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范文

2023-09-20

环境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宗旨,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速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认真分析课程现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生物学》是从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之初开始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共2学分,32学时,该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提供了必需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学生能否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开展毕业课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该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广,需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根基。同时,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所以,怎样在新进展与经典原理方法间进行选择、使学生既有效地学到基础知识,又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每一个环境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对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范围不断外延、扩大,并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因此,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国内知名院校通用的几本教材进行比较,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孔繁翔主编的《环境生物学》作为授课教材,同时以王建龙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和岳莉然的《环境生物学教程》作为参考教材。《环境生物学》教材包括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两大部分,较好地体现了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内涵,知识性强,概念严谨,结构紧凑,适合作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使用。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教材内容与环境专业其他课程的授课内容出现了重叠现象,如与环境毒理学中“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及其评价”,与环境化学中“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与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同其他课程的老师一起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制定和分配,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淡化,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可做复习或自学,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尽可能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环境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孕育和形成,再好的教材也无法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传授环境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入课堂,从而做到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讲解生物修复内容时,介绍陈同斌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湖南、广西建立植物修复基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讲解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时,介绍“让能吃油的细菌变成海洋环保卫士”的报道;在讲解细胞工程时,引入欧洲科学家开发基于抗体的污水处理技术的案例;讲解生态工程内容时,引入成都、深圳等地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成功案例;讲解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时,引入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等等。通过结合科技前沿,并将其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贯穿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多年来的传统教学习惯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生物学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进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设疑、释疑,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启发式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契机,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例如,在介紹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后,提出问题:基因工程技术是否可应用于农业和环境领域?如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进行环境监测?转基因植物在植物修复中的大规模应用会产生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提出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迅速地投入到答案的思考当中。此时教师抓住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2.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探讨过程中,达到双方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课堂讨论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也是师生间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每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再上课时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学生自主回答,其他同学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课后也会主动进行复习。作业反馈法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教师适当布置作业、批阅作业,是对原有的师生互动效果最有效的检验办法。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是简单地给个分数,而是要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适度的鼓励化评价。如用欣赏性的话语指出优点,用鼓励化的语言提出作业中的不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发放作业时,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帮助学生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如每次课后和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交流,建立公共邮箱,利用网络身份平等性消除潜在的交流障碍,解答学生的疑问,听取学生的意见,架设起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桥梁。通过在校园教务网络平台学生对教师教学各方面情况的评价,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反映情况,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随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环境生物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抽象概念较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将环境生物学专业知识直观地表达给学生,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直观,可将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表达,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和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资源,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如在讲解大气污染植物监测内容时,结合十几种植物叶片受害图片介绍不同指示植物的受害特征;介绍水污染的浮游生物检测法时,将几十种浮游动物及藻类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废水的生物处理流程等内容用语言不易描述时,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滤池处理的Flash动态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而“水俣病”受害者的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思维上的震撼,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性。

三、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拓展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由于实验条件及场所等的限制,尚未开设环境生物学实验课,这势必会对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争取早日完善实验条件,开展实验教学是专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思想、方法、技术及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例如,在讲解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一节时,辅以笔者主持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白腐真菌对氯代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降解性能”为例,介绍微生物对有机氯农药的降解转化机理、实验过程及获得的成果;在讲解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时,以笔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强化白腐真菌修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研究”为例,介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果。课堂授课中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对于一些求知欲强的学生,可继续诱发其继续钻研的精神,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实验条件,支持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比如,鼓励和引导大二、大三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积极申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课题组,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撰写科研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可充分利用强大的本科生人力资源优势,将教学转化为科研的一部分,凸现实践教学的成果,完善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衔接与融合。2.教学和校外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参加校外实习也是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重视与当地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已经先后同市内外多个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教学课堂,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地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校外实习主要集中在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化及湿地生态环境考察等几个方面。学生学习完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原理后,到文昌污水处理厂、磨盘山净水厂及双琦环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参观实习,通过教师及工程师的专业讲解,结合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对所学理论及工程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实习结束后要求提交一份实习报告,进一步加深对实习内容的认知程度,为今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以往环境生物学考试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方式,以教材内容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硬背书本知识就可以及格甚至取得高分,不利于考察学生对科技前沿知识的掌握,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必须对这种一次考试定全局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改革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课堂成绩占25%,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5%,期末考试占50%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力度,降低了期末總结性考试所占的比重。课堂成绩主要根据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及作业完成情况而定。比如,要求学生结合授课内容,就环境生物学的某一前沿热点为主题,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按照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作业,并将作业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讲座或交流汇报。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带动部分缺少自主性学习的学生,要求学生以3~5人为一组完成作业,作业成绩按照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综合评定。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论文作业能在学术期刊发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鼓励。此外,在授课中期安排1~2次阶段性考试,出题量不应太大,主要考核已授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使学生更加重视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改变学生平时“松”期末“紧”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期末考试试卷设计上也要针对实际教学进行改革,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大考试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增加主观性和分析型试题,减少纯记忆性的客观试题的比重,培养学生利用平时学习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结语经过对2010和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对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学习本课程后,对环境生物学的认识不再盲目,真正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所在;激发了学生在该领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践创新性、团队协作性明显得到提高。另外,教师通过不断发现、解决教改过程中的新问题,促进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今后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能够进一步提高环境生物学的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芸,杨菁,田海宁,何桂芳.《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98-100.

[2]魏素珍.环境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76-77,89.

[3]马美萍,葛利云,赵长荣,连国军.提高环境生物学教学质量探讨.2009,(10):166-167.

环境专业范文第2篇

读一个“环境科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我于02年考入北京某211重点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06年毕业后就转行去了媒体,07年跳槽到一家外企做市场推广类的工作,和环境科学暂时没有交集,不过,还是有很多同学朋友还是坚持在这个行业发展。且来说说我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以及同学毕业后的发展情况。

"环境科学"大学四年都学什么

“环境科学”是理科,对应有“环境工程”的工科,“环境科学”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偏研究类。

大一大二主要是通识教育,学习重点主要是理科基础的课程,为大三大四专业做准备,除了全校必修的政治、艺术、计算机等课程外,需要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四大化学(有机、无机、生物、物理)、植物学、生态学、大气学等,还有相关的技能课程,比如机械制图,主要以课堂授课和实验室实验为主。大三大四开始学习专业类课程,比如污水处理、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开始加入工厂参观、小组作业等环节。

“环境工程”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应该差不多,但是会有更多工科方面的课程,清华环境工程系的MM告诉我,她们有很多制图的课程,因为他们的专业是从给排水专业发展过来的,要学很多工程制图。

“环境科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目前国内的就业单位,分为公职(公务员、教师)和企业用工。企业内的岗位主要分为(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行政、财务、法律等岗位),所以,有一些专业,是通用型专业,比如市场营销、财会、法律、行政管理等,到那个企业都可以。

而其他的非通用型的专业,则需要选择相应的行业就业。比如学医药的,可以去医药行业的不同岗位(比如去医疗机构做市场推广、做销售、做研发等等),学环境的,当然也是去环境类企业的不同岗位。

而中国的环境类的企业比较少,除了政府的环保部门,大学的环境研究室,可以选择的单位就比如污水处理厂、环保类的公益组织,国外有一些环境类的咨询公司。或其他行业中,需要和环保企业打交道的岗位。具体来说,我认识的同学和朋友,基本上去了以下几个方向:

完全改行

a,我自己,大学的时候喜欢做环保社团,以前也有一些宣传策划的能力,毕业后先去了一家报社,主要做报社的活动组织策划,然后跳槽去了一家专业的推广公司。因为这样的行业入门门槛比较低,看重的是个人素质,比如文字和沟通能力,所以不介意专业。

b,大学同班,男生,刚毕业就给一个做地理信息系统的公司做程序员,后来跳槽,现在新浪微博做程序员。他大学时就喜欢做研究,编程也学得很好,就业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和专业背景也没有太多关系。 c,大学室友,女生,毕业后去读了北师大“环境科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市场调查的公司。她说,主要是研究生时做调研和统计的经历,对就业有帮助。

d,社团朋友,复旦大学,女生,毕业后去了麦肯锡上海,做化学类的客户,现在在一家投行。她也是靠化学方面的基础,加上出色的个人素质被麦肯锡录取的。

e,社团朋友,同济大学,女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建筑类的杂志,经常出国,后来跳槽,追寻自己的建筑梦想。

继续读书

f,大学室友,女生,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的研究生,现在去了美国读博士。其实她也是完全凭自己在专业学科方面的实力考进去的,还自学了很多清华要求的课程,比如《量子力学》什么的,很厉害,不过研究生也属于转行了。

g,大学室友,女生,毕业后直接保送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貌似现在转博士了。

h,大学同班,男生,毕业1年后去了北大读环境科学的博士,尚未毕业。

i,大学同班,男生,毕业后去了加拿大读环境心理学的博士,貌似尚未毕业。

g,社团朋友,清华环境工程的,男生,毕业去了美国读大气科学的博士,貌似尚未毕业。

研究所

k,大学同班,女生,毕业后考上了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貌似现在留院工作了。

NGO

l,大学同班,女生,毕业后保送人大读生态学研究生,大学时就在社团非常活跃,读研究生也活跃在NGO,读书时就去过好多国家,包括南极。毕业后继续活跃在各大NGO,经常出国开会。

m,社团朋友,清华环境工程系的,女生,研究生毕业后去了美国能源基金会,主要做项目的审批,她在研究生时也去过法国实习过一段时间。

n,社团朋友,上海交大环境工程系的,男生,毕业后去了中科院生态研究所读研,后来去了斯伦贝谢,然后又在一家NGO做气候变化类的工作,现在马上要去美国继续读书了。

环保类企业

o,大学室友,女生,毕业后去了一家水务公司,具体什么岗位,我也不是很清楚了。

p,大学师兄,男生,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做废弃物处理的公司,后来去了《中国环境报》。他在学校就是文学社的,文笔超级好。

q,社团朋友,清华环境工程系的,女生,毕业后去了耶鲁大学读环境管理的研究生,后来毕业后就在美国做环境咨询了。

总结

所以,环境类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一样,是比较理想化的专业。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这个专业在中国有点太超前了,市场需求有限,本科四年教的东西也和市场结合不够紧密。所以,真的有志于从事环保事业的人,要做好读研读博的打算。

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学这个可以帮助改善国内的环境现状,不过毕业后发现,如果改变中国的环境现状,从技术和科研的角度是很单薄的,更多的还是要靠政府的自我约束。所以,有志于从事环保事业的人,要做好和政府博弈的准备。

很多人毕业后转行了,但还是对环保有感情,而且真的希望能为环保做点什么。所以,当这个行业需要发展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力量来推动的。

环境专业范文第3篇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的“金课”建设,对环境工程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针对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从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研究方法、“金课”建设的目标、“金课”建设的难点问题和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应对策略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全力打造混合式“金课”,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环境工程;金课;实现策略

0      引    言

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就如何“打好全面振兴我国本科教育的攻坚战”,提出了2019年要建设3 000门“金课”的计划。会议提出“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并指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金课”的三大特点。建设高等教育“金课”,培养一流人才,是重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生态[1]。李向东教授和他的课程团队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式。同时,围绕重新设计的课程,深度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地以天文知识为依托,润物无声地传递了价值理念,实现了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目标的有机融合。就“金课”建设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紧密的那一“点”。正是这一“点”,给予了大学生德、识、能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也正是这一“点”,赋予了“金课”最大的创新性和挑战度,带来了“金课”及内容的高阶性[2]。很多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构建“在线视频+课程论坛+微信公众号+直播讲座”的新媒体融合应用模式,促使学生围绕慕课拓展学习,线下实体课堂采用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力推课堂演讲、案例展示和分析等,提高了混合式学习成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课程在慕课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慕课堂”教学小程序,通过课堂小测试,检验大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得出学习过程评价和个性化教学方案,辅以课前的慕课自学和在线自测,形成了一个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完整“三段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课程极具“积累性”,无论争议多么激烈,都不是两种力量非此即彼的较量,而在每次博弈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3]。这样“循环上升”的变革规律使课程完成了三个重要的逻辑转向,这些转向对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金课”建设提供了理论导向。

1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9月,教育部再次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的标准可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以“两性一度”为标准的“金课”有力地突破了国外MOOC、SPOC、微课的课程意识形态,是新工科背景下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课”[4]。淘汰“水课”,进行课程改革,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无疑对构建新时代、新工科环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金课”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不仅适用于“双万”课程,更应成为大学所有高质量课程的标准。校校有“金课”,师师有“金课”,生生学“金课”,将会成为每个学校在“金课”建设过程中永恒的目标[5]。开展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从新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工作岗位需求,并充分结合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金课”建设思路、手段和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能为新时代、新工科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为高校其他专业“金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注入新的动力。

(3)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两性一度”的高标准高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需要侧重思考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特色,提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金课”建设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对进一步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契合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研究方法

通过归类分析法,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法,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选取环境工程专业代表性核心课程进行“两性一度”标准全面建设,总结课程建设实践经验,并结合理论分析,归纳总结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方法。

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方案;将持续的课程建设应用到实际教学和改革中去,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实证研究,用客观的结论指导“金课”建设持续完善[5]。科学合理制订环境工程核心课程中每个专题设计题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实行导师引领、集体备课、集体建课,规范授课内容;组织授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实践活动,教师全员、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培养大学生课程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拓展路径;将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商合作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

3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目标

(1)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高校教师通过线上课程信息分享,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并反馈,教师再将反馈信息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教师从课堂上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人,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的主动者。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案例设计、讨论及汇报模式的“金课”。理论结合案例的生动课堂讲解,细分为“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满足“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如将“环境工程设计”课程的两个环境工程专业80余名学生,分成多个4-5人组成工作小组,通过课上所学知识,课下查阅资料,利用课下时间对教师给出的“三效降膜蒸发装置设计”“生活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设计”等设备设施案例进行工艺设计。要求每个小组需经过提出设计方案、小组论证方案、分析各组成部分的优缺点、提出方案改进思路和措施,并通过计算验证最后方案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在分小班组织的案例设计课上,各小组代表通过PPT和相应讲解展示所在组的设计作品。这种方式给了学生思考、表达意见的空间,强化了可供学生自己应用综合知识的环节,学生能在经过自己较充分的思考后再听取别人的设计和想法,比较各组所长,相互促进。

(3)加强与其他专业知识耦合,提升环境工程新工科内涵的“金课”。现代环境工程问题,需不同学科协同合作来解决。需要化工、安全、给水排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支撑,此时,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工程+智能”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属性”,以积极应对新工科对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需求。

(4)融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金课”。探索以授课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入学生为主导的授课模式,结合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实体模型和现场调研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度。

4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难点问题

(1)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个层面教育主体的更新。在“金课”建设过程中,聘请环保相关单位有实践经历的高级工程师走进课堂,课程设计模拟甲方布置设计任务、进行现场调查、方案研讨和设计方案审核等,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中方案设计的整个流程。

(2)探索“线上+线下+实践”三种教学方法的耦合模式。探索线上学习专业理论,培养专业修养,线下辅导课程设计,强化理论体系的灵活应用,实际案例参观增加感性。依据环境工程设计需要掌握的理论体系,包括书本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环节,具有广博性、跨学科和不断更新的特点,耦合线上、线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提升教学层次,鼓励学生自己到现实生活中实际调研、收集优秀案例和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和教师共同建课。

(3)构建“知识+技能+创新”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设计原理、相关技术、设计规范、人文社科等知识体系,增加艺术修养、品质修养和创意修养的课程内容:精选设计题目,提升大学生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设计方案的创新性、逻辑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精神、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辨识判断能力和克服挫折的意志力等综合技能。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前沿知识以线上自学形式推送给学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竞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理论知识应用形式,强化大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6]。

(4)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探索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项目化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深度融合,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课程效果评价等对环境工程类课程进行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

(5)探索以“金课”建设为契机,强化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模式。借助“金课”建设为契机,打造集群性的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青年教师“以老带新”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大团队、领军人物和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5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应对策略

(1)转变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大学生的“学”,构筑以学生、学习和学绩的“三学中心”融合模式,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切实重视大学课堂教育教学的五重境界(Silence-Answer-Dialogue-Critical-Debate) ,在 Silence 的课堂上的大学生是按部就班和被迫接受知识的无所用心者,而在 Critical 或者 Debate 的课堂上的学习者,完全转变为独持异议、敢于批评、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敢于活跃的时代新人。

(2)构思好课堂教学内容,体现知识传授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尊重大学生的专业层次和创新创业能力,使所构思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遵循“接收-质疑-反思-体验-内化”的动态认知。同时,在资源共享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完善和充实教育教学内容,紧跟学科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理念和新成果,着眼于范式教学大纲,致力于挖掘课本中的金矿并适度拓展,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探究问题,力争做到深刻、饱满、丰厚和实用。

(3)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重塑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时代和人工智能新时代,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亟待重塑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迎合新时代需求,遵循卓越拔尖人才成长规律,优化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创新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和重塑课程体系,确保“金课”的“含金量”。

(4)以“智慧+新兴教育理念+技术手段”,推进“金课”建设。高等教育领域的智慧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运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教育机器人、物联网、3D技术、体感技术和5G等技术驱动高校教育教学变革,使人工智能与高校教学相互赋能成为新时代命题。

(5)打造区域特色,构建环境工程“金课”生态体系。立足地方高校自身特色,铸就专业品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程体系。同时,对“金课”建设及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和凝练,形成地方特色高校环境工程类“金课”品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交相融合,构建高校永续发展的“金课”生态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昕.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12):293-294.

[2]史剑,张雪艳.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建设海洋科学专业“金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A3):142-143.

[3]孙芳,王凯.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6-10.

[4]薄蓉蓉,冷明祥.高校“金課”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8):141-144.

[5]肖进丽,肖方亮.新工科背景下船舶导航类课程“金课”建设探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9,2(36):59-62.

[6]谢方,罗洪镇.以“金课”建设为契机的地方工科院校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48):113-114.

环境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由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国外几大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近年,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艺术类学生的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出能适合现状社会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我们教育中要考虑最大问题。

二 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采用理论讲述教学,实践教学部分是近几年才被渐渐重视起来。而在课程上的设置的安排,一般基础专业课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大三时期基本开始进入实践状态中,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的原因,真正学习的时间较少,所有课程的安排相对起来比较紧凑。以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法”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课堂缺少一定的互动性,学习氛围不够,无法做到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而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又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创新的专业。所以“灌输法”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的。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培养装饰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促进教学,我们进入本地的装修市场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全面调研,对装饰市场有一个概念的认识,进而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1)市场调研

我们这次以访谈及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这次市场调研,从与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与问卷反馈的信息上来看,大致了解了现在滨海新区装饰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及对设计人员的基础素质要求情况。同时也了解到现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生存状况。

(2)毕业生的就业后生存情况

本院自从成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我们都在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着追踪,通过这几年的追踪观察,我们把毕业生分为以下三大类:1)在学校学习认真,学习效果好,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主动钻研学习,具有沟通能力,富有一定的亲和力。在工作单位中与同事们相处融合,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力。能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可和赏识。这部分的学生收入较高。同时就业的主动选择性大;再此之中还有一部分人,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他们普遍有着一定经济基础,但经济压力很大,很难再事业上投入更大的资金。2)在校期间学习效果较好,但沟通能力欠缺。这一部分人占毕业生的大多数。虽然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掌握较扎实,但学校的教育和职场要求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很快的调节自己状态,所以在工作初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一般的收入较低,通常这一类学生都有半年到一年的自我调整期来适应环境,补充自身不足。在这个时期之中,他们要面对着各方面的压力,生活相当艰辛。3)还有一部分学生,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再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3)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提点,针对这次调查反馈结果,在我们的教学之中,不能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应把对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创新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点上。合理安排设置好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点,把实践操作的动手训练带入到每个学年之中。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环艺设计专业每阶段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该阶段所要设定的能力任务点,从而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同时在学习期间,鼓励支持学生们到企业之中实习,把工作中的项目任务带回到学校,可以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完成。从而做到了实践联系理论,使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所有理论知识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激发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教师的相关指导,所以他们的设计思想只能依靠课本和老师平时所说的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设计的认识可能都是相似的,有时因为头脑内的设计思维过于空洞,会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缺乏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学生创新思维无法更好的得到培养。老师——这个以往单纯的站在三寸讲台的教育者角色转变成走入到学生之中的引导着角色,在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设计工作中的固定思维和常规设计手法给予一定的点拨,使其明白,设计其实是一门要充分激发自己想象力,在不偏离大众的审美需求基础下,不破坏自然和谐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天马行空的学科。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的讲述带入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在组织完成教学的过程后,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各个市场中进行考察调研、将学习总结到的知识点带回课堂,由学生们自己组织讨论,最终完成最后的作业任务,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更大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方略上,我们要突出大的课程培养方向——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性設计人才。课程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避免单一化:将平面构成色彩构立体构成成为一体,将建筑史加入其中,制作成独特的适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形式美基础——建筑史》。主要解决色彩、体、空间的关系及问题;强调空间塑造表现及色彩搭配的统一性,同时结合建筑史的讲述让学生对建筑文化及筑造结构特色有着更多的了解。

课程的重新组合和调整与课程的内容形式的变化,为高职艺术类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量加入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得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更好更快的与日后的工作接轨。

参考文献

[1] 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2005(06).

[2] 顾卫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006(22).

环境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设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通过建构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使三年级各门专业主干课程能够有机的联系,并让学生能够具备掌握各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在各门专业课程间的知识融汇和贯通,并且使他们具备了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三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服务能力,促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较快较好地达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辛艺峰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系列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

[2]冯阳.环艺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要求初探[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

[3]郝曙光.建筑系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环境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环境科学;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学基金“多胺诱导一氧化氮合成的理化与分子机理研究”(31171467)

[作者简介] 苏国兴(1962—),男,江苏江阴人,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及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和环境生态保护学研究。

一、引言

2016年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部门联合编制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提出:加强高等院校环境类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建设或选用环境保护在线开放课程[1]。为落实国家的号召,苏州大学多个专业开设了多门与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有“环境生物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导论”等。生物科学专业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开设了“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并作为专业选修课于第6学期开设,设2学分计36学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二、课程设置目的和时间

环境科学是在人们亟待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求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便能动地顺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2]。从研究内容来看,“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讲授环境污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治理技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多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具体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物理性和有毒化合物污染、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相关的控制技术[2]。而生物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从而获得较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学、植物分类学和形态解剖学、生理生化、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具理学性质。

经过几年的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基本掌握了生物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环境科学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不够,这与当今社会绿色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人才培养要求有差距。为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尤其是拓宽就业面,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中,增设环境科学类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开课时间,第6学期可能最为合适,此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普通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普通生态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且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理论,这为开设“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提供了扎实的前期知识储备和铺垫,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调整

目前,国内有多个版本的环境科学导论教材。有何康林与裴宗平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科学导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赵景联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用书;崔灵周、王传花、肖继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科学导论》等。我们选用赵景联主编的教材。该教材编写思路清晰,文字精练,观点明确,适合于非环境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教材内容编排偏重于工科技术类,为适应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考虑到知识学习的层次性和衔接性,需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增减了部分内容,突出重点,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有序过渡和掌握,具体做法为。

由于“生态学”和“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环境科学导论”教学中,我们删除该教材第2章生态学基础的教学任务;在第3章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中,加强了大气污染物入侵途径,尤其是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过程和机理教学,另外,增加了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典型病症教学内容;在第4章水体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中,增加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相互转化的内容,重点介绍与生物科学专业有关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在第5章节固体废物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中,重点介绍微生物好氧堆肥技术和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在第6章土壤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中,重点介绍微生物在农药生物转化和降解中的作用,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法;在第9章环境质量评价中,重点讲解大气和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和评价。另外,增加第10章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讲述环境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在细胞、器官和个体水平,以及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及机理。通过对教材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调整,能使该课程知识在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点间有序过渡、有机结合和无缝对接,学生普遍反映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的好评。

四、教学方法改进

在纸质和网络媒体上已有大量有关“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方法的讨论和介绍。有案例教学法[3-5]、互动教学法[6]、实践教学法[4,7]和翻转课堂教学法[8]等。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几种大家较认可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巧妙应用、有机结合。以多媒体为基本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大纲内容,适时采用上述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事前我们收集了大量与该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资料,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环境保护行为”、清华大学公开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的“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物的转化”、华中师范大学的“水体污染与健康”等。在教授有关内容前,先播放事先选择好的视频资料(5~15分钟)。这些视频切合主题,直观形象,声情并茂,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人体健康危害时,选用了华中师范大学公开课“水体污染与健康”视频,通过该视频的观看,学生可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了多氯联苯、二恶英及Hg、Pb和Cd等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过观看“大气污染与健康”视频,学生较快掌握了可吸入颗粒体如PM2.5、CO、O3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机理,以及可诱发的相应病症。通过观看“水资源与我国水污染及治理现状”视频,学生很快掌握了地球水资源分布情况、各国水资源丰缺的原因和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下我国水污染的特点和治理现状。这种结合课程内容的视频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8]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相关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师不占用课堂时间,将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向学生(2人/1周)布置授课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学校图书馆纸质、网络资源,查看相关文献,并制成8~10分钟PPT/人。在课堂上,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心得,学生根据该同学讲述的内容进行现场提问,由教师答疑解惑,并做出评价,肯定好的方面,指出不足和理解错误的地方,并给出正确答案。这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辅助、督促学习的作用外,还可培养学生课外查资料、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和交流

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多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技术性学科,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该课程的这种特质就决定了对其所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如了解各类环境污染相应的处理和处置技术,以及目前的应用现状,可加深学生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治理技术的理解,提高教學质量。常采用野外参观、见习、环保实践活动和生产调查等形式[4,7]。由于生物科学专业为非环境科学类专业,没有实习、参观经费的预算。为了落实“环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我们采用学生自主分散调查的方式。先依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游玩的机会,在一个课程学习期内,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并进行课堂交流。建议他们可对苏州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场、苏州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苏州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进行参观调查,还可对苏州大学各级各类实验室的实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从他们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和随后的课堂交流来看,学生收获满满。如一组学生对我校实验室污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我校各类各级实验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实验室污染问题,存在实验动物试验完后随便抛弃、微生物有毒菌株专人保管不严、随意处理和处置废旧药品等较为个别和严重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有些实验室有规不依的执行和管理问题。如到污水处理厂调查参观后,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正常运行的注意事项。来到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参观后,他们为垃圾填埋场宏大的建设规模、前期建设投资、垃圾的日接纳和年处理量所惊叹,加深了他们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理解。

五、考核体系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操作简单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除了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外,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由4部分构成(如图1),翻转课堂PPT制作和讲述占15%,调查报告撰写和交流占15%,平时成绩和考勤占1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多年来教学质量测评反馈结果表明,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课程评价总分都在90分以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不足方面

学生虽然知道该课程与生物科学专业密切相关,也知道学习和掌握环境科学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对巩固生物科学专业知识,尤其对就业有益,但要求所有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总有点差强人意,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总有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学,只是为了应付。另外,开课时间还有待优化,在第6学期开课可能是最合适的,但有不足,大三学生已开始忙于规划未来,多数学生会选择考研这条路,忙于考研准备,已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此外,缺少实践教学投入,尤其是对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影响较大,分散自由参观调查,一方面难以保证实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存在学生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4-06)[2021-04-05].https://www.mee.gov.cn/gkml/hbb/bwj/201604/t20160418_335307.htm.

[2]赵景联,史小妹.环境科学导论[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1-31.

[3]罗斯,雷鸣,彭亮,等.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89-190.

[4]周新萍,胡娉婷.就業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环境科学导论》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2):42-43.

[5]程慎玉,范蕊,曾惠明.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4(15):80.

[6]张媛媛,宋艳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5,17(5):115-117.

[7]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5):28-31.

[8]严磊,邹山花.基于MOOC、SPOC的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6(17):86-87+90.

Teaching Practice of Offer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SU Guo-x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and Bi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aching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

上一篇:医院国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中职期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