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

2023-09-16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认为,环境法律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法学对环境法主体的认定无法高效地保护环境免受不正当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自然应该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关键词 国际环境法主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

一、传统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传统的法学认为国际环境法是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体现它们之间由其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协调意志的,调整国际环境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即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环境法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传统的国际环境法主体仅限于能够独立参加国际环境关系,并直接享有国际环境权利承担国际环境义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法人和自然人一般不能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因为在国际事务中,它们不能代表国家和国家政府,它们不能直接地享有国际法律权利并承担国际法律义务,它们在国际事务中是自己所属国家政府的保护对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有所扩张。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国际环境条约特别规定或其他特殊情况下,非政府组织、法人和自然人可以成为一些国际环境法律关系的“有限主体”。如,可以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大会的参加者,可以充当国际求偿者和国际司法机构的诉讼当事人,可以成为国际资金提供者,可以成为国际资料交换者。目前非政府组织、法人和自然人可以成为一些国际环境法律关系的“有限主体”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同。

二、调整论中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蔡守秋教授在其《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中提出了环境法调整论,即环境保护法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蔡教授对环境法主体的界定却沿袭了传统法律的做法,他在其著名论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中提出,我国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一切单位和个人。即蔡教授认同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自然人和群体人,因为无论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公民,都没有脱离人的限制。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环境保护法只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其提出调整论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由此可见,蔡教授对环境法主体的认识也还没有突破传统法的观念(国际环境法的主体亦同),认为人(包括群体人)是环境法律的主体,物是环境法律的客体,这实际上产生了环境法律既调整环境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又调整环境法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三、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新论

调整论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出发点上来构建环境法律关系理论的,并期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维持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蔡教授认为,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既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又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沿着调整论对环境法律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定,借助传统的法律关系指主体之间的关系认定,依据调整论,我们必然可以得出人与自然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同于物与物的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人与人的关系或物与物的关系来代替或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人与人的关系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从唯物辩证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其次,环境法产生于传统法律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存在的困境时,环境法不同于传统法,所以环境法的主体与传统法的主体也存在着区别。环境法律主体具有以下特殊性质:

第一,环境法律主体是基于环境法的规定享有环境法上的权利并承担环境法规定的义务,而环境法规定的权利义务都是为了维护人类及其他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由此可知,环境权利义务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生态性。第二,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的调控范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第三,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流向是单向的。人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秀”,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动性,而自然不具有能动性,所以人对环境承担着绝对的保护义务,而自然则享有一种无需承担任何义务的免受人类不当开发和利用的绝对权利。

再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把自然提升为环境法的主体。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传统法律对自然的保护存在着先天不足。目前,比较权威的法律关系理论认为,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客体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任何外在的客体,一旦它承载某种利益价值,就可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法律直接保护的是主体的权利,就法律客体的保护而言,法律对客体的保护是一种可替换的相对的保护,也是一种有原因的、间接的保护。从形式上来说,对客体的保护需要主体的主张,从实质上来说,对客体的保护取决于主体对客体的价值的认识。因而,客体受保护与否取决于主体是否主张。由此可见,法律对主体的保护与对客体的保护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法律将环境法的主体限定于人,客体限定于自然,希望通过对主体人的权利进行保护的方式来间接达到对自然的保护。而我们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告诉我们,传统法律对自然的保护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不能再通过保护主体人的各项环境权的方式来间接保护环境不受人类不当开发和利用的绝对权利,而是应该直接对自然进行保护。如果自然成为环境法的主体就可以直接实现这一愿望。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以单一人类利益为标准,忽略其他利益的存在,对其他环境要素的损害仍在继续,这将导致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归于无效。企图以牺牲非人类环境要素来彻底救济人的权利是竭泽而渔的行为,通过对人的单向保护来获得对非人类环境要素的救济是缘木求鱼。

最后,国际环境法的主体不仅应该包括传统的国际环境法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国际组织)还应包括自然存在国际环境法上的依据。如,《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人类既是它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世界自然宪章》申明: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以保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类的文化,一切艺术和科学成就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有最好的机会发挥创造力和得到休息与娱乐。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国际环境法非常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论证了自然应该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环境法作为规范人类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行为的规则体系,在人类面临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时应该具有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人在自然环境中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追求。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故国际环境法更应该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并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曦.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8页.

[2]文同爱.国际环境法治建设与中国[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3]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4]高文武、关胜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5-7.

[5]方金华、杨艳玲.论自然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J].法治研究,2009(1):24-29.

[6]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王圣礼.论环境法律主题与客体[D].2008年.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家庭环境

为了探索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和家庭环境直接的关系,更好的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现尝试将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与家庭环境量表FES相结合用于新生的心理普查。实践表明,UPI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筛选出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关注的对象,做到对心理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和早期发现。然而,家庭状况都是通过由其形成的家庭心理环境来影响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因而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家庭环境量表来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广东某高校2015级工科类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2份,有效問卷为100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36人,平均年龄为20岁。

(二)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问卷。在新生开学正式上课第4周,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集中发放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记名的方式完成。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进行测量。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共调查100人, 其中男生64人, 女生36人;来自农村64人,来自城市36人;独生子女29人, 非独生子女71人。城市农村的学生在UPI得分的差异如表1所示。

来自城市的学生在UPI得分普遍比农村学生低,城市或农村的不同地域中,都显示男生较女生得分较低。

(二)UPI结果

经UPI筛选出第一类26人, 第二类22人, 第三类52人,将第一类和第二类人合并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第三类人为可能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共 人,发生率达48.00%。UPI总分是衡量症状多少、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男生总分平均分为14.83±9.77;女生总分平均分为16.67±8.3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UPI得分的比较如表2所示。

可能存在某些程度的心理问题的第一、二类的学生和第三类学生相比,UPI总分显著更高。同时,独生子女的得分较非独生子女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三)UPI总分与FES的相关分析

对可能存在和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 FES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除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三个分量表外, 其余分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矛盾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显著高于可能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组织性等分量表上的得分低于可能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可能存在和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FES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道德宗教项目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道德宗教项目分量表上的得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显著高于可能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表3所示。

三、讨论

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UPI得分上的差异表明,一方面,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接受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学生所在家庭的经济压力普遍较小,心理负担也较小。农村的学生在经济和心理上会承受相对较大的压力。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也相对较大。

2. 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 易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在家庭中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不能缓解成长中的困惑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形成人际沟通障碍;矛盾性高的家庭, 其成员之间通常矛盾冲突较多。

FES中知识性、娱乐性高的家庭, 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较高,使得家庭成员在社会有生活中的视野相对开阔,能更好的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因此, 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适当开展家庭干预将有积极意义。

3. 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在本次研究中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女生更好。一方面,选择就读工科类专业的男生在选择就读自身专业时更加从容和自信,能更好的适应本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选择理科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有把握,对升学的心理压力与选择文科的学生相比相对较小。

4. 量表得分给高校心理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思路。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心理中心及辅导员要关注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合了解家庭情况对其进行大学生活适应方面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武慧多.大学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6):117-118.

[2]苏亚玲.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

[3]鞠鑫.商科类大学新生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

[4]马仁娥.大学生气质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

[5]王君,张洪波,王莉娜,等.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1(30).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一、环境监测的含义

从宏观方面来分, 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部分, 既然后者包括了土壤, 空气, 森林, 河流, 植被, 动物等, 前者则主要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 包括文化历史城镇乡村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忽略了某些问题, 导致自然环境恶化。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而环境监测工作的目的, 就是解决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及问题, 通过相关技术的运用, 对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控,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环评监测的职能

环境监测的对象是自然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借助于物理设备, 运用相关技术, 对环境问题实施精准观测, 并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作分析, 找出解决的办法。监察工作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 保护环境, 服务社会。通过监测环境质量水平, 收集反应环境质量水平相关信息, 了解区域内各种环境状态, 变化发展的情况, 为评价工作提供支持, 并为后期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工作在开展中必须遵循相关原则, 以此确保能够正确反应规律变化, 并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经济适用, 工作开展要尽可能节约成本, 并且保证工作质量, 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此目标, 在监测工作开始前, 优选方案, 优化方法, 突出重点。环境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为了提升监测效率, 需要对问题进行细分, 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 优先考虑重点观测。全面布局, 环境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 要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需要统筹规划全面布局, 综合监测获得的各方面情况, 制定下一步的实施方案。依据现实情况, 采用不同的技术设备, 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创新思考, 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协作。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评价工作的作用在于, 衡量当前的环境状态, 衡量当前各项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发现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 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同时通过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对现有状况进行分析, 对影响环境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工作得以开展是基于监测的数据工, 因此需要监测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 确保环评工作顺利正常开展。现状分析工作要依据针对的项目, 对相关要素指标进行分析,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 就解决问题的措施给出建议。

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预测工作基于现状评价, 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 结合该区域内各项因素, 对未来发展作出评价, 并就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给出相应措施, 未来预测的主要目的, 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防护。

五、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相关性

监测工作是评价工作的前提与条件, 人类社会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影响的程度如何, 范围有多大。要明确这些问题, 需要通过数据信息进行说明, 而数据信息的来源与监测工作的结果。比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水污染程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 大气污染需要控制在一定标准, 噪音污染要保持在合理的标准值范围内。而标准值的确定, 一方面是基于观测数据的结果, 另一方面则是科学分析。当现状与标准二者都具备之后, 就可以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对工作进行动态的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全过程包含了环境监测工作, 评价工作开展, 首先要对评价区域内进行监测获得基础的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与相关指标进行比对, 得出环境工作评价结果。而反应监测只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为其提供了基础支撑。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进行检测。

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 需要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正规单位, 检测整个过程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准确性, 合理性, 完整性。监测过程中, 要对环保措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效果进行考察。对于措施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在相关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予以指导。减少后期结果不达标情况的发生, 为不是为了开展监测工作而工作, 同时也能降低工作成本。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环境影响评价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工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 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 区分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法者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 采用正确的方法, 确保环境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开展,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环境, 二是资源,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并且采取了一定措施。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而环境监测则是环保工作的一种手段, 通过各项技术的运用, 为环保工作提供支持, 本文就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环评监测,环境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仰凤.浅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 2015 (52) .

[2] 王光辉.浅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化工管理, 2016 (26) .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嵩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登封境内,其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阳城建立于嵩山东南。龙山文化晚期,从夏迄周,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由此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原”。

城邑、文字、青铜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它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嵩山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域。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可以说明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以嵩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孕育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位于嵩山南麓的阳城被视为“天地之中心”,随之嵩山至迟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周代就已被命名为中岳(《周礼》),很早就被帝王选中作为礼制活动场所,即帝王以此作为与天神沟通对话的神圣之山。自春秋时期开始,帝王到中岳嵩山进行“封禅”,并从此确立为制度,被后世历代帝王所遵循。因而这里兴建了满足祭祀活动所需的建筑,保留至今的东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以及由太室祠延续演变而来的中岳庙,正是这种礼制封禅文化兴盛的证明。

中国佛教的发展始终以依托政治力量为特点。佛教在嵩山的发展正是由于嵩山具有紧邻政治中心汴、洛两京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近畿名山。因此这里很早就成为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存的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塔、会善寺大殿、少林寺及初祖庵、塔林,还有数十处佛寺塔刹遗迹,表明佛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嵩山文化的另一特点在于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也是因为“中”的区位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聚集、发生的。例如在宋代,因为嵩山离都城不远,便于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于是就有了嵩阳书院这样的知名书院。宋代正当中国建立书院初期,嵩阳书院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的四大书院之一。

嵩山还是古代科技活动的场所,由于阳城自古就被视为大地的中心,成为中国天文学家进行天文观测的重要地点。相传周代即已在阳城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故唐代在其址竖立石表名之日“周公测景台”,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观星台。

嵩山历史建筑群各自所在的山水环境、景观面貌均十分优越,它们背倚嵩山,群峰环绕,古树葱郁, “形势绝胜”,是为古代建筑选址和环境处理的优秀范例,其环境艺术感染力至今犹存。

以嵩山为背景所形成的多种文化景观,自公元前21世纪起一直绵延至今,其所具有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的载体,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兴旺与发展,但其始终作为一个文化景观的整体而存在着,其中的各单体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作的才能。嵩山历史建筑群以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类型,表现出人类创作的智慧。

中国封禅文化的杰出建筑范例

中国历代国君封禅祭祀山神的活动,从春秋初年开始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这种活动的产生,并引起历代封建帝王的热衷,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帝王们不得不关注大自然对农业的影响,他们对于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只好祈求“神”的帮助,并通过礼制崇祀活动,来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确立其皇权的正统地位,将单纯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转化成为礼制规范。

有些朝代提出以礼为治国之本,并称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以此作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因此从嵩山开始的封禅活动一直延续不断,在空间上发展成五岳,随着嵩山被命名为“中岳”而出现东、西、南、北岳。在时间上长达近二千年之久。

封禅活动,起源于嵩山,发展成五岳,影响到全国,嵩山成为这种封禅活动的鼻祖。到过嵩山的皇帝有汉武帝、武则天、乾隆等,每年的封禅活动即使皇帝本人未能亲临,也会派大臣前往。历代有案可查的封禅活动可达数百次之多。

以太室阙、中岳庙为代表的嵩山礼制文化建筑,是祭祀山神举行封祀活动的场所。汉代太室阙为礼制建筑太室祠前的门阙,距今已接近1900年;由太室祠演化成的中岳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岳神庙宇。从保存在中岳庙内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可以证实,现存的中岳庙大体上还保留着近一千年前这座祠庙的庙制格局。中岳庙既保存着始建初期的遗物——太室阙,又保存了近一千年前该庙的金代图碑,这在国内是少有的,在岳庙类建筑中是无与伦比的。其他岳庙建筑群的完整性与之相比皆显逊色,且无见证其历史格局的图碑留存,嵩山的礼制建筑成为全国同类建筑的形制典范。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为重要特征,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杰出范例。从太室阙开始,具有长长的前导空间,过遥参亭、天中阁后,建筑沿着纵轴均衡布局,左右对称,经过四进院落,空间逐步收紧,之后才到达庙内最重要的崇祀空间——中岳大殿(峻极殿),殿前两侧廊庑并列,气氛肃穆庄严。其后的寝殿、御书楼院落空间缩小,富有人文氛围。后部远处山上的黄盖亭成为这组建筑空间交响乐的尾声。在中轴的两侧还有几组附属建筑,皆作小院落形式,烘托着中央群组。

中岳庙整体上采用传统的前朝后寝格局,个体建筑殿字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体现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群总体布局的深刻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公元10~12世纪的礼制建筑的空间艺术成就,表现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空间处理手法,被后世各种大型建筑群所借鉴。 在登封,除了太室阙之外,还保留着另外两组汉阙,即启母阙、少室阙,它们常常被统称为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尤为珍贵。其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细部处理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三阙身上的200余幅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的画像,是雄大深沉的汉代艺术的集中反映。通过那一幅幅的画面,向人们诉说着汉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有的画面描绘着中原地区有关夏民族的传说、图腾以及有关当时统治者或民众的故事;有的表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游戏场景,如踢球的“蹴鞠”,牛虎相斗的“角抵”“斗鸡”“猎兔”“训象”等。还有的刻画了西域魔术,反映着中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凡此种种都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透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把人们带到二千年前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一部具象化的中国佛教建筑史

在佛教传人中国后的第三年即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嵩山开始建造佛教寺院,至今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各个时期的宗教建筑遗物。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至今已有近1 500年,净藏禅师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距今已经1260年;永泰寺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尼寺,其中的唐塔为唐代密檐塔的杰出代表;创建于北魏时期的少林寺由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三部分组成,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同时又是武术故乡,其基址一直未变;初祖庵大殿是中原地区仅存的北宋木构殿堂的精品,为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少林寺塔林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僧人墓塔群,自唐至清延续一千多年而建造不绝,反映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宗教制度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从这些佛教建筑遗存可以看到其既表现出佛教传播对政治的依附性,又真实记录着佛教建筑与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其不同年代的佛教寺院和佛塔展示着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变化,在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塔是中国佛教建筑中最具有特点的建筑,佛塔的位置变化反映着佛寺平面构成的变化。早期的佛寺建筑群由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发展而来,只是在其中添加了佛塔,作为“佛”的象征,同时也是礼佛的对象。因此早期的佛寺建筑群多以佛塔为中心,这种佛寺构成的年代在公元2~6世纪,嵩岳寺是中国这个时期惟一留存于世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以佛殿为中心的布局,塔的位置有的在佛殿前,有的在殿两侧,还有的在寺院建筑群之前、后或旁边。唐代的永泰寺塔即属于在寺院旁边的例子。宋代的少林寺内的塔则属于在寺院佛殿旁边的例子。这几座寺院中佛塔所处的不同位置,正是不同时期佛寺平面布局发展的例证。

佛塔退居次要位置以后的寺院平面构成模式,可以少林寺为代表,其在寺院中轴线上布置着山门、大雄宝殿、方丈殿、立雪堂、千佛殿,形成层层院落,主要殿字两侧布置钟楼、鼓楼、配殿。这座在嵩山脚下展开的佛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院落层层抬高,空间疏密有致,个体建筑严整对称、等第分明。寺院中轴两侧的建筑布局错落变化,但又不失寺刹之庄严。

嵩山佛教寺院中保留的若干具有特色的殿堂建筑,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技术上衡量,它们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其北部保存至今的初祖庵,是纪念禅宗达摩初祖的庵堂。来自印度的高僧达摩,在佛教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初祖庵中的达摩面壁亭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直接见证。少林寺的发展显示着禅宗作为佛教文化中最兴旺的宗派,在嵩山有着深厚的基础。

同时少林寺又是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早在唐代,少林武僧就曾经为抗击兵匪保护寺院作出贡献。寺中的明代建筑千佛阁和清代建筑白衣殿、地藏殿中均留有壁画,真实的记录了明清两代少林武僧练功的场景。这种禅武结合的寺院,在佛教发展史上也是个性独具的。

嵩山佛教寺院中的木构佛殿尚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遗物,宋代的初祖庵大殿、元代的会善寺大殿、明代的少林寺千佛殿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初祖庵大殿是一座造型优美的宋代木构建筑,采用制作规矩的斗拱承托着出檐,室内的木构架却尽其自然不拘程式,利用木材天然的弯曲顺势抵抗弯矩和剪力,转角节点部位巧妙地依靠悬挑的斗拱将荷载传给构架。这个大殿所采用的石柱、石制墙裙,是宋代石刻艺术精品,石柱上的宝相花、莲荷花婉转自然,化生童子神采奕奕。初祖庵大殿建造的年代几乎与北宋官方颁发的建筑法规《营造法式》成书的年代相同,它的技术做法和装饰手法可算是对《营造法式》规定制度的注解,无论是斗拱的尺寸,做法,还是构架的结点处理,无不遵循《营造法式》。其石构件所采用的雕刻题材、花纹品类、雕饰手法也与《营造法式》中的石作制度规定相同,是宋代建筑遗物中珍贵的实例。

会善寺大殿显示着元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总体造型端庄、典雅,在嵩山的木构建筑中其技术做法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少林寺的千佛阁为明代木构建筑,白衣殿为清代木构建筑,这两座殿宇则体现出明清时期河南地方性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这种做法使得寺院建筑风格更加世俗化。

嵩山的佛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其形制分属密檐塔、楼阁塔、亭式塔、喇嘛塔等各种类型。其用材包括砖、石、琉璃。其高度从40米到1米多均有,其平面形式包括正方、长方、六边、八边,十二边、圆形等不同形态,且体量差异大,造型丰富,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嵩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北魏的遗物,在佛塔的型制上有着极大的开创性。它的建造与公元6世纪初中原有过一次西域沙门大规模迁入的背景有关。从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壶门狮子的装饰等,反映了中土建筑艺术与西域、印度的交流。该塔整体秀丽、刚劲而挺拔,细部制作精致而质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座塔更以其先进的结构方式——简体结构而夸耀于世,堪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简体结构建筑。19世纪在现代建筑中开始出现简体结构,这种结构至今仍被作为高层建筑首选的结构方式之一,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嵩岳寺塔采用砖叠涩砌筑的简体结构,设计严谨精密,技术手法科学合理,足以承受较大的侧向荷载压力,保证了塔体的稳定。塔上所使用的砖,为经过严格挑选的高质细腻的青砖,耐压和耐腐蚀性都很好;砖层间采用黄土泥作为黏合材料,塔外壁所敷白灰皮不仅具有美观的效果,同时还对塔壁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雨水渗入砖砌体。此塔经历了将近1500年的风雨、雷电、地震等自然侵袭而巍然屹立,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杰出的才智。

永泰寺唐塔是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遗物,纯粹以砖砌筑,造型简洁,不加雕饰。塔身轮廓也是和缓的抛物线形,秀丽挺拔,每层砌砖精确而质朴。永泰寺的明塔采用喇嘛塔式样,造型秀美,在嵩山地区的明代佛塔中属上乘之作。

净藏禅师塔比例和谐,细部刻画精致,是最早的八角形塔的遗例,也是我国现存单层古塔中造型最优美的实例之一。

少林寺塔林中的塔更为丰富多彩,“塔林”是这座寺院埋葬历代高僧遗骨的墓塔群。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佛教建筑迅速汉化,然而高僧墓葬却仍保留着印度佛教萃堵波(Stuba)的遗俗,塔林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出现的建筑。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佛寺中最大的一处墓塔群,向人们展示着唐代以后不同时期墓塔在年代、造型、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从中可窥见砖塔发展之一斑。古塔的形式、大小、层数的多少所具有的等级制度之烙印,反映出佛教建筑也无例外的受到儒家伦理文

化的制约。塔林中还出现了个别镶嵌、雕刻八卦图案者,表现出佛、道文化的相互借鉴。塔林中的喇嘛塔则是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

嵩山的古塔记载着中国古塔发展的历史,反映着不同时代艺术风格之变化,是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的宝库和重要代表。

具有杰出的世界性价值的科技建筑——观星台

建于元至元年间的科技建筑——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天文的观测是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对于历法的重视可以追溯到远古。处于“地中”的阳城自西周以来历代一直是重要的天文观测场所,古人有所谓“立竿见表”,用来观察时间的变化,后来采用“圭表”测日影,根据日影长短和方向来确定节气,寻找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作为制订历法的依据。“圭表”由圭和表组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多用石材或铜材制作,两者共同组成一座测量日影的仪器。一般的表高8尺,由于表的长度较短,测量精度受到限制。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通过砖砌台体来构成圭表,台身为砖砌覆斗形建筑,有明显收分,下大上小,下边宽16米多,台高9.46米,在台身北面,设有两条对称砖石踏道,可盘旋登台。台的北侧中轴线位置从台底到台顶设有竖向凹槽,凹槽的南壁垂直向下,这个凹槽相当于直立于地面的“铜表”,这种特殊的表不会因刮风下雨而受到影响,于它的顶部架设横梁,从台底至横梁总高40尺(相当于12.8米)。台底地面在凹槽正北用36块青石平铺成石圭(俗称量天尺),通长31.19米,圭和表互相垂直,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

整个观星台造型端庄巍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仪器。观星台的表总高是原有8尺之表的5倍,圭的尺寸也随之加大,并在圭的表面放置可以平移的“景符”,将日影通过小孔聚焦,使测量太阳投影变化的精度大大提高。郭守敬利用这种新型的圭表以及他发明的仰仪、简仪等天文仪器共同测得天文数据空前精密,观星台与全国各地总共27处观测点所得到的观测成果,为修改历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于是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中国诞生了一部新的历法《授时历》。利用观星台所测得的数据接近现代科学仪器,例如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比现在采用的阳历仅差0.0003日,相当于26秒。《授时历》科学价值巨大,曾远播日本、朝鲜、越南。比16世纪末产生在欧洲的格列高利历法早了近300年。观星台整座高台所用青砖坚固,砌筑十分精确,反映了13世纪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

见证中国五代~清末(公元10~18世纪)教育发展的嵩阳书院

书院建筑是中国古代教育建筑发展的组成部分,保存至今的最古老书院有嵩山的嵩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等。嵩阳书院曾经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设立之时正值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全国及各州县均设立有官学,除中央官学之外,地方分别有“州学” “府学”“县学”,属于从基础文化到专科文化的学校。书院的性质与官学不同,是具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专门邀请有威望的学者前来授课,嵩阳书院就曾有著名学者郑遨、种放,理学家程颐、程颢等人来讲学,至今院内留有二程(即程颐、程颢)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在此讲学时手植的槐树。嵩阳书院以传播理学而著称于世。大政治家司马光曾在此编写过著名的《资治通鉴》的部分章节。在唐宋之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蒙正、赵安仁、钱若水、陈尧佐、滕子京等人皆出于此。

嵩阳书院采用院落式格局,前后共五进,最初的建筑有讲堂、斋房、藏书楼等,以后陆续增建了先圣殿、道统祠,以及程朱祠、丽泽堂、三益斋、四勿斋,添修了泮池,显示出对儒学的推崇。从这座书院所设祭奠先师的殿堂、讲堂、斋舍、藏书楼等,可以看出其虽由寺院改建而成。但仍不失宋代书院规制。

书院内的个体建筑皆采用硬山顶、灰砖墙、木菱花窗。它们那高耸的山尖、山墙螭头上的砖雕,乃至窗子上的木菱花,都表现着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院内还保留了汉代以前栽植的柏树,树龄达4500年。嵩阳书院地处嵩山脚下,背靠峻极峰,南临双溪河,东侧更有叠石溪缓缓流过。环境优雅,是一处学术研究讨论的绝好场所。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综合文化特征

1 嵩山历史建筑群所反映的儒家文化影响

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涵古代的礼制、宗教、民俗,乃至于域外文化,呈现出彼此交融共存的特征。但作为强势文化的儒家文化却深深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一种文化,当时依托儒家文化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不仅有专门的礼制建筑,用于举行专门的崇祀活动,而且左右着其他类型的建筑。观星台作为天文建筑,在总平面中却与祭祀儒家圣人的周公庙、帝尧祠结合在一起。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直接传播儒家学说的场所,也设有祭祀儒家圣贤的殿堂,并有很多名人在此驻足,反映着嵩山作为东方儒家文化核心地之一的长久凝聚力。宗教文化本是从外域传人者,在嵩山不但寺院殿堂构成、布局仍难脱礼制规范,就连墓地也要区分长幼高下。

2 嵩山历史建筑群与环境的亲和性

嵩山历史建筑群位于太室山、少室山及其临近区域,每个建筑群所处的环境大多山水形势优良,建筑群布局因山就势,高下自如。所选地段的小环境,皆背山面水,共同特点是或河水从前流过,或涧水绕门。中岳庙太室阙以南有奈河,少林寺山门前有少溪河,嵩阳书院门前有双溪河、东侧有叠石溪,永泰寺有来自东侧的永泰小溪,凡此种种皆如是。二千多年来,这些山水环境基本保持良好,每幢文物建筑周围的山水环境均无根本性的变化,大量的古树名木被保存下来,成为自身历史真实性的直接见证,为人们留下了古代建筑选址的优秀案例,正如墨子所指出的那样,“高勿近早而水足用,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嵩山历史建筑群虽然近水,但因本身处在缓缓的坡地上,均无需沟防而泰然。

3 借助砖石雕饰诉说历史

嵩山历史建筑群中存在大量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的好恶、时尚的追求,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汉三阙所雕的动物,总体造型强劲有力;嵩岳寺塔上的砖雕狮子简练传神。初祖庵石柱、槛墙的雕刻更是生动自然;塔林中的元代砖雕花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栩栩如生。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尽收眼底。建筑群中还有众多的古代碑刻、壁画等类型的文物遗存,也成为人们从另一面解读作为文明发祥地的中岳嵩山,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嵩山历史建筑群中还保存大量碑刻,其中如《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的碑体造型、雕刻技艺和书法艺术均为上乘,为唐代碑刻的代表作,同时还可以从该碑的字里行间读出立碑人的思想和社会政治,反映了唐明皇受奸相左右乞求长生不老而荒疏政务,致使唐代由盛变衰的历史。少林寺的《达摩一苇渡江碑》反映着佛教禅宗与少林寺的密切关系。其他的几百通碑,在我国古代碑刻发展史以及雕刻史和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古代雕刻和书法的艺术博物馆。大量的题额、铭记包含篆、行、草、隶、楷各体,反映了汉代以来中国书体的演变历程。

以嵩山历史建筑群为载体的嵩山文化景观,集中代表了中国古代核心区域的文化,它的传承、发展造就了色彩斑斓的中国传统文化。

嵩山历史建筑群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不但在总体布局上,而且在个体建筑中;不但在环境遗存上,而且在群众对其认知上皆可举出若干例证。那些历代的有着纪年的建筑、碑刻遗物,有着几千年树龄的古树,乃至历代众多的文献,无不见证着它的历史。同时从它们在文化史、科学史、建筑史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更证明其是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解读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篇章,核心就是学习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这是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态文明道路的初步设想;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段落写入了党的报告中;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这两份重要文件。这个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顶层设计,搭起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标志着我们党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体现了五个“新”。第一,新时代,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二,新矛盾,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新思想,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四,新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阶段与系列目标。第五,新任务,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一国两制、外交、党建等各方面任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提出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了系统深刻论述。

生态文明为最早提出“新时代”概念的领域。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經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新矛盾的描述,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因为生态环境领域新矛盾所导致的新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一新思想的重要内涵,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下一阶段发展设置了一系列新阶段、新目标,新目标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把2017年到2050年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2017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20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从2017年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七大治国战略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重大战略。在要“坚决打好”的三场重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目标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就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从2035年到2050年,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目标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家都熟悉,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目标的设定。十九大报告在其上增加了“美丽”,对应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富强”对应的是物质文明、经济建设;“民主”对应的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文明”对应的是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的是社会文明、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的是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大文明都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实现下一阶段工作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篇章的标题就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部分重要起草人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上的雾霾就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就很难根除。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清除我们思想上的雾霾,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理念进行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来自于由经济学和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生态经济学。不像西方经济学等从国外直接输入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是在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批判,产生了生态经济学这门学科。我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产生了中国的生态经济学。二者虽然从中西方分别产生,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范畴是比较相同的。生态经济学有一个核心范畴叫“自然资本”。我们知道,资本就是能够让钱生出更多钱来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让财富增值的东西。把“自然”和“资本”放到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人们觉得生态环境是没有价值的,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但是在发生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变成了资本,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经济回报,因此就把它们称为自然资本。

现在自然资本不仅仅是学术概念,它早已经进入党中央顶层设计,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当中。2003年,在浙江省委党校讲台上,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这就是自然资本的概念雏形。在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习近平总书记自然资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当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班开班式上强调,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所以自然资本不仅是生态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概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下面,我围绕生态经济学中自然资本的可持续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为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

一、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绿色发展模式,需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先看人口增长。据世界经济史研究,公元元年世界人口总量是2.3亿,中国为6000万。1000年之后,世界人口总量为2.7亿,中国还是6000多万,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1820年,西方工业革命得到一定的发展,世界人口突破10亿大关;中国经历康乾盛世,人口达到3.8亿。1927年,世界人口突破20亿,中国为4.6亿。1960年,世界人口突破30亿,中国为6.7亿。1975年,世界人口突破40亿,中国为9.2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中国突破10亿。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中国为12.5亿,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亿,中国是13.7亿。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规律: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和中国人口都出现了指数化翻番式增长。

再看经济规模。以1990年提出的“国际元”指标衡量,公元元年,世界经济规模为1025亿,中国为268亿。1000年之后,世界经济规模达1168亿,中国为266亿,跟人口增长相似,变化都不大。1820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规模达6944亿,中国为2290亿,大概占当时世界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即康乾盛世后的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50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到53261亿,中国在经历自鸦片战争起的百年屈辱史之后,经济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只有2399亿。1973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到160592亿,中国增长到7400亿,虽然也在努力赶,但是差距依然被拉大。2001年,世界经济规模为37.15万亿,中国为4.57万亿,开始迎头赶上。2015年,世界经济规模大概为57.95万亿,中国达到11.46万亿,约占当年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所以,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高速增长能不能维系下去?

再看另外一个研究,也就是现任北京市长、前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爱讲的生態足迹研究。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在时间上用绿线和红线来表明一对关系,绿线表示世界上每年能够提供给人类消耗的资源量,即资源供给,红线代表世界上人类每年所消耗掉的资源量,即资源消费。在图1中,这两根线在20世纪70年代相交并开始进入红色区域,这个红色区域叫做生态赤字。到了2008年,需要1.5个地球的资源才够人类消耗,中国自然资源消耗率更高。这个研究指出,2008年如果地球上都是中国人的话,大概需要2.5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养活中国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地球已经不能再承受这么迅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增长。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系统只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只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部分。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看到的世界是自然资源无穷无尽,我们把它叫作“空的世界”,也就是生态系统空间很大,经济系统可以不断扩张和膨胀。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人们发现“空的世界”消失了,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满的世界”,也就是人类经济系统已经撑满了生态系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我们看看2015年中国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具体数据。在能源上,2015年中国消耗43亿吨标准煤(人均3.1吨),占世界能源消耗的22.9%,其中煤炭27.5亿吨(人均2吨),占了世界的50%。粗钢方面,2015年中国消耗7亿吨(人均0.5吨),占世界的43.3%。水泥上,2015年中国消耗了23.4亿吨(人均1.7吨),占世界的53.2%。氧化铝方面,消耗了0.63亿吨(人均46公斤),占世界56.8%。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上,二氧化碳,2015年中国排放了91.54亿吨(人均6.7吨),占当年世界的2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两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分别为1859万吨、1851万吨,占世界的35.5%和20.4%,人均排放14公斤。在表征水污染的两个重要指标上,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为2224万吨,氨氮为230万吨,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给经济系统提供了大量自然资源,经济系统将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生态系统。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自然资源消耗数量增长与废弃物排放数量增长来维系的,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时的经济增长”。怎么改变这个状况?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中央反复强调经济发展要提质增效。十三五规划强调,注重提高经济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什么?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在绿色发展的模式下,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所消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总量可以不增长,排放到生态系统的废弃物总量也可以不增长。

实现绿色发展有很多方式,比如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核心是要提升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我们以往注重提升物质资本的质量和效益,现在更要提升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这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经常问: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观点。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因为空气污染导致过早死亡的人口已经达到800万,空气污染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第一大死因,大家还发现跟健康和寿命最相关的已经不是自己个人的努力,而是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自然资本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平分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公平分配自然资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也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理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在一篇重要论文中说,经济增长可以自动解决分配问题。换成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话就是,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会有蛋糕吃。罗伯特·卢卡斯的话是针对美国讲的,那么美国是不是通过经济增长自动解决了分配问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警告,“美国正在进入财富和权力世袭的贵族制度中”,贫富差距惊人。虽然二战后美国经济增长非常快,但是美国整体财富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到2010年,美国万分之一的富人占了美国财富的4.48%,而美国90%的人只占了美国财富的50%。二战后的经济增长没有自动解决美国的收入分配,相反使分配情况恶化。再看世界的情况。2016年1月,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最富有的62人所拥有的总资产高达1.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36亿最贫困人口的财富总和。再来看中国的情况。中国各个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也非常不平衡,2015年,广东的GDP相当于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国家俄罗斯(GDP世界排名第13位),但西藏的GDP只相当于尼泊尔。有人开玩笑说,西藏再怎么干,也干不过东部的一个镇,比如2015年广东顺德桂荣镇工业深加工产值超过1000亿元,超过了西藏。人均GDP最低的省份甘肃,其水平仅相当于非洲的安哥拉(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03位)。基尼系数是评判一个国家财富收入分配公平情况的指标,国际上认为,基尼系数高于0.4,就进入了财富分配不公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6以上高位,超过国际警戒线,且在2009年一度达到0.49。根据北京大学对中国家庭财富分配情况的研究,中国最富的1%的人占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财富,最穷的、25%的人只占有中国财富的1%。可见中国财富分配差距也是很大的。

我们有大量的自然资本还没有进入到我国财富分配中,下一个阶段如何公平地分配好自然资本,是关系到如何缩小老百姓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下一阶段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合理公平分配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不仅在穷人和富人之间要合理公平分配,在穷国和富国之间也要合理公平分配。著名学者劳伦斯·萨默斯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副行长时说:“通过国际贸易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合理的。”让我们看看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我们经常讲有“官二代”“富二代”,萨默斯是典型的“经济学家二代”。他的叔叔保罗·萨缪尔森和舅舅肯尼斯·阿罗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父母也都是大学经济学教授。1983年,28岁的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美国当个教授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薩默斯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1993年在克林顿政府担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主管美国的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至2001年又在克林顿政府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2001年小布什当政,他离开财政部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校长。2008年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首席经济顾问,为奥巴马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奥巴马竞选成功后,聘请他担任了美国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操刀制定了美国应对金融危机和之后走出金融危机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本来奥巴马在第二任期想让他当美联储主席,因为得罪过很多人,他没当上,但他依然是美国智库的重要人物。中央党校经常跟美国合作召开中美智库论坛,其中必请的一个人就是萨默斯。依照萨默斯的这种观点,这几十年来有多少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到了中国?数据表明,2010年从美国通过贸易转移到中国的二氧化碳有6.7亿吨,从欧盟转移到中国的有5.7亿吨,占中国当年排放量的15%。再举一个例证,从日本运送到中国的大量集装箱装的是什么?是日本的废电子元器件、废纸、废钢、废玻璃。日本在2000年之后实行环境立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他们的根本原则就是把垃圾放到处理成本最低的国家去处理,也就是中国。不仅仅是日本,全世界有大量垃圾都运到了中国,据国外统计,中国每年要处理掉世界56%的垃圾。所以,今年国家环保部专门向WTO严正声明,中国将不再进口国外高污染高危害垃圾。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体系,实现国与国之间自然资本的公平分配。

除了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自然资本要公平分配,对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本公平分配也很重要。每年的“双十一”,中国网购都能突破世界纪录,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是买买买,大家都购买了大量东西。现在,全世界消费主义盛行,用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话讲就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要恣意消耗自然资源。其实,我们要和子孙后代之间建立合理的自然资源分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平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

因此,公平分配自然资本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穷人和富人的关系。人太穷了,没办法,就要破坏一点生态环境;但是,人过于富裕也会浪费自然资源。所以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共同富裕。第二,要处理好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的关系。穷国和富国之间存在自然资本分配不公平的情况,对于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其实也存在这个情况。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也很重要。之前我在县委书记班讲课的时候,有个县委书记给我讲了一个案例。10年前,他当环保局长的时候关停了一个污染企业,过了几年,这个污染企业老板又来找他。老板说:“你把我的厂关了,我现在跑到上游安徽省去了。我现在产能更大,污染更严重,我在上游,对下游危害更大。”这个县委书记只能苦笑,因为环保是属地管理,他对那个老板一点也没办法。这样又过了几年,这个污染企业老板又来找这个县委书记:“哎呀,不行啊。现在安徽也搞环保,把我的企业也关了,我怎么办?我跑新疆去了,我通了一根几千米长的管子,把污染物排到沙漠中去,查都查不到。”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国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本分配也存在着不公平。当然,我们最近在搞中央环保督察,环保力度越来越大,正在查处一大批这种污染转移案件。第三,要处理好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美国阿拉斯加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该州盛产石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和特朗普总统会见的时候,中美签订了大量的能源合同,其中包括中国从阿拉斯加州进口石油。阿拉斯加州开采石油,每年都要把一部分石油收益留下来存为信托基金,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本。他们的考虑是:石油开采完就没了,子孙后代怎么办?我们也一直强调,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净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改善区域之间的污染转移问题;还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对穷困人口、贫困地区,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使他们的自然资本在市场上得到变现和大量增值,这也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有效配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我们要实现自然资本的有效配置,就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包括竞争性和排他性两方面。什么叫竞争性?就是这个资源你用了,别人不能用。什么叫排他性?就是指这个资源如果归你所有,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别人就不能使用。比如自行车,你骑了这辆自行车,别人就没法骑它了,你占有了这个资源,这就是资源的竞争性。如果自行车是你买下来的,归你所有,你买一把锁把车锁起来,只要社会治安良好,别人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不能骑走它,这就是资源的排他性;而你买的这把自行车锁,代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产权。但是大量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权不明晰,这些资源的排他性还不明确。

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产、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这说明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都是属于全民共有或集体所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建国近70年来,只有矿产资源的产权大致是明确的,其他大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产权是不明确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起,党中央一直强调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这一点,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我国将怎样具体来管理和有效配置自然资本呢?自然资本根据稀缺性的不同,可以分为资源性产品、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可再生生物资源、废弃物吸收能力这几大类。下面我结合十九大报告,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第一,资源性产品。

资源性产品是指这类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一代人用完了,下一代人就没有了。资源性产品包括水、土地、矿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等。大家可能会纳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怎么属于资源性产品?因为现在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量的水是深层地下水,这些水是不可再生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用的大量的深层地下水,其实和石油、天然气、煤炭类似,是在较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对于我们短期的人类来说,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水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跟安全相关的重要产品,它的稀缺性越来越大。美国情报委员会曾经有报告,水安全问题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十年很多国家政权颠覆的一个重要方面,控制水资源,就可以控制某些国家国计民生命脉。有纪录片报道,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原来有很多毒贩,随着近几年该国水危机越来越严重,毒贩纷纷转行贩水,因为贩水的利润比贩毒还要高,足见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稀缺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人均使用量和世界水平差不多。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占有量更少,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而人均使用量也和世界水平差不多。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有效配置这些资源性产品。

这些资源性产品是稀缺的,有竞争性也有排他性。它们有稀缺性,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定价,这也是我们现在已经在做的事情。但是在大量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是会产生环境污染的,比如开煤矿会对周边产生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经济学叫做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就需要政府给一个合理定价,把它们加到总的产品价格中。我们还要考虑到这些资源用完了,子孙后代就没了,就要界定后代的产权,政府要给后代定一个价钱,就像美国阿拉斯加州把一部分石油开采的收益留给下一代人一样。只有把资源稀缺市场定价、外部性政府定价和后代产权政府定价三部分价格加起来,才是资源性产品配置的真正合理价格。相关改革工作我们现在一直在做,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合理反映资源性产品总体价格,用价格方式推动全社会全面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第二,可再生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像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等。它的特点是没有竞争性,没有排他性,比如太阳能,并不是我占了别人就不能用了,所以在市场上是没有办法配置的,因为它们的资源价格是零。但是,使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也需要花成本,比如建风力电站,买风电机组需要花钱,占用土地需要花钱,运行维护也都是有成本的。再生资源的价格就是它的利用成本。现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价格还比较高,跟使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有价格差距,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合理补贴,让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降下来一点,达到合理的社会接收程度,让可再生能源能够得到更好推广。

发达国家对于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能源高度重视。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 新能源 + 互联网”。在德国农村,很多人家屋顶都铺设了光伏板,通过光伏发电,很多地方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输送到电网上去。奥巴马任美国总统时说:“不能坐等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追赶上美国。”对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发起打击。于是,前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在欧洲和美国遭遇“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的双重打压,大量光伏企业倒闭。当然,我国光伏企业自身也有问题,但是也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原来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原材料从国外进口,生产出来的大量光伏产品出口国外。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光伏发电设备市场已经进入了饱和阶段。它们发现,如果不打击中国光伏产业,中国自身就会大量使用这些光伏设备。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打击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这就是它们的一个大战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要壮大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原来我们经常讲的是能源的转型、升级,而这里讲的是革命。革命就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变化、转变。

第三,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优美的风景,等等。生态产品也是没有竞争性、排他性的,所以没有价格,需要政府合理的货币化估值来确定它们的价格。

举几个例子。浙江湖州有个莫干山,山高两三百米,相比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的风景名胜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2010年前后,有个南非小伙子在当地山脚下承包了一块地,建了一些小宾馆,像我们很多地方搞的农家乐。但是,这是外国小伙子弄的,所以当地人叫“洋家乐”,他叫作“裸心谷”。那里盖了几个小木屋,里面陈设简单,就一张木床、几个木头桌子,最有特色的是在屋顶上做了一个大浴缸,你可以在里面一边泡澡一边看外面风景,但是外面人看不到你。就这么一间房间,即使你提前三到五个月,花三到五千块钱,也还不一定能够租得到。据当地政府介绍,就这么一张床,一年给当地政府提供的税收是十万,即一天一张床的税收是三百块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生态产品的合理定价和大量增值。这几年浙江省大量治理养猪产业。浙江桐庐有人发现猪圈还是挺有特色的,就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在很原始的猪圈里,直接放上几张桌子,把猪圈改成咖啡厅。现在这种猪圈咖啡厅生意非常火爆,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可见很多生态环境经过改造之后都可以增值,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对它们进行估值。我们去湖北调研,一个工艺大师把毛竹做成工艺品,刻上他们工作室的章,一个工艺品可以卖两千多块钱。现在大家都很关心雾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于是很多地方开始售卖当地的新鲜空气,比如浙江临安。

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生态产品都可以有效增值,成为商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四,可再生生物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森林和野生動物。约一万年前,地球森林面积是62亿公顷,覆盖了一半的陆地面积。现在地球森林面积缩减到28亿公顷,而且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1450万公顷。如果持续下去,190年后,整个地球就会成为不毛之地。工业革命之后,有大量的物种灭绝了,这种速度比正常速率高1000倍。由于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主要受自然增长规律的制约,所以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通过合理调控资源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在市场和政府的框架下,要运用可再生资源的竞争性和潜在排他性,由政府确定产权,由市场形成价格。

这个工作我们政府也正在做,比如大量确定林业产权。习近平总书记原来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上山,林权也要确权。现在这些都做到了。在林权确权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进建立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我们现在对林业的生态补偿还比较少,一亩地才几十块钱,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点收益太少了,因为砍一棵树所挣的钱多多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最关键的工作是建立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注意运用市场化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虽然各个国家出台了很多方法,但野生动物有市场需求,很难从根本上制止这种买卖。但是很多地方野生动物保护得很好,出现了野生动物增多的情况。在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合理的量。比如新疆和西藏保护野生动物不错,某些野生动物多了之后,开始超过生态系统容量,野生动物找不到吃的了,就去侵扰当地村庄。政府也要控制它们的量,但是政府要派人去打死这些野生动物成本很高,这就可以引入市场化的机制。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电影《荒野猎人》就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美国北部密歇根州贴近加拿大,当地有很多猎人,他们世世代代以打猎为生,打死一头黑熊就能证明自己具有作为猎人的最大能力。所以当地黑熊越来越少,政府开始保护黑熊,但还是有很多的黑熊偷猎者,而政府抓偷猎者需要花很大成本,面临很大矛盾。于是政府把这些猎人叫来,把政府每年要打死的黑熊数量公布出来,作为狩猎权拍卖给这些猎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赢”的局面:第一,政府不再需要花钱雇人去打黑熊了,可以由获得狩猎权的人去打;第二,政府也不用去抓偷猎的猎人了,这些猎人可以合法地去捕猎黑熊;第三,通过拍卖,猎人掏钱购买狩猎权,政府财政就有更多的钱用以保护黑熊。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第五,废弃物吸收能力。

大自然有自我净化能力,生态环境有废弃物吸收能力,但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很多人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河流很干净,倒点垃圾、脏水,它可以自我净化。但是后来污染物排放多了,超过大自然自我净化能力,小河就脏了、臭了。因此大自然环境容量是有竞争性和潜在排他性的,你排多了,别人就多排不了甚至排不了。因此应该由政府确定排污的产权。现在各地已经开展了很多这方面工作。有的地方做的是排污权,还有的地方试点了碳排放权,如从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以及广东、湖北七地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这些地方试点中,建立了相应的交易市场,以确定相应废弃物吸收能力的配置价格。

下面我们看看废弃物吸收能力配置价格的具体流程,即摸家底、定产权、找大户、分配额、做交易。摸家底,就是要搞明白当地到底能够排放多少污染物,当地还有多少可排放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家底摸清楚了,确定了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规模,就可以把它划分成一块一块的产权。这里一般有一个方法,叫做“找大户”,就是找排放的大户,将排放权分配给他们。当然大家肯定要问:为什么他们排污多还要分配给他们?第一,他们首先要做到达标排放;第二,我们现在分配给每个老百姓也可以,但是这样做成本很高,所以一般分配给大的排污企业。当然,最合理的做法是把排污权拍卖给这些大企业,哪个企业出价高,就把这个排放权分配给它。由于我们现在刚刚推进这项工作,为了简单易行,有些排放权还是可以免费分配下去,或者以较低价格分配下去。排放权分配下去之后就可以做交易。做交易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减排成本不一样,减排成本比较高的企业就会把它的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比较低的企业,从而双方都能通过这个交易受益。这样就形成了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政府也满意。因此,市场可以使各方都获益,政府要完善制度规则,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市场机制。

2017年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我们看看有关碳排放权交易数据。第一组数据:36亿欧元和216亿人民币。2013年欧盟碳排放权拍卖体系拍卖总收入为36亿欧元,我国政府所收企业排污费总收入为216亿人民币。2013年36亿欧元相当于300多亿人民币。欧盟利用市场机制,仅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上的收入就超过了我们所有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收入,这证明市场手段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好很多。第二组数据:13亿人民币和500亿美元。2015年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以及湖北、广东七地碳排放权交易总额为13亿人民币,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额则达到500亿美元。第三组数据:600亿-4000亿人民币和1000亿人民币。据国家发改委评估,如果全国铺开建立碳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达到600亿到4000亿人民币的规模,虽然与世界碳市场规模有差距,但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2016年前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在两会答记者问,有记者问我国环保每年需要新增多少投资。陈部长回答说需要1000亿人民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在全国推广之后,一年所实现收入就完全可以弥补全国每年新增环保投入。

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绿色金融。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们现在逐步建立的绿色金融机制。201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国务院六部委选了几个地方做绿色金融试点,每个试点都把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做成金融产品,将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什么时候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真正深入到老百姓心中?就要看老百姓腰包里放入的是不是很多的绿色金融产品,是不是通过自然资本的增值,使每个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使每个老百姓获得切切实实的收益。这个时候,国家不用做任何宣传,每个老百姓就会树立起非常完善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德国农村区域现在成为了全世界最富裕的第二大区域,仅次于英国伦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了农村自然资本的大量增值。我们也有这个重要想法。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备設施、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都可以进行市场交易。这样就可以使农村更加富裕起来,更好地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当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像德国那样做到乡村比城市更美好。

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无论是个人做事,还是政府执政、企业管理,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詹灿辉 富裕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之下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以及自然遗迹进行保护的区域。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约,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对于生态平衡和稀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认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加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寻求环境保护的各种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四川省地区的环境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生态环境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处在四川省的凉山州东南部地区的金阳县,地理位置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百草坡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对野生动植物类型进行保护的区域,在不断发展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百草坡地区的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也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就解决的方法提出建议。

“四川省省级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北部主峰狮子山海拔最高达4076.5米,最低处金阳河与尼依达河交汇处海拔1350米。百草坡这一个区域内,有着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的气候、海拔和温度等。整个区域之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十分充足。据统计,在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域之内树木有300多种,草本植物有800多种,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等都有200~300多种,因此更需要引起重视,不断提高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

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在当下受到高度重视,对于百草坡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四川省地方政府和相关工部门的努力,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持以及该区域内生态的平衡发展等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低下

四川省金阳县属于我国发展较慢的地区,在发展中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当中资金等投入明显不足。使得保护区内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也无法去吸引和利用更多专业性的人才,一些在职的工作人员对于树木、物种和动物保护的常识严重缺乏,导致在管理当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1.2自然保护区内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金阳县属于一个不发达的县,当地的人们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等都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金阳县地区人们经济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获得的,因此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使得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难以进行,该地区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3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缺乏

自然资源保护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更大的积极性。人们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观念意识认识不足,也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在这当中存在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于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缺乏主人翁意识以及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2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

2.1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宣传和教育

对于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条件,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利用政府职能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使人们认识到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

2.2投入充足的资金,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中也应该积极地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病虫害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进行遏制和防范。

2.3重视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各种破坏植被、杀害野生动物等的行为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罚,完善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1998年设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强对于恶意或者非法破坏森林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在保护区内乱砍滥伐、采矿、打猎或者挖药等行为。

3结语

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存在着的诸多问题,需要四川省政府的强制力和感染力,需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热心,需要当地群众足够的重视,共同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彭贵平.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系统园分类系统的选择与植物配置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

[2]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2007,(02).

作者简介:杨拉里,大专学历,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

上一篇:财务战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直接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