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法范文

2023-09-15

化学发光法范文第1篇

在镉的测定中, 以往常用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8]、双硫腙比色法[9]和阳极溶出伏安法[10]等。近年来,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 以灵敏度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为特点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亦被用于环境监测中[11], 联合微孔板注射分析技术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极大的提高了分析速度和精密度。

本研究目的在于在建立一种快速高效, 成本低, 灵敏度高的水体中Cd (II) 含量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之上, 构建一种携带方便, 检测迅速以用于灾难救援以及事故应急反应的检测设备模型。为具有高灵敏度与检测效率的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进一步大范围实际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积极地引导作用。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多孔板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原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实验开始前将所需的反应试剂以及待测样品分别注入如下多空板中, 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按照程序设定控制进液泵将溶液分别泵入反应池内, 同时将自动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仪器使用前应按照预设程序对仪器进行清洗, 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结果与优化分析

2.1 鲁米诺浓度的影响

鲁米诺作为该体系中的发光剂, 在一定范围内其浓度对于此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具有较大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测试了鲁米诺在1x10-5-1x10-2mol/L的浓度范围内, 对反应体系发光强度的影响情况, 结果如图2-1所示, 化学发光强度与鲁米诺浓度呈正相关, 综合考虑仪器的检测性能与经济成本, 选取3x10-3mol/L为本实验的最佳浓度。

2.2 过氧化氢浓度的影响

过氧化氢作为该体系中的氧化剂, 将直接的影响着化学发光强度的大小, 在本实验中我们测试了过氧化氢在1x10-3-1.0mol/L范围内对本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情况, 结果如图2.2所示, 当过氧化氢浓度为时0.25mol/L时, 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化学发光强度, 故选0.25mol/L取为本实验的最佳浓度。

2.3 溶液p H值的影响

由于鲁米诺需溶解于碱性环境中, 且Cd2+ (Ⅱ) 在碱性环境下易产生氢氧化镉沉淀从而影响本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 我们测试了在p H=9-12.5范围内, p H值对于本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结果如图2-3所示。从图中可知在p H=10.8时有最佳的发光强度, 故选取为p H=10.8本实验的最佳浓度。

2.4 工作曲线

综合以上影响因素, 我们确立了在鲁米诺浓度在3x10-3mol/L, 过氧化氢浓度为0.25mol/L, p H为10.8时, 为本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 在此基础之上, 根据Cd (Ⅱ) 对鲁米诺发光抑制作用的相对大小在1×10-7-1×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做出本体系的工作曲线为图2-4所示, 最终确立的线性方程为Y=13941X+560782, R=0.998, RSD=5.8% (n=5) 检测限为5.6x10-8mol/L。

3 样品分析

城市自来水以及自然湖泊水样品均取自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选取两份Cd含量为2x10-7mol/L的溶液作为标准样品, 进行测试, 下结果如下表3-1所示, 从结果中令人满意, 符合预期目标。

4 干扰实验

通过对选取的干扰样的测定, 得到结果如下:Cd (II) 浓度为1.0x10-6mol/L时, 至少允许1000倍的K+、Na+、Mg2+、Cl-、SO42-、NO3-、葡萄糖共存;允许100倍的Ba2+、Ni2+共存;允许10倍的Hg2+、Pb2+、Cr2+共存;等量的Zn2+会产生干扰。由此可见, 该体系受到一些金属离子的干扰, 为提高准确性性必要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掩蔽措施, 例如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或通过加入少量的EDT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予以掩蔽。

5 构建快速检测设备模型

基于本实验我们构建了一种用于实际生活中面临突发事故时, 所使用的卡片式快速检测设备模型, 利用此卡片式式传感器模型, 通过改变所用的标准液的类型, 可以实现对于水体中一种或者数类重金属离子的灾难应急定性检测。其结构组成如图5-1所示, 其中G, Y, R为绿色黄色红色三色LED指示灯, 作为离子浓度等级的指示信号, C为中心运算处理芯片, P为持续供电组建, R为高灵敏度的光电倍增管。

其原理为, 将标准液与待测液体插入反应池后, 通过高灵敏度的光电倍增管感知极微弱的光信号变化, 并将其以数字信号的方式传送至中央运算处理芯片, 其运算芯片根据检测池与标准品的信号值差异对比情况作出判断, 判定待测离子浓度所处的等级范围, 通过不同LED灯色变化作出指示, 为现场人员提供污染情况的定性参照, 以便于快速定位问题原因, 对问题的解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一设备能够不断的微型化发展, 具有便于携带, 检测迅速准确, 信号直观形象, 在恶劣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候性等特点为一体, 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和积极推广意义。

6 结语

6.1 依据Cd (II) 对于体系的抑制作用构建了水体中微量镉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6.2在p H=10.8, 鲁米诺浓度为3.0×10-3mol/L, 过氧化氢浓度为0.25mol/L的最佳反应条件下, Cd (II) 浓度在1×10-7-1×10-6mol/L的范围内时, ΔI与Cd (II) 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3941X+560782, R=0.998, RSD=5.8% (n=5) , 检出限为5.6x10-8mol/L。

6.3 对高密校区于实际生活用水 (自来水) 以及校湖泊水的检测中未见检出。

6.4构建了一种利用化学发光强度变化为基础的定性卡片式事故灾难快速应急检测传感器模型。该设备拥有体积微小, 灵敏度高, 反应迅速等特点, 十分利于事故灾难中用于问题定位以及应急检测,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与应用价值。

摘要:研究了一种基于化学发光方法快捷检测Cd (Ⅱ) 含量的新方法, 可以用于食品以及自然水体等领域的小剂量微批量的快速检测, 亦可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处理实时监测以及社会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的快速应急检测, 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 速度快捷, 检测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本方法利用Cd (Ⅱ) 对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为基础, 经过一系列的条件优化, 最终选取了p H=10.8, 鲁米诺浓度为3.0×10-3mol/L, 过氧化氢浓度为0.25mol/L为最佳实验条件, 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其检测限达5.6x10-8mol/L, 线性范围为1×10-7-1×10-6mol/L, 于此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之上亦尝试构建了一种利用化学发光强度变化为基础的定性卡片式事故灾难快速应急检测传感器模型。

关键词:化学发光,镉,事故应急,卡片式检测设备

参考文献

[1] 张金彪, 黄维南, 镉对植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0, 03期 (3) :514-523.

[2] 秦俊法, 李增禧.镉的人体健康效应,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4, 11 (6) :1-10

[3] 金泰廙, 雷立健, 常秀丽.镉接触健康效应危险度评价,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6, 第1期:1-2.

[4] 邓新, 温璐璐, 迟鑫姝.镉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中国医疗前沿》, 2010, 10期:4-5.

[5] M Waisberg, P Josep H, B Hal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cadmium carcinogenesis.Toxicology.2003, 192, 95-117

[6] M Filipic, T KHei, Filipic M, Hei TK.Mutagenicity of cadmium-in mammalian cells:implication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Mutation-Research/fundamental&Molecular Mechanismsof Mutagenesis》, 2004, 546:81-91

[7] 刘和平, 郑洁明, 铅和镉在粘土衬层中渗透, 迁移, 转化的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1997, 第4期 (4) :56-60

[8] 叶晓英.饮用水中镉、铅的石英缝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J].职业与健康, 2005, 21 (9) :316-317.

[9] 何巧玲, 周道贤.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中镉的探讨.中国热带医学, 2002 (增刊) :101.

[10] 李耀华.水中痕量镉的双硫腙修饰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测定法.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 21 (4) :247-249.

化学发光法范文第2篇

【摘要】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顶岗实习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校院共育”培养模式和“学徒制”临床带教方法,能够有效培养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成效分析 医院顶岗实习 校院共育 “学徒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融合的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医学学科,为临床诊断、疾病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医学检验需要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操作技能,而且需要熟练操作各种新型检验仪器的能力。本文通过“校院共育”培养模式和“学徒制”临床带教方法考核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医院顶岗实习成效,探讨更加满足临床需要和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长足发展的目的。

一、目前的医学检验技术医院顶岗实习情况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一方面,以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差;另一方面,缺乏适合工作要求的专业素养,也就不能很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以真正做到使学生具备适合岗位要求的实践技能,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全面深入解决这些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二、医学检验技术医院顶岗实习具体实施办法

1.制定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参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山东省专业建设指导方案来制定的。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于2008年,修业年限为三年,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基础医学方面的课程,第二学年才开始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第三学年为医院实习。

2.加强附属医院顶岗实习管理。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已经逐步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制度,已制定合理的并且符合临床需求的实习大纲和医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药学与检验系有专职辅导员负责与医院对接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为我校直属三级综合性医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德国进口罗氏41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罗氏6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显微镜、科宝全自动尿液分析仪、雷杜全自动血凝仪、希森美康五分类血常规分析仪、雷杜五分类血常规分析仪、低速水平离心机等仪器设备,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3.合理设计医院顶岗实习实施办法。根据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医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合理设计医院顶岗实习内容以及具体要求:第一步,实习前三个月通过校内虚拟仿真检验科进行实操训练和改善实训课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第二步,实习后第一周根据附属医院实习计划,对实习同学进行医院实习岗前培训和检验科入科培训;第三步,不少于十个月的医院检验科顶岗实习及临床科室转科培训,采取“学徒制”临床带教方法,检验科带教老师与实习同学双向选择一对一指导。

三、加强医院顶岗实习素质培养

1.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检验科为窗口服务行业,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人文关怀素质。在同学们到檢验科岗位实习之前已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医院实习岗前培训和检验科入科培训,反复强调人文关怀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一定要服务好病人。例如,临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对碘伏过敏,进行采血操作时用碘伏进行局部皮肤消毒之后就会出现过敏症状,如果实习生在采血之前能够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耐心询问患者的情况,就能够避免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

2.安全防护意识培养,在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安全防护意识。检验科主要是对来源于人体的标本进行检测:包括血液标本、体液标本等,有可能就有一些患者患有传染病,实习同学在采血过程中或者临床检验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一定要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提高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一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激励年轻人“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一样,要有过硬的思想品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遇到病情危急重症患者,一定要优先处理对待,体现爱伤意识。

4.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专业,要求必须在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多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院顶岗实习效果考核及成效分析

完成医院顶岗实习任务后

进行检验科出科考核,由检验科主任切合临床实践出题,包括:(1)理论考试。考试范围参考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的相关内容;(2)技能操作,如加样操作、静脉采血、图谱识别、血涂片制备、细菌接种等操作。全面考核评价实习效果,最后把出科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毕业考试成绩。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大三临床实习效果,发现毕业生已经具有独立完成检验科的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联系临床分析疾病的能力、具有对本专业质量控制管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五、对医学检验技术医院顶岗实习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临床实际需要,医院检验科制定实习带教计划50个学时,授课方式采取面授的方式,对医院顶岗实习的实习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2.采取“校院共育”培养模式,学校与医院深度合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11人,都在我校负责承担检验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医院检验科实践经验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专业任课老师进行检验科顶岗实习带教能够更加了解同学们的基本情况,采取“学徒制”一对一指导因材施教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知识水平。学校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制度,与医院采取“校院共育”培养模式,做到更加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3.“学徒制”临床带教方法,检验科带教老师与实习同学双向选择一对一指导。

4.制定更加完善的医学检验技术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制定医学检验技术顶岗实习效果的考评体系要求更加全面、立体,才能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评促教,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素质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采取“校院共育”培养模式和“学徒制”临床带教方法能够促进检验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在当今社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济,欧阳琳,邹礼衡.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和策略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08) :1142.

[2]张鑫.混合式教学在检验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03) :81.

[3]刘伟平,殷明刚.高职医学教育“校、院、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产业,2016,(17) :108.

[4]胡生梅,张家忠,李智山,李郝.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践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5) :625.

化学发光法范文第3篇

2009-05-15 09:00 发光免疫分析试剂是指利用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等生物学原理,利用发光信号的强弱来判断样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来进行检测的一类试剂。主要包括化学发光(酶促、非酶促),电化学发光和时间分辨荧光等法。

该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利用发光分析技术对蛋白质等被测物质进行检测的第三类试剂生产及质量控制,第二类试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可参考该指导原则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组织修订。

一、基本原则

(一)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应当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并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二)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生产企业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生产企业还应该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企业应对试剂的使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三)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组织研发,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四)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五)试剂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产品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使用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一)主要生物原料

与产品质量最密切相关的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这类原料可用于包被酶标反应板、标记相关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中和反应用抗原或抗体、制备校准品(标准品)等。一般按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主要生物原料若为企业自己生产,其工艺必须相对稳定;若购买,其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供应商,如果主要原料(包括工艺)或其供应商有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主要生物原料的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

1.外观

肉眼观察,大部分生物原料为澄清均一的液体,不含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或颗粒;或者为白色粉末,不含其他颜色杂质;特殊生物原料应具备相应外观标准。

2.纯度和分子量

主要经SDS-PAGE 电泳后,利用电泳扫描仪进行分析,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高效液相法等。根据所检测生物原料的分子量选择适宜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进行电泳。一般每个电泳道加样量为5μg,电泳后的凝胶可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或银染法染色。染色后的凝胶用电泳扫描仪分析原料的纯度和分子量,纯度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分子量大小应在正确的条带位置。

3.蛋白浓度

蛋白浓度可通过Lowry法、280nm 光吸收法、双缩脲方法等进行检测。

4.效价

效价的测定一般根据蛋白含量测定结果,通过倍比稀释法进行。效价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5.功能性实验

功能性实验是指生物原料用于试剂盒实际生产中的情况,一般考查使用该原料的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等,并比较其与上批次原料的相关性。

(二)生物辅料

生物辅料一般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蛋白保护剂用途的一类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小牛血清、山羊血清、牛血清白蛋白等。这些生物原料的质量标准应符合2000年版的《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规定的标准要求,并且要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

建议作以下检验:

1. 牛血清或羊血清

外观:为浅黄色澄清稍粘稠的液体,无溶血或异物

无菌试验:将血清直接37℃度放置7天,放在明亮处观察,不得出现混浊或沉淀。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含量不小于32mg/ml。

球蛋白含量:取待测血清1ml,采用饱和硫酸铵法进行沉淀,沉淀溶于0.85%NaCl溶液,至1ml,用Lowry方法测定,蛋白含量应≤2mg/ml。

2. 牛血清白蛋白:

外观:应为浅黄色、黄色或乳白色的冻干粉末,无吸潮,无结块,无肉眼可见的其它杂质颗粒。

溶解性:将牛血清白蛋白配成10%溶液,在18-26℃时,溶解时间应不大于15分钟。1%牛血清白蛋白水溶液的pH值应为6.5?7.1。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方测定,质量标准为≥95%。

总蛋白中的BSA含量:采用硝酸纤维素膜电泳法,其标准为≥95%。

BSA的净含量:总蛋白含量乘总蛋白中的BSA含量,其标准为≥90%。

3. 酪蛋白:

酸度应符合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

4.标记用酶

应在产品的质量标准中明示所使用的标记用酶的名称(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同时应根据不同生产厂家的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进行检验,酶的纯度RZ值(OD403nm/OD280nm)应大于3.0。

对于小牛血清或山羊血清、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酪蛋白等,还应进行功能性实验,即以其为原料配制一定浓度的稀释液作为样品,进行测定,均不得出现非特异性反应。

生物辅料的供应商同样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更供应商。

(三)化学原材料

化学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一般盐类检测、溶液pH值、重金属检测、溶解情况、干燥失重、炽灼残渣等,均应符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2000年版)》分析纯级别的要求,并且要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

1.无机类:主要包括有氯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氯钠等。

2.有机类:主要包括有吐温20、三羟基氨基甲烷等。

3. 特殊化学原料:Eu-DTTA,鲁米诺等。

Eu-DTTA纯度分析与鉴定:要求Eu-DTTA各功能团符合分子结构,纯度在96%以上。

(四)其他原辅料

1.微孔板条

外观:明亮处用肉眼观察板条的外观质量应无划痕、破损、飞边、肮脏、表面光滑。板条与微孔反应条塑料框架应配合合适。

材质:微孔反应板条每孔加200?L增强液,用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其荧光值,平均本底荧光值≤1500。

吸附能力和精密性:用一定浓度的蛋白包被微孔板条,检测荧光值,CV值结果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功能性质量标准,一般批内CV≤5%,批间CV≤10%。

2.其他

粘胶纸、铝箔袋、说明书、包装外盒、瓶子和干燥剂等应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建立相应质量控制标准。

三、试剂盒各组分的生产

发光免疫分析试剂主要组分的生产包括包被反应板、标记物制备、各种溶液的配置、冻干、分包装等步骤;并通过产品的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两个质控过程来保证其质量符合规定。

(一)固相载体的制备(因不同产品使用的包被载体有很大区别,在此以标准96孔微孔反应板为例进行描述)

1.包被板的准备

准备经检验合格的包被板,记录批号、数目、状态标识。

质控项目:尺寸,外观,包装。

2.包被液的配制

配制包被缓冲液,加入包被的抗体或抗原至工作浓度,混合均匀,即成所需的包被液,工作浓度的包被液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质控项目:包被缓冲液配方,pH值,包被物成份。

3.包被板的包被

包被液按工艺要求加入包被板。记录所包被的包被板数量。

质控项目:包被体积,温度,时间,过程监控。

4.洗板工作液的配制(按各单位工艺要求,可以不洗板)

按配方配制洗板工作液。

质控项目:洗板工作液配方,pH值。

5.封闭液的配制

按配方配制封闭液。

质控项目:封闭液配方,pH值。

6.洗板和封闭

包被完成后,抽去孔内包被液,用洗板工作液洗板后(按各单位工艺要求,可以不洗板),加入封闭液。

质控项目:封闭体积,温度,时间,过程监控。

质检项目:封闭前检验包被均一性。

7.抽干

封闭后的反应板,抽干孔内液体。

质控项目:过程监控。

8.干燥

反应板应按工艺的要求进行干燥。 质控项目:温度,湿度,时间,过程监控等。

9.密封包装

将干燥后的反应板用铝箔袋密封包装,内放干燥剂(按各单位工艺要求,可以不放)。

质控项目:密封性能,标示及效期等。

10.反应板(半成品)检验

对装袋密封后的反应板进行抽样检验,外观、板内变异、板间变异。

(二)滴配过程

1.酶结合物的制备(根据各产品实际情况,该步骤可不进行)

采用常规过碘酸钠——乙二醇法将相关的抗体(或抗原)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或其他酶),酶标记后的抗体(或抗原)应加入适当的保护剂保存于低温。

质控项目:标记方法,过程控制。

2.酶结合物的鉴定

(1) 功能性实验

将酶结合物用酶稀释液稀释后,用于产品的滴配,其结果应符合相关试剂盒的质量标准。

(2) 稳定性

将酶结合物用酶稀释液稀释,进行2-8℃,及热稳定性实验,滴配结果应符合相关试剂盒的质量标准。

3.酶结合物稀释液

按酶结合物稀释液的配方配制,存放在2-8℃保存,并于规定时间内使用。

质控项目:酶结合物稀释液配方,pH值。

4.酶结合物工作浓度的滴配

取酶结合物,用酶结合物稀释液稀释到不同的浓度,用已制备好的反应板进行滴配。测定系列标准品及相应的质控品,确定使体系达到最优的酶结合物工作浓度。

5.酶结合物工作液配制

将所需量酶结合物和酶结合物稀释液按滴配浓度混合均匀。

质检项目:分装前检验,用配套的反应板进行检验,外观、灵敏度、质控品测定值、定量产品应作校准品线性检测。

6.酶结合物工作液的分装

按工艺要求分装酶结合物工作液。

质控项目:分装前确认试剂名称、批号、数量,分装量,封装后密封性。

7.酶结合物工作液(半成品)检验

对分装后的酶结合物工作液进行抽样检验,外观、分装量、灵敏度、校准品剂量-反应曲线线性、质控品测定值。

(三) 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的制备

1.稀释液

按稀释液的配方配制,存放在2?8℃或-20℃保存,并于有效期内使用。

质控项目:稀释液配方,pH值。

2.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的配制

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的配制应具有量值溯源性,可参照国家标准品、WHO标准品或其他级别的标准物质进行配制。

质检项目:分装前检验,准确性、剂量-反应曲线线性(定量产品)、质控品测定值。

3.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的分装

按工艺要求分装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

质控项目:分装前确认试剂名称、批号、数量,分装量。 4.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半成品)检验

对分装后的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进行抽样检验,外观、分装量、准确性、剂量-反应曲线线性(定量产品)、质控品测定值。

(四) 化学发光底物的制备

1.底物缓冲液

按底物缓冲液的配方配制,存放在2-8℃保存,并于有效期内使用。

质控项目:底物缓冲液配方,pH值。

2.化学发光底物(氧化剂和发光剂)的配制

分别按氧化剂和发光剂的配方在底物缓冲液中加入相应的氧化剂和发光剂

质控项目:氧化剂和发光剂配方。

质检项目:分装前检验,本底、发光强度。

3.化学发光底物(氧化剂和发光剂)的分装

按工艺要求分装化学发光底物(氧化剂和发光剂)。

质控项目:分装前确认试剂名称、批号、数量,分装量,封装后密封性。

4.化学发光底物(半成品)检验

对分装后的化学发光底物进行抽样检验,外观、分装量、本底、灵敏度、发光强度。

(五)铕标记物的制备

针对不同的标记生物原料,确定不同的标记制备工艺,包括铕-DTTA与标记生物原料的比例,标记温度和标记时间、标记得率的计算标准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SOP进行操作

(六)冻干

各种冻干品都需建立各自的冻干工艺,冻干品外观应该呈现疏松的粉末状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复溶完全、迅速,呈澄清透明液体。

(七)分装、灯检和贴签

分装量用减重称量法进行测量,把质量换算成体积后进行分装量的控制。灯检是目测检查各组分的色泽、分装量以及是否混浊、有杂质等。

(八)包装

根据试剂盒包装SOP要求及说明书的要求,以流水线操作形式进行包装。包装时应严格检查品名、批号、装量,认真核对各物料数量,并在关盒前进行复核。

四、质量控制

(一)半成品质量控制

1.半成品抽样

检验人员按试剂的批号,根据抽样申请单抽取规定数量的半成品各组分,作号标记、待检。

2.质控品的要求

用于半成品质量控制的质控品包括阴/阳性样品符合率,灵敏度(最低检出量),特异性,检测范围,定量曲线的线性,精密性,稳定性等指标,如具有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的产品应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或经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标化的企业参考品进行检验。如无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可采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3.半成品检验

根据各个试剂盒的企业标准或者制检规程进行半成品的检验,检验指标一般包括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精密性、相关性等,均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 企业应对每一批试剂的半成品进行稳定性研究。试剂盒各组分应留样,2?8℃定期作稳定性考核,同时作37℃热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

(二)成品质量控制

1.成品抽样

产品包装完成后,质检人员根据试剂的批号、实际包装量、抽样申请单的要求进行抽样,同时填写抽样数量和抽样日期,并且由抽样人签名。抽样数量应包括检验用数量和留样数量。质检人员同时应检查相关原始记录。

每一批试剂的报批批量应至少为10000人份。

2.成品检验

一般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对成品进行检验,并达到国家标准品(参考品)的质量要求。若该诊断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化学发光法范文第4篇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 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它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 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我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中, 积累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好的化学课堂导入法及实例。

1 故事导入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 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故事导课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这是众多导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

如讲“卤素”时, 我编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作为该节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同学们,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姓“卤”名“素”, 人们常称“卤素”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有兄弟5人, 老大叫“氟”, 老二叫“氯”, 老三叫“溴”, 老四叫“碘”, 老五叫“砹”。他们长得非常相像, 都“好斗”, 又贪“小便宜” (得电子) 。可是性格还是不尽相同, 老大生来脾气暴燥, 老二是个急性子, 老三性格温和, 老四和老五是慢性子。因为老大性情暴燥, 谁也不敢惹他, 我们今天先不提它, 从老二讲起。

通过一个简短自编的故事或历史故事,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为下面的讲授新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图片展示导入法

教师可利用图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高中胶体的引入, 教师可先收集一些好看的图片, 如清晨美丽的森林中鸟语花香、万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的图片 (丁达尔现象) , 三角洲的形成 (胶体的凝聚) , 黄山晨雾美景、工厂上方浓烟 (气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 (固溶胶) 等, 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一下就觉得有关胶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 自然就形成了想掌握胶体知识的迫切心理。

3 化学实验导入法

运用实验引入新课是化学的特色.用化学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比如, 再讲钠的氧化物一节, 先做“滴水生火”, 和“吹气生火”的实验, 让学生产生好奇感, 然后对现象进行分析, 进而引出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学生非常感兴趣, 课堂效果很好。例如在讲《氨气》一节时, 我一上课就做起了喷泉实验学生不知道我要“变什么魔术”, 都瞪大眼睛看着。几分钟后, 喷泉实验成功了, 烧杯中出现了美丽的喷泉, 学生们不约而同都惊奇地叫出了声。我告诉他们欲知其中的奥妙, 就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这时候该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由“要他们学”, 变成“他们要学”。

另外, 通过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分析产生反差, 在反差中, 学生会产生一种迫切的探求欲, 从而产生良好的思维效果。如《原电池》原理一节, 先做一个实验把铁丝和铜丝分开, 插入到同一稀硫酸溶液中, 现象符合学生的分析, 而当把铁丝和铜丝上端靠在一起时, 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 铜丝上产生了气泡。这样在反差中,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

4 实物展示导入法

实物展示以其直观多变 (颜色、形状) 的特点, 比起教师的说教是更具吸引力的。

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 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各种各样的电池, 在开始上课时展示学生看, 并提出问题:这些电池都可以提供电能为我们服务, 那它们的内部构造有什么奥秘呢?这些电能又是从怎么来的呢?”学生立刻就被各式各样的电池吸引住了, 学习的兴趣也就来了。然后我以此为锲机, 很自然的引出了原电池相关的教学内容。

5 热点新闻导入法

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新闻联系起来, 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互动性。对热点新闻的引入讨论, 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 导之有度:既放得开, 又收得回。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如在讲“合成材料”时, 可结合目前热点新闻“不粘锅事件”;讲硫化氢结合“重庆开县气矿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用热点新闻话题导入新课,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使学生在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中学习化学知识。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 同一首歌, 不同的人唱就有不同的感受, 而同一堂课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再好的导入方法, 如果反反复复, 一而再, 再而三的使用, 不但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 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俗话说“好菜连吃三遍遭人厌, 好戏连看三天令人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经常变换多种多样的新课导入方式, 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常常收获惊喜, 产生兴趣.久而久之, 他们形成一种习惯的想法, 上化学课很有意思, 自然一上课就很兴奋, 很有激情, 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 教师们应重视导课艺术的培养。

摘要: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 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精彩的新课导入, 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 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本文介绍五种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导入,兴趣,课堂

参考文献

[1] 孙建民, 孔凡升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化学发光法范文第5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者在实际情况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 (扩大“相似块”, 建立连接点) 、顺应 (消除“结构差”, 建立生长点) 当前的认知内容。因此, “情景”、“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 “情景”: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 “协作”: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人可以是教师或同学。 (3) “对话”:互相交流, 通过对话使每个学生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 (4) “意义建构”:是指把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新教材中可供选择的“情景元素”正是在该理论指导下增设的“情景元素”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引发矛盾和冲突,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情景元素”的方法

2.1 以化学史知识导入情景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 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 揭示出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学生可从中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情景:黑火药的发明。

黑火药是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发明的世称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也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火药顾名思义是能发火的药材, 这是因为原始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硫粉和碳粉都是古代重要的药材。它们混合成火药的颜色是黑的, 因此叫黑火药。黑色火药的发明过程大约如此我国炼丹家在很早就接触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物质, 当它们相混合摩擦或打击时常会发火。汉代炼丹家魏伯阳就用硫磺来检验硝石的真假, 经过剧烈摩擦, 如果是真硝石, 遇硫会很快燃烧。南北朝炼丹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 硝石遇到赤热的木炭会发生爆炸性燃烧。唐初炼丹家孙思邈更进一步指出伏硫磺法中硝石、硫磺和皂角焙烧的炭粉混合后可产生剧烈燃烧。至此可以说, 我国人民己经掌握黑色火药的制作和性质, 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孙思邈是火药的最初发明者。

问题:根据火药的成分试分析, 节日期间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哪些污染?

提示:黑火药点燃反应时还有不少副反应, 如会产生不少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等。

2.2 以趣味实验导入情景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设置富有趣味的化学小实验, 可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案例:在复习碘的化学性质时, 如只是机械地描述碘的特性 (升华、淀粉遇碘显蓝色) , 将碘与锌反应方程式再写一遍, 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利用“米汤作画”、“滴水生烟”、“白花变蓝花”等趣味小实验, 引导学生从对实验简单的观察感知上升到理性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白花变蓝花。

器具:铁架台、铁夹、蒸发皿、滴管、白纸花;药品:锌粉、碘片、浆糊;方法:取一只蒸发皿放入2克锌粉和2克碎碘片, 拌和均匀, 在蒸发皿的正上方吊一朵白纸花, 白纸花上涂以面粉浆糊。

演示:教师向学生指出这是一朵白纸花, 接着要“滴水生紫烟、紫烟造蓝花”。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冷水, 加一、两滴于混合粉上, 立即有紫烟和白雾腾空而起, 团团彩云都抢着去拥抱白纸花, 把白花染成兰花, 再熏染一二次, 蓝花更加鲜艳、逼真。

原理:干态下的碘片和锌粉, 常温下不易直接化合, 加入少量水作催化剂后, 立即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锌并放出大量的热, 使未反应的碘升华成紫烟, 水受热汽化, 空中冷凝成白雾, 碘和白纸花上的面粉接触显蓝色, 于是紫烟造出蓝花。

问题:为何会出现“滴水生紫烟、紫烟造蓝花”, 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质性质有关?

2.3 以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情景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就人类的生活而言, 吃穿用无不依赖于化学。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 化学更是引人注目的弄潮儿。因此, 化学教学中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此, 笔者选取化学与生活常识、环境、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水的富营养化问题。情景: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向水体中排入过量的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植物营养物质包括氮、磷等。工业废水、农业的化肥及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等都会使水体含氮、磷量增大,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后, 会产生“水华”或“赤潮”现象, 即水中藻类或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 阳光难以穿透水层, 导致水中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死, 并造成恶性循环, 使水质恶化有腥臭, 最终造成鱼类等水中生物的死亡。问题: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导致周边环境水体的污染吗?

3 利用“情景元素”的教学实例

利用“情景元素”教学可以贯穿化学教学全过程, 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还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及化学实验的教学均可利用情景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教学过程。笔者选取了金属钠的教学作为问题情境式教学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例。

教学过程如下:引言:大家都有这个常识:水能灭火, 那么水能否生火呢?下面我们将做一个“滴水生火”的趣味实验。演示实验:用水点燃酒精灯的趣味实验。设问:为什么水能生火?引出主题:该实验的原理是借助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今天, 我们将进行金属钠的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系列实验: (1) 观察试剂瓶中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的情况。 (2) 动手切割金属钠, 观察切面色泽变化。 (3) 取切开的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观察燃烧火焰的颜色及产物色态。 (4) 取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细心观察反应现象。

设问:钠在水中为什么会变成小球?为什么会熔化?热量从哪里来?为什么小球在水面上无规则游动?发出嘶嘶响声说明了什么问题?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 通过“滴水生火”趣味实验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 给学生形成一种心理悬念,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从而达到了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以至最终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势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一定的启发性, 较好地体现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今后进一步实施教学改革, 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摘要: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情景元素, 以“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等形式附上相关知识背景和资料, 为知识的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些情景元素, 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一项重要要求。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 论述了在高中化学课教学中利用情景元素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景

参考文献

[1] 金国钧.关于中学化学阅读理解学习策略的思考与研究[J].化学教学, 2001 (3) .

[2] 闻永冰.化学概念的形成策略[J].化学教学, 2001 (6) .

上一篇:化学纤维下一篇:化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