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论文范文

2024-03-19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1篇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201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的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下坚实基础。2012年,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取得改革的新突破。

一、当前的改革形势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相互叠加,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引领性”更加凸显。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通常靠一般要素红利,如资本投入、技术引进、“人口红利”等。但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时,则要依靠改革和创新形成的“制度红利”推动经济转型。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第一个10年靠“人口红利”,第二个10年靠国有企业“改革红利”,第三个10年靠开放,特别是靠加入世贸组织10年的“开放红利”。总的来说,主要的因素还是要素投入类红利。下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要靠“制度红利”,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量。从大的发展阶段来判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已经走出了商品短缺时代;以跨越新世纪为标志,我们基本走出了资本短缺时代;我们现在主要短缺的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从今年“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六大任务看,“抓改革”处于关键部位,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改革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性”更加凸显。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根本性、基础性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性”更加凸显。改革攻坚,“坚”在何处?就“坚”在那些利益集中和影响重大的领域。比如,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一个久拖不决、亟待突破的方面。垄断行业改革的进展如何,直接影响着公平市场秩序的建立和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注意到了“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都在积极发展实体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风险,主要表现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亟需加快金融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靠打破垄断、放开准入、公平竞争、高效服务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和活力,激发人们创业创新创富的热情。

第四,基层创新实践对全局改革的“驱动性”更加凸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我国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30多年来,我国很多领域的改革,就是由地方和基层首创,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然后在全国形成共识的。当前,部分地区在实践探索中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在推动相关改革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面,成都市扎实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等改革,实现了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各地在改革试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现行制度阻力。这就要求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处理好依法治国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既要把经过实践检验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及时推广,又要针对关系全局的改革问题加强统筹研究、顶层设计,推动全局性制度创新取得突破。

第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性”更加凸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我们常说,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应该对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审慎评估,确保不影响社会稳定。但同时更要看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制度上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社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动纠纷、社会保障、环境污染、非法集资等引发大量矛盾,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范围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但背后都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只有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手段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才能真正纾解社会矛盾。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今年要做五件难事,包括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以及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可以说都是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以此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关键一年。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化解潜在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关于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在保持“稳”的同时,还要在推动“进”上下功夫。离开了“进”而单纯求“稳”,就可能在“四平八稳”中丧失机遇,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推动和深化铁路、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改革和完善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等税收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四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深化水、电、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推动水权制度改革和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五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工资制度。加快研究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七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等为重点,深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八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制度、机关事务管理体制等关系政府自身建设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省直管县改革等。

九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国有农场林场林区管理体制、水利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

十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等。

此外,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认真总结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改革试点。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地势复杂,为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环境保护,因此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力度,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是整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目前,3S技术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这些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将3S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可提高监管力度、提升林业资源整体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火灾防范能力。详细分析了将3S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林业;3S技术;应用现状;展望

林业资源是自然界不可多得的“瑰宝”,在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完善前,人们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率较高,极大地损害了自然生态环境,直到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后,才使得多种为害林业资源的现象减少。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模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在3S等现代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提升了整体管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1   3S技术概述

1.1   RS遥感技术

在3S技术中,RS遥感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般需通过卫星发射电磁波,对某一区域进行探测。遥感技术在3S技术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信息收集,其利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对需测量区域测量后的信息进行收集,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较快,为测绘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重要帮助。RS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可根据测量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人造卫星、飞机等。

1.2   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在3S的整体应用中,GIS地理信息系统更多地起到了辅助作用。在该系统中,数据库中海量的信息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在对某一区域进行测量后,可于GIS系统数据库中检索该区域的具体地理信息,进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具有较强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输入其中后便可进行数据分析。在现代信息化不断进步的背景下,GIS还具有“可视化”的特点,相信将其应用于林业资源的监测管理中,可为管理部门工作的高效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

1.3   GPS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一经推出,便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中,如国防、交通、建筑等。GPS技术主要是在卫星的帮助下准确地在移动端设备中显示所在具体位置,经过长时间无数次的改进,GPS定位的误差越来越小。

GIS、RS、GPS等3S技术集卫星定位、信息收集及处理为一体,并已经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中,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相信将其深入应用于林业资源监测工作中,能够促使林业管理工作朝着高效化、准确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   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2.1   监测森林资源

我国林业资源丰富,其可对环境起到较强的净化作用,并具有防风固沙的功效。近年来,对于林业资源的监管力度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依然有个别人士通过滥用木材获取利益,极大地影响了林业资源的正常管理秩序[2]。如今通过应用3S技术,使得林业资源的监测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工作人员不再需要每天到林区内巡查。一般情况下,可通过GPS技术定位所要抽查的区域,并利用RS技术、GIS技术收集并处理信息数据,从而能够较准确地了解该区域内树木的生长情况。

2.2   整理林业资源情况

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林业资源整理是关键环节,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在过去的林业资源整理过程中,由于技术较为落后,需进行人工作业,耗时较长且工作内容烦琐,往往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在现代化3S技术的支撑下,林业资源整理工作已经由全程人工转变为信息化处理形式,仅需要确定所在辖区,并使用GIS信息系统便可获取相关林业资源信息。较之常规人工整理,3S技术的应用效率、质量更高。

2.3   监测和防治灾害

丰富的林业资源虽然给我国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但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目前,部分地区林业园区中的树木存在较为严重的病虫害情况,影响了树木的整体健康性;同时,个别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使得林业园区火灾发生率较高。如今在3S技术的帮助下,也有着较强的安全监测及灾害防治能力,如在RS遥感技术的探测中,可进行红外线监测,以准确寻找存在病虫害的树木。此外,需设定安全机制,对林业园区实时监控,一旦发生火灾便启动报警系统,通知管理人员、消防部门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

2.4   为林业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林业管理区域占地面积较大、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可能会出现管理秩序较为混乱的情况。在传统管理工作中,林业管理人员需长期进行人工巡查,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缺点。管理人员可使用3S技术实时监测林区,同时降低人工巡查频率。

3   3S技术在林业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3.1   3S技术的合理融合

近年来,我国对林业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给林区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3S技术是RS、GIS、GPS这3种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总称,当前林业管理部门在应用3S技术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合理情况,未能深入融合3种技术[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3S技术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未来的林业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应提高对3S技术的重视度,继续将其深入应用。

3.2   具体了解森林面积

近年来,我国林业面积在植树造林工作的推动下逐步扩大,为强化林业管理工作,必须要具体了解森林面积,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当前多个领域的发展均需要使用林业资源,对此应注意资源的合理应用,并使用3S技术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计算森林面积,且可根据其使用情况规划全局,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森林起火点的研究

病虫害、火灾均是威胁森林资源的关键性风险因素,尤其是火灾,会极大地危及森林安全,因此应做好预防措施。一般情况下,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人为因素外,还与自然因素有关,因此通过深入应用3S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起火点的确定提供帮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风险。

3.4   森林资源监测清查

林业管理工作中,资源的监测清查工作非常重要,关乎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质量。随着林业管理工作对3S技術的深入应用,可全面化、系统化地收集林业园区的具体情况,如健康状况、森林蓄积量、生长情况等,从而大大提高监测清查工作效率。

4   结语

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得林业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亟需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改进。本文详细阐述了3S技术在林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在领域中的未来展望,希望能够对我国林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1 ] 黄福论.森林资源监测中林业3S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

望[J].科学技术创新,2018(14):138-139.

[ 2 ] 王芬.林业政策变化对东北森林资源的影响[D].沈阳:沈

阳师范大学,2016.

[ 3 ] 姜俊.热带山地人工针阔混交林结构动态及作业法应用

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3篇

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響

李 蕊1 李新端2

(450000 1.新星河南公司 2.河南金桥宾馆 河南 郑州)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的环节,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企业应当重点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通过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双赢,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条件之一,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具体是指企业或单位针对人力资源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整,从而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组织,建立起科学的搭配方式,也同时从人才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帮助企业充分发挥人才效应,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面管理。在企业中,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体系制度,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与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1.人力资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相关服务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中,人力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这一具体目标,为企业招揽相应人才,通过招聘和培训,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及方法,才能够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2.人力资源工作效率的高低是企业资源管理优劣的体现

人力资源工作效率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体现出企业资源管理的好坏情况,在实际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受企业资金状况及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工作及经济效率也十分不稳定,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企业自身工作效率低下,也会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

人才资源是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人才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对企业进行相关评价时,往往会对企业投入和产出状况作出分析,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人才管理主要的实现方式,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基本构成单位,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是企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为提升经济效益整合资源

只有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实现方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各个人才分配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之中,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整合,通过优化各个部门,灵活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从而帮助企业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状态,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势互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要以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依据

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规划主要由人事部门负责,因此,要全面把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济规划,必须要制定出详细有效的人力资源方案,确保规划以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重要依据。这不仅要求企业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实施方案,还需要企业积极运用现金有效的规划方式,从而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执行的同时,必须确保始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从各个环节入手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问题,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

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也能够适当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应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全面推行奖惩制度,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掘员工自身潜力,维持企业内部工作的公正公平。此外,企业还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灵活制定奖惩方式,使其能够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在帮助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同时,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与自身素质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定时定期举行相关活动,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员工奖惩和晋升制度,提高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企业员工明确企业自身特点与经济目标,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满足日常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的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企业员工的监督培训工作,根据员工自身条件和不同特点,合理安排相应岗位,帮助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不同部门的发展要求。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一体化进程得到了不断推进,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与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和环节,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帮助企业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因此,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才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和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

[2]葛荣萍.浅述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关系[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地矿企业的物资管理并不十分完备,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并研究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方案,希望可以提高地矿系统的物资管理水平,为进一步促进地矿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矿系统;内部物资;物资管理;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6.169

我国的建筑业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其中选择生产建筑的原材料和采取能源的任务主要由地矿企业完成,地矿企业物资的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工业原料的需求。科学有效地进行物资管理有利于减少物资设备的磨损,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内部的资金周转。也正是因为此,探索地矿系统内部物资管理优化措施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地矿系统内部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在于地矿企业的发展,地矿系统为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材料及能源储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地矿企业提供了现代化的设备,装备及物资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当前“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要求地矿企业相应地作出改变,因此需要对物资管理进行优化,减少地矿系统资源的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地矿系统的物资丰富,器械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因此需要严格把守物资和设备的采购环节,重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合理分配技术设备,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更大利益,加强地矿系统的物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物资设备管理体系,努力使地矿企业的物资设备发挥最大效用,提高生产效率。

2 地矿系统内部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并未理顺

地矿系统内部物资的管理需要相应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只有切实保证管理部门发挥作用,管理制度予以规范,才能让物资的管理规整有序,才能保證物资管理的高质量。但是,依照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矿系统内部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整个物资的管理没有纳入管理范围内。部分地矿系统虽然对物资管理制度进行了建设,但是其体系还没有完全成型,管理制度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管理制度的更新性不够。此外,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与落实相结合,通过制度落实实现制度的规范性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管理体制落实情况来看,还有提升空间,做好制度落实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2 物资采购不规范

物资的采购是地矿系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市场经济下必然存在竞争机制,而地矿资源的供应商竞争激烈,使得价格参差不齐,实际上质量也有所差异。很多采购部门没有深入市场了解行情、进行市场调查就进行采购,很有可能出现高价格买低质量产品的现象,造成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问题且浪费资源。还有部分采购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质量水平的高低,低价买入高价报销,使物资成本与质量不协调,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在采购后期,需要对物资的储藏进行管理。因为采购的物资众多,不会一次性用完,需要按照使用的次序分门别类地存放。但很多部门采购后没有明确的管理任务,容易造成混乱。

2.3 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首先,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他们认为管理需要花费重要资源但并无利益可寻,而将管理机构变为供销企业则有利可图,因为其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有扩大经营的优势,这种对管理部门的理解是片面且错误的。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管理和市场的有序进行。如在某地物资部门的分支机构,面向公众扩大经营范围,谋取了7万元的非法利润,而经过税务及工商部门的查处后,没收多出的3万元财产,并向公众曝光,影响恶劣。其次,仓库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物资存放及设备护理知识,他们无法有效地对各种物资分类登记,仓库封存时间长,容易导致物资的毁损。

3 地矿系统内部物资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3.1 物资计划及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强

地矿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应当坚持事企分开的国有产业管理体制,将物资管理专业化,并派出人员对物资采购、仓储及管理进行监督,减少物资的磨损,实现制度的优化管理与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物资管理一线之中,了解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做好数据统计。其次,结合物资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资计划安排,并做好相应管理制度建设,尤其要注重从细节入手进行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最后,制度建设要与制度落实相结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制度中的惩罚措施作用,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没有完成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要采取一定惩罚措施,从而保证制度制定的有效性。

3.2 优化物资采购

第一,需要进行阳光采购。将采购信息公开化,面向市场举办公平公开合理的采购招标会。地矿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物资采购小组,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编制所需资源设备及对采购招标进行合理预算,按照计划合理实施。利用综合性强、信息传播快的互联网进行全国公开招标,并网络直播招标会的进程,减少人为影响的可能性,尽可能地采购质优价廉的原材料。

第二,地矿企业需要把握好采购的进出口,成立招标的审核小组,筛选参与竞标的供应商。地矿企业发布招标会,会吸引规模不同的供应商参与竞标,在审核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在通过初步审查后,小组还需要分析企业的运行情况、客户的售后评价及市场占有率,保证供应商的可靠程度。供应商在被企业选定之后,需要每年接受企业的资质审核,如果未达到标准则被取消供应资格。

第三,对于物资的招标过程要进行监督,地矿企业法人要监督,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也要参与监督。企业审核部门在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网络公示,并对未中标的企业说明资质不符的原因。在竞标的每个步骤都要进行监督,提高公平竞争意识。

3.3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仓库管理。在存放物资的仓库建立通风、防火的配套设施,合理、正确地存放物资及原材料。地矿物资中存在易燃易爆易腐的物品,仓库监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防护知识,加强物资看护。地矿企业所用设备一般是工作时间较长、功率较大的装备,长时间的机器运转容易造成磨损,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机械的保养使用说明进行维护,定期检测机器性能,建立小组负责制看管机器,出现问题及时上报,较大的设备要进行技术检测,对维修费用进行监督,控制维修成本。再次,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队伍的廉政建设。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管理采购过程的培训,引导工作人员改变作风,并派遣人员监督管理采购工作,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提高物资设备的管理水平。最后,进行有效的现场管理。要对物资的使用进行看管,减少因为放松看管而出现的器材过度损耗问题,积极利用再生技术和维修措施,降低设备维修的成本,利用科学技术和新工艺提高设备的质量水平,从而降低损耗,优化地矿企业的物资管理。

4 结 论

当前社会工业经济发展中,地矿企业发挥着自身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管理机制的不顺、物资采购及仓储过程的不规范、人员素质的不足等问题,地矿系统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解决不良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物资管理程度,优化物资的采购过程,努力提高物资设备的管理水平,加强人员的内部管理培训,监督对原材料的采购过程,降低资源设备的损耗成本,提高物资管理部门的效益。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石金国.煤炭企业矿用物资消耗管控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8(2):163-165.

[2]王磊.矿用物资磨账管理的探索与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7(4):151-152.

[3]宿小华.矿用物资市场化闭合管理模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8):27.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林业资源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林业产业建设过程中,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全新理念深入人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地相处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关注的重点。通过有效的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让森林资源保持多样性;加强营造林工作,使森林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要有所提升,从而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地经营与发展,为经济建设营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现代林业;林业资源;管理;营造林方法

我国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20%以上的森林覆盖面积也不少,但伴随着上世纪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的步伐,严重的乱砍滥伐使得我国可利用森林资源面积持续减少。这不但对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发展不平衡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有效地对林业资源加以管理,合理的开发利用日益减少的林业资源,切实加强营林造林方法的研究,在科学利用的前提下,及时对林业资源进行更新,保证林业资源在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民众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

1、在现代林业建设中林业资源经营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1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出口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且现代林业产业是林区经济发展支柱,更是农民收入主要的来源。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林业产业每年的总产值达五千亿元以上,可提供多达五千万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显。林业资源现状主要体现在:

首先,林业资源的储量较小,利用质量也不高。和林业发达国家相对较,我国林业资源含量较小,利用质量也不高,且分布不均匀呈相对短缺状态,加之林业产业结构也不合理,缓慢的林木生长速度,不到位的林业经营管理等问题相对突出。可以说,上述问题导致林业资源现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无法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上种种对林业产业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削弱我国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我国林业资源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尚存较大空间,这是当前最大的优势。目前,我国林业资源发展平稳,天然林的覆盖面积是缓步稳定增长,人工林面积以年两百万公顷速度持续增长,林木消耗量却呈逐年递减态势。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扭转林业资源不断下降趋势,使林业面积和质量出现双增长是当前要务,更是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林业资源管理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资源是所有林业发展基礎所在,其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始终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没有林业资源何谈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需要依靠林业资源来完成的。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不仅是服务于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更是保证林业发展顺利开展的关键。林业产业建设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由于过去资源型经济的大行其道,使得人们轻视了生态系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林业生态系统,这给林业资源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不但要保护好现有林业资源,为发展林业产业,修复生态环境,还需通过营林造林,对从前遭到了破坏的林业资源进行必要的建设和恢复建设,这无疑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

有效的林业资源管理,就是要使林业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切实提升林业资源质量,林业资源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并得到强化。这样,不仅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更加健康。可以说,提升民众林业资源管理意识,全力加强林业资源的经营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让林业资源管理的正确理念,及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为民众所了解,才能给经济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持久动力。

2、基于林业资源管理的林业造林方法探析

在林业资源管理中,造林方法作为影响造林效果关键的因素,必须引起林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说,综合考虑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造林方法,对提升造林成活率,降低投入成本,方便林业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造林方法很多,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造林方法。

2.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也称直播造林,即直接将林木种子播种于造林地块进行造林的一种方法。该法没有育苗工序,操作相对简单,掌握起来也不难,适于大面积地块的植树造林。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要求具备较为严格的立地条件,且要造林后幼林的抚育管理要求相对也较高。

播种造林法适用于山杏、油茶、核桃、油桐、栎类等种源充足、发芽容易、种粒大的树种。其要求选择的造林地块土壤具备充足的水分,且各种灾害性因素不易发生,更适宜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造林。

2.2分殖造林法

分植造林法就是利用根枝干叶等树木营养器官,制作基本造林材料进行直接造林的方式。其特点体现是节省费用,节约育苗时间,造林技术简便,操作也不难,且成活率相对较高,苗木栽殖后生长稳定,且能保持母本优良的性状。缺点则体现在对造林地立地条件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受分殖造林的材料来源影响,以及母树数量及分布状况限制,该方法通常更适用于泡桐、柳树、松树等营养繁殖类树种。

2.3栽植造林法

通常栽植造林法采用穴植,即在全造林地块,均挖出不小于40cm~60cm见方,深度在30cm~50cm的植穴,且穴底要平。栽植杉木时株行距应为1.7m×2m,栽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80~200株为宜,栽植松树和阔叶林木株行距为2m×2m,栽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60~170株为宜。栽植时苗木需保持端正,苗梢向山下,让根系顺向水平舒展。需适当洚浅,以抑制根系萌蘖,扩大林木的生根部位,以增强其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的树种苗木时,苗茎入土需达三分之一左右,树种苗木高于40cm以上的,苗茎入土15cm~20cm为宜。该造林方法是成活率高,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缺点是费时、费力,需要较高的造林技术。

总之,随着现代林业造林技术的发展,林业造林方法必将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完善,形成多种成熟可行的造林方法。在实践中,应以不同地块具体条件为依据,选择即能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造林方法。

结语

现代林业的持续发展,要求林业工作者高度关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的林业资源管理,以及选择适宜的营林造林方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果,为发挥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体现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价值打下牢固基础。可以说,我国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只要积极摸索出更好的林业资源管理措施和营林造林方法,就能通过林业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育勇.关于林业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12(15)

[2]齐芳.林业资源分析及林业造林方法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3(8)

上一篇:资源水利论文下一篇:资源产权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