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范文

2024-04-05

生物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从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塑造学生的生物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进行了分析。深刻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课程;科学课程性质;主要表现

作者简介:毛硕,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119)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在科学课程性质上的表现是深刻理解其科学课程性质的重要一环。

一、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

生物科学发展至今日,研究成果已经汇集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学知识体,这个知识体包括事实、概念、原理、定律、假说、理论、模型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而且正在迅速地、爆炸式地增长。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在科学课程性质上的首要表现。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根本上取决于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重要概念。

1. 课程内容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内部格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设“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又下设若干个二级主题,具有环环相扣、缜密有序、主次分明的特点。该课程内容的制定打破了“教学大纲”时代一直延续的“学科中心论”课程内容制定取向,是一次符合时代需求、学生发展需要的大胆突破与勇敢变革。因为知识是依托课程内容而呈现的,所以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决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层次,为该知识体系确定了内部格局。

2. 课程目标与重要概念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外部界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级课程目标,即总目标、具体目标与内容目标。总目标提纲挈领地指出初中生物学课程旨在让学生获得哪些发展。具体目标则是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总目标进行进一步明确与具体阐述。内容目标则更细化、更明确、更详实地指出某一、二级主题所对应课程内容的学习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发展。从总目标到具体目标再到内容目标,层层细化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标准基于十个一级主题,精选并表述了五十个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这五十个重要概念处于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中心地位,包括了对生命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与重要概念决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为该知识体系划定了外部界限。

二、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

人们在探索和认识生物世界时,基于已有知识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等的过程,即生物科学思维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贯穿于整个生物科学思维活动,其他生物科学思维过程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依靠系统而长期的实践才能获得。初中生物学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过程的发展。下面以分析、综合、比较三种思维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1. 分析思维过程。分析是将生物学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将整体的各种属性分解出来的思维过程。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有许多学习内容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例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普通光学显微镜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训练,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思维能力。

2. 综合思维过程。综合是将生物学对象的各个部分或特征联系起来并建立整体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初中生物学课程中也有许多致力于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学习内容。例如,学生在完成对植物细胞结构、动物细胞结构的学习后,对细胞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等问题的学习,就是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过程。又如,学生在完成对肺内气体交换、血液、血管、心脏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的学习后,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整体学习,就是一个由分析思维到综合思维的发展历程。

3. 比较思维过程。比较是将生物学对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间的异同点及其他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经常涉及,如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比较,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细菌和真菌的比较,人体三道防线的比较,等等。

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初中生物学课程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过程的培养是潜移默化、贯穿始终的。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内容的呈现、编排,处处体现着初中生物学课程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过程发展的关注与推动。

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

1. 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義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学三大课程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更是初中生物学十大课程内容主题之首。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2. 教科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依靠。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主要依靠学生完成教科书中设置的学习栏目来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为例,几乎所有学习栏目都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推动作用。这也正是“科学探究”主题渗透于其他九大课程内容主题的集中体现,更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例如,“想一想,议一议”栏目对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往往有不错的促进作用。又如,“实验”栏目对学生“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与“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往往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众多的学习栏目中,有两个学习栏目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其核心作用,即“探究”与“技能训练”。每学期学生都要完成3~4个“探究”栏目,3~6个“技能训练”栏目。“探究”栏目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以下特点:①探究对象贴近学生生活,种子、鸟、小鼠、蚂蚁、花生等探究对象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②定性探究与定量探究共存,探究活动中既有定性探究,如“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又有定量探究,如“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③探究难度逐步增大,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三个探究活动中,第一个探究活动“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在教科书上给出了完整的探究方案,第二个探究活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则给出了部分探究方案,而第三个探究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只给出了一些提示和资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探究方案。探究难度逐步增大不仅表现在探究方案是否需要学生自己制定上,还表现在后期的探究活动对学生各方面探究技能的要求明显高于前期的探究活动。“技能训练”栏目在内容选择上则具有以下特点:①全面广泛,对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所需的探究技能均进行了专项训练;②由浅入深,前期的技能训练相对简单,而后期的技能训练则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功底、语文功底都有一定的要求。

总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在科学课程性质上的又一重要表现。

四、塑造学生的生物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课程标准确立了清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确立了清晰的课程目标:①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③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④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⑤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 教科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深刻演绎。在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上,初中生物学教科书编写组做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努力:

(1)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或背景图,色泽鲜明,栩栩如生,意境深远,引人入胜。这些图画形象、灵动、传神地展现了自然生命美、科学技术美、生命伦理美以及科学史话美。这些插图或背景图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世界的情感。

(2)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设置了不少类型多样、涉猎广泛的实验活动、探究活动、调查活动、设计活动、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的设置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很有助益。

(3)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些章节的设置,可以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集中发力”。例如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能帮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增强改变祖国生态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又如,第八单元第三章《了解自己,健康生活》能有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4)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设置了许多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与艺术”“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些栏目对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一文能充分唤醒学生对我国古人类学科研工作者的崇敬之意,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古人类学的兴趣与动机。又如,“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血液透析和肾移植》一文能引起学生对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关爱之情,对器官捐赠公益事业的崇敬之情,同时能强化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人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学生在结束初中生物学学习后或许许多生物学知识、技能都会渐渐淡忘,但在生物学课程中所受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却能如一颗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受用一生。科学崇尚理性,但科学教育不是纯理性的工作。生物学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结合学科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五、结语

相较于旧课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增加了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当比例的初中生物学教师与初中生对生物学课程性质的归属有错误认识,认为生物学是“人文学科”。对初中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错误认识会使师生在教与学的态度、方法等的选择上与课程标准相差甚远,使学生在结束初中生物学学习后难以收获课程标准期望的学习效果。反之,深刻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则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 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有智,欧阳仑.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5] 胡继飞.生物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 李高峰,吴成军.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郝 婵

生物教育范文第2篇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归宿。实施素质教育,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物理课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然而理论上说,生物课程改革首先是转变生物教师的观念。任何形式的新课程理念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转化为教学行为。表现在教学上会采用诱导、启发、探究等新方法;在课堂中会从主导者转变为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考试分数)。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过程暴露观点:生物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

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二、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源于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我们所说的生动是指教师高昂的教学热情,生动、精炼、准确又带几分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深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概念讲精确、讲生动;是指结合生活、生产、科学实际把抽象的内容讲具体、讲生动;是指在教学中突出生物语言和图像的和谐美而激发课堂的生动性;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灵活多变,但又彼此联系默契的解题方法而产生的生动性;是指利用生物广泛的实用性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性;当然也包括教师对学生表扬、激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和谐的教学场景。

三、注意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型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培养目标,还有心理健康目标、情感发展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等。教师在素质型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导”,因为“导”是更高级的“教”。素质型的生物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就没有素质教育。自主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情绪状态,是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内驱动力,是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外在因素的依赖。我校开展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旨在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主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生物课堂教学中蕴含着集体意识和集体力量,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一个让个体在集体中互教互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环境。这样不仅对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现场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漏,为教师的讲评点拨寻找着力点。教师应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协调者、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寻找学生成长的高原区,及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修正,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因此,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自主地教才能灵活自如,学生自主地学才能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教师对自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得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继而又加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四、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生物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促进思维能力和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生物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物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安全隐患;安全教育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这些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本文以实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简要谈一下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基础。实验教师平时要注意不断学习和积累,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课堂上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另外,实验教师平时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趋于简练、准确、科学、规范。这样做既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效率,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使用规范生物学语言的能力。

二、实验课前认真备课

实验课前认真备课,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安全教育的前提。实验教师可以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认真备课,并且要细心排查水、火、电、化学危险品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制订好防火防爆、防触电、防中毒、防外伤等方面的安全预案,为实验课的安全进行提供知识基础和物质保障。

三、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

实验课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实验课上,实验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

1.实验室安全态度教育

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实验室安全的基本保障。学生到达实验室的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很安静,有的学生在一起聊天,有的学生嬉笑打闹等等。这时,实验教师可以重申学生实验守则,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采取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课,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实验教师也可以采用把学生的实验态度纳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学生实验守则,从而创设一个安全的实验探究环境。

2.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

一个实验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1)化学试剂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用到了七种化学试剂,其中有两种存在安全隐患,要提醒学生重视。一个是NaOH,NaOH是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和衣物。使用的时候要戴好一次性手套,不要让自己的皮肤或衣物接触到NaOH。如若学生被NaOH灼伤,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再用低浓度的醋酸进行中和。另一个是苏丹III,苏丹III有致癌作用,使用的时候要戴好一次性手套,使用之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净。如若学生的手不慎被苏丹III染红,可用酒精洗涤。

(2)实验器材的安全问题

实验器材包括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是各种动植物匀浆和花生种子,其中有些味道还不错,可能有的学生很想品尝一番,这时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思考:这些实验材料本身没有毒,但是,装它们的容器有没有毒呢?另外,细菌有没有的问题考虑过吗?要趁机告诫学生:为了以防万一,实验室的东西一概不能入口。

这个实验的实验用具比较多,需要提醒学生小心使用的主要有双面刀片(防止割伤)、盖玻片(防止压碎刺伤手指)、玻璃仪器(防止碎裂割伤或刺伤)、火柴和酒精灯(防止烧烫伤、火灾或爆炸)。

(3)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实验里,有潜在危险性的实验步骤有如下三个:

①水浴加热过程中,酒精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的烧烫伤、火灾、甚至爆炸

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酒精外溢,如果溢出的酒精流到皮肤上,会造成比较大面积的烧烫伤,因为酒精燃烧的温度比较高(酒精灯外焰的温度可达600℃)。如若不慎引发酒精在酒精灯外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从侧方盖灭火焰(从正上方盖下去可能会灼伤自己),然后立即开窗,让酒精蒸汽散发出去。熄灭酒精灯要用灯罩,熄灭后,要将灯罩拿开,待酒精灯冷却后,再盖好。一定要记得盖好酒精灯的盖子,以防酒精蒸汽不断挥发到空气中,空气中浓度过高的酒精蒸汽碰到火源会发生爆炸。酒精灯内的酒精少于三分之一的时候要停止使用,报告老师,请老师更换酒精灯。如若有风吹偏了火焰,不能用书本挡风,防止引发火灾。

水浴加热过程中,还要注意试管的取放。

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以免试管内的溶液沸腾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若被烫伤,一定要立刻用流动的水流冲洗被烫伤的部位,同时立刻报告老师,请老师来处理。

②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不要让物镜压碎玻片,以防碎片割伤或刺伤手指。

③加热后的烧杯和试管如若立即冲洗的话,可能会导致烧杯或试管爆裂。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等它们冷却之后,再用水冲洗。

(4)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安全问题

在这个实验的废弃物中,污染环境的主要是各种实验废液。要引导学生不把实验废液倒进水槽,要倒进废液缸,由老师回收后处理无毒了再排放。

另外,需要重视的废弃物还有玻璃碎片,处理玻璃碎片时最好戴上手套。如果是桌子上或水槽里的碎玻璃片,最好用抹布轻轻地包起;如果是地上的碎玻璃片,最好用扫帚扫到垃圾铲里,再倒到教师指定的容器里,教师会把玻璃碎片集中包裹好丢弃。尤其注意,不能把玻璃碎片直接扔到垃圾桶里,以免割破拣废品者的手。

3.实验室安全操作教育

要求学生按实验内容的要求去做,使用规范的操作步骤。若要改变实验步骤和内容,一定要征得老师同意,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学生实验时,实验教师要认真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要及时提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帮助学生实现安全操作。

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先把试管内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再清洗玻璃仪器,最后把所有器材摆放整齐。

四、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于这个实验来讲,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还是选择效率比较高的讲授法比较合适。然而,讲授法更适合听觉型的学生,对于视觉型的学生来说,讲授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画成脑图,在黑板上展示,或是用电教平台展示的话,这部分学生将很容易领会到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动觉和触觉型的学生,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做的提示或提醒更容易令他们接受。总之,教师要考虑到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采用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多种信息通道,尽量适应他们的学习偏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而有效。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做法,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实验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让安全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底。

参考文献:

卢平卫.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生物学教学,2011,36:(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生物教育范文第4篇

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

2012年8月15日至8月18日,我来到母校第一中学进行为期四天的生物学科教育调查。通过这次的调查实习,以便使我能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对教师教学技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对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的认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一、教育见习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1.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历史、现状与发展。

2. 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改试验成果。

3. 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

(二)调查方法:

教育见习调查是以与生物学科老师交谈学习、生物课堂教学听课、与学生交流、座谈的形式进行,为期4天。我走访了该校的多名生物教师和利用高三补课时的课余时间与十几名学生进行了交流。

二、教育见习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校概况

——兴宁市第一中学迈步走向“全国示范性高中”光荣历史 群星璀璨广东省一级学校兴宁一中,一贯以校风好,质量高,办学有特色,输送人才多而享誉海内外。

兴宁一中创办于1906年,是兴宁新文化的摇篮,而且是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反对军阀、抗日救亡、追求进步的学生运动就没有停息过。1942年春,来兴宁避难的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应邀来兴宁一中演讲,宣传抗日。

兴宁一中师生素来勤教勤学,成绩优异。1939年,兴宁一中高中毕业学生参加国立院校统考,总成绩及录取率均列为全国之次优等,获教育部嘉奖;翌年,总成绩及录取率居全省第一。近百年来,兴宁一中英才辈出,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王佛松,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院士汪懋华,

原华南工学院院长、广东省人大副主任罗雄才,著名教育家、原暨南大学校长王越,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潘炯华,原广州军区副政委邓逸凡将军,原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柳河生将军,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林若,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其他专家、教授、艺术家、企业家、高级干部等无数。

(二)该校生物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教改试验成果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笔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点拨的方法和原则谈谈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点拨的基本方法

1.语言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助点。助点就是辅助性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

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点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学生会不难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三)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

1.观察学生的成绩起伏:高中生们在每次考试总会有一批学生成绩上存在很大起伏,成绩在学生眼中非常的重要,有些同学每次考试后总有一段情绪波动。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每次考后都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成绩和情绪的波动,必要时找他们谈话和给予鼓励。

2.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十字路口,甚至有些学生处于迷茫状态。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应该及时为他们缓解压力,关心留意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3.高中生的情感问题:从严格来说高中生是禁止谈恋爱的,但是每一届高三毕业生都有因为恋爱而高考落榜的。所以高三备课组很重视这个问题,班主任也在密切监视这种现象,希望尽量在第一时间扑灭燃烧的火苗。

(四)教育见习调查感想

生物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生物技术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已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明确指出: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2010年10月1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再次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主导产业。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生物技术作为20世纪迅速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和最有希望的领域。而作为“三生”专业主导的生物技术专业正是顺应这种形势,本着培养生物学应用型、研究型人才,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该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大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1]。同时,社会对动手能力强、科研素质高的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各个高校都在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尤其是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经过自己多年的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就我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初步研究。

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概念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以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为依托,是在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延伸。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综合性强,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由学生自行设计,把若干单元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整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2]。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不仅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好奇与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挥学生自身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增强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近几年新上本科专业,是一个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新兴专业。与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相比,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时间短,经验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广适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些仍是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不强,更不具备设计性的特点,没有很好地起到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2)对已经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认为是已做实验的重复,存在应付的态度。(3)现有综合性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实验项目内容陈旧。

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改革

针对目前我校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以我校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主要依托和研究对象,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实验为基础,对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适应我校发展实际和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广适性、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生命线,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3.1.1 结合教师最新研究成果,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小麦叶绿体DNA的提取,目前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可供借鉴,在完成类似实验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参考教师科研过程中的经验和结果,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通过完成这些与教师科研紧密相关的实验,缩短学生与科研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本质和艰辛,对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大有裨益。

3.1.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而学生的潜能,我们尝试让3-5个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经过查阅文献,自己提出实验项目,写出实验步骤,而且,力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由老师点评,指出缺点和不足。使学生真正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验训练,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实际能力创造条件。

3.2 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报告作为整个实验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实验部分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方面,我们主要采用规范的科技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在完成实验报告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表现为写作能力差,不尊重事实,应付了事,仅靠摘抄实验教材,对结果的表达不清楚,更无详尽的分析讨论,缺乏深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时,要严格按照科技论文的格式进行,报告即要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材料方法、结论,还要包括对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一次科技论文写作的过程,为他们将来从事创新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海彬.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课程初探[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1):83-85.

[2] 宋存江,刘如林,王淑芳,等.综合型研究型实验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8,473-477.

上一篇:社会制度下一篇:社会纠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