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论文范文

2024-03-31

数学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感悟、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立场,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能初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我国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学习知识的结果表现而轻学习知识的过程体验、重习题化训练而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知识的浅层理解而轻知识的整体建构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三种实现路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注重概念的记诵、题目的机械训练,造成学生学用分离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品格。那么,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阶段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及价值

核心素养是一切学科教学的基点和落脚点。2014年,教育部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行,我们必须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余文森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这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延伸,对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初步的界定。

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给各个学科制定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界定。梅松竹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认为“数学素养是主体在经历的数学活动中产生的,它难以通过传授与习得来获得,其生成依赖主体对数学的体验、感悟、反思和表现”。

我国学者对数学素养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普通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即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这样的规定简洁明了,具有实操性,便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却没有提出明确的学科素养目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和感悟数学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立场(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和品质。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便为学生的初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困境

(一)重学习知识的结果表现而轻过程体验

传统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大多为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生考试的结果来判断其数学能力的高低。这样的评价方式大多考察的都是课本知识,较少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太过局限。与之相应的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也大多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轻视了知识获取过程中暗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而难以将数学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唯有真正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体验到数学思考的过程,才能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二)重习题化训练而轻能力培养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教学形式单一,即以习题化训练代替数学教学。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小学数学后不能很好地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造成了小学生数学“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唯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数学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三)重知识的浅层理解而轻知识的整体建构

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数学学科逻辑特点来进行由浅入深的编排的。每个类型的知识点都是按照学生心理及难易程度零散地分布于12册课本之中的。教师教学时大多按照课本顺序进行单个知识的讲解,很少进行知识之间对比联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很难对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知识仅仅只是独立的片段,较少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只有在教学时将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发展,学生的知识才能进行良好的建构,从而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唯有掌握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升。然而,现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学习知识的结果表现而轻过程体验、重习题化训练而能力培养、重知识的浅层理解而轻知识的整体建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笔者提出了三种教学方式:深度教学、实践教学、读写教学。

(一)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引导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生活实际和学生学情,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实例进行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说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小学数学的简单问题,这说明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同时也表明回归生活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围绕社会问题的数学实践教学无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教学问题应从生活中来,学生经过学习后,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后,又能运用于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将问题带到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制作数学应用情境,让学生学习学有所用,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

该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明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但是一直没有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觉察、反思和总结,仅仅凭借数学本能或者模仿能力来进行学习、再现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而并沒有思考数学过程所包含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因此,虽然学生们的卷面成绩很漂亮,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却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启发其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是数学知识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但是同时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其数学思维和方法是学生一生难以估量的财富。

(三)读写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引导其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教学中的精髓——思考。同时也需要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文本和表达数学体验和结论。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只知道思考,而不知阅读数学文本,那么他的数学素养就只会如无源之水,发展受限,过早止步;而如果学生只知道思考,而不知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那么他的数学素养就无法展现于人前,空有才华而惨遭埋没。所以,笔者倡导将数学阅读和表达纳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的数学素养能达到完全的发展。其中,数学阅读的教学包括图文结合、理解题意、数学文本等方面的教学,数学表达教学则包含数学观点口头交流和表达、数学日记等。学生们唯有学会阅读数学文本,才能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以支撑自己的数学思维和方法探索;唯有将自己的数学观点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地获得数学的发展和成就。唯有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数学结论和观点,才代表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长久的数学素养。

总之,小学阶段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期,我们唯有运用实践教学、深度教学和读写教学等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4(6).

[2]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

[3]李学.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培育策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3).

[4]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

[5]李松林.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教学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7(8).

[6]刘德宏.渗透数学思想 提升数学素养[J].教育探索,2015(2).

[7]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

[8]任艳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

[9]李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评价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9).

[10]陈敏.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5(23).

[11]孙成成,胡典顺.数学核心素养:历程、模型及发展路径[J].教育探索,2016(12).

[12]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J].学科教育,2004(7).

[13]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

[14]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

[15]梅松竹.PISA 2012數学素养精熟度水平评价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3).

(责任编辑:李雪虹)

数学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立场从“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育人”,探索“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寻求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时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数学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教学 途径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转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数学后应当具备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立场及途径。

一、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质量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评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最好写照。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逐步显现,应当回归“育人”,也就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教有灵魂的课,构建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实现“铸魂育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指向,严防“重教书,轻育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培养的对象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蕴含知识,更要蕴含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克服单一的分数评价取向,聚焦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构建培养体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担当和使命。

二、从“理论”引领到“实践”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应落地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实践,改变过去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科育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去滋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科素养。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3次重大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10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更加关注由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认真分析教材,精读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情,对教材中的每幅画、每道题都要认真分析和提炼,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制定知识技能目标和任务。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具体知识技能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前将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比如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在知识技能层面,教学目标可以是: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方程组中“转化”的思想方法;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创设的情境可以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列出方程组,多经历一次由问题到方程的建模过程,随后提示“能否将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思想,最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体会消元的方法,鼓励学生概括、总结。

2.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渗透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一定是把“育人”定位为课堂起点的课堂。为真正实现课堂价值提升,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数学课堂回归育人的轨道,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尊重认知规律,变传统灌输式课堂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创设课堂新形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以数学思维培养为基础,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升,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考虑新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启发性、引导性和激趣性。

比如教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师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展开,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探究未知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個探究思路;然后,从特殊情况入手,先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这有一定的梯度,需要分层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表达式中x、y的数量关系,感受两个变量的变化,估计图像的位置、趋势;然后,让学生根据作图经验,列表、描点、连线;接着,再让学生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最后,结合作业中的反比例函数y=4x与y=-4x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探索,总结一般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特征。

3.迁移应用:解决问题中渗透学科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选择、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开拓学科育人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特别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应用数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研究“垂线段最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议一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做一做”,用度量、比较的方法发现这个性质;最后,引导学生证实。像这样的“观察→猜想→证实”的过程,是研究的有效途径。“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垂足)的距离,而数学活动“测量距离”中有两个小活动,分别是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里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是有益的。对于测量道路外一点与道路之问的最短距离,学生是非常有经验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测量时,我们可将卷尺的一端固定在该点,拉紧卷尺到道路上的任意一点,然后,绕着固定点,慢慢移动卷尺。其中,固定点与道路之间最小的长度就是所要测量的距离。卷尺停止移动的位置应该在过该固定点并且与道路垂直的方向上。当然,这里要提醒学生,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有关数据是一个近似值,存在误差,往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考查学科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宗旨不断显现。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努力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隐形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无论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堂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都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评价中高度关注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对一节课的评价,务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授课教师有没有重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没有聚焦学科核心问题,有没有尊重个人差异,有没有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没有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要实现从原来的“简单听课”到现在的“课堂观察”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观念、思维方面的表现。另外,在作业与检测命题方面,我们也要精心选择,认真命制。题目的选择,一方面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把握数学学科對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对学生素养的考查,从多角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育人使命,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人的“载体”,都指向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素养,真正实现学科教学“铸魂育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张丹,王彦伟.数学学科育人指向:用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滋养学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

[3]唐春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数学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语言;思维能力

一、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教师应该从源头开始,逐渐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紧紧结合教材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讲台上站着一位老师;黑板上写着“元旦快乐”4个大字;榕树下两个小朋友在玩耍;天空中飞着6只小鸟等等。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让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一些数量词和方位词,再如:教学6的加法时,让学生左手拿5根小棒,右手拿1根小棒,合在一起是6根小棒。边操作边说“5和1组成6,1和5组成6”,从而得到5+1=6,1+5=6;再把小棒分成2和4,得到2+4=6,4+2=6;最后分为3和3,得到3+3=6;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从中得到关于6以内的减法运算。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思维能力。

二、讲解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小学一年级的大纲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逐步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等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对孩子们进行连贯性且合乎逻辑的思维训练。练习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说出计算方法和依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三、加强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说出应用题的能力

加强对于正确描述应用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和有序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例如在教学一个加法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第一个条件是?第二个条件是?最终的问题是?要求的是一共有多少,也就是说把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为“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总和”。再例如,用4+4=?自编应用题。有的学生说:“李平有4枝铅笔,王明有4枝铅笔,两人一共有几枝铅笔?”有的学生编为:“李平有4枝铅笔,王明的铅笔和李平的同样多,两人一共有几枝铅笔?”还有的学生说:“李平和王明各有4枝铅笔,两人一共有几枝铅笔?”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题目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更能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上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首先,开展小组讨论。这是课堂中常用的方式之一,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当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可以请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可以由组长作为代表发表该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轮流发言。学生们既有机会发表见解,又有机会作为听众听取其他同学发表的看法。学生为了积极表达本小组的意见会更加主动地组织、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倾听,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兴奋之中。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密度,又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

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课堂小结对于教学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小结,学生可以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回忆教学内容。虽然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但是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概括的更为全面和正确。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分类等思维能力,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教学工作中重要且长期的任务。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与同学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毛松柏.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几种策略[J].新课程:中,2010(11).

[2]王俊峰.小学二年级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3]周再禹.重视数学语言教育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J].甘肃教育,2006(11).

(作者单位 武进牛塘中心小学)

数学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对培养和发展高中生素质意义重大。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因人而异,重视培养数学意识;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科教学;素质;培养

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数量和种类则又取决于国民教育。

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一代新人培养和造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决定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作为当前热点的素质教育实施是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紧迫要求,也是一项从理论观念、体制制度方面和实践操作层面上都要付出艰辛的工作。

高中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高中生素质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如果他的大脑思维离开了敏捷、灵活、深刻、创造、批判,而是迟钝、呆板、肤浅、因循、保守的。那么何谈他已具备了能经受世纪风雨洗礼,能为“四化”再创辉煌的优良素质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数学素质的定义

对于数学素质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至今未能统一。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提法:

(1)张奠宙教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中的一个界定:即从数学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朱成杰教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指出数学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四个方面。

(2)就“大众数学”的教育目标来说, 可分为:数学知识、公民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等四个方面,这是着重从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的。

二、如何培养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质

(1)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因人而异,重视培养数学意识。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高中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江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高中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们“愿学”的态度、“爱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相信,伴随着新课程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持续不断的努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到那时,我们的这所学校将会将成为一个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才的基地。

数学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中“把信息技术全面引入教学领域”的指导性倡议,给教师的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教师的关注点也逐渐从传统的PPT转向功能更强大的FLASH,甚至是电子白板领域,它在课堂上所体现的形象性、交互性、趣味性、研究性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之间不断碰撞思维、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养、锻炼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呢?本文就结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对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作一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

一、让信息技术架构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桥梁

【教学片断一】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师: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三角形。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动态展示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提炼出的三角形。

师:课前,你们已经试着自己做了一个三角形,老师从你们的作品里选了几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动态展示)这是用钉子板做的,这是用纸折的,这是吸管做的。这么多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它们都有三条线段。

师:如果请你画一个三角形,你准备怎么画?

生2:画三条线、边、线段。

师在白板上画,故意三边不相连,生急着要纠正。

生3:连在一起。

师:那我接着画。

生3:又过了。

师:那应该怎么改?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请用手势比划一个三角形(板书:完整三角形)

师:现在我们来看(白板上重点演示点对点首尾相连的情况)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像这样的几条线段首尾相连,在数学上我们就称之为“围成”。(板书:围成)现在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完善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对三角形概念中“围成”一词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这是一个动态的词,“围成”在这里指的是三条线段必须首尾相连,但是在多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认为只要有三条线段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三角形了。为了纠正学生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课前所做的三角形等具体的认知素材,让学生关注到三角形是这些物体的边线所围成的形状,让学生初步构建“围成”的表象,然后再通过电子白板的现场演示,让学生理解“围成”指的是三条线段点对点首尾相连的情况。在这样形象、直观而又不着痕迹的演示下,学生顺理成章地构建了三角形几何意义上的认知,自己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就水到渠成,形象又生动。

二、让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探究“抽象定理”的舞台

【教学片断二】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

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操作后,学生对4厘米、6厘米、10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产生了争执。

师:有争执才会有思考。请认为能围成的同学围给我们看一看。

请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上操作。

生1努力调整各种角度想要围成三角形,但总是失败。

师:看来线段的端点太粗了,影响了我们的判断,那这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呢?让我们一起看电脑演示。我把这两条线段轻轻往下压,围成没有?再往下压,现在呢?想一想,再往下压会怎样?(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用白板中的放大镜功能聚焦两条线段的连接点,这时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这两条线段连接成了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正好与10厘米重合,这三条线段组成了两条重合的线段,因为4厘米+6厘米=10厘米,所以并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抽象的定理。我们知道,儿童的学习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因为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的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所以本节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四条不同的线段,让他们摆一摆,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进而归纳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但是操作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生长?经过试教,我发现多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操作的四组线段中,有一组是与学生的认知是有冲突的。在操作活动后,我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及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及时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认识到,原来4厘米、6厘米、10厘米真的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只是连成了一条直线,这样一来这个结论就更具说服力,从而纠正认知上的偏差,有效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为后面有效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打下基础。在学生发现规律、探究验证的过程中,电子白板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在白板上的围一围、白板的动态演示、白板上的现场书写无不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不断的生生之间、师生与白板之间交互的 “动”的过程中,学生逐步视探索研究为一种乐趣与享受,进而使自己的学习经常处在主动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之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让信息技术引领学生的练习向深度思维方向发展

【教学片断三】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练习

师:现在你会判断下面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了吗?

(1)6,4,2;(2)6,4,x。

师:x取几厘米时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先给我最小的数值。

生1:3厘米。最长边是6厘米,4+3>6,所以最小值是3厘米。

师(结合学生回答,将线段延长至3厘米,动态围成三角形):说得真清楚,还有吗?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电脑动态展示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直至结果出现10厘米):到10厘米的时候还可以吗?说说为什么?

生2:可以,因为4+14>6。(大部分学生激动地举手,并开始反对)

生3:是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我们只要看两条短的边就可以了。6+4=10,而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每两条边相加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所以这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我的方法更简单。只要看两条短边相加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了。如果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短边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所以这里6+4=10,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大家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动态展示围不成的情况)

练习环节最能检测一堂课的学习效果,也最能体现教师对于整节课的思考。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在练习环节,在体现一个“趣”的同时,我主要体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是整合。我精心设计的每一道习题都有检测的侧重点,层层递进。为了让习题检测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空间观念,我让每道习题都“动”了起来,让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围绕着课堂,促进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二是巧变。我的习题都是从最基本的习题变化引申的。以学定教的课堂追求灵活多变,追求知识之间的生发点。这两道题让学生的思维层层引爆,最后在交流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批判性学习的能力。同时,电脑动画的及时“围一围”,使这三条线段具有生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在线段的变与不变中灵活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和的关系,并且利用多媒体,还适时渗透了数学的学科价值,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美、数学的趣。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教材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契机,只要我们带着创新的精神与探究态度,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中进行大胆实践,我想,打开信息技术那扇窗,也许改变的并不仅仅是我们的课堂。

(责编金铃)

上一篇:土地储备制度下一篇:统计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