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差异论文范文

2023-03-11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源自于先秦音乐,而西方音乐源自于古希腊音乐。因为两者在地域、审美以及政治等方面存在区别,导致其发展轨迹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并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的美学思想。基于此,文章对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种分析将有利于中西方音乐的持续发展。

一、 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文化背景差异

音乐美学思想不是单一的形式下形成的,而是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如哲学、时代背景以及政治等。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而言,时代背景因素和政治因素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影响因素,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其主流思想便以当时朝代的思想、统治者的思想为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比较注重音乐和政治之间的关联,统治者擅长用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教化功能来统治、愚弄人民。之所以孔子推崇的封建礼乐思想能够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思想存在并持续发展,是因为这种思想从本质上实现了封建统治者利益的维护。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是在西方宗教、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自然科学,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音乐有着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数”是音乐的根本,能够将音乐的基本法则体现出来,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和谐美。而且,他还能通过铁匠打铁的声音分辨出各种和谐的音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和谐音程与弦长之间的联系。毕达哥拉斯从数学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所阐述的单弦乐音与弦长之间的关系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更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

二、 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审美追求差异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来说,主要是通过儒家思想中的“和”来进行情感的表达。最先提出“和”思想的人物是孔子,随后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中和”,而道家老子、庄子却认为应该推崇自然、注重平淡,正好与儒家的礼乐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三国时期,阮籍将道家、儒家的音乐思想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道家所推崇的自然基础上为儒家的礼乐思想进行辩护,并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源自于古希腊的音乐思想,抽象和思辨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强调主客体的对立和矛盾。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格外注重音乐实践,音乐美学家在进行美学理论的阐述时,会在指定的音乐作品基础上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音乐审美问题能够进行很好的解决。直到西方现代时期,其音乐美学理论格外注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能够将美学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到实际的审美和艺术现象中。

三、 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审美心理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的情感比较重视,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乐论》中提到“乐出于人情”,说明中国传统音乐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即意境。所谓意境,就是音与意的集合,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突出了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审美心理[2]。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对情理比较重视,即注重情与理的融合,强调模仿与现实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理性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现实。对于音乐的美及意义而言,西方大多数的音乐美学理论家都认为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人们能够理性了解和掌握的东西,因此,西方各音乐时期的审美活动基本上都遵循逻辑法则,

都是以理性认识为根本目的而开展的。虽然个别的音乐美学理论家认识到了音乐的特点,也体会到了音乐审美活动与其他活动存在的区别,但是他们却没有明确音乐艺术的体质,缺乏对感性的认知。而且,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家还重点强调感性是在理性的基礎上而存在、发展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思想给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西方所有音乐的美学思想都推崇理性、忽略感性,这种理论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造成了限制,不利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东西方文化上面的差异。但是,在目前社会中,不管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音乐,在美学思想方面都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并开始互相借鉴,两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相似之处,促进了中西方音乐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洁茹.略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13(03):221-223.

[2]王玲.从和谐谈中西方早期音乐的美学思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41+46.

作者简介:陈峰(1995—),男,汉,湖南益阳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前言

西方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法庭上见”、“找我的律师谈”,已为我们所熟悉,并让我们不断体会到了西方人强烈的法律观念和权利意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莱温斯基事件,前总统布什及英国首相布莱尔因对伊战争情报有误而受到本国议院的质询,法国总理施罗德曾因染发遭到公众的诚信质疑等,西方的政治文化与体制也让我们感受到西方深厚的法治传统。西方人对法律、诉讼、权利与权力的看法以及相关的行为习惯、政治行为等,展现了完全不同于我们中国人对待这些问题的法律文化。法律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规则体系。

法律文化概论

当前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是指和自然相对而言的人文化,文化即人化。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形态学角度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不同的学科方面,可以把文化分为政治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法文化等不同类别。由此观之,法文化只是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法律文化是一个多义概念,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界说也有多种。一方面,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历史较为短暂。另一方面,文化概念本身也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自然影响到它的子概念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制度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法自然”与“自然法”:中西不同的法理观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理观念是“法自然,也就是效法自然,以自然的固有规律、真谛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的观念,其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天人合一”、“人副天数”。这个观念由来已久,它认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根本没有物我之分,天的法则即是人的法则,人生活在天的秩序之中,根本没有相对独立,只应“不识不知”地顺从“帝之则”,不应也不能凭借理性而自立法律;第二,“伦理”即“自然”。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自然的本质不是理性或自然理性,而是伦理,是宗法伦理,伦理就是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就是人的本性。中国人要法自然,就是要效法自然中所体现的伦理,法自然就是“法伦理”。所谓“自然法观念”实际上只是“伦理法观念”。西方法律文化的法理观念是“自然法”,它有两大核心内容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第一,“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划分。第二,“理性”即“自然”。对于自然法论者来说,理性就是自然:理性是人的自然,或者说自然的灵魂,自然的本质就是理性,是人性产生出自然法,自然法是人法,就是人道之法,就是理性法。

·“权利”与“义务”:中西不同的法本位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法律是对种种有关公共幸福事项的合理的安排,并由任何负有社会管理之责的人予以公布”;“法律是政治的技术,是治理城市的原则,其内容是‘正义和尊敬’,是居民们‘友谊与和好的纽带’,是‘善良与公正之术’,”“法律确定权利、保护权利,而权利乃法律所确定所保护的利益”。因此,权利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内容,保护权利是西方法律的一贯追求,实现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最终目标。法律在中国一直被统治阶级看作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主义法律文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法律规范中过分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

·“正义”与“无讼”:两种不同的法律价值观

对正义的追求构成了一条贯穿西方法律文化的主线,也是我们认识西方法学家及其工作意义的指南。柏拉图认为“正义应是一种人类品行和美德的道德原则,它体现为善和各守本分、各尽其职”。而亚里斯多德不仅发展了正义的概念,而且还将法律与正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在西方,大多数法学家都把正义视为法的目的和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观,它是与我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或者说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密切相联的,这种结构导致了国政的原型实质上是家务,国法是家规的放大,国家内乱和国民争讼是家内不睦的延伸,因此,无讼就是家庭和睦,就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里,无讼就是不需要诉讼,引申为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所谓“刑措”,以达到社会无讼之理想世界。

·中国的“以人治国”与西方的“以法治国”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是以人治为国家机器运行杠杆的。所谓人治,实际上是“君治”或君主操纵下的吏治,这是我国专制的历史传统所造成的。人治有很大的偶然性,从中国的历史看,三代以来“君为圣明”者,只有汉武帝、汉光武、唐太宗等少数几个人而已,正因为如此,在封建中国长期的人治之下,昌世少,乱世多。西方的法律文化则是以“天赋人权论”、“人民主权学说”、“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法治思想,法治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内容和治国的主要方法,同时法治思想是资产阶级法理学的基石。

法文化所反映出的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异

·人的本质

中西法文化差异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中“人”的差异,首先在于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中国法律文化重道德伦理,注重个人道德自律的基调反应了中国“人”的本质在于道德伦理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从“人与禽兽之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人本质的认识,认为人之为人,人不同于禽兽而居于万物之首,在于人有道德,懂得以敬重之心孝敬父母,能知礼尚义,重仁崇德。西方法律上的“自己行为,自己责任”的原则和重理性规则和个人权利,注重对人的监督与制约的基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带有理性成分。

·人性

中国重德治、人治与西方重法治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差异。在古人看来,个人修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人性之善是否得到发扬,人人修善则天下就能大治。所以,高尚道德就成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成为协调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中国古代的法律也成为道德规则的直接表述。“德治”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质,统治者注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人们对政治的昌明也寄希望于统治者的“圣明”,政治制度中更强调执掌权力者本身的道德自律和修身养性,而忽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成了中国“人治”传统的形成。西方的人性论,受到了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人的一生必须时刻忏悔自己的行为。宗教也对西方人的为人处事起了关键性的影响,人们在信念甲多以教义为人处世,服从并信仰上帝和教义。这种服从和信仰后来成为西方崇尚和信仰法律之传统的重要文化渊源。

·人际关系

中西方不同的法律原则以及国民对法律感受的差异反应了中西方社会在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也呈现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为人们的根本行为准则,道德讲究的是“义务”,要求个人为他人做些什么,人际关系便讲求“重义轻利”:“义”即道德义务,“利”为个人私利,人们应淡化、排斥个人利益要求,注重对他人的道德义务,百姓对法律也就没有亲近感,长久以来便形成了中国人疏远畏惧法律、厌恶诉讼的心理传统。在西方,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便萌发了个人主义观念。在这种文化熏陶下,西方人在交往中毫不掩饰对私利的追求,并形成了强烈的权利意识,强调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私人财产权和人权的观念也就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法律成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尊严的基本保障,这便树立了西方人崇尚法律权威的意识,促成西方人亲法、爱法、守法并勇于诉讼的心理传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方面

1.生活礼仪方面。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另外还有称呼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我们的学生常常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这并不符合英语称呼表达习惯,再比如称呼一位王叔叔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称呼习惯套用英语的现象,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人称“Uncle Smith”“Aunt Bush”,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一般不带姓、只带名。

2.价值观方面。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天赋人权”,保护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作为集体和组织中成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次要的。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较少因为考虑集体而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与利益。另外,他们还崇尚独立、自主和个人奋斗,喜欢张扬个性,当取得成就或荣誉时,一般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悦。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推崇无私奉献,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后己与公而忘私的精神。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常常避免锋芒毕露,强调中庸,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听到外国人夸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时,中国人常用“哪里哪里”、“一般一般”等谦虚的回答。这种中国式的谦虚经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

3.思维方式方面。直接性与间接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别人的邀请或问候通常不直接的回答,尤其是在作否定回答时,通常不给予直截了当的否定回答,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双方的感情。

思考问题逻辑顺序:每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当汉语用来描述人或物时,往往先说定语和状语。例如,他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先强调了主语“他”,然后先说定语和状语,最后才提及动词“起床”。

二、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目标语的敏感性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敏感性和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随着他们对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他们对外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理解,而逐步形成的。文化内容的教学应该成为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意施教的内容,应该成为显性课程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能够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自身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理解,并奠定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

三、如何应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来进行英语教学

1.首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 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如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3.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生活礼仪、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语文化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餐桌礼仪,中西

1.1中国的餐桌礼仪

中国的餐桌文化渊源流长,据历史记载,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很好的餐桌文化意识。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完善的宴饮礼仪程序。中国餐桌礼仪发源和形成于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浓厚的等级观念对中国餐桌礼仪影响深远。在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外来的餐桌礼仪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高档的派对和大型的宴会上餐桌礼仪会呈现一些西式化的特色,但总体上中国的餐桌礼仪与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甚殊。中国的餐桌文化受等级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尊卑观念较重,这是形成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的核心所在。这种尊卑观念对中国餐桌礼仪中的不同客人的座位,餐桌上的敬酒文化以及整个用餐过程的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餐桌礼仪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倡导仁爱、有序、和谐,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集体观念,大家共同而食,长者出于爱幼给小孩夹菜,晚辈出于尊老给老人夹菜,这其实是一种和谐的集体观意识。受道教的影响,中国餐桌礼仪中具有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禁忌。这些禁忌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一般很难被西方理解。例如吃鱼时鱼头和鱼尾最好不能动,是为了象征年年有余;吃饭时筷子不能插入饭中,是为了避开类似祭拜仪式的动作。

1.2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的餐桌礼仪和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广义上的西方国家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也很大,这里所谈论的西方是主要指英美两国。影响西方餐桌礼仪的首先是西方的宗教信仰,例如基督教徒在过去就会在餐前有个简单的感恩仪式,在胸前划十字以感谢上帝的赐予。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对西方的餐桌礼仪影响很大。在西方的餐桌上,一般都是各自吃各自的,主人很少会劝客人吃菜,更不会出现相互夹菜的现象。西方是独自而食的饮食习惯,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立的一份食物。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尊卑观念不如中国那么强烈,因而西方的餐桌饮酒文化不如中国复杂,客人比较随意,不会有强迫敬酒的尴尬更不会将整个餐桌的氛围控制在某个重要人物的手中。

二、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差异很大,因此中西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1座次安排的差异

由于中国尊卑观念比较重,因此在正式的宴席上,餐桌座次非常讲究。中国的宴席中的餐桌一般为圆桌,正对门口的座位为主宾的位置,主宾的对面,也就是正背对着门口的为主陪。主宾是宴席中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是宴席的灵魂人物,而主陪则是付账的人。主宾的右手边是次主宾,以此类推。除了餐桌内部的座次有区别外,如果餐桌的数量为多个时,餐桌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而言,离门最远的为主桌,主桌里安排的是主人和最重要的宾客,其它餐桌与主桌的距离决定了其它桌的桌次,离主桌越近,桌次就越高。西方的餐桌一般为长方形。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窄的两端,宾客列坐在长的两侧。女主人的右手边是最尊贵的男宾客,左手次之,男主人的右手边则是最尊贵的女宾客。西方的餐桌上,男女岔开坐,以方便交谈。宾客身份的尊贵则视其与主人的远近而定,总体而言,离主人越近就越尊贵。

2.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民族,这个特点可以从中国的节日氛围以及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举止都可以体现出来,在餐桌文化中,这个特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宴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高声谈笑,相互敬酒,为了调节气氛,人们在餐桌上划拳,赛酒是常事,不管怎样,餐桌的场面越热闹越好。因此,在中国的餐桌,人们不喜欢保持沉默或过于安静的宾客,因为不利于调动餐桌上的氛围。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比较安静,人们当然也会相互交谈,但一般都比较文雅,人多的时候,交谈则多是邻座之间低声的交谈,人们不会高声喧闹,更不会有劝酒,划拳等特别热闹的行为。对于个人而言,人们饮食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喜欢安静的性格。他们不喜欢在吃东西时发出任何声音,包括喝汤时也是很安静,不像中国人一样吸着喝,他们一般都是整勺倒进嘴里。

2.3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餐和西餐使用的餐具不一样,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因此两者在用餐时的取食方法也不一样。中餐是大家集体而食的方式,大家分食同一盘菜。由于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个人的取食方式影响到其他人的就餐,因此在中餐的取食中讲究特别多。比如夹菜要就近夹,不能用筷子在盘中搅动,更不能把夹到的菜又放下去夹别的菜。取食烫类的菜要使用公勺,不能用自己用过的勺子去舀汤喝。如果是在宴席中,菜上桌后要让主宾先夹菜,每次夹菜不可太多,以免洒落,也避免给人造成贪吃的不好印象。如果想吃的菜离得太远,可以让别人帮忙夹,切不可站起来或离席去夹菜。如果身边有老人或小孩,旁边的人则有义务给其夹菜,以示礼让和关爱。在西餐中,由于大家是分开而食,相互影响较小,禁忌也就不如中餐多。取食物时要用公叉,不能用自己的刀子直接取。不能用自己的刀叉给别人夹菜。吃水果不能整个咬,而要切成小块,去皮后再食用。西餐有的食物是可以用手取食的,如鸡腿,面包等。

参考文献

[1]段洁, 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M].中 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7.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图式差异;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冲突;中英文广告语;翻译技巧

文献标志码:A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广告语的翻译研究,但是此后20年间广告语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广告语翻译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增多,大量学者开始投身于广告语的翻译研究中。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告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试图为广告语的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如目的论、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等,但是并未有学者基于图式理论从具体的文化图式差异即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出发研究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本文将从此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以期促进广告语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内外广告语翻译的研究

国外广告语的翻译研究开始较早,至今已经较为成熟。虽然外国学者都认为广告语是可译的,但是他们在广告语翻译方面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Pierre Hubin(1972)提出广告语是可译的[1]。此后,外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从“忠诚”出发,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George Ho(1990)指出,在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忠诚”于原广告语[2]。然而,Methieu Guidere(2000)提出,为了使广告译本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译者可不忠诚于原广告语[3]。此外,Peter Newmark(2001)表明广告作为呼唤文本,其含义的翻译是首要的,形式的翻译是次要的[4]。另一些学者从修辞手法出发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如Karen Smith(2006)提出了广告语翻译的三种策略,包括移情、源语言导向和目标语导向[5]。还有一些学者从隐喻出发对广告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如Shakiba Fadaee(2015)表明廣告译本很难传递原广告的神韵,一般情况下它只能传递原广告的含义[6]。

虽然国内广告语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笔者以广告翻译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发现有关文章高达2 800多篇。通过对比分析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一是广告语翻译的策略、方法等,如蒋磊(1994)[7]、李克兴(2004)[8]等。二是广告译文的读者,如唐艳芳(2003)[9]、洪明(2006)[10]等。三是指导广告语翻译的理论,如潘莉(2003)[11]、王皓(2013)[12]、段守宇和钱志富(2013)[13]。

图式对于翻译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Bell(2001)通过图式对人们认知过程的影响证明了图式影响着翻译过程[14]。文化图式作为图式的一种也影响着翻译的过程。Rumelhart(1980)把文化图式定义为:“文化群体中人们所共享的关于文化的一般性知识。”[15]周笃宝(2002)首次用中文定义了文化图式:“它实际上包含在内容图式内,是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16]刘明东(2003)证明了文化图式的可译性[17]。王宇新(2008)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激活两套文化图式系统:原语文化图式和译语文化图式。在解析原文时运用原语文化图式,在建构译文时运用译语文化图式。”[18]王平、杨蕴玉(2009)不仅将文化图式细分为对等图式、相似图式、空缺图式和冲突图式,而且指明了文化空缺图式和文化冲突图式一起构成了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障碍[19]。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视角研究了广告语的翻译,并认为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空缺图式(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冲突图式(文化图式冲突),一起构成了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障碍,但是并未有学者基于图式理论从文化图式差异出发研究广告语这一特殊文本的翻译。因此,我们可以探究文化图式的差异是否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以及在文化图式差异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翻译的情况下,具体探究是哪些文化图式的差异阻碍了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和在中英文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图式的差异。

二、文化图式差异影响下中英文广告语差异的实例分析

(一)文化图式缺省

中英文广告语的对比分析得知:文化图式缺省能够造成中英文广告语的差异,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

“杜康”一词会出现在酒类的中文广告语中,如杜康酒的广告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为中国人拥有杜康是擅长酿酒的酒神这一文化图式,在广告中使用杜康可以使中国人联想到酒的品质高。但是杜康一词并不会出现在酒类的英文广告语中,这是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具备杜康是擅长酿酒的酒神这一文化图式。

Antaeus一词会出现在英文广告语中,如运动鞋的广告语“Anta, keep moving”中的Anta就是Antaeus的简写。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具备Antaeus是地神之子这一文化图式,在广告中使用Antaeus这一神话人物能使人们联想到鞋子的质量好。但是Antaeus一词并不会出现在鞋类的中文广告语中,这是因为中国人都不具备Antaeus是地神之子这一文化图式。

(二)文化图式冲突

中英文广告语的对比分析发现:文化图式的冲突包括思维模式、哲学思想、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的冲突,能够造成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差异,阻碍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

1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模式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使用修饰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直线思维模式使得英文广告语在一般情况下简单直白。

旅游广告语“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播县的黄龙。”中目的地“黄龙”之前出现了许多修饰语,如“树木苍翠”等。

餐饮店陶然居的广告语“高档装修,中档价位,星级服务,大众消费,4000平米大店气宇非凡,系列名菜名点一应俱全,正餐、大餐、小吃任君品尝,豪华包间、雅间、大厅由你选择,品尝陶然风味俯瞰山峡风情。”中餐饮店的名字“陶然”之前出现了许多修饰语。

可口可乐的广告语“Enjoy Coca-Cola”中产品名称“Coca-Cola”之前只有一个动词“Enjoy”,并无修饰语,它的含义是“请喝可口可乐”,简单直白。

奥林巴斯品牌相机的广告语“Focus on life—Olympus”中商标名称“Olympus”之前只有“Focus on life”这一个短语,它的含义为“瞄准生活”,直白简单。

中国人的抽象思维模式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使用抽象的和概括的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拥有的形象思维模式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使用具体的词语。

我国著名的茅台酒的广告语“茅台一开,满室生香;国酒茅台,源远流长。”中的“满室生香”和“源远流长”都是抽象的词语。

公交车上的一则中文广告语“增强防盗意识,提升防盗心理。”中的“防盗意识”和“防盗心理”都是抽象的和概括的词语。

劳斯莱斯旗下一款汽车的英文广告语“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i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中“60 miles an hour”,“loudest noise”和“electric clock”都是一些具体的词语。

公交车上的一则英文广告语“Thieves love crowds, watch your wallet, bag, camera”中的“wallet”和“bag”等都是一些代表財产的具体的词语。

2哲学思想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中文广告语多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使得英文广告语多体现对人们潜能的肯定。

这是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中的“大自然的搬运工”表明在农夫山泉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化学添加剂的使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德国喜宝品牌奶粉的中文广告语“HiPP 喜宝,自然尽在纯粹”中的“自然尽在纯粹”表明此款奶粉一直坚持采用自然生长的原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IBM公司的一则广告语“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中的“no problem too big”,它的含义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体现了对人们潜能的肯定。

阿迪达斯鞋子的英文广告语“Nothing is impossible”中两个连续的否定词 “impossible”和“nothing”的使用充分肯定了人们的潜能。

3价值取向

中国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出现一些能够表现人多的或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使用一些能够展现人们对个性追求的词语。

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语“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中的“六年销量领先”和 “七亿多杯”等都表现出人多。

我国公交车上的一则公益广告语“众人划桨开大船,齐抓共管保安全。”中的“众人”“齐抓”和“共管”都体现了集体主义色彩。

CK香水的广告语“Be good, be bad, just be yourself”中的“yourself”一词展现了人们对个性的追求。

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名为Jem系列的公益广告语“Doing the right thing makes you a superstar”中的“you a superstar”展现了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4审美取向

中国人以白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出现“白”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古铜色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出现“古铜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

玉兰油精华液的广告语“Olay小白瓶,白里透光美霸屏。”中出现了两个“白”字。

澳大利亚品牌的护肤产品白大夫的中文广告语“超越光感,一白再白。”中出现了两个“白”字。

欧莱雅化妆品的广告语“24HR hydration and a gradual sun-kissed look”中的 “sun-kissed look”一词与古铜色相关。

St. Tropez美黑渐变乳液的广告语“Achieve a sun-kissed glow with the Gradual Tan Classic Lotion from St. Tropez”中的“sun-kissed glow”也古铜色相关。

中国人以痩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中文广告语中多出现“瘦”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曲线身材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得英文广告语中多使用“完美身材”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

碧生源减肥茶的广告语“天天喝天天痩,健康美貌喝出来。”中出现了“瘦”一字。

修婷塑身衣的广告语“瘦身不发愁,越穿越美丽。”中使用了“瘦”这个字。

Lands'End 泳衣的广告语“No matter how you look, “Lands'End” swimming suit always make you satisfied, perfected body shape”中“perfected body shape”的含義就是“完美身材”。

Lands'End睡衣的广告语“No matter what you look like, the “Lands'End” bathing suit will always make you feel good and your figure is perfect”中的“figure is perfect” 的含义也是“完美身材”。

三、基于文化图式差异的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白蓝(2017)指出:“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让产品在译入语国家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20]中英文广告语翻译的实例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可以在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过程中使用增译、减译、改译和套译等翻译技巧来处理文化图式差异所造成的广告语的差异,从而使广告译本更加容易被其受众理解、接收和在译入语国家尽可能广泛地传播。

(一)增译

赖晓凤(2018)认为:“增译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出于某种目的,在译文中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21]

灵芝酒的广告语“美女话西施,美酒推灵芝。”被译为“As the emperor’s favorite, Xishi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So is Lingzhi medicated liquor.”“As the emperor’s favorite”是西施被称作美女的原因,它被增加在广告译本当中填补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所空缺的“西施是美女”这一文化图式,降低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理解广告译本的难度。

麦氏咖啡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被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译者在广告译本中增加了“意犹未尽”这一抽象词语,迎合了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抽象思维模式,使得广告译本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二)减译

王红香(2016)认为:“减译是指把原文中不重要的、目的语读者不感兴趣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述的信息在翻译时删减掉。”[22]

桂花园的广告语“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花园,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被译为“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它删去了表示花名的修饰语,迎合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文化图式中的直线思维模式,从而使其易于被理解。

某护肤品的广告语“Moisture, It keeps a flower fresh and beautiful all day. Moisture Wear Power. It keeps your skin fresh and beautiful all day”被译为“雨露——保持鲜花艳美,雨露护肤粉——保持肌肤艳美”,它删去了原广告语中代表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your”,迎合了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其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

(三)改译

方梦之(2011)在《中国译学大辞典》中将改译定义为:“译者为达到特定翻译目的,或满足读者的某种需求,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修改,以适应预期文化规范。”[23]

旅游广告语“西峡,开放的龙乡”被译为“Xixia, home of Dinosaurs—open to the world”。译者在广告译本中把原广告语中的“龙”改译为“恐龙”,弥合了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关于龙的文化图式的冲突(在中国人的文化图式中“龙”是民族的图腾和神圣的象征,而它的直译“dragon”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文化图式中是邪恶势力的象征),降低了广告译本被接受的难度。

百事可乐的广告语“Pepsi-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ull ounces, 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 too,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被译为:“百事可乐味道好,花钱不多量不少。百事可乐最解渴,口干舌燥你尽管喝。”译者在广告译本中把原广告中的具体词语“twelve full ounces, 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 too”改译为概括性的词语“花钱不多量不少”,迎合了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抽象思维模式,从而使此广告译本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四)套译

李国庆(2009)认为:“用仿拟修辞进行翻译的方法叫做套译。具体说,套译是指套用译入语中某些人们熟悉的谚语、成语或是名人名言进行的翻译。”[24]

绿世界化妆品的广告语“今日的风采, 昨夜的绿世界。”被译为“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它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文化图式中亨利的名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相似。这种相似性,增强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对此广告译本的接受度。

宝马汽车的广告语“The 1999 BMW 7 series and it’s closet rival: side by side comparison”被译为:“不管是黑马白马,领先的总是宝马。”它与中国人文化图式中的邓小平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相似,使得广告译本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四、结束语

图式影响着翻译的过程,文化图式作为图式的一种也影响着翻译的过程。文化图式具有可译性,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一起构成了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障碍。中英文广告语及其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得知,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思维模式的冲突、哲学思想的冲突、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审美取向的冲突),也阻碍着广告语这一特殊文本的翻译。译者可以在中英文广告语翻译过程中使用增译、减译、改译和套译等翻译技巧来处理文化图式差异。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部分并未被发现的翻译技巧能够帮助译者在中英文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图式的差异。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urbin P. Peut-on traduire lalangue de la Publicite[J].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1972(18):24—32.

[2]George H. Translating advertisement across heterogeneous Cultures[J].The Translator, 1990(10):78—82.

[3]Guidere M. Translating Advertisements[M].Paris: Harmattan, 2000:5.

[4]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1.

[5]Smith K. Rhetoric figur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headlines[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6(15):159—182.

[6]Fadaee S.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persian verbal metaphors[J].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5,6(1):225—229.

[7]蔣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5):40—43.

[8]李克兴.论广告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4,25(6):64—69.

[9]唐艳芳.论广告翻译的美学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112—116.

[10]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59+65.

[11]潘莉.从关联理论角度解读广告翻译中的变通[J].山东外语教学,2003(6):78—80+87.

[12]王皓.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的再创造[J].中国科技翻译,2013,26(1):27—29.

[13]段守宇,钱志富.从图式理论角度看广告语的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10):131—133.

[14]Bell R.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Harlow, Essex: Longman, 2001:250.

[15]Rumelhart 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Hillsdat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80:34.

[16]周笃宝.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86—89.

[17]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4(2):28—31.

[18]王宇新.论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4):15—20.

[19]王平,杨蕴玉.图式观照下的翻译解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11—315+351.

[20]白蓝.互文性视角下广告译者的主体性研究[J].东南学术,2017(4):229—234.

[21]赖晓凤.文化交往理论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8(3):31—36.

[22]王红香.从功能派理论看广告翻译[J].现代交际,2016(4):75—77.

[2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23.

[24]李国庆.体裁社会目的的实现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从Halliday的功能语言观谈仿拟广告的翻译策略和广告套译法[J].外语学刊,2009(5):133—136.

上一篇:工业设计毕业论文下一篇:电脑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