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论文范文

2024-02-12

高中生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1 课外选读《英语世界》的原因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英语杂志很多, 例如:《英语世界》、《英语学习》、《彭蒙惠英语》等。从难度、题材、排版等角度考虑,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比较偏爱《英语世界》 (The World of English) 。它是一份英语学习刊物。帮助广大读者在扩大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 提高英语水平, 特别是读、写、译的水平。从笔者的角度来看, 这份刊物无论是在阅读体裁上, 还是阅读题材上, 或者词汇拓展上都能满足高中生对英语课外阅读的需求。在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自主学习精神, 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 这本杂志也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

在高考英语 (NMET) 试题命题原则要求对阅读的命题中, 体裁尽量避免单一化, 在体裁上, 大纲中规定的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而每一份《英语世界》文章的体裁正涵盖了这些。以2009/7期为例, 在第一部分文苑中分别涉及了Talking Typewriter (小说) 、In My Neighborhood (纪事) 、Learning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议论文) ;而医药、卫生中的Scientists Find Molecule That Tricks Cancer Cells into Dying等为说明文;在艺坛这一块的文章都为介绍新的电影或明星等的应用文。

考纲要求阅读理解的题材尽量多样化, 包括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经济等, 信息丰富, 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蕴涵。这些话题体现了课标对高中教学的要求, 不但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而且考查学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每一份英语世界都非常吻合高考英语的这些主题, 它涉及以下内容“文苑 (多棱镜、科技、医药卫生、经济商业、健康养生、环保) 、艺坛 (人物、史地、旅游、军事…)

通过《英语世界》学生还能拓宽词汇量。教科书中80%的词汇是最常用的2000个词汇, 但是这些词汇对于以学术为方向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材料的总量要达到30万字以上。如何实现这一量化的目标, 并让学生把课内的词汇进行巩固以外得到课外词汇量的拓宽?《英语世界》是很好的渠道。以

09, 11期为例, 在Come Fishing (By James Lincoln) 的这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John flicked his cigarette butt out of the window.Oh, well, he thought, charge it up to experience.Now to face the music.He grasped his bag as the train drew up a his station.As luck would have it, a taxi was vacant at the rank and within a few minutes he was unlocking his fron

door.其中下划线词均为牛津版英语高中词汇,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能反复刺激记忆达到巩固词汇, 并熟悉语境中词汇的使用。而另外有些词像:charge it up to experience, face the music draw up等都是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或者俚语, 掌握的话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降低学习或以后生活中所遇到阅读材料的难度。《英语世界》提供了大量的词汇, 并为这些词汇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展现给学生们不是枯燥的, 单调的, 静止的单词, 而是鲜活的, 有语境的这样的字, 词, 常用表达和固定搭配。

2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得到反复并加以巩固内化。指导并培养培养学生形成课后阅读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2.1 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个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开始的十天半个月内强迫自己在固定的时间 (如睡前半小时) 翻开阅读的文章, 等一段时间后强迫成为内化的行为意识, 那么一个阅读的习惯开始养成了。对与初学者教师应该知道他们选择比较简单浅显的阅读内容, 或者选择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等文章, 容易是读者产生兴趣而愿意读下去。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因为个别陌生的单词而停下来去查字典或其它工具, 不断的打断会影响读者对整个语篇中心意思的把握, 最后以偏概全或只记得片言只语。

2.2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如对于一些报纸内容或应用文可采用skimming;对于经典文章使用scanning。包括培养归纳文章主题, 把握人物、故事情节, 形成一定的推断能力等;阅读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 科学的阅读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拿到读物后, 首先明确阅读目的, 然后再确定阅读方法。对于知识性读物, 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 宜采用浏览式的泛读法, 如果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 读标题, 读导语的方法, 快速了解内容,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若读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 宜采用精读法, 对那些词句优美生动的文章段落, 应反复大声诵读, 深入思考, 甚至成诵于口, 熟记于心。从而清晰地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 仔细品味, 加以吸收。

2.3 做好笔记

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 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 以养成良好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是摘记词组和常用表达。掌握词组和常用表达多的学生大多阅读和写作表达能力强。二是摘记谚语。这些句子语言精炼, 含义深刻, 充满睿智, 特别富有启发性、欣赏性。三是摘记结构巧妙的长难句。摘抄这些句子, 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语法结构深入理解, 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说话、写作时恰当运用复合句, 提高表达能力。四是含有关联词的逻辑性强的句子。摘抄这些句子, 可使学生的思维缜密, 说话更富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读的文章写一下summary (概要) 。

3 课外阅读的效果和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不仅有助于高中阶段的学习, 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且鼓励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延续到课外的学习内容之中, 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国内外研究以及我国中学英语阅读现状表明, 仅仅依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之外阅读材料的选用以及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高中生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为全面了解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城区)与温州市三溪中学(乡镇)的240名高二段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温州市城乡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温州市城乡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温州市城区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积极性要低于乡镇高中生;城区女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低于乡镇女生;城区男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低于乡镇男生。

关键词 城乡 高中生 体育锻炼态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随机选取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城区)与温州市三溪中学(乡镇)的240名高二段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与温州市三溪中学各120份,各校男女生各60份,并通过对体育任课老师的访问调查。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温州市城、乡高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对比分析

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因素的8个维度,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在被调查者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在部分维度的平均值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说明温州市乡镇高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要优于城区高中男生。其中行为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锻炼态度总分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乡镇男生在这些维度中的均值都比城区男生高出1.00以上。

(二)温州市城乡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对比分析

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因素的8个维度,即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在被调查者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在部分维度的平均值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说明影响温州市城区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积极性要低于乡镇高中女生。其中行为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锻炼态度总分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乡镇女生在这些维度中的均值都比城区其生高出1.50以上。

(三)温州市城乡高中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对比分析

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因素的8个维度,即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在被调查者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温州市城、乡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在部分维度的平均值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说明影响温州市城区高中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积极性要低于乡镇高中男、女生。其中行为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锻炼态度总分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乡镇男、女生在这些维度中的均值都比城区男、女生高出1.00以上。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温州市城乡高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因素的8个维度,即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等,主观标准在被调查者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温州市乡镇高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要优于城区高中男生。

2.温州市城区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态度要低于乡镇高中女生。同时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锻炼态度总分上都相差1.50以上。

3.温州市乡镇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要高于城区高中生。同时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和锻炼态度总分上均相差1.00以上。

(二)建议

1.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城区的家长与教师应树立“健康为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城区高中生明确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

3.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开设多样的体育项目选修课,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课堂的问题,尽量解决学生的困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参考文献:

[1] 刘一民,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2):28-31.

[2] 黄安泉.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习惯的调查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 赵少雄,杜秋香,黄天雄.海南省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0-4.

[4] 刘俊俊,绳红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比较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

[5] 隋国增.对琼州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1,1(84).

[6] 叶英杰,姚丽琴.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J].内江科技.2011,4(78).

[7] 赵红.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3.

高中生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不仅承担着学科教学的责任,还坚守着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承载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重任。立德树人,德育是关键,培根铸魂,德育是手段,在高中教学实践中,班主任教师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好培根铸魂的基本使命,将德育融入日常班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用德育筑牢学生的思想之基、精神之钙。

关键词:高中教育;德育;班主任;班级管理

前言

在新课改提倡的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开展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的在校管理者和班级的管理核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能力和德育效果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于换位思考问题

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对教师来说,培育什么人,怎么培育人是关键。笔者从自身的高中管理经验出发,发现此阶段的学生自尊感强,正处于智力、心理飞速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效能感强,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可再采用初中阶段的管理方法,必须以符合此高中生心理特点的管理方法进行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管理以及民主型班级管理等,是笔者在班级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采用平等、民主的管理手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集体的力量带动学生个体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参与、融入班级管理中,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打通屏障。面对青春期自主意识觉醒又有点叛逆的高中生,笔者时常采用美国教育博士简·尼尔森(JaneNelsen)在《正面管教》中提倡的“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效果也非常不错。榜样引领,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在具体实践中,一是班主任用心考查,精选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事务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通过教育引导班干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班委会示范引领作用。以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用学生的带动效果,促进班级内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二是班主任根据掌握情况,找准教育契机,精心组织班会,开展整体德育工作。三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情绪波动,摸清楚学生想法,了解学生的思路,不定期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四是教师扩大沟通交流的范围,转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例如:受专业限制,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无法有效解决,此时可求助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团辅活动,化解心结,激活学习热情。

二、借助班级管理,提升德育教育能力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优势,让学生同时开展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让学生能够对照规定对自身的行为予以约束;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与学习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教育方式上,可以使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选取贴近生活实际内容的德育主题,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调整学生状态,构建师生有效沟通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方式。

三、建立有效互动模式,提升德育教育能力。

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只是单向的传输德育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德育效果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班主任需要在理解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并能够建立起平等、主动的沟通关系,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来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其次,要对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通过赏识教育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化发展情况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而不是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学方式下教出“无差别学生”。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只有付出真诚,才能打动学生,才能获得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四、用活传统文化资源,拓宽德育方式方法

德育如果千篇一律,德育效果如何保障?德育方法如何借力?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便蕴含着深刻的德育道理,教师德育工作展开可从传统文化中借力,用活传统文化资源,打破德育方式方法单一说教的瓶颈,拓宽德育教育边界,创造性探索出生动有趣、有内涵的德育方式。高中階段是学生建构价值认知、文化认同的重要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着手,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在文化浸润的过程中,树牢学生的信仰之基,夯实学生的价值体系。“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这是孔子给予后人的启示,而《大学》则更为直接,其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影响至深。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道德引领,我们没有理由不从中吸收养分,从中获取能量。因此,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使用“古今结合”的德育方法,让学生在时光的穿梭中感受德育的蓬勃力量。德育实践中,班主任可与语文教师进行配合,一方面在班级中展开经典诵读、古文阅读的活动,用生动的历史文化故事、朗朗上口的诗歌等传递道德价值观念。例如:学生诵读《孔子家语·礼运》,可以感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精神力量。此外,高中语文课本里延伸阅读中的内容,不少都在颂扬传统道德,为真善美“鼓”与“呼”。班主任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课后活动中引导学生重视课本中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古代文言文、诗歌中感受道德启迪,并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自身品德,践行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和家长等现有资源,开展系列讲座,启迪学生思考和行动。例如:学校组织“身边的榜样”讲座,让退休的教师讲述学习、成长的经历,或者精选《开讲啦》《大家》等节目,利用班会课播放,让学生感受国家进步的力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为国学习和奉献的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和德育教育水平,还要加强对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的创新研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制定,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德育教育水平,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创瑜.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3):127-128.DOI:10.16871/j.cnki.kjwha.2020.03.058.

[2]王佳敏.激励理论运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注:本文为课题《滑县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1]HL125)的部分研究成果。

高中生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德育 主体意识 成因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剧增,社会的分层愈来愈细化,给高中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家长对子女采用“保姆式”的服务,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受到抑制。教师受制了传统的德育理念,将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思想陈旧,仍以灌输式为主。道德是可以教的,但离开学生的主体性与自觉性,道德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1.参与德育活动的独立意识淡薄。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独立判断、自觉自律的重要时期,决定其自我行为的控制,才智的发展、情感的情节。长期“圈养”方式的教育,使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缺乏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能反思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也随波逐流。

2.参与德育活动的动机不足。青少年时期应不满足于随遇而安,应有所作为,坚定不移地朝着精心选择的目标努力。但大部分学生囿于应试观念,出现我“重智育、轻德育”的判断,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升学,学生参与道德活动的动机被遏制。

3.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意识落后。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兴趣、主动意识缺乏,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不感兴趣,即便参加活动也不主动思考问题、参与交流讨论,不利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4.在德育活动中创新意识缺失。创新是摆脱重复、模仿,对标新立异,对现实的超越,也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创造意识强的学生思想开阔、想象力丰富,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而长期的机械灌输,学生缺少才能展示、创意表达的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缺失,影响了德育活动的成效。

二、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1.德育观念陈旧。当前学校盛行“知识德育”,将德育当作一门知识来看待,德育实践活动也变得理论化,以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挤占了学生反思批判的空间,忽略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弱化了德育功能,扼杀了主体性的生长空间。

2.德育目标空泛。高中阶段政治品格仍是德育强调的首要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对目标取向过高,过于空泛,超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制约了学生主体与意识的发展。

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高中德育内容在不断更新、调整中发展,增添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但仍存在着: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学生以政治教育缺乏兴趣,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品德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德育内容时代性不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需求缺乏关注,对学生如何成长、如何做人缺乏关注,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4.德育方法单一。德育方法单一,注重模仿与服从,德育认知与学生的行为相脱节,德育中缺乏必要的智慧,德育演变为知识性的内容,让学生机械背诵有关规范,而学生的违纪事件却有增无减。

5.德育评价片面。德育评价具有导向性,渗透着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具有激励性,能强化正当行为。而当前品德评价被人为简化,评价内容被公式化,采用加减分的办法,违纪扣分、做好事加分,导致学生的操行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

三、提高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的有效策略

1.树立现代德育观。(1)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德育的设定应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围绕学生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设计问题,遵循成长有序的规律,只有敬爱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爱老师、爱同学,才能深爱自己的祖国。在课程设计上,德育成为一种规范的知识,致使学生只知道书本的道德,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影响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生活是德育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德育就失去应有的活力。(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以强硬的纪律、硬性的说教、量化的评价、严厉的惩戒控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出“服从”的学生,学生成为加工、改造的对象,个性得不到张扬,易出现“言行不一”两面人格的出现。

2.构建以生为本的德育体系。(1)建立主体性德育目标体系。以生活为主体,让学生懂得自尊、自信、自立,能发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懂得与人相处、懂得尊重他人,能宽容和理解他人,热心集体生活,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能维护正义。(2)探索主体性德育内容。教师要摆脱理论灌输,要将德育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要注重学生品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3)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方法。教师要以启发式替代灌输式,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当学生有“愤”后启、有“悱”而发,让学生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发展。(4)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评价。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教育与导向作用,让学生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学生的品德状态进行系统的考察、测量。

总之,我们要改变高中生德育实践中主体意识滞后的状况,要培养科学的德育观念,构建有效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梅萍. 培养道德生活主体:21世纪首先改革之本[J]. 高等教育研究,2000.

(作者单位:天津耀华滨海学校)

高中生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在实施新课程和减负增效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课时紧、容量大、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教学与复习工作,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要求提得多,具体实践中做得还不够,尤其是规范办学的“五严”背景下,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有现实意义。2013年9月,学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了12个问题,采用单选方式,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前、课堂以及课后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学生,从高一、高二、高三各抽取5个班级,共15个班级,总计750人,最终收回有效问卷720份。

1.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情况。大部分同学没有学习计划,有计划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不能完全执行计划;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课前预习有助于对课上的新课学习,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无帮助,预习不预习一个样;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课堂上完全听老师讲解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好本学科,大多数学生认同自主学习的方式,相信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作用。

2.关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在课前从来不预习的学生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有时预习的学生占到了一半,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全部认真预习;有近六成的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才有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有四成的学生很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在预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一半的学生只会等上课听老师讲或马上去问老师,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请教老师,还有少数学生不能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这说明,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前预习落实得不到位,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就本门学科的预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3.关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在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带着疑难问题听讲,自己的思考能走在老师前面的只有两成;有一半的学生上课能够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却只占到了15%。

4.关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情况。在做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只有27.33%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专研解决,有45%的学生问老师或同学,高达27%的学生选择放弃不做或抄别人的;在完成作业之后只有40%的学生会自己主动复习学过的知识并预习要学的内容,或看课外书,补充课外知识,自己找些题目做,有46%的学生休息、看电视或打游戏上网聊天;只有11%的学生会对错题进行归纳整理,绝大多数学生对错误很少或基本上不去归纳分析。

现阶段的大多数高中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习仍然被动,缺乏应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我们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首先,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处于学习主体位置。其次,教师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情促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再次,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武进高级中学)

上一篇:科研能力论文下一篇:英语本科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