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

2023-03-20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状;保护对策

引言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日益严重,出现了全球变暖、森林退化等多种生态危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被逐渐凸显出来,也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念。在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水资源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但其受到的污染也非常严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持续恶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资源的相关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保护现状

1、随意引进外来树种

众所周知,开发森林资源时,所引入的树种应当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要经过相关的生态试验,这样才可以保障树种的正常生长。但是,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开发或者是打造人工林时,会出现不经过生态试验验证,便随意引入外来树种的情况,这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无法获得保障,进而影响着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2、森林抚育会影响到生态环境

在实际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时,会将林下灌木以及枝杈进行修剪,然后喷洒一些化学药剂,从而实现杀虫、除草、防病的效果。但是此种做法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清除枝杈时会减少森林的郁闭度,直接对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造成破坏,对整体的生物链造成影响。而除草会对水土保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让土地对水分的需求无法满足。另外,各种药剂的大量喷施,虽然能够将害虫、病害杀灭,但是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

3、大树移植影响到生态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十分流行大树移植,且在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也时常会用到大树移植。大树移植不但在技术上较为复杂,投入的建设资金也比较多,在生态保护的视角上看,更是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大树移植通常要将枝杈修剪,并且把大量的树木根系切除。但是,一些林木因为水土不服的情况,且树木年龄偏大,所以完成移植工作后其生长较慢,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更起不到较好的生态保护作用。

4、森林资源短缺

对于森林资源短缺这一现象,并不是突然存在的,而是多年时间积累而来的,这也与森林管理不合格、林业建设不够积极、缺乏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直接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3]。

5、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尚未完善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家逐渐重视起环境保护这一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然有些迟缓。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尚未完善,使得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缺失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另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使得林木砍伐行为无法全面遏制,最终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合理应用,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

二、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其中森林资源的保护尤为关键。森林中涵盖着多种类型的动植物资源,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生存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支持。加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还会为群众生存提供良好条件。对此,应完善、健全相关执法部门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系统获得良好保障,让林业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同进步。另外,还要积极展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区域之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此外,在开展这一工作时,还要全面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防止随意采伐树木的情况,最终让生态环境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

2、强化对于天然林的保护

对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而言,区内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70%,主要树种为山杨、桦树、落叶松、油松等。而天然林数量少之又少,比较珍稀。天然林中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木材资源,所以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不但会让珍稀木材获得良好保护,同时也会让动植物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积极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会切实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原则

在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原则,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林业的保护力度,对于乱砍滥伐的现象进行严厉惩处和治理,避免过度使用林木。另外,要使林木能够自然恢复,就要充分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坚持这一原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对其重视起来,在發展的过程中,要将人工干预和自然结合起来,适当进行改善,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林业发展建设中,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掌握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在一些较为艰苦的地区,比如说新疆,当地政府应该提升该地人员的福利政策,给他们提供安家费等,并且给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多的福利,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留在新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可以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进行完善相关法规

当前,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维护生态的方式。为了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当地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对于那些破坏林业环境的人员,一经查处必须给予严惩。当地政府应当设置林业保护部门,这一部门的人员应该定期对林业发展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了违法违规行为,应该立即进行整治。对于所设立的林业保护部门,应该完善其责任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6、维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均衡

林业发展建设会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各种效益之间也处于相互依存的联系。对此,在实际展开工作时,需要按照实际的经济发展状态,让地区经济发展拥有较好的环境,体现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均衡性。千万不可以单一的创建生态环境,而忽视了林业经济的增长。在强而有力的经济支持之下,生态环境保护会更加便捷。所以,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生态经济效益均衡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得林业建设的经济结果获得调整。另外,还需要把市场需求当作导向,开发出各种类型的新产品,以此加速当地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最后,在优化、调整林产品结构时,应积极展开木材商品的开发,让森林产业链越来越完整,最终使得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可以站住脚跟,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形势,促进林业发展与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一定要做好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而对于一些地区,其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有待开发,这时要强化林业建设工作,解决森林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情况。对此,有关部门要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强化对生态的保护,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而加速地区的林业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1]赵涛,刘宏.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探析[J].现代园艺,2020,43(24):171-172.

[2]王军,高志文.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浅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10):145-146.

[3]徐满红.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J].乡村科技,2020,11(30):87-88.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耦合模型对上饶市2001—2012年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间,上饶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经历了从低水平耦合到高水平耦合的过程,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耦合关系。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目前二者的状态未达到最优,系统要素间还未到高度耦合协调。未来上饶市旅游产品在继续保持原真性和生态型的基础上,应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由观光型旅游模式向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转变。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上饶

引言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内外学者对如何实现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研究起步较早,涵盖的领域广泛,具体包括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测算、旅游生态足迹的评估、旅游经济发展对目的地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保护等[1]。国内有关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宋进喜(2002)[2]以西安市为例,探讨旅游经济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王辉和姜斌(2006)[3]以大连市为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崔峰(2008)[4]对上海市2000—2006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发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中度到良好的协调发展类,这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还不相称。

一、研究模型的运用

系统发展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一般用耦合度来描述。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本文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5],将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旅游生态系统耦合度。

比对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耦合程度的大小,将上饶市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分为4大类10个亚类,具体如下:(1)高度协调:优质耦合协调类(0.85~1);良好耦合协调类(0.75~0.85);中级耦合协调类(0.7~0.75)。(2)基本协调:初级耦合协调类(0.6~0.69);勉强调和协调类(0.5~0.59)。(3)过渡类型:濒临失调衰退类(0.4~0.49);轻度失调衰退类(0.3~0.39)。(4)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类(0.2~0.29);严重失调衰退类(0.1~0.19);极度失调衰退类(0~0.09)。

二、上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文选取了14个有针对性的指标(其中旅游经济指标4个、生态环境10个,见下页表1)以此来进行上饶市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的测算。本文选取2001—2012年上饶市的指标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2013年《江西省统计年鉴》、上饶市2001—201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饶市2001—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旅游局的官方网站。

为避免主观赋权所带来的偏差性,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6]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下页表1)。

(二)耦合协调测算结果

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带入具体数据,得到上饶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协调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判别,结果(见下页表2)。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上饶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通过上页表2的计算结果和下图的走势图可以看出,上饶市在2001—2012这十二年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从2001年的0.005上升到2012年的0.484。但值得注意的是,上饶旅游经济发展在这一时间区间内出现了一次衰退,即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从2002年的0.008跌至2003年的0.002,究其原因是2003年国内的“非典”事件对旅游经济和整个旅游产业造成了较为明显的破坏和抑制作用。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上饶旅游经济从2009年开始有了较大的飞跃,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25%左右。这与上饶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成就不无关系。2008年7月,三清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9月,三清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自2007年起,婺源县开始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并在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上饶市这十二年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相对保持平稳的状态,生态环境没有较大破坏但也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底,随着国家战略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功批复,上饶从2009年开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近两年的生态环境水平又有所下降,反映出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背景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嬗变与博弈比较突出,显然如何让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良好的耦合协调水平还有一个相对长的过程。

从耦合度(C)来分析,可以看到上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经历了从低水平(0.332)耦合到高水平耦合(0.881)的过程,耦合度水平自2005年起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之后的八年间上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保持在0.8以上,这反映出上饶市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上饶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从上页表2数据反映出,上饶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失调衰退向基本协调转变,表明上饶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强烈,生态环境改善与旅游经济增长形成良好共振效应。

结论

以往有案例实证的结果通常是反映出目的地城市前期旅游经济发展先滞后、生态环境先良好,中后期阶段旅游经济发展提速、生态环境却恶化的常规结果,而以上饶市这一典型区域做实证研究发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以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两个子系统可以相互共振,促进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来自协同理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恰恰提供这样一个重要的定量研究工具。上饶市旅游经济发展有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的共性,有存在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随着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和上饶旅游强市的建设的推进,未来上饶市旅游产品应该在继续保持原真性和生态型的基础上,由观光型旅游模式向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转变,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未来上饶市旅游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倪绍祥.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2.

[2]  宋进喜,王伯铎,李怀恩.西安市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及环境整治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683-686.

[3]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1):84-87.

[4]  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64-69.

[5]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2-93.

[6]  索晓波,门宝辉.变异系数权重TOPSIS法在水资源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2):129-130.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状;保护对策

引言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日益严重,出现了全球变暖、森林退化等多种生态危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被逐渐凸显出来,也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念。在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水资源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但其受到的污染也非常严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持续恶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资源的相关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保护现状

1、随意引进外来树种

众所周知,开发森林资源时,所引入的树种应当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要经过相关的生态试验,这样才可以保障树种的正常生长。但是,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开发或者是打造人工林时,会出现不经过生态试验验证,便随意引入外来树种的情况,这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无法获得保障,进而影响着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2、森林抚育会影响到生态环境

在实际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时,会将林下灌木以及枝杈进行修剪,然后喷洒一些化学药剂,从而实现杀虫、除草、防病的效果。但是此种做法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清除枝杈时会减少森林的郁闭度,直接对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造成破坏,对整体的生物链造成影响。而除草会对水土保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让土地对水分的需求无法满足。另外,各种药剂的大量喷施,虽然能够将害虫、病害杀灭,但是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

3、大树移植影响到生态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十分流行大树移植,且在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也时常会用到大树移植。大树移植不但在技术上较为复杂,投入的建设资金也比较多,在生态保护的视角上看,更是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大树移植通常要将枝杈修剪,并且把大量的树木根系切除。但是,一些林木因为水土不服的情况,且树木年龄偏大,所以完成移植工作后其生长较慢,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更起不到较好的生态保护作用。

4、森林资源短缺

对于森林资源短缺这一现象,并不是突然存在的,而是多年时间积累而来的,这也与森林管理不合格、林业建设不够积极、缺乏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直接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3]。

5、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尚未完善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家逐渐重视起环境保护这一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然有些迟缓。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尚未完善,使得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缺失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另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使得林木砍伐行为无法全面遏制,最终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合理应用,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

二、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其中森林资源的保护尤为关键。森林中涵盖着多种类型的动植物资源,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生存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支持。加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还会为群众生存提供良好条件。对此,应完善、健全相关执法部门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系统获得良好保障,让林业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同进步。另外,还要积极展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区域之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此外,在开展这一工作时,还要全面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防止随意采伐树木的情况,最终让生态环境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

2、强化对于天然林的保护

对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而言,区内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70%,主要树种为山杨、桦树、落叶松、油松等。而天然林数量少之又少,比较珍稀。天然林中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木材资源,所以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不但会让珍稀木材获得良好保护,同时也会让动植物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积极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会切实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原则

在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原则,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林业的保护力度,对于乱砍滥伐的现象进行严厉惩处和治理,避免过度使用林木。另外,要使林木能够自然恢复,就要充分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坚持这一原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对其重视起来,在發展的过程中,要将人工干预和自然结合起来,适当进行改善,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林业发展建设中,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掌握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在一些较为艰苦的地区,比如说新疆,当地政府应该提升该地人员的福利政策,给他们提供安家费等,并且给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多的福利,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留在新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可以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进行完善相关法规

当前,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维护生态的方式。为了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当地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对于那些破坏林业环境的人员,一经查处必须给予严惩。当地政府应当设置林业保护部门,这一部门的人员应该定期对林业发展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了违法违规行为,应该立即进行整治。对于所设立的林业保护部门,应该完善其责任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6、维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均衡

林业发展建设会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各种效益之间也处于相互依存的联系。对此,在实际展开工作时,需要按照实际的经济发展状态,让地区经济发展拥有较好的环境,体现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均衡性。千万不可以单一的创建生态环境,而忽视了林业经济的增长。在强而有力的经济支持之下,生态环境保护会更加便捷。所以,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生态经济效益均衡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得林业建设的经济结果获得调整。另外,还需要把市场需求当作导向,开发出各种类型的新产品,以此加速当地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最后,在优化、调整林产品结构时,应积极展开木材商品的开发,让森林产业链越来越完整,最终使得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可以站住脚跟,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形势,促进林业发展与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一定要做好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而对于一些地区,其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有待开发,这时要强化林业建设工作,解决森林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情况。对此,有关部门要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强化对生态的保护,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而加速地区的林业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1]赵涛,刘宏.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探析[J].现代园艺,2020,43(24):171-172.

[2]王军,高志文.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浅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10):145-146.

[3]徐满红.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J].乡村科技,2020,11(30):87-88.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我国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领域文献年际变化、主要研究力量、资助基金、高频关键词以及发展脉络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从文献年际变化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发文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研究力量来看,北京林业大学总被引频次最高,无论是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都说明高校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整体较高;从基金资助来看,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受到国家以及地方层面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遥感;生态环境质量;CNKI;研究现状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如何定量表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科学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实时并且可实现大范围监测的特点,在生态环境领域被广泛应用,成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随着“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判别,更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了解环境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2021年1月20日,在“主题”字段以“生态环境质量”和“遥感”为检索词检索相关中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为提高精度、减少误差,通过多次检索和筛选,人工剔除不相关文献,最后确定研究数据共593篇科研文献,以文献发表数量、被引频次等指标分析国内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研究发展态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际变化 文献总量可以代表科学界对某一领域的关注程度,也可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历程。1996—2020年期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发文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通过拟合趋势线发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呈线性增长,R2为0.82,说明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从统计分组学方法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大体经历了起步、緩慢发展、快速发展3个阶段。1996—2004年总计发文量36篇,占近20多年总发文量6.07%,发展基本平稳;2005—2015年总计发文量296篇,占近20多年总发文量49.92%,发展较为缓慢;2016—2020年总计发文量261篇,占近20多年总发文量44.01%,发展较为迅速。由图1可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文献总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今后仍是热点。

2.2 主要研究力量 CNKI数据库检索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研究发文量前5的机构如表1所示,位列前5的研究机构发文量总数为78篇,占总发表文献数量的13.15%。其中,北京林业大学以20篇发文量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领域中位列首位,占总发表文献数量的3.37%,其次是成都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以及长安大学。此外,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林院校以及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相关的各高校或研究所。从总被引频次来看,北京林业大学总被引频次最高。无论是发文量还是被引频次,都说明高校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整体较高。

2.3 资助基金 由表2可知,593篇生态环境质量文献涉及基金项目39个,其中位列前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资助的文献共计120篇,占总发表论文的20.24%,说明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受到国家以及地方层面的高度关注。

2.4 高被引文献 文献的引用情况可以作为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领域学术发展脉络[6]。选取CNKI数据库中生态环境质量研究领域总被引频次前2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价指数的确定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国内学者致力于生态环境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判别,更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了解环境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

2.5 主要关键词 关键词作为1篇文献的核心与精髓,可以将文章准确、精炼地表达出来,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快速掌握科研动态。利用CNKI对我国593篇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检索,获得生态环境质量研究领域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主要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GIS、遥感生态指数、研究区、主成分分析、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地理信息系统等(图2)。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是生态环境质量相关研究的热点。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996—2020年,借助遥感技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发文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该领域研究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和被引频次最多的机构是北京林业大学;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国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价指数的确定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判别,更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了解环境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Stevenson F J.Humus Chemistry [M].USA :John Wiley &Sons, 1982:195-220.

[2]肖彦春,窦森.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红外光谱研究[J].分析化学,2007(11):1596-1600.

[3]徐基胜,赵炳梓,张佳宝.长期稻草还田对胡敏酸化学结构的影响——高级~(13)C NMR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01):116-123.

[4]史吉平,张夫道,林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2(02):174-180.

[5]史吉平,张夫道,林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2(06):8-12.

[6]安显金,李维.基于CNKI的我国生物炭研究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35(06):483-491.

(责编:徐世红)

环境与生态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选择摇摆、政治践行功利等问题。为此,要坚持国家发展、社会倡导、学校教育、家庭示范和个人内化五位一体的引导策略,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认同;国家;社会;高校;引导策略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其政治行为的重要体现,是指导大学生政治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政治运行体系的肯定,对社会政治权力运用的信任,对社会政治价值的正确选择,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信心是其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新形势下,及时发现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其真实状况,探寻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策略,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

当代大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崛起和振兴的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着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

(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1 〕一般来说,社会成员对某种政治体系的认同度越高,那么这种政治体系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存在的状态就越稳定和牢固。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分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政治认同度,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不断丰富政治知识,坚定政治立场和践行政治行为的一个持续过程,具有塑造合格公民、促进政治民主、保持政治稳定和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功能 〔2 〕。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养成、政治价值选择、政治信仰确立和政治行为践行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生活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政治认同既是对其政治意识养成、政治价值选择、政治信仰确立和政治行为践行的重要反映,同时也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养成、政治价值选择、政治信仰确立和政治行为践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根本前提是要对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坚定的信仰,对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无比的信心。曼纽尔·卡斯特指出,“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 〔3 〕。当代大学生只有在政治上实现了高度认同,才能真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去,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能够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利用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国内少数反动势力利用网络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政治认同的认知、情感、选择和践行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政治认知模糊

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指大学生对政治的基本功能、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的政治规范、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并且对社会政治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提升其政治认同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对国家的基本制度、大政方针、社会政治规范等大都比较清楚和了解,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政治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本质缺乏全面认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认识不到位,政治定位存在偏差和错位,导致其在政治认知方面容易存在片面性、模糊性和盲目性。笔者认为,有些大学生政治认知模糊,影响其政治参与的热情,使他们的政治情感无法得到释放,从而降低了自身的政治认同感 〔4 〕。

(二)政治情感冷漠

政治情感是大学生对政治对象形成的主观性评价和态度倾向,是其对政治生活的一种内心体验 〔5 〕。政治情感是当代大学生良好政治行为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心系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状评价客观、理性,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具有无比的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情感方面还存在着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政治责任感有待加强等问题。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冷漠现状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对国家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政治选择摇摆

大学生的政治选择主要是指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选择对其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责任感、参与政治生活、强化政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提升他们政治认同的关键一环。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潮和文化不断涌入我国,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在政治选择时摇摆不定、迷失自我、价值判断失准,对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现状产生质疑。其次,市场经济存在逐利的弊端,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如他们有时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梦想,逃避政治责任、罔顾政治价值、践踏政治规矩、违背政治信仰。再次,社会发展现状的不完善和大学生自身经验、阅历的欠缺,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仅在遭受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和压抑情绪,而且容易逐渐失去社会归属感,进而导致他们对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产生怀疑。

(四)政治践行功利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践行是衡量、检验他们政治认同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践行方面既表现出积极参与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政治参与功利化的倾向。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敢于批判和揭露社会不公现象,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是,一些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的以政治生活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虽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时却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此外,一些大学生虽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但是他们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初衷并不是被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吸引,而是认为成为党员后能对自己以后的事业有所帮助。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策略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要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坚持国家发展、社会倡导、学校教育、家庭示范和大学生内化五位一体的引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合力,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水平。

(一)国家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

历史和实践证明,当我们国家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就高,反之,当我们国家的发展遭遇挫折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就会随之降低。现阶段,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归根结底是要靠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首先,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我们党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政府绩效,大力整治贪污腐败行为,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树立党和政府良好的形象,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支持,以提升他们对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威的认同。再次,党和政府要始终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教育和就业等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归属感,使其认同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的认同感。

(二)社会倡导: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保障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一个系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才能对社会政治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认同。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社会政治舆论氛围对他们正确政治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坚持正确的社会政治舆论导向,能够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受到良好政治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政治责任意识,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从而产生较高的社会政治认同。其次,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全面、积极的政治认同指明方向 〔6 〕。再次,坚持正确的社会政治舆论导向、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抵御西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侵袭的重要保障。第四,坚持正确的社会政治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积极占领政治舆论宣传的新阵地,掌握政治舆论话语主导权,坚持政治舆论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宣传主旋律和弘扬正能量。第五,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的伟大信仰。

(三)学校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环节

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安身立命的基本职能。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同时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政治品格。高校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前沿阵地,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实现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首先要高度重视理论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认清社会政治基本问题,以减少政治困惑、提高政治能力。其次要突出政治认同教育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是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主体,因此,高校在开展政治认同教育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始终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满足学生需要,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再次要创新政治认同教育的方法。高校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大多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烈、情感丰富、行动积极,但往往会因经验和阅历缺乏,导致心理素质不强、抗挫能力不高。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时,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掌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队伍建设。高校在选拔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者时,既要看他们是否具有高水准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对他们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立场进行严格的把关,着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养高、政治立场鲜明、政治信仰坚定、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队伍。

(四)家庭示范: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首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7 〕家庭是社会成员踏入社会的起点,往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同样,当代大学生要提升政治认同,必须发挥家庭的示范教育作用。家庭示范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政治品格、稳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当前,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家庭对他们政治认同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要发挥好家庭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相比外人,家庭成员的言行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其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政治认同度越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往往也越高,反之亦然。二是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大学生参与家庭决策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家庭的权威模式,使他第一次置身于权威之下,他最初关于政治体系的看法,似乎就是这些经历的概括” 〔8 〕。大学生在参与家庭民主决策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规范和价值判断,形成规则意识、树立制度观念、拓展政治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政治认同度。三是要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父母对大学生政治知识、政治经验、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的言传身教是塑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础,对提升其政治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个人内化: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个人内化就是帮助和引导其将正确的政治认同深深植根于他们头脑中,转化为正确政治认同理念的过程 〔9 〕。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关键在于他们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和个人政治认同的内化。大学生首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知识储备,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大学生在强化自身的政治知识储备时要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纲领,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政治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情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政治坚定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个人内化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政治情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产生较高的政治认同度。再次要自觉参加政治活动,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大学生在参加政治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稳固的政治人格和良好的政治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认同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8.

〔2〕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27-228.

〔3〕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镇九,黄丽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4〕赵跃先.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J〕.探索,2012(2):127-133.

〔5〕朱勤文,杜海坤.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8):93-95.

〔6〕杜海坤.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3):55-57.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1).

〔8〕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6.

〔9〕戴 钰,吴 昊.浅谈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100-102.

责任编辑 芳 晔

上一篇:个人保护环境措施下一篇:生态与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