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2023-07-19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改推出已有时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到了紧要关头,合作学习教学是当前的改革热点。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作出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合作学习;基本概念;引导教学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作为一种新兴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能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便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除了活跃课堂气氛以外,这种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强化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树立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培养。

二、现行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定位有误

传统课堂一直将教师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形成的依赖性学习会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退化,导致学习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的是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然而实际上高中生物教师并没有做到,这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是一大亟须解决的难题。

2.形式化的合作教学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得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推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现阶段,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仅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而存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对现代教学课堂提出的新要求。然而,据笔者所知,部分高中的合作学习仅在公开课上应用过,用于应付教学参观和课程评比,这种仅流于表面的形式化教学并不能真正发挥功效。

3.学生发展不够平衡

经历了多年的传统课堂学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传统观念还是没办法迅速被抛之脑后。因此,绝大多数的高中生仍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独立学习思考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学习效率无法提高。这样下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沉重的升学包袱也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如此不平衡的能力发展状态,无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全面发展也成了一纸空谈。

三、高中生物课堂中新时期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针对上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合作教学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应用,克服当下合作学习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合作交流时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到生物这门学科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笔者在“果酒果醋的制作”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如何利用简易装置自制葡萄酒”的问题,让学生在家长的指点或利用课外辅导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相关信息,学做葡萄酒。再在课堂上展示自制的葡萄酒—交流制作流程—找出制作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一来,学生纷纷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发掘自我,锻炼学习能力。

2.引导教学与合作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生物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知识传授者的定位逐渐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还原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适应阶段初期,教师不能完全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中,而是要在引导其交流学习的同时对课堂进行观察,必要时还是要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学习困难。把握好尺度,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使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对于高中生物学科而言,合作学习不能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外生活的渗透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需求,在课前分配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和任务。笔者在对“酶与酶的活性”的知识教学进行实践规划时,就设计出了水温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影响的实验。实验进行前,让学生自愿分组,安排小组任务,分工明确,完成信息采集、资料搜集、实验设计等一系列步骤,整理后交给笔者评定,并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验,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提高自我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只要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就此,笔者作出如上讨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雪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2]罗伯特·E·斯莱文,王红宇.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资料,1993(01).

[3]刘慧.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进展与改革[J].成功:教育,2011(08).

编辑 温雪莲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生物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会导致教师对学科学困生和踩线生的关心不能满足其学习进步的需要,也会影响教师教学研究,影响生物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步骤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点评”。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要选择适合的内容,要建立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可用学习小组学习过程量化表记载和评价。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生物;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高中生物教学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教师教五个理科教学班,或四个理科班加二三个文科班。教师授课时数太多,学生人数严重超过教师精力的承受极限,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只能集中在课堂上和班级的整体状况,对学生个体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学科学困生和踩线生的关心不能满足其学习进步的需要;而教师本人的精力也严重透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从而影响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种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善。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较好的方法是在授课班级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各种学习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著名的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指出: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班级授课为前提,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高中学生的心智已基本成熟,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合作学习对他们能力和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将学生的纯个体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流程可归纳为四个基本步骤: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点评。总的指导思想是:利用任务驱动学习,各合作小组或同一合作小组内的各成员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担任不同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如下。

1.教师要制定一定的合作学习规则。我们不能认为,只要组建了学习小组,有了一定的议题,学生围坐在一起议论,就会产生合作效应。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组内合理分工,每位学生自愿或被教师指定担任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协调者、操作者等,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组内互相依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要选择适合的内容。虽然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合作学习的内容都需要采用全部流程。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认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合作学习模式。

3.合作学习要做到务实求真。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切不可走过场,只追求形式上的参与,而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要尽量避免课堂上气氛活跃,但下课后没有实际收获的情况出现。

4.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过多会造成部分成员失去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过少则达不到成员间相互启发、使思维充分碰撞,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灵感的目的。

5.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学生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纠正错误、提升能力、相互启发、相互完善,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6.合作学习成果应有一定的评价手段。教师应组织学习小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或要求学习小组以文字形式表达学习成果,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并记载,在一定阶段以一定方式进行总结并对优秀小组进行表彰,从而通过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活动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

如在高二年级“伴性遗传”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可设计为让学生辩论“红绿色盲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先就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练习遗传图解的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让小组内的成员交叉检查其余成员所写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红绿色盲出现的原因,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红绿色盲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让正反方同学的观点充分碰撞,加深学生对红绿色盲遗传规律的理解,从而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这一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较大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

对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可用下表记载。

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生物科学知识,对学生成绩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学习方式。生物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早已有之,但怎样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1 注意教师语言的幽默性

教师的语言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也是沟通师生关系、交流感情的纽带, 教师的语言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 语言平淡无味, 必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学生无精打采, 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点机智的语言、亦庄亦谐的小幽默, 就能够给课堂增添活力, 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的融洽, 能化解矛盾,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在这种幽默气氛的感染下, 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会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因此,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 要有适当的幽默, 教学幽默可以使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 平添几分愉悦, 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 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 没有听的欲望, 更没有要学好的欲望。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2.1 巧妙的使用比喻

例如,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 爆米花像磷脂分子, 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

2.2 巧妙的使用成语

例如, 引用“螳螂扑蝉, 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 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学生听来有趣, 简明易懂。

2.3 巧妙的使用“数字”

学生每天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 很容易混淆。如果使用巧妙的记忆方法, 可以事半功倍。例如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 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 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3 采用鼓励和赞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在课堂教学教中,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 教师在评价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 如:“你回答得很好!”、“非常好!”等此类的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多说, 积极思考。像这些带有鼓励和赞扬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会使学生自信心倍增, 增强对学习的渴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当然, 赞扬要把握分寸、语言得体、恰倒好处, 不能随意赞扬, 否则适得其反。所以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分寸, 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予以赞扬和鼓励, 多采用鼓励和赞扬这种评价,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 课堂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讲无氧呼吸时, 我从长跑、置酒等方面联系讲解: (1) 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 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 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 (2) 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制酒时若密封不严, 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 混有乳酸菌, 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 降低酒精质量。再比如水体富营养化, 生活、生产排出的废水, 包括农业使用的化学肥料, 我们用的洗衣粉很多都是含磷的, 将来会随着雨水带到江河里、湖泊、池塘里去, 也会带到海洋里去, 水中的氮磷过多叫水体富营养化, 这样就导致淡水会发生水华现象, 海洋会发生赤潮现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讲解时可多联系实际举例, 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非常有用,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实际意义。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5 恰当地运用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施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下的“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相比现代化教育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难以招架。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生物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 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生物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 它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 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 进行视、听、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老师能够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采用实物投影仪, 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只小小的昆虫慢慢在学生面前解剖, 如:在讲述《生物》“节肢动物门”这一节时, 抓一只蝗虫, 置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 对照实物在讲解的时候, 就显得那么充实。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体, 把实物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 乐于奉献, 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 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 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影响了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提出几种方法。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2、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3、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4、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5、实验条件:完成该实验必备的仪器、设备、药品条件。

6、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的操作程序。

7、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的记录。

8、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9、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如: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顺序问题。

2、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2)单一变量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当然还有多变量综合研究的原则,这在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中涉及的较少。

3、对照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①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②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③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习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虽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即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④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4、可重复性原则

指的是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5、简约性和可行性原则

是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三、实验设计基本思路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2、明确实验原理:要解决题目所给的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3、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4、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根据以上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操作步骤。并设置好实验组和对照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下来。

5、准确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

注意:在叙述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时,语言文字要简明。实验步骤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要分段叙说;试管、烧杯等要给予编号。

四、实验设计的题型

1、设计实验方案型

给出实验用具、材料、药品、实验目的,或只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自选,设计实验方案。

2、改错型

分析已有实验设计方案中不科学性,并提出改进。

3、补充完善型:对已有的实验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

4、析因型:对已有的实验设计方案的某些步骤、结果等进行分析。

(二)、生物高考实验试题考查内容

1、考查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试题

实验修订本生物教材列出了基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如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原理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可鉴定生物组织蛋白质的存在。这些是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要弄清实验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但有些实验必须从主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中获取信息来解题。

2、考查发现问题能力的试题

问题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可能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用问题激发探索欲望,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要求善于发现自然现象中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意义,经过思考提出假设。

3、考查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能力的试题

高考中常有将许多科学家成功的探索自然的实验发现改编成的试题,如通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现象,发现植物弯曲生长的问题,经过思考提出生长的原因是植物产生生长素的假设,从而可通过实验证明该假设的正确。又如,弗来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过程,重点突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能否提出合适的假设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假设往往是最终结论的前提。

4、考查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试题

设计实验的能力即为验证提出的假设而设计相应的实验。包括实验方法的选定、原理的设计、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实验装置的安排、可变因素和可控因素的预测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等。完成实验能力是指在准确把握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合理安排时间和步骤,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时间的方法,消除干扰因素,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客观准确。

5、全面考查实验基本知识的试题

此类实验试题同时考查了生物学基本原理、概念、实验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等多方面知识,或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预测等多方面综合运用。生物实验的考查形式已不再是重复课本的实验步骤,近几年高考几乎找不到课本实验的简单重复。它们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但又属于实验基本知识。能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知识的情况。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二)、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的部位、运输的方向等。这些都可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第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1 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有氧的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有的学生对呼吸作用三个阶段的学习记忆比作到美国留学:①学校(葡萄糖)——②汽车总站(丙酮酸)坐船需水 ③广州

坐飞机需氧气

美国。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大西北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三、课后反思

2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

3 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上一篇:初二历史学习经验总结下一篇:党史教育学习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