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1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1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和优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与当前生产力接轨和融合的必然之路, 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整合自身资源, 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组织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摒弃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 全面融入企业因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以学生的技能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工作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校企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 为学生提供真实意义的实践环境,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二, 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 而是在市场调节下, 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驱动, 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三, 校企合作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基础, 校企合作能真正把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拓宽教育市场,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

2 校企合作原则

2.1 企业需要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取决于企业需要, 学校应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详细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主动满足企业的需要, 合作才能成功。2006年以来, 我院深入对口企业调查研究, 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相关要求, 与陕汽、中大机械等多家企业合作, 效果非常好。

2.2 校企互利

双方互利共赢是校企长期稳定合作的前提。我院的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企业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权重点培养, 有权优先选拔并留用;学校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质量上, 以及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上。

2.3 统一管理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 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 并且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只有坚持五个统一,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应用的有机结合。只有实现校企双向目标, 学校才能获得高就业率, 企业也能获得大批高技能实用人才。

3 校企合作的领域和形式

3.1 发展规划

(1) 成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制定委员会章程, 提出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定期活动方式和内容等;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 (2) 校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新专业设置、老专业改造、企业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日常性联络制度, 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构。

3.2 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方面, 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加, 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 提出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要点。每个重点专业均应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及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3.3 课程建设

(1) 校企专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 校企专家根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在此基础上, 根据企业生产力发展现状, 与企业共同论证、修订和评审。 (2)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 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也可以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企业为主组织教材编写, 或由企业单独编写, 或直接使用企业已经编好的教材, 为企业量身打造实用型人才。

3.4 师资及员工队伍建设

(1) 校企共同组建和培养师资队伍: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理论或实习指导教师, 进一步缩小产教差距;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或者企业派员工到学校进修实习并形成长效机制。 (2)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教科研及企业的技术攻关:企业专家为学校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内容的培训;企业安排研发创新人才采用“师徒制”对学校教师进行传帮带;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以及设备改造;企业把一些技术课题委托给学校进行攻关或技术改造等,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3.5 实习教学

(1) 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学校为满足企业对用工的具体要求,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及大纲, 组织实施教学实习, 并可以为企业生产一些简单零件。 (2)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相关设施设备由校企共同负责;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产品, 供学生进行产教结合实训, 由学生完成产品部分工序;学校将一个或几个专业的教学放到企业去办, 即“厂中校”。

3.6 招生就业

(1) 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学校按照企业需求, 根据自身办学资源, 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并组织实施。 (2)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就业计划: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宣传、考试, 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 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服务工作;招生工作以学校为主, 企业积极配合, 学生毕业时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校企联合开设高技能提升班, 参训学员由企业选拔确定以满足企业需要。

4 结语

实践证明,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关系越紧密, 基础越牢固效益越突出, 学校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所以, 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 培养大批满足企业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与当前生产力接轨和融合的必由之路, 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了校企合作产生的背景、意义、原则及其主要形式, 旨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 培养大量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形式,实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3)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校企合作早在19世纪的德国就已出现, 20世纪在欧美发达国家这种教育形式已经趋于成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以及教育体制的差异, 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根据校企合作中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 以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和日本的“产学合作”为代表;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模式, 以美国的“合作教育”和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为代表。第一种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以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为目的。而第二种模式则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导向, 企业仅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和依托而存在。

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我们要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出发, 吸取国外经验, 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 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1 推行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呈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知识、智力越来越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知识的不断生产进了技术的不断创新, 使得经济和教育、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二是知识和科技转为化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互相推动, 科技进步直接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市场需求又反过来拉动科技发展。三是学术研究与经济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高度统一。正是由于以上特点, 使得高等学校与企业有了合作的“动力”, 二者结合后, 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人才方面的特长, 又可以有效利用企业在资金和设备方面的优势。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党和政府一直鼓励广大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生产实践, 积极引导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经济建设上以来, 校企合作进入了快速展阶段, 相应也创造出了多种合作模式, 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 校企合作对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帮困助学以及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由于受高校自身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局限,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必要的生产实践经历,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校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 把学生放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克服了传统理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弊端。这样不但弥补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数量不足的状况, 让学生在熟悉先进设备的同时, 掌握先进的技术, 而且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当中, 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思路,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2 校企合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 大学生们有了实实在在参与生产实践的经历, 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工程锻炼。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学习到了踏实肯干的作风、务实拼搏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 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在企业实习期间, 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相关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实践, 使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也能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更好地认识自己, 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 增强学习的动力,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此外, 企业实习经历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组织纪律观念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1.3 校企合作为学校制定专业培养方向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 为学校在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1.4 校企合作为勤工助学、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对于家境贫困大学生来说, 到企业实习不但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同时还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困难, 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定收入, 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品质。对于那些有企业实习经历的学生, 通过校企合作, 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双向选择”的桥梁,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员工意识和应用能力增强, 岗位适应期大大缩短, 上岗后即能独立开展工作, 节省了企业的员工培训费用, 在就业时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2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未能提供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首先, 法律依据缺乏。国家虽然鼓励校企合作, 但是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制定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在具体合作关系中, 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高等院校与企业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其次, 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虽然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来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但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挥。由于政府层面负责监管协调校企合作的机构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造成很多校企合作难以获得教育部门和企业主管单位的充分协调, 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维持, 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2.2 企业注重经济利益, 短期行为严重

首先,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其经济行为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 由于这种短视效应, 一方面它们不愿意为学校培养人才买单,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 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消极作用明显, 这不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其次, 企业缺乏合作意识, 认为培养人才只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 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再次, 由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出于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需要, 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学生受实习能力所限, 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 有可能会影响正常生产或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等。

2.3 高等院校自身认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 自我国第一批校办企业获得成功后, 许多高校就开始至今仍把校办企业当成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经费自筹的主要途径, 而忽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 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置也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日趋严峻, 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并未能及时做出改变, 高校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仍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3 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3.1 政府支持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 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是释放高等学校能量的有力保证, 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政府的支持既有直接投入, 也有间接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各级地政府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院校对一方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 更应该创造条件去保证这种促进作用的发挥。

其次, 政府可以从立法层面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机制。依法治国, 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样,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是具有健全完善法制、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 必须根据社会需求依法办学。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办学的健康发展, 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现行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 为实行校企合作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基础, 今后仍然需要大力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

再次, 政府应该协调其他部门支持校企合作。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是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 原国家经贸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产学研”联合的主张;1992年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旨在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 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和经济密切结合及人才培养的道路。

3.2 企业是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平台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 企业用人部门通过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 可以带来企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等信息, 如果这些信息被纳入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 落实到人才培养, 企业用人部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称心满意的应用性人才, 促进企业自身不断发展。

当今社会, 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要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企业也须经常高等学校联系。企业用人部门介入学校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深入企业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 由此使双方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运作方式, 是创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互动机制的前提。

3.3 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主体

作为人才培养主体,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首先要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以便于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决策, 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以保证校企合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其次, 要制定学校层面的相关管理制度。要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要有完善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制度, 实施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 确保依法合作, 确保合作质量, 确保校企合作机制的落实。同时也要主动考虑企业利益中属于竞争性的一些特殊要求, 维护企业利益。再次, 高等学校也要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 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学校与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双赢合作, 首先要在管理上形成新机制, 可以考虑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事校企合作的协调和执行。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同资源之间的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平台、高校为主体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许臣.构建良好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5 (5)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摘要:结合大连海洋学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历,对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结论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利益共享”,最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利益共享;互利多赢;大连

作者简介:边陆军,男,大连海洋学校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水生态养殖技术;张红,女,大连海洋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质分析。

大连海洋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胆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利益共享”的基础的上,切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与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应该建立“共赢”的基础上,只有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1]对学校而言,其意义在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场地、技术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弥补了专业师资的不足;[2]对企业而言,其意义在于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对目前解决企业用人荒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3]对学生而言,其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其意义在于能够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4]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历程

大连海洋学校的校企合作开展的比较早,特别是水产养殖专业,但以往的合作仅停留在解决学生教学实习层面上,实习内容主要是苗种繁育生产阶段。2000年以前,大连地区主要以扇贝、虾、蟹苗种生产为主,那时,各育苗场工人好招,企业与校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安排学生实习还要靠个人关系,而且扇贝育苗场规模较小、用人不多,又不能全用学生,所以学生实习较分散,同时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往往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要管理好几个实习点,实习管理较松散。2000年以后,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兴起,海参育苗场家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市海参育苗厂有4000多家,水体近900万立方米,厂家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大连海洋学校的挂牌实习基地——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使育苗行业用工量大量增加。学校抓住机遇,积极行动,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决定把水产养殖专业作为试点,全面开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开始尝试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由原来只为解决学生实习的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学校现在已创建了“两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的合作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校企合作必需向深度、广度发展,并且保证双方互惠互利,这样的合作才能持续长久。

(一)借助政府支持,建设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大连市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各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每年从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给校企合作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如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就获得过市政府20万的奖励,除了资金奖励外,政府还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诚信育苗场、大连棒棰岛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公司、大连船舶工业电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东奇(沧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BAC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有限公司、大连意洋经贸有限公司、大连融达海产食品有限公司、大连新中海产食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合作,挂牌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校企开展深度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稳定、强化与企业的合作

为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和稳定,学校制定了《大连海洋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亲自负责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我们选择在行业中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与之合作,发展为学校的挂牌实习基地,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三)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为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依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满足企业需要。

1.校领导亲自带领部分专业教师和招生就业办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资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几年来,学校分别设置、恢复了船体建造与修理、观光渔业技术、船舶电气技术等专业。专业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2008年设置的船体建造与修理专业,当年就招收了85名学生。

2.学校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制定实施型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力争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职业岗位实际,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两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成立了技师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为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固定的工作场所。几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大连海事大学退休的船长、辽宁远洋渔业公司的轮机长,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退休的高级工程师等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这些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有的还担任一门专业课程,有的定期到校为学生讲课;另一方面,学校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半年时间到校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掌握该行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及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近年来,通过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牢固基础。[5]

(四)改革实习管理办法,提高实习质量

以往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由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负责,企业不参与,指导教师管理几个实习企业学生,不能固定在某一实习场,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往往由企业人员或学生反映给教师,这样导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滞后,或出现两层皮的现象。[6]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和企业坐下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最后达成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习学生的共识,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新办法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各占50%,企业厂长直接负责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实习学生给出鉴定,学生的实习报酬与实习成绩挂钩。实行新办法后,极大地调动了实习学生的工作热情,强化了自律意识,在实际生产劳动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技能,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学生实习的管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做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五)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企业生产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优势,针对企业生产实际,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为企业创造效益、个人获得实惠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如学校海水生态养殖专业孙景伟、孙吉东老师分别在教学实习基地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协助企业进行扇贝和海参苗种生产。几年来,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企业的扇贝和海参苗种产量大幅提高,以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与学校合作以来,在孙景伟老师的指导下,扇贝商品苗产量由过去的几十亿枚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亿枚,各种规格的海参苗年产量也达到了4万多斤,校企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根据企业需求,不定期地为企业培训一线员工,提高了员工素质,满足了生产需要。

四、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多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标,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今后还应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规范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此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校企合作的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

2.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和激励校企双方积极参与,让合作双方,特别是企业切实感受到实惠。

3.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把各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纳入当地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完善企业的用工制度,并加强监督,使企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双做”教学思想,实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积极行动,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行业集团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体会到校企深度合作带来的实惠。或者以一定的方式把企业引进校园,学校可以某种方式入股,共同经营管理。使校企合作的双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并搭建完善的组织结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收益。

(三)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7]大连市教育局已成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负责人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各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8]并且,利用双方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内涵,产学研密切结合,使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多功能化。

(四)改革考核标准,保证校企合作规范有序

学校要改革原有的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在结合适当的理论考试的同时,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各个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聘请企业的有关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让企业真正融入到教学管理中来,而不是单单停留在学生实习管理的层面上。

可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激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五)支持鼓励科研试验,助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企业对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的迫切渴求。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开展科研试验。为科研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并对作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也应加大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模式、制度、路径选择、运作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与探索,认真分析研究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助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庆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28):20.

[2]刘志峰.紧密型校企合作特征、类型和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52.

[3]王娟,齐绍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发展趋势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64.

[4]尚观华.高职院校要通过创造足够的利益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2(27):24.

[5]宁永红,凌志杰.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49.

[6]张祺午,孟凡华,陈衍,等.创建校—企—校师资培养新体系 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40.

[7]陈沛富,闫智勇,纪颖.校企合作式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0.

[8]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1 校企合作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有利于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我国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上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理论教学, 而在企业实践、模拟教学等方面明显不足, 影响了学生对企业和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运作模式的理解。学生短期也很难获得实践操作本领, 难以形成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院校没有开辟和成熟的实操平台, 导致毕业生到企业中不能快速适应环境要求, 并实现业务创新。而校企合作是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好平台之一。

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实际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想要把学校融入市场之中,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通过校企合作能将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管理等最新知识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反映到教学中, 有效的弥补了教材的单一性和时效性不足的缺点,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外语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到企业实践、参与酒店管理、外贸业务、以及熟悉各种外语培训机构, 企业专家受邀到学校进行授课, 让学生的培养纳入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氛围和环境中。从而增强了学生实操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在认知社会, 体验工作生活的辛劳, 同时增强敬业的精神、踏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2 校企合作的目标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是校企合作的目标, 只有各方利益和利润达到一定均衡的情况下, 才能成功的开展合作。而我们学校也要明白这一点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和务实的去谈校企合作。因为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最大化利润;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高素质, 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生的目标是检验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 并能够获取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 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找到自己就业感兴趣的方向。

3 区别于理工类专业、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从出现到今天, 已产生了许多合作形式。如国外, 英国“现代学徒制”, 即“工读交替制”模式, 其培养目标是以获得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初级和高级证书, 对象是16~19岁的年轻人。德国的“双元制”, 以行业协会组织与企业的广泛参与, 并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 即“行业主导型”模式, 学生培训在企业和学校进行, 企业培训是重点。美国的企业界与大学研究密切联系合作模式, 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力提高。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也多为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理工科的专业。从培养层次、就业导向来看, 理工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属专业应用型, 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高职高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属职业技能应用型, 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

而关于外语类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目前还鲜见报道。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和探索已经有三年。根据此三年的合作探索, 总结几个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3.1 聘请校外企业专家

在一些实践性比较强, 需要相当行业工作经验的课程, 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程技术讲座、讲授该课程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 达到补充师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弥补校内老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这是比较容易能够实现的校企合作形式, 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 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是比较有成效的。

3.2 欲培养实用外语人才, 就要先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在培养综合素质高、复合能力强、开拓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有意识建设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 应鼓励教师脱产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让专业教师可以了解到经济外贸、外企生产经营、外语培训等的最新信息、各种新知识和操作技能, 把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使课堂更贴近企业、更加贴近行业实际, 使学生在学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模式, 促使教师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反过来, 带动学生为企业解决问题, 达到校企双方共赢。

3.3 与中介公司合作展开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教师, 平时工作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 本身与企业的联系不多, 可合作开展学生实践的企业资源更是屈指可数。为寻求更多又合适的校企合作企业公司, 学校院系有时不得不求助于中介公司。中介公司中专门的机构为学校院系专业寻找更多有意向的合作公司, 同时这些公司又相对符合外国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和实践。中介公司在学校和企业公司之间起到了一个中间桥梁和双方沟通的作用。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三年来, 开展的校企合作的公司, 相当一部分的公司就是通过一个中介咨询公司进行链接。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外企, 接触外贸, 以及一些涉外的企业机构等。这些企业公司反过来也进一步了解和接触我们的学生, 增加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

高校办学, 不但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所需人才, 同时也要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处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心, 学生毕业后大部留在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很多是出进口和外贸。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外语人才, 才能更好满足珠三角地区外贸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的校企合作, 有利于学生提前完成角色的转化, 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工作的环境和岗位要求, 缩短在企业的试用实习期。这对学校、学生、企业以及地方经济都起要多方共赢的局面。

4 校企合作对外语专业建设和优化课程设置的促进作用

学校有了企业专家的参与, 有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些必然会推动专业的建设和优化课程的设置。校企合作是学校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统一, 学校应该认识到企业对教学的启发和作用, 如了解企业、掌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明确培养目标,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定位、内容组织、教授方式、教授手段等。校企合作提高促进专业教学的质量, 也促进了专业的建设。

5 结语

校企合作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途径, 不是拿来主义, 也不只是对其他模式和方法的简单借鉴, 更多是需要用心去规划和探索, 探索属于适合培养外语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培养外语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践行当中, 碰到不少的问题, 比如实习经费的不足, 某些实习环节效果不理想, 学生对这校企合作的认识和参与态度, 学校的校企合作政策, 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 社会和行业对校企合作的看法和认识。这些问题在校企合作中, 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摘要:通过外语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形势的分析, 结合高校本科生当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着重探讨有区别于理工类专业、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并对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做必要性分析, 提出校企合作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蕾.城市型综合大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2009, 2 (23) :68~71.

[2] 魏银霞, 杜小峥.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微[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党报, 2008, 6 (7) :103~104.

[3] 冯芳.国外合作新形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08 (10) :5~10.

[4] 张维亚, 严伟.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 (22) :77~81.

[5] 邓建高, 王敏.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9:26~27.

[6] 王春晖, 高慧娟, 焦扬.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办好我校特色专业[J].河西学院学报, 2007, 2 (23) :113~11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一)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常用冰山模型 (详见图1) 来表述这些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对每一个岗位表现优异所必须的胜任力的组合, 它描述了高速有效地完成特定组织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特征的组合[2]。

(二) 胜任力模型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国内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当前, 国内人才培养虽然在教育、科技、商业等领域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看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仍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 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耗费人力财力效果却收效甚微, 如何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培养方式是如今面临的新挑战。这归结于缺少科学性的理论支持, 忽视了胜任力模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力量。

2. 环境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近年来, 我国的人才流动速度加快, 以往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多是基于传统模式, 以一种模型为样板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按部就班的去复制, 这种模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然而,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趋于多元化, 以往的方式不足以满足高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所以采用胜任力模型来分析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发展需求是首要选择。

3. 胜任力模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构建胜任力模型, 将胜任力模型有效应用到人才培养之中, 有利于高素质、高潜力的人才培养。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市场迫切需要具有专业性和实效性人才, 传统教育方式必将进行改革。校企合作, 不仅增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实力, 而且益于企业实力的强大, 校企合作的互利模式很好的适用于社会需求。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 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 是学校与企业连接进行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重视培养质量, 重视学校所授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训相结合, 重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的互利模式[3]。校企合作顺应社会需求, 完美配合企业, 有效对接市场经济, 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新兴理念, 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

(二) 现有合作形式

1. 学校引进企业

学校与企业合作, 使企业把一部分浅层生产项目放在学校内, 由学生组成专项小组参与生产, 完成工作, 这样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企业场地受限、学校实践实训设备不充足等问题都可以依靠此形式得到解决, 达成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2.“订单”式合作

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为企业独立设置符合其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课程, 目的在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此方式为企业减轻了培训负担、增加了学校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适应性同时提升了就业率和就业的稳定性。

3. 校企互动式合作

企业将闲置设备和空闲场地与高校共享, 允许在校生进企业实践练习。学生在企业内熟悉专业所需设备和操作体统, 对应理论课程寻找出今后学习的侧重点。一方面降低了高校置办设备的成本, 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校生学习效率与兴趣。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方面的问题

1. 尚未转变思想创新培训模式

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没有看到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人力资源的优势积累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者具有短视思维不愿意成为先驱者, 更多的决策依然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

2. 未能分析职位需求制定科学培训体系

目前国内学校与企业仅是流于表面的浅层合作, 企业并未将专业知识技能真正的引入并使用。企业在培训中往往针对性不足, 忽视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性, 这不仅导致企业内部员工结构缺乏活力, 也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

3. 未能根据员工基本情况改良培训方式

传统的培训方式枯燥, 很大水平上影响了员工进行培训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在校生进入企业时的士气。进而造成培训效率低下, 致使员工参与培训的机会成本增加, 以致于员工积极性不高, 而在校生在企业也并不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 高校方面的问题

1. 教学资源浪费

学校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浪费现象:周末期间课堂空闲, 大量的教室处于无人状态;教学设备闲置, 甚至许多教学设备一年使用次数只有寥寥数次;教师授课内容利用率不高。浪费无疑造成了人才培养成本的提高, 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

2. 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存在高校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实践机会较少、实践形式单一。导致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处于迷茫状态, 进入工作后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禁锢了我国大学生的思维, 使大学生在实训的进程中遇到瓶颈, 无法实现知识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转换。

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 基于胜任力模型, 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1. 校企合作成立胜任力分析工作室

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 成立胜任力分析工作室, 旨在帮助在校生分析自身胜任力, 挖掘自身潜力和未来重点提升方向, 并实践在联想的职业发展中。胜任力分析工作室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明确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发展路径, 也为企业培训做好了前期准备, 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

2. 校企合作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机会

企业与胜任力分析工作室进行合作, 根据工作室胜任力分析结果为在校生免费提供培训的机会, 使在校生与员工一起参加培训。学生进入企业得到了针对性培训, 并通过培训了解企业文化、工作内容和岗位情况, 有利于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被企业吸引, 为企业储存了潜在人才。

3. 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胜任力知识援助

高校组织教师前往企业, 寻出企业目前培训体系中的劣势与漏洞, 并进行胜任力专业知识的指导。既能使企业节省聘请顾问的成本, 也能使教师与时俱进熟悉目前国内企业情况有助于增加授课内容的实用性。

(二) 基于胜任力模型, 重建人才培训体系

我国存在高校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 并且高校内的闲置资源利用不充分。基于胜任力模型, 将高校的闲置人力资源进行胜任力分析, 最大程度与社会所需要的胜任力相匹配, 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1. 进行胜任力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培训重点

高校与企业合作, 将胜任力评估作为一项课题, 让在校生根据企业情况在教师的辅导下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这六项胜任力特征具体分析各项职位所需胜任力, 根据课题研究成果确定企业培训重点。

2. 对比目前与理想之间胜任力差距,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学校组织专项实践活动, 实践内容与企业接轨, 由在校生作为研究员将企业对胜任力的需求与胜任力现状对比, 写出实践报告。辅导教师批改后将实践报告交由企业内部技术员, 由技术员分析出培训需求 (详见图2) 。培训需求分析确定了培训的方向, 在重建培训体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 企业与高校对接,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重建培训体系

在对传统培训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胜任力模型,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重建培训体系。组建由大学教授和企业技术员构成的指导团队, 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需要培训的成员、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 参考胜任力行为量化结果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标准, 最后在结束培训后增加培训记录环节。

(三) 基于胜任力模型,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

眼下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对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进行彻底性的转变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前提。

1. 共享高校专业知识课程, 发挥胜任力的社会价值

许多员工在选择工作时, 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了解不足, 只是从众选择工作, 导致在日后工作中出现兴趣不高甚至厌烦的情绪。高校共享课堂重点为企业员工开设胜任力模型相关课程, 员工经过学习进行自我优势与不足的分析, 对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而后员工可在规定时间选择与实现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课程进行学习, 提升自我价值。

2. 高校积极引进网络课堂, 利用数据进行胜任力分析

高校积极建设网络课堂, 注册账号便可自由选择时间播放和下载网络课程, 学习时间灵活。利用网络课堂后台用户播放记录分析用户偏好, 可对不同专业的发展情况具有一个宏观的掌握, 并作出相应调整。在网络课堂上还可进行在线答题测验, 答题情况录入后台信息, 分析答题信息可掌握用户能力通过数据进行胜任力分析。

3. 校企合作投资建立实践俱乐部, 储备优质人才资源

企业缺少足够的人力完成浅层工作, 因而可以在校投资建立实践俱乐部, 将这部分工作按胜任力分类、分级放在校园内, 由学生自主挑选完成并给予相应的报酬。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自身能力的了解, 也激发出自身没有意识到的潜力;另一方面企业获得了充足劳动力。在学生所完成的工作中挑取表现优异者, 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日后可直接聘入企业, 为企业储备了大量人力资源。

【相关链接】

校企合作, 顾名思义, 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包括教育行业, 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 抓好教育质量, 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 与市场接轨, 与企业合作,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摘要:目前, 如何实现校企有效合作, 对于维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大学生实践机会缺失已成为制约高校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因素, 因此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对于社会优质资源整合利用以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构建和应用胜任力模型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而高校作为企业人才的主要传输源, 更应重以理论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本文通过搜集校企合作有关文献, 从胜任力模型角度出发, 对改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别曙辉, 陈飞飞, 陆亨伯.社会体育指导员胜任特征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27 (1) :40-46+67.

[2] 张素红.基于胜任力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的创新研究[J].前沿, 2010 (23) :162-165.

[3] 侣金玲.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教学探究[J].电子制作, 2013 (11) :97.

上一篇:人才培养教育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