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范文

2023-10-11

环境检测范文第1篇

第二章《路基路面》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路基路面》科目考试大纲以公路工程现行相关规范为基础,结合试验检测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大纲对试验检测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划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通过《路基路面》科目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基层(底基层)材料试验、路基路面现场试验检测、路基路面检测新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考生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了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核监督检测部门的工程质量评分与等级评定过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评分;质量保证资料的组成。

熟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概念;工程质量检验评分方法;关键项目、规定极值的概念;分项工程质量检验内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质量等级评定。

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的使用范围;建设项目的划分;分项工程计分规定;工程质量评定等级。

2.路基土石方工程质量检查项目

了解:实测项目检查频率的规定;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基本要求。

熟悉: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实测项目;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外观鉴定。

掌握: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实测关键项目。

3.路基排水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了解:路基排水工程的一般规定;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基本要求。

熟悉: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实测项目;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 沟的外观鉴定。

掌握: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实测关键项目。了解:砌体挡土墙、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锚杆、锚定板和加筋土挡土墙、抗6m、m方i左

坡锚喷防护、锥护坡、砌石工程、导流工程、石笼防护的基本要求和外观鉴定。

了解:水泥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基本要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外zmⅨ§:;苎苎苎

人式面层、沥青表面处治面层的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和外观鉴定;路缘石、路肩基本 嚣照逆葫磁瞄瞄瞪瞪瞪争

6.沥青和沥青混合料

掌握:沥青适用性气候分区原则、分区方法。

字芸笔粘滞性含义,针入度所表示的意义,沥青山稠性的关系;通过延度指标得到的针人度指数及其针人度指数所代表的含义。

熟悉:影响沥青针人度试验的条件;针入度与沥青标号的关系,

了解:软化点所代表的沥青性质;软化点与沥青粘滞性的关系‘

掌握:软化点试验操作方法。 了解:延度所表示的沥青性质;沥青三大指标的含义。 掌握:延度试验的操作方法。 了解:引起沥青老化的因素;现行规范评价老化的方法。,。b/,

熟悉:老化的沥青三大指标的变化规律;经历老化后沥青抗老化能力评价方a;Ⅲ青S化⑥蜡含量

了解:蜡含量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操作过程。

熟悉:蜡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3)沥青技术要求

了解:沥青等级概念,技术标准涵盖的内容。

熟悉:沥青标号的划分依据,不同标号沥青适用性的大致规律。

4)其它沥青材料

了解:乳化沥青和改性沥青的定义及应用目的。

熟悉:改性沥青常用方法;SBS改性沥青的特点;乳化沥青的乳化原理。

(2)沥青混合料

1)沥青混合料基本概念

了解:沥青混合料类型的划分;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2)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①高温稳定性

了解: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含义;高温稳定性不好时沥青混合料所反映出的问题。

熟悉: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关键试验方法——车辙试验。 掌握: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方法。 ②耐久性 熟悉:评价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指标——空隙率、饱和度、残留稳定度。.③其它

了解: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抗滑性和施工和易性。

3)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熟悉: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定义,及其所表示的性能。

掌握:空隙率大小对混合料性能影响。

4)沥青混合料试验

①马歇尔试件制作方法

了解:马歇尔试件材料组成计算方法;马歇尔沥青用量大致范围确定方法。

熟悉: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表示方法;沥青含量和油石比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换算方法。

掌握:成型马歇尔试件温度控制要求,影响试件制备的关键因素;确定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拌和物用量计算方法。

②马歇尔试件密度检测

熟悉:马歇尔试件不同密度定义,常用密度检测方法;不同密度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掌握:马歇尔试件毛体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及理论密度试验操作过程。

③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熟悉:稳定度和流值所表达的含义,试验结果数据评定方法,试验影响因素的控制。掌握:稳定度试验操作过程。

④车辙试验

了解:车辙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熟悉:车辙试验操作方法、试验条件及试验结果所表示的含义。 ⑤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试验 了解:影响沥青与矿料之间粘附性的原因。 熟悉:针对不同粗细粒径矿料的两种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的评定方法,粘附等级的划分思

路。

掌握:水煮法和水浸法操作步骤。

⑥沥青含量检测试验

了解:几种常用沥青含量检测方法的原理。

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①沥青混合料组成原材料

熟悉:各组成原材料的性质要求——适宜的沥青标号选择方法、粗集料级配及其与沥青粘

附性改善方法、矿粉应用目的及其基本性能要求。

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内容

了解:设计内容——选择一个适宜的矿料类型,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不同沥青含量各个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间关系的绘图方法。

熟悉:矿料设计中的矿料调整原则和调整方法;沥青混合料设计步骤——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验证阶段;各指标随沥青含量增加对的变化规律,规律形成的原因;影响和调整各指标的思路。

掌握:最佳沥青用量OAC,和OAC:的确定方法,以及最终的OAC的确定方法。 7.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1)基层、底基层材料技术要求; 了解:水泥稳定类材料、石灰工业废渣类材料、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常见类型、级配要求:粒料类材料的石料压碎值、CBR和压实度要求。

熟悉:半刚性类材料的使用场合;石灰工业废渣类材料的石灰、粉煤灰、土等技术要求;柔性类材料的类型及其使用场合;综合稳定类材料的技术要求;水泥土、水泥稳定粒料、石灰土、石灰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土、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级配碎(砾)石、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的基本要求和实测项目。

掌握:公路路面基层、底基层材料的类型划分;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土质、压碎值、水泥等技术要求;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土质、石灰的技术要求;半刚性类混合料的强度与压实度要求。

(2)基层、底基层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

了解:水泥稳定类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一般规定、原材料试验;石灰工业废渣类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一般规定、原材料试验;石灰稳定土类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一般规定、原材料试验。熟悉: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工作内容。

掌握:水泥稳定类混合料设计步骤与要点;石灰工业废渣类混合料设计步骤与要点÷f:灰稳定土类混合料设计步骤与要点。

(3)基层、底基层材料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混合料试验的目的与频度;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测试方法;直读式测钙仪法;熟悉:混合料的试验项目及其试验方法;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测试方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石灰或水泥剂量的测定方法;EDTA滴定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所使用的试剂,试验步骤;烘干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含水量的试验目的、适用范围和试验步骤;击实试验的目的、适

用范围与类别;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试验步骤;劈裂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试验步骤;顶面法测定室内抗压回弹模量的试件制作与准备;CBR值的概念,承载比试验的目的与适用范围,试验步骤与要点。

掌握:EDTA滴定法标准曲线的准备;烘干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含水量的计算;击实 试验步骤、要点与计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的制备与养生、强度要求;劈裂试验试件的制备与养生;顶面法测定室内抗压回弹模量的试验步骤。

8.压实度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理论计算法确定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最大干密度;灌砂法的特点。

熟悉:路基土最大干密度的试验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半刚性基层材料最大干密度确定试验方法及其特点;粒料类基层材料最大干密度确定试验方法;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标准密度试验方法;现场密度试验检测方法与适用范围;灌砂法试验应注意的问题;核子密度湿度仪试验的适用范围与试验要点;钻芯法测定沥青面层密度的试验步骤与要点,并计算压实度。掌握:压实度概念;轻型与重型击实试验的异同;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标准密度取值;沥青面层混合料标准密度与具体密度测定方法;灌砂法标定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的步骤与要点;灌砂法标定量砂的单位质量的步骤;灌砂法测定现场密度的试验步骤与要点,计算密度;环刀法测定的现场密度概念,试验步骤与要点,计算密度;沥青面层施工压实度的概念;压实度评定要点与评分方法。

9.回弹弯沉测试方法

了解:弯沉值的概念。

熟悉:回弹弯沉测试方法与特点;贝克曼梁法测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测试车要求,弯沉仪组成,支点变形修正。

掌握:回弹弯沉的表征意义;贝克曼梁法测试的步骤,测试结果计算及温度修正。 10.回弹模量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贝克曼梁法测试的目的、适用范围与试验步骤。 熟悉:回弹模量的常用测试方法;承载板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

掌握:承载板法测试步骤与要点。

11.水泥混凝土芯样劈裂强度试验方法

熟悉:水泥混凝土芯样劈裂强度试验的目蛇与适用范围;水泥混凝土芯样劈裂强度试验步骤与要点。

掌握:芯样检查内容。

12.平整度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平整度指标的意义。

熟悉:平整度测试设备的分类及其指标;平整度常见测试方法及其特点;3m直尺测定法的测定种类,目的与适用范围;连续式平整度仪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仪器设备,试验结果处理;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工作原理,使用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国际平整度指数概念。

掌握:3m直尺测定法的测点选择、测试要点与计算;连续式平整度仪法测试要点;VBI与

其它平整度指标相关关系的建立。

13.路面抗滑性能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电动铺砂法的试验步骤与计算。

熟悉:路面抗滑性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宏观构造与微观构造;路面抗滑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其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手工铺砂法的试验目的与适用范围;电动铺砂法的试验目 的与适用范围;摆式仪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摆式仪测试摆值的温度修正;SCRIM 摩擦

系数测定车测定横向力系数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测试设备要求,测定步骤及其测试数据处理;路面抗滑性能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路面抗滑性能指标的意义;手工铺砂法的试验步骤与计算结果取值;摆式仪测试中橡胶片的要求;摆式仪测试的试验步骤与要点。

14.路面结构层厚度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路面结构层厚度的重要性。

熟悉: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方法及其适用场合;挖坑法检测厚度的要点;钻孔取样法检测厚度的要点。

掌握:试坑或钻孔填补的要点;结构层厚度评定要点。

15.沥青路面渗水性能检测方法

了解:沥青路面渗水性能检测的必要性。;

熟悉: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概念;沥青路面渗水试验的目的与适用范围。

掌握:沥青路面渗水试验的步骤、要点与计算。

16.CBR值现场测试技术

了解:路基填料CBR值要求;长杆贯人CBR间接推算法。

熟悉:土基现场CBR值测试原理与技术要点;落球仪快速测定土基现场CBR值的试验原理与技术要点。

17.压实度测试新技术

了解:振动压路机的压实度连续检测仪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要点;落锤频谱式路基压实度快速测定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

18.弯沉检测新技术

了解:自动弯沉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激光弯沉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技术要点。 熟悉:落锤式弯沉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 掌握:自动弯沉仪、落锤式弯沉仪的测试结果所表达的含义。 19.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检测新技术与路面雷达测试系统

了解:激光路面平整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摩擦系数测定车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与摆式仪的关系;激光构造深度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路面雷达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

熟悉:路面雷达测试系统的适用场合。

三、主要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了TG D3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lg0/1--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199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174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frJ 014—199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frG 1)40,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199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环境检测范文第2篇

这次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这次则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显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难题和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背后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经济的确取得发展,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 这就要靠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这次十八大报告前所未有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以及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均意义重大。

环境检测范文第3篇

一、进行规划编制工作 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2000年,我局充分发挥规划先行作用,依照国家、省、市的要求,认真开展环境保护“十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海口市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海口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两个规划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加强环境影响审批 预防为主几年来,我们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建设项目管理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和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批)进行审批管理,把好环保关,避免污染和破坏环境。对新、扩、改项目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力争作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特别是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我们加大了环评的力度,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预防和控制源头污染的这一有效手段,使环评工作不仅要参与综合决策,而且从调整结构,合理规划布局的角度来分析评判问题。三年多来,共进行环评审批712个。同时强化“三同时”管理,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切实保证新建项目投产后稳定达标,控制和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管理中,体现在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选址关”。新建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二是把好“审批关”。申报项目须按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三是把好“验收关”。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三、探索有效管理方式 科学审批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中,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和实际,按国家、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坚持以下七条原则进行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把关,取得一定的效果。(1)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产业政策;(2)建设项目选址必须符合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海口市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中环境功能区划要求;(3)建设项目应当采用物耗能耗小、无废少废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行“清洁生产”;(4)对环境有污染的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污染排放标准;(5)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符合省、市地方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做到“以新带老”、“总量不增”;(6)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增产不增污”; (7)项目建设受影响区域尤其是敏感保护目标,必须满足按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质量要求。凡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条的建设项目,我们均不批准其环境影响报告。

四、结合实际 抓重点从2001年开始,我们结合海口的实际情况,生活污染所占比例较大,环境投诉大都因此而来,所以我们把它列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加大对生活污染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管理力度。着重抓好饮食业、娱乐业和建筑业等易产生生活污染的项目的审批工作。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特别是对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小区污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制;二是加强对长流新区,特别是西海岸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如对贵族游艇会、黄金海岸居住小区等沿海岸线建设项目,要求其必须修建污水处理站,经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同时要求其按规定补种50米宽防护林。

五、结合环保执法 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2001年,我们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部署,先后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中小型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在这两次执法检查活动中查处了一批违反环保法律的违法案件。其中海南锦艺达木制品有限公司的木制品加工厂等建设项目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两项制度,擅自在港澳工业区投资建设木制品加工厂,并投入生产。该加工厂在锯木和板材砂光过程中产生大量木屑和砂光粉尘及油漆车间喷油作业时产生大量油漆粉沫、挥发性的苯剂等化学助溶剂,严重污染周围环境。该厂环保设施未建成即投产试车,严重违反了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我们在现场检查事实清楚的基础上,态度鲜明地责令企业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并专文上报市政府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该企业痛下决心,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加快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由于我们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真正成为控制新污染、控制新生态破坏的第一关。

六、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我们在巩固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继续认真推行“三制”,建立完善各项审批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简化程序,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入世的要求。

(一)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加强项目建设环境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要求。

(二)规范管理 简化程序我们首先进一步优化审批,增强审批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专家会审制度。其次,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工作遇到问题,简化程序,养活中间层次和加强监控等方法,消除执行和反馈中的“中间梗塞”和“信号衰减”现象。使审批作业、审批管理更加规范。如制定“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现场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其落实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施工期环保措施的实施。第三,加强协调与合作,杜绝推诿扯皮以及遇事谁都不管或谁都要管的情况。加强与各局部门之间联系,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实行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和对未报先建项目的查处。

(三)政务公开 阳光作业我们除在市规划局设立窗口服务外,还按照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政务公开的要求,为方便企业和市民群众,我们编制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指南》,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工作时限、承办机关和联系方式以及审批结果在公示栏和局域网进行公开。同时还制定《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与审批规定》。

(四)强化服务意识三年来,我们在加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如海南锦艺达木制品加工厂补办审批手续。在研究该加工厂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问题时,为了使该企业采取最先进技术,同时节约资金,我们一方面邀请有关专家为其出谋献策;另一方面,与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和琼山市环保局联系,我们亲自带领该企业的领导到琼山市某家木制品加工厂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达到既要扶持企业发展经济,又要防治污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环境目的。

环境检测范文第4篇

摘 要:生态环境是一种有价的资源,应该用经济手段督促矿产资源开发者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的义务。从经济学的角度及借鉴发达国家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经济手段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呼唤保证金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中国矿山环境不断恶化,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对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如何改善矿山环境、建设绿色生态矿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已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运用科学的理论,采取先进的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切实搞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问题,强化企业对矿山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应给予矿山企业优惠政策;建立一部统一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使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监管;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投入机制,多元化吸收资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以及国外资金投资于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中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对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还不够详细,缺乏可操作性。在管理体制上,矿产资源开发分散在十多个部门管理,职责交叉,互相推诿,使采矿引起的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几乎形成管理真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谁破坏,谁治理”原则,采矿权人、探矿权人应对其采矿、探矿活动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承担恢复治理责任,但这种原则性的规定缺少必要的措施和制度来保证。例如河北省199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补偿费等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地方性法规。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基本法对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管理规定,行业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理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到位难度仍然较大[1]。

生态环境是一种有价的资源,应该用经济手段督促矿产资源开发者履行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的义务,而目前的矿山环境管理最薄弱的就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约束采矿权人自觉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特别是一些大型矿山企业开采历史长,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诱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这类矿山在开办时没有预留矿山环境恢复资金,在生产中也未提留用于矿山环境恢复费用,长期以来此类问题一般由政府来解决,不利于调动矿山企业保护矿山环境的积极性;而且,矿山关闭后,采矿权灭失,采矿权人更不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容易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全国建立和推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势在必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就是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在闭坑、停办、关闭矿山后,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应缴纳的备用治理费或质保金。

二、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认为,外部性externality是某种经济交易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这种成本或利益落在第三方身上而交易者没有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无论是外在成本还是外在利益,都是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存在外部性时,政府可以采用两种可能的行动来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其一是建立和实行私有产权制度,其二是对引起外在成本的活动征税,而对引起外在利益的活动给予补贴。

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前,要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采矿权,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同意后,矿山企业才能够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工作,国家收取各种税费,体现了所有者权益,这个过程是一种交易关系。矿山企业的经营对象也是交易的对象——矿产资源,而矿山环境是与矿产资源捆绑在一起的资源,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可避免地破坏矿山环境。但是,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并没有将矿山环境资源纳入到企业运营成本中,矿山企业的经济行为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转嫁给了他人和社会,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事实上,矿山企业已经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使用了矿山环境资源,从而产生了外部性问题。所以要运用经济手段对矿山企业进行监督,促使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很好地解决了矿山环境影响的外部性问题[2]。

三、国内外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地区成效显著

保证金制度是确保被破坏的矿山环境得以按照环境保护及复垦要求进行恢复的基本保证。实施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近年来,云南、广东、黑龙江、浙江、宁夏、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相继发布实施了有关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推行了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了地方矿业的健康发展,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云南的滇西兰坪、鹤庆、下关、祥云等县采选矿山企业通过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矿山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变“谁破坏、谁治理”为“谁破坏、谁负经济责任”,向矿山企业收取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再组织专人治理等措施,矿山环境与企业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加大科技投入,一次性投入200万元,改建环保设施,解决了黄金生产排放尾液中氰化物污染的问题;同时在采矿方法上采取向式水平充填法,减少废矿石对环境的影响。兰坪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兰坪铅锌矿区的采矿秩序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实现了“一矿、一证、一主体”,采矿秩序和矿山环境明显好转。大理下关的滇西水泥厂,投入1 500万元用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矿山、厂区的绿化,由于综合利用采矿和工业废渣达到30%以上,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减免了1 842万元税金。

国外对矿山环境的管理,无论从法律制度上还是监督管理体制上,都已经比较完善。许多国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以确保采矿权人履行矿地恢复义务。许多国家的管理实践表明,矿业项目都有特定的寿命期,矿业活动结束后的环境恢复是矿山环境管理中一个突出问题,仅仅规定矿业经营者的矿地恢复义务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定的保证措施。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为了确保矿业履行其恢复义务,普遍实现了保证金制度。矿业经营者为履行矿地恢复义务,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提交保证金。如果企业按规定履行了矿地恢复义务,政府将退还保证金;否则,政府可以动用这笔资金进行矿地恢复工作。美国一些州规定,在采矿许可证得到批准但尚未正式颁发以前,申请人先缴纳复垦保证金,保证金数额根据许可证批准的复垦要求确定。可因各采矿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植被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额由管理机关决定。保证金在采矿者不履行复垦计划时用来支付复垦作业的费用。

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模式探索

(一)关于保证金的收取依据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可以是矿山企业出,可以是金融机构为其担保,也可以是个人。依据《担保法》,债务人将一定数额的金钱交付债权人作保证金,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保证金抵偿,当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应将保证金如数退还。所以,一旦矿山企业没有履行其应尽的义务,没有恢复治理或者恢复治理不达标,就可以启动矿山企业缴纳的保证金来开展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如果矿山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应尽的义务,较好地完成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那么该矿山企业缴纳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在规定的时限内(比如6个月到一年,因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本息全部返还给矿山企业。

土地复垦费的收取是依据《土地复垦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第三条规定适用于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土地复垦规定》,由于矿产资源开采、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土地破坏,依据“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需要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出资进行土地复垦。

(二)关于保证金的收缴标准

矿山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与矿区面积、矿种、矿产资源开采方式、矿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保证金收缴标准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目前国内外收缴标准的确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矿区面积来确定,另一种是根据矿种来确定。在实际运作中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操作比较简便,但对于不同的矿种对矿山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这一点考虑不够充分;第二种方式体现了不同矿种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不同,但是在矿种复杂而保证金制度又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具体操作难度很大。

鉴于以上情况和中国矿山现状,可以考虑根据以下方式确定保证金的收缴标准:保证金的收缴总额=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单位面积缴纳标准×影响系数。其中,影响系数根据矿种、矿产资源开采方式和矿山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情况来确定。

(三)关于保证金的收取方式

保证金的收取一般有一次性收取和分期收取两种。一次性收取通常是在矿山建设时,根据矿山企业的征地范围,开采区影响范围和未来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估算出未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费用,作为矿山投资的一部分,交给经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管理,在矿山企业进行恢复治理合格后,连本带利返还给矿山企业。一次性收取方式的优点是保障程度高,保证金的收取比较可靠,对(下转218页)(上接209页)政府管理而言比较简单。缺点是一次性收取的保证金在估算上难以确定一个准确合理的数据,对矿山企业来讲,扩大了基建投资,长时期有一大笔资金抵押在银行,影响资金周转,增加了生产成本。

分期收取的方式,是在矿山生产时期定期收取用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存入指定的金融机构,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达标后,连本带利返还给矿山企业。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矿山企业的压力小,不会因一次性拿出一大笔资金而造成投资过大、资金积压。缺点是保证金收取时间过长,如遇变故,矿山企业不能如期履行环境恢复治理的承诺,有可能导致保证金收取金额不足,不能满足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需求。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对采矿许可证有效期短的小型矿山,采用一次性收取保证金的方式,因为这类矿山需缴纳的保证金数额不大,采矿权人负担起来难度不大,也可以促使采矿权人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同时减少矿山开采过程中弃矿现象的发生。

对于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长的大型矿山来讲,需要缴纳的保证金数额巨大,矿山一次性缴纳比较困难,因此,可采用分期缴纳的方式。分期缴纳保证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即将采矿许可证登记的矿山面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首采区、次采区等,首次缴纳的保证金数额根据首采区的面积来确定。当首采区开采完毕后,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行验收,如验收合格,矿山企业可进入次采区继续开采,首次缴纳的保证金可作为次采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备用金,不需要再缴纳其他的保证金。如验收不合格,矿山企业应继续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达不到验收标准前,不得进入次采区进行开采,如一定要进行开采的,需要缴纳次采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参考文献:

[1] 唐恒.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12-16.

[2] 罗剑.浅议矿区生态环境治理[J].广东土地科学,2005,(2):27-28.

[责任编辑 安世友]

环境检测范文第5篇

体制改革研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王 春1 ,胡启南2

(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摘 要: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其唯物辩证法中涉及的本质和现象的范畴促使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向人们证实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所不在,要求人们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它关于物质世界辩证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唤起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时,时刻提醒人们对次要矛盾的兼顾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提供了哲学的指导依据。

一 引言出于各种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并降低了它的可居性。尽管自然界早已发出许多警告,但仍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在深度及广度上日益迅速地加强,人们才开始去探寻一个平衡与自我更新的环境。在这一重要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今天人们解决环境危机、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学理的指导和支持。

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福利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前提既包括了个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特征,受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包括了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等。“自然界是先在于人类本身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1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类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自然资本的支持,树木的光合作用、大气阻挡有害辐射的功能、水的循环等等无一不保障着人类生存的延续,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丰富的物质现象可以说明,人类与自然资本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一方面是表现在自然界对于人类及其意识的优先性以及人的生存对自然界的本源依赖上。人类福利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本对人类产生的福利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自然界表现出的以上种种丰富的物质现象说明了其本质的问题,即“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零自然资本意味着零人类福利。因为总的来说用纯粹的‘非自然’资本来代替自然资本是不可行的。制造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需要依靠自然资本来构建”[ 2 ]。因此,保护、维持自然资本存量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依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繁衍至今,在这一过程中各类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本的索取开始变成掠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先导,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开采地球资源,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废物,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原始资本的质量,并威胁着原始资本的存量。人类无节制地耗用自然资源终究只会是自取灭亡。所以,人类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地球自然资本的存量,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能保持质与量的稳定,能够实现持续的存在以供给人类福利。

二 把握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1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正是处在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消耗,不但关系到地球资

源总量减少的问题,更会引起环境的污染。为了满足人口和工业发展需求,人们在提供这些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条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各种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在加剧,环境不断恶化。当工业化程度达到高潮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会随之到达峰值。之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将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付出巨大的代价用于环境治理,这时,环境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正如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所彰示的,为了经济增长所采取的漠视环境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环境问题因为累积所产生的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而这时人们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物力和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牵制。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这100多年来,由于少了系统完整地规划,人们在生产成本中不考虑废弃物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致使环境遭受污染。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相当粗略的处理就排进江河中,使得在日后花费更多的投入来净化河道。这种废物的处理方式不仅从资金上考虑不经济,而且从生态体系的角度上看更是不明智和愚蠢的。同时,废物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在生物圈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不断富集,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现在,对能源的利用问题也集中在这一点上,以目前关注较多的核能为例,在利用核能的时候,一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人类遗传造成无法恢复的损伤。在1986年苏联境内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中,大量带有放射性的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并蔓延至1 600千米以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住在核电站附近的13. 5万居民被迫撤离。在这次惨案中有80人当场死亡, 2 000人受伤致残,直接经济损失80亿卢布。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核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的100倍,而这些核辐射剂量可导致10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或骨癌而死亡。核辐射污染了水源,使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遭到极大损失,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 3 ]。在今天,由于当年核泄漏事件产生的余波还在不断地发生,有专家预测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100年。当人们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看待时,就会陷入一个不断恶化的状况,即人们自以为省去检测或处理有害物质的过程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但却忽视了这些废物对生存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要以更大的倍数增加物力、人力的投入,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因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要求我们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观点。当U型模式已充分印证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时,中国则要吸取经验,不应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力求工业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的最优化。同时,通过对各种生活和消费过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以达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目的[ 4 ]。通过这些方法使这条曲线可以相对平缓,虽然在这些过程中会付出较高的代价,但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落实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

三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决定论,它认为,历史主体通过实践能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的选择活动和能动性的发挥开辟广阔的领域,使人的实践活动日益合乎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反之,如果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就只能在理论上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在实践中就会遭受挫败和失败,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1 ]。自然界的先在性突出要求人类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及其物质的固有规律。即便是进入实践领域中的自然及其物质,虽然打上人的能动性烙印,但是,不管人类以怎样的方式应对自然界,自然界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属性,是不会失去其本身固有的本质规律性的。因此,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自然

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在遵循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物质变换,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5 ]。现实中,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只看到一种发展模式,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模式,而这一模式只表现了人的方面,使得人类自我极大的膨胀,征服自然感日益加强。人类善良的本能与天性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经济下的明确信条:人是排他的神,取得支配权,享有主宰地球的权力。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东西便被贬为不重要。以金钱为基础的模式,排除了经济模式之外却又是人类生存最重要保证的因素。经济模式残酷无情地朝着对生命越来越多的剥削、丑化与抑制的方向去发展。人们看到了木材的价值,却忽视了树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殊不知大片森林砍伐后环境恶化会对人类自身带来多大的灾难,殊不知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市不断扩张,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原本是人们以期寻找到乐土的、几十年前还是荒凉、贫瘠的乡村地区也开始渐渐遭到人为破坏,如今,我们已很难再找到完全没有经过人工化的土地,现在的乡村差不多都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包围。农田被占,更多的土地被拿来充当增长人口及欲望的收容所。艰难恶劣的工业环境为了养活人口及膨胀的私欲,开始大量索取自然的资本并威胁着其原始的存量。于是近年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路面坍塌的事件发生了并还在增多,森林砍伐过量,过度放牧导致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现象严重了,三废源源不断地排放,所有有人的地方都被笼罩于阴霾之下。在美国新泽西海岸的规划中,虽然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相关原则是熟知的,但这丝毫没有对建设起任何作用。他们在沙丘上建起了住宅,毁掉了草地,不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填平了海湾边岸。于是,在强烈风暴的冲击下, 2400幢房屋被摧毁,数人死亡,多人受伤[ 6 ]。对自然的不重视、对利益的贪婪加上无政府状态把新泽西海岸搞得一塌糊涂。正如恩格斯所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人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人统治、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意识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身。如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所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悔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尤其是需要不断地再发现自然界其本身的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求根源。”

四 坚持发展的观点:审时度势,深化认识,为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制定新的政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点。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精神活动,没有人和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或消逝

[ 1 ]。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一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1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程度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只停留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人们的每一步举措对自然来说都是影响深刻的,人类成为了不仅是思想上,更是真正地在行动和后果上对地球家园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超越了以往,加之“人口大爆炸”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史无前例地疯狂攫取,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大大超越以往的。这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就受到了威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向了高潮。立足当今,在时空尺度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愈演愈烈的。因此,当代人就不能再仅仅以前人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对待这一问题,而应该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研究当今环境状况,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对

其进行治理、改善,减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21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政策的制定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该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但也应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应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该看到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要照顾现在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制定积极的政策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运用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认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五 坚持正确的矛盾分析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并且还要注意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这就包含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一味以子孙需求而闲置资源停止发展,也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而是需要一个统筹的思想,抓住核心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全面。

六 结语

上一篇:环境化学下一篇:环境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