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2023-09-22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 城郊旅游度假区是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已成为拉萨城市郊区的重要景观。人们希望能够在城郊乡村环境中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拉萨市民选择旅游度假作为休闲的方式,而且十分热衷于城郊度假旅游,由于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人工化,景区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拉萨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特征对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城郊; 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

一、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特征

目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将构建城郊乡村与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六大系列主题产品,即林卡郊野休闲、藏式乡村体验、藏风文化体验、高原生态度假、高原农业休闲、户外休闲运动,升级拉萨城郊旅游,充实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多元产品组合。位于城郊的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大多数城郊旅游渡假区离城区距离只需两小时以内的车程,城郊乡村田野风光与城市水泥森林景观相比独具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及当地人来到城郊度假游玩。拉萨城郊的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片敏感地带,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而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人工的物质能量的集中投入,会出现景区游客过多,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城郊旅游渡假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拉萨城郊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城郊的独特景观。同时也逐渐引起政府、投资商和开发者的重视,引发了拉萨城郊旅游热。城市郊区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拉萨目前规模不一样的度假村几十余家。

由于在城郊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忽略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景区生态管理不规范,或者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在景区的经营管理中,经营者只为增加收入,招揽游客,然而忽略了加强景区的生态管理,由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和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拉萨城郊旅游度假区环境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很多城郊度假景区未开发前,小溪、河流、湖泊清晰透彻,水质良好,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开发以后,度假区周边的小溪、河沟,污水横流、垃圾散布是常见现象。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发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土地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景区更多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给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节假日期间休闲娱乐的地方并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及精神需求。但是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为避免在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地政府也会采取诸多措施实现最低的生态破坏,但是因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仍然在开发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督促和检查,从而依然会忽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旅游管理和經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商家只重视自己的经营收入,忽略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时期,没有限制景区人数,很多城郊度假区的游客数量超出了景区容量的几倍或者甚至几十倍,从而导致城郊度假区对环境卫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投入能力不够,增加了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和景区餐厅所排放污水量,并且得不到及时清理。另外还包括度假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度假区内的水质、土壤等必然造成严重污染,最终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度假区游人越来越多,度假区内草地及植被随意被践踏,造成植被、土壤破坏,从而影响度假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对城郊旅游渡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郊区的景色优美,远离喧嚣的城市,并且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所以吸引拉萨市民及游客喜欢到城郊游玩。但是城郊旅游渡假区的环境一旦被破坏,这种优势就会消失。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城郊景区环境,促进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必要。

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在开发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必然会引起景区经营后的环境问题。另外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目前大部分景区的管理着重于经营管理,忽视了景区环境管理而且环境管理只停留在保洁和景区秩序管理上。个别管理者想法相对简单,认为景区的生态管理是多栽树,载好树,不考虑种植树木与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其次,为了增加利润,很多景区管理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及环境效益,目光短浅,特别是旅游旺季,度假区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整个景区管理系统压力增大,直接影响景区生态环境。据此,景区管理必须要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要持续、长远,既要满足经济利益、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根据景区实际的环境容量,合理安排接待游客,必要时实施限量接待游客,控制游客数量。同时,要及时对度假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为保持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在景区内应该要大力种植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相关树种。

总之,度假区是为游客提供亲自参与,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之美,达到身心放松的环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予以纠正随意丢弃垃圾,随意攀爬,随意践踏草地等行为。随着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最终可以实现城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永文,马建华.新编河南地理[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吕连琴.河南山地旅游开发问题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 (3) : 89 92.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目标,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建立環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手段的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提高高校环境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教学改革;生态素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在十八大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1],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进而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文明的宣传者、创造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生态文明社会,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在此笔者以我校本科生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结合其他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2,3],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高校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主,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接受并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进行相应调整。

1.强化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生态学是环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所以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心存轻视。但是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生态平衡失调所导致的,而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是由于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忽视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而造成的。从多年的授课经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我国环境政策的制订的理解都是非常表面的,缺乏对其背后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系统剖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及生态平衡理论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讲授生态学的内容时,同学们所熟悉的概念、词汇等略讲即可,重点在于帮助其理解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具体可通过一些案例来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如温室效应是由于能源的消耗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由此又引起了一系列物种多样性的改变;又如污染物处理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等。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使其能够从系统性和生态平衡的观点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环境伦理学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环境伦理观念的支撑[4,5]。环境伦理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而目前高校的环境教育大都偏向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环境态度、环境责任以及环境伦理的培养,从而无法成功激起广大学生有效的环境行动。因此,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讲授上,应重视环境伦理学的教育,确保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环境伦理知识,使其了解自然、了解环境、了解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渐养成爱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道德观念和良好习惯[6]。环境伦理学的教育可以在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过程中穿插进行,如分析某一具体环境问题成因时可从道德层面深入剖析;或者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向学生讲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等。除此之外,还应辟出专门的章节进行系统的环境伦理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使学生们在充分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自觉遵守环境伦理道德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3.注重案例分析的实时性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目前大多高校选择清华大学钱易院士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教材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内容。但是教材的更新毕竟具有一定滞后性,难以与当前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同步,如当前社会的热点PM2.5和雾霾问题,教材上几乎没有提及,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因此,单单依据教材来制订教学大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采用教材章节设置的思路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以当下公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及环境保护形式和政策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当下发生的环境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更能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与参与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

三、教学方式的多模式创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公选课,面对的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如何深入浅出地将一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内容阐述清楚,并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颇大的挑战。因此,授课过程中,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题化讲座。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多关注且熟悉的是当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政策,如雾霾、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化讲座可以就某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影响危害、解决方案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讲授。同时在专题化讲座过程中,更便于开展小组讨论以及课堂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专题化教学目前已经尝试了两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一些热点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2.利用优秀视频资料辅助教学。目前,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相关的影像资料日益增多。如果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之外,采用适宜的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将会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强學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述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让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缘由及危害,以及措施、希望和行动;《子熊故事》展现给学生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些影像资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课后的小组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主题讨论和辩论。人们对于很多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或者说,当把一些环境问题与人类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时,往往容易形成不同的观点。因此,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或辩论,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关于素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解决雾霾问题和工业化问题等。学生可以分成两组,互相辩论,在阐明各自理由的同时,了解对方的观点。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四、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目标,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第一,知识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繁杂的公式推导,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第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技能和知识,而是也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思考和伦理思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潘慧云.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环境教育研究[J].山东化工,2013,42(12):168-170.

[2]朱秀芳.浅谈普通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识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4,41(2):139.

[3]罗国芝.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222-223.

[4]黄巧玲.加强大学生环境伦理教育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12,34(4):94-98.

[5]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0,(1):5-9.

[6]张立.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科技风,2014,(18):194.

[7]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1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数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较低, 产业结构单一, 链条短, 工业项目高耗能、高污染严重。很多县域经济的产业吸纳的是大城市淘汰的落后产业, 存在“两高两低”现象, 即“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效益低、科技含量低”。在产业链上, 很多县域经济的产业处于国民经济的初级链条上, 成为大城市、大企业的原料基地或粗加工基地, 自主开发产品能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GDP或财政收入的增长, 采取了掠夺性开发, 环境破坏严重。一些地方存在县强民不富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构建和可持续性发展。例如, 西部某县2005年财政收入19.8亿 (矿藏丰富) , 而全县贫困人口占1/3, 达12万,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也遭到较大破坏。

2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 地市级以上城市对县域经济存在一定的“空吸”现象。例如:环京津贫困带就是比较典型的“空吸”现象。京津的“空吸”现象导致环绕北京和天津出现大面积贫困带, 约有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现在, 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来自河北。由于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 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 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河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金融上,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县级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审批权一律上收到地市分行甚至省分行, 县级行已成为上级行的“存款部”和“蓄水池”。一方面, 中等城市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得到银行部门的资金支持, 发展较好;另一方面, 县级城镇以下的小型企业, 无论是国有、集体还是私营企业, 在取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限制, 流动资金不足,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在地市级政府投资上, 为集中资金办大事, 往往实施“四重”战略, 即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上, 而多数县域地区往往得不到这种关照导致经济发展上的营养不良。在人才方面, 由于城市环境、发展空间、工资水平等原因, 县级城市很难吸引人才, 就连自己苦心培养的人才有很多也飞到了大中城市, 人才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 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和监督体制不健全。一些县级政府政绩观出现偏差, 执政效率不高。而一些县级政府片面理解政绩, 以增长代替发展;追逐眼前政绩, 以急功近利损害长远利益;制造面子政绩, 以追名逐利导致劳民伤财;甚至有一些官员贪污腐败、弄虚作假, 贻误一方发展。出现这些情况与一些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 但是很主要的一条是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和监督体制不健全。

3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

县域经济是否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仅是GDP的多少, 而是着眼长远,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做到科学、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3.1改革行政体制, 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要稳步推行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县域经济的活力。行政管理扁平化是国际大趋势, 少层级、大幅度结构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施的行政管理模式。国外机构对世界上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计显示, 地方行政层次为二级、三级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60个、68个, 二者合计约占67%, 四级及以上的只有21个国家, 占11%。而我国行政体制大多数为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与市管县体制相比, 省直管县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使地级城市与县级城市处于平等竞争地位,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是改革政府及官员政绩考评体制,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考核机制, 减少政府在发展中的短期利益导向和行为。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有一整套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让GDP考核走下“神坛”。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 政府考评指标应更多地侧重经济质量结构指标、节能环保指标、社会民生指标, 反映经济发展是否符合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让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等要求, 才能科学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县域经济是一种与中低收入家庭、与农民最结合最为紧密的基础性经济, 更应在政府及官员政绩考评体制中率先改革。具体方法是应在进一步完善GDP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加进其他反映和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指标。现在中央倡导的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 减去对社会福利有负作用的项目, 如污染、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GDP指标的“绿色化”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把评价标准从抽象的数字GDP, 转化成了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得到的“幸福指数”。

3.2寻找和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以规模优势实现节能减排, 实现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一是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 从中筛选出可做大、做强的项目, 培育重点、支柱性产业。比如:河北省迁安市, 地域内多为山区, 在1986年以前是唐山地区比较贫困的县域。为振兴地方经济, 当地充分利用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优势, 开始了工业振兴。工业经济从1986年开始起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先后与首钢、唐钢等国内500强企业和美国、英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 形成了以精品钢铁产业为主导, 电线电缆、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业体系。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331元。

二是通过拓宽产品深加工链条和科技含量等方式, 强化比较优势。在这方面, 唐山南堡开发区 (县级区域) 表现较有突出, 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区80年代之前, 只有南堡新生盐场一家企业, 是一片盐碱荒滩。经过多年建设, 立足本地盐碱资源优势, 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思路, 着力构筑循环开发的产业体系, 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南堡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成为唐山市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一是努力延长产业链, 建成了30万吨烧碱和30万吨PVC项目, 并利用这两个厂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氯气, 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天赫钛业项目, 生产四氯化钛、海绵钛等钛系列产品以及有机硅等产业, 初步建成了一条“盐——碱——烧碱——PVC——四氯化钛——海绵钛——有机硅”的循环产业链。二是抓好生产过程的循环开发。对碱厂产生的粉煤灰废料, 建设了粉煤灰砖厂;针对化纤公司生产排放的废气, 投资6000万元建设硫酸生产项目, 既减少空气污染, 又使废气得到利用。三是抓好配套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南堡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紧张的状况, 引进荷兰政府贷款, 投资1.2亿元建设了唐山沿海地区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8万吨。

三是创造比较优势, 创造发展机遇, 实现跨越发展。比如:唐山市丰南区 (1994年由县改县级市, 2002年由县级市改为区) 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中就创造了比较优势。丰南既没有铁矿, 也没有做陶瓷的原料, 可他们抓住机

办刊宗旨

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更好的提升本刊的信息技术全面性, 我刊现面向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科教领域管理人员、科技教育人员、各类院校的广大师生征集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

遇, 从无到有, 硬是将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其中国丰钢铁集团、瑞丰钢铁集团和惠达陶瓷集团都成为我国五百强企业, 年产值都在150亿元左右。2008年丰南区完成工业产值9 6 9.3亿元。

3.3建立工业园区, 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节能减排效果

工业园区可以发挥较好的规模效应, 能起到产业聚集、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增强科技水平等作用。县域经济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优势, 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 积极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园区, 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

县域经济工业园区必须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业集群能培育出有利于某产业发展的众多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区域载体面积有限, 经济总量有限, 因此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必须走精兵之路。一是准确定位促集聚。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建设的要求, 结合各地实际, 编制工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择优确定重点产业。二是强化特色促集聚。特色是园区的生命力, 要依据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按照“适度集中, 形成规模, 体现特色”的要求, 把特色工业园区当作产业集聚的突破口, 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三是筑巢引凤促集聚。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把园区自身作为市场主体和运作载体, 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园区建设;开发、储备一批投资者进区后即可开工的成熟地块和标准厂房, 随时满足入区项目的需要, 同时做好园区绿化、亮化等工作, 改善园区的整体形象。

摘要:多年来,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 多数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较低, 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增长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 必然会制约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 做好县域经济必须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绿色GDP, 节能减排, 加强科技投入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做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时行, 构建和谐、环保的新型社会。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经勇.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2] 徐小佶, 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县域经济论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

[3] 张旭.创建高绩效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4] 范迪军.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一、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要求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 1987 年) 认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即为“可持续发展”, 其在环境方面表现为: 实现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和环境公平。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我们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发展的源头, 其底线在于不对环境造成破坏, 保护并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协调好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我国的环境立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首先, 理念上坚持以可持续发展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尊重自然为立法精神, 在环境立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进而逐步构建一个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

其次, 要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环境立法的价值取向中去, 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系统。坚持将“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坚持走低碳循环经济之路, 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 从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后, 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融入到环境立法中, 并将其以法律条文规定的形成予以呈现, 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和指引性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最终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

( 一) 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体系相对明确, 但也存在许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一是环境立法理念方面, 可持续发展随意在环境立法中有所体现, 在一些单行环境法律法规中由将其纳入立法目的, 但其并未上升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 成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 并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

二是环境立法体系与制度方面, 环境立法层次相对较低, 环境立法进程相对滞后, 现行规定涵盖面不够, 内容有待完善, 且部分规定存在矛盾之处。

三是环境权的规定尚不完善, 环境立法对此存在着一些立法空白地带。蔡守秋先生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 也是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基础”①。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体系中, 环境权尚未明文立法, 其配套规定更是欠缺。

( 二) 基于可持续发展完善我国环境立法

我国环境问题十分复杂,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十分严重。因此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1. 环境立法指导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环境立法目的, 很多学者都有进行讨论, 环境法学者汪劲持以下观点: 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衡平世代间人类在既得利益与长期发展和繁衍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立法的目的与任务②。我国应坚持以自然生态规律来指导立法, 重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功能性, 在环境可承载的能力范围内持续发展。

2. 环境立法原则: 发展原则、持续原则、协调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环境立法要坚持以科学来指导,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而真正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

3. 环境立法体系的确立与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重构环境法律制度的立法体系。首先是宪法的完善修改, 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宪法, 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根本法中的法律地位; 其次是坚持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并重的原则, 制定出一系列以无害化和资源化为基础的预防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各项基本制度, 使其与环境保护基本法相配套; 另外要完善和深化环境法律法规的内容,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法律制度。

4. 完善我国的环境权立法。关于环境权的定义, 有很多种学说, 笔者采纳以下概念: 环境权为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 其对于企业与个人而言, 环境权是享有在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对国家而言, 环境权主要是指国家的环境资源管理权。环境权作为环境诉讼的基础, 完善环境权立法, 不仅仅要完善环境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 同时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 我们必须要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健全环境法律制度。总结教训, 吸取国内外经验, 环境立法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 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目标。

摘要:本文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探究我国当前环境法律体系的缺陷,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立法, 从而架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法律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立法,完善

注释

11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 1982.3.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关键词:高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基础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3)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4)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3、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4、中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实践

加强生态保護与建设为旅游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是当今的一种旅游时尚,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由此更加凸显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紧密性。1992年,当时的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随后即组织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于1994年发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1956年开始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占国土面积的7.64%;另,设立风景名胜区256处,森林公园770多处,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200多个,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实施了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全国累计有44亿人次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植树230多亿株,开展了“三北”、长江中上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92%;建立了33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综合治理面积达7000多万公顷;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控制。今年,国务院又分别批准实施《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将增加数千亿元投资开展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力争还山川于秀美。我们都知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越需要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加强对他们的保护。自然风景区和人文景观,无疑最具有这种世界性的特色,特别是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和国际旅游的发展,它们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特点将更加突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环境与旅游大国,在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领域责任大、任务重,同时,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努力和实践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愿意加强与各国在这一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来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自查报告

“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

自查报告

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毛泽东同志曾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这次以“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对我们个人来说,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从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去掉不良的东西,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包容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倡导人人关心发展环境、个个争当陇南主人、齐心协力塑造陇南良好形象的新风正气,为营造良好地宽松地发展环境创造更加有益的条件。经过学习,对照市委王书记的讲话精神和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己感到本身还存在不少不足的东西,需要去掉的东西,需要在大家的帮助教育、监督下,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通过组织教育、大家教育及自我教育来去掉,来弥补。

当前,经过自我分析,感到自身存在问题比较多,其中归纳起来集中有以下三点:

一是重视业务学习,忽视理论学习。由于自己经常忙于业务工作,所以在业务知识的学习上化的时间多一些,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的时间少一些。其次,学习上也没有计划性,用到什么学什么;有些必须掌握的技能没有掌握。探索的文章多,记笔记得也少,写心得体会就更不用说少了。因此,对发展变化的形势、对新事物不能很好地掌握。不能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没有把学习和自我素质的加强结合起来,没有把学习和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没有把学习理论知识和理论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再则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有时也有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是工作上缺乏创新精神。如组织安排的、领导交办的工作,坚决完成。除此则看到了做一点,想起来了做一点,兴趣来了做一点,与利益有关的做一点,其余则概不考虑。又如在工作上有时马马唬唬,不够细心,麻痹大意,往往出错较多,过后自己也知道错了,但事后仍然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其三是工作中满足于完成任务,在方法上缺乏研究,在深层上向一个高度发展缺乏思维,也就是说缺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意识。因此工作上表现得平平淡淡,四平八稳,没有多大的起色或突出的特色。特别是在当今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够,工作起来障碍就很多,给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此等等,分析原因主要就是责任心、事业心、自觉性和奉献意识还不够强,对自己要求标准不高,平时考虑自己的事情多了,考虑工作少了,平时玩的多了,干得工作少了,研究个人生活方式多了,研究工作方式少了。

三是纪律观念不够强。如在遵守上下班时间上,有时迟到五分钟,早退十分钟,自己感到没有人查、没有人过问,也就无所谓了,认为反正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干完就行了。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原因是缺乏团队意识,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没有进行严格地自我约束。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在以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改进和提高。

一是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加强个人基本素质上狠下功夫。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当前要认真学懂学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上、认识上、理论水平上适应发展形势要求。尤其是在平时,除积极参加集体集中学习之外还要不断加强自学,抽时间、挤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类理论知识,并通过记笔记、写体会性文章,加深理解,加强理论消化,以提高更深、更牢固地认识、分析研究事物的能力,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造更加有力地条件。

二是要牢固树立奉献意识,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做好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好各项任务。首先要树立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做每一项工作看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大局和集体,要以这一点为前提,确定自己工作的目标、方法、决心、座标。其次,要树立奉献意识。不能事事为自己打算,处处只为自己考虑、着想。共产党人最大特点就是无私地奉献,可以说没有老一辈的无私奉献,就没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党对每个党员的要求就是要自觉地奉献而不图回报,更不能索取。个人的思想认识只有建立这种概念,才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好,把各任务完成好。第三要树立创新意识。无论做什么事要紧密结合实际超前考虑,超前思维,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第四要树立自强意识。与科学发展要求相比,我们的水平还很低很低。因此,要做好工作,就要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把自己包装起来,武装起来,使自己成为时代发展的强人,成为工作上的“万能手”。第五要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上,对工作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是一致的,对工作不负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把工作做好了,大家都有好日子过。责任是和利益连在一起的。工作上都不负责,都不认真,都做不好,求得利益只能是一名空话。对工作负责特别重要的是要从我做起,只有自己负责了,整体工作才能出成绩。出效益。

上一篇:机械工艺技术范文下一篇:护士节祝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