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述职报告范文

2023-05-18

大学校长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我协助校长分管后勤工作,主要分管后勤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医院、后勤集团和服务集团,负责联系化工与环境学院。

一年来,我带领后勤系统干部和职工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创建“学习型后勤、节约型后勤、创新型后勤”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从严管理,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在深化后勤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上下功夫,圆满完成了2008年的各项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绩和勤政廉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以汇报,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形势紧、头绪多、任务重,这就需要我们后勤系统,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要进一步把力量凝聚到校党委、校行政的部署上来,要进一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的精心服务上来,把后勤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做细,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要全面做好后勤工作,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就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我始终认为,作为后勤工作的主要领导,自身素质关系着学校后勤工作的全局,关系着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着后勤服务的水平。一年来,我坚持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结合党委中心组理论

学习,坚持自学和交流相结合,重点针对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进行理论学习,通读了《领导干部系列读本》、《高校领导实务》、《高校后勤管理》等,撰写了多篇读书笔记和体会,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了分析、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工作思路和实绩

2008年后勤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提升后勤队伍建设、实施数字化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在构建节约型校园、加强后勤管理上取得新进展,在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上取得新成效,变“消费型”后勤为“生产型”后勤,建设坚实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使后勤成为学校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一)强化改革,招贤纳才,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后勤队伍建设是我校后勤发展的首要问题。面对今年经济形势和人力成本大幅增加的压力,为继续推进“人才强后”战略,积极组织后勤系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摸索和总结人事代理制度的经验,规范编制外用工管理,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和体制。做好定编定员定酬工作和科级轮岗交流工作,精简机构设置和岗位职数,实施减员增效、优胜劣汰、公平竞争,鼓励一人多岗,满负荷工作,避免人浮于事现象,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8年减员200多人,加强了资源管理,节约了人力成本。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在引进管理人才的同时,注重技术工人的引进。2008年共人事代理,其中引进本科生10多人、大专生10人,其中技术人才6人。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共培训员工600

多人次。积极开展后勤在职“星级员工”及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以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为契机,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后勤员工积极撰写后勤工作研究专辑论文50余篇,在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出版《服务集团管理实务》,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创办学习型后勤,增强后勤干部和职工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实践性,指导和促进工作。

(二)积极创新,完善服务,全面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在后勤服务系统,全面推进后勤数学化建设。组织召开专门研讨会议,完善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和落实,保证了后勤数学化建设的科学、顺利实施,数字化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后勤的数字化管理涉及人事、物业维修、采供餐饮、学生公寓、电力监控等五大方面,其中,电力监控系统,网上报修系统开始实质性应用,学生公寓管理系统基本具备使用条件,家长远程查询和短信平台等功能得到改进和完善,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数字化建设的完善,必将使后勤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开源节流,强化创新,大力加强节约型学校建设

建设节约型学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更是一个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坚持倡导把节约型校园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放松,提出要以节约型学校建设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今年以来,要求后勤系统结合学校工作要点,主动配合4月份节能宣传月活动,在广泛发动、人人参与、强化意识上下功

夫,在科技创新、管理与节约并重上求突破,大力加强节约型学校建设。不断加大节能技术研究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方法,大力推广适合实际需要的节能产品设备。红外线智能水控冲洗器、照明光控节电器等的应用,综合年支出减少近千万元;更换、改造节能灶头,深挖节能潜力,燃气费下降20%;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中水利用项目,将洗澡水净化用于绿化、洗车等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

通过开源节流,广大师生员工的节能意识普遍增强,保障措施日趋完善,节约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功举办了全省节能工作现场会,省厅领导及全省50多所高校的领导莅临参加,收到了良好效果,扩大了社会影响。2008年,被评为全国城市节水基础工作先进校园。

(四)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学校稳定

管理是手段,管理出效益。今年在强化管理、狠抓落实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后勤各项规章制度,编制成册,收集和整理我校后勤基础数据,做到家底清楚;强化后勤管理,审定后勤经费核算体系,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以首问责任制为引导形式,狠抓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标准,ISO9000管理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加强住房分配与管理工作,完成对学校新南区剩余住房及腾空住房的调整分配;加强大、中、小修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我校南区和西苑热力干线改造等项目数十项;完成了2008 级新生的接待任务和东区等学生集中住宿调整5000人次,基本实现按学院居住的目标;圆满完成学校99栋房屋的抗震普查任务,筹备并完成“服务08”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活动。

2008年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后勤从学校稳定的大局出发,把保障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后勤管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基本稳定食堂饭菜价格,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定期开展“食品研发”,增加饭菜品种,提高饭菜质量。集团自筹资金改造二食堂和菊苑餐厅,改善了就餐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

(五)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组织制定《经营性用房管理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校、院两级管理的资产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二级单位资产的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规范教学科研进口仪器设备的管理和采购,使学校进口设备的代理费用由原来的2%降到了现在的0.5%,为学校各单位节约了资金;规范、完善公用房管理,核算、签订公用房使用面积8万多平方米;做好1000余户职工住宅的产权交易办理工作,切实维护教职工和学校的根本利益;积极为大学科技园提供土地、房屋及其相关资料,对入驻大学科技园的公司统一制作了科技园区标识、公司标识;规范经营性用房管理,收回共建资金150余万元。

(六)巩固成果,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医辽、保健水平

紧紧围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条主线,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巩固医疗成果;组建我校体检中心,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善医疗保健环境;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医技术水平,创建绿色医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无事故;完善全校教职工身体素质状况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家庭健康档案1600余份,涉及人员4500余人;重视健康教育工作,举办大型健康教育讲座,普及防病治病保健知识,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工作,保障师生员工身心健康。

三、勤政廉政

我认为勤政廉洁、严以律已是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应该坚持的行为准则。我分管的后勤是学校费用支出的大户之一,每一分钱都涉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重大的责任常常提醒自己要严以律已、勤政廉洁,做作风过硬、大家信赖的合格领导干部。

在组织纪律上,认真执行党和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各项规定和工作要求,保证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在廉洁自律上,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遵守各项财经纪律,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对后勤公寓物品、家具、粮油的采购及大修、维修工程的实施均邀请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通过公开招标或议标方式进行,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筑牢拒腐防线;在工作作风上,落实务实工作不高调、大胆工作不冒进、狠抓管理不空谈、总结成绩不骄傲,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班子团结,定期调研,促进后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在过去的一年中,尽管我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学习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加强;二是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进一步加强服务和监督;三是工作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新的一年,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雷厉的作风、苦干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生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大学校长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2014年-2014学年,我兼任一山乡校长助理和副校长、工会副主席、支部委员、多个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全力协助校长工作,并承担学校日常管理、安全、支部和工会、办公信息管理等任务,按照岗位职责,当好助手,把务实放在工作第一位,精诚合作,维护教育和学校形象、安全和稳定,努力办社会比较满意的学校,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了学工作目标。现将学工作情况述职如下,就教于诸位同事、校长和上级领导。

一、德

本学在抓紧业务学习的同时,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上级的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校长的领导下,与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工作规划和措施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和配合,使校园内充满人文关怀的空气,基本建立一支乐观向上、积极高效的教职工队伍。

从班子结构上说,我所处的年龄段,在指导各部门的工作方面,能容人长短保持豁达心态,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把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廉洁的生活作风、勤奋求知的学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班子成员和师生员工中去,给予年轻管理人员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传承交接。激励教职员工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有大家的自觉跟进,对学校管理和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二、能

作为校长助理或副校长,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工作中到位而不越位,议政而不决策,协调而不主宰,分管的各项工作都能提出具体的规划和思路,给校长出谋划策,通过校务会议决定而后实施。在抓具体实施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及时进行工作细节的调整。例如在创建德阳市教育示范乡镇工作上,作为领军人物校长的副手,围绕重心,同时开展创建四川省优秀留守学生之家、德阳市卫生单位、德阳市文明单位、德阳市绿化示范学校、四川省档案管理二级单位、区平安学校、区绿色学校等工作,把有关工作作为一盘棋进行筹划,协调学校内外事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特别是近几年,自己能与时俱进,在教书的同时读书,积极对教育现实和社会进行深度的思考,不忘责任和使命,遇事不怕事,做事不畏缩,敢作敢当。在提高常规管理水平、驾御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方面,都加强了锻炼和自我提高,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

发展。在数学和语文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保持了较好的基础,并不断向更高的境界迈进。近几年,积极弥补在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和文字等方面的不足,广益多师,从各个方面吸取专业营养。通过努力,自我感觉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和进步。始终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从思想境界、人格力量、管理艺术、形象树立、语言技巧、反思能力等方面,影响身边的人和事,也有效促进了整体业务和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勤

努力办社会比较满意的学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需要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去做实际的工作,需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勇于负责,勇挑重担,克服乡镇学校条件艰苦等困难,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教育教学、安全管理、社会稳定等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敢于坚持原则,讲实话、办实

事、求实效,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绩

本学,协助校长配合各部门,围绕创建德阳市教育示范乡镇这个中心,着力打造人文、学习、平安校园,启动了四川省优秀留守学生之家、区平安学校、德阳市卫生单位、德阳市文明单位、德阳市绿化示范学校、区绿色学校、省二级档案管理单位、区教学管理合格学校的创建工作。包括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安置、灾情评估和重建等工作,拟定出相关的工作方案、工作措施都比较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参与学校工作的方案和决策,最后由校长拍板实施。在工作中还注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整合力量,为完成学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会、安全、支部、信息管理等工作中,都尽心尽力,排查和监控校内外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矛盾,及时给师生送去温暖,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宣传法律法

规和政策,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提供积极支持。

五、廉

作为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组长,不仅要保持洁身自好在班子中发挥表率作用,还要督促执行规范从政行为、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严格一只笔签字的财经纪律、不以权谋私、勤俭办学,在学校的经费监管、考核评比等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上坚持政策和纪律,办事出以公平、公正、公心,规则透明,不厚此薄彼,发挥教职工代表的作用,减少内耗和矛盾,进行积极的解释和疏导工作,维持内部的心平气和和团结,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

六、抗震救灾

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时,作为党员和干部能不畏危险,一班人临危不惧怕,安全地疏散出全部师生员工,把损失降到最低。“5·12”地震以来,能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发挥党员干部的核

心、示范带头作用,坚守岗位,毫不懈怠,带领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积极投入抢救人员和财产、安置和抚慰灾民、灾害调查、防疫、维修加固重建、复学复课、监控不稳定因素和化解矛盾及维护社会安定等工作,确保如期复课和2014年秋季学校工作正常进行,学校支部受到区委、区府表彰。

七、努力方向

大学校长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 中心学校 述职述责述廉报告

(2017.2.23)

过去的一年, 虽然受5.19洪灾的影响,一整年我们全体师生都被迫挤在幼儿园学习和工作,教室与房间共用、师生在临时食堂轮着就餐、没了现代化的教学具等;但是,在各级的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老师的配合支持下,我校坚持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严肃认真履职,深化校内改革。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带领团队,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去,立足做真“人”,积极做真“事”,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谋大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夯基础,确保了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仍然成效显著。从灾后一直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校园秩序井然。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级验收,顺利通过2016年学校综治安全目标管理责任考评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及“平安校园”等级创建工作年终考核,在全县组织的各项检测、比赛等活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这也是每一位 中心校师生的自豪。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述职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以人为本、科学创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源泉。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精细化管理、

规范化办学”的原则。本着“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办学宗旨,坚持“励志、乐学、健体、博爱”的校训,形成了“堂堂正正、有识有情”的校风,“为了学生和谐发展,从身边的事做起”的教风。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了“读书、思考、动手、创新”的良好学风。打造了“留守学生温馨家园和优美寄宿制管理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实现我校“校容优美、精神文明、治学严谨、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1、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一年来为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安全,学校开展了平安先行学校创建工作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落实了“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制度,通过安全教育及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了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了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消除了学校大环境和班级治安秩序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加强了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强化了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严把食品的入口关,杜绝了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增强了安全意识,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值班制度,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切实做好了防火、防盗、防灾、防传染病和交通安全等工作,建设平安校园。通过落实落实各项安全工作,一年来,我校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确保了校园安全。

2、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抓师德建设,打造乐于奉献的的教师队伍

中心校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我校各项工作能良好运行的保证是我们有一个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

长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我们在教师中提倡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树楷模。注重为人师表,强化师德水平的提高,强化服务意识。一年来,我校许多教师踏实工作,爱岗敬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2)加强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养”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少先队、班主任的作用。党支部以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来影响和带动全体青年共同进步,精心策划每周国旗下演讲,融合前途理想教育、实现中国梦教育、爱国守法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助人为乐教育等,使之变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还有思想品德课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融合起来。同时,我校还聘请了法制副校和退休老教师来校开展报告会、教育会,面向全校师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立志成才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3)强化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水平

教学工作坚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常规管理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以教师培训提高为依托,强化学校教学工作。

首先是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教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教导处做到认真检查、认真考核评价,强化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实效。

其次是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校结合新课改精神,针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一系列大量工作,努力创建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教师彻底摆脱以教

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课堂发展目标,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动手动脑动嘴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把学习与生活、课堂与社会、活动与自然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

第三是坚持办好了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全力推进了“关爱留守儿童,创优美寄宿制学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广了《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坚持开展了“两课两操”,科学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3、加强了经费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中心校根据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要求,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认真做好义教经费管理与使用,让有限的资金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5.19洪灾后,我们被迫转移到幼儿园复学上课。学校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为学生的临时教室装窗帘、建图书角、美化教室等,还把学生临时的活动场所进行了绿化和美化。同时原小学的灾后重建工作,学校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从未间断。这个2月底我们就能搬回那个焕然一新的小学去了。幼儿园也还添置了适量大、中、小型玩具,为幼儿寝室安装了空调,让幼儿学习、娱乐环境得以很大改观。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园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更为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保证了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工作顺利通过。

(二)述责

1、承担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抓纪律建设的情况

一年来,我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

强化了纪律观念,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带头遵守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政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及生活纪律。不断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妄议中央,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与中央、省、市、县委保持高度一致,牢牢坚持了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认真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主动接受师生的监督。认真参加民主生活会并按期交纳党费。不搞宗派主义,不搞团团伙伙,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了严以用权,在干部任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公开公正,慎独慎初。坚持深化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拒绝低级趣味,坚守高尚情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遵守了《廉政准则》、中央“八项规定” 。本人在工作中强化从严执纪,注重抓早抓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在纪律建设上充分发挥了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的作用。

2、组织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的情况

一年来,我切实担负起了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作为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了“一岗双责”,并层层传导压力。在工作中强化了责任担当,跟全校所有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行政工作例会上坚持末位表态,让班子其他成员和部门负责同志充分发表意见,杜绝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积极主动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合力。加强了对班子其他成员、分管部门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与管理,监督检查其廉洁从政、改进作风、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等情况,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了提醒和告诫。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了业务工作中,纳入年终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了全校的廉政风险防控。

(三)述廉

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以各种名义占用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财物,没有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没有以任何人的名义经商、办企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兼职取酬,没有从事有偿

中介活动。没有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规定,没有用公款报销或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没有用公款旅游或变相用公款旅游。妻子和孩子不在学校工作,没有要求或指使提拔任何人,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以及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年来,到目前开自己的车上下班,没有报销任何费用。没有在公务活动中提供或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没有超标报销过招待费、差旅费等相关费用。没有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的情况发生,支持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始终站在了学校和师生的立场上,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从不虚报浮夸工作业绩。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回顾和反思一年来的工作,本人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1、勤政廉政意识离上级要求、离全校师生员工的要求还有差距;

2、受“5.19”洪灾影响,整个小学部都全部暂停使用,全体师生都只能暂时在中心校教师房间上课,学生学习和老师工作的条件都非常艰苦;

3、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4、学校学生数减少,生源不足,好生源流失大,相当一部分学生胸无大志,学习无目标,混天度日,得过且过,违规违纪较多;

5、单亲、留守儿童比例增加,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三、整改措施

1、我继续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加强学习,熟悉校情,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倍加努力,不辱使命,为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贡献!

2、减少自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当好这个校长,当好老师们的最佳

服务生,做真人,做真事,风雨兼程,不断前行,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竭尽全力,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加倍努力。

3、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加大教师学习的投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对单亲、留守儿童的管理,从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灵上给予帮助。 做校长就是做一个引领大家前行的头,要做好老师们的榜样,同时又是为大家服务的服务生。在这一年中,我们学校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自信我是在思考着、努力着、前行着的,我也看到了我们的班子成员在努力着,我们的老师们在努力着,我认为工作都是老师们做的,成绩全是老师们用心血得来的,老师们辛苦了,借此机会我要代表学校向为教育所奉献的力量表示感谢。

大学校长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在本次质量检测中,我们明显发现班级之间、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有待我们去反思,多从自身找原因,多寻找缩小差距的方法,一定要抓好知识的过关和落实工作。

首先,几点思考:

(1)、课堂教学环节不完整,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组织教学环节是否符合152010模式(不少课一讲到底,将学生作业、练习压在课后,课后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也没有督查到位学生是否真正独立完成,只能助长抄袭甚至不做的风气)。

(2)、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个人二次备课缺少实效,组长要加强活动时间内的安排,不要变成谈家常,要真做事、做实事。

范文网【】

(3)、学生主体突出不够,教师主讲的惯性太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点根深缔固,教了、讲了即完成任务的意识依然浓重,学生是否懂、是否真会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吸收,缺乏有价值的思考。

(4)、教学的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落实-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作为老师都不应忘记我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任课老师同样要承担管理学生的任务(特别是文科老师),起码在自己的课堂上要管理好学生,最大限度地将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另外,对学生教育(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起到了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

(5)、课堂板书无计划-很多课听下来,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残缺不全,无主次之分,内容分布随意性太大,甚至是写了擦、擦了又写,让学生摸不着门道。

(6)、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不够-课堂教学的组织与适时提醒有助于师生在教与学中的默契配合,长期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会让部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也疏远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期末考试又悄然而至,借今天的机会,就期末考试的工作,讲以下几点,希望我们全体老师精诚团结,互相鼓励,吃苦耐劳,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为考试打好基础。

1、思想上高度重视期末考试

一个老师的声誉,在学校领导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其它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衬托。作为一线的老师,在家长面前,在学校面前,出手的也就是自己的教学质量。在实行绩效考核的情况下,我们老师的压力就更大。在此,真诚的希望全体老师,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好的教学质量对学校的意义,对自己的意义。

2、时间上抓紧

今天是 3号,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希望全体老师首先树立这样一个意识,从时间上保证复习的质量,同时班主任抓好几个时间点:

早中晚自习、中午午睡、下午文体活动的时间、双休日的时间。

3、复习做好计划、做好指导。

复习首先任课老师自己必须订好复习计划,本册的知识点是什么,考试的题型基本上是什么,复习的时间进度怎么安排,练习设计怎么处理,不要拿着一套复习资料,当做自己复习的全部,复习资料只能作为巩固知识的一个手段。

4、关于备课组工作。

备课组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全组教师要共同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详细分析各章节、各班级的复习效果,要有忧患意识。还要求备课组加大精选作业力度,多花时间,选好题,有效题,必须做到有发必先做,否则其他一切都是空的(包括学生练习、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上课时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拿出我们的行动,向每节课要效果,只要我们天天抓,天天有效果,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成效。下课后不要急于离开班级,要多在班上关注和辅导学生,要主动出击,现在有部分教师已经这样做了,我看效果很不错。另外,还要继续加强备课组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组内老师要精心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研究试题、研究复习策略,备课时还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的问题。要协同作战,平时注意交流教学问题,相互提醒,用我们的智慧和付出来换取学生成绩的提高。为了搞好期末考试工作,还要求各备课组(特别是语、数、外)针对期末考试,认真出几份期末考试模拟试卷,要求有针对性,有效性,典型性;要重点突出,凸显易错点,难度适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复习以来的知识和提高学生们的信心。

5. 狠抓学风建设,猛促良好氛围形成

抓班风、考风、学风,班主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每一位教师也责无旁贷。作为老师,应该狠抓课堂学风的形成,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主动学习。思维被教师的讲课而激活;每一位老师要关心每个学生,课堂上要杜绝纪律问题,杜绝个别学生睡觉的问题,要适时地提醒学生,要给学生严格的要求,因此,没有好的学风、班风,就没有好的教学质量,这是在座各位教师必须达成的共识。

6. 师生沟通,善于调动有利因素

每一位任课老师,一定要在上课前,提前2分钟左右到教室,走到学生中,解答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课后,还要在教室留几分钟时间,为学生答疑。平时,要多挤时间有针对性找一些学生交流,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点拨方法和补课赶队。要求老师们主动接近学生,和学生多谈心,与家长多沟通,以形成合力;只有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他才会亲近你,才会爱上你的课,才会跟老师建立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要换位思考。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育方法、思考相关问题,我们才会变得理解学生,才能成为善解人意的教师,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一旦自尊心被挫伤,他有可能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对抗。作为老师,有了爱,才会有教育的民主,我们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努力构建起有民主氛围的课堂,多考虑自己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多肯定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从而快乐学习!

6、借鉴前面几年期末考试的试卷,到王爱英老师处借

老师们,一个学期的辛苦工作就要结束了,在最后的冲刺关头,让我们充满信心,脚踏实地,为自己,为学校的荣誉坚持到底,也坚信,我们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大学校长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译、校:张少军

2015 Commencement Speech

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May 28, 2015 Tercentenary Theatr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三百周年纪念剧院

Thank you, President Torres. Welcome, Governor Patrick. Thank you, everyone, for being here. 谢谢你,托雷斯校长。欢迎你,帕特里克州长。谢谢你们,来到这里的各位。

The 14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 at the 364th Commence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It’s a particular pleasure to welcome former Governor Deval Patrick of the College Class of 1978 and the Harvard Law School Class of 1982. Throughout his distinguished career in government, he forcefully argued for the power of education to transform lives. Nothing made that case more persuasively than his own remarkable life — from Chicago’s South Side to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When he was sworn in as governor, he took the oath of office with the Mendi Bible, presented in 1841 by the African captives who had seized the slave ship Amistad to the man who had won their legal right to freedom, John Quincy Adams. Governor Patrick can claim connection with both the African heritage of the Amistad rebels and the institutional roots of their defender. Adams, as you heard before from President Torres, was a member of the Harvard College Class of 1787, and was both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is alumni association, and himself the son of an earlier alumnus, John Adams, of the Class of 1755. That kind of continuity across the centuries is not the least of the reasons that we congregate here every spring to renew and reinforce our ties to this extraordinary place.

1 在哈佛大学第364届毕业典礼时欣逢第146届校友会召开,我特别高兴能够在这里欢迎本科1978届、哈佛法学院1982届校友,前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美国第一位非洲裔州长)。穷其整个杰出的政治生涯,他始终在为“教育改变生活的力量”作强有力的辩护。没有任何东西比他非凡的一生——从芝加哥南部走进马萨诸塞州议会——能更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个道理。当宣誓成为州长时,他手按 “门代圣经”,一本1841年由贩卖奴隶的船只阿米斯塔德号上的反叛的非洲黑奴(来自塞拉利昂门代地区)送给约翰•昆西•亚当斯(美国第六任总统)的圣经。作为律师,亚当斯为他们赢得了合法的自由权利。帕特里克州长能够很好地说明在阿米斯塔德号反叛者的非洲遗产与他们辩护者的制度根源二者之间的联系。亚当斯,正如你们以前听托雷斯校长说过的那样,是哈佛大学1787届校友中的一员,同时也是我们校友会的第一任主席。而他自己又是我们更早的校友,1755届毕业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这种跨世纪的连续性,就是我们每年春天都聚集在这个特别的地方来重申和加强我们之间联系的最大理由。

Let me start by noticing what is both obvious, and curious: We are here today together. We are here in association. It is an association of many people, and many generations. We celebrate a connection across time in these festival rites, singing our alma mater, adorning ourselves in medieval robes to mark the deep-rooted traditions of Harvard, and of universities more generally. Even in the age of the online and the virtual, an institution has brought us together, and brings us back. 让我从关注最显著最美妙的两个事实开始:我们今天在此聚会,我们同属一个协会。这是一个包括许多人许多时代的协会。在这个喜庆的节点,我们赞扬跨时代的联系,歌唱我们的母校,我们穿上中世纪的长袍,以展示我们哈佛大学——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展示所有大学的源远流长的传统。甚至在互联网时代与虚拟的时代,一个机构(指哈佛大学)曾经把我们聚合在一起,又将我们召唤回来。

We have also sung — or rather the magnificent Renée Fleming has sung — “America the Beautiful,” to honor another institution, our democratic republic, which the men and women whose names are carved in stone in Memorial Church right behind me — and Memorial Hall just behind that — gave their lives to protect and uphold.

2 我们也曾歌唱——或者,更准确地说高贵的蕾妮•弗莱明曾经为我们歌唱——《美丽的美国》,来赞美另一个机构,我们的民主共和政体。为捍卫、支持这个政体而献出生命的英雄男女们的名字就镌刻在我身后的追思教堂以及再后面纪念堂的石碑上。

When the founders of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arrived on these shores in 1630, they came as dissenters — rejecting institutions of their English homeland. But I have always found it striking that here in the wilderness, where mere survival was the foremost challenge, they so rapidly felt compelled to found this seat of learning so that New England, in the words of William Hubbard of the Class of 1642, “might be supplied with persons fit to manage the affairs of both church and state.” Church,state, and College.Three institutions they deemed essential to this Massachusetts experiment. Three institutions to ensure that the colonists, as Governor John Winthrop urged, could be “knit together as one” in a new society in a brave new world.

1630年,当我们的开国者来到马塞诸塞湾的这片海岸时,他们是作为持异见者来的——他们摒弃了家乡英国的体制。但是一直令我惊讶的是,在这片荒野里,当简单的生存还是最重大的挑战之时,这些开国者竟然很快就意识到了建立(哈佛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必要性,以便新英格兰——用我们1642届校友威廉•哈伯德的话来说——“能够提供适合管理教堂与政府事务的人才”。教堂、政府、大学,这就是他们认为马萨诸塞这个实验的三大基本要素。正如约翰• 温斯罗普所主张的那样,在一个新社会一个无畏的新世界,只要有这三大机构,就能确保所有殖民者“团结得像一个人”。

Dozens of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gone since then, and the University’s footprint has expanded considerably beyond a small cluster of wooden buildings. But we have never lost faith in the capacity of each generation to build a better society than the one it was born into. We have never lost faith in the capacity of this College to help make that possible. As an early founder, Thomas Shepard put it, we hope to graduate into the world people who are, in his words, “enlarged toward the country and the good of it.”

自那以后,一代代人来了又离去,哈佛的校园已大大扩展,不再局限于当年的几间小木屋。但我们从未失去这样的信念: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能力去建设一个比我们出生时更好的社会;我们从未失去这样的信念:这所大学有能力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正如一位早期创始人托马

3 斯• 谢帕德所说,我们希望向世界输送这样的毕业生,他们将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成为对国家有益的人。

Yet now, nearly four centuries later, we find ourselves in a challenging historical moment. How do we “enlarge” our graduates in a way that benefits others as well? Shepard spoke of enlarging “toward” — toward, as he put it, “the country and the good of it.” Are we succeeding in educating students oriented toward the betterment of others? Or have we all become so caught up in individual and personal achievements, opportunities, and appearances that we risk forgetting our interdependence, our responsibilities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 institutions meant to promote the common good? 而今天,将近四个世纪后,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如何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造福他人?我们是否培养出了,如谢帕德所说的,“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对国家有益的”的毕业生?我们是否成功地教育出了以促进他人的完善为目标的学生?或者,我们所有人都已变得如此痴迷于个人成就、机遇和形象,以至于甘愿冒险,忘记我们的互相依赖,忘记我们对于彼此的责任,忘记我们对于这所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大学的责任? This is the era of the selfie — and the selfie stick. Don’t get me wrong: There is much to love about selfies, and two years ago in my Baccalaureate address I concluded by urging the graduates to send such pictures along so we could keep up with them and their post-Harvard lives. But think for a moment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a society that goes through life taking its own picture. That seems to me a quite literal embodiment of “self-regarding” — a term not often used as a compliment. In fact,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fers “egocentric,” “narcissistic,” and “selfish” as synonyms. We direct endless attention to ourselves, our image, our “Likes,” just as we are encouraged — and in fact encourage our students — to burnish resumes and fill first college and then job or graduate school applications with endless lists of achievements — with examples, to borrow Shepard’s language, of constant enlargements of self. As one social commentator has observed, we are ceaselessly at work building our own brands. We spend time looking at screens instead of one another. Large portions of our lives are hardly experienced: They are curated, shared, Snapchatted and Instagrammed — rendered as a kind of composite selfie.

4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不要误会我:自拍真是有太多的乐趣,两年前的毕业典礼演讲,我就在结束时鼓励毕业生们多给我们发送一些自拍照,让我们与他们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后哈佛时代的生活。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人自拍的社会将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 “利己主义”地地道道的传神写照。这通常不是一个恭维人的术语。事实上,在韦氏词典里,把“自我中心的”、“自恋的”和“自私的”作为它的同义词。我们直接地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的爱好——如同我们被鼓励的那样,并且事实上也鼓励我们的学生。就像我们用就读的第一所大学、用工作经历、用我们研究生院的申请,用我们一串串无止境的成就来美化我们的简历。——借用谢帕德的话说,就是“持续地自我放大”。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运作以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花很多时间紧盯屏幕,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不是被我们去经历去体验,而是被编辑、分享并用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应用程序上传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复合的自拍照。

Now, a certain amount of self-absorption is in our nature. As Harvard’s own E.O. Wilson has recently written, and I quote him, “We are an insatiably curious species — provided the subjects are our personal selves and people we know or would like to know.” But I want to underscore two troubling aspects of this obsession with ourselves. 当然,适度的自我关注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正如我们哈佛自己的生物学教授E.O. 威尔逊最近所写的那样:“我们是一个充满无穷好奇心的物种——只要对象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所知道或想知道的人。”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自我迷恋会有两个令人忧虑的方面。 The first is it undermines ou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others — the ethos of service at the heart of Thomas Shepard’s phrase describing Harvard’s enduring commitment to 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enlarged” to be about more than themselves. Not just enlarged for their own sake and betterment — but enlarged toward others and toward the world. This is part of the essence of what this university has always strived to be. Our students and faculty have embodied that spirit through their work to serve in our neighborhood and around the world. From tutoring at the Harvard Ed Portal in Allston to working in Liberia to mitigate the Ebola crisis, they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countless individuals. The Dexter Gate across the Yard invites students to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Today some 6,500 graduates go forth. May each of them remember that it is in some way to serve.

5 首先,它削弱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 服务的精神正是托马斯•谢帕德用以描述哈佛大学之承诺的那个短语的核心:让毕业生们不断发展壮大,超越自我。这并非仅仅是为了每个人的自身利益自我完善的发展壮大,更是为了他人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壮大——这也是这所大学一直努力为之奋斗的使命。我们的学生和教授已经通过服务周围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具体地践行了这种精神。从Allston 小镇的哈佛•波特尔教育中心开展的课外辅导与社区教育,到去利比亚帮助缓解埃博拉病毒危机,哈佛人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在院子对过的哈佛的德克斯特校门,它邀请学生们“进来,增长智慧;离去,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 今天,我们约有6500名毕业生将要出发,愿他们每个人都记得自己服务的使命。

There is yet another danger we should note as well. Self-absorption may obscure not only our responsibilities to others but our dependence upon them. And this is troubling for Harvard,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for fundamental social institutions whose purposes and necessity we forget at our peril. Why do we even need college, critics demand? Can’t we do it all on our own? Peter Thiel,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 has urged students to drop out and has even subsidized them — including several of our undergraduates — to leave college and pursue their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dreams. After all, the logic goes, Mark Zuckerberg and Bill Gates dropped out and they seem to have done OK. Well, yes. 还有一种危险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自我关注不仅可能模糊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它还掩盖了我们对于他人的依赖。对于哈佛大学、对于高等教育、对于各种社会基础机构,这将非常麻烦:一旦我们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我们便会忘了它们存在的目的与必要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大学,批评家们问道,我们就不能全靠自学吗?皮特• 泰尔(Peter Thiel),硅谷企业家,曾鼓励学生们辍学,甚至还给予他们经济补助,让他们辍学,去追逐他们个人的企业家之梦——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哈佛的几个肄业生。毕竟,从逻辑上来讲,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都辍学了,他们似乎都很成功。事实如此,没错。

But we should remember: Bill Gates and Mark Zuckerberg had Harvard to drop out of. Harvard to serve as the place where their world-changing discoveries were born. Harvard and institutions like it to train the physicists, mathematicians, computer scientists, business analysts, lawyers, and thousands of other skilled individuals upon whom Facebook and Microsoft depend. Harvard to enlighten public servants to lead a country in which Facebook, Microsoft, and companies like

6 them can thrive. Harvard to nurture the writers and filmmakers and journalists who create the storied “content” that gives the Internet its substance. And we must recognize as well that universities have served as sources of discoveries essential to the work of the companies advancing the revolutions in technology that have changed our lives — from early successes in creating and programming computers to development of prototypes that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now-ubiquitous touchscreen. 但是我们应该记取: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是从哈佛辍学的。哈佛是孕育他们改变世界想法的地方。哈佛以及其他像哈佛一样的学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商业分析师、律师和其他技巧娴熟的人,这些都是“脸书”和微软公司赖以生存的员工。哈佛培育了政府官员、公务员来领导国家,让脸书 、微软以及类似的公司可以在其中繁荣发展。哈佛大学还培养了无数的作家、电影制作人和新闻工作者,是他们的作品给互联网增添了“内容”。而且我们还要承认,大学是发明创造的源泉,而这些发明正是企业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科技革新的前提与基石——从早期成功地创造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应用程序,到发展出如今已无处不在的触摸屏的雏型与基本原理。

We are told, too, that universities are about to be unbundled, disrupted by innovations that enable individuals to teach themselves, selecting from a buffet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building do-it-yourself degrees. But online opportunities and residential learning are not at odds; the former can strengthen — but does not supplant — the latter. And through initiatives like edX and HarvardX, we are sharing intellectual riches that are the creation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ith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Intriguingly, we have found that a highly represented group among these online learners around the world is teachers — who will use this knowledge to enrich their own schools and face-to-face classrooms. 我们还被告知,那让每个人自我教育成为可能的创新将使大学土崩瓦解。人们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公开课)中选课,并设立DIY(自我教育)学位。但在线学习与在校学习并不矛盾,前者可以强化,却不会取代后者。通过类似像edX 和HarvardX 的这样的在线课程平台,我们哈佛正在与全球数百万人分享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创造物的智力财富。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遍及全球的在线学习者中,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那就是老师——他们正用这些在线课程中的知识来丰富他们自己的学校和他们采用面对面教学方式的课堂。

7 Assertions about the irrelevance of universities are part of a broader and growing mistrust of institutions more generally, one fuelled by our intoxication with the power and charisma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ult of celebrity. Government, business, non-profits are joined with universities as targets of suspicion and criticism. 声称大学已经无关紧要,没有存在价值,这种断言来源于人们对于机构的广泛的日益增长的不信任;而我们对于个人力量与魅力的陶醉以及对于名人的狂热崇拜更使得这种趋势火上加油。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大学一样,都成了质疑和批评的标靶。

There are few countervailing voices to remind us how institutions serve and support us. We tend to take what they do for granted. Your food was safe; your blood test was reliable; your polling place was open; electricity was available when you flipped the switch. Your flight to Boston took off and landed according to rules and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responsible for safe air travel. Just imagine a week or a month without this “civic infrastructure” — without the institutions that undergird our society and without the commitment to our interdependence that created these structures of commonality in the first place. Think of the countries in West Africa that lacked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s to contain Ebola and the devastation that resulted. Contrast that with the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that so rapidly saved lives and contained spread of the disease when i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nk about other elements of our civic infrastructure — the libraries, the museums, the school committees, th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at are as vital to moving us forward as are our roads and railways and bridges. 很少有反对的声音来提醒我们这些机构是如何服务和支持我们的,我们常常认为它们的存在理所当然。你的食物是安全的;你的血液检查是可信赖的;你的投票站是开放的;当你按动开关时,一定会有电;你前往波士顿的航班的起飞降落都是根据航空安全规定进行的,会有机构为你的空中旅行安全负责。设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停摆一周或一个月,没有机构来支持我们的社会,没有对于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互相依赖的社会公共体系的承诺,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想想那些西非国家,由于公共卫生系统不足以遏制埃博拉的爆发而导致的令人悲伤的后果。对比起来,当它出现在美国时,我们凭借机构的网络如此迅速地拯救了生命,遏制了疾病的传播。再想想我们市政基础设施的其他要素——图书馆、博物馆、教育委员会、宗教团体,这些在保证我们向前迈进时如同公路、铁路、桥梁一样至关重要的元素。

8 Institutions embody our present and enduring connections to one other. They bring our disparate talents and capacities to the pursuit of common purpose. At the same time, they link us to both what has come before and what will follow. They are repositories of values — values that precede, transcend, and outlast the self. They challenge us to look beyond the immediate, the instantly gratifying, to think about the bigger picture, the longer run, the larger whole. They remind us that the world is only temporarily ours, that we are stewards entrusted with the past and responsible to the future. We are larger than ourselves and our selfies. 机构体现了我们彼此间当下的与持久的联系。它们将我们不同的天赋和能力拧成一股绳,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同时,它们也将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维系起来。它们是价值的金矿——这些价值先于自我,高于自我,比自我更恒久。机构促使我们放弃直接的眼前的快感,思考更大的图景,更远的目标,更宏大的全局。它们提醒我们世界只是暂时属于我们,我们肩负着过去和未来的责任,真正的我们要比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自拍照要伟大得多。

That responsibility is quintessentially the work of universities — calling upon our shared human heritage to invent a new future — the future that will be created by the thousands of graduates who leave here today. Our work is about that ongoing commitment — not to a single individual or even one generation or one era — but to a larger world and to the service of the age that is waiting before it. 而大学的责任正是大学的典型工作——省视我们共同的人类遗产去创造未来——这个未来将由今天从这里毕业的数千名哈佛学生去创造。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持续的承诺,它并不针对单一的个体,甚至不针对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它是对一个更大的世界的承诺,是一个对于正在等待它服务的时代的承诺。

In 1884, my predecessor Charles William Eliot unveiled a statue of John Harvard and spoke of the good that can come from the study of what we might call the “enlarged” life of the man whose name this university bears. 1884年,我的前任、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校长为约翰•哈佛雕像揭幕,并谈到研究约翰•哈佛——这位冠名了这所大学的人——“发展壮大”的一生可能带来的教益。

Eliot said: “He will teach that the good which men do lives after them, fructified and multiplied beyond all power of measurement or computation. He will teach that from the seed which he

9 planted … have sprung joy, strength, and energy ever fresh, blooming year after year in this garden of learning, and flourishing … as time goes on, in all fields of human activity.”

艾略特校长说:“他会教导人们善行将流芳百世,将以超越所有计量方式的速度和规模繁衍。他会告诉人们,他播下的种子,将迸发出喜悦、力量以及永远新鲜的能量,在这个教育园地里,年复一年,迎风怒放;并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花繁叶茂。” In other words, that statue we paraded past this afternoon is not simply a monument to an individual, but to a community and an institution constantly renewing itself. Your presence here today represents an act of connection and of affirmation of that community and of this institution. It is a recognition of Harvard’s capacity to propel you toward lives and worlds beyond your own. I thank you for the commitment that brought you here today and for all it means and sustains. I wish you joy, strength, and energy ever fresh. 换句话说,今天下午我们列队经过的那座雕像,它不仅仅是一座代表个人的纪念碑,更是代表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社区和机构的纪念碑。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就代表了一种联系的努力与对哈佛这个社区和机构的认可。这种认可也是你对于哈佛推动你走向人生、惠及世界的能力的认可。我感谢你们,感谢那使你们今天聚集在这里的承诺,感谢那承诺所意味与维系的一切。祝你们每一位都快乐、健康并且永远充满活力! Thank you very much. 谢谢你们,非常感谢。

上一篇:公共卫生副院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村级校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