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1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减少心理疾患和轻生,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策略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一) 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 学校因素。

(1) 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首先要有一种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工作极端负责, 在心理上获取全体学生的认可和配合, 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 使其学会悦纳自我, 增强自信。如果老师自己心理都不健康, 动不动就指责, 批评学生, 体罚学生, 甚至侮辱学生, 就会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阴影, 甚至创伤。 (2) 教育方法不当。一个老师无论你教学质量有多好,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不注意方法, 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 言语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比如重庆有一老师本来是退休的, 但因为教书教得好, 被聘回学校继续任教, 但她的一句侮辱性语言“连坐台都没人要”, 导致女生跳楼身亡。因此, 老师应加强一些心理健康的学习, 掌握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3) 师生关系对立。老师对长得丑的、调皮的、成绩差的比较偏见, 导致师生不和谐。

2. 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如果家庭完整, 父母重感情, 守信用, 充满朝气, 则孩子积极向上, 充满爱心, 人际关系较好。不完整家庭或父母经常吵架的, 孩子一般都比较孤僻, 不善与人交流、自卑。 (2) 教养方式。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些家长深怕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在家庭教育上专制, 动不动就是拳打脚踢。导致孩子粗暴、对立。有的家长过度保护、限制其行动, 使孩子孤独、忧郁、焦虑, 乃至精神异常。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使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自私, 遇到小事就经受不了挫折。有的家长还给孩子灌输一些错误的思想。作为父母应保持乐观开朗宽容的生活态度, 凡事与家里商量, 对孩子严厉, 但不体罚, 尊重孩子, 经常和孩子交流, 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 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 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

1. 老师应调节好自己欲望观。

人生有很多的事是没法选择的, 特别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别人早已拥有别墅, 豪华的轿车, 而老师还停留在温饱线上, 如果不调节好自己的欲望就很容易自卑。但当你去和下岗工人, 还有到处找职业的人相比, 你就会觉心理很平衡, 很自信。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 只要能给自己正确的定位, 你就会活得很精彩。

2. 改变自己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方式。

有很多老师总是喜欢成绩好的, 认为成绩好的今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而忽略了一些后进生, 甚至不愿意接受差生。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一个人的成绩再好, 但心理素质差, 也不一定完全适应于社会。每个学生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有自己的闪光点, 比如胆小的人比较谨慎;小气的人比较节俭, 自卑的人比较谦虚,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去发现,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用“真爱”去关心、呵护学生, 特别对于一些有缺点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老师要扮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

在教育方式上要不断的寻求更合理的方法。比如请同学回答问题可以不用举手, 用微笑和动眉毛就行。因为有的同学害怕回答错误不敢举手, 有的智能开发迟, 反应慢一点而没有举手。每个举手的同学, 其后面的人都能看到, 而微笑和动眉毛只有老师能看到,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一些心理压力。对于上课走神的, 可以用目光与之交流, 或讲一个幽默笑话, 以此转移注意力,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 也不打断老师的思路。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穿一些黄或绿色的衣服, 提高学生的专注。

二、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

1.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管好自己的行为, 以及提高学习兴趣等。

2.心理素质专题训练。 (1) 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某一故事或显现创设情景, 或以实验为先导进行训练。 (2)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情景体验进行训练。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游戏、也可音乐带动、视频激发、阅读启示、问题剖析等方法进行训练, 让学生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如加固亲子关系, 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感恩的心》等情景去感染, 也可以通过物件, 或妈妈买的生日礼物、发的短信等写一篇文章, 让大家分享, 然后让学生体验、互动…当然在具体训练时要有针对性, 首先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 班级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年龄特点是什么?必须以人为本,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如果一节课从小学到高中都实用, 那就是失败。 (3) 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测验、和心理游戏法。如对于早恋, 可以先播放音乐《窗外》, 用歌词谈感想、讨论、然后总结:爱情需要责任、奋斗;也可用早恋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三、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

(一) 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技术, 也是艺术。并不是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思想品德课就能够完成的, 它是一个很漫长的积累过程。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每一堂课,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 相互结合, 才能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使学生人格得到和谐的发展, 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其他课程中本身就涉及了丰富的观察、想象、自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心理功能,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认知、鲜明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

(二) 环境渗透。

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使受教育者带着愉悦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 在感染中受到教育, 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求民主、平等, 追求真善美。

(三) 开展各种心理活动。

比如视频:《摇着轮椅上北大》、《美丽人生》, 也可看电影等。

四、心理咨询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 对学生在成长、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实行转介。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校本,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开展, 实现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近年来,微课凭借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使用方便、互动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席卷全国,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各个学科都陆陆续续尝试将微课引入到学科教学中。从2011年国内第一篇关于微课的学术论文发表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有关微课的论文已达到了4313篇(CNKI数据,截至2016年6月),而从土豆、优酷等网络播放器中,搜索到的微课视频也不计其数。

然而,在众多微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研究却极少。以“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搜索,相关论文仅5篇(截至2016年6月),且仅限于高校研究。可见,尽管关于微课的研究探讨很多,但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微课研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将微课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符合教育理论

微课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地将一个小的知识点阐述清楚,达到教学目的。凭借其数字形式的存在方式,可通过网络传播,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多次重复利用,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无限放大,达到教学资源共用共享的理想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符合了教学最优化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中,可创设丰富的情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基于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可在课堂上统一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于微课的教学是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和多元化的,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也强调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将微课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有助于革新传统的教研与教学方式,进一步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发展。微课是课堂讲授法以外的一种大胆、新颖的知识传递方式,实现了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在这一方面上,微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致的。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中常常设置与主题相关的游戏和活动。由于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并未成熟,他们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将微课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后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按需与同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相互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少的缺陷和缺少个性化教育的不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同时,对学习主体“学生”而言,微课中积极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教育,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也是如此。将微课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无疑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要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掌握制作微课的相关技巧,并巧妙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成微课,形成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这个过程能促进心理教师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也能促进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思考,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另外,微课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促进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对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形式化

微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要使微课的效果得到保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两个环节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微课数量迅速上升,参与微课制作的队伍迅速壮大,在这些人或作品中,难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情况。原因包括:一方面,由于微课的制作技术是一个门槛,很多教师难以制作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微课;另一方面,某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拒绝学习更先进的多媒体新技术。这就使得在“微课热”的潮流中,微课被形式化了:其数量增长了,但质量却没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要使得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保证,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对相关作品进行评价和审核,使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质量得到保证,避免形式化。

(二)注重对优秀微课的推广

随着以后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逐渐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会越来越多,优秀的微课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些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将是资源的浪费。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生在学校中要接受的教育,也包含孩子在家庭中要得到的教育。如果能够在家长当中推广已开发出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微课,那么,家长也能够从中学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利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孩子。另外,学生在家庭中同样能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强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优质资源向家长推广,使更多的家长加入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三)建设微课评价体系

将微课引入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了实现该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就与其他常规课堂教学一样,都要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被评价的问题,包括: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恰当、实施后效果是否有效等。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建设、实施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有效杠杆,我们要重视对课程的评价。微课的评价原则包括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同时,可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形成一个全面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可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微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质量。

(四)加强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这几年间,微课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科范围越来越广,但其实际效果众说纷纭。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微课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为了保证中小学生能顺利掌握微课课堂中所传授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情绪疏导、人际交往等应对技巧并加以应用,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进行相应评价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考核,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实用性。只有其实际效果得到保证,才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一级目标的顺利实现,即真正做到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为主,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五)加强对中小学生微课学习的引导与监督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在家独立学习微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做与学习微课无关的事情,如上网、玩游戏等,这不仅偏离了微课本身的功能,还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教师可时常提醒学生微课学习时间不能太久,避免影响视力;学完微课后,不再利用电脑等电子设备玩游戏等。家长可对学生学习微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限定,并给予监督,必要时给予提醒,严格控制学生微课学习的时间。

总之,将微课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形式化,注重对优秀微课的推广,建设微课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加强微课对学习的引导与监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落实与推进。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着重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引  言

2006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针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意见》明确指出,大中城市及具备条件的中小学需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打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下面,笔者从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角度着重探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明确指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对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一些农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与实践经验,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其表现包括:(1)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存在严重的“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2)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殊不知,这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每一位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需要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教师,为学生指点心理上的疑惑[1];(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为主,基于这一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存在严重的排斥心理;(4)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没有心理问题的。这一错误认识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的影响,必然会给一些学困生带来心理伤害。

(二)师资培训存在缺陷和漏洞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有限。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是兼职,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规范的岗位培训,其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相对缺乏。这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若实践应用与理论指导相脱离,那么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然会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等情况。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表现包括:(1)重说教,轻实践。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很多心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是并不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给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学生的领悟效果甚微。(2)重成人心理需求,轻学生心理变化。根据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业务调查来看,一些心理指导教师往往会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学生,严重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同感”原则,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与改善并未发挥显著的效果。(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混淆。虽然这两门学科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需要培養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等,而前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对此,心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区别、对待与处理,否则会对其教育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2]。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不但需要专业的优秀人才,而且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确保其能够适应社会,最大化地发挥个人发展潜能,解决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此,在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一定要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唯有如此,心理教师才能够真正地抓住时机,提高教育效率,在面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过程中,真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最大化地呈现出来,力争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重视和支持,打造教育合力,为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3]。

(二)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

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中,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者还不及10%,具有心理辅导经验的还不及4%。由此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了解甚浅,缺乏实践经验。俗话说:“师者为人之表率也。”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此,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所以,积极提高农村中小学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心理教师一定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与考核。具体来说,心理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1)系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在心理咨询及辅导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便于对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把握与解决。(3)在心理测量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科学的阐释与说明。(4)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与品质素养。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全面融合

现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对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学校一定要将其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使其与各门学科教育全面融合,其目的是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等。对此,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农村中小学需要结合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每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行为规范意识,使其能全方位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对周围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确保自己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具备较强的抗压力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4]。

(四)实现家校共育的全面发展

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携手共进,为实现家校共育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心理教师需要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子女的性格发育、个性发展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此,家长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与道德,确保子女能够终身受益。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家长提高心理素质的前提下,还需要与家长多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和看法,共同督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做好铺垫。

其次,心理教师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谈话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带领学生更全面地领悟心理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  语

从整体来看,增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一个根本目標。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等,是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根本职责。所以,心理教师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创建一条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周后辉.论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教师,2010(07):10-12.

傅丽华,刘永红.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3):16.

王旭红.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当代家庭教育,2021(09):162-163.

罗占龙.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21(24):93-94.

作者简介:张杏花(1987.5-),女,甘肃天祝人, 二级教师,荣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任世栋(1986.2-),男,甘肃天祝人,二级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199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成立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更好发挥委员们的作用,明确职责,在委员会换届之际,咨询委员会更名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我受新老委员会的委托,向这次大会汇报如下几个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十年工作回顾

在教育部领导的关怀与领导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关心与指导下,委员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贵阳召开了由委员和十个实验区的负责人参与的学术研讨会。我们工作的理念是:想做教育部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教育部需要做的事情我们想把它做好!所以我们具体落实了如下六项工作:

第一,作为一个咨询组织,2002年委员会为教育部起草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并把目标牢牢地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全员参与上,这就是目标定位问题。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后,对“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二,在基础教育司与师范司的指导下,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共三册。经教育部师范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有关专家审定,于200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同类别的教师人人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同时,参与了教育部基础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等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内容的起草工作。

第三,指导实验区内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获取了有益的工作经验。今天实验区领导的发言,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心理健康教育热点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推广的模式、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等问题,并总结了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第四,探索了中小学专职和兼职教师培训的机构、内容、方式和途径。目前,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部分德育工作负责人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大学、教科研心理专家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并与人事部门协商解决教师队伍配备的问题。这次广东的经验正是集中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此外,北京、上海等地也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五,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出版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收集了一批优秀个案,既有文本读物,也有音像制品。

第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近年来,许多委员还承担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攻关课题的研究,深入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两个现状的问题,有力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其中上海的生命教育颇有特色,值得推广。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明确职责是专家委员会更好、更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基础教育司的指导下,委员会起草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委员会成员一致通过了这个工作职责。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涉及到:

1.组织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发现热点、难点问题,为教育部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2.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方案,对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评估;

3.组织审议和鉴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成果;

4.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

5.指导各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6.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建设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今后计划工作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点,委员会将认真履行各项职责,拟开展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一次常规调查和专题调查;

2.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研讨问题,总结经验,评优示范;

3.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纲要与指南》,规范培训内容体系,以保证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宜性,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

4.构建多级培训网络,开展国家级培训者的培训,以各省培训中心(建议由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师范大学或心理学科较强的综合性大学承担)为依托,开展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骨干教师为主开展校本培训,特别是班主任培训,为适应培训工作需要,依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系列培训教材;

5.从2008年起,协助教育部定期开展对各省培训中心工作的督察与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共20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 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3. 学校、教师认识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 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

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起来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意味着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所以,当代世界教育越来越注意促进人的精神解放、独立个性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国内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和爱的教育,都无不把侧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其主动精神和能动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辅导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辅导本身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为目标的,在辅导过程中,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确立目标,恰当地表现自我、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发心理辅导这块领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同伴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则绿化了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将难以塑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德育工作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方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和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掘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其次,在德育,我们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靠德育包打天下的。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使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如视多动症儿童为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加强教育的同时给予行政管理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原来的多动行为。实践证明,学生这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精神的健全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

由于德育在价值取向上是以国家为本位的,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方面,较多地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要求,对如何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和发展个性,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如何协调学生的心理生活使之达到平衡,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注意不够。

而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上述的不足,它注重解决个人成长中出现的身心问题,注意在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开展有的放矢的谈活,更易被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近年来,有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自觉地吸收心理辅导的某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运用心理辅导有关情绪治疗与行为改变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遵循心理辅导所强调的对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原则,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所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判断,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去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教师的信心。

3、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等。社会学研究表明,有些人虽然成人,但还不具备在社会和集体中生活的能力,其实质就是人格上出了毛病,是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病态现象。精神和行为扰乱、反社会行为等就是这种病态现象的具体表现。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其社会化,并顺利步入社会的基础。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1)小学低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初中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4)高中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发展健康心理入手,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发展性

研究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不仅是分析总结他们的特点、人数的多少和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帮助,利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手段积极地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素质,发展他们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国内一些专家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锻炼,其着眼点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的说法。

心理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培育,它贯彻到学科教育、班级管理以及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同时,心理教育又是"熏陶"的教育,它对教师以及教育从业者的素质又相对较高的要求。生存压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时候,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一句话,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就影响了某个孩子的一生。同时,心理教育又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高尚的情感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都根植于基本的情感品质中;而道德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以心理教育目标为基石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独的"心理教育"是不成立的,它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美学教育中,这些部门教育中的人本价值和人文色彩是贯彻心理教育理念和达到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单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存在,但不应该有单独的心理教育教师存在。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对心理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对基层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的起码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性辅导

诚然,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明显的“个体独特性”,但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大部分心理问题是在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我们过分地给予“关注”,或见“症”不见“人”,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严重化。这样一方面容易使我们对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估计严重化,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但若仅仅停留在以“适应”为取向的“调适性辅导”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无论从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认识,还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象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辅导的对象是人,而不是问题。)发展性辅导都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强调发展性辅导,目的不仅在于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现时的生存,更在于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能不断得到适时调整,与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相适应。社会适应标准与发展标准并不矛盾,我们注重的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发展性辅导是在当今时代发展大背景下提出的,人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发展性辅导适应了当今学校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遗传素质、社会环境、教育机会均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促使个体在适应的基础上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这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性辅导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逐步确立起来的。

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整个心理科学的理论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关注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辅导方向的发展性辅导正是这些理论、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发展性辅导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辅导为所有学生所有,辅导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发展性辅导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冲突,为协助学生成功地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在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并达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使学生熟练运用已习得的经验、技巧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发展性辅导虽然强调辅导的发展性与教育性,但也不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平时学校向学生提供与解决本阶段发展任务有关的各种辅导,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以发展为取向的辅导除了做好矫治工作外,同时还设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各种因素及设法增进学生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性辅导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目标、矛盾和个别差异,开展相应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从而使个体具备与阶段相适应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人一生每个阶段在各个方面都有其应达成的任务,因此发展性辅导计划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内容包括:职业辅导、学业发展、沟通技巧、人际关系、作决定与解决问题、价值澄清、道德发展、情感教育、自我概念、生涯辅导、死亡教育、婚姻与家庭计划等等。对于我国中小学生而言,学业发展、作决定与解决问题、价值澄清、人际关系、自我概念、生涯辅导等最为重要。为此,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学校发展性辅导的基本框架可以是: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

学习辅导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潜能,并学会学习,发展其学习能力。人格辅导应该成为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题。根据发展性辅导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各领域的发展是发展性辅导的重心。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忽视其它领域的发展。这样就导致学生对学校、学习、同学产生疏离感。这些负向态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自我概念。事实上,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人格发展与认知学习有密切的关联性,并且唯有认知与人格发展达成平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实施人格辅导对直接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减少学生对学校、学习的负向态度和培养学生对他人、自己和学校的正向态度,对增强其学习动机,提升其自我概念和改善其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人格辅导的内容可包括情绪发展、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价值澄清、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等五个主要方面。

总之,发展性辅导对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他们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一般说来是属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加以纠正。就是尚未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需要有正确的指导与教育,防止出现偏差,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就有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内在需要,从学习、生活,交往、择职、做人等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机会得到所需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

2、主动性

中小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难以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什么心理问题,难以确定自身需要哪些心理指导与教育。从当前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情况来看,学生中主动向教育者寻求心理指导的是少数人,许多人对自己内在的心理冲突是讳莫如深而不愿启齿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坐等学生上门求教,而应主动地送到学生面前,送到学生的心灵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地面向学生提供发展健康心理的指导与教育。

3、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它纳入学校整体运作机制之中。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或潜在的影响。正确的教育活动和良好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产生正效应。反之,则产生负效应。教师间相互矛盾、相互干扰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得 不到正确的、一致性的指导,甚至会扭曲学生的心理。因此,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应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

4、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使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要达到内化这一要求,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凭讲解、灌输,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及其它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我,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内化为心理素质这一目的。

(五)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调查,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在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不到学生总数的1%。这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上一篇:心理效应下一篇:心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