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范文

2023-09-11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心理健康研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就网络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网络成瘾不仅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查询。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青少年在上网时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约50%的

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

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4)、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5)、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

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其次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6)、次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

2.消极影响。

(1)、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荒废学业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

(3)、影响社交能力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4)、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还有是黄色垃圾及暴力对青少年

的危害。而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 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

染”,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

(5)、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

1. 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

(2)、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建立学校绿色网站。

(1)、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 “校园聚焦”、师生对话“、“我爱我校”等栏目。

(2)、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

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3. 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1)、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2)、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4)、建立广泛的CA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

(1)、对青少年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

(2)、培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最终使得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因为缺少成长的土壤而自行消灭。

5 、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

6 、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国家规定的是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并规定了由文化部门进行监管。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这一规定,加大对违反这一规定的网吧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7、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从调查中可见,上网吧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其实,从我们的咨询实践和与学校教育合作中发现,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2篇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 一) 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却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人, 大力鼓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 难以抵制物质诱惑、金钱诱惑, 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例如, 一些青少年过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不能正确的处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关系, 致使因网络犯罪问题层出不穷[2]。

( 二) 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目前, 在文化市场中, 一些音像制品、图书报刊和文化娱乐等, 充斥着大量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以及其它损害人们心理健康的内容, 严重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给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 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 受到消极的影响, 致使青少年存在着厌世、仇世的情绪。

( 三) 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近年来, 虽然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教育课, 并且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素质教育活动和普法教育活动, 但是, 由于其教育范围有限, 教育力度不强, 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荣辱观, 使得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

( 四) 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御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是其走上歧途的主要原因。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猎奇心、好胜心和模仿性, 很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的诱惑, 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另外, 由于一些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不高, 辨别能力较差, 再加上意气用事, 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人士的诱惑和利用, 从而误入歧途。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 一) 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

预防和阻止青少年犯罪, 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而且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 因此,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国家应该重视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 严厉打击和制裁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不法群体等, 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时, 国家要加大打击力度, 坚决杜绝侵害、腐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传播, 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 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3]。

( 二) 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二场所, 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定期检查学生的心理素质, 及时引导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学校应该重视法制教育, 大力宣传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促使学生知法、懂法, 从而引导自觉学生遵法、守法, 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 三) 不断加强素质教育

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 会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困扰, 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学校可以聘请或者培养专门的心理教师,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 四)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

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等特点, 因此,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 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该积极营造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利用网络技术,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 大力宣传健康、积极的思想, 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4]。

三、总结

总而言之,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因此, 关注青少年,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 利用网络技术,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 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排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问题, 成为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成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希望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 洪慧.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视角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03:158.

[2] 景璐石, 冯军, 刘永贵, 郭薇.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11, 03:279-280.

[3]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人民公安, 2014, 13:21-23.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李锦雯〕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4篇

“少年强,则中国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健康中国”践行的基石,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各个城市也将重点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与防治工作。

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虽低一点,但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青少年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厌学、不愿上学,自伤及自杀,网络成瘾等现象比较普遍。 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5篇

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为唤起学校、家庭及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消除不良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维护全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棉花岛村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进校园活动。

活动组织领导

活动内容

一、实施青少年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引导青少年及全村居民增强健康意识,掌握必要健康知识。通过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加强青少年卫生防病和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保护好视力和牙齿,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烟草。通过“小手拉大手”、家长会等形式向青少年家长宣传健康防病知识。

二、针对我村青年、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并组织青少年参与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糖尿病日、高血压病日、精神卫生日、艾滋病日等主题卫生日宣传及预防重大疾病健康教育活动。

三.鼓励和实施青少年健康健身行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磨练青少年意志品质。鼓励和督促全村青少年开展 “每天运动一小时”、“伏案学习1小时 起身走动3分钟”等健身行动,在全村青少年中倡导“健康行走很重要,持之以恒才有效”的健康理念。

四、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维护全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组织教师和学生家长就青少年上网、厌学等焦点问题进行相互的交流,进而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通过这种交流结合青少年生活实际,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活动总结

上一篇:全科医学下一篇:汽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