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

2023-04-01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教育领域中,体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注重把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需要融合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下文针对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师德师风  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  融合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印象最深的常常都不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态度与师表精神。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与政治立场以及人格风范都是通过实际行动传达出来,为学生树立道德示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特点进行抓住,把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适时的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并且,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爱护,时刻影响着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只有教师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与人格魅力,才可以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下文针对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重要性

学校发展是以教师为本,而教师素质是以师德为先。学校想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想要有效提升人才质量,需要教师具有优良的师德。而教师的师风是学风与校风的灵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风是对学校学风和校风进行创建的重要保证。身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传道”作为第一目的,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第二目的[1]。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与素养,才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且也可以有效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对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对教师职业具有崇高的责任感,才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挑选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代表着踏上了漫长且间距的育人道路,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把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进行充分融合,成为了体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并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具有动态性、经常性、及时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项体育活动进行参加,所以学生的思想非常容易体现在行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身体活动实施德育教育。体育教学活动通常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突发事件相对较弱,且容易受到干扰,而学生的行为特征与个性差异非常容易暴露出来,各种思想也会随之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随时关注,利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中[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活跃的运动中,思想觉悟、弱点、优点也会从言行中反映出来,教师通过关心爱护,对教育时机进行寻找,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或者是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二、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一)在体育教学中强化育人意识与敬业精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良好个性作为重点内容,和学生之间创建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对每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进行发现和开发[3]。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提升,进而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对师表意识进行强化,坚持以身作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师德师风具体表现在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方面。体育教师的人生观点、处事哲理、思想情感、敬业精神、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甚至是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都会留给学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把教师作为模仿与学习的对象,加之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在文化修养、教态、言行、仪表等方面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进而在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通过关心和爱护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感化

师德的核心就是爱,这里的爱主要是指父母一般的温暖且慈祥的爱。在体育教学中,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与学生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在学生生病上课状态不好时,教师应嘘寒问暖,利用爱来对学生心灵进行温暖,使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体育教育[4]。针对违纪的学生,教师应善于发现其进步表现和优点,并通过以鼓励、表扬为主,以批评教育为辅的形式,教育那些常常犯错的学生;与此同时还需要坚持循循善诱和以理服人的理念,教师尽量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感化。

(四)提升美的素养,成为学生审美教育榜样

在体育教学中,美育主要是利用优美、具体、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一切有关美的因素,例如艺术美、姿态美、行为美、韵律美、心灵美、器材美等。并且,教师可以通过现身说教的形式,对学生健康的身体、有力、敏捷、娴熟、优美的动作、匀称的体态进行培养,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开朗的胸襟、高尚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美的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良好发展[5]。

(五)提升自身素质,对课堂偶发事件进行从容应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活动的空间相对较大,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学生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与情绪。在身体练习与体育竞赛游戏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会存在一些协作与对抗内容那个,其中包括个人和个人的,个人和集体的,集体和集体的,难免会出现冲突。身为体育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对学生一切行为与表现进行随时观察,以便于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因势利导的形式,通过鲜明的态度,对问题进行迅速处理,进而实现从容面对各种偶发事件。

(六)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对教材思想性进行挖掘

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在实际教學中教师应结合不同教材特点,进行深入钻研,对教材中的思想性进行深入挖掘[6]。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相应的教学方案进行制定,进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不同的德育内容。在教学全过程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意识教育,使其可以对体育教育的意义、途径、效果进行深入理解,进而使其可以真正的在思想上对各种体育教育进行接受。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耐力课怕累、跳远课怕脏。针对该教学现象,教师可以把一些艰苦奋斗的事例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只有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才可以实现人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提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进去品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越野跑、障碍跑、跨栏跑、耐久跑等,对学生敢于冒险、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培养;组织学生进行球类比赛、游戏比赛,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培养;组织学生进行跳高项目,对学生勇敢果断、敢于面对挫折的精神进行培养。通过具体实践,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对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使学生扎实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的是的风与德育教育和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导致教学效果始终不够理想。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体育课程的特点,适时的把师德师风与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00(044):227.

[2]熊锦秀.高职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2018,000(011):27-28.

[3]韦洪强.浅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34):169-170.

[4]刘艳.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同步推进研究[J].新丝路:上旬,2019,000(002):1-2.

[5]吴平,曾德军.教学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9,000(005):76-79.

[6]李志强.探究德育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0).

作者单位: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部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创和谐平安校园,做德艺双馨教师,育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爱生爱校,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核心,切实解决了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一些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各项建设制度,全面优化教师队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德修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萍乡市成立了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和工会主席为正副组长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教育系统活动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同时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对全市的教育活动进行发动和部署。活动分4个阶段,即学习动员、提高认识阶段,分析评议、查找问题阶段,整改、查处阶段,检查验收、总结评比阶段,具体有12个环节:动员部署、学习培训、专题讨论、查找问题、征求意见、民主评议、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公布整改情况、梳理总结、推优评先、宣传表彰等环节,做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活动着重解决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水平,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师德师风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师德师风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经文献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中“主角色”为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是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而上海市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经信息化大发展,弱化了工作繁重的“副角色”,经学科专业发展,强化了敬业爱岗的“主角色”,提出发展专业理念、知识、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教师角色;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1]从文献资料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是个多面手,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但笔者所在的区域,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逐步回归单一学科教师角色,专业发展回归学科本源。

一、各时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描述及分析

1.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中,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为关键字段,搜索到28篇文章(2003年-2012年)。和角色相关,指向现状文章,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为关键字段,搜索到55篇(2002年-2012年)。和角色相关,所指向专业发展文章,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字段,搜索到74篇(2004年-2012年),地区覆盖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均有。

2.文献摘要

上述文献筛选和整理后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角色描述类似,选取代表摘要如下:

2008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对全国教师,通过网络得到有效问卷207份。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其他繁杂的工作,包括机房电脑维护、学校电脑维修、网络管理、技术辅导(做课件)、校信息中心工作、其他工作(信息学奥赛指导、校园电视台管理、学校闭路电视维护、文印等工作)。[2]

2010年杨煜:(上海浦东新区)自实现“校校通”后,网络管理员由信息科技教师兼任,他们在任教本学科以及保障全校的网络正常运行之外,往往还需承担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维修与保养、信息技术培训、专用室的管理维护和清洁、教育教学活动录像拍照、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科教师遇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制作课件等。[3]

2011年曾兰芳、金冬梅:北京城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承担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管理工作、教师培训工作、解决计算机故障、网络维护、帮助做课件、行政工作。[4]

2012年周喜萍:(吉林省初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机器维修员,或者还是打字员、课件制作员、网络管理员,甚至还要完成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维护与使用及教师的培训。[5]

3.总结分析

文献普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角色为:“主角色”,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

(1)“主角色”不被重视。外部原因:政策不支持、学科边缘化,无中考、高考、评价(评奖、评优、职称)不认可,领导、同行关注“副角色”等;内在原因:学科背景复杂、学历低、数量不足、忙于各类工作、培训机会少等。

(2)“副角色”工作繁重。“副角色”好听的称为“信息技术的专家”,普通一点“教务人员”,差一点则为“勤杂工”,无非就是电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制作员……;“副角色”是影响“主角色”的主要因素。

(3)改变角色的做法。一线教师有着非常朴实的做法(图1):通过个人专业发展,改变角色。这样角色的改变主要归于教师个人努力,并不是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都能做到,同时带来的是将自己的副角色转嫁给其他信息技术教师。

(4)改变角色的策略与重定位。一般策略:期望重视、政策支持、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网络研修、专业培训、教研实践、完善评价等。对应角色的重定位:“主角色”加“高级”的“副角色”,即有学者认为重定位角色是“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定位为教师,需要站好讲台,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另外,当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定位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的助推器,这其中可能会扮演着教辅人员的角色,但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6]

综上所述,凡是描述现实角色时,无一例外“苦大仇深”,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已有10多年,难道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真是如此?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就是“主角色”加“高级”的“副角色”吗?笔者仅仅认同“主角色”加“副角色”是必须经历的过渡,但“副角色”必将消亡。因为事实反映,笔者所在区信息技术教师“主角色”身份正不断强化,“副角色”正弱化,乃至消亡。在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一个优质均衡为标志的高位发展历史阶段;敬业善教的教师队伍既是支持基础教育高位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位发展的必然结果。松江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高位发展,正发生着改变(如图2)。

二、信息化大发展: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

1.区级教育机构信息化服务功能增强

(1)全员培训、兼顾特色

区教育信息中心承担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多年来,大规模全员培训和兼顾个性化培训带来两大变化:一是全区教师基本都能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减轻、减少,培训员的角色极度弱化;二是全区教师已能独立制作质量较高的课件,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不参与课件的制作,制作员的角色消亡。

(2)整体应用、共享资源

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信息化资源和应用,如中小学门户网站、教育资源库、综合管理平台、教师教育平台等,有效推进区域各校信息化均衡发展。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都可自行完成管理调配和功能应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信息化建设者的角色逐步弱化。

(3)统一申报、科学采购

学校每年向区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申报第二年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其统一审核,报财政审批。采购由区教育装备中心负责,学校不再参与。例如,笔者学校需要采购网上阅卷软硬件,区批复仅允许学校购扫描仪,不必再购服务器和软件,要求使用区统一的阅卷系统,学校安排教务员扫描试卷入网即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无任何参与,而在以往无疑又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由此说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谋划的角色逐步弱化。

2.社会力量参与,外包服务到位

学校信息化设备难免需要维护,以往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而现在,资产管理员联系公司安排维护。设备采购时,签署维护协议,协议到期后,再购买服务,直至报废。这些公司定期到学校检查、保养设备,比原信息技术教师仅知道坏了再修,做得更专业、更科学,更易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学校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管理员角色基本消失。

3.学校内分工明确,岗位专业化

尽管外在力量已实现区内每所学校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并适度满足个性化发展。但区内有些学校信息化水平高,聘请了非教师职务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分工明确。但不得不提到的是,原先学校普遍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摄影摄像师,其实从工作质量角度,还不如说美术教师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适合摄影、摄像工作,美术教师拍摄选光、用景、构图更专业。当然随着基本设备的普及,学校下属各部门都有数码相机,需要课堂实录到录播教室完成,无须借助外力。各类大型活动的摄录任务,学校则可向区教育信息中心申请,邀请专业人员。一句话,术业有专攻,专业事,让专业的人或部门来做。

需要补充的是,有学者提出信息技术教师“高级”的“副角色”是“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做助推器”。[6]笔者不能认同,这种“副角色”的定位,是基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谈的。信息技术教师所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并不等同于教育信息化领域规划、建设、管理、应用水平的高低。所有学科教师对此领域有着共同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基于在此领域多年参与积累而成。对于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无法做到的,或者做得好的也是少数。目前松江区学校信息化项目申报后,评审邀请的是专业人士、项目专家,很少再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属于“主角色”的职责范畴。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版中就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了要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在2012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46点,对每位中学教师也提出“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综上所述,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兼职工作正逐步弱化。随着信息化的大发展,若干年后全国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也将会如此,将有更多的时间安安稳稳在办公桌边“做学问”,定定心心在五尺讲台“讲学问”,强化敬业善教的“主角色”。

三、回归学科专业发展: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角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角色”即敬业善教的学科教师角色,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升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文概括为《专业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六十多点。其已成为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1.善教: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面

(1)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处于重中之重

关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式、策略、模式等研究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师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高。有学者论述,“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成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地位自我确立的前提,而能力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获得外界认同和支持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能力条件”。[6]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极至。

(2)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在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岗位不再是转岗教师的“收容所”,而是应届生眼中的“香饽饽”。2013年长三角师资招聘会上,松江区某初中招聘1名信息技术教师,收到应聘简历118份,其中大多还是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时松江区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安排信息技术见习教师浸润至优质学校、优秀团队跟岗学习。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10年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已成为主力军,组成10多个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研修共同体,成为教学骨干,逐步实现“善教”。

外在的需求,促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同高考9门学科一起,纳入上海市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其重要性在上海逐年提升。但在区教研员的带领下,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这种功利化的外需“逼迫”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长久之计,而始终要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将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外在需求。满足外需的同时教学相长,逐步实现“善教”。

2.敬业:专业理念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标准》中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有着要求的具体表述。查阅资料,众多文献将专业理念与师德直接归纳为专业理念或专业情意。

(1)专业理念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实现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内驱力的发展即专业理念的形成和提升。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则是无源之水。有学者也发现“现实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更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对他们来说,专业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情意问题,而情意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认同。只要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认同感,辅以他们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专业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7]

(2)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理念的关键词:认同

在2013年3月、8月,笔者访谈松江区2所高中(1所示范性、1所非示范性)、3所初中(1所民办、2所公办)、3所小学(1所农村、2所城镇)17名信息技术教师,发现可以用“认同”来表述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理念发展的状态。

①身份认同:我是一名学科教师。

在松江区,“副角色”的弱化、“主角色”学科教师身份的强化,让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明确,“我是一名学科教师”。身份的认同,让每一位受访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

②文化认同:我是学校中一名学科教师

大多信息技术教师谈到了个人与学校发展的文化认同,教师个体价值取向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趋向一致,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同伴的互助、导师的指导以及学校的帮助;学校评价机制已能做到合理、科学;绩效改革已能做到公平、公正。言谈中,充满着我是学校主人翁的那种自豪感、幸福感,学科价值被承认的满足感。

③发展认同:我是学校中一名敬业善教的学科教师

松江区教育局组织教师发展阶梯工程,发展分为教坛新秀、学科名师、首席教师三个层次,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名师比例逐年提升。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类似的自培工程,例如,受访的区某高中校组织青年教师“合格”、“升格”、“风格”自我成才“三六十”的达标活动,在骨干教师中开展“学习名师、争当名师”活动。该校信息技术组成为上海市文明班组、松江区优秀教研组,10人次获得区级以上先进称号。“只要有作为,一定有地位”,松江区每一位敬业善教的信息技术教师看到了自己发展的目标。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还不平衡,但从上海市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改变,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希望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J].现代校长,2007(9):23-24.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5-7.

[3]杨煜.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9):102-103.

[4]曾兰芳,金冬梅.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6):73-75.

[5]周喜萍.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 新课程(下),2012(2):76.

[6]蒋志辉,刘斌.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109-115.

[7]张文兰,刘斌.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1):43-49.

(编辑:鲁利瑞)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文化的融合,要求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内外兼修,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师德师风修养,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为农村教育事业提供平台及保障。

【关键词】农村教育;道德修养;师德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经济文化的交融,农村对于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农村教育客观要求基层教师必须内外兼修,从而达到时代发展对教师的个人要求。

教师,被广泛认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种特殊的职业性质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先锋模范作用。小学生正处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长阶段,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接触面极其狭窄,教师对于农村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倍加重要了,教师的品德修养以及文化素质修养,教学知识储备和处世哲学经验,个人情感表达和情感意念取向,以及为人师者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于对某一件具体教学事例的感知、认识、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对小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修养的要求很高,不管是在道德思想、理想情操、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生活行为等方面,教师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观和文化素质修养观: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被人类历史赋予了各种崇高的美誉,在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人类文明,教育新时代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取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则是教师个人修养中最核心的成份,是教师的灵魂。

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那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操守,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事业,把从事的教育事业当作人生的一种价值,无私奉献。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落实终身学习理念。为广大学生散播温暖的阳光,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2、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把热爱学生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教学中,而更多的应该倾向于热爱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给予最大的帮助,为小学生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成长中的方向。

3、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表。叶圣陶先生说,“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教师职业生涯中,教育教学是传递知识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应该树立起楷模作用,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榜样,教师品性必须要端正,为人宽厚,心胸豁达,为学生远行扬帆起航,成就未来。

4、教师要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教师个人职业操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也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才能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祖国的事业。

二、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坦荡做人处事,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

1、“一日三省”,严于剖析自己

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斗争、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以及自我提升。教师也是人,难免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心灵敞开,接受每一次自我批评醒悟,成为一名敢于担当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

2、认真向教育前辈和优秀教师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人生中最完美的一次蜕变。师德良正,思想淳朴,素质涵养必定生成对学生积极性影响,从而为中国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3、“教学相长”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

在农村,上课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都在学生的眼睛里。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中时刻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并努力加以改进。

此外,小学生们都是淳朴善良的,他们都有一颗纯洁的童心,当教师与他们接触时会发现他们有许多闪光点,如: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诚实守信,淳朴可爱等。因此,学生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是值得教师去学习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成长,提升自己的个人修为,这样不但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而且能够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从而成为一名让领导认同,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呢?

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高或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教师应该有广博的文化修养,要对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有一定的了解,要成为一个“杂家”。此外,教师还要掌握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知识,如:“会玩游戏,知道一些民间故事传说”等。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切实做好自己,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让知识面狭窄的农村孩子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和熏陶,从而缩小城乡教育距离。

总之,教师的师德修养、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生懒惰之心,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加蔚蓝的天空。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俗话说一位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足以见得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除了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另外对学生影响很大的就是学生的授课教师了。因为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见许多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学习起着引导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形成及学生的为人处世。小学阶段处于教学的关键基础阶段,学生人格意识尚不完善。小学班主任的师德修养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意义深远。下面让我们对小学班主任的师德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师德;培养

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神圣而又平凡的职业。可以说除了父母,教师就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一位好的教师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为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品质高尚的人。同时不好的教师也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今后的生活,甚至给学生造成阴影。小学阶段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的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这是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道德意识的前提。

一、铸炼良好的师德需要自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質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钰.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5(06):217.

[2]乔彩丰.浅谈如何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师风[J].才智,2016(03):12.

上一篇:简短师德师风总结下一篇:师德师风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