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范文

2023-10-09

职业道德范文第1篇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能否成功发展。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因素进行多角度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缺失;原因

古人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又云“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可见,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潜在从业者,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造成其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市场趋利的显现与影响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更能较好地实现资源配置。但是市场天生的逐利性,在其自身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毫无疑问终将影响到社会群体成员的价值观。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社会群体成员,不但会唤醒沉睡的物质利益意识,而且会增加个体逐利的冲动。另外,市场的趋利性本质,使其自身很难自觉上升为高尚的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最终在群体成员中固化为逐利心理和功利意识。尤其是在社会约束和监督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其逐利性的负面效应会倍增和膨胀,发展为极端利己主义,甚至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将自己蜕变为贪婪、欺诈和不择手段的代名词。带有强烈逐利冲动和浓厚的物质利益意识的群体成员随着自身社会活动范围的延展和步入职业化的道路,逐利的负面效应也终将在社会各行业中滋长和膨胀。而这一影响也终将在行业潜在从业者或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中显现出来。

2.群体心理的异化与偏轨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在长期交往中的交互影响下逐步形成群体意识和认知,上述意识和认知一旦形成并固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到群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群体成员,在逐利心理和功利意识的驱动下,很容易冲塌传统文化在群体成员中形成的如“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心理堤坝。“民皆逐利”的风气一旦甚嚣尘上,其结果必然是思想领域中的“如水处下”。利欲熏心,欲壑难填,逐利者在没有健全的法制约束下便会迅速攫取巨额物质利益,进而吸引和感召更多群体成员争相效仿。于是,“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的群体心理逐步形成,并迅速填补群体成员心理空间。本应该坚守的正确义利观的群体心理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异化为唯利是图的功利观,而这一嬗变也终将回流到行业潜在从业者思想意识中来。

二、学校因素

1.教育理念的循古与滞后

现代教育应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包容个性的张扬,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和谐教育”,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倡导开放、主张“拿来”、兼收并蓄,正视多元并因之而变,在扬弃与吸纳中注重受教育者道德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创造潜能的培养、挖掘和激发,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完美的教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开启受教育者心智,最终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反观当下,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沿循旧制。职业院校虽然大都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了正常学期教学计划,也都开设了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但大都是选修课或考查课,学时安排也明显少于考试课或必修课。这种安排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再者,职业院校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现象。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对毕业生就业数量的追求。在百分比率的驱使下的教育,谈不上对职业道德占比较高的学生质量的重视,更谈不上在以人为本和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的全面教育。

2.教育内容陈旧与泛化

当下,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虽然也积极进行了课程改革,较之以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也都有较大改观,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仍然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性。当今,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思维活跃并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的青年学生自然会对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课堂上陈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之教师毫无新意的说教,使学生倍感乏味,失去兴趣牵引的教学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材内容泛化。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通用性有余,专业性不足。众所周知,不同的行业、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大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涉及较少,即使部分内容涉及行业职业道德,但也未能做到有效结合行业职业道德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岗位特色。这种宽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面对众多带有明显个体差异的学生,很难体现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3.知与行的背离与脱节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学习,对职业道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社会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使得他们难以对自身道德行为实施约束,更谈不上短期内形成职业道德自觉。学校偏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缺少与社会联系,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抉择容易出现明显的知行背离与脱节。他们对社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内心希望整个社会加强道德建设,但在个体行为选择上,部分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实施却无意“从我做起”,对自己不文明、违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往往采取放任自流或是盲从的态度。经验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知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行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进而将规范在意识中内化,从而形成职业道德的自觉,最终实现教育的知行统一的目的。

三、家庭因素

1.病态化家庭环境的影响

前苏联家庭教育者科娃廖夫指出,“人类至今还没有发明比家庭更完善的教育机构”。家庭环境在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处于成长中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从依赖走向独立,有强烈的认知冲动,但自身甄别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追逐名利、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病态化的家庭环境,只能在正处于职业道德塑造期的学生心中刻上重利、逐利甚至唯利是图的病态化的心理沟痕。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高尚的职业道德尚未形成之前,思想早已被病态化的家庭环境所污染,而且其负面影响与日俱增,最终将成为妨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消极和不利因素。

2.共同素养缺失的映射

鲁迅说:“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也都蒙受影响。”他又指出,“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事实证明,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人。家庭成员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到从这个家庭走出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无论是外在的处事行为还是内在的价值取向,都将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中映射到孩子心灵中。家庭成员间各自的素养水平看似独立,实则像连通器一样密切相连。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家庭的共同素养水平。如果家庭的职业道德共同素养水平较低,本身又存在着诸如物利观等方面的缺失,那么这一缺失终将映射到从家庭走向学校的孩子身上,成为其自身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又一绊脚石。

四、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既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理应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反观当下,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反而日趋彷徨和迷惘;不但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颠倒;道德素质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价值观下降和滑坡;荣辱观不但没有回归正位,反而渐行渐远。上述现象说明,部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2.职业道德认知模糊肤浅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一个从道德刺激到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同样职业道德认知也不是背记某些规则、箴言,而是反复经历道德冲突而表现出的稳定、积极的道德判断,进而将道德判断上升到道德自觉。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但是由于教育的双方在思想上的轻视等因素,最终导致课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学生自身由于惰性的存在和功利性学习观念的影响,很难自觉研习职业道德内容。

3.职业道德内化远未形成

职业道德内化是指通过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和要求达到一定认知,进而培育其职业道德情感,树立其职业道德信念,增强其职业道德意志,塑造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并最终在其思想中固化为职业道德自觉的有机过程。可见职业道德的内化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系统的教育,还需要长期的实践。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有浅显的认知,但他们的道德情感并不浓厚,道德信念远未树立,道德意志和人格还没有真正形成,以至于他们在真正的道德冲突中,其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依然是无助和盲从,甚至出现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的错误行为。正是这一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苏联]科娃廖夫.家庭关系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杨云芳,杨云霞.试论法官职业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责编:一 萧

职业道德范文第2篇

[摘要]现阶段,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也为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奠定了基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重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氛围不理想、企业实习环境复杂、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双师型”教师较少、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从企业文化引领、师徒共同实习、加强学校教育、以师育徒、科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乔伟丽(1976- ),女,河南濮阳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5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GXSZ099)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联合授业与指导的形式,以技能传承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2018年教育部先后遴选、确定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已经得到了实质性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对接,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内,密切关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对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氛围不理想,缺乏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环境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个体经营者盲目追求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对个人、企业、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进一步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整个社会来看,没有形成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如果让学生列举出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可以说出个体商户无证经营、售卖过期食品、管理层不作为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虽然个人道德很重要,但现实情况与课本内容相差较大,倘若完全按照课本要求去做,则会与周围环境出入较大,进而被周围人视为“异类”。

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尴尬地位,高职学生是被本科院校“淘汰”的生源,社会对高职学生一直存在偏见,将他们等同于差等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受此影响会产生自我误判,进而自暴自弃。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泛娱乐化”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功利化趋势愈加明显,相比于道德模范、行业优秀者,高职学生往往对明星、偶像、游戏更感兴趣、更为了解,加之职业道德内容较抽象、枯燥,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了解。

(二)企业实习环境复杂,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管理力度不足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鼓励学生前往企业顶岗实习,部分院校安排了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时间,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单位分布在各个城区,甚至少数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在其他城市,实习企业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学生是在国有企业实习,部分学生是在民营企业实习,实习环境较为复杂,高职院校难以集中管理学生。与此同时,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特殊性,企业无法以正式员工的标准管理与约束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面临岗位工作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自身的道德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对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设置较少

部分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人才培养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讲授与技能培训,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够重视,甚至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认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是企业可以直接或者在短时间内获得的,企业在招聘、用人时也往往更看重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这两个因素对于学生实习与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高职院校仅仅针对服务性较强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并未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大多数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仅仅被安排在第一学年,课程课时较少,并未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与此同时,国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内容较为空洞与抽象,一般从社会本位角度解释职业道德,内容缺乏针对性,脱离专业岗位特点与实践教学情况,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典型案例,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过少,仅仅停留在道德知识传授层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育缺乏实效性。

(四)“双师型”教师较少,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成人高校发展而来的,办学经验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基础薄弱。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之前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但一般由其他课程、专业教师兼任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对职业道德行为认识有限,职业素养培养缺乏系統性、整体性规划,不能从专业角度解释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行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职业道德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对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目前尚无统一、合适的评价标准。在这一情况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评价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时,多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片面追求对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的考查,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行为。虽然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在校表现突出,但是在实习与工作期间却因为种种因素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从侧面反映了现有评价体系不合理。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仍以传统笔试这一评价方式为主。仅仅以笔试成绩评价与考核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与行为,这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考查,对学生能力与行为考核力度不足;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教师评价、轻视其他教师的综合评价。由于现有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方式不合理,因此,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职业道德行为教育水平。因为现行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性,所以准确反映教学的实际水平与效果显得尤为困难。在这一情况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容易被忽视,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路径

(一)企业文化引领,在实习中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

第一,引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作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环境。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爱心社、服务师生等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第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公司基本价值观、企业风格、行为规范等综合体。正是由于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和群体意识的凝聚力,才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学生实习过程中,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通力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多组织企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明确职业定位;高职院校与企业也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

(二)师徒共同实习,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管理

第一,提升“师傅”水平。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师傅处于相同的工作岗位,工作交流较多。而师傅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因此,企业在选择企业导师时必须认真甄选,要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员工。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师傅的行为,鼓励师傅不断学习,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如此一来,学生在与师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师傅良好的道德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以师傅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准绳,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检验与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

第二,重视学生亲身实践。职业道德是行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的行为守则,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践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学生亲身体会替代传统“说教式”的讲学,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效果更为明显。在学生前往企业实习期间,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共抓实习,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感受、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提高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比例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部分服务性强的专业,应该在每学期都安排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在校学习阶段。一是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如在进行“现代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入售前、售后服务礼仪等内容。二是每学期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公开课,增加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课时。三是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将职业道德行为纳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岗位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行为。

(四)以师育徒,打造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针对“双师型”教师较少、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力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协调,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该每学年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前往企业工作、学习。企业的人事部负责审核与安排企业导师,选择精通岗位工作、责任心强、为人公正与热情、在工作中自觉体现企业文化的员工作为企业导师。在教师到达企业后,企业导师应该帮助教师尽快上岗,了解岗位的职责与要求;指导参训教师的工作方法,协助其解决工作问题;多与参训教师沟通,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培训期间,参训教师需要了解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要熟悉工作流程,严格遵守企业制度;要主动与企业导师沟通,定期向导师、学校汇报学习心得。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企业导师指导方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力。

(五)科学评价,建立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复杂的特点完善现有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而非仅依靠过去期末笔试一类的终结性评价,适当降低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将学生日常考勤、纪律考勤、服务态度、责任意识、日常行为规范等纳入形成性评价范围内,增加形成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丰富评价主体,将企业、社会纳入评价主体范围内,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与社会实践情况、企业实习表现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客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要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引入、宣传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比例,打造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郭平,薛亚平.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的构建[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1-3.

[2]刘冰,王松林,田文波. “双元主体、现代学徒制”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7):121-124.

[3]宋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校企主体育人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98.

[4]袁建勤,田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7(2):18-21.

[5]张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探析[J].吉林省經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130-131.

[6]周曦.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60-65.

职业道德范文第3篇

【摘要】 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并寻找加强其职业道德培养的可能途径,已成为医学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探究了导致医学生职业道德缺陷的可能原因,并从医学院校、教师、实践、文化氛围、环境和设立辅导机构等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ZHAO Guo-jun,JIANG T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35):136-138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moral; Approaches to ethics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Guilin,Guilin 54100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65

加強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医务工作人员比其他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更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是由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仪态行为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2]。然而,当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滑坡,主要体现在部分医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医德水平不高等方面。抽样调查发现,约20%的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有些人为了追求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些人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地位而学医。有的医学生竟然认为“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当医生能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在对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内的600名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做的调查显示,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去;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0%的人表示《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作用较小;91%的学生表示“两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学时太多、效果欠佳;64%的人认为医德医风教育在大学阶段开课为时尚早[3]。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因为医学生只有具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成人、成才[4]。

2 医学生职业道德缺陷形成的可能原因

2.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学被归到自然学科当中,简单的把医学等同于生物医学,医学当中所包含的社会学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由于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偏少,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医学院校普遍把医学伦理学课程放在第三学年开设,或者把医德课放在思想政治课中作为一个单元开设,课时一般在18~30学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5]。

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说:“职业意识,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启蒙价值,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小资、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建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因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这个职业应该具有更强烈的职业意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6]。目前,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对生命的敬畏感不强导致了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为这一部分群体日后医德滑坡、医德失范埋下了隐患。

2.3 部分医务人员的不端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医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思维活跃,欠缺生活经验,品质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正当思想容易侵袭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患关系的人道主义传统受到了冲击,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降低了,部分医务人员滋长了动用医疗技术谋利的动机。如给患者开大处方、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收受红包,甚至盗窃、买卖器官等,显然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医德原则相违背的。来自某医院的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药占抽查病历的30.5%,其中不符合用药经济学原则占18.6%,无指征用药的占11.2%,部分原因是与经济利益有关[7]。这些行为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部分原本职业意识缺乏的医学生,守不住职业道德底线,成为了不正之风的俘虏。

3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3.1 提高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要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增加医学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和德国多达20%~25%,而我国的仅占8%左右[8]。低比例的医德教育课程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只有增加课时比例,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区分开来;不能以思想品德教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医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医学课堂教育中,坚持以医学人道主义为原则,将大医精诚、医者“仁”术、“博爱”精神融入到医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树立医学生对职业和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实施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调研、个人演讲、案例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

3.2 提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之外,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人文知识结构方面普遍缺乏,在教学的交叉结合中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科学素质教育内涵,出现了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由于多数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应该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进修、外出学习、出国留学、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3.3 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 文化对道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站等平台营造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积极文化。通过宣传医疗行业中正面积极的文化,树立榜样,讨论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等方法营造出校园医德文化氛围,让医学生从榜样的事迹中感受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人格,进一步加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解。在临床科研中,一定要把维护受試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完全尊重受试者的同意知情权,要尽可能地把受试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如果科学试验会给受试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无论这项试验有多重要或者试验成果多有价值,都应该放弃这项试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让医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患者,绝不能把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或者是活体标本去对待,应该教会医学生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和奉献对象,并在学习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临床预防中,要树立重预防的思想,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对传染性疾病要及时告知患者并做好疫情监控和报告。在医院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以服务患者、方便患者为前提进行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关怀。

3.4 降低环境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为医学生未来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医疗行业救助、善良和公平的伦理特性,而不应该把卫生事业当成是医院和个人乃至国家的赚钱机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管。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让医疗卫生行业减少市场化行为,回归公益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3.5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辅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加拿大部分医学院校通过网络手段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把医疗道德事件定期公布,并学生围绕这些事件进行广泛讨论,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这些做法,无疑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6 着力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思维要创新,做法要创新,不能再有所有学生上大课,搞吃大锅饭的做法。我国目前的医学生教育中,临床、护理、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区别,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显得生硬,针对性和可信度都不高。应该根据医疗、护理、药学、预防等不同专业进行更系统、更专业、更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疗伦理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探寻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网络信息化手段,拓展“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自我感悟和自我提高来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通过探讨人生价值、精神文化的力量等人文课题来不断升华医学生的思想境界。

总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其职业道德状况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甚至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和谐。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促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和健康的职业道德人格,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从而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教高[2009]4号文件.“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9.

[2]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2-384.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3(25):14-15.

[4]杨玲,韩继明.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7(3):284-285.

[5]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45(2):259-261.

[6]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15(9):880-882.

[7]王星明,王艳华. 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8(1):30-31.

[8]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12(11):78-79.

(收稿日期:2013-05-30) (本文编辑:黄新珍)

职业道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术室 护理 职业道德

1 团结合作,和谐手术

一台手术的成功完成,除了要有完善的仪器设备条件外,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医护人员的周密安排,精心合作。要求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术者、助手、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台护士都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手术规程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配合,遇到意外特殊情况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必须把每件工作同手术成功與否,病人能否得救联系起来,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2 坚持原则,无菌操作

手术室的无菌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无菌是手术条件的第一要求,对此不能有一丝一豪的轻视和疏忽。参加手术的 全体人员必须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手术室护士更要坚持原则,发现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必须立即指出,被指出者应无条件接受,并迅速改正。护理人员还必须做到慎独。即使自己单独操作,如发现可疑之处应立即检查清楚或撤换更正,不得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隐瞒。所以护理人员能否自觉地坚持和维护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3 技术娴熟,操作流畅

手术室护士在病人身上做技术操作的机会很多,但任何一次操作都必须以治疗为目的,力争一次成功不如允许在病人身上练技术,即使是全麻病人也不例外。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术中操作准确,术后认真回访。 手术室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还必须了解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完备手术用物,检查仪器设备,以便更好的配合手术。手术室护士无论多么忙多么紧张,都要随时密切观察病人,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立即报告术者及麻醉师。

4 理解病人,细心体贴

接受手术的病人,离开工作岗位住进医院,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从刚熟悉的病房又进入陌生的手术室,使他们的心情又发生一次波动,通常他们是以焦急和期待的目光注视周围的一切,注视医生和护士每一个动作,并对任何音响和言语表现得十分敏感,病人在此时对医护人员有一种生死所寄之感,医护人员要善于体察和理解病人的期望与信任的感情,手术时要尊重病人的要求和习惯,对能做到的要尽量给予满足和照顾,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手术时,病人四肢要用约束带事缚,这样才能防止病人不自觉的活动,因此一定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

5 态度严肃,环境舒适

手术室是医院为病人解除疾病、挽救生命的神圣严肃场所,又是医生护士麻醉集中工作的地方,一切工作都要按手术室规章制度进行,保持安宁和整洁的环境。室内应该做到一尘不染,温度、湿度应符合要求,器械设备放置整齐,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当病人一进入手术车推入手术室时,护理人员应以热情的态度接待病人,每项操作都要全神贯注、礼貌亲切、温文尔雅。当病人被手术车推入手术室后,仍会产生新的精神负担,如果病人感受到环境安宁、轻松,医护人员对他高度负责就会得到莫大的安全感,增加接受手术的勇气。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尽量用手术语与台上下配合工作,切忌大声谈笑,更不准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否则将会引起病人烦恼和不安,产生不信任感。我院严格执行手机一律不准带进手术室,所以创造一个宁静的手术环境也是护理人员必须履行的道德责任。在手术将要结束时,护理人员切忌放弃严守职责的要求,自始至终保持安静、严肃,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所以在手术过程中,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的道德责任。

6 理解家属、耐心解释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家属常在手术室外等候,心情焦急不安,有时见到护理人员进出手术室经常急于询问手术情况。护理人员虽然工作繁忙,但此时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应该态度和气亲切,耐心简捷的回答家属提的问题,必要时将手术进程告诉家属,以解除他们的忧虑,使他们得到宽慰。如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可劝导家属不要翘首相望,要耐心等待,也可以适当休息保存精神体力以利更好地照顾病人,这也是手术护理人员应有的道德责任。

职业道德范文第5篇

一名优秀的应该具有那些职业道德呢?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三是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熟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较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也需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其次。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

其次,热爱学生,快乐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第三,注重言传身教,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

第四,保持空杯心态,坚持学习提升。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高校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 、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 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善于交流、及时沟通的氛围。

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对教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还是那句老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上一篇:道德绑架下一篇: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