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范文

2023-10-11

环境化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

化学科学是把双刃剑,它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化学工业的竞争力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但同时,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伤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给人类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化学教师应抓住化学教材的潜在因素,融入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课本中都篇幅不同地涉及到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例如,结合二氧化硫一节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硫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不仅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危害,还会引起脑、肝、脾、肾病变,甚至对生殖系统也有危害,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参与环保的意识,充分认识到防治污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改进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首先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首先,化学实验一定会涉及到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对于学校来说,化学实验是制造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实验操作规范化,将定性实验中的药品定量化,最少的试验品换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极为必要和可行的。

另外,提倡微型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它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减少污染、安全可靠、便携等优点。在环境因素困扰发展战略的今天,普及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比如,对铜片和硝酸反应实验的改进,可以将铜片换为铜丝,然后用棉花蘸碳酸钠溶液来吸收化学反应过后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尽量使这些气体不向外逸,以此来提高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并使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学生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是通过铜与浓硫酸反应中,蓝色硫酸铜溶液的生成及使品红试纸褪色的二氧化硫气体的生成完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的有毒气体,对于造成大气污染有很大的害处,对于在试验中逸出来的二氧化硫会影响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因而,在试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保护措施:调整实验次序,把铜与浓硫酸实验安排在最后,导管口堵上一团浸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棉花吸收二氧化硫,看到试管中出现蓝色、导管中品红试液褪色,立即停止加热,打开排风扇。本实验使用了点滴板,点滴板是进行微型实验的一种仪器。最后不能忘记废液的正确处理:硫酸铜溶液有毒,如果倾倒于下水道流入河中会使鱼虾死亡;硫酸有酸性,会腐蚀下水道。通过对学生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识,提高其环保意识,从而也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环保意识

当前三大世界性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号称“空中死神”的酸雨。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它们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通过二氧化硫一节的学习,知道二氧化硫如何形成酸雨,以及酸雨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得森林、草原、农作物被破坏,土壤、湖泊酸化,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电信电缆加速腐蚀等,将其危害与身边的环境相联系。

四、结合环保节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纪念性节日开展活动更有重要意义,如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的爱鸟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而且也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五、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进行課外环保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内的教学,也更离不开课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至关重要。

另外,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因为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需全员参与的思想。

总而言之,化学与环境的问题密不可分,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加大环保教育势在必行。把环保意识纳入化学教学体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对于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争取做环保的主人,为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徐春放、刘义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育》,1999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

环境化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

化学科学是把双刃剑,它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化学工业的竞争力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但同时,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伤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给人类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化学教师应抓住化学教材的潜在因素,融入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课本中都篇幅不同地涉及到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例如,结合二氧化硫一节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硫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不仅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危害,还会引起脑、肝、脾、肾病变,甚至对生殖系统也有危害,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参与环保的意识,充分认识到防治污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改进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首先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首先,化学实验一定会涉及到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对于学校来说,化学实验是制造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实验操作规范化,将定性实验中的药品定量化,最少的试验品换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极为必要和可行的。

另外,提倡微型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它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减少污染、安全可靠、便携等优点。在环境因素困扰发展战略的今天,普及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比如,对铜片和硝酸反应实验的改进,可以将铜片换为铜丝,然后用棉花蘸碳酸钠溶液来吸收化学反应过后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尽量使这些气体不向外逸,以此来提高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并使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学生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是通过铜与浓硫酸反应中,蓝色硫酸铜溶液的生成及使品红试纸褪色的二氧化硫气体的生成完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的有毒气体,对于造成大气污染有很大的害处,对于在试验中逸出来的二氧化硫会影响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因而,在试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保护措施:调整实验次序,把铜与浓硫酸实验安排在最后,导管口堵上一团浸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棉花吸收二氧化硫,看到试管中出现蓝色、导管中品红试液褪色,立即停止加热,打开排风扇。本实验使用了点滴板,点滴板是进行微型实验的一种仪器。最后不能忘记废液的正确处理:硫酸铜溶液有毒,如果倾倒于下水道流入河中会使鱼虾死亡;硫酸有酸性,会腐蚀下水道。通过对学生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识,提高其环保意识,从而也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环保意识

当前三大世界性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号称“空中死神”的酸雨。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它们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通过二氧化硫一节的学习,知道二氧化硫如何形成酸雨,以及酸雨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得森林、草原、农作物被破坏,土壤、湖泊酸化,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电信电缆加速腐蚀等,将其危害与身边的环境相联系。

四、结合环保节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纪念性节日开展活动更有重要意义,如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的爱鸟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而且也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五、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进行課外环保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内的教学,也更离不开课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至关重要。

另外,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因为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需全员参与的思想。

总而言之,化学与环境的问题密不可分,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加大环保教育势在必行。把环保意识纳入化学教学体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对于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争取做环保的主人,为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徐春放、刘义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育》,1999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

环境化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教育 环境教育 教学方法

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从学生自身的发展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做指导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論事,不太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因此,把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一、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

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社会财富的同时,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克劳斯·托普弗撰文指出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有:1.土壤遭到破坏;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整个人类;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减少;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6.化学工业污染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7.人口爆炸、土地退化、贫穷等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8.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这些大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关。此外,有化石燃料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酸雨的危害;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二恶英、赤潮、白色污染,等等。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实施环境教育应坚持以课堂为主与普遍渗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可以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存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了解这些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丰富的环境素材为化学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载体,合理地将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联系起来,融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得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三、用化学思维认知生活

如果把化学只定位在学习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化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方法论。化学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穿的衣服,用的物品都是经过一个化学过程,都是离不开化学的。倒开水是一个常见的事情,有化学的潜意识,在倒开水时会把瓶塞倒放。当你真正喜欢化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多么有趣。如果你真正陷进化学中了,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化学思维。比如在某地发现了一种矿泉水,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赚钱;学地理的首先想到的是矿泉水来自哪个岩层;生物学家想到的是矿泉水里面有哪种细菌;化学家想的是里面有哪些元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化学思维是一个发展的和联系的过程。化学更关心的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和结构,以及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用化学的角度看待物质世界,主要是从分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在化学的引导下你会深入到眼睛看不到、手模不到的微观世界,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层次认识自然的奥秘。

四、举办知识讲座,丰富环境保护知识

举办知识讲座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大自然污染的严重性,产生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紧迫感。比如根据空气的成分和选学内容,介绍臭氧的有关知识,臭氧主要分布在10-15KM的高空,形成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由于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一些有害物质,如氟利昂等,使臭氧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空洞”,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介绍“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阻碍地球反射热扩散的作用,所以导致地球升温。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由于人口激增,森林面积锐减,因此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就像给地球扣上一个玻璃罩,这就是“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扩大,南极冰层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一片陆地将被淹没。通过知识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温室效应”必须控制,人类环境必须保护好。另外,可以班级组织开设环境保护主题班会,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区环保活动,清理白色污染物,宣传环境法规知识,组织学生参观附件水厂、造纸厂等。由于没有污水处理,排出的水是黑色的,太阳一晒发出难闻的气味,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掌握一些美化环境、治理污染的知识,强化环保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就是重视素质教育,要搞好环境教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自觉性,使环境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使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连续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使后代人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

环境化学范文第4篇

1、采样

泉州湾北纳洛阳江, 西迎晋江, 为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 东濒台湾海峡, 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岛, 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 地理位置为 24°47′-24°57′,118°34′-118°56′( 图 1) . 具体采样位置都选在避开人为直接干扰、离海岸有一定距离的潮间带, 包括湾内的主要河口 (

3、

4、

5、7号站 )和排污区 (

2、6号站 )及湾外区域 (

1、

8、9号站 ). 采样时间为 2006年 10月至 2007年 1月. 泉州湾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研究表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在湾内的河口和排污区比湾外高[ 9 ], 重金属污染已对海湾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我们选取具有不同污染特点的站位进行采样, 旨在了解海湾重金属污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并对其污染源进行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

采样点的分布和布置见图 1所示。选取了 7个采样点。从星子到湖口段由于受长江水影响很大所以没有布置采样点。1. 饶河口 ; 2. 南矶山; 3. 白沙洲; 4. 杨梅颈;5.上边村 ; 6. 老爷庙; 7. 星子冬枯山

【鄱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涂淑玲】

2、污染现状

泉州湾属敞开性海湾, 其特点是口阔底浅, 水域面积大, 水体交换好[ 7]. 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泉州湾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8]. 龚香宜等 ( 2007) 曾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9]. 目前虽已有关于泉州湾水质评价的研究[ 7- 8], 但未见有关针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的全面分析报道. 重金属污染来源复杂且危害性大, 因此有必要对其重金属污染来源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这对于泉州湾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都比较大.其中 As的含量单质 A s在自然环境中含量极少, 极易被氧化为剧毒的 A s2O3( 砒霜 ) , 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

近年来, 我国众多湖泊湿地日益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污染。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随着鄱阳湖区域经济的发展, 鄱阳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以鄱阳湖东部因德兴铜矿开采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进行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因而显得非常的有必要。本文主要对鄱阳湖水体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调查和评价。

【鄱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涂淑玲】

3、治理技术

主成分分析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来源评价的统计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优点是能多变量分析, 并揭示蕴含的内在信息, 通过对原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后,由产生的少数几个新变量来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变化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10]. 这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 具有省时、省力、准确、简单易行等特点. 在国外, Singh等 ( 2005)曾用此法评价了 Gom ti河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 11]. 在国内, 李玉等 ( 2006)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评价[ 12]. 本研究首先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对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 然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存在的可能污染源, 旨在为泉州湾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指导和依据.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

二、土壤中无机重金属污染

1、采样

由于所调查的包头白云鄂博铁矿采矿区与包头选矿、冶炼及尾矿堆存区处于不同地点,两者相距175 km,所以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针对于包头铁矿分为两部分,一是包头尾矿库区,二是位于白云鄂博的铁矿采矿区. 包头尾矿坝位于包头市区西 12 km之外,九原区和昆都仑区交界处. 1965 年正式投产使用,是平地筑坝围成,其东西宽约 3. 2 km,南北长 约 3. 5 km,坝体周长 11. 5 km,占地面积约 12 km2,有效库容0. 688 3 亿 m3. 周围临近地区包括打拉亥上下村、新光村

一、

三、八村等 5 个村庄和九原工业区. 白云鄂博矿区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所辖,矿区南距包头市区 149 km,区域面积 328 km2. 白云鄂博铁矿于 1957 年建矿,是一座大型的铁、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床,矿物种类繁多,已发现有 110余种. 主要铁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等,矿物组成中含有方铅矿、闪锌矿、锰铌铁矿、钡铁锰矿、黄铜矿等. 该矿是包头钢铁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区居住总人口约 3 万人. 包钢从白云鄂博铁矿采矿,经铁路运至包头选矿厂,经选矿工艺后将剩余矿浆全部输入包头尾矿坝. 两区域均属内陆干燥气候区,低温少雨,干旱多风,温差变化大,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土壤类型均以栗钙土为主.

【内蒙古包头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郭伟】

2、污染现状

内蒙古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 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 13 万亿元,占全国的 10% 以上,居第 3 位[17]. 与其它地区的矿业开采活动相比,由于内蒙古的矿业开采活动处于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其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具有其特殊性. 位于草原上的金属矿山的开采,矿石的加工、运输、储存,尾矿的堆积等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会对当地草场、牧民、牲畜等造成很大影响[18,19],进而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所以对草原矿区及其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特征进行调查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内蒙古包头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郭伟】

3、治理技术

根据不同采样点位和不同区段的整体调查,对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

(1)单因子指数法

单因子指数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对土壤中的某一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其计算公式为:

pici/si

式中,Pi为土壤中污染物 i 的环境质量指数; ci为污染物 i 的实测含量( mg·kg- 1) ; S i为污染物 i 的评价标准( mg·kg- 1) ,选用内蒙古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几何平均值.

(2)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可全面反映土壤中各污染物的平均污染水平,也突出了污染最严重的污染物给环境造成的危害[24]. 其计算公式为:

pNci/s2

imaxci/s2

iave/21/2

式中,PN为综合污染指数; ( ci/ Si)max为各污染物中污染指数最大值; ( ci/ Si)ave为各污染物中污染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内蒙古包头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郭伟】

三、土壤中农药污染方面

1、采样

2、污染现状

土壤中农药的主要来源有: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农田农药使用;农药气体沉降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 贮藏库”与“ 集散地”,由于利用率低,施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期长短与农药性质有关,化学性质稳定的农药残留期长。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曾广泛使用的含汞、砷农药,目前在许多地区土壤中仍有残留。

农药残留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造成土壤结构板结,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还会出现明显的酸化,土壤养分( P2O

5、全 N、全 K)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同时,残留还造成重金属污染,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将很难恢复。

环境化学范文第5篇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思维[1]。基于此,笔者设计并实践了适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程序

概括地讲,“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小组交流切磋为手段,以教师点拨小结为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有五个环节:

1.出示问题

教学者可以在每节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并抛出问题。出示的问题既可以是一个贯穿整节课的总问题,也可以是并列或首尾相接的一组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依据并反映课程标准的重难点。2、主线性,能够贯彻整个课堂的始终。3、激发性,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热情。4、可操作性,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入手解决的。5、层次性,如果本节课设计的是一组问题,那么几个小问题应该是一环扣一环的,螺旋式上升的。另外,出示问题时间不宜太长,以1-3分钟为宜。

2.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和带动学生思考,即“自主探究”——在老师的引导和推动下,学生主动地去自学教材,在教材中寻找线索,或主动地向别人请教,或主动地动手实验推测等。

自主探究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主实验进行探究,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可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然后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实验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完成,也可根据教材上演示实验操作要求完成。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绝大多数“元素化合物”和一些“基本理论”等内容的教学。另一种方式是自主分析材料信息进行探究,即让学生分析老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提取有效信息,归纳结论。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大多数“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等内容的教学。两种模式各有所长,教学者应当因时因地制宜,各取所需或兼而使用。

为了保证自主探究的实效性,教师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预设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知识储备。二是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如表扬积极思考问题进行探究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俯下身子参与学生的讨论中等。三是掌控好探究的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据具体问题而定,一般自主探究时间占到整堂课的三分之一左右。

3.交流切磋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后,接下来进行成果交流。可以先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交流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某些疑问甚至争执,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即“相異构想”。这时可以展开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也可展开学生与老师间的讨论,在相互切磋、相互评价中达到对问题的修正和完善。这个环节如果能达到群情激奋、争辩不休的状态为最佳。该环节应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问题抓重点、抓主线、抓联系。其二,指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质疑,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该环节用时应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左右。

4.小结提升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和交流,接下来需要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小结,随后教师归纳整理,勾勒出这节课的主线及网络图。另外,教师还需要对该堂课的教学重难点予以强化,对学生想不到的知识做好提升,同时总结涉及到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环节大概用时占整堂课的1/4左右。

5.训练拓展

最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应编制一些题目,让学生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最好还能设计一些拓展题,使课堂知识得以延伸。

综上所述,一堂课以自主学习知识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采用凸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该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常规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从而很好地达成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下文我们通过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二、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环境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全面应用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者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该模式适合的学生

首先,尽管该模式适合的学生可以是全体学生,但使用时要把握两点:根据学生基础,确定问题设计。学生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思维品质基础和学科素养基础。知识基础即指新知识的建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维品质基础包括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活性和思维深广度;学科素养基础包括一定的化学学科思想和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基础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意加强和培养。刚开始使用“自动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可能不适应,这时教师就需要放慢脚步,提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先适应该模式,然后再帮树立信心和热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建立小组互助,保证全员参与。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但每个班学生根据基础都可以分为好、中、差三种,有的差距不大,有的很大。如何才能照顾到全部学生呢?一个有益的尝试便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分组时每小组三类学生都要搭配,让好学生帮中等生,中等生帮差学生,展开生生间互帮互助。争取小组内解决个别的、难度小的问题,班内解决共性的、重要的、难度大的问题。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互助,能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两极分化。

2.该模式适合的课型

通过反复实践,发现该模式适用各类型的绝大多数的新授课,如元素化合物课、理论课、以及概念课和实验课等,但习题课和复习课需将该模式中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变为“自我展示”,方可适用。

如“金属钠的性质”一节,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演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描述现象,归纳对应性质,书写方程式,最后通过练题巩固落实,整节课学生在被动接受。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则只设计一个问题“钠为何保存在煤油中?”让学生思考(钠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发生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很投入),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整节课从始至终学生参与积极,笔者通过两个平行实验班做对比测试发现,采用后一种模式的教学成绩明显好于前者。

3.该模式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五个环节中以“自主探究”和“交流切磋”两环节为核心和关键,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所需时间应共占到35分钟左右;而以教师为主的小结提升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出示问题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越直接越好,一般控制在3分钟之内。教师应根据内容、课型和学生活动情况具体调整。

4.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同时,“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让自主学习,学生能通过动脑动手解决的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二,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模式需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灵活地思维,因为使用该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就会提出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备课时要做到“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心中有人”(学生)。第三,要有良好地评价机制。观察各个环节中学生的闪光点和问题,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多激励和鼓励学生。第四,要有足够的掌控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向主干知识靠拢。

5.该模式使用效果的评价

评价任何教学模式的都是看它的实效性,我们可做对比试验求证其优劣。另外,注意两点:1、该模式中“自主探究”和“交流切磋”两环节,需要学生投注热情,积极参与,但切忌形式上的热闹思维上的肤浅;2、切忌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探究掩盖少数学生的“假公济私”。

参考文献

[1] 张险峰.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学习.上海教育科研,2007(8).

[2] 王祖浩,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任洪钺)

上一篇:环境问题下一篇:环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