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7

优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岩土工程基坑在支护作业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是大多数基坑工程为临时性工程,施工方没有在工程作业中给予此方面足够的关注,导致基坑由于结构不稳定导致的塌方、滑坡等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了保障基坑结构的安全性,本文将对基坑支护设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实现对原有支护技术的优化,提高基坑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控制方法

1导言

近年来,深基坑在桥梁道路建筑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主要目的是确保深基坑周边环境的整体安全,并确保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的安全。随着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必須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以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

2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概述

深基坑岩土工程建设是一个技术综合性和理论实践性很强的新型岩土地质工程技术问题,地区性地质特征很强。施工主要内容包括下列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岩石夯土基础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质量调查。确定周围岩土深度参数与周围地下水深度参数;同时测定周围邻近高层建筑物、周围地下管道埋设物、城市道路等建筑工程基础设施的厚度现状,并对其厚度随周围地层厚度位移的最大限值变化做出统计分析。第二点是支撑保护板的结构设计。设计中施工需深入考虑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当地施工经验,土体和周围地下水水质状况,四周整体环境安全所需要允许的具体地层结构变形限值,提供的具体施工基础设施与具体施工工作场地,工期与工程造价等。第三点是实施地层位移风险预测与管理周边消防工程安全保护。如果所预测的隧道变形程度超过设计允许值,应及时修改隧道支护设施结构设计与调整施工技术方案,必要时对隧道周边的重要基础工程支护设施也应采取专门的安全保护或其他加固处理措施。

第一,深度较深。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众多超高层房屋建筑、超大桥梁结构工程、超大水利工程应运而生,需要不断的拓展地下结构空间。交通路网不断发展与完善,修建了许多高墩大跨度桥梁,也产生了许多的深基坑建设工程;由于超大水利工程的实施,涌现出更多的超深超大的基坑;基础建设工程快速发展,使岩土工程的深基坑深度越来越深。目前,一些地区的深基坑最大深度已经超过40m,且未来还有可能继续加深。

第二,施工复杂。在进行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时,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施工环境、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气候、天气、温度、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地质环境复杂或土体不够稳定,会导致深基坑稳定性降低,给工程项目主体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基坑形成后,结构支护的及时性也会影响施工的安全度;此外,深基坑支护施工还可能面临管道无法铺设的情况,施工人员若未能妥善处理,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第三,事故易发。岩土工程的深基坑支护与施工如果未能做好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施工,加之外界因素产生的叠加影响,易造成深基坑支护的作用效果不好或自身强度较低,导致施工中或施工后期出现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并引发相应的施工事故,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我国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仍然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点是土层开挖与边坡支护施工不协调。一些基坑施工过程中,挡土支护所涉及到的技术含量较高,但是传统的土方开挖方法十分复杂、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难度的施工需求;再加上当地的施工团队工作水平较为有限,组织管理不够科学,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还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加速工程进度,其施工顺序出现严重混乱,特别是在夏季的雨季时期施工,由于对挡土支护施工缺少足够的重视,导致影响后期正常的支护施工秩序,挖开基坑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施工。第二点是边坡修理无法满足预期的规范需求。在许多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管理人员的管理欠缺和现场施工人员机械操作水平不足等因素,会经常欠挖或是超挖、开挖以后出现边坡表面平整度失去规则等一系列的情况。在人工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测量技术工艺等一系列方面的影响,最后导致施工与设计的差异十分明显。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深基坑深层搅拌桩水泥产量不足、水泥的强度不足等一系列情况,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水泥表面开裂等后果,影响支护工程最终的施工效果。再加上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不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会出现偷工减料压缩成本等情况。而深基坑设计对于挖土程序有着较高的要求,上述一系列的施工问题都会造成最终施工呈现出的效果与设计存在明显的差异。

4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控制方法

4.1基坑现场监测

由于大部分地层的岩土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因此为了确保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完成上述操作后,还应当结合岩土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其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基坑现场监测,掌握地下土体的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具体分布情况,从而确保基坑支护具有更有利的保障条件。在进行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力和位移的监测元件对现场进行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坑深层及表层位移、周边建构筑、道路及管线的沉降、结构构件的支撑轴力、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等。若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基坑变形超过警戒值时,则需要对其变形形式进行确认,并针对不同的变形形式选择相应的防护措施。

4.2支护桩体系选型

为了提高岩土工程基坑结构的稳定性,应在支护设计前,进行支护桩体系的选型。目前,建筑市场内较为常用的支护体系包括排桩结构、SMW工法桩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下文将基于常规支护设计层面,进行不同类型支护桩体系优缺点的分析。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主要是使用成槽机械设备进行岩土工程的地下成槽,在基坑中下放钢筋笼,并在其上层浇筑混凝土,以此种方式,形成一个连续墙体结构,可将此结构作为基坑的挡土结构或止水帷幕。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施工作业,此种方式在实施中具有的优点:适合复杂岩土条件作业;作业过程中几乎无噪声,可以避免噪声污染;连续结构自身的强度与刚度较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此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安全系数;具有地下水防渗漏的效果。缺点有:在较为松软的岩土工程基坑中进行施工作业难度较大;施工时需要大型设备作为辅助支撑;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下述将对SMW工法支护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此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为:使用搅拌设备,对基坑地层进行加固处理。以此种方式,确保地层中形成一个呈现“咬合排列”结构的水泥挡土墙。在此基础上,将钢筋结构插入到水泥中,使此部分结构与地层结构融合,融合后将此部分结构作为一个基坑中的组合结构。在完成施工后,使用吊车操作千斤顶,对插入水泥层中的钢筋进行拔出处理,拔出后的钢筋可以在后续使用作业中反复使用。此种支护体系更适用于粘土层或软土土层,具有施工作业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但在支护过程中,结构承载力受到材料自身性能的限制。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基坑设计时,可根据作业区域的需求与质量要求,将两种支护体系进行工艺组合,以此种方式,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力,降低支护施工的经济成本。

灌注桩的设计方案:第一,灌注桩属于就位成孔并关注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等而形成的桩,具有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优势。根据现有工程项目的经验,在灌注桩设计期间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包括:第一,岩土工程设计项目在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荷载,包括作用在灌注桩所承受的土压力、上方传递的垂直荷载等;第二,灌注桩需要入土深度,确保能够有效抵抗因岩土工程设计中所产生的管涌、坑底隆起甚至整体结构失稳等而产生的破坏性;第三,对开挖槽段结构的稳定性展开评估,必要时可通过调整螺旋钻机下钻的深度、钻孔孔径尺寸等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第二,钢筋笼的安装与设计在灌注桩岩土工程设计中,钢筋笼的性能对整个构筑物的性能会产生直接影响。在结构设计期间,钢筋笼外侧设置保护层厚度垫块,顶端增设吊环,钢筋骨架于井口分段位置焊接;在单面搭焊接期间,焊接长度为10d;在焊接设计环节,受力钢筋接头需相互错开,并在任意焊接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5倍且500mm范围内,接头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纵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小于等于50%。

4.3重点分析并把握工程实际需求

重点分析把握工程实际需求是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方法优化的又一策略。对于许多岩土工程而言,深基坑支护设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提高地基最终的承载能力,确保岩土工程施工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后续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实际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工作人员也要结合岩土工程和实际需求,按照预期的设计标准来完成方案规划,也要对岩土工程施工和周边地区存在的若干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挖掘出更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的规避和处理,增强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常见的钢板桩施工为例,钢桩应予以妥善堆放保存;对于桩的就位,移动打桩机至桩位,少量位置的调整可用旋转桩机或顶升导杆滑块来实现;钢桩起吊前,需对每节桩作详尽的外观检查,施工人员提交时务必要保证设备平稳,避免出现设备之间因吊起不稳造成相互碰撞等情况;还要提前测量地下水型,在了解周边环境可能对施工中造成影响的同时选择针对性的施工方式;吊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桩驳平衡,要按照施工具体顺序吊起;结合施工实际經验,做到提前量打好,避免沉桩后桩位无法符合设计需求再次返修。

4.4基坑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在完成支护体系的选择后,需要对基坑支护结构的进行内力分析,并明确作用在基坑结构上层的负载作用力,除了上层对其施加结构荷载,其主要承载的作用力仍来源于支护体系上的土压力,其中土压力包括静态土、被动土、主动土等不同土层结构的压力。目前,市场内大部分用于分析土压力的理论为库伦理论,基于此理论进行结构内力的分析,具有理论简单、适用条件更广泛通用等优势,可以同步考虑边坡坡顶的地面坡度、墙面倾斜角、及墙体与土层摩擦力等作用力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基于此理论的综合分析后发现,支护结构内力(即土层压力)会随着岩土结构位移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掌握两者关系后,考虑到上述分析没有考虑到土体结构的极限平衡状态,因此,往往在分析后得到的结构内力要大于实际监测值,为了避免此方面考虑不周导致的基坑塌陷事故,可在完成上述相关分析后,根据支挡结构插入的深度,从力学平衡角度进行结构内力的进一步分析。总之,土压力分析结构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到基坑结构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因此,要将分析的过程设置成一个连续闭合的过程,并将得出的结构内力关系与现场测量结果进行对接,以此种方法,确保得到的结构受力关系更为准确。

4.5提高深基坑支护设计管理水平

提高深基坑支护设计管理水平是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策略。为了更好的确保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施工单位务必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之前的安全责任检查。并制定符合该岩土工程实际情况、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深基坑支护设计管理机制,落实权责一致的制度,避免出现施工中存在问题无法追究责任等情况出现。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挖出的基坑空间往往与支护结构位移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因此必须要保证其基坑空间的合理,也需要从深基坑支护环节进行设计,提高设计图的科学效果。施工之前,也要提前对于岩土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气候、土壤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全面收集数据,通过设定与落实相关制度,确保这一环节的施工质量,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施工原则,更好地进行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其自身存在基坑深度较大、施工较为复杂等多项特点,施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如设计内容不规范、支护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质量。相关人员应在切实把握问题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的处理策略,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日宝.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05):82-83.

[2]马丽珠.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202-203.

[3]叶勇.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的针对性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8):226-227.

[4]黄铠城.基于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和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7):144-145.

[5]凌建祥.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分析[J].江西建材,2017(19):60+66.

优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电教教材作为教育技术的核心,能够丰富中学语文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并促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加强中学语文电教教材的建设与应用。

关键词 电教教材;中学;语文课程

1 引言

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而电教教材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好满足了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运用生动、形象化的电教教材能够让中学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目前,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学教育课程改革,探讨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以电教教材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即从电教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出发,具体探讨电教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建设与应用。

2 电教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教教材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美感 电教教材能够将单调、呆板的中学语文课程内容以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更加深入其中的情境去切身体验课程所描述的内容。传统的中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不可能去感受文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而电教教材的优势将语文课程配上音乐、图片,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去享受美、分享美、创造美,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简化语文教材内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电教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融合了图片、音乐、视频等优势,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中学语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有许多晦涩难懂,一些抒情散文、诗歌寓意深刻,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述来诠释人的坚强、奉献精神,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使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电教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其视频、图片帮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创设语言意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认知欲求、认知需要,是人探求知识的活动。电教教材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了语言意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不受影响。电教教材正是以其可看、可听、可感的情景特点,将课件与课堂融为一体,把无声的教材变得有声有色,把学生带进课文创设的特定学习情境之中,通过直接的视听感官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电教教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看待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拓展学习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应建立在对事物必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电教教材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活动,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电教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建设

电教教材建设的要求 电教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电教教材的建设一般应该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原则,要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教育目的,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并达到现代教学的效果。

加强资金投入,多方位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电教教材的建设应该加大投入,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而国家和具体的教育部门更应该大力支持电教教材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为学校购置一批服务教学、丰富教学、优化教学的优质软件;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资源进行优质资源的搜集、下载和整理;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作、开发一些适应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对征订的电教教材、下载的资源及教师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及时归类、整理、编目、建档、存贮和共享,初步建立起校级教育资源库。

电教教材的合理选配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学语文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同时也应该允许学校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校和语文学科特点的自行编制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补充电教教材。此外,严禁使用盗版和内容不健康的任何教学资源作为电教教材的来源,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电教教材的编制 鼓励各中学根据语文课程的教育特色,摄录、制作特色资源素材,开发、制作优质的中学语文电教教材。具体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学校、中学语文教师来实施的。首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及学校本身,更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电教教材,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电教教材体系。其次,国家电教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发展需求,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编制高质量的电教教材,从而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参考。

4 电教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推广

积极更新教育观念 面对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必须及时进行更新,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电教教材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进而从观望者逐渐转变成参与者、建设者。

快速推进网络建设 构建中学语文教育门户网站,实现教育信息的快捷发布、互动和交流。重视中学校园网络建设,为校园新闻发布、教育资源共享、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起广阔的平台。探索电教教材由传统使用方法向网络资源应用转变的新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水平 为帮助教师学会制作、开发、整合、积累及熟练运用电教教材的方法,增强教师应用电教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力度。认真抓好、抓实电教教材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电教教材应用的培训力度,提升电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注重研究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新的教学模式。

5 结语

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全新机遇。电教教材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语言情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电教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深化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现代化教育,促进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如何顺应教育新形势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中学语文课堂中电教教材的新体系,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宝强,刘守东,王莹.电教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519-522.

[2]赵淑英.加强电教教材建设 促进电教事业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00-202.

[3]贺建东.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8.

优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后勤工作不但是一个单位的“门面”和“窗口”,同时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如何搞好后勤工作?我的体会是:“必须突出一个中心,搞好两个服务,强化三项建设,抓好四个环节。”因为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后勤管理要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为目的,才能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不仅要建立规章制度,还要完善规章制度,更要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制度,制度才有效力,管理才有效果。否則,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形成规范、和谐的后勤管理模式。才能“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

关键词:后勤管理;几点体会;人员素质;目标管理;制度建设

走上学校后勤管理领导也有几个年头。但是在这期间,耳闻目睹了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的后勤管理。通过我的反思、总结得出几点体会:“必须突出一个中心,搞好两个服务,强化三项建设,抓好四个环节。”下面的几点管理工作体会如有不对,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突出一个中心,即学校后勤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一方面,要理顺关系,摆正位置。学校管理的内容很多,各种机构各负其责,其中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后勤工作尽管是千头万绪,繁杂琐碎,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必须落脚到教学这个中心上来,围绕和服从教学需要,保证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只有理顺这个关系,才能明确后勤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后勤部门的轻重缓急。另一方面,要保证重点,特别是在财力和物力的安排使用上,要确保教学这个中心,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对经费的使用方针应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尽可能增加教学科研经费,对其他可办可不办的事要压缩或削减经费。

二、“搞好两个服务”,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我们感到后勤工作必须有“四性”;一是要注意超前性。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先行一步,超前准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转换以及时令季节的变化,提前安排后勤工作,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服务工作主动及时。二是要增强预见性,常规性的后勤工作可以超前准备,而对一些非常规性的工作,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注意观察,未雨绸缪,尽可能多一点“先见之明”。三是要考虑周密性。后勤工作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要做到周密细致。四是要注意教育性。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一切工作人员都是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后勤部门一切工作都必须用育人这把标尺来衡量。

三、强化三项建设,即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思想建设方面,首先要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增强服务观念,明确服务宗旨,这是搞好后勤工作的根本。有的后勤人员认为后勤工作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有自卑思想,我为教师服务,谁为我服务?有的还有攀比思想。我通过组织学习,开展个别谈心、对话交流等形式,使后勤人员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意义,增强光荣感、责任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认真解决和关心后勤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后勤人员实行优化组合,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后勤人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对照岗位和职责要求,申报工作岗位,然后通过群众考评,领导考核,合格者由后勤工作处聘任上岗。任期三年,不合格者试聘或待聘,安置临时工作。实践证明,聘任制打破了“大锅饭”,端走了“铁饭碗”,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活力,使后勤职工人人有压力,内在有活力。

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从人、财、物、事四方面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学校财力可能保证教学经费的前提下,编制预算计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健全审批制度,精打细算,引入竞争机制,对大型物品的采购,采用招投标,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在学校财产管理中要建立学校财产管理制度。在保管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做到物尽其用。例如,在管财方面,我们制定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总务主任岗位职责》《食堂经理岗位职责》《会计岗位职责》《出纳员岗位职责》等;在管物方面,我们针对学校范围大,物资容易消耗、散失的情况,制定了《房产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公物损坏赔偿制度》等;在管事方面,我们制定了《校园管理规定》《绿化管理规定》《基建管理制度》《食堂管理规定》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章法,从而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效率。

四、抓住四个环节,即财务物资、基建维修、生活服务、校容校貌

这也是后勤工作的基本内容。抓住这四个基本环节,就能促进学校后勤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在财务物资管理上,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合理使用资金,节约使用物资。对各部门、各年级实行经费定额包干,对各班级签订校产使用奖惩合同。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在基建维修管理上,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无论是大工程还是一个门窗桌椅的维修,都要对管理人员落实责任制,严格把好质量关。在生活管理上,坚持方便师生,满足需要的方针,努力办好食堂,改善師生工作学习条件。在校容校貌管理上,坚持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的四化方针,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建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做到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随着学校发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我们得到启示:后勤管理工作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要用服务的理念来规范,要用及时的行动来实现。要想在前头,做在前头,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优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内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范,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而涉及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公司客户占比少,贷款余额在客户结构中占比也过低,缺少一批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和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主流客户群体。

(五)信贷资产质量长期未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受到监管、公众形象和信贷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反映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着较大人为调整因素,信贷资产质量信息长期失真,如贷款的五级分类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转化贷款占比较高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部分信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造成该行近几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较大和该行对信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自身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资金、人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缺乏一个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二是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向导缺乏必要的引导,近年来该行对资产客户的营销主要是以各基层行各自为战,造成该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该行发展的具有该行特色的信贷业务框架。三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在贷款营销和审查审批过程中,有些基层行没有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作为首要条件,存在以牺牲风险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的趋向;有些基层行存在着通过“以贷引存”,即以贷款产生派生存款而盲目追求存款扩张的现象。而重当前投放、重即期收益而忽视今后贷款是否能够安全收回的短期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二)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年来,该行信贷管理的框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是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查流程全部通过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单线完成,缺少必要的内部制衡机制,也不符合监管当局的基本要求。二是未按照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要求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对于大额贷款、关联交易、股东贷款和特别授信业务等易产生重大风险的授信业务,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依赖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必要的内部机制,导致违规和风险贷款不断发生。三是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该行信贷业务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货前营销、轻贷后监管的趋向。而大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即为贷款审批人员,信贷综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量信贷综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四是在该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缺少必要的项目评估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由于没有设立项目评估机构,大量项目贷款均按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风险难以准确判断,造成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三)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健全和优化。一是部分必要的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尚未建立,如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担保公司评级授信办法、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会计报表审计机构管理办法、不良客户管理办法、已核销贷款管理办法、信贷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办法、项目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中间业务收费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业务规章和操作流程不够健全。二是现行的部分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亟待完善、修订。三是该行目前实行的客户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评级授信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当局对风险识别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有待优化提高。

(四)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一是受信业务尽职情况不够理想。在授信业务的受理、客户调查、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的各个环节,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有按照授信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二是存在执行制度存在不严问题,有效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单户贷款超比、集团授信超比、关联担保、贷款转化、归口管理、以流动资金发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按短期贷款发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发放无真实贸易背景和无真实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抵押物评估不按规定进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掌握过松、基本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信贷资产质量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贷款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产质量低下,致使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部分过度扩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和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这也是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目前缺失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付诸实施。不断优化评级授信体系,使之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相适应。二是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下放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增加项目贷款评估和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二)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管理实效。要根据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照归口管理、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大信贷管理组织框架,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二级信贷业务操作机构,并通过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有机衔接,实现既统一管理又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三)调整贷款政策,开发建立低风险优质客户群体。通过逐步调整贷款定价政策,降低优质,低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营销引导力度等手段,营销一批涉及石油、电子、交通、煤炭,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逐步使资产客户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以低风险优质客户为主流的资产客户群体。

(四)加大对存量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逐步压缩,增强担保、贷款重组,依法清收和贷款核销等措施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和不良贷款占比,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特别是对关联企业系列贷款出现的风险要统筹兼顾,力争平稳着陆。

(五)积极拓展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银监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借鉴其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经验,不断寻找通过资产置换、打包出售、软贷款、还本免息等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六)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加强对基层行和工作人员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章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基层行不良贷款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力度,增加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工作在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中考核权重,建立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激励机制,同时对清收转化工作不力,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部门进行处罚。

优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信息社会,优化企业成本管理是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企业运用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优势,并提出了企业运用用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途径;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套软件系统,是软件公司根据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特点而量身定制的。企业的任何部门在进行成本活动前,需要在信息系统上登录,信息系统根据企业的基础设置,在后台进行复杂运算,最后反馈成本管理意见。比如,生产车间接到生产任务,到仓库领取材料,必须先登录信息系统,输入生产某种产品多少产量,信息系统经过后台的运算,提示可以领取的材料种类及数量,并自动打印领料单。生产车间凭领料单到仓库领料。仓库必须严格按照领料单发出原材料。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际汇率上升与国内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企业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销售萎缩,企业资金循环不畅,无力扩大再生产,工业化进程受阻。可见,产品价格提高是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根本原因。有效的成本管理是控制产品价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数据量大。现代企业的工业化生产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很多独立的生产工序,每道生产工序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以及间接费用。因为工业化生产的复杂性,仅仅一种产品的一道工序可能就需要投入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材料,同时人工以及间接费用涉及到的成本数据也相当广泛可想而知,对于产品众多的工业化企业,生产工序纷繁复杂,每道生产工序涉及的材料、人工、费用等成本数据是多么庞大。

(二)数据存储分散。成本管理的相关数据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比如生产投领料数据在仓库,人工投入在生产部门,折旧费在财务部门,不同部门分别掌握一部分成本数据,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宏观上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只有当生产结束后,所有部门掌握的数据集中起来,才能够计算产品实际成本,但此时生产已经结束,浪费已经发生。

三、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优势

(一)准确、快速的数据计算能力。信息系统采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管理,计算机的优点在于计算准确、快速。一方面,信息系统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这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材料投放量管理尤为重要;另外一方面,信息系统数据计算速度已经进入云时代,快速的成本计算使企业能够掌握实时的成本资料。

(二)数据共享,及时发现偏差。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将企业所有部门的数据联结起来。成本项目发生后,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分散的零散成本数据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对生产材料领用、车间工序加工、产品完工入库等业务进行动态的反映,实现数据共享。企业能够及时得对生产过程中偏离计划成本的材料、人工等成本支出实时地进行揭示,及时发现超过标准成本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企业运用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事前计划。事前计划是整个成本管理的起点。在生产开始前,制定一套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计划成本体系。合理有效的计划成本体系是企业在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反复研究和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计划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其优势就是计划成本的实时更新。信息系统由于高速的数据运算能力,可以根据最新的技术水平以及材料价格对计划成本进行快速更新,更新频率能够达到每五天,甚至每天更新。而传统成本管理中计划成本的更新频率为每年或者每三年。在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计划成本的高速且准确更新对于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事中控制。首先,原材料成本管理。事前计划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制了详细的物料清单。生产任务下达后,生产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物料清单领料。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领用的原材料不够用,需要再次领料,必须由生产人员登录信息系统,向信息系统发出增加投料的申请,信息系统再次核算产品的成本并与售价比较,将比较的结果反馈企业管理人员,当管理人员许可后,信息系统才可以打印新的领料单。

其次,人工成本管理。与原材料成本管理类似,当企业需要增加生产产品的人工投入时,必须取得管理人员的许可。因为不同熟练程度的技术工人做相同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差别很大,获取的报酬也不相同,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直接计算得出使用哪位技术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最低,为企业节约成本。

第三,间接费用管理。间接费用包括修理费、水电费、车间管理人员薪资等。当企业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时,间接费用浮动相对较小。信息系统进行间接费用管理时采取鼓励节约的方法,即当间接费用降低时,信息系统向管理层发出奖励相关人员的提示。

第四,售价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原材料、人工以及相关费用的投入量,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当发现产品的成本有超过售价的迹象时,马上向相关负责人发出预警。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亏损,包括的进一步控制成本、提高售价以及放弃订单等。

(三)事后分析。事后分析是企业生产过程结束后,信息系统自动计算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额成本,分析超额成本产生的原因,追查责任部门。超额成本原因有很多,包括计划成本制定不合理、成本管理存在漏洞、企业外部因素。很多情况下,同一个超额成本可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造成的。存在多种原因的情况下,需要量化每种原因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确定责任部门,且纳入部门考核指标之内。对于成本管理不认真的部门,实施严格的惩罚措施,矫正该部门不利活动, 督促该部门发挥有效的成本管理职能。从根源上改进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丰贇.运用ERP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实施成本管理的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2010,(S1)

[2]刘楠萍.关于EGSL公司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06-01

上一篇:现代化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