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

2023-10-12

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优化设计;应用;优化;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机械制造要求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机械产品的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考虑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精确性和科学性都与传统机械设计有巨大差别。面对这种情况,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机械设计方法。

1 传统优化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1.1 传统机械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传统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大多应用于机械结构和零件功能的优化设计,针对机械结构的性能和形态进行优化。在机械结构上,内点罚函数优化法,能够对刚度和压弯组合强度结构进行良好的优化,既能够满足尺寸要求又能良好的控制结构自重。在形态方面,典型的是轴对称锻造部件的毛坯形状的优化。在性能方面,采用坐标转换法和黄金分割法对部分两岸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机械结构更加准确保持运动平衡性,提高了传力性能。这样看来,传统机械优化设计方法依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机械设计发展中不能忽略传统优化方法的作用。

1.2 传统优化设计方法的一些改进

在新的设计方法出现后,传统机械优化设计进行了一些改进:设计中普遍采用最优设计方案和设计策略,帮助达到最优组合性能;建立能够反映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机械设计的准确性;利用计算机选择最优方案,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更加复杂的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降低人工设计的误差。

2 现代机械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机械设计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整体需要解决的问题规模和复杂度都有所增强,传统优化方法的问题暴露出来,局部优化和最优解不再适用于大规模问题的设计,这使得机械设计工作者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产生全新的机械设计思路,通过算法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设计问题。

2.1 反馈神经网络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使用

反馈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一些双向相连的神经元系统,每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都具有特别的权值,这个神经网络对于输出和反馈能够统一应用,这样将整个网络的能量函数和机械设计的目标函数映射起来,神经网络的进化过程则与机械优化设计的最优过程对应起来,在实际应用中,寻找神经网络模型与问题的解的过程十分关键。

2.2 多层向前神经网络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使用

多层向前神经网络也是目前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较广的一种,通过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将模型输入信息进行单项的传播输出,整个模型中不论是层内还是层间,均不存在反馈链接。多层向前神经网络具有很高的运算速度,非线性的映射能力也更突出,在机械优化设计中,能够利用这种模型的特点,对机械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进行映射。

除了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外,很多专业的数学软件也应用于机械设计工作中,比如MATLAB,作为功能强大的工程数据计算软件,能够很好的将计算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中配置了大量的工程函数,在解决大部分工程问题时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计算结构也非常精确,所以在自动化控制和机械设计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

3 遗传算法的应用与发展

遗传算法简称GA,是一种全新的概率优化算法。遗传算法作为一种非确定性的拟合自然算法,模仿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对于随机对象进行自然选择,按照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法则来循环处理数据,最终产生的随机群体会收敛于整体的最优解。遗传算法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借助自然界遗产的规律,能够对全局都进行优化处理,同时遗传算法是潜在的并行计算算法,所以拥有很高的计算效率。遗传算法以其全局优化的优越性,主要应用于机器学习和控制领域,最近几年也得到发展被应用于机械优化设计中。

3.1 遗传算法与机械结构优化设计

简单的遗传算法线性适应度非常理想,通过非线性适度与自适应的变异概率来优化一般的遗传算法,以此来解决机械结构的优化问题,多峰值函数极值等都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3.2 遗传性算法与可靠性分析

框架结构系统结合遗传算法,能够对系统结构的可靠性进行优化分析。

3.3 遗传算法与故障诊断

遗传算法网络模型中,各个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可以作为染色体向量,模拟基因多点交叉变异能够对随机对象进行优化选择,这种遗传算法能够应用于变压器故障的诊断。

4 机械优化设计软件的应用与发展

4.1 专用软件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国内机械优化设计专用软件开发和使用的都比较少,机械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还需要积累足够的经验,根据工作经验转换成计算机功能组成专用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帮助解决很多机械设计中的工程问题,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开发计算与图形化功能,专业软件的发展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4.2 网络在线机械优化设计软件

优化算法的研究已经有所成绩,利用网络平台逐渐开发一些工业化在线优化软件,便于工业设计使用。对于在线机械优化设计软件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模型问题,对于非常复杂的系统来说,结构、流程、物料和系统参数等,都非常复杂,如果计算对象比较模糊,运算效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就给在线优化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通过合适的算法解决辨别模型,结合神经网络和学习特点进行数据的识别,让在线优化软件也能够良好的应用于各种模型,比如国内比较成熟的NEUMAX软件包,基于神经遗传算法的在线优化软件包,都能够良好的实现各种模型的遗传算法,这些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甲醇合成机械设计的优化工作中。

5 总结

机械优化设计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的先进科学得到了高效的设计方法,大大提高了机械设计的质量和速度,随着数学理论和计算理论的发展,机械优化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思维更加开阔,各种设计方法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所以机械优化设计不但要深化工程设计理论,更要结合多种学科打开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王瑾.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制造及应用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01).

[2]王维威,解念锁.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3]王瑾.基于材料的绿色产品设计与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

[4]张运节.机械优化设计综述与展望[J].科技信息.2009(06).

[5]孙学军.人工神经网络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

[6]史向坤,王健.遗传算法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科技风,2012(08).

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2篇

书名:《论创新设计》

编著者:路甬祥着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与制造服务融合创新,全球制造正面临新变革。《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今年“科技三会”上,习总书记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军号,开始了向中国创造跨越的新长征。

设计是对于创新的设想与计划,是引领中国创造的先导和关键环节。在引领创造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设计也从农耕时代的设计1.0,工业时代的设计2.0,进化到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3.0。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认知设计的价值和竞争力要素,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对于引领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实现中国创造至关重要。

今天,我谨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这个主题,再谈几点认识与各位分享。

一、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信息网络、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健康等技术与产业酝酿新突破、新变革,知识网络文明已现端倪。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与制造仍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巨大,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主要依靠OEM和加工贸易,总体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中端。未来十年是我国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世界新科技产业革命与我国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形成新的历史交汇,既是难得的发展新机遇,也将面临新挑战。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失去了前两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机会,今天我们已从新的起点再出发。依靠科技原创突破前沿核心技术,依靠创新设计引领自主集成创新,支持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向中国创造转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目标。

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追求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设计制造和运行服务;依托网络和大数据,实现整体系统和全社会绿色化发展。我国已有220种以上大宗工业品产销量列全球首位。但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和排放遠高于发达国家,落后产能严重过剩。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任务艰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挑战严峻。绿色设计制造将从产品供应侧、生产工艺源头和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等,引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机会与空间巨大。

万物互联、实时传感、VR/AR、AI、3D打印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日新月异。全球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快速发展。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更高的价值,已成为提升制造服务竞争力的“焦点”和“痛点”。企业主导的工厂化、自动化、大批量制造,已向用户主导的个性化、定制式规模制造服务转变。网络协同智能成为设计制造服务的新特点、新方式。中国制造正迎来自主设计创新,促进带动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跨越的新机遇,但也必须面对发达国家重振制造新优势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双重挑战。

当代设计制造服务创新,更需学科交叉融合、跨界知识融合,创新方法多样融合,终端一云端/软一硬件深度融合,开放合作融汇全球资源。开放融合成为新常态。能源运载、空间海洋、高端制造、医疗健康、民生服务、安全国防、电商金融等科技与新兴产业领域,成为自主设计制造服务协同创新的主战场、新高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建立了完整的科技、教育和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又融入了世界科技产业经济创新发展大环境。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人才、制造和网络大国,但也仍存在信息数据分隔垄断,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障碍,观念文化和制度创新等挑战。

信息数据已成为最具价值、可近零成本分享的创新资源。云计算、云服务、云平台等成为设计众创、制造服务的新生态。合作共赢成为新共识,共创分享成为经济发展新形态。我国网络电商、“互联网+”发展快速,市场需求和产业大数据资源居全球前列,超级计算能力领冠全球。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带动优势产能转移,促进经济共同繁荣,创新机会空前、合作领域广泛。但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低,操作系统、工具与控制软件、先进算法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网络经济和数据产业全球竞争合作中,必须应对发达国家力图从云端掌控主导网络数据资源和信息安全的新挑战。

二、创新设计的价值

创新设计提升制造服务品质,赢得用户信赖,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价值。奔驰公司秉承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舒适满意的高品质乘用车的设计理念和严格精湛的制造工艺,赢得了全球信誉,造就了高端品质的百年经典和市场价值。华为公司创新设计,突破芯片、算法、软件等核心技术,汇聚莱卡等全球高端资源,致力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更加好用的智能手机,国内市场占比超越三星、苹果,国际市场份额也快速上升直追冠亚军。

为用户创造新体验和新价值成创新设计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宝马公司设计追求基于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的强劲动力和出众的驾驶体验,倍受高端客户的青睐,赢得了竞争优势和价值。OPPO、VIVO公司优化设计,致力为细分市场用户创造更好的摄影、音乐个性化体验以及快充5分钟通话两小时等功能,受到青年用户的喜爱,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今年前三季度销售已居前位,并分别夺得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四、第五位。

创新设计新工艺、新装备,可实现大幅提质增效,乃至引发产业变革。奥地利Voest Alpine公司设计发明吹氧炼钢工艺与转炉装备,将熔炼过程从8~10小时缩短到10分钟,并可实现负能耗冶炼。设计创造浮法平板玻璃生产工艺与装备,引发了平板玻璃制造品质效率的革命。江苏恒通光电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设计研发光棒一光纤一光缆核心技术、先进工艺装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世界顶级光纤、光缆生产供应商。

好设计可以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创造产业新生态。郑州新大方公司创新设计机电液一体化大型专用运载施工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开拓了国际国内高铁、桥梁、船舶、风电等专用工程装备的新市场。谷歌、百度不但是全球最强大的搜索引擎,而且不断设计推出导航地图、百科全书、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新应用,构建了知识服务产业共创分享的新平台和新生态。

绿色设计引领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和循环利用,体现了创新设计的生态环境价值。设计创新环境友好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清洁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物流等,将从源头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供给侧引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如:通过优化建筑选址和功能布局,选用绿色材料,采用太阳能、地源和空气热泵、智能通风、采光和能源管理,废水和有机弃物循环利用等绿色智能设计,可实现能源自持的零能耗建筑。

设计为企业创造品牌和文化价值。意大利和法国的服装和饰品设计,不但创造了诸多世界著名品牌企业,还引领了全球时尚消费文化。

创新设计经营服务方式,将创造竞争新优势,重塑市场新格局。青岛红领公司设计引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服务新业态,适应个性化、定制式需求,在服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中,销售和赢利持续逆势大幅上扬,成为服装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设计引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开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英国因设计创造蒸汽机、工作机器、火车轮船,引领以机械化为标志的近代工业文明。德国、美国等设计电机电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引领以电气化、自动化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美国设计发明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引领人类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文明进程。信息网络-物理计算环境、大数据、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为创新设计创造了新环境,注入了新动力,将设计创造智能产品、智能制造、网络智慧经营服务新业态,引领知识网络文明。

为客户、企业创造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引领推动文明进步,开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是创新设计的永恒追求。

三、创新设计竞争力要素

知识技术、创新环境、体制机制、价值理念、创意创造、创新人才是创新设计竞争力要素。

知识技术是创新设计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医学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基于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电磁脉冲激勵发生核磁共振一弛豫的科学知识,并应用高灵敏线圈接收共振一弛豫信号和图像重建计算技术,设计研制的高端层析诊断设备。举世瞩目的AIphaGo软件设计基于围棋知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超算技术等。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设计也是依靠雷达、激光和声频等实时传感系统、交通知识和地理信息大数据和智能计算与卫星导航控制实现的。

创新环境是培育设计竞争力的沃土。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多样包容的创新社会环境,是培育创意创造、创新设计的雨露阳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繁荣,杰出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与技术创新大量涌现。而腐败落后的封建统治和长期闭关锁国,压抑束缚了中华民族的设计创造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保护物权和知识产权,融入全球市场竞争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创新设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环境。万物互联、实时传感、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迅猛,全球知识信息加速扩增汇聚,为创新设计制造服务造就了全新信息网络一物理计算环境。我国互联网、物联网、交通物流、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居世界前列,网络电商、数字中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能力领跑全球,移动终端用户超过10.6亿,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了众创共享、提升创新设计竞争力的好环境。

体制机制是创新设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开放合作,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是凝聚提升创新设计竞争力的有效体制机制。中国高铁、北斗导航、载人航天、大运20、特高压输电、长征五号等无一不是自主创新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成果。安卓系统、滴滴打车、Facebook、微信等开放共享平台设计,都是汇聚网络资源和众创动力的最好实例。

创意创造是创新设计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创意创造可以创造开拓新市场,重塑产业新格局,引领发展新方向。乔布斯以独特的创新思维和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的新创意,领导苹果公司设计创造iphone等系列产品,颠覆了已有市场格局,开创引领了智能移动终端的市场和发展走向。国内大疆的创始人汪滔前瞻创意设定消费类摄影无人机目标,领导大疆自主创新设计集成高性能摄影平台、飞控软件、高性能直流电机和动力电池,并依托无线传输、模块结构、网络营销等,创业10年成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占世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70%,今年3月推出Phantom4后,市场份额更上升至90%。

价值理念是创新设计竞争力的灵魂和根基。比尔.盖茨因率先认识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价值,领导微软设计研发Windows、Office、lE浏览器等,一举引领个人电脑产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之初,便树立了为广大用户提供可靠便捷电商平台的价值理念,不仅设计创造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更设计创建了阿里巴巴信用体系,共创客户信用大数据,铸就了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等成功的基石,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

人才是创新设计竞争力的第一要素。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香农、维纳等的科学贡献和瓦特、西门子、贝尔、爱迪生、奥托、迪塞尔、本茨、莱特兄弟等人的设计创新和发明,引领推动了英德美等成为科技与工业强国。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等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华为、BAT、联想、海尔、比亚迪、大疆、大华等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彰显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的智慧和才干。例如,华为公司以对事业的梦想追求、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独特的绩效分享制度和企业文化、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吸引凝聚人才,形成超强协同创新执行力,创立不到30年,便超越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服务领军企业。深圳、杭州、北京中关村等也因创造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的好环境,而崛起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和园区。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才强,则民族强、国家强、地区兴、企业兴。

四、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优化环境、强化基础、改革教育、培育文化,加快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引领全球的能力。

更新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创新设计对产品、工艺、经营服务的引领作用,将创新设计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从跟踪模仿到并跑引领,建设世界科技与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认识把握知识网络时代设计3.0的新特征,“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分享”,引导中国设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高品质、走向中高端。必须尊重设计规律,把握创新设计能力要素,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引领推动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优化环境。在创新设计已纳入《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制订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明晰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引领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目标、重大举措和路线图。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落实首台套、首批次创新设计产品的税收减免,设计企业等同高科技企业优惠税率,设计服务进出口实行零关税。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设计提供有效政策激励和法治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权益分享制度、设计评价制度。发挥中国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行业协会、设计协会、创新设计产业联盟等专业组织的引导促进作用,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金协同、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环境。通过红星奖、龙腾奖、中国好设计案例等评选推介,建设设计小镇、设计创业园区、中外设计园,举办设计展会、设计竞赛、设计论坛等。优化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设计大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共享、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物理计算环境。

强化基础。在持续增加对基础前沿研发投入,为自主创新积累知识与技术基础的同时,国家、地方与企业应加强对创新设计的投入。建立创新设计基金,加大对设计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设计人才,注重提升人才质量、优化知识、能力和团队结构,强化创新设计人力资本基础。建设认定一批国家、区域、行业创新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园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设计技术服务中心等,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设计基础技术支撑体系与产业集聚平台。要着力提升先进设计理论、工具和嵌入软件、计算方法和大数据平台的自主创新、应用普及和资源共享水平,强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设计技术基础。积极主动参与制订和采信国际先进工业标准,加快提升中国设计的质量、安全和绿色化、国际化水平。

改革设计教育。理念创意是创新设计之灵魂。设计教育首要任务是引导确立先进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设计创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引导认知新趋势、求索新知识、创造新技术、追求新梦想远比传授学习技艺更重要。已有设计理论是前人对设计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归纳。创新设计源于实践,源于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理解和前瞻。在教授设计理论的同时,更应与设计案例研讨分析、参与设计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设计3.0更需要跨界融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等新知识,需要分析理解大数据的数学方法和计算能力,更需要培育吸引凝聚跨界人才,设计构建共创分享平台网络和机制的能力。创新设计需要全球视野,融汇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知识、技术与文化,必须众筹全球创新设计资源,创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

建设设计文化。設计文化决定创新设计的特质和品格。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工业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计文化。美国重视基础前沿研发投入,重视提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能力,尊重鼓励自由探索、创新创造,形成了创新引领的设计文化;德国是后起的制造强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依靠富有特色的自然科学、数学、工程与职业教育、先进的工业标准,形成了优质诚信的德国设计制造文化;法国、意大利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孕育了优雅华丽的设计文化特质;国情传统使日本形成了精致实用的设计文化。实现向制造强国跨越,必须培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尊重创新创造、追求精益求精,格守诚信合作、祟尚共创分享的先进设计文化。

感谢各位对创新设计的关注!让创新设计引领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实现中国创造!让绿色设计引领促进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祝贺北京绿色设计促进会成立!祝2016中国创新设计大会圆满成功!

《论创新设计》一书收录了自2009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路甬祥院士在创新设计方面发表的报告、讲话、文章、书信、序言和接受媒体的采访,共计60余篇,反映了中国工程院“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等系列咨询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路甬祥院士系统阐述创新设计理论思想的重要文集。

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在低碳农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了低碳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发展,并建构了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分析了此模式各要素的内外联系,提出了基于衡阳低碳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对策。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碳交易市场 外部性 政策建议

一、低碳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是指在保障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投入、减少排放、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效率、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碳汇能力,实现生产全过程直接、间接排放温室气体最小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新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与清洁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低碳农业具有经济性、技术性与目标性三大特征。有机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消费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联系为主要发展方式,把高效农业与生态(有机)农业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

低碳农业注重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更注重生产过程的环境节约与保护;有机农业涉及食品安全的范畴,低碳农业则未涉及相关内容;有机农业在相关产品方面有一定的质量检验标准,低碳农业的低碳产品则无固定检验标准;有机农业相比于低碳农业更依赖政府的支持。其相同点主要在于都提及能源节约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农业生产的高效率,生产环节的某些具体做法类似,都需要较高的农业科技支持。从以上可以看出,低碳农业相比于有机农业其定义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政府在这其中干预更少,对科技发展水平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在金融市场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社会福利水平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提高,在实际可操作方面低碳农业更强,因此低碳农业在现实中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农业低碳化模式的机制构建

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低碳化的辩证关系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改变组织方式、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进而削弱农业自给性,加强商品性与市场性的发展过程。低碳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低碳农业。以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有利于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化中实现低碳化主要表现在: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新的农业引致的需求将会促进地区经济部门升级换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地方吸纳人才,缓解甚至扭转我国基层空心化的局面;有利于改善地方财政状况,活跃当地经济。

另一方面,农业低碳化也需要农业产业化相配套。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规模经济,才能大规模应用先进技术;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开拓出低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相对广阔的市场;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在减排方面取得更大成效,避免不必要的无谓损失。

因此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低碳化,农业低碳化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二者辩证统一。只有在明晰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低碳农业。

2、农业低碳化模式

低碳农业产业化要实现最快最好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方面因素的支持,而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在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因素在不损害任何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还存在优化的可能,就还存在着帕累托改进。而这里的改进主要是指政府履行其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职能,用法律、政策、信息公布和引导的手段影响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假定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一个竞争性很强且不同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参与者数量众多,每个参与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产品基本无差异,但进出市场是有门槛的,市场信息也是不完全的。该模式可概括为政府—要素—市场模式,即以生产者为市场主体,政府通过改善要素与市场条件来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并最终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结果的模式。政府—要素—市场模式比较直观地介绍了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与要素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要素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均揭示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看待,但政府政策会影响着市场与要素的配置状况。

3、农业低碳化模式的构建要素

(1)低碳金融和碳税的内外联系。在该模式中,低碳金融是低碳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行为主体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损失,即负外部性,个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另一方面给社会带来该行为主体享受不到的福利,即正外部性,个人边际收益低于社会边际收益。第一种情况会使社会总福利减少,第二种情况由于该行为主体得不到额外的补偿,所以其实际发生的行为低于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社会总福利也未实现最大化。在低碳经济中,有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碳数量较多,为此使全球温室气体量过多,让全球人的福利状况变坏,但并未为之付出排碳的代价;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改良生产环节,使排碳量低于平均水平,为社会带来额外的福利,但社会并未因其减排而给出额外的补偿。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庇古认为,通过征税和补贴来解决,科斯则认为可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农业碳排放限额和征收碳税等办法把这些成本内部化,借此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实施影响。通过征税,提高高碳产品价格,加重高碳生产者和高碳消费者的负担,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保证物品质量高的情况下,迫使市场优势向低碳化生产和低碳消费转移。通过制定碳排放限额,鼓励农民以团体的形式加入碳交易,规范碳交易程序,依靠碳交易市场这个平台,使交易成本减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农业科技与经营人才的内外联系。低碳农业产业化具有高技术含量、专业性和集约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低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懂技术、善策划、会经营并熟悉本地情况的农业技术人才的加盟。而现实中,由于农业技术工作收入低、工作辛苦、生活质量不高、工作地点偏僻等原因,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的普及难度大,低碳经济难以发展。农业技术人才带来的不仅是低碳减排技术,更带来了经营理念、经济市场信息和社会关注的目光。唯有拥有较高的技术和众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产业化上跨出从理论到现实的重要一步。

(3)小城镇建设的内外联系。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城镇建设的问题,它还涉及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流动、资源集聚、经济产业布局、政治资源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小城镇建设化自然村为建制镇,促使人口集中与土地流转,避免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情况。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小城镇建设唯有资源集中才能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

(4)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低碳农业的产业化离不开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通过这一组织可以有效保护农民和农业工人的利益,促进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小农经济不再是世界的主流,低碳农业产业化追逐的就是规模经济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单个生产者在市场中未免势单力薄,由农村合作组织来提供信息与服务,是必要的。

三、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1、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总体而言,当前衡阳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公司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但与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其大多农业产业化企业没有体现出低碳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农药喷洒与化肥施用不科学,基本上以经验为主;传统锄草等低碳农业方式逐渐被喷洒锄草剂取代;山塘、水库年久失修继而逐渐被灌溉取代;薄膜大量使用改变了植物的自然生长周期。总而言之,衡阳低碳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2、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1)破除体制障碍以促进衡阳涉农学校规范有序发展。对现有农业技术学校和涉农专业进行规范,使其发展更为有序,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将地方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技站和农经委的资源合五为一,使其在扶持低碳农业产业化方面技术力量更雄厚,科研水平更高。

(2)规划并逐步推进衡阳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各方主体长期投资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政府应该对全国农业资源、农业人口分布、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农业资源利用的条件和农业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资源与发展信息系统,进而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是衡阳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衡阳是一个农业与人口大市,小城镇建设涉及多边利益,唯有谨慎规划才能维护农业、农村的稳定。

(3)规范衡阳碳交易市场。衡阳当前需要对农业生产方式碳排量进行调研、规范与标准界定,根据农业资源所有与使用情况,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发放可交易的排碳许可证,依靠碳交易市场来调控农业碳排量水平,使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生产的农业生产者获得额外的补偿,使高碳生产者与消费者受到惩罚,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设置低碳交易专项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增加低碳农业投资,帮助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扩张。

(4)加强对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引导。衡阳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制定低碳农业产业规划,对低碳农业产业化实现方向引导,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谓损失;通过碳税实现价格调控,价格作为市场信息也会反馈给消费者;通过公布市场价格水平、其他地区低碳农业产业扩张水平、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预期,帮助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对消费者在消费方向上实现全方位影响,教育、公益广告、标语、讲座、报纸、网络都是有效方式。

(注: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编号:CX1114)及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1B(F)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琼瑶:低碳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 柳翠菊: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探析[J].中国产业经济,2010(7).

[3] 邓子基:低碳经济与公共财政[J].当代财经,2010(4).

[4]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7).

[5] 马晓春、宋莉莉、李先德:韩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10(7).

[6] 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政科学,2010(5).

(责任编辑:张琼芳)

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武汉城市圈;土地;优化配置

Study on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s

MA Cai-xue,GUO Ling-xia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rment and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Wuhan metropolitan areas;land;optimization allocation

城市化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集约利用土地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占用更多的土地,这就给如何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必然会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探讨武汉城市圈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十分重要。

1武汉城市圈的概况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打造“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 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8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1]。

2研究的意义

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设想,武汉城市圈将借助“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南北两端的支撑,并依托于“长三角”城市群,建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显示:武汉城市圈交通规划是重点、并且要在10年内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中部金融中心[2]。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龚信力[3]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关键是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潘世炳[4]认为建设武汉城市圈,一要理清武汉城市圈发展思路;二要推进房地产市场和谐一体化。

笔者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诸多机制体制的改革,也必然要搞很多规划和建设,要在城市圈内进行各城市之间的用地协调。无论是搞规划还是搞建设,如何使得城市圈未来综合利益最大化是目前最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的面积有限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城市圈土地利用的最终结果都是在空间上的一种土地类型的布局形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圈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讨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无疑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依据。

3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3.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涵义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利用规划、计划、经济、技术、法规等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实行调控的过程[5]。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包含2方面的含义:其一,对于某一土地单元的适宜用途的选择。可对该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该土地单元的适宜用途或主导用途;其二,对于适宜某一用途的土地单元的选择。可根据该用途必须具备的特征,对具有该特征或与该特征相近的其他土地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识别,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单元[6]。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手段即土地资源的特征变化和用途的变换,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1)土地资源总量的增加,即围海造地;(2)未利用土地资源的改造,即通过投入一定的改造资金,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改造为已利用土地资源;(3)已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构调整,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来配置土地资源[6]。

3.2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3.2.1 发挥好规划的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两规”是保证土地资源有序、合理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证,规划不合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应以科学务实的精神认真制订好。首先,应讲究科学性,要遵循客观规律,多做调查研究,多听取专家意见,使制订的“两规”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次,要有前瞻性,制订规划时既要考虑城市及土地利用的现状,更要考虑城市发展及土地利用的将来,把现实需要与将来发展结合起来,以避免规划的朝订夕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再次是要有实用性,制订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切忌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只有这样,制订的规划才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7]。

在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圈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闲置土地的调查和清理工作,对“约而不用”、“征而不用”的土地,采取措施督促项目落实。对工业项目用地,应尽可能地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和税收等集约利用指标及开发进度要求。推进并村建镇,允许在城市圈范围内并村建镇腾出的土地转为非农用地。

3.2.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武汉城市圈内部土地利用要以挖掘内涵为主。注重武汉城市圈土地的内涵挖掘,突出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

(1)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城市圈内部土地的利用结构。首先,政府应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通过总量控制调节市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其次,要加强土地审批管理,杜绝土地资产流失,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并为土地通过市场配置创造条件。最后要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格土地有偿使用制度[7]。

(2)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和提高市场配置水平。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杠杆,从地租、地价、税收等方面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调控,提高集约化水平。全面开放市场,提高农地非农化的成本,完善和发展土地交易性服务行业,制定和完善部门规章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8]。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整个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化进程。而人口城市化是对耕地变动产生复合影响的一个过程。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动力,这对耕地形成了占用的直接影响。人口城市化对耕地也会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因为城市人均用地比农村少,土地利用集约度高,可以间接减少耕地占用。

3.2.3控制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行圈内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建设用地不合理的扩张。武汉城市圈应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对建设用地扩张进行约束,积极开展土地改良和土地整理,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2.4改造武汉城市圈内旧城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该体现地尽其用,将潜在的区位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城市经济效益。采用“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双优化”、“置换土地”等工程可以遵循土地优化配置理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寸土寸金”的优势,提高城市圈的经济效益[9]。

在改造城市圈内旧城区时必需贯彻“充分利用,加强维护,积极改造”的方针,将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区的工业、仓库外迁到城市圈的外围,尤其是污染重、达不到环境要求的工厂企业坚决要搬迁甚至关闭,腾出土地用于发展金融、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留下来的企业也要进行调整改造。另外,对于地价高的中心城区,在改造进程中城市建筑应向地下、地面、高空三位空间发展,调整城市圈的建筑密度,完善城市圈内旧城区的公共环境配套,改善城市圈内旧城区的拥挤程度,促进城市圈生态环境的改善。

3.2.5要实现产业一体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产业一体化的建设,概括讲就是重点在武汉市发展第三产业,而将多数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放在武汉城市圈内的外圈发展,这样不仅使得产业布局得到了优化,而且使得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使城市圈内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具体来讲要:(1)按照产业层级分工,武汉主要发展体现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周边8市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2)实行产业内部和上下游配套分工,大力发展城市圈的产业链,如周边城市围绕武汉的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发展配套产品;(3)按照产业发展功能进行分工,大力发展武汉和周边地区“前店后厂”的模式,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将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放到武汉,把生产加工基地放到周边,使武汉城市功能完备和周边加工成本低的两大优势能在企业内部高度结合,从而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10]。

强化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节能降耗技术,尽快改变城市圈主要产业高耗能、高耗物、高污染的状况,形成与生态环境亲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结构。

3.2.6加强动态监测与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技术体系和应用技术体系,重视3S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不断优化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建立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激励与监督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促进各个部门和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优化不同尺度的土地资源配置[11]。

3.2.7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其可行性和实用性。编制规划的目的在于实施和执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指导计划,计划控制利用,利用接受监督,监督反馈规划。只有建立起这一整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土地利用调控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12]。

3.2.8树立可持续性利用土地的观念,优化土地资源配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能提供最可持续效益的土地利用,并推动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和综合管理方向转变[5]。而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应该将可持续利用原则作为一个首要原则。具体要做到:(1)要注重生态规划,并将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进行,使之成为“绿色规划”,提高科学性;(2)要完善生态经济手段,继续推进排污收费制度,把建设项目评估加入环境评价过程。最后是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包括环境动态检测和一系列生物及工程技术,保护生态环境[13]。

4思考与结论

随着用地的紧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项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在某个城市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在更大范围内尤其是跨行政界限的范围内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笔者对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很多细节问题并没有深入阐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但是有一点必须是明确的,即要以可持续利用原则为前提进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方法上应结合GIS等进行。

参考文献:

[1] 武晨. 湖北九市共建武汉城市圈[J].城市规划通讯,2003(20):9.

[2] 武江. 湖北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7(21):8-9.

[3] 龚信力.武汉城市圈发展重在体制机制创新[N].湖北日报. 2008-2-25(1).

[4] 潘世炳.湖北省政协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2677b01

0086zt.html,2008-01-18.

[5] 谢俊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国土经济,2000(6):11-13.

[6] 张光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分析[J].中国土地,1998(6):33-34.

[7] 汪明林.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 国土经济,2002(1):30-31.

[8] 马姝玮,刘觉民,任艳胜.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37-41.

[9] 任艳敏,张加恭.广州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研究[J]. 广东土地科学,2007,6(2):40-44.

[10] “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系列报道①—武汉城市圈: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N].经济日报, 2008-01-03(1).

[11] 万年庆,吴国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4):521-524.

[12] 宋艳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途径[J].宁夏农林科技,2001(5):48-53.

[13] 赵哲远,吴次芳,顾海杰,等.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3 (6):31-34.

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于高速公路管理人员来说,保障公路工程机电设备的使用质量及使用寿命,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以及管理水平是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管理人员在当前公路工程施工中所应及时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文章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其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以便更好的提高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0 引言

一条完整的高速公路除了基本的路基、路面、隧道、桥梁等,同样离不开各类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倘若将高速公路比作一个人,那么路基、路面等工程就是骨骼,而机电工程就是血肉。没有健全丰富的机电设备,高速公路则无法健康运转。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施工往往包含多个复杂繁琐的方面,诸如通信、收费、监控、低压配电、相关的照明及消防系统等,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健全机电工程的施工管理,使得施工过程各个阶段实现髙效运转与配合,对整个髙速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展来说是极为重要。

1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类型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工程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监控系统及收费系统三大部分。通信系统主要在各种收费、监控以及管理中负责数据和图像、语音方面的信息输送,它是公路交通服务质量的保障,是整个公路管理系统的中心。监控系统负责对整个公路交通上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控和检测,它将收集到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数据或图像信息传达到指挥中心,以便相关人员能及时对公路交通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了解和控制处理。公路交通收费系统是采集征收车辆通行费和交易数据,并将其及时传输到指挥中心,避免原始数据流失带来收费上的财务漏洞,它通过监控系统对收费系统进行图像监视,确保监控系统有严密的交通数据。

2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机电工程的施工过程类似于土建工程,同样分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的维护运营阶段等,在各个阶段的施工管理中都存在一些薄弱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包括:

2.1 人员配备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施工不同于普通的公路与桥梁施工,尤其是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与专业,因此需要配备机电专业人才。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部分所配备都是一些基本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整个机电工程施工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面对突发状况时很难作出准确反应。

2.2 现场勘查阶段

由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对通信线路,预留管道、桥涵,消防渠道及收费站的施工要求较高,因此根据施工图纸进行现场勘查的过程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了解当地电网工程、地理状况,无法对施工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延误工期,最终影响工程项目的正常投入运行。

2.3 施工管理是核心环节

缺乏相对专业及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在面对特殊或突发状况时便不能及时作出有效反应,修改施工计划等;而且,管理人才不专业,必定无法科学、有效地落实相关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对施工各个环节无法监管到位。

这些都是高速公路正常施工过程中与后期运营的影响因素。

3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管理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一般是在土建房建工程项目达标并符合施工条件时展开。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队进入现场后应根据施工前签订的机电监理合同,有序开展前期的公路机电工程监理工作,大体上包括联合设计、设备型号选择等。同时,负责安装的施工人员应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对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以及技术规范、施工设计图进行了解;2)对施工设计图中出现的技术指标进行校对、核算;3)对整个公路交通机电工程的范围和工程量清单和质量有所掌握;4)对具体公路交通机电工程中拟定要采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特点以及本次工程的重点、难点要事先进行查阅和了解;5)有针对性地制订监理实施的计划,明确施工管理过程的目标,按步骤完成整个安装工程工作。

3.1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施工阶段

公路交通机电工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标准和非标准机电电子产品。这部分的电子产品不但需要配备厂商的检验报告,还需要在施工前组织专业人员陪同业主和承包方对其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外观、规格型号和数量、备份等随机资料。关于检验项目应予以记录,对于产品不符规格、型号的应进行调整,质量存在缺陷的要退货处理。只有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在工程的各项具体工序进行严格监理,不许不合格产品进入工程施工中,才能使整个公路交通机电工程具有优良的质量。在进行各项施工工作的时候,要每天对施工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对故障进行排除和修复。

3.2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

设备安装时要注意现场控制箱体的成排安装,确保就地安装的箱体能保持垂直和平整,并将水平、垂直和相邻的距离控制在2mm以内,确保良好的接地效果。

现场控制器的安装要在干燥晴朗的季节进行,同时对现场控制器的端子、电池、电路板等配件加以检查,确保当中不存在腐蚀和开焊等损坏现象后,才可以进行安装。

管、线设备在接线前要对线号进行标记。线号编制要用统一的汉语拼音或者英文缩写等。

对于接线软线要区分处理,对电缆中间的接头一定要注意防水处理,相关焊接、挂锡操作一定要按照规程和验收规范来实施。

3.3 安装进度、质量和安全控制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安装时要对工程进度进行控制,尤其要注意分区的施工管理,另外如果承包方在合同试运行的三个月内无法达到指标要求,承包方和建设方则要就再一次的连续试运行的开始日期进行协商。试运行期间至少要无障碍地持续运行30d后,才能进行下一道交工验收工作。

公路交通机电工程交工验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验收的时候,以国家部门颁布的规范和规定为标准,按照设计要求和图纸进行公路交通机电工程的施工;二是在进行技术验收的时候,要对各项设备的检查系统和测试报告进行验收,对于各项设备的数量、规格和型号以及安装零部件应该按照设计和合同的要求进行监理和检验,对检测的项目和竣工资料进行记录和总结,最后进行资料的编制和总结,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才算完成交工验收程序。

对于交工验收时发现不符合标准的,要提出修复和补救要求,并跟踪检查,直到工程承包方满意,使整个高速公路交通机电工程的设计达到预计的要求。在缺陷项目修复后,还要进行二次验收,监理部门提交施工材料和工程质量的评估报告给市政设施部门进行审核,最后制作竣工文件。

4 结语

高速公路安装工程的顺利实施是对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公路交通实现现代化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承包方和管理方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施工经验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较好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要求机电管理人员要随着机电技术的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使整个公路交通机电工程的质量、安装进度和造价都能达到目标,使工程质量也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华润.浅谈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2011(4).

[2]郑晅.特长隧道基于现场总线的供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长安大学,2003.

[3]唐艳明,孙会玲,李英玉.特长隧道机电施工综合管理[J].安装,2009(4).

[4]何武.关于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探讨[J].科技传播,2011(3).

优化配备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6篇

一、 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宁陕农业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设施农作物面积,依托"一村一品"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9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6.6%。,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向着规模特色效益化迈进。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民增收呈现亮点。"一菌三园"(袋料食用菌,建设板栗园、核桃园、蚕桑园)建设势头良好,2011年食用菌产量358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4%,板栗、核桃产量分别为3320吨和121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52%和49.20%。特色冷水鱼养殖突飞猛进,以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大鲵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逐步壮大,。2011年全县中药材收获量为172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8.68%,实现现价产值为7169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3、设施农业发展平稳起步。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陕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68栋,日光温室1栋。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4亩,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收益。

4、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广货街镇"省级生态旅游村和休闲农家乐明星村"---蒿沟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农业,带动了宁陕各地农家乐蓬勃发展。依托生态山水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 影响宁陕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单一,地理环境制约产业发展。一是宁陕处于秦岭山脉深处,山大人稀,平地少坡地多,不能和处在月河川道的区县比较。农民处于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意识不够,这样造成了对环境的过度透支。二是近年来物价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对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结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木耳、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农产品比较单一化。要想开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把锁,关键是要发展本县名特优新农业产品,从根本上优化宁陕农业发展结构,增加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是县直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少,譬如全县至今无从事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全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只有5人,从事畜牧生产技术人员也只有8人。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种养,严重制约了宁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一方面是绝大多数70、80后的农村劳动力不熟悉耕种方法,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家种植养殖,没有外出务工收入高;一方面农村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农业信息闭塞,不畅通,农民不知道如何依附农业科技实现致富增收。据统计数据显示,宁陕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61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17466人次,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数的48.26%。

4、农业经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应具有的作用。

三、对推动宁陕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1、大力优化宁陕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由农家乐转型为生态农庄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走出宁陕特色生态农业经

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是依托大秦岭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三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做大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冷水鱼养殖业、蜂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养殖大鲵和鳟鱼的人数,充分发挥专业养殖合作社的作用,使宁陕成为秦岭大鲵的故乡。

2、集中力量搞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是出台惠农政策,搞好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补助。二是资金方面,应发挥信合、农行的涉农信贷力度。最大化的为农民的农业贷款开启绿灯,简化信贷手续,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三是招聘大批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四是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险措施,给农产品上保险,以降低设施农业的风险性。五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六是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促进农民对设施农业的信心。

3、畜牧业发展要多元化,规模化。一是扶持有资金有想法的农民发展一些特色养殖。(如:部分珍禽养殖)二是力争每个建制镇都能扶植起一个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厂。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转型、升级,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

4、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大林下种药材的产业发展。一是药监部门要加大药材种植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规模化发展。二是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企业来宁陕投资,引领以猪苓、天麻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三是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应有的高附加值,同时严格控制食用菌产业户数,而不是"一窝蜂式"的发展,有序开采森林资源。

5、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专门人员。一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农民农业文化素质,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要把知识和培训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二是加大力度招聘配齐基层相关农业专业人才。三是继续加大一村一品的建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上一篇:印刷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毕业致谢辞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