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2023-09-09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需求分析被认为是任何课程研究和设计的基础。文章在简述需求分析的内涵和对高职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求分析基础上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需求分析 IT职业英语能力

[作者简介]王彦侠(1977- ),女,山西大同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北京 100015)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鉴于区域性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各校可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经济地区性,因而英语课程设置必须针对行业,并适应其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地区特色。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一项名为“English2000”的大型调查中预言,21世纪的英语教学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要加强职业英语教学,而这些要求和实施都需要以需求分析为前提,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确定岗位需求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需求分析的内涵

需求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就是用于外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语言”。需求分析被认为是任何课程研究与设计的基础,它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是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的前提,同时也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它以学习者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进行有意识的需求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反思他们的学习,确定他们的需求。

国内外不同的教育学家对需求分析的含义和需求分析的模型方法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倾向于将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个层次,目标需求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动机和使用知识的情况,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为了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我国学者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在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了职业英语,在开设英语的后两个学期逐步渗透职业英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达到使用职业英语能力的要求。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在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探索执行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正如大学本科学生重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样,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大学英语三级A/B的通过,因此大部分高职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三级A/B的考试,而通过考试的学生又把关注放在了更高水平的考试,也就是四级考试上。在对在校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仍然以老套的应试为主,更多地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单词量的积累,以及考试前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临阵磨枪。

2.职业英语师资队伍非专业化。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职业英语教学给高职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素质、职业角色、工作方式等都有了全新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而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的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心虚”的状况,在课外指导的过程中也无法应付自如。这已成为高职职业英语教学的瓶颈所在,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则是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不灵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英语通识能力的提高,而职业英语课程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型的职业英语教学内容通常以行业或职业相关知识为主,更强调工作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受到传统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仍旧重复着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专业领域的语言能力培养往往被淡化;再加上职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并没有按照实际需求有所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模式上,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也沿袭了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认真记笔记做练习,最后以一份试卷决定学习效果的传统做法。

4.实践教学活动不配套。职业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应当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支撑。调查表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教学,虽然可能存在校内英语社团,但是其活动范围有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举办的活动也和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脱节,无法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不配套导致教与学的矛盾,在真实的英语应用环境中学生更是无法积极主动地应用英语。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高职院校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需要结合自己学院的专业特点,研究适用的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加强实训,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目的、英语基础、交际方式、社会作用等,为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做好准备。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揭示学生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材选择、学习方法指导、第二课堂设计等以促进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协调发展。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提升职业英语能力的意识。所有的动机都源自于内心,只有当我们引导学生做的事情能够满足其内在需求时,教学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从学校角度,在课程设置之前和之中应当对职业英语学习的个人及社会需求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可以通过学生测试成绩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进行内部需求分析,即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期望状态;通过企业及毕业生调查进行外部需求分析研究社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充分了解内外需求,以确定适当的教学体系及教学辅助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同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全面了解自身在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自身的职业英语能力与社会、行业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分析中寻找动力,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根据弗拉维尔德元认知观点,学生对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如个体内差异的认知(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及能力等)、个体间差异的认知、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的各主体因素的认知都能够对体会学习活动的重要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2.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既要依靠学校政策的支持,也要依靠职业英语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发展。学校要科学规划,创建职业英语学习型组织,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内容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各类企业培训及实践,同时发挥学校本身在师资培养方面的能动作用,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促进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同时为职业英语教师提供创新科研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教师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实现从传统的公共英语教育向实用的职业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时进行知识管理,运用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实现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最优化。为适应高职职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还需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通过反思教学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可使用需求分析过程进行。

3.丰富职业英语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职业英语能力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情境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工作活动中典型的英语交际任务为主线,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知识点,淡化两者之间的界限。由于职业英语开设的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之后,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模拟情境化设计教学,把不同专业知识点设计成任务让学生完成,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实现“教、学、训、做、评”一体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英语的兴趣。

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学生及其教师在下一步的学与教的过程中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和知识目标,可以紧紧围绕不同专业英语编制测试题,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加强职业英语的教材建设,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可自编具有实效性、先进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效的职业英语学习氛围。

4.充分运用第二课堂提高职业英语能力。培养职业英语能力应更加注重语言的实践与应用,只有将课堂教学与日常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有效。由于高职学生公共课程课时的压缩,学生需要掌握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英语能力,就需要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选修课以及英语社团等方式扩充自己的学习空间,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需求分析表明,高职学生自身对英语的主观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别要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大大提高其在中后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安排下,高职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涉外活动如与国际交流学生的沟通,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英语角可以帮助具有听说能力需求的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每周定时定点欣赏英语电影可以更加真实地接触英语语言和语言文化;英语社团组织的“我爱记单词”等创新性活动对于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也有较大的帮助。

将需求分析用作外语课程教学设计的起点的观点已经得到国际外语教学领域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我们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将学习需求分析与专业相结合,确定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制定恰当的实施方案及干预措施,从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锦辉.论英语语言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潘宏伟.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新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1).

[3]闫娟.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任务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4]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十分钟》教学案例

温泉小学 王丽丽

一 、案例背景

以情境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拍击,唱名的熟悉、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这已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常规模式。《十分钟》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在新课教时,我从学生交流课余生活引入到课间会玩些什么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使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二、 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时,凭借生动形象的课件和我动听的内容讲解,使孩子们在回忆愉快的课间生活的同时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下面的新歌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十分钟》这首歌曲中有变化切分的节奏,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先解决节奏的难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我引导学生拍击节奏。可是多次练习后,学生有点懒散。接着按节奏读歌词,两段歌词读完后,学生长长地松了口气,与刚才相比,显然没有刚才那么专注了。我立刻意识到这堂课不会像我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不管怎样,总得按着教学方案继续上课吧。

学生在哼唱旋律后,新歌的教学开始了。“我们来一场接龙比赛,好不好?” “好”。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下我与学生开始了一场我唱你接的比赛。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刚刚还懒散的状态不复存在,与我愉快的完成了歌曲的接龙。紧接着我又让同学之间进行歌曲的接龙,让学生随意的点名接,同学的情趣空间高涨。在歌曲的接龙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歌曲。连我也没有想到歌曲的教学任务就在这你来我往中完成了。

随后的创编环节,我把机会都放给了学生,让他们自由的为歌曲创编。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同学们都有点无从下手。我马上更改了创编的内容:请同学们用我们课间游戏的动作来为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创编。这下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有几个平时好动的男同学做起了投篮的动作,又有几个女同学做了跳绳的动作。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都举起了手,“老师,我”“老师,我也有动作”“老师,我们下课玩这样的游戏”。于是我让大家把自己的动作合上节奏一一的做示范,让后选择适合歌曲的。很快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编歌曲的任务很快完成了。

此时的我坐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们一起唱歌,表演,他们完全把我当成了学习的合作好伙伴,学生的脸上个个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在他们充满童真的心灵里,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那是一件多么骄傲幸福的事情呀!此时的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教室。这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三 课后反思

1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灵活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与发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课改理念是一致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往往表现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赏识的眼光,智慧的举措来看待,化干戈为玉帛,变意外为精彩;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合理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广阔舞台,活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成型课,首先是我的灵机一动改变教学思路,把宝贵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教学,获得了满意的课堂效果。其次归功于我对学生的及时鼓励和肯定,才使课堂教学溅起了朵朵晶莹的浪花。学生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力、创造力的完美演绎,不正是当今新课程教学所追求的吗?试想,如果在我看到同学们因为唱谱造成的懒散我没有及时的发现,还以为的按照教案继续教学下去,这堂课就会上成一堂

没有特色的一般的音乐课;如果我没有对创编的目标做及时的更改,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恐怕从此学生们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也会不喜欢我这位音乐老师。正是我及时大胆的改正我的教学预设,才会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堂课。

2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堂随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成了这堂课的一个很好的生成教学资源,也成了我这堂课的转折点。原来生成型教学资源这在课改中属于时髦新鲜的名词,不经意间在我的课堂中也自然而然出现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边活动,而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是互动型的新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及时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生成资源成为教学的添加剂,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主动,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 ,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揍打、魁梧、倒霉、后脑勺、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的方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预设】

一、质疑导入,引出“穷人”

(一) 揭示课题,看题质疑。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二、初读课文,了解“穷人”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品读感悟,对话穷母亲

(一)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 “穷”?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 根据学生汇报,品读 写“穷”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家的穷,感受桑娜的勤劳。 2.引导学生理解西蒙的穷,感受西蒙伟大的母爱。

第二课时

【目标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一、复习孕情,再现穷母亲

教师配乐导入:昨天,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外面又黑又冷,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她猛地推开西蒙的家门,西蒙的屋子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发现西蒙仰面躺着,一动不动,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他们睡得又香又甜。你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做呢?桑娜的选择又是怎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用充满哀怨的音乐渲染气氛,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陈述,营造出西蒙死的凄凉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因为语文课堂只有激起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导入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能得以启动并保持,就会形成“情感动力”,它能推动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文,也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感悟,对话穷邻居

(一) 赏, 桑娜的善良

1. 默读课文8——11自然段。思考:把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顺学而导,重点指导品读以下的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学生汇报感受。

②引导想象,对话人物。以“你就是桑娜,此刻只想到把孩子抱回家,而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也没有想到„„”创设情景,体会桑娜抱走两个小孩的不假思索。

③用一个词语形容桑娜抱孩子回家的决定,深入体会桑娜抱走两个小孩的不假思索。 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体会理解。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②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

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并指导个性化朗读。 ④师生合作朗读。 ⑤体会桑娜的品格。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默读理解,联系上下文体会,质疑与进入角色解疑深度挖掘,朗读中想象感受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品中的对话。所以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体会桑娜的善良,还能感受作者的创作技巧,领悟作者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这样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赏,渔夫的善良

1.学生默读课文12——27自然段,边读边划,划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边读边想,在书本的空白出写上批注和感受。 2.小组中交流感受。

3.学生汇报。

(1)相机指导体会两次沉默。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①学生汇报感受。

②学生质疑,理解桑娜的沉默。

③学生感情朗读。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②学生汇报体会

③创设情景,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从渔夫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渔夫的思想,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④创设情景,想象渔夫一家怎么“熬”日子。相机进行小练笔。 小练笔:想象渔夫一家怎么“熬”日子的一个片段描写,引导学

生用上本课所学的方法写,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 ⑤学生汇报反馈。

⑥引导学生体会渔夫的品格。

【设计意图:开始的读、思、议中,是一种学法的迁移,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性能力的提高。进而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近人物,以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感情朗读、情景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体会。通过多种方式语文活动,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从中领悟作者以神态、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进入角色。】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使学生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融进情感,达到感情的升华。】

4.指导体会作家结尾的巧妙。

三、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一) 教师总结。 1.学生谈感受。 2.教师总结。

(二)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续写《穷人》。(运用课文中用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通过抄写培养学生积累的语言的习惯,通过续写着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对课文中所学的几中刻画人物方法的写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与精神】

四、板书设计:

西蒙

伟大的母爱

穷人

桑娜

勤劳、善良„„

宁可„„也不„„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2、【投影出示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3、听老师读画横线的话。

第一遍去掉“默默”,让学生体会“默默”说明了什么。第二遍去掉“总是”,再次体会“总是”说明了什么。第三遍去掉“一角”,体会“一角”又说明了什么。

整个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小英?(自卑、忧郁、孤单、沉默,板书:自卑)

4、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5、那时的小英内心一定十分的——(生答:痛苦、忧伤、寂寞),他常常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多么可怜的小英呀!她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但是有一件事却彻底地改变了她,让我们先来看看改变后的小英。

7、【投影出示3】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这句话这样读行不行:她不再忧郁,她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甚至还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不行)为什么?(走进舞蹈房,更加说明小英敢于正视和挑战自己的缺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英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

1、5两段。)

8、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指名读小英的来信)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

2、

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英的句子。

2、指名读学生划出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你有没有感受到小英的变化?哪些变化?(鼓励学生用“先、然后、最后”来说,如:小英先是胆怯、自卑、痛苦,然后变得感动,最后是感激。)是什么让她产生这些变化的?(齐说:掌声)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体会小英的变化。

3、体会小英的胆怯、自卑、痛苦和无奈。

【投影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走去,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4、体会小英的感动。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是什么?这掌声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2)从“骤然间”你能读出什么?(掌声响的突然,掌声响的让小英出乎意料)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的——(生答:感动)

(3)【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齐读。此时小英在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的

二、三两句话。(读出掌声的突然、读出小英的惊喜和激动)

5、体会小英的感激。

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你心中一定也有许多话要说吧!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再次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一齐读读黑板上同学们自己对掌声的感悟。

2、学生读完后,教师深情地读——【投影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策略与课例观摩

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讨论

本次培训课程,是基于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而设计的。

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的设定是遵循从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核心素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指针,也是小学语文研究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教育的指向标。

在一年级新教材的运用过程中,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内容的呈现上,都十分突显。五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会从课文的本身延伸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同时,《课标》对一至三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而具体说明。所以,单元目标的制定,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到学科的层面再到教材的教学内容这三个层面来设计的。

3.基于课程性质

日本的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论述了两种课程的模式,他把“单元设计”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单元编制:

一种是“阶梯型课程”,即“计划型课程”。课程呈现让学生有一种一层一层的递级感,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我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基于阶梯型,它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

一种是“项目型课程”,也就是“登山型课程”。目标是山顶,但是究竟怎么走?有哪些路径?没有具体指出方向。“项目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 这两种课型在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至五课是基于“计划型课程”,在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课程则侧重于“项目型课程”。

所以,本次课程在单元目标的制定上,实现“计划型课程”和“项目型课程”的交叉。而这两种课程类型的统整,连接,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的,它着眼于单元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从而建立单元的整体学习体系。在制定时,要注意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外延性。

1. 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把每个课时目标统整,建构起单元学习的总体架构。

通过对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材的分析,统计出前五篇课文中有35个需要正确认读的生字,正确书写生字15个,再加上园地中正确认读的5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2个。可以制定本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认读40个生字,正确书写17个生字。

②认识田字格,并依次会写:横、竖、撇、捺、点等笔画。努力按照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来写字。

2. 内隐性

内延性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两方面。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插图、儿歌、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以及教材中呈现的图示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和教育功能,基于这些内容,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从阅读的视角来看,新教材从第一单元开始,也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爱阅读的好习惯。更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这些教学内容在目标制定时,既有外延性意义又有内延的作用。因为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有社会不同的群体参与进来,除了老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还要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就是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全民阅读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整体性的目标和内隐性的目标是一个整体,整体性目标引发内隐性目标,内隐性目标影响整体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密不可分。

三、单元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情

设计单元目标,要考虑学情。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 受到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适应课堂学习、学校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 处于他律阶段,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关注。

 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分心,容易受外界影响。

 有趣程度能延长集中注意和的时间;疲劳会加速注意力的衰退。

 趣味记忆,能提高记忆效果。

这就要求老师在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核心素养在单元目标中的具体体现 核心素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体现为:

第一,要有家国情怀,爱祖国,爱中华民族。这种爱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我们的识字教学中,在我们的儿歌教学中,在读插图过程上,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认知角度、心灵角度、思想角度都有所感悟。

第二,要树立文化自信。

新教材,特别是第一单元,力求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实际上是从《易经》的视角,指向我们的物质世界,它体现出中国古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所以,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口耳目”中体现了国粹京剧的“唱念作打”,《对韵歌》的压韵,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这些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第三,积极交往,有效互动。

无论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应答互动,还是班内活动的参与,都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口语交际”这一环节,强调“你说我做”,就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倾听和表达的好习惯,更在同学间的互助,合作中感受团队精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形成乃至对于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与单课目标的关系,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单元目标一定大于单课目标之和。也就是我们单元目标绝对不是单课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整合。

第二点,单元目标统领单课目标。为什么课程目标的设计要采用单元式的介入?这是因为单元目标有利于对学生从小就建立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培养,用单元目标统领单课目标,有助于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也是在课标中呈现的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上一篇:英语教学法下一篇:英语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