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范文

2024-04-09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第1篇

一、关于拜金主义的表述

(一) 拜金主义的一般含义

所谓拜金主义, 就是指一种盲目崇拜金钱的价值观, 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一种行为和观念, 认为一切价值都应该服从于金钱, 金钱能够满足于人类的一切欲望, 而且认为金钱是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标准。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现实中,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被拜金主义思想所腐蚀的现象, 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 马克思关于拜金主义本质的解读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这本书中提出了拜物教的定义, 他在书中是这样说的:“要找一个比喻, 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 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 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们把这叫做拜物教。”

所谓拜物教是指人类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所谓商品拜物教, 就是人们像崇拜神一样来崇拜商品。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无限制地扩大了货币的那些职能, 乃至将货币直接当成了价值的本身,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假象:“当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 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 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 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他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相反, 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 其他商品才都通过他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 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商品没出什么力就发现一个在它们之外, 与它们并存的商品体是它们的现成的价值形态。这些物, 即金和银, 一从地下出来, 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1]因此, 金钱成为了人们毕生追求的东西, 认为物质是至上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认识到的拜金主义。

二、关于拜金主义思想的当代青年的教育引导对策

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思想, 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 加强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崇高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推广和宣传, 而对于当代青年而言, 要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才能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拜金主义思想带来的危害, 我国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需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并善于应用于实际, 从而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面对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 在全社会尤其是高校, 加强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当代青年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这对抵制拜金主义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优化社会环境, 弘扬主流价值观, 引导当代青年抵制拜金主义

首先要弱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的存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 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蔓延尤其是对当代青年的思想侵蚀, 就需要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规范。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有效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给当代青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 政府要加强对传媒的监督管理,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传播环境, 加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 弘扬主旋律和中国传统文化, 帮助青年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拜金主义思想的危害影响降到最低, 促进青年们的健康成长。

(三) 引导当代青年自我教育, 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待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不仅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还需要青年们自身的免疫力, 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当代青年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而在加强自身能力培养和知识提高的同时, 通过自我教育摆正思想, 明辨是非, 建立牢固的思想堡垒, 使广大青年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侵害。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但同时, 一些西方文化思想也伴随改革开放一起进入到中国, 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特别是拜金主义这一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身心发展。在这种金钱观的影响下, 当代青年们形成了强烈的功利性心理、严重的攀比心理以及在攀比心理下形成的自卑和仇富心理。因此, 高校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本文着重分析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这一问题, 并予以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拜金主义,当代青年,对策

参考文献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第2篇

摘要: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尊重马克思主义,才是不背离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其二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精神,它还须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其实就是结合具体实践对其予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同时还须遵循理论逻辑才能将其丰富和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实践都能够发展成为理论,正确总结实践并提炼出的理论,必须与既有的理论相融洽。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关注的应该是现实社会,应该通过致力于改变现实且推进社会的进步,并在改变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其当之无愧的核心关键词。在如何理解、坚持、发展、应用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上,可以说它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见解,将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到新的高度。但如此努力并未赢得充分认同,有些人仍对此产生质疑。我们要有理论自信,必须首先坚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真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一、“龙种”还是“跳蚤”?

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经典作家的著作里,“马克思主义”不会成为关键词。但两人的思想一旦发展成一种学说并在全世界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才可能会成为关键词,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才算是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会被提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的时候,这一问题就已经有苗头了。当时在法国和德国有些人开始传播马克思的思想,他们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本是好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粉丝”向自己的“偶像”致敬。结果马克思却无情地提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引用了他的好友诗人海涅的诗说道: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马克思绝不是无理取闹,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当时的传播者背离了他的观点,他深知对他的理论进行的不合理阐释,可能会给他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他过多的侮辱。马克思有着清醒的头脑,他预感到自己的思想不一定会被科学理解、正确应用,反而可能会被误解、曲解甚至被侮辱、被恶意利用。这给之后的继承者留下了警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两种局面:理解对了,应用好了,那才是龙种,才是马克思认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解错了,应用不好,那就是跳蚤,就是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确实验证了马克思的预见,围绕着龙种和跳蚤、正统和异端、真和假的争论一直存在着。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沦为跳蚤,成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经济决定论、苏联的高度集权体制,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妙旅程,但也难免会有时差难倒、水土不服的问题。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令人惊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神奇的力量,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但它的时差难倒、水土不服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显现,比如,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段时间内,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出现,等等。历史事实胜于理论雄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教条化并未被彻底驱除,反而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这说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清醒的,很长时期并没有完全把握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重新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這种自我反思的提问无疑是必要的,它让我们直面问题、正视问题,积极努力探求对马克思主义清醒的认识。今天的我们确实需要在头脑中追问:我们是否就完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是否完全搞清楚了,是否完全清醒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尊重马克思主义,才是不背离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实际上给这个问题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尊重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龙种”而不是“跳蚤”,必须符合两个最基本的标准,或者说遵循两项基本原则:

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即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离不开具体实践。离开具体实践,根本没有办法证明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只能得到缺乏现实说服力的抽象真理性。相应地,只讲实践不讲理论,为了实践完全把理论放在一边,只是口头上说说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真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并推动实践进程、在实践中提炼理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二重奏。发展以坚持为前提,离开坚持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背叛;坚持要以发展为动力,离开发展的坚持就会沦为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思想基础、精神旗帜、行动指南,雷打不动,而不是看风向不对、看出现逆境、看有了问题,就想着改旗易帜;另一方面,不因循守旧、固守传统,要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让理论显示出时代的特征,展示出超越时代的穿透力。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态度,既自觉坚守传承,又勇于开拓创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立足实践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新命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已经形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已经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中国人不再有任何模糊认识,其实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很难消除。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作为指导思想被高高举起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我们必须回应这一挑战,更具体地讲清楚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不会偏离方向,甚至背道而驰。

二、怎样才能念好“真經”?

坚持与发展的二重奏,坚持是首要的。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讲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习近平则把马克思主义称为共产党人的“真经”,他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这句话确实是戳中了个别党员干部的痛处,他们早就丢了“老祖宗”,也从来不念“真经”,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方面错了,那个方面又错了。在他们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马克思主义就是高大空的、不接地气的、没有实际内容的、没人信的意识形态话语。更有甚者,最擅长的事就是朝马克思主义泼污水,公然将其与专制主义、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把现代政治实践中发生的一切错事、怪事都放到马克思主义身上。

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充分说明很多人的无知和偏见。他们没想过,作为改变世界进程尤其是改变中国社会进程的一套学说,马克思主义肯定有其独到的一面、有其厚重的地方,不然的话,它怎么能够做到?把什么事都说成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公平,只会让其蒙受“窦娥之冤”。一些问题的出现,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错,而恰恰是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名义犯下的错误。我们不能把违反马克思主义犯下的错误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错误。

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有一些人确实信誓旦旦地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主义,要做马克思主义者,但总让人感觉这种坚持比较假,最后沦为对马克思主义的“高级黑”。现实中,有几种表现形式尤其值得警惕:

空讲立场的坚持。大场合小场合都搬出马克思主义,动不动就拿出马克思主义来攻击别人,批判人家反马克思主义,似乎是立场很坚定。但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立场强不强,不是看他宣称得怎么样,也不是看他说的话是否有火药味。没有理性逻辑的支撑,不讲理性地乱扣帽子,实际上就会使自己的立场受到伤害。

形式主义的坚持。做任何事情,讲任何话,总要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依据。不管做了什么大事小事,都认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似乎只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才会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殊不知,给自己的做法、给自己的话贴上了“金”,毁掉的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誉本身。

万能主义的坚持。把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早就说过了,以为今天所有的事都没有逃出马克思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可以用来分析一切问题,好像它能包治百病似的。这样吹捧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利于它被人所接受,反倒会受到抵制。马克思主义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度强调它的作用,而否定其他思想、哲学、理论的价值。

思辨主义的坚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思想家,是哲学家,他们的伟大只在于思想上、哲学上,我们可以论证他们思想的和哲学的伟大,但千万不能希望用其思想来回应现实,因为他们是思想上的伟人,但却是指导现实的“侏儒”,一旦用于现实,必然会不合时宜,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这几种坚持虽然都看似坚持,但实际上却早已不是真正的坚持。这种情形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精神,它还得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水平,只凭主观观念去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一定会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反而会沦落为口号式、形式上的呐喊,最终让马克思主义遭受严重误解。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搞明白,怎么样才是坚持?要坚持什么?如何才能坚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到马克思”,原原本本学习经典著作。没有本,无本可依,何谈坚持?沉下心去读并读进去经典的人,才会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动不动就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是那些没读几本或者从来没有读过经典著作的人。实际上他们应该自我反思,自己从来没有读过别人的思想,凭什么对思想家指手画脚?有什么资格动不动就说马克思错了呢?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打通文本,把握其基本原理,捕捉到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原著、学原文是为了悟原理,但读原著、学原文久了,可能就会沉浸在对经典文本的推崇备至中,对文本某些个别观点的执着坚持中而不能脱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真正尊重,其实并不在于还原他们的每个观点,并论证这每个观点在今天都是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盲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结论,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判断、基本结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其中,“基本”是关键。对经典著作中针对特定历史条件、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的原理,要加以坚持和发展;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该坚决摒弃。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继承在其理论中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我们在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词汇时,已经不仅仅用它来指一种学说、理论,有时候我们也将其用作为精神特性、价值属性,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学风、马克思主义文风等。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没有具体所指的理论内涵,但它并不是凭空杜撰、胡乱添加的,它是从理论中提炼出来的精神价值属性,比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问题导向、批判维度、唯物辩证、人民至上、无私无畏等。这些精神气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更重要,因为理论本身是会变化的,不变的是精神属性。思考问题、干大事业,有了这些精神气质,就不会因坚持理论本身的变化而被认为是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三、是发展还是背叛?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但坚持不是固执,坚守不是固守。要让理论活下去,活得好好的,就必须发展它。理论的常青之处和生命之源在于结合具体实践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其实就是结合实践的发展。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邓小平也讲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误解史,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部背叛史。从马克思去世之后,马克思主义就一直被篡改、被歪曲。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同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永远只是来自于国外的、欧洲的上个时代的理论。站在这个前提预设中,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根本不适应中国”“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等观点。

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解。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即使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也不全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如毛泽东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本身一样。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它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众多人的理论贡献,早已经不是某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学说。只能说,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但它已经来到现在,已经是世界思潮,已经具有中国气派。所以,我们才会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为人类社会的导师,马克思不是神,他没有能力让人类社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走,也不会期望我们为了迎合他的观点而停滞不前。思想是服务于人的,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一些人所犯的错误往往就是在尊重思想的时候糟蹋了思想,把本来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教条化地理解成为阻碍人的观念创新、社会进步的东西。如果我们立足实践、面对问题发展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那还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必须看到的是,发展就是背叛的观念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确实有一些人打着发展的名义实际上早就认定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只是没有办法公开自己的态度,所以只能打着发展的名义抛弃马克思主义。他们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根本不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信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不管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自己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思维尽显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的无耻。

这种现象从反面给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了个醒,那就是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提升,将其提炼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时,不能把做的任何事情、任何做法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尤其是那些短期的、具体的、局部的经验和做法不能随便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以防止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很快失效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伤害。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而丰富和发展,不代表所有的实践都要成为理论,有的时候并不是内容越多这种理论就越有说服力。正确的实践要成为新的理论,必须得与已有的理论相融洽。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丰富和发展,同时还得遵循理论逻辑丰富和发展。

立足于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还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估一些基本范畴,比如对资本,必须强调它所起到的历史使命和在今天能够发挥的作用;比如对阶级,应该强调阶级斗争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行动指南,阶级分析方法则是应该始终沿用的社会分析方法,等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回应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比如对新自由主义,要说清楚它的基本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它的合理的地方,它有问题的地方;比如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对农村土地是否私有这些问题,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什么,要在回应中提出新的理论。

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上。马克思主义不能只被描绘成居于庙堂之上的意识形态,或被用作高大上官方话语的形式符号,它应该体现在执政理念上,体现在政治实践中,真正成为落实到实践中的思想武器。那些认为“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就是看到了中国的问题,看到资本扩张、权力傲慢、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生态困境等问题,而产生了对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我们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更多的价值理念,比如人民立场、劳动至上、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使人们的获得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样,那些持“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缄口不言,反而还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四、成为信仰为什么那么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前提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或理论来看待的,而只要作为学说或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有人认同,有人否定,这再正常不过。马克思主义确实在现实社会中滋生了各式各样的看法,有人极尽所能污蔑之,有人怀抱目的利用之,有人力图客观对待之,有人由衷倾心感叹之,有人全意倾心信仰之,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只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科学学说,还要将其作为信仰来看待。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不是所有的人的马克思主义,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信,但只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信,就应该将其上升到信仰的层面。

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容易。现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一讲到信仰,就想到宗教信仰,从来没想过马克思主义也可以作为信仰。有些人更是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冲突的,是水火不容的,正是我们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教育,导致中国人不信宗教而没有了信仰。

宗教不是信仰的全部,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种形式。对宗教这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以唯物主义的名义来人为地、武断地否定它,反而是承认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以让宗教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但宗教是没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信仰问题,也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难题。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不同进路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现实发展的问题,宗教往往承担的是现实之人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安慰问题。一个关涉到社会现实的判断以及美好社会的创造,一个关涉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抚慰、心灵的净化,两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用好了,都可以作为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但要解决现实社会的发展问题,还是得靠马克思主义。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改变人类社会的作用,不对其作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高度认同,必然建立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个人从个体存在出发,更容易相信给个人内心带来安慰作用的宗教,而很难相信将社会放在首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一些人不信马列信鬼神,也源于他们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服务于社会出发。一个人要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先想到的是现实社会,必须致力于通过改变现实推进社会的进步,在改变社会中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获得人生的幸福。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要难于宗教信仰的建立。真正的共产党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实不是一般人,他必须时刻想到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个人的诉求的满足,必须在追求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的任务已经决定了党员个体不能依赖某种虚幻的力量追求天国的幸福,而必须去改造现实社会来实现人们现世的幸福。作为个体的党员,如果认为信教才可以让自己有信仰,才能变得高尚,变得纯洁,他其实应该感到羞愧,他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纯洁,自己的高尚,一定要通过去信某种形式的宗教才能实现吗?如果他认为宗教描绘的天国会来到人间,他也应该感到羞愧,他也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宁可去信天国的美好,也不信自己有能力并能推动人们去创造现实的美好?置党规党纪于不顾,置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于不顾,却想着借助宗教信仰来使自己纯洁和先进,来让自己相信未来的人,应该低下羞愧的头,更应该及早反思!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这一论题,中国学界从其提出的历史语境、研究的方法论和新形态的内在构成与外在显现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

进入新世纪,人们蓦然回首,看到的是在全球化话语背景下中国整个思想文化界众声喧哗,马克思主义正面临各种思潮的挑战与诘难,诸如“中国的发展还需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正在困惑着众多研究者。为此,学者们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讨论了若干问题。本文试图将几年来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简单归纳和梳理,以期有助于推动这方面研究。

一、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生成语境

为什么要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当代构建?或者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构建在什么历史语境中凸现?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如下理由:

第一,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当下社会实践的需要。世纪之交,一方面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使当今世界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内在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成为一个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既激烈竞争又密切合作的世界,成为各种资源在全球流动、机遇在全球交往中产生和风险在全球性播散的世界;另一方面,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也由此进入低潮。这些形势内在要求人们从理性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澄明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从而推动人们去追寻、去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以指导行动。

第二,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力。时代在急速发展,当今时代与马克思当年所处的时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马克思不是神,不会也不可能对身后几十年、上百年发生的变化都有所预见,有所明示或暗示。其次,由于受前苏联教科书体系模式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是从现实需要出发,而是从思想意识观念出发,从个别的结论中提炼、拼凑而形成僵硬的“原理”体系,而在总体上未能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特质和本真精神。另外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局限在近代哲学范围内,并把它完全置于知识论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致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估计不足。再次,长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研究者之间缺乏交流、对话,甚至予以轻视,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割裂为“分支学科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成为片面化的、“专业化”的“哲学工作者”,同时学科体制和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尽科学合理更强化了这种不正常现象。最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大量西方思潮不断传人,它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但无形中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样一来,一方面原生形态和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现实提出的问题,更遑论肩负起指导人们改变世界的使命;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它思潮绵绵不绝的挑战与诘难,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影响力事实上急剧下降。

可见,要回应现实,结合当今时代和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学科间的不合理隔阂,回应各种思潮的挑战和诘难必须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二、关于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基本路径

通过什么路径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学者们一方面几乎一致主张要关注现实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力与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时又有一定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和互动,为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提供了根本的致思思路。持这种观点的张奎良认为,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阶段和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阶段已告一段落,而当前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无比深远的哲学意义。如果说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是以夺取政权和改革开放为背景,主要是围绕实事求是和矛盾辩证法以及对立面的联合和合作作为中心进行的,那么今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就要以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展开。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主要由王浩斌提出。他提醒人们首先需要有这样一个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并非学院哲学,这就注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不能从现代学术分工体系中的哲学学科出发,而是应该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出发。由于经济学这样一门科学的发展,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社会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在经济学中准确地加以探讨。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走向实践的桥梁,中国学人应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出路所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西、马”相结合,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赵剑英认为,长期以来哲学学科的被肢解和被分裂削弱了哲学的解释力和话语权,为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应对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权以确立文化大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复兴的双重需要,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应走“中、西、马”会通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放眼世界,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实践,进行综合创新。由此出发,首先要厘清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观点,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方法;其次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然后是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合理成分,洋为今用。这种观点在其他学者那里得到了回响。马俊峰认为,我们既不能仅仅“照着说”马克思的话,更不能仅仅“照着说”西方哲学家们的话,而应利用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智慧,接着马克思而又说我们的新话,显示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以我们的问题为的,包括实践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学理方面的问题,在世界性哲学对活中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孙利天则进一步探寻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提出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自积累的浩瀚文献也许会使我们失去自我,从而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的问题和抉择。为此,我们要放下手中的巨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觉中朴素地追问:什么是我们的痛苦和忧伤?什么是我们的光荣和梦想?我们真实地希望怎样的生活?只要准确地把握住我们自己的真实问题,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有了共同关切,对话、互动和汇通就有了现实基础。这实际上在更深层面表述了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路径:必须面向我们自己的问题,“中、西、马”结合,表达中国人自己的体验和希望。何萍也表达了同样的关切,她指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及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对话已经成为各哲学学科和社会思潮的共同要求,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挑战,也表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同样面临挑战。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回到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去,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唯有这样,才能创造有价值的哲学,繁荣中国学术。

第四种观点认为,多方面综合,是真正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的途径。欧阳康、杨学功等学者强调,要真正构建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进行。既要根据新的实践需要重新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握其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又要深入研究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又要充分汲取和消化利用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的合理思想资源;既要具备哲学思维必须的高度和深度,又要对当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成果进行哲学升华和提炼。

三、关于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研究视野

关于采用何种视野开展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工作,虽然具体运用上有别,但国内学者都认为必须拓展和转换视野,综合说来有以下四种:

一是“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紧密结合。衣俊卿等学者认为,所谓“中国向度”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获得理论上的创新成果;“世界向度”意味着要在全球化语境和世界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的结合问题,并强调中国经验的开放价值和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话语权。但在现实研究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偏重于“中国向度”,而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只考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正如缺少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定是残缺不全的,回避马克思、恩格斯身后一个多世纪的西方问题、西方文化发展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可见,在当前研究基础上,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拓宽研究视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形成“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紧密结合的学术视野。

二是比较视野。聂锦芳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者长期同于自己的领域思考问题,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话语系统、论证方式和思维惯性,特别是遭逢新社会现象和新思潮的时候,很多论者会自觉不自觉地用长期流行的观点和体系去衡量,看其是符合还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对那些“另类”,要么无端指责,要么忽视其存在。因此,必须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间自设藩篱、自我规约和自我封闭的怪圈,认真总结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派别所做的工作,深入到异质领域,与不同哲学派别进行比较和对话。

三是全球视野。欧阳康强调,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意味着在马克思的时代已经显露端倪但还没有真正形成的全球化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有了对于全球化历史的科学预见,但很难说他们的理论已经深刻地表述了他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严格意义上的全球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面对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并在对全球性问题的解读中获得新的时代性发展。

四是综合视野。陶德麟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比如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世界文化史或中国文化史等等来做。但是单从上述某一视角考察问题,总难免受到视野上的局限,突破现行学科分类的限制,要从更具综合性的广阔视野,多维度地审视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四、关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在构成与外在呈现

我们构建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什么理论形态呈现?国内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是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在此前提下,研究者也有所侧重,具体看法略有不同。

高清海、赵剑英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呈现,它首先是民族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次才是在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理论的大旗下。高清海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又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结。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的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当代中国哲学”,实质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当代中国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由中国哲学家探索、创造的主要反映我们自身的境遇和问题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人类性内在统一的哲学样式。张一兵等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中国学者只有真正摆脱西方话语自觉不自觉的内在桎梏,从文化买办的角色中挣脱出来,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植入民族的土壤中,才能确立具有民族精神的独立人格,从而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会通、对活和共融中铸造出真正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理论来。

赵剑英则比较具体地论述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在构成与外在展现。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它与中国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的关系,必须注重史论结合,必须解决“如何理解哲学”、“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前提性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已有

一百多年,它已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因此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质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古典儒学中那些“天命”理论与“三纲”伦理,已不适合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需要而应扬弃、淘汰,但儒学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仁爱、人本、太和、和谐、中庸、诚信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普世性。如此诸多优秀的思想价值观念,包括佛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合理思想资源,都应当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得到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三大理论成果”,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创造性成果。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决不应该无视和撇开这“三大理论成果”。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引入,虽然我们并不直接认同它们的某些关键性结论,但深入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哲学逻辑上提出的问题,注意他们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成果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我们正面研究的课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构建的一个无法忽视的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源自对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更源于他们对自身所处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今天,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必须准确捕捉和回答时代性问题。

欧阳康、马俊峰和陈忠等学者都明确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呈现多样性。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得出结论的逻辑进路却并不相同。马俊峰认为,如果说在过去的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政治和宣传的统一性居于首要和突出的地位,那么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建设转向开放性竞争的今天,更加注重理论多样性通过大力创新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应成为一种更具有优先性的选择。因此当前最主要的,与其说是组织全国力量来搞出一个权威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本”,不如说在于创建一种能够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机制,创建出一套使理论研究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合理配合相互促进的体制和制度。因而可以预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总前提下,出现的肯定是具有不同特点甚至在个别观点上还相互排斥诘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欧阳康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当代形态的演进过程,哲学形态的演进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由正统转向非正统、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经典转向平权的过程。当代哲学形态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非正统化、多样化和平权化。因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当代,其理论形态也必然呈现鲜明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与欧阳康正好相反,陈忠连续地追问:对马克思哲学形态而言,在马克思本人那里,是否存在过一个作为统一形态、唯一形态的所谓原生形态的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本人那里,马克思哲学是否存在过一个必然、线性的一元发展逻辑?他所得出的答案的否定性促使他要超越马克思哲学形态学研究中的神圣论、一元本质主义、线性逻辑倾向而回归问题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具体的、多样态的“问题哲学”。

李德顺则与马俊峰等人不同,他肯定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有“定本”,其数量是“一个”。他认为伴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基本上走出了前苏联30年代(斯大林教科书)的体系模式(即所谓“传统模式”),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已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综上所述,围绕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这一论题,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但由于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本身是一场全新的理论创新运动,是一个艰苦的、需要中国哲学界共同努力和推进的漫长过程,所以一方面研究者现阶段也只是提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种种设想,还没有取得完全统一、具体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显现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必定异常复杂,其关涉的问题不仅仅包括方法论的探讨,也包括其具体内容和形式的研究等。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前一个问题的探索上。他们大多既从学理的方面运思,也在联系实践的维度推进,然而“一切都有待于今后的努力”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者们的工作都还处于开始阶段,其成果也大都是对未来的设想,不能说是非常具体和深入,这是今后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由于它是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前提性问题,更是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性。

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形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其实,这个工作毛泽东等人已经做了。在当前人们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笔者看来,就是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当代创新与发展。然而,这种创新与发展的结果是不是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时成了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具体解决的问题。否则,不仅会在理论上造成中国指导思想的混乱,在实践上也极有可能引导人们走上歧路。虽说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准是实践,但是判断一种理论是否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由此引出是否存在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我们能否“回到马克思”等一系列问题的次第出场,接受大众审视。毋庸置疑,只有顺利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走进当代,而只有走进当代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才能有可靠前提支撑。

展望未来,我们既要读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文本,深入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特别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断提升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理解以达到时代水平;同时也要读好时代这本书,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重大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对接,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从而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赵剑英,孙正聿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向度[j],哲学研,究,2008,(12)

[3]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11)

[4]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5]张一兵,张亮,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6]赵剑英,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J],哲学研究,2005,(7)

[7]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前提、问题域及研究思路[J]哲学研究,2005,(9)

[8]李德顺.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J],哲学动态,2000,(2)

责任编辑:陈剑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第4篇

针对我国高校最近频繁出现的大学生杀人、自杀等事件进行反思,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层原因,突破传统,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给全社会营造出一种竞争的环境,导致社会群体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敏感而又活跃的群体,对社会的各种变化都会有快速的反应,心理上出现焦虑、心情浮躁、紧张压力大等症状,由于大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还未成熟,释放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便会出现极端,导致诸多高校流血事件的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银星严老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如下现象:

在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忧患意识强烈、压力大,缺少自信,想轻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出现以上心理问题,凸显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高等素质教育不成正比。按理说在素质教育的正能量激励下,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但是,却和实际中大学生的素质相差甚远。大学生出现各种压力,便产生了心理健康隐患,对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1.社会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速食”环境影响下,教育也出现了“快餐”通道,教育过程也有追逐功利的现象发生,最终残害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网络平台也变相成为大学生犯罪和自杀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转型的社会时代,虽然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此过程中出现人们的理想和信念不强、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改变和一定程度的扭曲等现象,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作为时代敏感而又脆弱的群体,大学生势必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不能正确把我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倾向,从而在长久的不健康心理作用下酿成悲剧。

2.家庭环境因素。自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到1978年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按照时间和出生周期推算,当代大学生正是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丰硕结果,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自小受到父母及家庭的宠惯和溺爱,使他们都变成了温室里花骨朵,经不起较大的生活挫折和磨难,有困难就依赖父母和家人,从小就形成一种大公子、大小姐的脾气,一不顺心就走极端,从不考虑结果,也不会关心周围的人,没有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独立”和“依赖”的心理冲突,总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加之受家庭环境和家庭和谐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育。

3.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由于教育事业的差异性,虽然全国上下都在倡议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问题,但实际深入到各地区、各高校中就会发现,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工作有所动作,但大多数都偏向于形式化,没有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身上,同时也缺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基本上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发生一起悲剧,就解决一起悲剧,然后就搞几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流血悲剧时常发生。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倡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但是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想他们有能力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认识自我,从知识的海洋里寻求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脱的方法,获得一个健全的人格。倡导大学生去多关心社会,多关心周围的人,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一些事情,放开自己的内心,愉快开心地接纳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勇敢面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善良积极的心态,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在遇到自己很冲动的事情上,多和自己的人际圈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利益的驱使和冲动的诱惑之下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约束行为。学校和社会需要侧重于多视角、全方位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和生活态度。用道德去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和举动。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健康成长,成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理解。在2013年7月30日,《焦点访谈》播出一则“一次车祸的真相”的消息,从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对法律的意识比较单薄,没有任何鉴别新闻消息的能力,最初的善良通过道听途说变成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危害公共安全的罪犯。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软肋。在经济利益和精神享受的诱惑和驱动下,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对法律没有明确的认识,也缺乏对构建法治社会的积极心态。对法律的漠视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都为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出一份力量。社会要加强对法制的宣传,家庭要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规范引导,学校更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进行教育和约束,通过对法律的讲解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让当代大学生有明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头脑,确保校园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宏伟.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6).

[2]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3]张利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科技文汇,2013,(230).

[4]崔艳侠.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301).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第5篇

一、拜金主义思潮概述

所谓拜金主义, 就是一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把追求金钱当做一切思维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金钱当作人生的最高最求, 认为金钱是衡量其他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标准。[1]现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现实中, 大学生的思想出现被拜金主义思潮严重腐蚀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以及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思想表现在众多方面。首先, 在消费时一味追求品牌, 提前消费、过度消费。认为身着“大牌”“奢侈品”就能增加自己的优越感。其次, 学校中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气的改变。由以前比谁学习好, 谁进步大的风气转变为比谁家更有钱, 谁穿的名牌更贵。最后, 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还体现在择业观上。根据调查显示, 62%的大学生把经济收入当做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失业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种表现都体现了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 也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拜金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原因

针对拜金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盛行的状况, 我们应深入分析其内部原因。

第一, 社会历史的影响。拜金主义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 而其真正的盛行时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以追求财富为根本目的。这就解揭示了拜金主义表面上看去是对金钱的崇拜, 实际上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而这两方面内容对人类的健康发展的危害也是致命的。[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引进外资, 技术和文化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 也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拜金主义思想带入了中国。因此, 可供青年大学生选择的思潮也越来越多, 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由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审视辨别能力都比较的差, 从而陷入到拜金主义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第二, 社会结构的改变所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经济极速的上升发展阶段, 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而一些高消费活动或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恰恰满足了大学生这种心理。因此, 拜金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间愈加盛行。

第三, 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校住宿的, 这无形之中就让他们之间有了可以用来相互比较的参照对象。当自己的参照对象拥有自己不曾拥有的优渥条件时, 自己就开始不平衡了, 有了严重的嫉妒心理。因此, 从表面上看, 拜金主义仿佛是个人心理或思想上的缺失, 但从更深层次上看, 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上是社会道德缺失的充分体现。

三、当代大学生克服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中拜金主义思潮盛行的情况, 我们应及时而有效的采取措施, 帮助大学生克服拜金主义对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一, 社会要承担正确的舆论向导责任。社会各界媒体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面对如今拜金主义思潮不断扩张的趋势, 社会媒体应当勇敢承担起惩恶扬善、趋利避害的责任, 在大学生中扮演传递正能量的角色。

第二, 学校的良好引导, 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正确思想的圣地, 应尽力帮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和本来面目, 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第三, 家长的监督, 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 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 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潜意识的影响着子女。因此, 父母应和孩子多交流, 并教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理想,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的意识。

第四, 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 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应当通过努力学习和诚实劳动来提高自身修养和价值认知能力, 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好公民。

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 更新教育模式, 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利用各种教育阵地, 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3]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拜金主义价值观也开始侵蚀人们的思想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价值观为研究中心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的是拜金主义思潮的概述。第二部分讲述的是拜金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克服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拜金主义,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 朱书刚.拜金主义辨析[J].理论探讨, 1997 (2) .

[2] 王彬斐.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J].知识经济, 2012 (17) .

上一篇:弱电工程施工下一篇:线路设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