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范文

2023-09-18

科技传播范文第1篇

科技新闻传播者是指科技文献作者、编者和科技情报人员。专业知识、外文水平和编写能力是他们的业务素养。在提高业务素养的基础上,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是他们担当科技新闻传播重任的有力保证。表现在自我修养完善方面的基本功称为输入功,如阅读功、捕捉功;表现在将资料经研究、加工、整理编撰成作品提供给读者方面的基本功称为输出功,如综合功、通俗功、取舍功。

输入功

阅读功。科技传播离不开各种文献资料,因此科技传播者必须博览群书。然而,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无限的文献资料呢?这就需要掌握阅读功。首先,科技新闻传播者应该有自己最佳的阅读渠道。一般可根据自己熟悉的专业精心挑选确定十几种书报刊,作为经常阅读的资料从中吸取情报信息。其中既应有专业的,也应有综合的;既应有情报类的,也应有学术类和科普类的。这对启发思路、提高修养、更新知识是有好处的。在具体选择书报刊时,应尽可能选择核心报刊和权威性论著。

其次,科技新闻传播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知识和方法,并以图书馆为文献基地。有的科技传播者虽然专业知识和外文水平都不错,但面对成千上万册书刊资料,就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措,吃尽大海捞针之苦也找不到所需书刊资料,这是缺乏图书资料分类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的缘故。如果有了这些知识,就会变“大海捞针”为“探囊取物”,就会针对选题在很短的时间内查找到有关的书刊资料,及时了解有关的知识信息。

捕捉功。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仅靠文献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活情报”。所谓“活情报”是指从各种专业会议、现场会、讲座、学术报告、展览、参观学习、鉴定会等科技活动中直接耳闻目睹的情报信息。“活情报”具有直接、直观、快速、客观的特点,对于提高科技新闻传播质量很有益处。但是,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抓“活情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科技新闻传播者有较硬的捕捉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渠道寻找情报线索,并抓住情报信息,获得第一手材料。

科技新闻传播者的捕捉功过硬与否,主要看四点:强、勤、钻、联。“强”是指意识强,时时、处处、事事留心,对于书报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课题、新动向、新要求、新思潮、新成就、新经验、新数据都要及时搜集,做一位捕捉信息的有心人;“勤”是指脑勤、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即多思、多看、多听、多跑、多记、多写;“钻”是指对信息线索深入挖掘,抓住不放,顺藤摸瓜,穷追到底,充分开发信息资源;“联”是加强“公关”意识,同各方面的人,如信息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广交朋友,以人为师,虚心请教,搜索信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即参加社会群体活动,与周围人相互交往并保持关系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人际感受能力、人际记忆能力、人际理解能力、人际换位能力、人际表达能力。

输出功

综合功。科技新闻传播者的综合功是指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把某些零散杂乱的情报资料按照某规则,系统归纳成序的功夫。科技新闻传播文献的编写速度和质量与科技传播者的综合功密切相联。常用的“织网法”就是把知识编织成一张网络,反映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便于消化吸收其中的知识营养并加强记忆。科技传播文献,特别是综述类文献也可通过织网法,把各种零散杂乱的情报信息编织成网络,以便传播到读者。

科技新闻传播者综合功的培养与提高,是平时积累的结果。平时注意把那些独立的、零散杂乱的情报信息作为“信息单元”,按照一定的主题,积攒起来。到使用时,根据需要可按不同的构思,予以不同的组合成为一篇科技传播文献。这样不同的信息单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传播给读者。

通俗功。科技新闻传播的对象,除专业科技人员外,还有管理人员、各级领导及大众。因此,科技新闻传播者应具备能够将一个深奥道理予以通俗表达的功夫。科技新闻传播文献的编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做到“内行有看头,外行能看懂”。要将一篇学科专业论文改写成一篇科普文章,并非易事,通俗功涉及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阅读科普文章、编撰科普文章可以迅速提高这种能力。

取舍功。面对丰富的科技信息素材,取什么、舍什么?这就需要有善于取舍材料的基本功。只有取舍得当,才能够编撰出客观、朴实、简练的科技新闻传播文献,才容易被当时、当地、当事者接受而发挥其传播作用。

材料的取舍应掌握以下几点:1.取经过考证的新颖、翔实的材料,舍没有把握的材料;2.取能够支持论点的材料,舍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3.取紧扣主题的材料,舍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材料;4.取与当时当地情况结合更紧密、更具体的材料,舍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材料。

科技新闻传播者输入功、输出功的培养与提高是以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编撰能力为基础的,而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及其效力的发挥还依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的灵感;依赖于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态度。总之,科技新闻传播者需要多方面的素养和基本功。每个新闻传播者都应自觉接受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以达到广、快、精、准地传播信息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校:董方晓

科技传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新闻 传播效果 受众

Discussion on the Dissemination Results of Science News

LI Rong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Key words science news; dissemination results; audience

1 科技新聞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所以,科技新闻的定义是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1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通常情况下是说受众收到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以后,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通过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然而,随着人们不断对传播学的研究和探讨,人们逐渐将传播效果的范围不断延伸,即把信息共享、知识承接、审美愉悦、认同一致和行为改变等统统收入传播效果的范畴。广义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进行的有目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指的是对受众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的所有效果和影响。狄义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有目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根据以上内容,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传播的内容对受众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就要考虑它的两种含义,第一种: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种: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2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通过前面对传播效果的分析,可以推理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是什么。即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就是科技新闻被刊登后,受众在行为方式、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可以称为受众的客观反映。传播效果有两方面的含义,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也不例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第二种含义是:科技信息发布者所实现的效果和目标的程度。

3 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的方法

科技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分类,所以科技新闻有自己的特点,也具备新闻传播的特点。科技新闻作为对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和新闻传播一样具有真实性。新闻传播效果受传播者、传播途径、信息本身和受众的影响,然而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与一般新闻传播效果有不同之处,即传播途径和信息本身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对空间新闻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时,只需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内容就可以了。

3.1 传播者角度

(1)增强新闻可读性,用好背景知识。任何新闻都有新闻背景,科技新闻也不例外,虽然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但是加入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强科技新闻的故事性、可读性,又不会使其失去客观真实性,如此,可以吸引更多地受众阅读科技新闻报道,同时,新闻背景的加入,帮助受众理清了报道的条理,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对受众有很高的知识背景要求,科技新闻报道的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先进的技术,大多数受众对这些科技成果、先进技术了解不多,甚至是没有了解。所以,如果为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让受众了解某一项科技成果的每一步进展,经历了多少曲折,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受众印象,进而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受众自身的知识背景是影响其阅读新闻的关键因(下转第210页)(上接第155页)素,科技新闻也是如此。所以,在进行采写科技新闻的时候,要把受众的知识背景考虑进去,让科技新闻报道深入浅出,适宜大多数受众进行阅读,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加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增加科技新聞中的实用科技知识,满足受众对科技新闻的使用需求。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科学技术培训,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门外汉”,以往的科技新闻报道都是简单的罗列一些科学术语、事实资料,不能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详尽的报道,受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知识零星散碎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受众不再接受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科技新闻报道,而是要求内容更全面、更充实的科技新闻报道,这对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科技新闻的从业人员要想打破自身的局限,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求能够采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新闻报道。

(4)用好角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受众一般不大关注科技新闻这一板块,认为这一部分内容枯燥、难懂,所以科技新闻的采写者就要找准报道的角度,以新视野、新视角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以独特的、新奇的视角来展现科技新闻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而不是套用以往的报道模式。

由于受众不同,所以对科技新闻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想抓住大多数受众的眼球,在采写过程中就要选取大多数受众乐于阅读、接受的角度进行写作,以此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科技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而且,受众阅读报道主要出发点除了与自己是实际生活相关,其次,就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以,牢牢把握手中兴趣所在,对科技新闻的报道至关重要。

(5)树立人物特征,以展现科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读者。科技新闻的报道还要注意一方面,即对科技工作者的报道。在科技新闻中加入科技工作者的真实事迹,可以使报道变得更有“人情味”,而且,人物的出现,可以树立榜样精神,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还可以被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习惯所影响。

3.2 受众角度

受众的关注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有巨大影响,但是,受众的关注点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受众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点: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第二点: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第三点: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虽然,受众的关注点对于科技新闻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科技新闻的从业者在采写过程中紧紧抓住受众的这三个特点,让自己的报道尽量涵盖大多数受众的特点。尽量保证传播范围,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新闻的报道质量,借此扩大传播效果,以及科技新闻的影响力。

科技新闻的报道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收到受众的制约,同样的,科技新闻也要求受众具备阅读科技新闻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受众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对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而且,最重要的是,受众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准,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为自己通读科技新闻做好充分准备。但归根结底应强调的是,受众应加强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的接受科技新闻传递的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闻界,2011(8).

[2] 王婷婷.齐齐哈尔电视事业发展史初探[J].北方文学,2013(6).

科技传播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传播手段、传播模式还是传播重要性,科技传播都在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媒体对公众理解科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及科技传播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关注科技传播的发展演变与媒介逻辑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传播渠道在全社会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充分共享。

关键词:科技传播;媒介逻辑;演变

在時代发展、科技迅猛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在享受经济繁荣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全面科技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信息的科技传播能够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媒介,树立科技创新的精神,打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承担起科技人才培养、科学交流互动、科技要素聚集平台的重任。

1.科技传播的定义与内涵

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科技传播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种对科技有意识的传播离不开科学的诞生。“科学”诞生于17世纪,科学与传播无法分割,科技传播几乎伴随着科学技术同时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传播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科普”一词(最早是在1836年)和被称为“科普者”的一批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科技传播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但直到20世纪之后,科普才真正成为学界的研究对象。

探讨科技传播的定义与内涵,首先要明晰科技一词的含义。“科技”可以解读为科学与技术。目前针对“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二者的定义与关系,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中“信息运动说”“广义学说”“综合交流学说”这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无论表述如何不同,对科技传播概念的解释整体还是趋向一致的,科技信息、交流、共享是共有的关键词,因此无需对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进行明确的划分。首先是由于科学和技术两者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多数的科学传播活动都包括了技术相关的信息,而单纯脱离科学的技术传播也是十分少见的。其次,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两者在语言概念和定义上存在着很多重合,应当将两者整合起来进行系统地研究,而不是要求将两者完全进行区分。最后,综合前人的使用与研究情况来看,两种说法都有使用者,且不同观念的学者对两者定义总结的关键词实际几乎一致,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共享。

2.科技传播的发展演变

20世纪30年代,科技传播在国际上初显。1939年由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中,科技传播一词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贝尔纳的研究可以看作是科技传播学的发端,他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交流和公众传播两大方向,目前学界也大都沿着他的方向对科技传播进行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的科技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科技传播事业快速发展并引起人们关注,这一时期对科技传播的研究较为初步,可以概括为“问题”研究阶段,即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问题。等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对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入,研究方向逐渐从“问题”转向“研究领域”。1962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将科技传播领域分散的相关研究理论成果进行了整合。20世纪80年代,有关公民科学素质问题在发达国家引起关注,欧洲开始了以通过科学普及和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著名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1],这一研究重点的出现是科技传播向学科发展的关键转折。2012年和2013年美国科学院举办两次“科学传播学”论坛,则标志着科技传播研究领域正式拓展到学科发展。

我国的科技传播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进入我国产生的,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的科技传播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1988年,我国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以及科教兴国的战略,使更多学者进行专业的科技传播研究。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新强调了社会发展中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使科技传播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方向也朝着专业化学科化迈进。2014年我国有关科技传播的研究文献在知网收录量达到峰值,伴随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迫切需求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如何提高科技传播效果以及探讨科技传播的创新模式成为研究内容的主流。

3.科技传播的媒介逻辑

科技传播包括科技新闻、科学文献、科技电影、科学纪录片等不同形式,涵盖了报纸、期刊、图书、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介。不同载体的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发展的不同时期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平面媒介、影像媒介和互动媒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梳理媒介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媒介实践过程。

3.1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介

最初的科技传播主要通过以文字为载体的纸质媒介进行传播,主要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杂志、报纸的科技新闻报道等。15世纪中叶,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为初期科技传播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665年,《学者杂志》和《哲学汇刊》这两本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诞生,科学杂志的出现,标志科技传播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们为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稳定的渠道,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流程控制规范化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途径,使得科技传播更加的专门化、集中化、常态化。虽然这一时期科学杂志的刊载内容多为新书消息及摘要、科技新闻等,并不主要用于传播科技信息,但这意味着科技传播从私人的小众交流向大众传播转变。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变革、科学工作者的形成、科学信息受众群的出现,科学杂志逐步演变为科学期刊,并成为当时科技传播的主导力量。科技文摘杂志保证了科技成果能够更加广泛及时的传播,是专业交流层面重要的传播工具。其检索与评价功能也推动了学界的科技传播事业发展。

18世纪中后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现代印刷设备的发明革新了现代印刷技术,促使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的诞生,科技传播开始在专业杂志期刊以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上进行传播,科技传播事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介,主要以文字为载体传播科技信息,相比于其他形式而言,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在传达科技信息的时候,不仅可以实时报道科技信息的动态,还可以刊登新闻背景资料、调查报道、深度分析报道等,同时,纸质媒介保存性较强,适用于反复阅读,更便于受众的深度思考与分析。但是,这一纸质媒介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获取信息的周期较长,需要对信息加以深刻思考再加工,随着社会发展受众观看习惯的改变,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纸质媒介已经不再是受众的第一选择。

3.2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介

20世纪20-30年代的第二次媒介革命,诞生了广播和电视。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提升,航天技术发展使卫星升空成为可能,卫星升空给卫星直播设备、国际广播、卫星电视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1935年,西安广播电台正式建设,其间开设了农林常识、卫生常識、无线电常识及问答、邮电常识等科技专题栏目,另外在西北文物、民众教育、军事常识等栏目中也涉及大量科学技术内容。无线广播电台的创建丰富了早期科技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以科学教育启发了民智,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2]。而电视媒介的诞生,使得影像成为这一时期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影视传播主要形式有科技新闻、科幻电影、科普视频、科技类纪录片等。1882年,法国科学家马莱用摄像机拍摄了各种动物和人物的运动轨迹,作为一种科学的影像记录,从“科学纪录片”演变为如今的科普类纪录片[3]。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随着信息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幻电影的表达也越来越多元化,传播的科技信息种类越来越丰富,电影主题也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现实社会需求,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实现了科技传播功能。

我国科技传播在影像媒介层面的实践主要是以电视媒介为主。目前,CCTV10科教频道是我国面向受众最广的科技传播平台,该频道是2001年响应“科教兴国方略”而开播,也是目前国内收视率最高受欢迎度最高的科教类电视频道。频道中的《探索·发现》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故事,探寻自然环境的奥妙,以达到科技传播的目的。其中,《寻找滇金丝猴》获得了2002年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大奖。

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介作为一种综合性传播方式,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性,兼具了声音和画面,所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单一的文字形式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科技成果、科技社会影响等内容的再现。但是,由于受众对于电视娱乐化的固有印象以及电视节目本身科学性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于电视节目传播的科学信息的信任度。不过电视媒介目前依旧是大部分受众首要选择的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3.3以互联网与手机为代表的互动媒介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出现并大规模应用,这预示着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科技传播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变得愈发多样化,传播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以网络和移动终端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以纸质媒介和影像媒介为基础,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打破媒介种类的限制,传播文字、声音、画面等多层次信息,打破了时空限制,适用于所有科技信息的传播。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微科普一起并称为三大科普网站,受众通过网站的搜索、分享机制,能够轻易的获取科学信息。“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2008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微科普的内容被有关政府部门网站、人民网相继转载。互联网平台在传播方面所具有的搜索、分享机制,已经成为其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

此外,微纪录片形式也是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我国也有在科技传播领域运用微生态纪录片形式的尝试。CCTV官网创立了专门的《微纪录片》合集,中国纪录片网也设有微纪录板块,《丹顶鹤之乡》等微生态纪录片在网络上有着不俗的播放量,微纪录片形式以其独有的互联网特征已经在科技传播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

互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性就是将以往点对面的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乃至多向传播。这种交互改变了科技传播固有的模式,将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局面打破,由受众共同参与形成双向交流模式。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应用推广,大众更能作为信息发布者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充分共享。

4.结语

媒体作为桥梁连接了科学与公众,承担了科学普及的作用。媒介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科学水平,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普通受众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科技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发明显,科技创新及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个人不但是技术传播的接受者,而且是技术传播的生产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各种各样的技术传播内容被生产、被检索、被分享。除了科学技术行业内部,政府、社会、媒体和普通大众也注意到了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承担起了科技传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翟杰全,陈双双.科技传播学:历史渊源和学科发展[J]科技传播,2015,7(05):11-15

[2]姚璐,战涛,周东华.战时西安广播电台的创建与科技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9(02):318-322

[3]高瑜.中国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科技传播范文第4篇

1 以着力农民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加强专家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地不断加速,使得我国的农村建设总是处于一定程度的“传媒缺失”的状态之下,以及“涉农传媒”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之中。其具体表现在于如下两点:(1)面向农村,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群体的专业性较强的涉农媒体的数量十分匮乏,传播的范围难以覆盖广大的农村;(2)即使有部分的传媒能够涉农,但是其报道的数量及其少或是将某一个农业内容进行重复性地进行报道和传播。因此,涉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根本难以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赞同与认可,使得传播效果很不明显。

1.1 科技传媒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村所发生的一些事能够为报社科技传媒提供了很丰富地素材,因此说科技传媒在广大的农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主要包括如下:农业科技机构和专家在内的广大传媒工作者应该切实地树立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并不断地引领农村科技传媒市场的构建以及快速地崛起与发展。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以及农民的接受科技传媒的基本特征,加强调研,积极探索,努力将报社传媒作用效果变成与主体农民自主创业的切入点。

1.2 科技传媒传播是广大农民朋友进行自主创业以及科学种田的智力支撑以及精神动力

报社科技传媒应该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制定出新的科技传媒传播的计划和内容,以不断地丰富农民朋友的农业知识,不仅如此还要为农民朋友设计出具有科学性以及趣味性的科技传媒传播新产品,积极地改善传媒传播的内容结构体系,加大与“三农”问题联系紧密的农村信息科技服务栏目,对于报社而言,要加大对这方面新闻内容的报道,而且报社还应该将自己的传播途径扩大化,让农民朋友首先了解报社出版物,这样方可对三农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褥对,遴一步自主创业宣传传播报道,通过典型宣传,发掘经验为农民交流自主创业经验搭建平台,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3]。

2 大众传媒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功能发挥

对农传播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媒介在农村的普及率。在新农村科技传播体系中,大众传媒成为重要的力量和组成部分。传媒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传媒主动地承担起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对农政策的任务,通过生动形象地解释和宣传,使这些政策能够深入农民心中,起到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科技政策支持。同时,传媒还能够发挥下情上达的功能。农村基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也可以通过媒体传达到上面。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希望国家和政府给予农村和农民怎样的科技文化、科技政策,都可以通过传媒来传达,传媒成为农民意志表达的窗口,成为农民说话的地方。媒体对农村科技信息需求等内容进行报道和传播,能够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农业部门领导对“三农”问题科学决策的水平[4]。

(2)传媒对农科技传播,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开拓农民致富门路,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农业科技通过媒体的传播,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例如:地膜覆盖技术之所以风靡全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的不断宣传,使农民看到了这些新技术的好处,而且懂得了采用这些新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方法,从而使农民乐于接受和采用。《人民日报》2006年4月9日的报道:“聚焦现代农业:挺直腰板种水稻,机插秧确实好!”传播了机器插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通过传媒向广大农民推广科学技术,无疑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5]。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科技传媒的传播,对于服务当前时期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当前时期下加强科技传媒传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极大地响应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2)当前时期下加强科技传媒传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能够为农民带来很大的益处;(3)当前时期下加强科技传媒传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的快速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摘要: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非常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内容。加快推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需要党中央的科学、正确领导之外,还应该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和目标深入人心。那么,这就需要报社媒体向社会以及人民传播。本文就是攫取了科技传媒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科技传媒传播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技传媒,传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筱瑛.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增强科技新闻对农传播的效果[J].科技传播,2009(9).

[2] 陶贤都,于美娜.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3] 梁翔,刘珊.关于科技新闻报道的几点体会[J].甘肃科技,2007,23(10).

[4] 江昀.论科技新闻传播值的测定及其传播效果评价[J].求实,2006(2).

科技传播范文第5篇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不断遭遇与蕴育着变革。

中国为数众多的银行也各施所长,纷纷在产品、服务、传播、推广等方面创新意、出新招。

但究竟中国银行业是什么样的?中国哪些银行是最好的?哪些银行的公司业务最具竞争力?

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于是,我们进行了“银行公司业务消费者调研”。 银行公司业务消费者调研 执行方式:电话/面访调查 执行区域:七省市 总 样 本:35 有效样本:33 样本甄别: 企业财务主管/相关财务人员 调查对象企业性质 调研样本覆盖国内最主要的企业性质、规模类型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调研区域覆盖华东、华中、华南、西北等地 调查对象职位情况 被调查人集中为目标消费者 调查结果的发现与洞察 贵企业现使用的银行 各企业的选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小型当地银行也展露头角 中行、工行、招行、浦发展较为领先,但并未有垄断趋势 银行公司业务选用 绝大多数企业使用银行公司业务中的“结算服务” 其次是“融资服务”,极少数企业正在使用“投资服务”,这可能与被调查企业的性质有关 但同时也能发现“融资业务”与“投资业务”还有较大的推广空间,需要的是根据企业具体财务状况制定的理财方案 选择原因 “服务好”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 “离公司近”与“服务好”一样重要,对于企业而言,解决财务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省时省力 如果营业处数量不足,则“上门服务”也是“近”消费者的好方法 现用银行合作时间 使用同一家银行公司业务3年以上的企业占61% 企业与银行间的合作相对较为稳定 满意程度 对企业现使用的银行公司业务服务,绝大多数消费者表示“较满意”与“一般” 消费者对各银行公司业务服务的改进与完善仍有期待,如: 更快的服务速度 更佳的服务态度 一对一的服务形式 上门服务形式等 服务银行的更换 很少有企业更换或打算更换服务银行 更换或打算更换服务银行的原因多为: 与公司间的距离远近 对服务的更高要求 心目中的最佳银行选择 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选择仍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十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招行、中行、工商、交行表现突出 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最佳银行关键在于“特殊服务、贴心服务”,如“紧急取款”、“大额取款”、“上门服务”等 选择兴业银行的消费者对兴业银行非常了解,并有极大好感 兴业银行知名度 兴业银行的知名度颇高 不知道兴业银行的消费者均集中在西安、兰州、株洲,兴业银行在当地都没有分支机构 有些被调研者虽身处没有兴业银行的地区,但仍然已经从全国性媒体上得知兴业银行的信息 从何处知道兴业银行 从户外/车身广告与银行店头/店面知道兴业银行的消费者最多 电视与报纸也有相当大的消费者覆盖 同行、朋友的介绍也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获得银行信息的途径 户外广告及银行店头在银行业的传播途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传统媒体中报纸与电视的使用在银行业传播中也占很大比重 新兴媒体广告信函、网络的发展也很迅速 银行人员上门介绍将是可以着重发展、利用的银行业传播特殊途径 银行业市场分析 四大阵营 各领风骚 老牌竞争对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密集的全国性网络 与客户企业十数、数十载的合作关系 正在努力改变“老大”形象,逐渐亲和化、灵活化 同级竞争对手--九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区域竞争对手--中小型当地银行 未来竞争对手--外资银行 老牌竞争对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同级竞争对手--九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行业中最具活力的阶层 充分利用机制与想法的灵活不断创新服务 网络完善、市场推广力度惊人 区域竞争对手--中小型当地银行 未来竞争对手--外资银行 老牌竞争对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同级竞争对手--九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区域竞争对手--中小型当地银行 在不同地区遭遇不同的当地银行的竞争 对当地客户的特殊需求具有即时、深刻的洞察 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灵活性更强,对当地客户有很大吸引力 未来竞争对手--外资银行 老牌竞争对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同级竞争对手--九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区域竞争对手--中小型当地银行 未来竞争对手--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经过数年对中国市场的试探,已初步形成各自的经营特色 国内银行业市场的开放将为外资银行的激进型发展提供舞台 全球著名的品牌力与国际标准的服务品质,使外资银行有能力参与竞争,争夺财政实力雄厚的企业 竞 争 策 略 兴业银行的现状 具有一定知名度 外资的注入将形成更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在“知名度”与“选用率”之间仍有一定差距,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并以重拳出击 之前广告传播系统性略弱,造成 品牌形象不够清晰、明确 品牌资产累积不足,记忆度不高 在众多银行竞争的市场中,兴业银行还未能在受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具有冲击力、独特性的品牌联想,如消费者说: 中国银行>黄河、竹林>大气 招商银行>金葵花、微笑、小熊维尼>创新、时代感 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的将来 灵活性--胜出老牌竞争对手

灵活机制、创新观念,区别于老牌银行因大造成的呆板与反应速度缓慢 多元化--胜出同级竞争对手

针对目标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定制贴切、可执行、高回报的服务产品 亲和力--胜出区域竞争对手

各地分支机构需迅速深入当地市场、洞察当地消费者需求,以更快速、更当地化、更有亲和力的服务开发当地客户 本土国际化--胜出未来竞争对手

与外资银行相比,兴业银行由外资带来的“国际背景”必须结合多年的“本土经验”才能更显实力 竞 争 机 会 公司业务的“可乘之机” 力当明星 银行业内还未出现著名的、进行系统推广的公司业务品牌 从消费者的反馈中发现,招行“点金理财”、民生“非凡理财”(含公/私业务)的推广也远远未达到令消费者留有印象与记忆的程度 抢占空白市场,兴业银行完全有机会凭借公司业务品牌的系统化建 立与推广,成为公司业务提供银行中的明星,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 身兼良师

开发新市场,利用企业对公司业务的认识与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时机,成为最初引导他们的银行,获得建立长久合作的机会 终身益友

深入原有市场,继续发掘原有客户的潜力,将适当的公司业务推荐给适用的客户,帮助他们的企业成长、获利 面对市场需求与竞争时机, 公司业务品牌建立 做自己 与众不同 兴业银行需要什么样的公司业务品牌? 表明对客户的利益承诺 明确利益承诺的支持与保障 体现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品牌命名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品牌口号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品牌LOGO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产品命名/LOGO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产品命名/LOGO 创 意 策 略 根据创意策略,围绕“巧智赢财富”,

我们找到了创意核心元素 七巧板又称“唐图”,是中国著名的智力游戏。 七巧板组件具有的最基本单元,也就是三种角度、四种边长、五种形状,但可以创造出最富变化的排列组合。 清代秋芬室所着的《七巧八分图》,将七巧板从第一天排到第七天,可以收罗宇宙天地万物,举凡日月山川、鸟兽虫鱼、文字器物等,几乎无所不包。 清朝时就有以象牙材质制作的七巧板,外销欧美各国,在1805年,欧洲各国也有介绍七巧板的文章出现,之后的短短数十年间,无论是德、英、法,或是意、奥等国,都有讨论七巧板的专书出版。 “七巧板”,兴业银行公司业务的绝配 七巧板:典型的“巧智”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财智星”:巧智赢财富 七巧板:通过组合,能创造千变万化的画面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财智星”:通过业务组合,能解决千变万化的财务问题 七巧板:看似简单,蕴含丰富的、深入土地的智慧 兴业银行公司业务“财智星”:蕴含深厚专业智慧 “七巧板”与“财智星” 对竞争对手“点金理财”相比: 我们 更智慧 更形象 更独特 更现代 更轻松 更系统 更具冲击力 更有记忆度 “财智星”与目标消费者 大型企业CFO,您期待的是什么呢? 中小企业CEO,您希望得到什么? 财政、财税官员,您需要的是什么? 兴业银行“财智星”承诺: 您的期待、希望、需要--我们来满足! “财智星”与兴业银行团队 执行创意 拍摄各地分行的员工 同样的画面,不同人物 激发员工的参与感与荣誉感 同时,也能让消费者能看到为自己服务的“财智星”出现在当地兴业银行的宣传资料中,倍感亲切 人员直销工具 统一形象 事半功倍 人员直销工具 根据银行公司业务的人员直销形式特点,安排以下直销工具 兴业银行“财智星”整体形象专题片 兴业银行“财智星”介绍多媒体光碟 兴业银行“财智星”各项业务组合介绍册 兴业银行“财智星”各项业务组合介绍册封套 兴业银行“财智星”客户手册等 利用空间 大展拳脚 业 兴 银 行 个 人 业 务 公 司 业 务 综 合 项 目 融 资 贸易融资路路通 兴 业 全 能 保 理 财 政 一 站 通 资 金 理 财 方 案 兴 业 集 团 网 兴 业 票 据 全 20% 80% 从建立、传播 公司业务品牌开始 财富 智慧、专业 灵巧、真诚 财 智 星 财富: 消费者利益 银行业属性 智慧: 兴业银行的专业贡献 引路星: 服务性 专业指导 明星: 兴业银行的品牌愿景 WiseFortune 巧 智 赢 财 富 谁说财富一定辛苦才能获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兴业银行“财智星”, 运用专业智慧与真诚服务, 巧妙组合多项公司业务, 潜心打造适切理财方案, 为您的企业轻松赢得财富。 与“兴业银行”紧密结合 为整体品牌增值 星的视觉符号。 七种色彩, 代表七套产品组合 金色字, 银行属性 每套产品组合的 专属颜色 功能说明 “星”视觉符号的

上一篇:性传播疾病下一篇:劳动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