动交流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增加校企交流互动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 依托行业领军企业,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捆绑式合作, 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卓越人才计划和创新创业计划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产业升级、专业群课程体系对接典型职业岗位标准、共享型实训基地对接生产现场、专业教师团队对接专业技术团队、特色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五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学校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三) 以联盟和集团为抓手, 积极搭建对口合作育人平台, 实施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扎实推进校企联盟建设, 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为宗旨, 以“引进企业先进科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准确把握产业升级动向脉络, 使院校发展对接产业发展, 真正实现对口合作育人, 提高人才培养供需的契合度, 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围绕建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电商物流及金融等相关行业, 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科技交流活动, 全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推动学校“双高”建设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不断丰富职教集团的内涵建设, 推动省域专业群的协同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将新技术、新科技引入校园, 推动行业新科技的广泛应用, 促进前沿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 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 实现院校互通、校企协同育人、互惠共赢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功能,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相关链接】

校企合作, 顾名思义, 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包括教育行业, 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 抓好教育质量, 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 与市场接轨, 与企业合作,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教育, 是培养新生一代, 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 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当前, 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 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 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 旧有经验的复制, 忽视实践, 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 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目前, 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 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 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 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 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 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采用"七分实践, 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 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首先,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 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 有针对性培养人才, 结合市场导向,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 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 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 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 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 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是一种"双赢"模式。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为研究对象, 全面分析总结了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的实践背景和取得的成果, 通过归纳提升, 阐述了学校未来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策略。

上一篇:交互设计研究下一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