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范文

2023-09-18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图式差异;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冲突;中英文广告语;翻译技巧

文献标志码:A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广告语的翻译研究,但是此后20年间广告语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广告语翻译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增多,大量学者开始投身于广告语的翻译研究中。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告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试图为广告语的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如目的论、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等,但是并未有学者基于图式理论从具体的文化图式差异即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出发研究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本文将从此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以期促进广告语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内外广告语翻译的研究

国外广告语的翻译研究开始较早,至今已经较为成熟。虽然外国学者都认为广告语是可译的,但是他们在广告语翻译方面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Pierre Hubin(1972)提出广告语是可译的[1]。此后,外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从“忠诚”出发,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George Ho(1990)指出,在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忠诚”于原广告语[2]。然而,Methieu Guidere(2000)提出,为了使广告译本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译者可不忠诚于原广告语[3]。此外,Peter Newmark(2001)表明广告作为呼唤文本,其含义的翻译是首要的,形式的翻译是次要的[4]。另一些学者从修辞手法出发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如Karen Smith(2006)提出了广告语翻译的三种策略,包括移情、源语言导向和目标语导向[5]。还有一些学者从隐喻出发对广告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如Shakiba Fadaee(2015)表明廣告译本很难传递原广告的神韵,一般情况下它只能传递原广告的含义[6]。

虽然国内广告语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笔者以广告翻译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发现有关文章高达2 800多篇。通过对比分析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一是广告语翻译的策略、方法等,如蒋磊(1994)[7]、李克兴(2004)[8]等。二是广告译文的读者,如唐艳芳(2003)[9]、洪明(2006)[10]等。三是指导广告语翻译的理论,如潘莉(2003)[11]、王皓(2013)[12]、段守宇和钱志富(2013)[13]。

图式对于翻译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Bell(2001)通过图式对人们认知过程的影响证明了图式影响着翻译过程[14]。文化图式作为图式的一种也影响着翻译的过程。Rumelhart(1980)把文化图式定义为:“文化群体中人们所共享的关于文化的一般性知识。”[15]周笃宝(2002)首次用中文定义了文化图式:“它实际上包含在内容图式内,是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16]刘明东(2003)证明了文化图式的可译性[17]。王宇新(2008)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激活两套文化图式系统:原语文化图式和译语文化图式。在解析原文时运用原语文化图式,在建构译文时运用译语文化图式。”[18]王平、杨蕴玉(2009)不仅将文化图式细分为对等图式、相似图式、空缺图式和冲突图式,而且指明了文化空缺图式和文化冲突图式一起构成了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障碍[19]。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视角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并认为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空缺图式(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冲突图式(文化图式冲突),一起构成了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障碍,但是并未有学者基于图式理论从文化图式差异出发研究广告语这一特殊文本的翻译。因此,我们可以探究文化图式的差异是否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以及在文化图式差异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翻译的情况下,具体探究是哪些文化图式的差异阻碍了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和在中英文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图式的差异。

二、文化图式差异影响下中英文广告语差异的实例分析

(一)文化图式缺省

中英文广告语的对比分析得知:文化图式缺省能够造成中英文广告语的差异,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

“杜康”一词会出现在酒类的中文广告语中,如杜康酒的广告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为中国人拥有杜康是擅长酿酒的酒神这一文化图式,在广告中使用杜康可以使中国人联想到酒的品质高。但是杜康一词并不会出现在酒类的英文广告语中,这是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具备杜康是擅长酿酒的酒神这一文化图式。

Antaeus一词会出现在英文广告语中,如运动鞋的广告语“Anta, keep moving”中的Anta就是Antaeus的简写。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具备Antaeus是地神之子这一文化图式,在广告中使用Antaeus这一神话人物能使人们联想到鞋子的质量好。但是Antaeus一词并不会出现在鞋类的中文广告语中,这是因为中国人都不具备Antaeus是地神之子这一文化图式。

(二)文化图式冲突

中英文广告语的对比分析发现:文化图式的冲突包括思维模式、哲学思想、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的冲突,能够造成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差异,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

1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模式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使用修饰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直线思维模式使得英文广告语在一般情况下简单直白。

旅游广告语“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播县的黄龙。”中目的地“黄龙”之前出现了许多修饰语,如“树木苍翠”等。

餐饮店陶然居的广告语“高档装修,中档价位,星级服务,大众消费,4000平米大店气宇非凡,系列名菜名点一应俱全,正餐、大餐、小吃任君品尝,豪华包间、雅间、大厅由你选择,品尝陶然风味俯瞰山峡风情。”中餐饮店的名字“陶然”之前出现了许多修饰语。

可口可乐的广告语“Enjoy Coca-Cola”中产品名称“Coca-Cola”之前只有一个动词“Enjoy”,并无修饰语,它的含义是“请喝可口可乐”,简单直白。

奥林巴斯品牌相机的广告语“Focus on life—Olympus”中商标名称“Olympus”之前只有“Focus on life”这一个短语,它的含义为“瞄准生活”,直白简单。

中国人的抽象思维模式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使用抽象的和概括的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拥有的形象思维模式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使用具体的词语。

我国著名的茅台酒的广告语“茅台一开,满室生香;国酒茅台,源远流长。”中的“满室生香”和“源远流长”都是抽象的词语。

公交车上的一则中文广告语“增强防盗意识,提升防盗心理。”中的“防盗意识”和“防盗心理”都是抽象的和概括的词语。

劳斯莱斯旗下一款汽车的英文广告语“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i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中“60 miles an hour”,“loudest noise”和“electric clock”都是一些具体的词语。

公交车上的一则英文广告语“Thieves love crowds, watch your wallet, bag, camera”中的“wallet”和“bag”等都是一些代表財产的具体的词语。

2哲学思想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中文广告语多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使得英文广告语多体现对人们潜能的肯定。

这是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中的“大自然的搬运工”表明在农夫山泉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化学添加剂的使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德国喜宝品牌奶粉的中文广告语“HiPP 喜宝,自然尽在纯粹”中的“自然尽在纯粹”表明此款奶粉一直坚持采用自然生长的原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IBM公司的一则广告语“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中的“no problem too big”,它的含义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体现了对人们潜能的肯定。

阿迪达斯鞋子的英文广告语“Nothing is impossible”中两个连续的否定词 “impossible”和“nothing”的使用充分肯定了人们的潜能。

3价值取向

中国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出现一些能够表现人多的或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使用一些能够展现人们对个性追求的词语。

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语“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中的“六年销量领先”和 “七亿多杯”等都表现出人多。

我国公交车上的一则公益广告语“众人划桨开大船,齐抓共管保安全。”中的“众人”“齐抓”和“共管”都体现了集体主义色彩。

CK香水的广告语“Be good, be bad, just be yourself”中的“yourself”一词展现了人们对个性的追求。

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名为Jem系列的公益广告语“Doing the right thing makes you a superstar”中的“you a superstar”展现了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4审美取向

中国人以白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出现“白”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古铜色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出现“古铜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

玉兰油精华液的广告语“Olay小白瓶,白里透光美霸屏。”中出现了两个“白”字。

澳大利亚品牌的护肤产品白大夫的中文广告语“超越光感,一白再白。”中出现了两个“白”字。

欧莱雅化妆品的广告语“24HR hydration and a gradual sun-kissed look”中的 “sun-kissed look”一词与古铜色相关。

St. Tropez美黑渐变乳液的广告语“Achieve a sun-kissed glow with the Gradual Tan Classic Lotion from St. Tropez”中的“sun-kissed glow”也古铜色相关。

中国人以痩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出现“瘦”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曲线身材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使用“完美身材”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

碧生源减肥茶的广告语“天天喝天天痩,健康美貌喝出来。”中出现了“瘦”一字。

修婷塑身衣的广告语“瘦身不发愁,越穿越美丽。”中使用了“瘦”这个字。

Lands'End 泳衣的广告语“No matter how you look, “Lands'End” swimming suit always make you satisfied, perfected body shape”中“perfected body shape”的含義就是“完美身材”。

Lands'End睡衣的广告语“No matter what you look like, the “Lands'End” bathing suit will always make you feel good and your figure is perfect”中的“figure is perfect” 的含义也是“完美身材”。

三、基于文化图式差异的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白蓝(2017)指出:“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让产品在译入语国家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20]中英文广告语翻译的实例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可以在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过程中使用增译、减译、改译和套译等翻译技巧来处理文化图式差异所造成的广告语的差异,从而使广告译本更加容易被其受众理解、接收和在译入语国家尽可能广泛地传播。

(一)增译

赖晓凤(2018)认为:“增译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出于某种目的,在译文中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21]

灵芝酒的广告语“美女话西施,美酒推灵芝。”被译为“As the emperor’s favorite, Xishi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So is Lingzhi medicated liquor.”“As the emperor’s favorite”是西施被称作美女的原因,它被增加在广告译本当中填补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所空缺的“西施是美女”这一文化图式,降低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理解广告译本的难度。

麦氏咖啡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被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译者在广告译本中增加了“意犹未尽”这一抽象词语,迎合了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抽象思维模式,使得广告译本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二)减译

王红香(2016)认为:“减译是指把原文中不重要的、目的语读者不感兴趣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述的信息在翻译时删减掉。”[22]

桂花园的广告语“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花园,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被译为“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它删去了表示花名的修饰语,迎合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文化图式中的直线思维模式,从而使其易于被理解。

某护肤品的广告语“Moisture, It keeps a flower fresh and beautiful all day. Moisture Wear Power. It keeps your skin fresh and beautiful all day”被译为“雨露——保持鲜花艳美,雨露护肤粉——保持肌肤艳美”,它删去了原广告语中代表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your”,迎合了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其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

(三)改译

方梦之(2011)在《中国译学大辞典》中将改译定义为:“译者为达到特定翻译目的,或满足读者的某种需求,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修改,以适应预期文化规范。”[23]

旅游广告语“西峡,开放的龙乡”被译为“Xixia, home of Dinosaurs—open to the world”。译者在广告译本中把原广告语中的“龙”改译为“恐龙”,弥合了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关于龙的文化图式的冲突(在中国人的文化图式中“龙”是民族的图腾和神圣的象征,而它的直译“dragon”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文化图式中是邪恶势力的象征),降低了广告译本被接受的难度。

百事可乐的广告语“Pepsi-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ull ounces, 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 too,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被译为:“百事可乐味道好,花钱不多量不少。百事可乐最解渴,口干舌燥你尽管喝。”译者在广告译本中把原广告中的具体词语“twelve full ounces, 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 too”改译为概括性的词语“花钱不多量不少”,迎合了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抽象思维模式,从而使此广告译本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四)套译

李国庆(2009)认为:“用仿拟修辞进行翻译的方法叫做套译。具体说,套译是指套用译入语中某些人们熟悉的谚语、成语或是名人名言进行的翻译。”[24]

绿世界化妆品的广告语“今日的风采, 昨夜的绿世界。”被译为“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它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文化图式中亨利的名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相似。这种相似性,增强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对此广告译本的接受度。

宝马汽车的广告语“The 1999 BMW 7 series and it’s closet rival: side by side comparison”被译为:“不管是黑马白马,领先的总是宝马。”它与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邓小平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相似,使得广告译本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四、结束语

图式影响着翻译的过程,文化图式作为图式的一种也影响着翻译的过程。文化图式具有可译性,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一起构成了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障碍。中英文广告语及其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得知,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思维模式的冲突、哲学思想的冲突、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审美取向的冲突),也阻碍着广告语这一特殊文本的翻译。译者可以在中英文广告语翻译过程中使用增译、减译、改译和套译等翻译技巧来处理文化图式差异。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部分并未被发现的翻译技巧能够帮助译者在中英文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图式的差异。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urbin P. Peut-on traduire lalangue de la Publicite[J].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1972(18):24—32.

[2]George H. Translating advertisement across heterogeneous Cultures[J].The Translator, 1990(10):78—82.

[3]Guidere M. Translating Advertisements[M].Paris: Harmattan, 2000:5.

[4]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1.

[5]Smith K. Rhetoric figur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headlines[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6(15):159—182.

[6]Fadaee S.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persian verbal metaphors[J].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5,6(1):225—229.

[7]蔣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5):40—43.

[8]李克兴.论广告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4,25(6):64—69.

[9]唐艳芳.论广告翻译的美学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112—116.

[10]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59+65.

[11]潘莉.从关联理论角度解读广告翻译中的变通[J].山东外语教学,2003(6):78—80+87.

[12]王皓.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的再创造[J].中国科技翻译,2013,26(1):27—29.

[13]段守宇,钱志富.从图式理论角度看广告语的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10):131—133.

[14]Bell R.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Harlow, Essex: Longman, 2001:250.

[15]Rumelhart 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Hillsdat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80:34.

[16]周笃宝.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86—89.

[17]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4(2):28—31.

[18]王宇新.论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4):15—20.

[19]王平,杨蕴玉.图式观照下的翻译解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11—315+351.

[20]白蓝.互文性视角下广告译者的主体性研究[J].东南学术,2017(4):229—234.

[21]赖晓凤.文化交往理论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8(3):31—36.

[22]王红香.从功能派理论看广告翻译[J].现代交际,2016(4):75—77.

[2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23.

[24]李国庆.体裁社会目的的实现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从Halliday的功能语言观谈仿拟广告的翻译策略和广告套译法[J].外语学刊,2009(5):133—136.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一、对企业文化的基本认识不同

二、由文化假设决定的企业治理路径与管理模式不同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1 地域文化的差异与翻译

地域文化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它主要涉及生存环境和生产活动两方面。

1.1 生存环境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 自古以农业为主, 土地自然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因而汉语里有许多与“土”有关的词语。而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所以与海洋渔业有关的词汇也就格外丰富。比如同样形容某人花钱浪费, 汉语有“挥金如土”, 而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另外, 中国的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河流的流向是从西北向东南, 所以自古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而美国东临大西洋, 西临太平洋, 所以美国人常用“from sea to sea”来表达全国的意思。

1.2 生产活动

中国文化起源于农本, 牛在农业生产中起主要作用, 它勤劳忠厚、性情温和, 深受中国人民的赞许, 鲁迅笔下早就有“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名句。而游牧是西方文化的起始, 所以西方人与马的感情颇深。由此, 中西方有关牛和马的表达法就非常多。比喻某人力气大时, 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说“某人像牛一样勤劳”, 英语就为“to work like a horse”。

从以上的对比和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人们按照本民族改造世界的特有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翻译时我们应该注意这些约定俗成的言语习惯。

2 思维价值取向的差异与翻译

思维价值取向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念的不同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点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体现得犹为明显。

2.1 价值观念

中西方最大的价值观念差异在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的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光耀门楣”这样的以国家利益和家族荣光为优先考虑的集体主义, 认为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个小我。所以中国人的名字总是姓在前而名在后, 表示先有家族后有个人, 例如:王平, 张兰。而西方人追求的是个人主义精神, 强调的是自立与自我实现, 信奉的是“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所以西方人的名字总是名在前而姓在后, 突出强调个人, 如:Peter White, Lucy Brown.

2.2 思维方式

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其表现存在于许多方面。比如时间上中国人习惯往后看, 喜欢回顾过去, 因为中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中国社会也非常尊重老者, 认为他们是经验和智慧的象征, 民间早有谚语“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所以诸如“老师傅”、“老干部”、“李老”这样的称呼就很多。而西方人喜欢往前看, 注重未来。他们忌讳“老”, 因为“老”在西方社会中意味着时日不多, 已无创造力, 所以西方人总是隐讳地表达“老”这个含义。例如:the mature (成熟者) , a seasoned man (历练者) , senior citizens (资深公民) 等。再者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中国, 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象征, 但在西方它却是“聪明”、“灵巧”的代表, 所以有“as wise as an owl”“a sucked orange”也不能译为“被吸干了水分的橘子”, 因为它是指“被炸干血汗和充分利用后不再需要的人”。

3 宗教与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3.1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指由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中西方在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 对我国民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有“菩萨”、“阎王”、“苦海无边”等宗教说法。西方人以基督教为他们的第一宗教, 认为一切由上帝主宰和创造, 多有“上帝”、“圣经”、“洗礼”等宗教词汇。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把《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看似恰如其分, 但深究起来却不以为然, 因为两种语言来自于不同的宗教历史背景, 这样译刘姥姥俨然就成了基督教徒。所以此处若把“God”改为“Heaven”应该会更忠实于原文。

3.2 历史文化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每个民族都因其不同阶段的社会人文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 而最能反映历史信息的莫过于历史典故。中西方都有许多历史典故,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成语为中国人所熟悉, 若是把它直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不能形象地展现该典故的深刻寓意, 更不能为西方读者所理解。所以我们最好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杨宪益译) 这样一来, 这个句子的含义就清晰了。再如:“meet one’s waterloos”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故事, 后被引申为“惨遭失败”。

因此, 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中西方的宗教与历史文化才能够使译文准确并透显出异国文化风貌。

总之,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加强我们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也有益于增加我们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和提升我们的跨文化意识, 最终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交流。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 这就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何才能破除这些障碍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从地域、思维价值取向、宗教与历史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我们在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 尤金, 达耐.语言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3.

[2] 王国桥.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谭慧明.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渤海大学学报, 2004.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言现象的差异,而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文章从生活环境、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习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渗透,相互依存。语言文化的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语言中一个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又称“习语”。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 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它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它们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妙趣横生。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色色,语言多种多样,在进行习语翻译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双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习语翻译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习语翻译的原则方法。下面分别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俗翻译的影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中西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例如: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雨水较多,航海业比较发达,所以英语中出现了许多和船、水相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spendmoney likewater(花钱如流水)、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而中国在亚洲大陆,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瑞雪兆丰年(Snow estuary)、拔苗助长(Destructive Enthusiasm)等。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又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和“西风”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因素,被赋予了比喻意,“东风”代表革命的力量, 而“西风”代表反动势力。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与赞美。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国家的风俗差异,也可以反映在语言和文化当中。最典型的是人们对狗的不同看法中国人喜欢养狗,认为狗是忠实的。但是,在语言中的狗与人们的态度却大不相同。汉语中凡是带“狗”字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但是,在英美人看来狗是一种忠诚善良的人类好伙伴。中国人说“幸运儿”,而英美人却说“a lucky dog”。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有很多历史典故,结构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体现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呈现了生动的社会文化画面。例如: 守株待兔: Stand by the stamp to wait for the hare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s and windfalls. 此地无银三百两: a saying that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ts在说英语的国家中,圣经故事、希腊神话、莎士比亚著作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例如: A Pandora’s box (潘朵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The Trojan house (特洛伊木马,喻指内部颠覆集团,起内部破坏作用的因素) ,All’swell that end’swel.l (结果好就是一切都好)

四、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影响上。西方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制度和信奉上帝造人,所以其精神文化都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和《圣经》。如:As old as Adam(与亚当一样老) , 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所以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又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而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有很多做人方面的习语,如: “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进行习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和语言个性,充分理解独特的文化意味,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也才能够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这样,只有這样,译文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从而使译文既准确,生动,形象,又不失本国文化色彩和寓意。

参考文献:

[1]Bassnett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Literary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 2006, 3.

[3]李芳,索凯峰.试论英汉翻译中习语的文化语境及其差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7).

[4]张 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 (3): 23-25.

[5]刘 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中国翻译, 1996: (1): 30-31.

[6]郭荣义.英语习惯用语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7]李芳,索凯峰.试论英汉翻译中习语的文化语境及其差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7).

[8]刘胡英,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6)

梁冬梅 女,民族:汉, 籍贯:辽宁省阜新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的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主要从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思考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教育,建议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培养

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语言所产生的环境以及与语言承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推进英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的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问题和现状

加强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语意。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思想上还未充分重视。虽然现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在编排上突破了传统模式,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互相渗透,但是在英语教习实践中要不要注重文化背景的培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个问题上,还未形成共识,更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对英语中所包含的不同世界观、民族性等深层文化内涵缺乏正确认识,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2.在行动上还未付诸实施。素质教育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在各中小学全面实施,但是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仍未真正付诸实施。以笔者所在的中学为例,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以语言直接灌输多、文化知识渗透少,以课本知识输入为主、课外知识输入为为辅,重视语言记背能力、轻视实际交际能力等现象。教育教学的目标非常单一,只是为了能够应付考试,忽视了对文化背景教学,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把语言和文化相孤立。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已不再用“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的中式英语来表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在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常常会误认为字表意义相同的汉英语言,其表达的出来的意思也基本相同。归根到底主要是对言外之意理解不够透彻,没有理解跨文化的语言差异。

二、思考和探索

只有真正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差异,才能积极正确地对语言进行推敲和思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词汇、句子、语法,更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对英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力。

1.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在英语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讲授一些必要的中西文化差异知识,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理念,使学生能够明白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风俗和习惯,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在講授到中西方交往礼仪时,可以告诉学生,在日常交往时西方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等话题,会说“what day is today?”而中国人更多的是关心吃喝,会说“吃了吗你?”。再如,中国人在接受别人馈赠的礼物时,往往会推辞几次才接受,回家后才能打开,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否则就是不礼貌。

2.讲授文化差异信息。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很多课文都涉及了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很多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体会不同文化差异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单词、语法,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可以借机引导他们理解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语法的同时,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

3.渗透文化差异知识。目前中学英语课程安排上,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教师只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文化知识。可以将教材中那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进行语言教学。例如,在教Christmas Day一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圣诞节有关的资料,如圣诞节的知识、圣诞礼物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这一重大传统节日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感受一下圣诞节的狂欢和节日里热烈的气氛,同时也可以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比较,了解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4.拓展文化差异视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就是从文学作品和日常新闻报道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国文学作品、多收听收看英语新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各阶层关系、各种社会问题等,从新闻报道中了解事件背景、文化特征等,从而养成探究文化常识的习惯,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

三、建议和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地使用教材,有效地运用课堂,大胆地利用课外,拓展文化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一)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课本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主要依靠英语教材。翻开现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教材不再仅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有意识地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等有机融合了,其内容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让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还要帮助学生把已熟悉的背景知识与教材中的信息联系起来,把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不同侧面的认识。

(二)运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当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过程。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可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及价值观而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可将西方文化的不同特性和特征与中国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节日、风俗习惯、价值观等,通过对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概念的印象。如:用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与中国的七夕节、端午节对比,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等等。

2.直观法。用实物教学更加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差异的实物或图片,带到课堂上,如中国的乐器和西方的乐器、中国的传统服装和西方的衣服、西方药物和中药等,通过观察、比较实物之间的差异,了解中西方之间的不同,从而于促使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理解。

3.讨论法。讨论是学习的很好办法,不仅使学生提高思维、增强表达能力,也能通过讨论获取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或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如可以组织讨论中西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以此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4.任务法。带着任务学习,学生的动力会更大。教师可以有目的设置一个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进行讨论,达到学习文化差异的效果。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论述中西方家庭的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大家庭)、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踴跃表述中西方家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了解中西家庭观念的异同,进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重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补充。在英语教学中,仅凭每天一节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是很难达到从更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的。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只能利用课外大量的时间。在课外,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为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创造机会。例如,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寓言和名著,广泛摄取文化知识,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依托,举办课本剧表演,通过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大胆创新,使学生能以英语国家文化成员的身份融入到表演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班级或以年级为单位定期举办英语校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热点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或辩论,通过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外,还可以开设英语沙龙、组织英语角,定期开展一些口语交流游戏或活动,增加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内涵。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才能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有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真正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范娟利.《牛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8).

[4]陈励.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1).

上一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下一篇: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