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

2024-03-11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第1篇

1 研究背景

在企业现代建设中, 生产调度系统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关注。正如我们所知, 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炼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也随着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自动化操作, 对生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调度系统作为石油企业的中枢神经,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效益,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多采用的是集中式调度管理, 但是这种形式的调度管理效率低, 尤其是在当前的快速竞争的环境下, 因此, 必须要优化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 影响因素分析

要优化企业生产调度系统, 就要建立系统模型, 并从中分析关键因素, 从而提出优化方式方法, 以下是关于优化企业生产调度系统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目标函数, 从数学角度讲, 生产调度系统主要是以收益最大化与生产效率作为目标函数, 为此, 就需要在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 以最大努力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 以实现计划目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 若是涉及过多的约束条件, 那么必然就会影响到最佳解决方案, 甚至于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我们知道,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系统关系复杂, 系统庞大, 构建调度系统模型必然规模较大, 各个局部必然存在冲突, 所以, 局部目标实现最大化, 并不能实现整体目标的最大化。因此, 需要将原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作为缓冲点, 化解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从而降低问题难度。

其次是时间尺度。时间尺度在整个模型建立中, 也是极为关键性的因素, 因为调度系统的各项操作、开始、持续和结束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此, 对于时间尺度可以采用两者离散性时间与持续性时间相结合的方式, 以弥补其中的不足。

3 优化方法

3.1 功能架构

整个生产调度系统是建立于WEB系统上的一个平台, 使用SERVER数据库, 其有自身的导入系统, 物实质量数据通过EX-CEL工具获取, 或者是通过数据库与ODBC实现数据通信, 系统功能框架涉及到原料供应计划、产品出厂计划以及物料移动计划等信息, 通过生成调度方案、约束条件维护、生产方案、人工调整、结果确认等展示一个优化方案。

3.2 化化方法

传统的模型主要采用智能优化法, 在这里我们采用数学规划法, 这也是目前最为严格的一种调度方法。简单来讲, 就是通过对运筹学的运用, 将生产调度的相关问题一一转化, 使之成为数学问题, 通过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以及整体规划等手段, 运用决策分析, 以获得最优解。这种优化方法在于具有全局性, 能够有效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分配和排序, 但是需要注意在解决调度问题时必须要建立统一的模型, 从而减少计算偏差。

3.3 仿真分析

系统仿真法主要就是利用离散时间构建动态模型, 从而达到优化方案的目的, 具体的仿真如下:

4 结语

总而言之, 生产调度系统的建立为煤油企业实现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 提高了调度作业计划的准确性, 增强调度工作的可执行性, 提升了调度工作效率, 因此, 要加强对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的优化, 采用先进技术, 实现更好生产的统一调度管理。

摘要: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炼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也随着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自动化操作, 对生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这里主要针对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优化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优化,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涛, 王华.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优化方法[J].石油规划设计, 2014 (6) .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第2篇

方勇,一个干练而响亮的名字,一个睿智而大胆的校长,一个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人。1984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大物理系,历任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醴陵市教育局副局长、醴陵四中校长等职,现任湖南省醴陵一中校长。曾获得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等荣誉称号。任醴陵一中校长六年来,始终将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他认为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方校长带领学校老师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学校。

一、在困境中起步

坦率地讲,醴陵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开始并非新课程改革的自觉行动,而是源自于高考的压力。2006年高考成绩,学校处于历史的最低谷,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仅为30.5%,2007年略有回升,也仅仅只有37%,当时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成绩严重滑坡的背后有许多原因,但学校认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主观因素。那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2007年高考,学生在一道考题中的答题表现给了学校深刻的启示,也使方校长增强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的紧迫性。当年的文综第37题,题目的第一问给出了两个材料。材料(一)取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它列出了2001~2005年5年内中国制成品进出口的货物分类表及其对应的进出口金额;材料(二)给出的是这样一些事实: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或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题目的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和(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高考阅卷结束后抽样统计反馈的信息表明全省考生这一问的平均得分仅5.6分,醴陵一中文科考生估分情况同样很不理想。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十分简单、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却缺乏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尽管熟知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对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和运用。反思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独立自主阅读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表达的能力难以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年的暑假教师业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反思,广大教师一致认为,传统课堂亟待改变。这一点为学校第二年春季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2010年,正是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刚刚经历一次理性回归的时候,在当年的秋季开学工作报告中,方勇校长和教职员工再次对一组数据进行了解读。那年暑假,方勇校长先用了上十天的时间对全校157位统考科目的任课教师从2007年下学期至2010年上学期六个学期教学成绩的积分(每期满分为10分)进行了统计,然后再对四个不同分数段内的教师人数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最后方勇校长又对每个分数段内教师的年龄段进行了一个分析对比。这样,学校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32岁以下的任课教师54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为32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60%;32岁至45岁之间的任课教师人数80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29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36%;而45岁以上的任课教师人数是23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5人,只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21%。这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告诉学校:有效课堂是有效信息的有效传递,教龄长不一定成绩好,讲得好也不一定成绩好。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尽管他们的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但教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老年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课堂需要技术支撑”的命题,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0年的岁末,湖南省教育厅为了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下发了《关于严禁中小学节假日补课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学校及其教师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纠正违背教育规律,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补令”,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包括醴陵一中在内的那些依靠加班加点、苦学苦教提高升学率的一批学校。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务必由单纯依靠加大劳动强度和延长学习时间向依靠科学施教、精致管理转变。

几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改革初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功利思想逐步转变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正因如此,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也愈来愈坚定。

二、在借鉴中创新

自2008年上学期起,醴陵一中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至今历时已近五年,学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变观念,借鉴经验

2008年上学期学校分三批派出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兖州一中考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这两所学校学校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室里学生的课桌对了起来,黑板降了下来,课堂活了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课堂从教学制度层面发生了一些真正的变革:一是“导学案”导学制度;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制度;三是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认为,这正是学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考察学习归来之后,老师们便开始模仿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5+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但由于师生思想准备不充分,偏离了校情实际,再加上教学理论方面准备不足,课堂教学改革仓促上阵,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课堂也活了起来,但处于一种盲目和无序的状态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改革初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广大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师生产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趣和愿望,在行动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自主创新,探索定模

从2008年5月上旬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步探索适应于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确定高一年级作为前期试点年级;二是成立课堂改革组织机构,负责全面规划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收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成立课堂教学建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规章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三个项目攻关小组,任务是构建具有醴陵一中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导学案编写细则、集体备课工作规程和小组合作学习制度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制度方案;四是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培训;五是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学校汇编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同时,高一年级的课堂全面开放,向高二和高三年级辐射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2008年下学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广大教师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改、改中创。同时,学校使用行政的手段如通过电视监控、录像等办法加强课堂监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单独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强力推动改革工作。半年的努力,课堂教学模式初具雏型,学校提炼总结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目标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出台了《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方案,建立了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导学案编制和使用、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从此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阶段:直面困惑,理性回归

进入到2009年上学期,课堂教学改革历时将近一年的时候,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相继出现,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出现了教学成绩(肄业年级与兄弟学校联考)明显滑坡的现象,师生的教学改革热情也逐渐降温,甚至一度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候。课堂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却换不回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了两项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召开了一系列的师生座谈会。取样于8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轻松自信且主动学习的仅占3.4%和2.1%,而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分别占到63.5%和6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单独讲授的时间应在25分钟以上的学生分别达92.9%和90.6%。事实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明显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被课前、课后各学科雪片似的导学案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后对教材及时的巩固和复习;学生对教师包办替代式的讲授仍然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而来自全体任课教师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多数教师的课堂容量减小,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学生合作讨论、展示与交流耗时低效;教学模式僵化,学科魅力缺失等。尽管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那就是6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个年级分别有70.8%和60.1%的学生赞成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希望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而大多数老师也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可废止,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步子不宜太大,应稳步进行。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认真听取来自师生甚至家长的一些意见,全面分析,冷静思考,仔细权衡,慎重决策,及时出台了醴陵一中[2009]04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三条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对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难题,学校需要以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反思、总结和分析判断,要及时矫正和改进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文件适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以及学习小组编制的意见,进一步控制和精简精编导学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意见,进一步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思想精髓的意见等三条指导性意见。文件还特别强调:对“五环节”教学模式要整体把握,务必落实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核心教改理念,学校适时提出要将“五环节”理解为“五要素”,这是一次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和创新。这一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了一个“软着陆”的缓冲作用,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一种尊重客观规律和校情实际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避免了因急躁冒进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的尴尬局面。

第四阶段:健全完善,稳步推进

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首先,学校对2008年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并且将过去几年改革的成果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制度的形式将改革的要求固化下来,克服了师生在改革中的一些随意性和惰性。

三年多的课改,学校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学校认识到课堂改革推进不够顺利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低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要突破教学改革的瓶颈,必须改变目前低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健全。任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最终不可能依靠群众的自觉性来完成,而必须通过行政的力量去推动。因此,现阶段学校正在加强的工作是以推广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科研成果为着力点优化校本教研模式,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是健全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制度,为推动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第三部分再做详细介绍。

三、在探索中完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它按照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进,确保学校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伊始,学校就成立了由方勇校长亲自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其次,广大教职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开展课改工作的重要群众基础。学校经常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读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理论资料,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和课改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本中指出:“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习方式,要改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认为《纲要》的要求,就是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谁愿不愿意搞的问题,而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表现,反映的是一位教师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和立场,不允许有一位教师在改革中出现因思想上的懈怠而掉队。

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只有置身于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之下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一条底线,那就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仍然巨大的现实环境下,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一是严把“课程开设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力争开好各门课程。本着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丰富活动课、开发校本课的原则,构建了一个适应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且落到实处。譬如,在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感到课时不够用的情况下,学校仍坚持每周安排白天两节正课的时间让学生进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保证每周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统一收看一周电视时事新闻,每周不少于4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等,而且还将阅读、时事新闻、书法等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均纳入学分认定,确保各类课程的合法席位。

二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是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代价则有悖于改革的目的。只有真正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课改才能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过程中,学校认真地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坚决杜绝节假日随意补课等加班加点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特别注意优化教学环节。譬如,在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学校有别于其他一些学校。首先,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加强集体研究,尽力提高其编写质量,导学案内容要做到精心编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减少学生对其他资料的依赖性和重复劳动,特别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在课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目的就是要提高45分钟的课时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学习负担。又如在作息时间方面,不管任何情况,即使是高三年级总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也要求所有学生每天中午在公寓楼休息一个半小时,确保他们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⒊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为改革保驾护航

2007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醴陵一中已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即“二级”“双向” 目标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为了继续用行政的力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转化成为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醴陵一中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将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态度和成效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把各年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情况作为评价年级工作的重要项目。通过制度建设把改革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坚决杜绝课堂教学走回头路的现象发生。

⒋深化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树立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科研意识,努力将教育科研课题贴近日常教学工作,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创建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题,以教研为载体,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格局,切实解决一些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一是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到教育科研轨道。《“五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能力、情感”磁感线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责任心的实验研究》作为醴陵一中“十一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营建校园亲情磁场激活中学生自主责任心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已经完成了“初步探索自主学习培养自主责任心的有效策略”“初步探索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的有效策略”等六个研究子目标,已经于2011年正式接受省教科院的结题验收,且评定为“优秀”等级。

二是深入推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每学期各学科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难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一至两次主题观察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各学科要切实解决一两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是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坚持“六三一”课堂研讨模式,即每学期推出六堂校级观摩课,每个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三堂组内研究课,每个教师上一堂汇报公开课,倡导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在反思中成长

⒈收获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将近五年,学校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和成功。

⑴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自主学习的责任心和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二是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学习习惯明显好转,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基础知识更为扎实,学困生与尖子生之间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五是学生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有所提高,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对近年进入大学的毕业学生进行的跟踪调研结果表明,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01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瑶同学今年上学期给母校的来信中写道:“我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大一三班的班长。 来交大半年时间中,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也参加了许多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等,加入了许多组织,如物理系学生会,大学生联合会等。我为自己所取得的荣誉感到高兴,但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我高中培养的习惯和精神。 我认为母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对我产生影响深远。我不能忘记,那时小组讨论的激烈场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正是在那种气氛中,才造就了今天的我:积极大胆,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演讲;虚心请教,学会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自己分析问题更加全面。另外,小组合作之前当然要自主学习,于是我就养成了坚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得以保持优秀的成绩。 我很感谢高中接触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我一定会坚持我的精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请母校能够继续坚持这种改革。”

⑵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以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重要标志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从2009年实施全省学业水平考试以来,醴陵一中近四年的一次性合格率分别达到99.08%、99.8%、99.88%、99.0%,2009年和2010年分别位居全省第六名和第八名。

高考成绩从2006年至2012年七年来,本科二批以上一次性上线率分别为30.5%、37%、40%、52%、67%、68.4%、74.5%,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上线率明显提高,与课堂教学改革前的2006年和2007年相比可谓有大幅提高,特别是今年的高考成绩高分考生明显增多,且一本上线人数达到320人、一本上线率达38%。

⑶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办学思想不断端正,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身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随之更加凸显。以学校体育工作为例,高中三年时间学生坚持不辍地每天进行一千二百米晨跑以及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从每一学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耐力、肌肉力量显著提高,肺活量明显增大,常见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普遍提高,特别是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实现了从“黄牌”到金牌的跨越。2005年至2007年在全省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名被省体育局“黄牌”警告,时隔四年之后,2011年8月份组队参加在慈利举行的70多所学校参赛、强手如林的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湖南省宁乡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醴陵一中获团体总分全国第十三名,游娜同学获女子一百米栏银牌并破全国中学生纪录;在2012年湖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学校团体总分第二名。

⑷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醴陵一中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书香校园工程的落实,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教改能力以及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明显提高。2008年—2012年上学期四年来,教师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210多篇,其中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和“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论文就有十多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者获奖。

此外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主要表现为教师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增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把握更加到位,对“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基本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初步克服了模式化的倾向,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基本杜绝。教师参加国家、省、地级教学竞赛成绩斐然,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瞩目。仅仅从2008年下学期至今年上学期四年时间内,就有3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2人获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1人获地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⑸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近三年来到醴陵一中交流的省内外兄弟学校达一百六十多所,3300多人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2008年十月份省教育厅对全省示范性高中督导检查评估中,醴陵一中优质课达标率达61%、优良率达100%,居全省迎检学校之首,评估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获省厅督导评估综合表彰奖励。2009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报道:“湖南师大附中、醴陵一中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实绩较为突出。”

同时,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作为株洲市普通高中的唯一代表,2010年12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2011年11月全省基础教育高中课程改革现场研讨会在醴陵一中召开,学校向来自全省的150多所兄弟学校全面开放了课堂。

⒉反思

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说:“课程改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幅蓝图。”鲁迅说过:“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就搬得动。”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收获不小,但的确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挫折,深感被人们曾经称之为“课改禁地”的普通高中课堂的变革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真的不小。方勇校长的主要感受是:

第一,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是改革的强大阻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品质的重要瓶颈。

第二,学校领导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欠缺以及还不够精细到位的教学管理,难以保证改革的深入持久和真正取得实效。

第三,许多学生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之后同伴之间更加激烈的学习上的竞争,容易形成保守和自我封闭,合作学习以及同伴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愿望并不强烈,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第四,普通高中尤其是学校农村地区县级一中这类省级示范性高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在高考升学率上不敢有丝毫的闪失,课堂教学改革犹如是“戴着镣铐跳舞”,放不开手脚,广大师生以及家长对待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上顾虑重重。其次,相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普通高中课程的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增多,课时较为紧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又非一日之功,真正全面开放的课堂,要确保教学进度实非易事。

反思过去几年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要使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有效推进,方勇校长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第一,要争取各级组织的支持,做好必要的社会宣传,减轻学校高考升学率方面的压力,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相对宽松的外围环境。

第二,要进一步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课改理念。同时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要尽力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引领,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培训提高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顺利进行。

第三,要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行更加精细到位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一种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教师队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四,要做好学生方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发动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意义,促进他们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创造条件建立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做好一定的初、高中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工作,为学生适应高中的课堂做一些铺垫。

方勇校长深知,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的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契机,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文章以1995年至2009年国内房地产行业全部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行业角度对资本结构与业绩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每年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作为资本结构与绩效的衡量指标,形成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它们之间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均衡关系,并且短期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表明企业实现绩效最优化,不仅需要考虑当年资本结构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历年的资本结构情况。

【关键词】 资本结构;绩效;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公司财务学理论的重要领域,也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面临的重要实际问题。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者绩效最优化。因此,研究资本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分析是否存在资本结构最优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企业的绩效总会受到前一年或者前几年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会受到上一年或者前几年的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中的协整关系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长期和短期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由于每个公司都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或绩效最优化者,因此就某一个行业来说,也如此。以行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也更具有普遍性,不会由于个别公司的某些特殊因素影响结果,这将对整个行业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从行业角度研究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纷繁复杂的资本结构理论流派中,学者们关于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五大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鲁靖文、朱淑芳(2008)以我国23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李嘉隽(2010)对中国11家航天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绩效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是中国航天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性。国外学者Jesen,Solberg and Zorn (1992)对管理者和负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与负债比率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宋力、张兵兵(2010)对持续经营的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的绩效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关系。王娟、杨凤林(1998)以沪市46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本结构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资本结构与绩效呈正相关。为研究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龙莹、张佳林(2003)以我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国外学者Masulis(1983)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得出了企业绩效与其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第三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互不影响。杜利文、姜勇(2009)选取深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程大友(2004)也做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关系不显著,提高或降低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的绩效影响不大。第四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呈现二次线性相关。鲁靖文、朱淑芳(2008)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234家上市公司从2003年到2006年数据,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除了呈负相关,还存在二次线性相关。第五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和绩效二者间的关系表现在图形上呈倒“U”型。即达到临界点以前二者是正相关关系,过了临界点二者是负相关关系。龙莹、张世银(2009)以安徽省3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结果得出了资本结构和绩效二者间的关系表现在图形上呈倒“U”型。朱海艳(2010)以2008年山东省A股公司作为样本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山东省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呈倒“U”关系。

综上所述,关于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研究,国内外的结论众说纷纭。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统一的定论。由于社会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和不同地域下,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对绩效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上述文献,多数是通过截面数据进行研究的,以某个年度的数据进行研究,即是从横向的角度出发,探讨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主要是体现静态方面的关系。这种统计方法使结论时效性受影响,目前还很少学者从纵向来研究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即是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把过去时期的变量本身的影响也考虑进来。一般来说,当期的资本结构会受到前一期资本结构的影响,或者是绩效也受到前一期资本结构的影响。与此同时,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因果关系不一定同时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时间的滞后。因此,研究绩效和资本结构之间的长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择

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资金来源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考虑到由于股权资本市场价值的波动性,以市值计算的资本结构指标不稳定,所以本文选用在实证研究中通常采用的账面资产负债率(D/A)作为自变量。反映绩效的指标有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但是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有等效作用。要是把这些指标都选用,可能会导致指标作用的重复性,将会导致变量的自相关,影响实证结果。因此,本文选取体现公司股权价值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因变量,因为它可以反映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就越强,运营效益也就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同时它也是一个适应范围广、通用性强、不受行业限制、在国际企业综合评价中使用率非常高的指标。

(二)样本数据以及处理过程

基于国内以往的实证研究在数据处理时,删除了赢利为负数的企业或者是账面资产为负数的企业,一般将ST和PT公司进行了删除。这样处理,就使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生了生存偏差,使得企业资本结构整体偏低。考虑到行业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了1995年到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全部上市公司的相应数据,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应处理。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行业绩效和资本结构之间的长期关系,因此需要算出每年的相应指标的数据。这里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房地产业的每年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由于不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在行业的权重不一样,简单地将所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加总之后平均得到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会有所偏差,因此本文用以下方法计算:

行业资产负债率(DA)=该行业负债总额/该行业资产总额

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该行业净利润总额/该行业平均净资产总额

其中,每年行业资产负债率记为DA,每年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记为ROE,算出来的两个指标的数据如表1。

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时间序列图如图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及其协整关系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的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因此不能对其贸然进行 OLS回归,否则会导致伪回归。因此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克—福勒检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运用软件EViews6.0进行分析,得到各序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首先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表明,ROE和DA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序列,说明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根据协整理论,ROE和DA的阶数相同,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使用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结果表明,滞后阶数为1的模型各方程拟合优度很好,模型的滞后期是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因此,协整检验的滞后期确定为1。

从检验结果可以得到, ROE和DA的协整关系如表3和(1)式所示。

ROEt=-0.131775+0.372518DAt (1)

t=(-1.552423)(2.476279)

R2=0.320509 DW=0.752078 F=6.131958

其中,从相应的检验数据也看出,在显著性为5%的条件下,模型拟合度较高,通过了相应的检验。为检验两变量ROE和DA是否协整,根据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EG检验:如果两变量是平稳的,直接可以采用标准回归技术处理;如果两变量是非平稳的,求出两变量的单整的阶,若单整的阶相同,则可进入协整检验。由于以上的ADF检验已经证明ROE和DA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同时它们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这里主要是对该式计算的残差序列et进行迪克—福勒检验(DF,Dickey-Fuller Test)即DF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DF值是-1.971230,小于5%的显著水平下的DF值-1.968430,在该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参差项是平稳的。因此,房地产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存在一阶协整关系,说明了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由(1)式可以得出,长期内,房地产业资本结构对绩效有显著影响。

(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房地产业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了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成为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ECM整合了短期动态和长期均衡,并且没有损失长期信息,也可以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导致的问题,特别适用于小样本数据模型,避免因样本数少而出现估计的回归系数有偏的缺陷。

其中,误差修正模型为:

Δyt=α1 Δxt-λ·ECMt-1+ut (2)

其中,ECMt-1=yt-1-b0-b1xt-1

λ是修正参数,α1是短期参数,b1是长期参数。

由于其残差序列et是平稳序列,以它作为误差修正项,经过多次试算(去掉不合理模型),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ΔROEt=0.123427△DAt+1.064244△DAt-1-0.344535△ROEt-1

-0.680078et-1(3)

t=(0.304974)(3.806865) (-1.913597) (2.986009)

R2=0.745342 DW=1.249817 SE=0.017927

该模型拟合度较高,方程通过了F检验,△DAt-1,△ROEt-1,et-1通过了t检验,其变量的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的符号一致,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然而在该模型中,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可见,行业绩效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规模、成长能力等其他变量的影响。但总体上来说,方程的显著效果良好。由短期动态关系分析结果来看,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的短期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正向影响,也就是房地产业资本结构对其绩效有正面的影响。从(1)式和(3)式来看,当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123427,长期影响为0.372518,而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对本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系数为1.064244。同时,上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对本年的绩效也存在着影响,影响系数为-0.344535,是负效应。

从(3)式进一步分析,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长期均衡效应对短期动态的修正幅度为68.0078%,如果上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长期均衡误差et-1为负,则通过资产负债率的变动带动本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往高的方向变动,也就是提高了绩效;反之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过快增长则可通过资产负债率使净资产收益率增长变慢,即资产负债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起到调控作用。

五、结论

本文以1995年至2009年房地产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行业资本结构与绩效的长期关系,以行业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指标并形成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从纵向和横向分析行业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在长期内,行业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资产负债率增加会促进净资产收益率增加。这将会使行业绩效提升,也即资本获利能力增强。这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增加意味着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提高了,这为利润总额的上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会促使公司的获利能力增强。

2.短期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短期均衡关系显著。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机制。当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有短期影响,但方程的参数显著性不高,说明方程的拟合效果不是很好。可见,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除受资产负债率影响之外,还受模型以外其他变量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影响。然而,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对本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影响,而且是正效应。说明资本结构对绩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效应。因为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留到下一年的债权性资金越多,企业进行经营性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强,将会导致本年绩效提升。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果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决定资本结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证实了资本结构与绩效具有短期与长期均衡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资本结构对绩效有滞后性的影响。因此,一个企业要提升获利能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考虑当年资本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需要考虑历年的资本结构情况。

【参考文献】

[1] 鲁靖文,朱淑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11).

[2] 宋力,张兵兵.国有控股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10(3).

[3] 李嘉隽.中国航天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3).

[4] 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 张荔.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6] 杜利文,姜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9).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第4篇

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 在一定的范围和时期内, 以知识为基础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资产。智力资本由管理技术、新产品、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如企业商誉、品牌、名称等大量创新成分, 以及企业员工的技能、忠诚度、关系网络等人力资本所构成。智力资本具有独占性、属人性、不完全替代以及模仿性, 因此使用智力资本需付出较大成本。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承载者可以通过企业培训以及自己钻研业务和学习等途径来丰富其知识结构和资源, 来提高企业创造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并促进智力资本增值。此外, 企业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承载者可能会因知识老化、提出辞职或自己身体状况恶化等因素而发生损耗。

2 智力资本的会计管理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 相比于财务资本, 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增值贡献地位在逐渐提升, 因此必须要对企业智力资本的会计管理有清晰的认识, 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 智力资本会计假设内涵为财务资本投入群体与拥有智力资本群体都会与一个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 其会计假设应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以及货币计量。其次, 智力资本的会计目标是向智力资本和实物资产投资者提供信息。由于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 因此拥有智力资本群体应有了解与其相关的会计信息权力, 并且在拥有智力资本的群体中, 每一位个体都应了解彼此之间的价值。再次, 智力资本会计反映的对象应该是拥有智力资本的群体, 而不是作业型劳动者。最后, 在进行智力资本确认时, 智力资本不应简单的视作将人力资源的费用资本化, 而是应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此外, 智力资本会计的相关信息应单独列项, 以此来确保企业原有财务报告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3 优化智力资本会计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智力资本管理机构及制度

企业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智力资本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明确智力资本管理的对象、程序、方法等。同时, 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严格管理智力资本的开发、转让、投资、利用。此外, 企业如果发生合资、并购等, 要对智力资本进行科学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一旦发生智力资本产权变动, 要加强对其保护力度, 防止其流失。

3.2 完善企业智力资本会计科目及报表

有些企业的市值要高于其资产总额, 智力资本的价值就是市场价与资产价的差额。企业可以依据行业平均有形资产收益率, 计算出企业有形资产收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进而确定智力资本创造的经济利润以及智力资本数量。企业的资本成本是由物质和智力资本成本构成的, 其中智力资本成本也分为权益和债务资本成本, 企业将智力资本纳入会计管理过程中, 应将无形资产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智力资本的成本通常包括取得成本如招聘、安置等, 使用成本如工资、奖金、保险等, 开发成本如培训费等、离职成本如解雇金等。智力资本的会计信息应在期末对其进行单独汇编, 并形成相关报告。同时, 企业智力资本会计的有关信息应单独列项以保证原有财务报告的完整性。此外, 企业可在“无形资产”账目中设立“智力资本”科目, 并对其进行独立核算, 并在财务报表中资产类单独设立“智力资产”项目, 在所有者权益类下单列“智力资本”项目。

3.3 规范企业智力资本核算

对智力成本进行会计核算, 可以给投资者提供关于企业潜力和价值的有效信息, 使企业可以更深刻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和优势, 并加以利用。智力资本和资产对企业的利润分配和财务状况会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智力资产只会增加或减少, 没有分摊与折旧问题, 因此应对智力资产的价值定期重新进行评估, 并对其及时进行调整、确认、入账, 与智力资本和资产相关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智力资产账户属于长期资产账户, 可用来对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额进行核算, 并按个人设置明细科目。此外, 企业应强化智力资本会计的管理、监督以及智力资本的核算作用, 提高智力资本的利用率。另一方面, 企业应制定具体详细的智力资本核算准则, 界定主体权益索取者的实际身份, 分析不同资本类型主体权益的不同贡献度, 并企业的智力资本的投资、评估、处置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同时, 对智力资本的价值要进行科学计量, 并对其损益以及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 保障智力资本信息的准确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应加强对智力资本作用的重视程度。智力资本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 可以衡量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并成为对外披露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自身的优势, 加强对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 完善智力资本管理机构及制度, 并且要对智力资本会计科目及报表进行完善, 不断规范并完善智力资本的会计计量和核算方法。

摘要: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知识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 企业的实际价值已不只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还应包括知识产权以及员工的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等, 也就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也是其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智力资本不仅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其保持市场竞争力, 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资源, 因此要对智力资本进行科学的会计计量与核算。本文首先介绍了智力资本, 并对智力资本的会计管理进行了概述, 最后提出了优化智力资本会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优化,智力资本,会计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苏明.智力资本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2] 高娟, 汤湘希.智力资本作用机制: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调节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 2014 (6) .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文章基于1994—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设定的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优化和城乡收入比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进程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税制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比同时产生增加和降低两种效应;地区间税制优化与城乡收入比变化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增加幅度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税制优化; 城乡收入比; 直接税

引 言

分配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石,公正的分配制度是“给每个人所应得的”。①保持适度的收入差距对于市场经济是有利的,但是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引起诸如贫困、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问题,从而妨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GDP达到了472 881.6亿元,人均GDP达到35 181元,但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向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警示,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呈持续扩大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57:1,经过短暂下降以后,从1985年开始扩大,到2005年收入比率上升为3.2:1,到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比率又上升为3.3:1,2010城乡收入比为3.2:1,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水平比率1.5:1②的水平,要是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实际收入比率会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97③,接近警戒线。整体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很多,学者们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没有异议,对产生的原因从政策偏好、农业特性、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户籍制度、两元社会等多视角进行了探讨。当然,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列出了部分代表性的文献,为引出笔者的分析奠定基础。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王洪亮、徐翔(2006)认为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比地区间收入不平等更大,城乡间人口流动倾向于推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地区间人口流动有助于收入不平等的缩小。在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生活费用的差异和各类隐性补贴后,李实、罗楚亮(2007)对城乡之间以及全国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计,表明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后,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如果考虑到隐性补贴,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非常高。李实(2011)觉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最大程度的收入不公。

政策偏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陆铭、陈钊(2004)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实施的城市偏好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白雪梅(2004)用1982—2000年的经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陈斌开、张鹏飞和杨汝岱(2010)基于2002年CHIP数据考察了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对城乡收入的影响,证明了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林毅夫、陈斌开(2010)的研究结论是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资本积累率降低、城市化进程放慢和城乡工资差距持久扩大。王立成(2010)认为产业偏向政策、城市化水平滞后、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因素等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彭新万(2011)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深刻根源是农村居民长期遭受教育、就业及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性排斥。钟爱军(2011)认为教育差距过大是形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刚(2011)得出了国家在城乡之间非平衡性和非均等化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纪晴(2011)认为贷款过度偏向工业和城市的金融中介扭曲导向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业、农民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曾国安(2007)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陈玉光(2011)则认为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上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风险高、比较效益低的农业生产特性,使得国家用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使农民增收的努力收效甚微。高帆(2012)用1978—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分析结果显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和结构转化偏差。

经济增长、贸易全球化、城市化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黄祖辉、王敏和万广华(2003),杨灿明和孙群力(2011)的研究都得出了我国现阶段的转移性收入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反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结论。周云波(2009)认为城市化引起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李勋来(2009)把城乡收入差距最根本、内在的原因归因于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李秉坤、赵研博(2010)的结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刘长慧、李宇哲(20l1)认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张汉林、袁佳(2011)认为,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康旭(2011)把造成居民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市场化进程中权利的过度介入或膨胀起来的非市场化因素,如国有资产被少数人侵吞,垄断行业的分配缺乏有效监督,非法收入,官商权钱交易,税收手段未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等。

两元社会与户籍也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林毅夫等(2006)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外出务工对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减少城乡差距有很大意义。肖文海(2007)的研究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功能不全、信息闭塞、农民参与市场的费用高等维持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陈宗胜(2008)认为决定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非农业的二元对比、就业负担系数之比、两部门分配系数比和农村工业化水平。邢春冰(2010)认为改变了户籍身份的永久移民与没能改变户籍身份的临时移民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永久移民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高、处于收入分布较高位置的样本减少,阻碍了城乡差距的降低。樊纲(2011)认为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使得城市居民得到的远远高于农民能够得到的东西,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税收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彭海艳(2008)、张世伟和万相昱(2008)、王少国和李伟(2009)发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对降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王志刚(2008)利用宏观数据计算的基于波动性的累进度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累进性较弱。寇铁军等人(2008)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库兹涅茨指数三种指标对税前、税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调控效果微弱。胡汉军和刘穷志(2009)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表明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均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锦文(2010)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失效,大量富人偷逃税款,导致“逆向调节”的后果,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韩仁月、孙彦彦(2010)运用1996—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最优税制结构和各地区维持现行税制结构的效率损失,证明了多数地区间接税超过最优值,西部地区产出损失最高,现行税制结构加剧了地区差距。欧阳操(2010)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和收入不良指数三个指标证实了现在的流转税不利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公平。赵福昌(2011)指出现有的税制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调节。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农业自身的特性、历史因素,经济政策偏好、流转税、劳动率差异等都会对城乡收入产生影响。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注意到人们忽视了税制结构的变化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现有的税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缺乏税制结构变化的经验分析。这为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以下的研究将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定量考察分析不同地区的税收结构变化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为税制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还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二、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一个悖论

市场经济中,税收不仅是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各个税种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搭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税制结构。当今社会,各个国家一般都是以一个或两个主体税种辅以其他税种构建复合税制,期望发挥不同税种的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税收根据税负是否可以转嫁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是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是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或以间接税为主的不同税制结构。相比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我国现在则是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不同税制可能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利于政府组织收入,具有效率优先的政策倾向。间接税的征税对象几乎涉及一切商品和劳务,在征收时无需考虑生产者的盈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只要有消费行为,就会产生税收,税源丰富,并且计算简单便于征收,可以保证税收及时足额取得,为政府筹集收入,因此间接税彰显了税收组织收入的功能,在调节经济作用上比直接税作用更大。但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的调节分配作用不足,因为间接税累退性使得低收入者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低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占他们收入的比重一般都高于中高收入者,所以间接税比重过高明显不利于收入差距缩小。

与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相比,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和公平优先的政策倾向。因为直接税的征收,必须要考虑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贯彻公平课税原则,量能赋税,收入高者多缴税,收入低者少缴税或不缴税,所以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分配不公。

因此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中可以看出整个税制体系的政策倾向,如果间接税比重较大则意味着税收调节更注重于效率有可能对公平产生不利的影响,反之则是表示政策倾向偏向公平有损效率。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直接税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收入公平分配,间接税为主的税制转化为直接税为主的税制过程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应该具有一致性。所以国家也确立了适当降低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建立一个组织收入和调节分配功能兼备的税制体系的目标。

根据理论分析,伴随我国的税制优化过程收入差距应该随着直接税的比重提高有所降低,然而事实上我国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基尼系数呈不断扩大趋势,200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基尼系数是0.43。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52。④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也在扩大,从1978年的2.57增加到2011年3.13⑤,这和我们的理论分析是相悖的。

以下笔者将会用我国省级单位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分析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寻求悖论的解释。

三、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和计量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间接税。依照现行的税制,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6种税收为间接税,鉴于研究的需要,并没有采用间接税的总额,而是用间接税占税收的比重作为自变量,用X1。

直接税。自1994年分税制以后,在间接税的税种一直没有变化,而直接税的税种,随着国家税制的调整,有了小幅的变动。1994年设置23个税种⑥,其中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和牧业税共17个税种属于直接税。在这以后,随着企业所得税、农业税等的改革,到2008年中国的税制一共设立20种税收⑦,其中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烟叶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共14个税种属于直接税。当然,根据研究的需要,这里采用直接税占税收的比重,并用X2表示。

城乡收入差距。国内学者常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也采用这种方式,并命名为城乡收入比,用Y来表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期间选取1994—2010年,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原始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税务统计年鉴,鉴于数据获取原因和关税的比重较小对结果影响不大,这里间接税没有包括关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各地区城乡收入的原始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各地区统计年鉴,其中,城市收入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城乡收入比是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的。

(三)计量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是近年计量经济学重要的发展之一,为我们构造和检验比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分析的工具。常见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变截距模型、动态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类。⑧

鉴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我国税制结构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和我国地区间经济、税收构成、城乡收入,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存在,笔者认为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更有助于问题的解释,故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Yit=?琢it+?茁1X1it+?茁2X2it+?滋it

其中,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不同的时间,Yit表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城乡收入比,X1it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直接税比重,X2it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间接税比重。

四、计量回归结果和分析

(一)数据分析

从全国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变化趋势来看,呈现直接税比重上升和间接税比重下降的趋势(表1)。从表1选取东部地区的广东和浙江、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河南,西部地区的新疆数据看,全国的税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广东直接税比重从1994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42%,浙江直接税比重从1994年的17%上升到2010年的40%;中部地区河南直接税比重上到2010年的35%,安徽直接税比重上升到2010年的31%;西部地区的新疆直接税比重则从1994年的16%上升到了2010年的26%,变化趋势全国呈现出统一性特征,而且也发现直接税的比重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的变化特征比较复杂,并没有呈现明显的趋势变化特征。广东省随着直接税比重的增加,城乡收入比并没有明显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94年的1.92增加到2010年的3.03;浙江省的城乡收入比也有所扩大,从1994年的2.28增加到2010年的2.42;安徽城乡收入则呈现出与直接税比变化趋势类似的特征,城乡收入从1994年的3.12减少到2010年的2.99;河南省从1994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比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0年城乡收入2.88比前几年均有所降低;新疆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变化比较明显,从1994年的3.39下降到2010年2.94。从表面上看,似乎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并没有明显地降低城乡收入比,但这也恰恰反映了收入比变化影响的复杂性,而且,对比这几个地区的数据,可以明显地发现最近几年来,随着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比明显地比前几年有所缩小,并不能因此否认税制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比的调节作用,因为税制结构变化需要各个税种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有一些税种偏离了它的调节功能,也会影响到直接税调节城乡收入比的效果。

表2给出了全国的这些数据描述性特征,从结果看城乡收入比最大达到5.15(西藏地区1996年数据),最小为1.6(上海1997年数据),平均值2.91,直接税比重最高0.67,平均值0.29,间接税比重平均值0.71。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以防止非平稳时间序列影响回归结果造成“伪回归”。为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给出如下常用的四种检验形式,分别对Y、X1和X2三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Y、X1和X2的水平检验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现为非平稳性特征,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检验表明能拒绝有单位根原假设,呈现平稳性特征。因此,采用Y、X1和X2的对数形式进行建模。

(三)面板方程的估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设定的面板模型,用EViews6.0软件,得到了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参数估计的结果看,各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号为负,与理论分析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变化方向一致,即直接税比重提高和间接税降低可以缩小城乡收入比,模型adj-R2达到了0.86,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变化特征如下:

其一,各地区的直接税比重变化和城乡收入比负相关,直接税对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幅度地区差异大。从整体看,各地区参数都为负,表明随着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会下降,这和理论分析结论相一致,表明国家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方向有助于减少城乡收入比。但是也发现地区间的效果不一,黑龙江和吉林的系数只有-0.1768和-0.1183,意味着当直接税提高1%时,黑龙江和吉林的城乡收入比下降幅度只有0.1768%和0.1183%,效果较弱;西藏、云南和北京的调节效果最好,弹性系数分别达到了

-0.6324、-0.6016和-0.5583,新疆、重庆、贵州分别以-0.5149、-0.4931和-0.4766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广东(-0.4541)和北京以外,江苏(-0.2235)、上海(-0.2173)、山东(-0.3057)、福建(-0.3312)和浙江(-0.3453)直接税调节城乡收入比的效果明显落后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比如青海(-0.4699)、陕西(-0.4550)和甘肃(-0.4602)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直接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各地区的间接税比重变化和城乡收入比负相关,间接税对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幅度地区差异大。这是很有意思的结果,因为根据理论分析,间接税比重的变化应该和城乡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间接税比重下降,城乡收入比减小,这也可能造成税制结构优化没能和城乡收入比同步下降而是扩大城乡收入比的悖论的一个解释。对比发现,贵州、吉林、山西、广西、陕西、云南和西藏地区城乡收入对间接税的弹性变化较大,分别达到了-2.4816、-2.4239、-2.3775、-2.2572、-2.1141、-2.0864和

-1.9393,这就意味着当间接税下降1%时,这几个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分别增加2.4816%、2.4239%、2.3775%、2.2572%、2.1141%、2.0864%和1.9393;天津、浙江、上海、北京和福建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6990、-0.9967、-1.0854、-0.6815和-1.2875,明显低于经济落后地区,预示经济发达程度与间接税对城乡收入比的变化呈现相反变化趋势。

其三,各地区间接税弹性系数明显大于直接税弹性系数,造成了城乡收入比增加。两个弹性系数差吉林的-2.3056最大,其次是山西的-2.1344,贵州的-2.005排名第三,这表示当面临直接税比重提高时,一方面会带来城乡收入比的下降;另一方面下降的幅度被由于间接税比重下降带来的城乡收入比上升幅度所抵销,造成了城乡收入比增加,而不是减少的事实。即便是弹性系数差最小的北京(-0.1232)、天津(-0.3963)和浙江(-0.6514)三个地区,实际的城乡收入比也没有明显缩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了税制结构变化和城乡收入比变化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现有税制结构优化进程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尽管最近几年城乡收入比有所下降,但没有根本改变城乡收入比有所扩大的趋势。这并不表示否定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助于减少收入差距的基本理论依据,问题主要在于我国的直接税体系不完善,没有发挥直接税应有的调节功能,影响了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和效率。

二是直接税比重的提高(间接税比重的降低)对城乡收入比会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一个是增加城乡收入比;另一个是降低城乡收入比,综合的效用取决于两者的对比关系(两者的弹性系数)。

三是地区间税制优化与城乡收入比变化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增加幅度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弹性系数差山西是-2.1344,浙江是-0.6514,这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域特征基本吻合。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增加直接税比重的税制改革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各税种功能,缩小城乡收入比,建设有效的税制体系。

完善间接税。一是尽快推行营业税转增值税的改革,以消除重复征税,改变营业税税负偏重,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局面,体现税负均衡,同时,降低增值税税率,尤其是要降低涉及民生消费的商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消费者负担,扩大内需;二是要注意间接税的税负转嫁问题,应该尽量避免消费者承担较多的税负,降低间接税的累退程度,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三是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适度提高地方分成比例。

完善直接税。一是个人所得税可以改为综合计征,同时考虑家庭负担,将起征点与CPI挂钩,以抵销通货膨胀指数;二是整合有关房产的税收,适时推出房产税,科学测算税基,合理确定课税对象,将购买环节的契税和印花税归并平移至房产持有环节,使税收调节分配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三是完善财产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四是加强征管,建立纳税人永久的单一纳税账号,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和现金报告制度,多管齐下使直接税调节分配的功能发挥到位。●

【参考文献】

[1] 王洪亮,徐翔.收入不平等孰甚:地区间抑或城乡间[J].管理世界,2006(11).

[2]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4]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6).

[5]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

[6] 王立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成因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0(2).

[7] 彭新万.政策性排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85—2008年的数据[J].理论与改革,2011(1).

[8] 邢春冰.迁移、自选择与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城乡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2).

[9]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3).

[10] 杨灿朋,孙群.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的分解——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11).

[11] 高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分解:趋势及解释[J].经济科学,2012(3).

[12] 寇铁军,赵桂之.现行税制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控效应测度与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13] 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第6篇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巩固财险主导地位,就必须分析竞争形势,适应竞争特点,掌握利于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研究好竞争条件下的工作策略,对推动我们的业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有思想认识上的策略,认识要到位。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教育全员在行业竞争中要摆正“三个关系”。⑴竞争与业务快速发展的关系。在竞争条件下,业务要快速发展,就必须下力气搞好竞争,竞争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活力的源泉。⑵竞争与增强公司实力的关系。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实力的竞争,加快业务发展是增强实力的根本,增强了实力,竞争才有取胜的物质基础。⑶竞争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的丰厚离不开公司利益的丰厚,只有公司利益丰厚了,个人利益才能丰厚。只有把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为了这个利益去拼搏、奋斗、奉献,在竞争中搏击风云,发展业务,壮大实力,两个利益才能共同获得。二是教育全员做到“三个克服”。⑴克服竞争与己无关的思想。公司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个主体的组成部分就是每个职工。它的竞争力强不强,就取决于每个职工的竞争力强不强。所以竞争不单纯是领导的事,而是全员的事。⑵克服竞争中的麻痹思想。就行业特点来说,一个业务市场,谁争的份额大,谁就赢得市场,占有市场。在这种机遇与挑战面前,谁老大自居,认为自己人员多、机构老、实力大,在激烈的竞争中麻木不仁,谁就会吃大亏。因此,在竞争中务必克服麻痹思想,以长远和战略的眼光看待竞争,把握竞争的主动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能力、有办法排除眼前困难,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⑶克服竞争中畏难发愁的思想。畏难发愁、精神不振,在竞争中只能失败不会成功。根据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观点,培养一批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有业务水平、思想敏锐、善于思考、多谋善虑、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拼搏奋进的人,这是竞争取胜的基础。三是要教育全员树立“三个观念”。⑴竞争观念。没有竞争观念就不会竞争,树立竞争观念是搞好竞争的前提。⑵风险观念。竞争就意味着风险的挑战,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竞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⑶效益观念。商业性保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益。有了自身效益才能有社会效益。四是要教育全员强化“五个意识”。⑴发展意识即市场意识。有了市场就等于有了生存的土壤。所以说,发展业务、增收保费、扩大领域、提高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时刻都要强化发展意识,把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发展这个主题。⑵利益意识。强化利益意识,就是要求全体职工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摆正三者利益的位置,克服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整体利益的倾向,以公司整体利益为重,把公司兴衰与个人利益挂钩。⑶主人翁意识。在竞争中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全体职工尽主人翁责,干主人翁事,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多奉献,少索取。⑷一流意识。在行业竞争中,强化一流意识非常必要,没有一流意识,就很难适应竞争。因此,面对行业竞争,要求全体职工要有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业务技能、一流的办事效率、一流的服务信誉,争当一流的职工,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的意识,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靠自己的智慧去赢得市场。⑸廉洁意识。在行业竞争中,只有廉洁自律,廉洁从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想保户所想,急保户所急,帮保户所需,设身处地为保户服务,就能吸引保户来投保。

第二,要有人才教育的策略,教育措施到位。竞争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教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群体,是现阶段人保公司的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实行从业再教育是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才群体,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产寿险分业后,多数县公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竞争力弱,与日趋激烈竞争的形势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大员工队伍从业再教育的力度,并作为竞争策略的重中之重。人才是竞争取胜的基础,没有专业人才群体,其它方面再好也很难适应竞争。对此,一是要加强内部职工在职培训。在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抽出专人脱产培训是不现实的,根据实际情况,只能采取在职业余培训,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竞争业务的需要,就近到社会上请政治、经济、财务、公关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有计划的给职工上课。本着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不同时期,确定一个专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内部有关人员轮流上课。要提高在职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公关能力。除了其它渠道外,职工坚持自学也是一条很重要的渠道。坚持个人自学是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措施。因此,为了适应业务竞争,要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职工自学的激励政策,以调动职工自学的积极性。二是结合竞争实际,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锻炼。加强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锻炼,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⑴政治素质,主要指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思想觉悟、责任心,包括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在行业竞争中没有这种政治素质是不行的。⑵业务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水平、业务公关技术、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话艺术、岗位熟练程度。政治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竞争能力的强弱。素质高、能力强,点子就多。竞争说到底就是双方智慧能力的较量。在展业活动中能否做到听其言、观其行、下其策,顺着对方的心理变化而采取措施攻其心,让保户对保险产生需求,打开保户对保险欲望的心扉,这是从业人员能力强弱的表现。一个有能力的从业人员往往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知识才华,树立自己的,证实自己的诚心实意,给保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保户。当然作为领导干部应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道、育才之术”,观念更新,思路开阔,调整用人的死板结构,只要对财保有贡献的人,要打破用人的身份界线,不拘一格使用、培养。

第三,要有险种上的策略,险种服务要到位。就我们行业的竞争来看,要扩大服务领域,占领更大的商业保险份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险种服务。行业竞争的焦点是险种竞争。因此,要进一步调整险种结构。优化险种布局,根据社会各界的需求,巩固老险种,开发新险种。并注意走以险种养险种的路子,要有出奇制胜的险种策略,制定“人无我有为新,人新我精为妙,人妙我奇为智”的业务发展战略。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善于比较我与对方的实力,确定险种开发重点,进而科学地决策,确定公关的目标和对象,以新以奇赢得更多的保户。具体工作要做到:一是要算好两个效益账,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在险种开发上,既要讲规模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不能光算一门子账。要走以盈利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的经营路子。二是要下功夫实施名优险种带动一般险种,扩大服务面和增加保险密度,进一步扩大几个名优险种在保户中的信誉度和需求度。

第四,要有营销策略,营销措施要到位。有了好的险种,还需要有好的营销策略,否则,险种再好也难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这一点上说,营销策略是适应行业竞争的关键环节。计划经济时期,独家经营,开展业务靠政府、部门下文件推动。市场经济,政府、部门下文件推动弱化了,要靠自己营销,这就必须有个营销策略问题。险种是否成为名优险种,关键看营销面,看保户的购买量和续保的巩固量,购买量和巩固量增大,要靠营销来实现。营销措施到位,一是培养自己的营销队伍,靠全体从业人员到市场上直接营销,既扩大了保险密度,增加了保费收入,又增强了全员展业意识。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有计划地培养业务熟练、知识面广、语言表达艺术好、公关能力强、能言善战、不畏艰难的外勤营销队伍。主要措施:一是打破技术职称界限,工作业绩与工资待遇挂钩。二是培养专兼职代办营销队伍。在行业竞争中,发展扩大专兼职代办营销队伍。要本着有利于业务,有利于竞争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拔聘出大批专兼代办员,充实、加强代办员队伍。三是要加强同各级党委政府的联系,争取其支持。这是优化营销环境的重要措施,得不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再好的营销策略,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四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取得其帮助。我们的业务涉及面广,有些业务说起来自愿,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经济和行政杠杆效应。尤其在人们保险意识还较淡化的条件下,杠杆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在行业竞争中,首先要处理好与交警、银行等部门的关系,利用其职能,靠他们帮助发展业务;其次要处理好管理部门的关系,如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物价、检察、金融监督等,靠他们支持,确保业务稳健经营。

第五,要有舆论策略,宣传工作要到位。办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宣传、舆论的过程。宣传舆论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策略。没有宣传舆论,保险的好处传不出去,就没有人了解保险,不了解入保就难。做好行业竞争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着重围绕体现我们的优势、实力险种服务,理赔处理、队伍素质、管理手段等方面,策划宣传方式、方法。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新闻部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二是充分利用我们全员的宣传,作为人保公司一员,都要成为人保公司的宣传员,利用一些适宜的场合,宣传业务,宣传公司。三是把展业、理赔的过程,当作宣传保险的过程,通过宣传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四是利用会议等公共活动,策划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向领导宣传、向群众宣传、向各阶层宣传,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知名度。

第六,要有服务策略,服务到位。服务信誉是推进业务发展的基础。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财富。实践证明,在行业竞争中凡是业务发展快的,无一不是靠服务质量、靠服务信誉。基于这一点。要重点抓好服务质量、服务信誉的提高,以追求保户满意为目标,把保户满意作为全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保户都满意作为全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让百分之百的保户满意作为全员工作的目标,要想达到百分之百满意,就要百分之百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在具体工作上,一是规范服务制度。把有形的服务(如挂牌上岗、办公桌上摆放服务牌等)与无形服务(人的言论、行为等)有机结合,使“保户至上”、“忠诚服务、笃守信誉”落到实处,成为制度化。二是增加服务内容。除增加险种服务外,还要突出上门服务,增加服务项目,提高信誉度。三是提高服务质量。百分之一保户不满意问题对我们有些人来说,拥有那么多保户算不了什么,但是具体到一个保户不满意就是百分之百的不满意。所以提出了让百分之百的保户满意作为工作目标来追求。追求这个百分之百,就是从提高服务质量做起,强化全员服务质量意识,以让保户满意为荣、保户不满意为耻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提高服务效率。以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待保户,宁愿自己受辛苦,不要保户多跑一趟。

第七,要有管理上的策略,管理要到位。加强管理,向管理要速度、要效益是行业竞争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管理,就是“练内功”,“强身壮骨”适应竞争。加快业务发展,提高业务运行质量,搞好竞争,提高效益都离不开管理这个基础工作。因此,为保证上述六项策略的落实,还必须有管理上的策略:一是抓好制度建设。现在我们公司已有12项制度,有130条内容,每项工作、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有了较细的制度。我们本着执行不了的不定,定了的就必须执行的原则,按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制度,使整个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工作形成制度化,用完善健全的制度来约束全员的工作、思想、学习、行为,强化全员的制度约束意识。在完善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叫制度从本上、墙上、嘴上走到实际工作中去,高标准、严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工作上有了赞美,不用人评说,叫制度评说,确保制度落实。二是抓好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就将一事无成,以人为本办企业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抓人的管理就是要对全员严格管理、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纪律。严格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合理配置、求实创新、整体优化、认真、全面、细致、规范、无漏洞;严格标准就是按一流职工、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成绩来要求;严格要求就是敬业爱岗、遵章守纪、廉洁奉献;严格纪律就是违章必究。通过“四严”来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是抓成本管理。业务成本是业务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成本高低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是企业整体素质的综合表现。评论一个企业的优势,无不考察它的成本水平。过去,我们粗放型经营,在业务活动中往往是花完了再算账。从我们公司的情况看,业务成本高的原因,就是全员成本意识淡薄,不讲成本的现象尤为突出。随着行业竞争和核算体制的转变,加强成本管理已是摆在县级公司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早抓早受益。因此,要把成本管理作为重点来抓,以提高业务经营质量。

竞争是有序的,竞争又是无情的。有效的竞争即立足于科技手段的竞争、人员素质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管理水平的竞争、业务创新的竞争和险种结构优化的竞争,唯有这样的竞争才能带来发展活力,也才能逼着我们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后劲。 [科]

上一篇: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