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范文

2023-10-13

控制变量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交互作用语言教学”理论应用于外语阅读教学,对我们颇具启迪意义。根据交互作用阅读理论,“文字含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文本中的符号,被动地等待读者吸收。阅读者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努力挖掘它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材料和读者是交互作用的。文字含义既不存在于语篇(text)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之内,它产生于两者相互作用之中。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若干变量,这些变量无疑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英语阅读中的诸变量及它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读者变量;语篇变量;作者变量;影响

一、阅读理解的变量

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形成语篇,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作者要把他头脑里的信息传达出去,让别人理解,他首先必须把信息形诸于文字,即编码,作者亦被称为编码者。作者一旦完成了编码过程,信息就以语篇的形式存在于作者的头脑之外。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但是,交际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交际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故障”,致使交际中断,信息无法传递。

1、读者变量:以往人们认为,语篇的含义就像杯子里的水,而读者的头脑则象个容器。语篇含义可以直接倒入读者的头脑里,读者则像海绵一样毫无保留地吸收语篇含义。根据这一观点,读者在阅读中的角色是被动的,他只需敞开头脑,语篇含义就象水一样注入其中。“交互作用阅读理论”则认为,文字意义并非被动地存在于文本之中等待读者解码的语言符号,恰恰相反,文字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

2、语篇变量:语篇变量是指句子的结构、长度、词汇密度,新概念的多寡、文章主题的难度和新颖度等。一个文本的难易程度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以上诸方面重合部分之大小。重合部分愈大,文本愈容易,反之则愈难。事实上,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阅读理解的目的在于尽量挖掘文本含义,扩大重合面。毫无疑问,语篇变量对阅读理解影响甚大。

3、作者变量:作者也是个变量。在写作之前,作者对读者的特点一定要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其特点,进行写作。这样,他所要传达的信息才会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否则就会出现误解或不完全理解,致使交际中断。

二、变量的影响

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意研究了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做到了有的放矢、采取了有效措施克服这些变量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影响,收到了较好效果:

1、在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中,作者变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不写什么或如何写。但是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以解决作者变量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影响。

2、语篇变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语言方面的和非语言方面的。句子结构、长度、语汇密度属于语言因素,而新概念、文章主题、新颖度则属于非语言因素,亦可称之为文化因素。在语篇中,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比如dog一词,显然是个词汇问题,属语言因素,学生认识这个词,应该说没有语言问题了,但是,当这个词在句子、甚至语篇中出现,学生仅知道它的汉语对应词是\"狗\"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它的文化内函(Cultural Connotation)。许国璋教授称此类词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我在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解决语篇变量对阅读理解的负影响;(1)深入分析难句、难词,强化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2)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和典故等,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例:Propaganda is the most terrible weapon so far developed.It is worse than poison gas.

Even with all the elaborate apparatus of modern publicity.Few readers could without notice write more of the biography of any living writer than could be contained on a postcard.

英国《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英语词典》(“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里,“Propaganda”一词的定义是:Propaganda往往是夸大了的或错误的信息,它是由一些政治团体散布的,目的在于影响公众,该词通常用作贬义。

英汉词典一般将“propaganda”译成“宣传”汉英词典里也把“propaganda”作为“宣传”的对应词。在汉语里“宣传”一词并无贬义,而英语里propaganda明显是贬义词。与汉语“宣传”一词比较接近的英语词应是“publicity”,有人曾建议将我国的宣传部门改译为“Publicity Department”。在例2中,propaganda是中心词,该词在英汉词典里又被译为“宣传”,学生如从汉语角度体会该词,将会出现理解偏差。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查全英词典,从词汇的英语释义中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3、读者变量指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内部信息或称非视觉信息、阅读水平、智力、动机、能力倾向等。其中背景知识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消极文化模式如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等和活跃文化模式如思维方式、观念体系、喜怒哀乐、行为礼仪等。我曾试用克拉申的“限制性阅读”法(即对学生实行阶段性范围指定阅读,通过熟悉语篇诱其动用已积累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以弥补他们背景知识不足这一弱点,效果颇佳。

三、总结

本文讨论了英语阅读中的诸变量及它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这是当代英语阅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笔者仅仅是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了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等人的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加拿大学者F·史密斯指出:“阅读的技巧实际上在于尽量少用眼睛。当我们成为熟练的读者时,我们就学会了较多地依靠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依靠我们的头脑而较少地依赖我们眼前纸上的印刷符号。”(F.Smith,1878-82:9)笔者的尝试仅仅是个开端,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达到史密斯确立的目标,还需进行艰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Nuttall,Christine,(1982),\"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Language Book Society/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P4-10.

[2]Krashen,S(1982).\"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

作者简介:朱建丽,女,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二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阅读教学。

控制变量范文第2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教学反思与再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的.认识随机现象就是指:知道这个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而对于给定的随机现象,首先要描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数学上处理时,一个常用的、也很自然的做法就是用数来表示结果,即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量化,使得每个结果对应一个数,这样就可以通过实数空间(定量的角度)来刻画随机现象,从而就可以利用数学工具,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所感兴趣的随机现象.简言之,随机变量是连接随机现象和实数空间的一座桥梁,它使得我们可以借助于有关实数的数学工具来研究随机现象的本质,从而可以建立起应用到不同领域的概率模型,这便是为什么要引入随机变量的缘由.

随机变量在概率统计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机变量是用来描述随机现象的结果的一类特殊的变量,随机变量能够反映随机现象的共性,有关随机变量的结论可以应用到具有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中.随机变量就是建立了一个从随机试验结果的集合到实数集合的映射,这与函数概念在本质上(一种对应关系)是一致的,随机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最简单的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是上、下位概念的关系.本节课主要通过离散型随机变量展示用实数空间刻画随机现象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特征,了解其本质属性,体会引入随机变量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解析

1.在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认识和体会随机变量对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和建立随机变量概念的必要性,并会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来描述所感兴趣的随机现象,能叙述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及其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2.在列举的随机试验中,通过对随机变量取值类型的分辨,归纳和概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特征,形成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并会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刻画随机试验的结果;

3.在举例、观察、思考、发现中经历将随机试验结果数量化的过程,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对引入随机变量目的与作用的认识,以及随机变量和普通变量的本质区别.随机变量这个概念其实早已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之中,而且在不少场合都已不自觉的“实际使用”,只是没有明朗化.学生学习这一概念就是把这些“实际使用的”规则、程序、步骤等进一步加以明确.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建立随机变量这个概念修通渠道.可通过学生熟悉的掷骰子的随机试验让学生体会随机变量概念的发生,在师生举例中来体会随机变量概念的发展,特别是诸如抛掷一枚硬币等试验,其结果不具有数量性质,怎么让学生自然地想到用数来表示其试验结果,并且所用的数又尽量简单,便于研究.教学中需多举试验结果本身已具有数值意义的实例,来发挥正迁移作用.通过多举例让学生理解:一旦给出了随机变量,即把每个结果都用一个数表示后,认识随机现象就变成认识这个随机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和取每个值时的概率.

另外,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是上、下位概念的关系,从学习的认知方式看,下位学习依靠的主要是同化,上位学习依靠的主要是顺应,上位学习一般采用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概括和综合,它主要通过改造(归纳和综合)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学生对随机变量概念的学习和真正理解比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学习要困难一些.故在随机变量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举例,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将随机试验结果数量化的过程,体会随机变量对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和研究随机现象的工具性作用,从而来把握随机变量的内核.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在必修3概率一章中学习过的随机试验、随机事件、简单的概率模型和必修1中学习过的变量、函数、映射等知识是学习、领悟和“接纳”随机变量概念的重要知识基础,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这一教学条件;另外,为更好地形成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两个概念,教学中可借助媒体列举和展现丰富的实例和问题,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概括.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过程

1.理解随机变量概念

问题1:抛掷一枚骰子,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概率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随机试验为例,在复习旧知中孕育新知.

[师生活动] 画表一,指出试验结果分别有“1点的面朝上”、“2点的面朝上”、“3点的面朝上” 、“4点的面朝上”、 “5点的面朝上” 、“6点的面朝上”,它们都是基本事件.为了研究这些事件,常常把它们分别与一个数字对应起来.比如,用数字1与“1点的面朝上”这个试验结果(样本点)对应,用数字2与“2点的面朝上”这个试验结果(样本点)对应,等等.师生共同填写数字,形成表二.

引导学生分析,像这样“用数字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的量用X来表示,它可以取集合{1,2,3,4,5,6}的值,说明X是一个变量.

[设计意图] “用数字来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实际上早已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之中,而且在不少场合都已不自觉地“实际使用”,如射击比赛中会用“环数”去表示射击成绩,掷骰子时会用“点数”去表示掷出结果,抽奖时会先对奖券“编号”,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时会用“学号”去代替等等,只是没有明朗化.因而,“用数字来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通过教师有启发地提问,有意义地讲授进行,让学生觉得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较为自然,能够从教师的讲授中感受数学是怎样一步步研究现实世界的.

问题2:在这里(指着表二),每一个试验结果用唯一确定的数字与它对应,这个对应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一个从试验结果的集合到实数集合的映射.让学生感悟:一旦给出了随机变量,即把每个结果都用一个数表示后,认识随机现象就变成认识这个随机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和取每一个值时的概率,从而感受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字化(成为实数)的必要性,体会引入随机变量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概念的从无到有、自然形成的过程.

[师生活动] 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发现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从试验结果的集合到实数集合的映射.形成下表三:抛掷一枚骰子

让学生观察、思考:刚才,用数字表示试验结果的变量X,它根据什么在变化?让学生发现它的取值随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是个特殊的变量,与随机试验的结果有关,在试验之前不知道会出现哪个值(即它的取值依赖于试验结果,因此取值具有随机性,即在试验之前不能肯定它的取值,一旦完成一次试验,它的取值随之确定).同时,教师指出:在这个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也即建立了一个试验结果到实数的映射)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样本点)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即所有可能取值是明确的).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像这种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常用字母表示.

问题3:随机变量这个概念与我们曾经学过的函数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曾经学过的函数概念比较,从而加深对随机变量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类比”函数概念,领悟随机变量和函数概念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应关系,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把实数映为实数,在这两种映射之间,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我们称为随机变量的值域.如抛掷一枚骰子,随机变量的值域为;

引导学生利用随机变量表达一些事件,例如抛掷一枚骰子中, 表示“1点的面朝上”; “3点的面朝上”可以用表示;表示“5点的面朝上”或“6点的面朝上”.

同时指出:通过映射把随机试验结果与实数进行对应,也就是,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量化,用随机变量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这样“随机试验结果的集合到对应概率集合的映射”就可以用“随机变量的取值集合到对应概率集合的映射”来表示,即可把“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研究具体转化为对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研究”.这样我们就可以借用有关实数的数学工具来研究随机现象的本质了.

接着,进一步指出:在学习《数学(必修3)》时我们曾经学习过概率、方差等概念,学过简单的概率模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随机变量描述和分析某些随机现象,进一步体会概率模型的作用及运用概率思想思考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章引言)

2.对随机变量的深刻认识(对对应思想——映射的体验)

问题4:你能再举些例子吗?(请学生列举随机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数量化,不必写出概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参与举例,体验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是学习数学极其重要的数学方法)和将随机试验结果数量化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学生通过寻找(寻找本身就是一个甄别随机与非随机的过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随机现象,并学会用随机变量表示随机事件;其二,在将试验结果数量化的过程中体会随机变量在研究随机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深刻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领悟随机变量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师生活动]教师关注学生的举例,关注其关键过程:随机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如何将试验的结果数量化?要求学生画表,体会映射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所举例子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参与举例(教材中有关于抽取产品、射击、浏览某网页等例子可以纳入进来),深刻体会将实际问题(随机现象)数学化(数字化)的过程,感受建立随机变量概念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列举的试验结果没有数量标志的随机事件,诸如投掷一枚硬币的试验等,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个随机试验,可以用不同的随机变量来表示.但用哪两个数字来表示,主要是要尽量简单,合理,便于研究.如表四:抛掷一枚骰子

在学生举例中学习如何用随机变量去定义试验结果没有数量标志的随机事件(中间表示映射的一栏表格可以省略).

问题5:任何随机试验的所有结果都可以用数字表示吗?同一个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数字表示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任何随机试验的所有结果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试验结果不具有数量性质的可以通过赋值,将其数量化),同一个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数字表示,表示的原则主要是有实际意义,简单合理,便于研究.

3.形成离散型随机变量概念

问题6:随机变量的取值都是整数吗?你能否举个(些)例子,而随机变量的取值不是整数呢?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举例,借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分析数学化之后的随机变量取值的集合的特征(一个新概念产生之后,我们应该端详它一番),分辨随机变量的类型,即某些随机变量的取值是离散的,而有些不是,从而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如果学生列举的都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则教师可启发点拨,启发后引导学生再举例,或给出以下问题7:

问题7:请仿照刚才的例子,分析下列随机现象,随机变量可以取哪些值?你能够一个一个列出来吗?

(1)某公交车站每隔10分钟有1辆汽车到站,某人到达该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他等车的时间;

(2)检测一批灯泡(相同型号)的使用寿命.

[设计意图]通过与前面列举例子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试验结果中,表示随机事件的随机变量的取值是一个区间,其值无法一一列出,以此形成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同时明晰在随机现象中随机变量的取值类型是丰富多样的,这也是对随机变量概念(外延)的进一步认识.

问题8:如果我们仅仅关心“某人等车的时间多于5分钟或不多于5分钟”两种情况,那该怎样定义随机变量呢?

[设计意图] 在研究随机现象时,为研究方便,有时需要根据所关心的问题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让学生明白恰当定义随机变量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方便.问(2)让学生选择自己关心的问题来恰当定义随机变量.

[师生活动]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在研究随机现象时,有时需要根据所关心的问题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

4.练习反馈(见教科书第45页)

下列随机试验的结果能否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请写出各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1)抛掷两枚骰子,所得点数之和;

(2)某足球队在5次点球中射进的球数;

(3)任意抽取一瓶某种标有2500ml的饮料,其实际量与规定量之差.

[设计意图]在应用中巩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并能熟练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刻画随机试验的结果.

5.小结回授

问题9: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吗?(学生回答后,可以再问:你能简单地说说引入随机变量的好处吗?)

[设计意图]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是一种“主动建构”,也真正体现知识学到了手.

[师生活动]引入随机变量后,随机试验中我们感兴趣的事件就可以通过随机变量的取值表达出来.认识随机现象就变成认识这个随机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和取每个值时的概率.也即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量化,用随机变量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借助于有关实数的数学工具来研究所感兴趣的随机现象了.

六、目标检测设计

人教A版教科书第49页习题2.1中A组,第1,2,3题.

控制变量范文第3篇

1 变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本文中程序均以SIEMEN S802s为例)

变量即是在编程的过程中是不断的变化的一个值, 就如同在各种编程语言中所用的变量一样, 它与程序中的跳转指令相配合, 加工出所想要的零件。在不同的数控系统中, 有着不同的表示方法。

在SIEMENS 802S系统中, 是用计算参数R来表示的, 所需要的计算参数数值可以在程序运行时由系统计算或设定, 也可以通过操作面板来设定。计算参数R可以从R0~R249, 其中, R0~R99可以自由使用, R100~R249用于加工循环传递参数, 如果在程序中没有用到加工循环的话, 那么R100~R249这部分参数同样可以自由使用。赋值方法, 例如:R1=30。

2 变量在非圆曲线编程中的应用

数控机床虽然具有轮廓控制加工功能, 但就其插补方式而言, 一般只能完成直线和圆弧的插补;而对于非圆曲线、列表函数的加工, 如何控制刀具中心的运动轨迹逼近被加工的曲线, 加工出精度较高的工件, 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数据处理和一定技巧的程序编制。

非圆曲线的编程, 在数控车床上来说应该是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 主要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等, 这种形式的编程若不采用变量进行编程的话, 将没有办法进行人工编程, 除非是用一些自动编程的软件, 如CAXA数控车、MASTER CAM等等, 这些软件可以对非圆曲线每一步进行详细的计算, 当然用自动编程软件编出的程序是非常长的, 因为它全部是采用G01走很小的直线来拟合椭圆的, 因此, 在编程中对于非圆曲线的处理, 常采用节点法与变量法。

所谓节点法, 就是先将非圆曲线分割成若干小段, 再用细小的直线段或圆弧段去近似拟合非圆曲线。而变量法, 即先要建立非圆曲线的标准方程, 然后以其中的一个坐标值为变量, 通过标准方程把另一个坐标值用这个变量表示, 然后变量减少一个数值, 相应的另一个坐标值也发生变化, 即按变量的递增 (递减) 建立循环, 最后用直线插补指令G01去替代非圆曲线。

由于节点法运算比较复杂, 所以在手动编程中用的比较少, 同时, 随着数控系统的发展, 目前变量法的应用比较普遍。这里以椭圆为例, 介绍变量在非圆曲线中的应用, 例如图1所示零件椭圆部分的处理。

由图可以看出:该椭圆部分的长半轴为40, 短半轴为24。所以方程为:

以Z为自变量, 以X为因变量, 用Z来表示X可以得到:

这样, 让Z的值每次减小一个值, 对应的X就有相对的一个数值, 而且这样的一对数值X和Z是满足这个椭圆的方程的。若用无数个在椭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曲线, 这条曲线一定是椭圆。因此, 所采用的点越多那么椭圆就越精确, 这就取决于Z值的变化了。这个值是根据对椭圆的精度要求而定这个值越小, 则加工出的椭圆就越精确;这个值越大, 则加工出的椭圆就不光滑。一般以每次减少0.5mm为宜。加工椭圆程序S K 1.MP F如下:

以上两个程序即是加工椭圆的程序从程序上能看出来, 用变量进行编程时, 程序非常简洁明了。因此, 对于不难找出变化规律的非圆曲线, 只需充分发挥和利用机床自身功能, 使用宏程序或者变量进行编程即可;而对于难以归纳出数学表达式的列表曲线, 当给出的列表曲线的型值点比较密集, 且加工件精度要求并不很高时, 可直接用给出的数据进行直线插补加工。但当给出的列表曲线的型值点比较稀疏, 或加工件精度要求较高时, 则需利用计算机对该曲线进行插值, 以获得足够多的点, 然后用函数逼近的方法进行处理, 以求加工出满足要求的工件。所以非圆曲线用变量来编程就很简单, 不管是什么样的非圆曲线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等) , 对于编程人员来说只需要知道非圆曲线的方程, 就能很方便编制出程序, 从而加工出所要加工的零件。

3 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处理

3.1 加工出的表面粗糙度达不到要求

加工非圆曲线时, 由于其加工时的直径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 在加工时的每个点的线速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 在加工非圆曲线等等直径不断变化的零件时, 就需要采用恒线速G96来控制, 使每一个点的线速度相同, 从而达到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3.2 退刀时碰到已加工过的表面

这种情况是由于在子程序X方向退刀时退的太少而导致的, 即是在标注 (1) 处, 解决办法就是把X方向退多一点, 也即将G00X2改为G00 X10, 但是在这个零件加工时X方向退2mm已经足够, 主要针对那些过象限的椭圆来说的。

3.3 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

对于数控车床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加工的精度, 要保证加工的精度, 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对刀必须快速准确;掌握好刀具半径补偿的运用;磨损量的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采用变量来进行非圆曲线的编程, 既可以使程序简单明了, 又能够满足加工零件的要求。随着数控机床的使用日益普遍, 要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功能, 开拓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 程序编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程序, 不仅可以缩短加工时间, 而且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都有较大的作用。实践证明, 用上面所述方法来编制非圆曲线的加工程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且加工出来的工件都能满足要求。所以, 学好了变量进行编程, 在配合合理的加工工艺, 对于车床上的大部分零件都可以做出来;学好了变量进行编程, 对以后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在数控编程中变量的一些应用, 包括在加工中所遇到的含有一些比较难以加工的非圆曲线等零件的加工。在常规的编程方法中, 对与加工某些零件的时候, 程序非常复杂, 原因在于程序里面包含了许多重复的部分, 所以程序非常的长, 这样就给输入程序的时候增大了难度, 就要求输入的非常细心, 否则就可能输入错误。为了避免大量输入的错误, 就引入了变量的概念, 从而使程序变的非常的简明。因此, 变量在简化数控编程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控编程,变量,非圆曲线

参考文献

[1] 袁锋.全国数控大赛试题精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

[2] 黄康美.数控加工实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1.

控制变量范文第4篇

1 读者的知识结构

读者的知识结构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没有, 那就更没有办法理解整篇文章了。所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知识结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上课的重点。

1.1 词汇量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太小会直接造成阅读障碍, 影响阅读效果。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纯粹的词汇量太小, 而是他们记忆的词汇还处于“receptive”阶段, 是被动地接受阶段而不是主动的“productive”阶段, 仅拘泥于单词的基本义而无法对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从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阅读课上, 除了对学生进行生词的训练外, 教师还应介绍学生一些词汇量的拓展方法。

1.1.1 构词法

基本的构词法包括下列三项:派生法 (Derivation) 、复合法 (Compounding) 、转换法 (conversion) 。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 或者粘着词根和粘着词根相结合构成单词的方法叫做派生法。教师可以系统地讲解一些常见的词根, 如:ann=year——annual (每年) 、biannual (一年两次) , bio=life——biology (生物学) 、biocide (杀虫剂) 等。前缀, 如能决定词性的三个前缀en-, be-和a-:en-加在一些名词前面, 可表示“使……处于某种状态, 处境”, 如:enslave (使……成为奴隶) , empower (体现) 等;be-可以加在名词、形容词之前, 使其成为动词, 如:befriend (把……当作朋友) , belittle (贬低) 等;a-主要用来使动词、名词变成表语形容词, 如asleep (睡着) , afire (燃烧着) 等。后缀如:-able, -lity等。教师还可以在遇到新词时举一反三。比如说, 学生已经知道dioxide是指二氧化物的情况下, 猜测monoxide的词义就比较容易。前缀mono-指单一, 所以monoxide就是一氧化物。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的方法叫复合法。由两个以上独立词结合成的一个具有新的语义和功能的词称为复合词。两个词一旦结合成复合词, 语义就不是原来两个词语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从中引出新语义。而自由词组则保留了组成部分原来的全部意义。学生碰到复合词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望词生义”, 把复合词用作自由词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复合词和自由词组的区别, 并保持警惕。例如:a greenhorn (没有经验的人) 和a green horn (绿色的角) 不同, 前者是复合词, 后者是自由词组。

不改变词的形态, 只是将词从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 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 成为一个新词, 这种构词法叫做词类转化法。如名词转化为动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这里可以通过语法知识, 即根据单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词性。

如“Father and son took spells at the wheel.” (宾语) 和“I'll spell you now at mowing the lawn.” (谓语) 中“spell”分别为名词和动词。

1.1.2 词义的变化和上下文语境

词义的变化很复杂, 比如: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旧词新义、具体和抽象词义之间的转变、词义色彩的变化等等。词义变化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 独立性相对较小。如在“He took a turn for the worse.”、“He took a turn in the garden.”和“He took a turn at driving.”三句话中“take a turn”的意思不同。第一句中指 (形势) 的转变, 第二句指散步溜达, 而第三句比较常见指转弯。又如aggressive在下面两句中分别指“侵略性的”和“有进取心的”。An aggressive country is always ready to start a war.好侵略的国家总是准备挑起战争。An aggressive young man can go far in this firm.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人在这家公司前途无量。为了牢固地掌这些握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的词汇, 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习惯, 先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 然后查词典来确认, 通过大量的积累、比较和归纳, 就能够逐步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

1.2 阅读技巧

教师课上提到的阅读技巧, 应该不仅仅用于应付各种考试, 而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1 学会猜词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能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这样既费时又影响阅读效果。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猜词方法, 如根据构词法、上下文的语境、文章的主题等来猜测单词的含义。比如“But as his speed picked up, he found he was getting more out of his reading.Soon he was reading nearly, 1, 200 words a minute, compared to 225 when he started.”即使不知道“pick up”指速度增加, 也可以从后文的每分钟225个字到1200个字这一变化中猜出这一含义。

1.2.2 充分利用字典

如上所述,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运用一定的猜词方法来完成阅读, 但事后应再通过查字典确认。不过学生在利用字典时经常是只看中文注释而忽略英文注释或者只注意单词的前几项词条而不是仔细研究所有词条找出最适合的解释。所以教师应该建议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辞典, 并可在课堂上示范怎样正确使用字典。

1.2.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提高速度又有助于理解。但学生总有些不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一个词一个词地读、用手指着读、摇头晃脑地读、默读 (心读) 等, 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教师可以在课上纠正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比如成组视读的习惯。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 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 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 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 要高一些, 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 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保持坐姿端正, 书本应放到眼睛正前方, 眼睛与书本距离大约一尺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

1.3 背景知识

在读者的知识结构中很重要却容易忽略的因素是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个比较宽泛的名词, 包括文章的作者, 写作目的, 以及有关的社会、文化、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等等。背景知识对阅读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一篇文章, 由词汇量相当层次相同, 但是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读, 效果和速度往往会有很大区别。要增加背景知识, 除了学生自己课外大量阅读之外,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例如:文章作者的介绍, 写作年代的介绍, 一些报纸杂志上的评论文章;或者布置学生相关的课外作业, 比如收集作者以及与文章有关的材料;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内容进行讨论。但是矫枉过正, 就是说过多的延展材料会容易使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已有的知识的影响, 先入为主, 不能对文章进行客观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尺度。

2 读者的心理状态

阅读动机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欲望。动机因素对阅读过程的影响十分明显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动机, 也就不可能有一定的阅读行为。但是有偏差的阅读动机也会影响阅读效果。现在的学生普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而读书, 只做训练题, 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忽略。这样的后果是知识结构单一、不合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考试不是读书的唯一目的, 纠正他们功利的阅读动机。

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态度也影响着阅读效果。读者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 速度和理解程度也会提高。让学生阅读一篇他们毫不感兴趣的文章, 即使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阅读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 介绍他们阅读一些课外材料培养兴趣。小说、诗歌、散文甚至漫画都可以是激发学生兴趣很好选择。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的不同, 每个学生在共性中可能有的个人特殊的阅读需要。如:有人喜欢历史, 有人喜欢外国文学, 有人喜欢中国文学等等, 同时学生的自身情绪、个人信仰、生理状态等的不同, 也会导致他们对待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巨大差异, 所以教师给学生课外开的书单应该因人而异而不是一概而论。

另一心理状态是读者的心理素质。如果碰到生词难句或是不太熟悉的文章内容就紧张焦虑, 甚至脑子一片空白的话, 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各种情绪的出现和变化, 科学地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以期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比如课堂上随机的小测试, 略微超过学生能力的阅读材料, 限时阅读, 口头复述阅读材料, 陈述主要内容等等都可以作为训练的方法, 用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 读者的跨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文化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差异和冲突会造成误解, 影响阅读的效果。比如说“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文里是褒义, 但是在英语里“intellectual”还有以下含义:“自以为是知识界杰出人物, 耽于空想, 忙于钻研空洞的理论, 但不善于处理实际问题。”含有贬义色彩。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和认知的能力。比如在《大学英语泛读》第三册中, 第7课第9段“……tho some of the Chinese, who have been here twenty years and who are learned men, still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marriage in this country…….”对于这段话, 学生存在一定的疑问。为什么说在美国是没有婚姻的呢?这就要考虑到在当时 (1880~1903) , 中国还存在一夫多妻制, 西方是一夫一妻制。对于中国的一些保守文人而言 (譬如说辜鸿铭著名的“杯壶论”) , 一夫一妻没有夫妻之乐, 是难以接受的。这些人对西方的婚姻制度并不认同, 所以才相信美国是没有所谓的婚姻的。

在第八课How to Guess Your Age中作者年事虽高却自以为年轻, 所以对于发生的一些事情觉得难以理解。如第7段“They seem to be more polite than in my time, though;several undergraduates called me sir, and one of them asked me if he could help me across the street.”要理解这句就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与中国对变老这一生理变化的态度的不同。对于强调独立的西方人而言, 他们在心理上不承认自己老得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所以在文中, 作者把年轻人对他的帮助认为是因为年轻人有礼貌, 而不是承认自己已经是需要别人帮助的老人。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 不一一列举。关于文化差异这一方面,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 还可以在课堂上对某些方面进行讨论, 使学生有个生动具体的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不同。

在阅读课程实践中, “读者变量”各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读者的知识结构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最明显的, 而读者的心理状态和跨文化意识这两点的影响是隐形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这些变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实现最佳的课堂效果。

摘要:读者变量作为阅读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包括读者的知识结构, 心理状态以及跨文化意识等, 这些因素对阅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这些因素,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读者变量,阅读课程,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Peter Robinson.认识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 2007.

[2] 屠吉祥.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及对策[J].基础英语教育, 2007 (2) :65~68.

[3] 王扶剑.影响英语快速阅读的因素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7) :452~455.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 陈小风.词义变化和阅读理解[J].山西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57~59.

[6]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控制变量范文第5篇

1 变量技术的工作原理

变量系统包括计算机控制器、定位系统、定时传感器、地理信息系统和农机具。计算机控制器作为变量系统的中心, 依靠其他系统定位地理信息并将其输入到计算机, 系统中心依据经过计算和校正的地理和物料信息, 确定实际排放速率, 连续控制变量作业。变量系统应用于耕作、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控制、栽培以及灌溉等农业生产中, 其精度越高, 系统越复杂, 成本越高。

2 变量化农业设备

大型农业装备在我国精准农业及变量技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除了实时配肥技术的施肥机, 还有可自动选择作物品种、可按处方图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按配方进行实时配肥, 按定位系统和处方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变量施肥机;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实时探测与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精准除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分布实时检测方法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量流量测量方法[1]。另外, 可分别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均已有商品化产品。目前, 变量化的农业机械设备还在不断的完善与研发中。

3 变量技术施用设备在国内外的应用

3.1 变量技术在国内农场的应用

我国大型化农场相继引进、投入使用变量化农业生产设备, 如2002年黑龙江精准化农业示范基地引进的变量机械设备, 包括播种机、施肥机和耕种机, 已经充分发挥了变量技术的作用, 实现了自走式、均等化、智能化的变量操作, 对示范基地的农业精准化作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变量技术的应用, 迪尔公司设计生产的变量施肥播种机、自走式喷药机于2003年被黑龙江大西江农场引进, 进一步完善了变量相关技术, 成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强劲推力。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空气式输送, 计算机中枢系统职能调控, 根据反馈的信息制成处方图, 留档备查。变量化机械在作业时, 根据生成的处方图自动化控制变量作业。

现今, 变量技术发展迅猛, 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几乎全部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制定投资方案时, 都将机械的变量化技术水平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争取尽快把数据处理的单项信息管理提升到全面信息化水平;其他大中型企业也都纷纷行动起来, 进行项目论证和资金筹集, 准备尽快完成信息化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等装备。大型农垦区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 变量技术的发展必将受到工业企业和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现代化精准农业中, 变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播种、施肥、喷药、灌溉等设备中变量技术的应用, 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2 变量技术在施肥机械中的应用

以美国的变量施肥播种机及日本的水稻变量施肥机为代表, 国外的变量技术研究以及应用已经相当成熟。美国公司研制的肥料播种车是精细化农业播种作业的典型代表[2]。它采用吹气原理, 在工作室内设置可以显示施肥机器的仪表。操作员在驾驶室内就可以清楚的观测到肥料使用状况, 通过观察这些具体信息来监视施肥的行走轨迹。日本的水稻变量施肥研制公司, 研制出的施肥机, 配备了马达、侧连、喷肥管和施肥箱的装置, 在机器的行走过程中, 根据机器所在的地为位置, 变量化作业。高度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及设备是国外再次领域的显著特点。

此外, 俄罗斯研制的施肥机精细化了排肥口的装置, 用共振磁片智能化控制排肥速率和排肥的数量。德国在变量化装置的感应器上有了新的突破, 通过安装作业传感器和液压马达, 测得农作物需要元素的含量, 通过中央控制调配所需肥料的含量。法国的自动喷雾机, 运用旋转式的喷洒装置, 有效地解决了机器作业喷洒不均的问题, 但也存在控制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

我国自主研发的变量施肥设备目前拥有的核心技术包括单片机连续控制施肥技术、田间作业实事计算、终端控制、低俗信号采集、辅助平行作业和电液比例阀控马达等, 基本上实现了变量机械化大面积作业。经过积极研发, 一种新的实时监测系统在田间的应用, 实现了前进速度与施肥量相适应的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

变量技术施肥机械自动化流程是先通过感应器读取DGPS信号, 继而经过网络识别, 读取IC卡, 控制施肥量。在此过程中, 根据地轮脉冲调整前进速度, 控制电机转速, 实现变量施肥。

3.3 变量技术在喷药机中的应用

在喷药机的应用中, 操作员通过采集的土壤、植物空气等样本, 为农作物开具处方, 变量喷药机根据开具的处方和定位系统, 进行药剂调节, 在喷洒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雾滴大小的调节。

变量设备的操作中心是计算机控制器, 参与设备有行走传感器、注射器、泵、流量传感器和吊杆阀。计算机一般在喷洒过程中起到中枢系统作用, 药剂箱中的药物是根据处方调配好的合适比例的药物, 通过流量控制阀对注入吊杆阀中的药剂进行实时监测, 系统间相互协调配合, 实现药剂智能化喷洒。

3.4 变量技术在灌溉机中的应用

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 实现精准灌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经之路。囿于条件及经济实力限制, 变量技术灌溉, 包括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高科技灌溉技术还不能广泛应用于灌溉的各个领域。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 实施实时灌溉, 一劳永逸, 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领域水资源浪费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 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5 变量技术在播种机中应用

变量技术在播种机中的应用原理类似于变量施肥, 只是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土壤监测上, 通过对土壤土质、肥力的鉴定及对播种机播种轴的控制, 调解播种深度和播种数量。变量技术的应用解放了人力, 机械化运作又能使苗床整齐划一, 并且提高农作物产量。

3.6 变量技术在联合收割机中的应用

变量技术在联合收割机系统中的应用表现在装有智能化损失监测设备和数据反馈系统, 其基于GPS配备的智能化传感器及其拥有的丰富接口、充足的数据存储空间, 不但能进行精确导航, 还能监测土质和水分, 确保损失率停留在一定单位内[3]。

变量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中, 以实用性强、省工省力、低耗能和可持续的有点, 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强劲的推动力。继续研发并且推广变量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变量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彻底解放了劳动力,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为精准的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简要介绍的变量技术在精准农业从耕作、灌溉、播种、施肥到收割过程中机械化用作的方式, 旨在为变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精准农业,变量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泽祺.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热带农业[J].中国农垦, 2013 (12) :27-28.

[2] 张小超.精准农业智能变量作业装备研究开发[J].农业工程, 2011 (3) :26-32.

上一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一篇:控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