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2024-03-11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除了促进学校的发展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才和就业。但是就目前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其效果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将对目前农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促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开展,进而将就业指导的目标实现。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 问题 策略

目前我国的社会难点问题就包括了大学生就业,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使得理想的就业岗位数量日益减少,然而随着目前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递增,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在就业率上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基于农业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在就业率上更加差强人意,因此,有效的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了国家和各个高等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

一、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通常情况下,高等农业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毕业生,这样就使得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于就业前景处于茫然的状态,也不能深入。透彻的学习,并且在开展指导教育工作的时候,多以就业形势报告为主,讲座会邀请的多为人才交流中心职员和心理咨询机构工作者,这样就使得学校成为了就业咨询和指导举办机构,并未向学生将相关就业手续和信息提供。同时在开展就业指导的时候,还未将思想教育融入,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培养,并且在内容选择上也具有单一性,这对于学生的就业也极为不利。

2. 未明确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目前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并未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使得在开展过程中存在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重招生轻就业。重教学轻就业指导的现象。进而使得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人才、经费、办公设备及其场地等严重匮乏,自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就无法体现出实效性。

3. 未意识到思想教育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目前哥哥高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将求职方法?技巧的指导和信息的提供作为了重点,进而忽视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择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被忽视,进而无法实现大学生理想和国家需求的整合,而大学生自身也变的目光短浅、不求发展和贪图享乐。

二、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策略

1. 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引导

对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与之专业对口的工作多位于基层或者说农村,并且多数学生也来自农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熟悉,因此能够很好的适应。然而对于部分想要在城市就业的学生而言,自然是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工作的,这样就浪费了人才资源。针对于该情况,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基层环境进行具体的介绍,并宣传典型的就业实例,使学生将就业观转变,进而将就业的渠道不断的拓展。

2. 将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系统科学的设置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就业市场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些高等院校应学生所需开展,但是却具有短期性,并且在形式上多以讲座为主,并且在内容上选择上指导性。实用性不强,并且未涉及劳动纠纷。职业精神。就业心理等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必须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纳入必须课程的范畴,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设置,保证选择的内容能够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积极宣传,使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职业生业规划的量身定制,同时提供收集的就业信息,重视并加强择业心理、择业技巧的指导,保证课程的全程性,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并且结合学生的年级等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有计划的指导,进而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体现。

3. 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在就业上与其它专业相比较之下,还有一大优势,就是自主创业。而学校要想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就必须将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利用,将创业工作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将创业服务大力宣传,同时及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和解疑答惑,还有就是将多方资源整合,使学校和企业。创业学生和投资者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进而推出优质的创业方案,并对创业经验和信息进行分享,将创业项目小组发展。

4. 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促进学生市场竞争力提升

基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择业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必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实现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这就要求了学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结构调整的导向,并将品牌意识树立,保证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将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和倡导,将本科和专科生的比重缩小。二是深化教育改革,整合培训和职业发展,重视实践,如安排学生定期到农业战线和农业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知识的增长,同时也对现代农业技术有所熟悉和了解,进而逐渐适应农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为大学生后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5. 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

一是将就业工作机制建立,使其与社会新的形势相适应。就目前而言,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中的就业指导教育不再具有局部性、阶段性和临时性,而是应该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因此,作为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必须将就业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并将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构建,保证其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高素质性,进而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虽然就业指导机构纷纷在哥哥高等院校设立,然而受业务、时间和人手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再加上指导者的素质差异性,使得在指导实效性上不高。因此,当下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职业指导理论专业的人士引进,并负责职业咨询,保证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三、结语

目前大學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重点问题,更是难点问题之一,假如毕业生不能够顺利的就业,就会导致人才的浪费,进而对家庭和社会投资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引导,将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系统科学的设置,以创业带动就业,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使学生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接壤,并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树立,优化各个环节的同时,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使学生将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竞争力获得,进而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爱娥,王德海,徐锋.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33-135.

[2]王超. 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2014,24:72+8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GH14154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开展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率低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介绍高校创业教育的三种方式,最后探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大学生个人今后发展,对国家人才整体培养目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创业教育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让大学生储备更多的创业知识。另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国家重要的就业政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为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创业型人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第二,高校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技转化为产业的动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作为接触科技的社会首批人员,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大学生将自己在校园中学习到的科学技能转化为实际产品,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创业教育有助于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市场科技的推动力。

第三,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注重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教育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等,这些都是提升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可见,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提升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方式

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来说,可以将高校创业教育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创业意识教育。该阶段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具有普及以及学习的特点。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是教育和指导学生,对企业所有形式进行相关的熟悉与了解,让大学生能够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创业机遇等,提高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渴望,让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第二,创业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阶段,创业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转变对问题的思考角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企业思维习惯等,通过商业性方法思考问题。这一阶段,应该致力于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企业家特质的培养。

第三,创业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技能和能力,让学生能够为自己创业就业制定一份合理的计划,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审时度势,认清市场形势等,加深学生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正确解读,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三、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一)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创业教育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转变大学生职业意识,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求职意向向自主创业意识形成的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途径。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看法和认识,为大学生今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二)创业教育能够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志以及创业情感等,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机会把握的敏感度,让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准确的抓住创业机会,同时掌握规避创业风险的有效方式,学会理财性创业等,让大学生保持更高的创业激情。通过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特点,提升对创业的把握,这些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必然条件。通过对这些创业特点的使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中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寻找到符合自己并且喜欢的职位。

(三)創业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积累更多的就业指导经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知识,保证学生创业尝试的成功,是发挥创业教育成效的基础,对学生创业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创业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几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企业群体,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当然,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抓住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生存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等,能够对市场动态准确的把握,善于分析形势,把握机会,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牢固的基础。高校也需要积极建设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创业指导,还应该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就业实践的机会。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创业教育分为意识教育、通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还能够开拓大学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总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符合大学生成长需求,符合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彭锋.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5(8):74-75.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等院校作为一直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关键人才的重要机构,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自然就成为高等院校的关键目标。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人才,高校的党建工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论文关注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研究,将为高等院校培养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党建工作;大学生就业;共促机制;可持续性发展

1 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共促机制建设的基础

1.1 目标一致性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能够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发展,这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目标存在较强的一致性。近年来,随着党建工作的开展,全国各高校基层党组织更加完善,组织优势也更加突显。因此,应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鉴于此,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党支部的建设,目的是将毕业生党支部建设成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新型党支部。毕业生党支部除了落实日常的党建工作外,还组织毕业生加强对相关就业和创业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而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来说,要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也能够游刃有余。综上来看,高等院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加强,使其更好地发展和进步[1]。

1.2 作用互补性

高等院校大学生党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存在着某种互补的作用,两者之间共同促进、相互补充的特点十分明显。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是要借助基层党员学生和教师来落实,大学生就业工作也是如此,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更好地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党员在此期间必须要承担起带头的作用,以自身的高素质来带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彼此之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1.3 相互促进性

大学生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党建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都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高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指明了道路,有利于就业工作效果的提升。而就业工作培养了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等,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接受党建教育,为学校党建提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思想坚定的优秀大学生,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2 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的优化措施

2.1 丰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动类型

就目前高等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来说,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党员凝聚力增强的最基础组织,更是保障各项校园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石。现如今,随着党建工作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基层组织变得更为完善,相应的优势也从一般的校园组织中脱颖而出。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就更应该学会借助党建组织的优势性,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资源。鉴于此,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党支部的建设,尤其是毕业生党支部的建设,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党性的提升,更多的要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方向、就业资源和相关的就业平台,为其找工作给予更多的帮助。传统意义上毕业生党支部的建设只是在一般的党组织基础上,偶尔请来已经工作的人群和机构开展讲座,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享。当下的重中之重则是要将高等院校毕业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具有创新性的支部,要着重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进行宣传和讲解,要求每一位毕业生了解就业的政策法规和实时信息,能够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后不慌不乱,从容应对相关工作。因此,毕业生党支部就更要对自身建设力度进行加强,必须要致力于强化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和带动就业工作,帮助两者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当毕业生党支部丰富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动类型之后,毕业生也应该提升自我的约束管理能力,紧跟着及时进行就业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定期检查就业创业计划的执行和实践情况,能够有助于高等院校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和塑造[2]。

2.2 健全党建知识和理念学习的机制

首先要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学习动力激发制度,目的是促进高校内部的学生、老师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我国党建的基本知识,并且通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来尽可能地提升每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样的双赢意识能够有效促进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开展自我学习和自我监督。此外,要对相应的工作人员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将学习情况、工作情况进行量化,形成有效的学习考核机制,将压力转换成为动力,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帮助新时期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机制能够结合在一起。

2.3 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想要促进高校学生党建新的运行机制的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思想上进行创新,也就是说要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理念,要求以新思路、新方式来对待事物发展和进步。并且主导用新的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对于传统处理事物的方法可以将精华的部分留下来,并尽可能地结合着时代的发展来增强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做好工作内容上的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工作达成统一认识,满足中央部署要求,更好地围绕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来开展工作。

2.4 努力打造“教师党员资讯平台”

就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来说,职业指导工作是十分关键的。在高校基础党组织中,除了学生之外,教师党员更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能够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的制定和实践。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立足于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岗位,开始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就业指导,能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按照每一个毕业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其更好地选择属于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学院可以成立由优秀且积极性高的教师党员组成的就业咨询室,旨在发挥自身的优势来搭建起一个个性化的、公平合作、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 “教师党员资讯平台”,学院的每一个专业指定专业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利用各种类型的多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专业化网站等来解答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与此同时,这些教师党员还应该按照计划去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以此来充实自身的教学资源,锻炼教育能力,并尽可能地取长补短运用到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去[3]。

3 结语

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畢业生涌入社会,彼此之间对于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度逐渐提升,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而且整个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在学校中促进大学生努力去就业、创业是非常关键的。因此,重点关注高等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共同促进机制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能够帮助高等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被进一步完善,而且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高尚、思想崇高,进入工作岗位上也一定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吴成国,刘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5):88-94+128.

【2】倪杨.高校基层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融合的路径探索[J].江苏商论,2019(09):138-141.

【3】谢琦,张坤.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3(26):202-203.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1现如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定位研究

1.1 市 场需求层面

结合学历水准观察,研究生对于社会不同事业结构改造来讲支持功效深刻,证明高层次、高学历毕业生竞争趋势必将愈加激烈,相对地会令低层次高校学生就业前景略显灰暗。

借助学科专业层面审视,全国范围内的高水准专业设置包括通讯和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智能化、市场营销等,而历史学、社会哲学方面人才需求量仍旧平稳,现实中单位课程设置单纯为了应付阶段考试,相对地需要相关专业指导教师在日后课程规划上加大实践要素灌输力度,令学生在既定问题情境下感知今后竞争环境激烈形势,同时吸纳各类知识做好自我适应改变工作。

联合特定地区发展需求探析,包括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内部,毕业生需求特性十分活跃,相对地中西部地区需求在近几年国家政策控制范围下明显增加,但是偏远山区经济实力低下,对于这部分人才吸纳实力上就表现出萎靡效应。

1.2 后期高校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经过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改革扩张,对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现象作出有机适应,但是仍旧无法避免买方市场实力较强规律,也就是说目前大众化就业风尚已经完全吞噬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之中。再就是单位年限新增下岗和军人退伍后的就业需求空间暴涨,无意间令高校就业生沉陷于不可想象的就业压力空间之中,即便是师范类专业就业市场也不可规避。透过整体形势观察, 社会整体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层次全面提升,尤其在个体多元化素质改造质量上十分看重。经过适龄儿童入学和教师退休高峰侵扰过后, 部分区域师资条件衍生饱和状况;同时国家在系统推行教师来源渠道拓展方案环节中,涉及师范类专业就业市场已经被各大综合院校关注,经过不同阶段现实因素交织影响,使得这部分市场竞争趋势更加激烈。所以,即便是师范类院校也应保留较强的时代危机感官效应,能够在适当时机范围下勇于接受各类技术挑战, 开创多元化素质改造机制,令大学生经过不同实践单元引导过后,快速适应如今社会岗位激烈竞争文化特征,不致于日后随波逐流而不知所措。

2如今我国各类高校完 成就业指导方式改进任务细致策略的内容解析

2.1 就业指导内容要尽量凸显时代特色

结合过往传统高校就业指导策略、适应技巧角度观察,尽管对实用特性产生全面系统关注, 但是却忽略特定时代竞争文化背景协调成就。目前国内外知识经济结构显得极为复杂,对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更加迎合国内政治、经济竞争秩序协调适应需求, 除了令高校毕业生接受传统就业政策文化渲染作用之外,更要在合理时机范围内参与社会创业规划流程引导工作,不致于日后在特定岗位职责贯彻中遗留诸多技术性弊端。

2.2 建立毕业生就业实践训练基地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 对高校来说, 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难以预测的因素。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层次)还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影响,因而市场需求时起时伏;对高校来说,自己有多少“产品”,质量如何相对来说比较清楚,而对社会究竟需求多少,类型如何则很茫然,处于一种“知己不知彼”状态,这样势必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在一批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 以保证市场运营中良好的供求关系。

2.3 开辟就业工作的网络平台

教育部于最近提出,2004年要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所有本科高校要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开通自己的就业信息服务网并与国家网联通。截止至今,教育部将和各部门加强毕业生就业中心网站建设,积极举办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主要在网上举办,可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即将成为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3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无法得到系统克制,作为高校专业指导人员,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吸纳各类研究文献材料,同时设置合理实践引导单元,令得这类人群快速感知社会内部人才竞争激烈趋势; 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善自己原有素质形态,进而为不同岗位结构适应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摘要:长久以来,在教育部门正确领导控制和社会不同领域大力支持作用下,我国毕业生就业整体趋势产生好转,这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调整改革有着直接性关联。本文结合过往此类机制改革历程,分析了特定引导阶段政策和市场导向变动特性;同时从中开创大学生科学就业指导平台体系,尽量协调如今社会多元化就业空间改造需求,为我国高校人才技术应用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提供坚实支撑跳板,避免个体进行社会不同岗位适应过程中滋生一系列敏感效应。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点焦点, 而影响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 这是社会、企业、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本身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 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原因进行分析, 使高校对当前形势有全新的和全面的认识。

(一)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

近些年我国经济有了飞快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长足发展使人们生活工作环境也受到了影响。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引进也提升了要求。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为基础, 还需要了解一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基础, 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是企业在寻求发展的同时, 对人才的准入条件在提高, 很多招聘单位对人才的引进比较看重实践经验, 而大学毕业生简单的实习实训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这使毕业生在应聘时优势不足。

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由于“供过于求”。每年的毕业大学生数量基数较大, 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 供求关系问题也是造成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潜在原因之一。此外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是多方面的,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使得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 高校人才培养滞后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在教学过程中扩招进程过快, 在此情况下教育资源被加快稀释。大学教育中主要是专业知识的传递, 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代表融会贯通, 也不代表能够应用与实践工作中。很多大嘘声对于问题的分析解析能力依然较为薄弱, 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构建仍然不足。

社会在不断进步,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仍然沿用之前的教材, 在应对社会企业、经济市场的变化时不够灵活。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方针战略略显滞后。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能够积极的面对当前形势和就业压力, 通过自身潜在价值的挖掘, 寻求自我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和新选择, 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优势,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一) 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首先是高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并没有将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一个选择。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比较缺乏, 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于就业、择业明显准备不足。大部分对自主创业基本没有基本的概念和理解, 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

(二) 缺乏自主创业教育指导

目前,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高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方面较为缺乏。高校对于创业知道工作的教育指导并没有有效开展, 创业指导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 并不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此同时, 社会市场的发展也并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多方面条件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

除此之外, 社会也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仅仅通过大学三、四年的职业规划指导, 很难满足自主创业的诸多要求。高校创业指导工作机制也不够完善。与此同时, 大部分高校还缺少一支高素质、掌握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方式的专业化创业指导工作团队, 不能对大学生创业做及时全面的协助和指导。

三、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一) 自主创业意识培养, 营造科学的创业氛围

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需要高校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和引导。具体做法可以以科研项目为基础, 结合课堂教学, 通过参加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等等,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通过培训和活动, 引导学生对创业形成一定的认识。学校应配合各个部门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通过鼓励使学生能够对创业产生更多的激情, 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对

(二) 加强创业教育与指导

创业教育和指导, 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发现学生的创新创业细胞, 通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升创业知识储备, 加强创业能力培养,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 首先要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加入创业课程教育, 加深学生对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概念理解。其次是创业技能的指导, 培养嘘声创业意识的同时, 还要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帮助学生对创业条件、创业素质、创业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分析, 为创业做好全面的准备。

此外, 高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业实践平台, 组织学生走进企业, 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提供创业平台的同时要分析和学习优秀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为了鼓励创业活动的开展, 高校可以考虑设置创业基金, 拨出专款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 对学生大胆创业进行鼓励。成立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 保证资金来源, 为学生自主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建立基础。

(三) 加强创业专家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积极进行创业专家队伍的建设, 加强高校创业指导师资力量, 对创业方面的专业人才要保持积极引进、内部提升的态度, 为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而努力。对创业指导教师要积极进行培训, 保证其具有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保证高效创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积极举办与创业相关的会议、座谈、讲座、主题活动等等, 将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入到高校教育中, 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基础和平台。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 在网络上学习一些先进的指导思想, 明确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 在指导过程中, 将相关的思想理念传输给学生, 保证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 建立专业的创业服务

开展创业信息咨询服务, 通过创业服务网络和创业咨询服务热线,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咨询服务;做好创业人才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人才推荐、派遣、交流、素质测评、人事档案代理等服务;普及创业法律服务,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援助。切实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服务的力度, 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过程中, 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优势特点。对于创业要进行准确、深入的引导教育, 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不是盲目的鼓励, 需要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探讨, 这是一个沙中淘金的漫长过程, 需要不断的精打细磨。

摘要:近些年, 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 科技技术水平的进步, 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就业新形势背景下, 高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指导, 都制约了大学创业工作的开展。因此, 有必要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就业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罗瑜, 尹丰, 何飞, 肖蓉.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 (中旬刊) .2016 (04) .

[2] 袁进霞.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04) .

[3] 崔涛, 张学军.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J].人才资源开发.2015 (12) .

[4] 季红颖, 李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03) .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路径,如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进行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校就业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谢学(1979- ),男,山东淄博人,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熟 215500)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引领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大众创业的新时代。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促进以创业带动劳动就业”作为当前高校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潜力之一,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我国要提升综合国力,首要目标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综合创新,从而引领一个事业的发展。因此,以创新来引导学生创业,并将自主创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意识,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

2.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生源逐年增多,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上升到770万人,这些统计还不包含海外学习归来的人数。我国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待业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教育方式,积极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这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范围,缓解就业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知识经济时代,其在海量信息的熏陶之下长大,敢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新思想,能够适应个性的追求与发展。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创新和创造力的自我提升,对自身发展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其所关注的是自我实现与认同,而不是单纯的社会价值和责任,他们希望在自我實现的基础上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高等教育应将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已呈现饱和之势,只有将创新意识践行在创业活动之中,才能改进、提高传统行业,开拓全新的行业领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行业突破。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在2017年取得进展,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的传达,中国特色的形成,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与普及。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引导众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当中。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的创业教育早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转变时,创业教育已开始两年了。我国的创业教育最早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随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也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更注重具体的创造,注重技术的创新,注重创业的引导,称为“三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是首个以科技园为依托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高校,这些创业教育都得到了政府和有关机构在资金和技术注册等方面的大力支持。2006年,中共中央出台了相应政策,引导高校建立了大量的创业实验区,到2008年已发展到30个。2010年4月,教育部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得以成立,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模式。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还有待改善。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政府、新闻媒体也都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其引导力度还有待加强。在社会文化大环境中,人们还不能充分尊重创新创业人员,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虽有所改善,但对大学生创业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如在资金筹措、具体政策的贯彻等方面都难以落到实处。

第二,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文化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还是公务员,而后才是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创业有着极大的风险性,若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创业意识将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家长也会对学生创业造成诸多的阻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诸多创业想法难以实现。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极不完善。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学科内容极为单一,且多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难以建立创业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与框架。因此,高校应将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第四,欠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输,注重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只能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方面的培养。

第五,实践环节极为薄弱。一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以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即使举办各种计划大赛,其计划也难以付诸实施;二是创业实习基地不足,目前,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众多创新创业计划难以落实。

三、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路径

1.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营造以创业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一是利用校园媒体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制造拥有众多的文化载体,如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来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二是以学术交流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高校应鼓励各院系举办创业就业学术讲座和报告,如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人、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战略决策领导人、成功的企业家等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宣传,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成功企业进行参观。三是高校应建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学科奖励制度,对在各类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多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以丰富创新创业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在创业创业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高校应积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尽快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还没有纳入质量考评体系之中,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来设置。因此,高校应尽快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质量考评体系,这不仅可以准确地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践行方法,也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创办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就业指导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一是学校要组织创新创业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使其能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实践,丰富其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二是学校应邀请外界名流加入教师队伍,如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和政府官员等来校授课,扩大师资队伍;三是高校要从学术领域、实践领域和信息领域等方面充分地进行创新创业研讨与交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强化就业指导客体。新时代的创新与创业,不仅跨专业,有时也要跨年级,因此,只有综合多项思维,才能在创业中总结经验,寻找出路,增加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精诚合作则是团队的重要理念。高校应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第一,学校应大力推进创业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从而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学校要建立有特色的创业实践平台,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促使各环节的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建设,整合各方面的创业资源,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第三,學校要引导创新创业学生参与年级管理,将科技竞赛与项目结合起来,对创业的各环节进行考量和测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2]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4]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

上一篇:安全文化建设电力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方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