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2023-05-15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教育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有效的思维模式,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的教育。在现代化技术背景下,本文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以下称“基础”的核心),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一、“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高校课程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具有局限性,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利用案例法,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模仿教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其任务要点。在整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中,教师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

2.缺乏教学创新

由于专亚的新颖,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创新。高校学生的培养并不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智慧课堂是基于智能化设备设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依据多媒体教学体系,增加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师生互动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弊端。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三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前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和学习;课中教学主要针对课前学习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司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后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3.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高校“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加强对法治教育的讲解。课程实践,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到思政课程的运营模式,也可以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真正内涵。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今后的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但是对于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在教学中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很多的高校学校在培养学生们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挖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老师过于重视基本的训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还有一些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关注学生们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的理解,保证能够修够学分,从不考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不会注重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许多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确切的感受到思政课程的作用,对法律也缺乏一定的认知。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详解

1.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在“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精神层面上的引领旗帜,是人民凝聚力和集体力量的表现方式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不仅通过课堂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结合时事思想道德修养的方式让学生注重观察社会生活因为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体系而带来的实际变化,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z.塑造理性精神

我国“基础”课程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具体成果的阐述和展示。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在课堂中穿插分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创新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感受“基础”课程的魅力,在合作与竞争中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建立起理性填密的知识体系和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将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3.提高法治意识

在“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中法律是占比显著的一个重要模块,其教学当然不能忽略刘学生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结合社会新闻、图文影音、相关影视等非常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教师还可以联合学校以及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法律讲座或者科普,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介绍和讲述,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法律知识有更直观更通俗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养成法治习惯具有法治认知和情感,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更上一层楼的同时对法治社会的建设也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4.学会公共参与

“基础”课程知识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它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和公共参与感,就要让学生感知到思想道德修养的真实存在,而不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真实案例和相关管理决策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够对待日常生活严谨协调积累经验,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协作、组织表达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三、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措施

1.建立清晰思维模式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有足够清晰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思路。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能够系统的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自我认知的思维导图,因此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容易在思维导图中更快的找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三大環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系统的整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

“基础”课程的学习较为枯燥,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明确知识点,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思考时,需要逐步形成思维导图,在脑海中想象自己以前了解的法律基础知识,将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较强的逻辑思维将他们整合起来,哪些是没有用的知识点,哪些是有用的知识点,一步步进行筛选。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是由于时间需要压缩到十分钟以内,教学的目的就有几大板块。首先是偏向于概述类的知识提纲微课,这一类型的微课给学生一个总体上的大致把握,利于学生的预习与课堂学习。

3.探究多种理解方式

“基础”课程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因此大学生在思考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问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律知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容易误导大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一个思维误区,从而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针对这种现象,大学生更加需要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来思考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快速清晰的看出问题的真实表述目的,得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对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有更深的了解。

4.改变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之前我们提到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供自主学习机会,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必须跟进评价技术,每个视频后紧跟几个相关问题以便学生自我检测,通过云平台及时汇总学生问题,总结学生学习情况。这里我们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同于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复习回顾过程,可以及时反思,深化理解,内化知识,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捕捉自身不足,明确自己的思维盲区,使学习更具针对性。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学生获得实证性的资料,教师更了解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极为有效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们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为学生们提供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然后引导学生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基础”课程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师,优质的师资资源,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具备多种教学方式。学校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不断的优化自身,以便满足相关的实践教育相关要求,教师积极的对教学案例进行探讨,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模块化跨专业课程的知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辅助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

6.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校园资源建设中,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学校需要认识到不仅仅需要提高资金支持,更多的需要对学校的教师资源,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设施进行整合。在高校学校的资源整合中,需要梳理校内的资源,随后调查学生的发展以及不同课程的资源需求,从而确立相关的管理系统,全面的对资源库进行整理。由于校内的教学资源种类较多,面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更加有效的帮助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时,需要针对教学需求进行资源引入,对于效果不明显的资源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库的质量。

7.拓展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并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资源的搜集是整个资源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学校对资源的引入方式单一,大多通过书籍,网站资料进行整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进行资源的引入,同时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进行资源的分配。在引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专业之间的连通性进行相关系统的设置。在建设资源库时,可以建立相关的借阅购买系统,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线上查询,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融合内化,才能将其融入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负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解决为学生提供適当的帮助,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军虎.从拼盘、耦合到一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6次修订的逻辑性探微[J].高教学刊,2019(25).

[2]郭永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经济,2019(36).

[3]张琴.解构与整合——如何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部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4).

[4]朱文君.构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8(22).

[5]林姿好.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J].才智,2019(14).

[6]庞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国际公关,2019(04).

[7]钟二宝,曹亚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8).

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2017年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LPSSYjp-kc201703)建设成果。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在津期间,博士团一行参加了天津市开发区项目对接会,了解了天津市开发区发展建设、人才引进、项目落户等相关优惠政策,与区内泰达科技集团、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及键凯、博纳艾杰尔等9家企业进行了项目合作对接。博士团一行还与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就科研项目合作等,进行探讨与沟通。合作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个专业领域。

来自英国约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阚晶是脑磁图诊断和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专家。此次与天津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就脑磁图医疗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以及脑磁图诊断仪器制造初步达成了成果转化合作意向,与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就脑磁图医疗数据分析开展研发合作。

英国约克大学纳米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徐永兵带来了纳米低碳电子器件和设备制造两个合作项目,在津寻求合作机会。徐永兵在英还担任英国科技部十年规划专家组成员、欧洲华沙纳米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任客座教授,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他表示,愿意利用其自身优势为天津市发展科技型现代服务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支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服务。在津期间,徐永兵被天津理工大学聘为终身客座教授。英国肯特大学的史小菊博士、英国剑桥大学的李茂盛博士分别与对接单位就牙周病疫苗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数据管理系统开发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博士团一行还考察了天津市开发区的创业环境,参观了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

全英中国创业发展协会是由多位旅英海外社团负责人倡导,由中国在英工作和留学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成的海外民间团体。为了以项目促合作,以项目促进人才引进,在其组织博士团来津前,天津市科协围绕做实项目对接,进行了周密安排。根据专家的专业领域,分为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个大板块,联系了天津市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并根据各单位需求为每位代表都制定了详细的对接计划安排。下一步,天津市科协将继续跟踪此次达成的合作意向,为项目和人才落户天津提供全面服务。(编辑:张译夫)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术期刊;期刊评价;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 贺晓利,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樊华,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学术研究优秀论文产出数量多,但优质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国内的优质学术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首选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而纷纷投往国外刊物,使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处于低谷状态。这不但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而且长此以往,使国内科技期刊无法与国外刊物抗衡。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种数很多,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但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全可以首选投给这些高质量的刊物,但结果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除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外,其学术评价机制的指挥棒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对国内学术论文的发表以SCI、EI刊为学术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的标准非常重视是否进入SCI、EI等,如果进入SCI、EI的期刊就被认定是具有高水平的期刊,会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进入SCI等国外数据库已成为很多国内科技期刊的目标。而国内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内的一致认可,纷纷将自己的优质稿件投往国外刊物。对国内学界的这种状况,不少人提出了异议。有人将SCI刊与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百杰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并不是所有进入SCI的期刊都是高质量的期刊,进入SCI的期刊也有很多不如我国“百杰期刊”里的刊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指出用SCI来衡量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是非常错误的。因为SCI中有很多期刊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还低于中文期刊在CSCD的相关指标。它们为什么能进入SCI呢?是因为这些刊物有语言(英文)优势,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统计指标优于中国科技期刊。

二、国内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顾此失彼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学术机构、学术媒体或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价值判断活动,用来衡量学术活动的有无、多少、作用和价值,是科研工作者的团体活动。期刊评价应以质量为主,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方面。而如今科技期刊学术评价都过度地依赖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期刊评价变成各种量化排名。

专业评价机构成为科技期刊学术评价的指挥棒。行政部门把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学术资源分配、职称晋升等的指挥棒,结果导致了只有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代表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能在国外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更能使科研工作者获得研究机构、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可。

在这种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工作者为了自己的目标,都将自己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争先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造成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追不舍,而对国内刊物不屑一顾。据数据显示,仅2012年,中国科学家共发表SCI论文16.8万篇,其中大约有20%是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被SCI收录,而80%是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长此以往,国内科技期刊越没有优秀文章发表,更没有发表优秀论文的优先权,这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困境

1.期刊数量虽大,但优秀期刊和精品期刊数量不多

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入了期刊大国,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国内期刊学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较少,特别是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更少,国内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期刊本身的学术质量、期刊经营发展策略和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对期刊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是分不开的。

2.评价政策导向的偏差,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热追捧

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等学术评价主管部门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政策导向偏差,过分看重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并将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职称评审和重点课题评审的衡量指标。这样,科研人员产出的大量科研论文投向国外科技期刊,使得国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科研论文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导致国内期刊失去第一时间真实反映我国科研成果创新水平的机会。

3.大量优质稿源外流,国内优质稿源缺乏,导致刊物学术质量下降

国内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都发表在国外的SCI、EI等刊物上。据统计,2011年E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中,有12.7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6.6%)是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名次排世界第一;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学术论文有16.81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另据统计,2012年,Aduanced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被EI检索的论文共计3.34万篇,而中国学者的论文竟然高达2.9173万篇,占其全部发文量的87.34%。从投稿意愿调查情况来看,选择投稿国内期刊的科研人员只有17%。国内高质量学术论文大都首选发表于国外刊物,稿源大量外流,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优质稿源严重不足,为了维持刊物的正常出版,只能降低稿件质量录用标准。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4.出版严重滞后,学术传播时效性差,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的需求

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时滞较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期刊学术论文最长出版时滞达757天(2.07年),按学科统计刊均出版滞后最长为410天(1.1年)。笔者对2013—2014年图书情报类17种核心期刊409篇学术论文发表滞后抽样统计,出版滞后时间最短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其每篇论文出版滞后时间在84天之内;大部分(11个刊物)单篇论文见刊时间在149天到356天之间;还有一些刊物的论文,见刊时间有超过1年,甚至2年的情况。而国外刊物大多出版速度快,与国内刊物相比出版时滞缩短了很多。如《美国医学会杂志》重要文章60天之内可以刊出;Nature从投稿到发表也只是12天,重要稿件只需3天。

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滞后状况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其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如笔者通过对国内经常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上投稿作者的论文发表期望时滞调查,经整理统计后,其结果为78.2%(86人)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出版的最长等待时间在90天和120天之内。这说明国内大多数刊物出版时滞与作者的期望符合度太低。

基于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和学术评价机构看重国外期刊这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学者为了充分展现自己论文的学术价值,特别是那些时效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作者为了缩短发表时滞更乐意将稿件投向出版时滞短的国外刊物。

四、改革与设想

针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大量外流,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扶持优质期刊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很大,质量参差不齐,要全部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是不现实的。但是,必须有一批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实力,展示我国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优质品牌期刊走出国门,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这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期刊,或一些优秀的品牌期刊,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这批期刊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2.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速科技信息传播

目前,国际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快,发表时滞短的特点,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共识,也是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优先出版可大大缩短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时滞,满足学术论文时效性强、作者急需发表的需求。同时,这也加速了即将出版的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学界能及时获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升了为科研、为社会服务的速度。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行网络优先出版和纸质出版并存的一体化出版模式,支持重点期刊的网络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

3.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

第一,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留住国内的优质稿件。要留住国内优质稿件,就必须调整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方向,出台相应的政策,增加国内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取消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并降低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权重值,将国内品牌期刊提高到与SCI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国内学术期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使优质稿源首选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第二,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这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论文学术价值评价的理想方案。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以定量的规则来评价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受关注的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是期刊质量和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事实依据,但定量指标的评价,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是没有考虑到评价对象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单纯的定量评价看似公平,实则存在缺陷,而定性评价则可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此外,这些指标值是评价对象已经发生的过去和现在,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动态情况。而有些期刊及其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潜在的,不是当前或较短的时间就能显现出来的,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印证的,也是需要对其未来学术质量和论文学术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的,而定量评价在这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对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规则的设定应多元化,应考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科研论文的学术价值。

第三,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内权威的数据库,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统计源期刊等。这些数据库入选标准参考了SCI、EI等国际评价体系,又考虑到国内科技期刊的具体情况,而且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但是,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基本都是国内刊物,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并出台适宜的入选标准,吸引和收录国外优秀刊物,使我国的数据库也能吸引国际上优秀期刊的加入,各个国家都有权限进入我国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和获取。这样,既向国际上传播了国内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国外的优质学术论文,还扩大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国内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评价,一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外流现象。

第四,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要走出国门实现期刊国际化,技术条件和期刊的英文版本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取决于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以论文形式展现的科研成果决定着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无论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期刊的国际化,其发展战略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是如何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有文献表明,国内每年产出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但大都发表在国外SCI刊物上,如果这些高质量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肯定提高不少。因而,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来整体规划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从高层面上来解决优质稿源外流问题。

[1]何学锋. 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EB/OL]. http://www.editorhome. cn/reading/15433/ebf011b0-d474-47d8-9896-2fd143d4885. aspx,2012-12-06.

[2] 李国杰.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学术评价告别 SCI》[EB/OL]. http://www. eepw. com. cn/article/17876. html,2006-12-12.

[3] 武晓耕. 科技文化传播方式的流变——兼论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与路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61-364,367.

[4] 赵雁,赵宇,隋肃.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620-627.

[5] 吴峰.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及面临的挑战[J] . 出版发行研究,2013(8):66-70.

[6] 颜巧元,张亮,王菊香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7] 王琳. 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的现状与对策[J]. 今传媒,2011(12):116-118.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与知识经济相适应,高等院校如何面对21世纪科技创新的现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在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同时,突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未来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初步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新的时代和要求,我们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上新的发展轨道,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发展现状及面临这种问题的对策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从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全新的定位。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科技创新是强国之道。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2月谈到知识经济在我国已露端倪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唯有创新才是赶超西方列强的关键。21世纪的强国之梦依赖于创新教育,正是这种赶超意识的体现。

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柱。知识经济的特征首先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另外还要求大学生具备应付复杂环境和对大量信息做出迅捷反应,并能创造性运用的能力。

3.科技创新是高校产、学、研、发展的客观要求。

面对当前社会办学政策的不断完善,民办高校增长,学校的办大办好已不适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在市场中求生存的道路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走学生教育打基础、科研成果创声誉、校办产业求发展已成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4.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毕业就将面临失业也将成为事实。大学生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有的生产力,实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较好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是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容易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没有广度和深度。四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很想创新,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比较稚嫩,需要培养和锻炼。

2.大部分学校、学院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

目前学校各部门均是根据自己的项目来开展活动,没有全校联动的机制,从而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协调,缺乏全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而且往往在活动结束后也没有总结、表彰和鼓励。调研上海大部分高校,有的学校的大学生科创中心服务机构设立在专门的部门,而且有专门的场地和经费。

3.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

本科学生的科技活动较少,而且不够集中。由于各类科技作品比赛是由不同的条线下达,对于选拔参赛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活动并不规范,活动之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表彰和展示,造成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这些比赛的存在,也没有途径去参加。

4.资源相对短缺

在资金注入上,各个学校的投入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场地缺乏,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学校的大学生创新中心,更不知道它的功能,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教育观念。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学校在“育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教育观念。首先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要转变人才的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要把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建议学校应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标,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建设自由、活跃、温馨的校园氛围,鼓励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

规范的组织体系将更有利于我校各类大学生科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各个相关职能处和有关部门、各学院参加;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整合全校的资源,形成统—规范的体系。

3.落实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开展学院试点活动。

真贯彻学校二级办学的工作目标,以学院为单位,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议各学院整合学院科研资源,根据本学院特色,在学校的统—政策的指导下形成规范,落实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做到大学生的科创活动有项目、专业指导有教师、认真参与有经费、实训操作有场地、创新创业有团队的良好局面。学校将选择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试点,把做得好的方法、成熟的试点单位进行普及和推广,以实现分层次、分步骤、抓重点、抓试点的操作方法。如:建议将导师项目在学院内公开招标,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创能力,而且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定的帮助,而且有利于形成跨方向、跨年级的团队。

4.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部等学生组织,抓住时间节点和学校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各类科技竞赛、科普宣传等活动,搭建市级。校级和院级三级活动平台,营造中心科技创新的氛围。市级层面和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和创业竞赛,主要由校团委的大学生科技部负责,以便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并且进行辅导参赛:校级层面主要是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各类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并利用大学尘创造学会等科技类社团开展各类科创活动:院级层面主要是以专业为特色开展各类专业的科技赛事,并存部分学院试点形成示范。

5.制定相关的成果宣传和成果转换措施

为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长期的创新氛闱,建议学校建立健全的体制,对合适的项目请相关部门组织专利申请,把各级各类的竞赛优胜作品推荐参加全国及市级各类比赛,并且把各类获奖的项目及优秀团队在校内开展广泛的表彰奖励、宣传和展示。对获奖的项目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学校进行可行性论证后,选拔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和创业意识的团队进行科技孵化,重点扶持相关的团队和项目,提供创业的培训和场地、经费等。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

1.建议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和行动方案,为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落实各类经费来源,向各类学生科研活动开放校内的实验基地和大学生创新中心,为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导向政策,学校明确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坚持不懈。

2.对于指导教师,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建议可以给予其荣誉称号,如“教学成果奖”;或按照指导毕业论文的标准计入本人工作量等。对未获奖的指导教师可以优先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等形式束奖励。对于组织参赛的单位、团体,给予集体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将学生科技创新成绩作为有关单位的考核或工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3.建议制定本科生创新的行动汁划和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或《关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等),明确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得优秀成绩者给予从精神到物质的各类奖励。根据获奖级别来奖励,如:直升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加分,项目课题可认定为毕业论文,授予专项奖学余,计算学分等。建议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学校的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形式可山学校下拨和社会募集两个方面组成,这样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和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需要学生比较全面的索质,而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中要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的宗旨,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组知识结构,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综合工程来投入运行。要在学生中倡导了“爱科技、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努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整合资源,开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2003年九月出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②《石油教育》2004年第二期。

③《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2、药学网络信息在药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药学干预在规范静脉用抗肿瘤药物使用及预防差错中的作用研究

4、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对疗效的药学分析

5、药学管理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观察

6、基于“云课堂”的“中药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7、信息化推进对医院药学服务和中职药学教育的新要求

8、“二元制”视域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9、双创模式下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10、药学干预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价值研究

11、药学服务对于社区多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与血糖指标的影响

12、循证药学在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

13、浅谈高质量药学服务在医院药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14、探讨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15、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研究

16、中药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7、循证药学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应用

18、药学专业基于药学服务能力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改革

19、探讨关于生物仿制药药学研究问题的思考

20、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讨

21、《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类主题词修订选词研究

22、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中药药学服务方式探讨

23、风湿免疫科门诊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研究及其药学干预

24、社会零售药房药师在药学监护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25、中药学专业《药学英语》教学体会

26、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的核心价值

27、药学类专业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28、中山大学药学院开展药学实验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思考

29、应用药学管理系统提高医院药学服务质量分析

30、药学服务中实施用药指导的实际价值

31、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药学专业建设模式浅析

32、药学干预及治疗在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3、基于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高职中药学专业与课程思政相融的教育探索

34、强化药学干预对抗生素合理用药的影响分析

35、药学本科抗菌药物知识水平的调查及课程初探

36、药学教育改革与医院药学发展的思考

37、下呼吸道感染采用两种抗生素方案治疗的效果及药学分析

38、药学专业学生医院药学部实习管理探索

39、零售药房药学服务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40、在药学实习生的带教过程中融入药学服务理念的探讨

41、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学应用效果分析

42、药学干预+系统化处方评估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的影响

43、分析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44、基于“药学服务模式”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

45、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改革

46、1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个体化药学监护

47、干扰素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效果及药学分析

48、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二):用药咨询、用药教育、药学查房、用药监护、居家药学服务

49、中职中药专业《中药学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上一篇:物理科技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