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环境法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代社会中许多环境事故一件件发生,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笔者从我国环境刑法的规定出发,对现阶段环境刑法的保护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完善意见。

关键词 环境刑法 环境保护 完善

引言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我国施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基本国策,因此在很多问题上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等一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不但影响着当代人的身体健康,还对后辈的健康产生了威胁。我国自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阶段,虽未达到经济水平世界第一,但是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因此,现在不仅应该注意经济的发展,并且同时也要重视环境的保护。

一、环境刑法的立法现状

环境刑法的立法至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個阶段是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指的是从1979年到1997年之间这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对环境刑法并没有专门的规定,只有个别与之有关的罪名规定在刑法之中。大多数有关环境的规定都存在于附属刑法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些条款并没有像刑法那样规定具体的法定刑,而是只是简要的说明了哪些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了环境保护力度的不足,并且缺乏系统性和行之有效的规定。

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指的是从1997年至今。随着新《刑法》的颁布,环境保护也正式的规定在了《刑法》之中,主要存在于第六章第六条。在这一阶段里,刑法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环境有关的罪名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整合,使其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并且在犯罪主体上也进行了调整,从之前的仅限于个人变为单位和个人,使得单位在做为了追求利益时损害环境的行为时也要做一些衡量,再者,这一阶段的刑法对于犯罪的惩罚也变得更为严厉,如提高了法定刑以及增加了罚金刑这一附加刑。这些都对于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刑法中存在的问题

刑法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防线,虽然刑法经过上述这些修改,但是这些规定仍不完善、不成体系,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仍显不够。笔者认为,现如今的环境刑法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

1、环境法益不够独立。传统的环境法益与个人、财产法益息息相关,它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个人法益的基础之上的。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只有当侵害环境达到危害到个人生命健康安全或财产的时候,才会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38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务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样规定都极不利于环境的保护。环境法益的不独立使得环境的保护不能在危害发生之前进行,而是在危害发生之后实行的一种被动保护,这对于环境污染的预防是极其不利的。

2、实害犯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现如今刑法中规定的有关环境犯罪的罪名,都是以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要件的,有了危害结果才去惩治,这样的方式对个人社会权益的保护是适当的,但是这样对于环境的保护稍显不足。环境是一项关乎整个社会的重要因素,不止影响到这一代,还会对下一代造成影响。而且环境污染容易治理难,如果只有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对人身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才去惩治,那么就算行为人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但是污染过的环境想要复原却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只有发生了危害结果才去惩治是不合适的,还需要增设其他的犯罪形态。

3、处罚方式的不完善。鉴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应当建立一些特殊的方式惩罚犯罪,而不单纯的只是判处拘役、徒刑刑法。在环境犯罪里,原有处罚方式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在环境犯罪里,我们重点要保护的是环境,而单纯的只是对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处罚,或者附加罚金刑,对于环境也起不到应有的保护,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罚方式在环境犯罪里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让环境保护这一点更加的凸显。

4、环境犯罪的类罪归属存在问题。环境犯罪被放在《刑法》的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但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指的是,“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很明显的,破坏坏境这一问题并非属于社会管理秩序的问题,并且,环境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虽然不像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罪名发生的结果那样直接,但是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所产生的社会危害在很大程度上不小于放火、决水等一些犯罪。因此,将环境犯罪放在第六章之中似有不妥。

三、环境刑法的完善

鉴于环境刑法存在上述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在立法思想上,应当将环境法益独立出来。“法益,它指导着刑事立法,并发挥着对实定法合理性的评价和批判作用。”而在原有的刑法规制中,环境法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是作为个人法益以及财产法益的延伸存在。但是这种模式会使得环境的保护缺乏保护力度,对于那些做出了污染环境但是并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行为人无法处罚。我国自1972提出“可持续发展”,为的也是保护环境,注重长远发展,如果不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罪名中的环境法益独立出来,那么环境保护便显得没有可支撑性。一切都是在环境已经污染过了,并对财产及人身造成了损害,才对行为人进行处罚,这样对于环境的保护是不利的,因此,在立法思想中将环境法益独立出来,对于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增设危险犯的犯罪形态。危险犯指的是以对法益发生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与之相对的是实害犯,实害犯则是以造成了实际的侵害结果作为处罚的根据。这两者对法益保护的方式有所不同,危险犯主要是为了防止犯罪发生的危险,因为这个危险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而实害犯则倾向于“报应”,即行为人做了某个危害行为,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在环境的保护方面,实害犯则显得略有不足,但是在现有的规定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以及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都是以实际结果发生为成立要件,这样虽然能对犯罪分子进行追责,但是对环境的保护却无济于事,因为实际环境污染已经发生,并且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污染都是不可逆的。所以实害犯对于环境的保护不够,增设危险犯的犯罪形态则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因为危险犯是存在侵害法益的危险就进行处罚,这样虽然对于行为人的要求稍微高一点,但是考虑到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这样的设定却是必要的,不能让环境受到污染之后才去追责,这样不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现如今的国际上已经发生了这样的案件,并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如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就是因为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有汞的废水造成的,还有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事件”则是因为采矿人员在采矿和冶炼中将废水排入河水,当地的人们长期饮用含有重金属“镉”的河水,而且食用用其浇灌的稻谷造成的。前世之事后事之师,我们不仅应当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也应当在未发生危害之时进行预防。所以增设危险犯是有必要的。

第三,完善环境犯罪的刑罚制度,适当增设非刑罚制度。环境犯罪因其特殊性,故应该有适应其自身的刑罚制度。首先,罚金刑应该加以完善。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罚金额度标准,这样便会造成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罚金刑制度发挥其应有效用,因此笔者认为,罚金刑额度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罚金刑的多少可以从复原环境所需要资金来确定额度,并且可以简化罚金刑的适用条件,轻罪轻罚,重罪重罚,如无力支付罚金,可以实际的行为代替,即用实际的改善环境的劳动来补偿。其次,完善资格刑适用范围。对于单位法人做出的环境犯罪的行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立资格刑。可以(1)限制该法人团体从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活动;(2)责令停业整顿,剥夺其从事所有业务的资格;(3)消灭其法人身份。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各有其使用范围,如第一个适用于较轻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二个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第三个适用于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并且对于污染极其严重的事故中的单位直接负责人处于剥夺其荣誉称号等处罚。最后,完善非刑罚制度。对于环境犯罪的犯罪分子,可以引入非刑罚惩罚,对于容易治理的环境污染事故,可以责令其在限定期限内治理好其污染的环境,对于不可逆的污染事故,可以处以让其植树造林,从事绿化环境有关劳动的处罚。这些制度的完善都有助于行为人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多做注意,防止污染情形的再次发生。

第四,将环境刑法合理化、系统化。环境刑法的相关规定现今都规定在刑法的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之中。但是,危害环境就是危害国家、法人、公民的环境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但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管理的社会的正常秩序,我国的刑法分则是依犯罪客体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那么因为环境犯罪所侵害的并非是社会管理秩序,所以,将环境犯罪放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之中不妥,并且环境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相关,而且因其具有危害结果的长期性以及严重性的特征,所以应该高度重视,独立成章更能体现国家对其重视的程度。并且这样独立出来也有助于保证刑法的完整性,同时这样做也有助于环境刑法的合理化与系统化。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刑法应该在刑法中独立成章,加强对此类犯罪的重视程度,同时让环境刑法更为系统、合理。

四、小结

环境问题是攸关民生的大事,人们的健康生存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环境,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的经济再发达也是没有用的。人们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如何去享受发达的经济带给人们的各种便利与好处。刑法作为公民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完善刑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完善环境刑法,严厉打击环境犯罪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去做的。这样不止是有利于现在这一代人,也对后世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从环境刑法法益的角度谈环境刑法的完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Roxin.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J].樊文译.刑事法评论,2006(2).

[3]高思洋.对环境犯罪刑罚配置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环境法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准逐步增强,对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有了更新的要求,高效和低碳。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避免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篇文章围绕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展开了具体的论述,首先阐述了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内容,随后则是探讨了在环境保护下做好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提高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质量的具体策略,以此供相关人士和单位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对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地质环境的了解,还能为工程建设、民生管理开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但如果这些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就注定无法长期开展,想要让地质勘察工作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对现有的技术、工作流程进行改革,确保减少地质勘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内容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有全面的了解,了解该地区的地下水分布情况以及其他资源分布状况,并根据这些数据来制定后期的工作开展计划。在开展规模化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如果工作人员野外操作不当,那么所采集出来的数据和实际情况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后期施工活动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2、基于环境保护背景进行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原因

工作人员之所以要对水工环展开地质勘察工作,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于绿色发展可持续理念的要求。国家提倡在任何经济活动当中都必须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工作当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进行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提前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情况,了解水源分布以及植物分布的具体区域,随后,根据矿产的分布情况制定科学的开采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后期开采活动当中避免一些自然灾害问题。其次,是基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开展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有利于后期矿产开采活动的顺利开展,而采矿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就意味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有着稳定的能源支持,是国家实现社会稳定以及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当中进行环境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该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3、基于环境保护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策略

3.1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勘察团队

要想切实地提高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勘察团队。首先,需要不断地提高团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在工作当中才可以提高数据勘察的准确性。其次,要学习国家所提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工作人员正确地把握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能够切实地做好勘察活动当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另外,针对地质勘查员工展开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考核内容当中,这样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除了这些形式以外,还可以继续派遣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和交流,去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不断完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制度

完善且严格的制度是保证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也是在工作当中约束勘察工作人员行为的重要方式,因此,勘察单位必须要不断完善这方面的规章制度,让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有制度可循,有制度可依。首先,必须要建立起全面的环境评价制度。该制度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展開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时候需要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勘察工作当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提前预测和评定,这样在后期勘察工作当中,可以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约束,同时也能够采取更为先进的勘察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者是提前对被检测的区域建立起防护措施。其次,还要不断完善勘察方面的制度准则。针对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也必须要制定对应的工作标准,以指导员工科学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另外,要针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制定严格的勘察流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勘察的流程开展各项工作。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必须要建立针对性的监察制度,对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一些违规的操作,例如大规模地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就必须要进行严肃的处理。通过监督管理,可以进一步约束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的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环保理念。

3.3切实做好勘察工作中的垃圾处理工作

工作人员在对水工环地质展开侦查的时候,会留下许多勘测垃圾,而如果不对这些垃圾加以处理会严重污染当地的地下水和土壤,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处理好勘查工作当中的各项垃圾废料。首先,在勘察过程当中不能随意地将垃圾废料丢弃在土壤或者是河流当中,要将其放在固定的区域,进行回收和处理。其次,如果勘察活动当中已经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那么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污染发生。另外,在垃圾处理活动当中可以引进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还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勘察活动当中的一些垃圾废料进行回收和利用,延长这些废物的价值。

3.4切实地做好生态补偿方面的工作内容

在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活动之后,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环境破坏情况,切实地做好生态补偿工作。生态补偿工作主要是指对勘察活动当中所出现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净化周边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生态补偿工作引起重视,结合具体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污染的程度以及类型选择合适的补偿手段。例如,工作人员在勘察完某个区域之后造成了水土流失,那么在进行生态补偿的时候就要采取植被种植的手段,固化土壤,保持水土。

3.5加强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法律建设

在环境保护下要想做好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倾听工作人员的心声,不断完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做好财政补贴工作。水工环地质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施工单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长此以往会对施工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所以相关部门加强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法律建设,可以对矿产开采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建设职能,对科学绿色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进行财政上的补贴。

3.6积极引进一些新的勘察技术手段

在水工环地质勘查活动当中,可以引进的一些勘察技术手段包括GPR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以及TEM技术,这几种技术手段都是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产物。首先,在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GPS技术对勘查区域的地质进行准确的定位,能够快速地帮助工作人员确定监测位置,然后利用无线设备就可以将地面的数据信息传输到工作室,相对于人为检测而言,这种方式效率更高。其次,遥感技术。该技术主要是指在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可以对该地区的水文条件以及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能够将具体的数据信息形成图片反馈到系统当中,有利于工作人员建立相关的模型,便于工作人员制定后期的工作计划。再次,GPR技术,该技术手段又被称为探地雷达技术。在地质勘测活动当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电磁波对于探测区域的地质信息数据进行准确的采集,工作人员无须亲身进入各类的勘测环境就可以获取更加准确且清晰的数据信息。最后,TEM技术。这一种技术手段主要借助的是电磁设备,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回线的原理根据脉冲信号对被探测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判断,而这种技术手段最大的运用优势就是在探测过程当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小,数据采集的质量较高。简而言之,在水工环地质勘查活动当中,工作人员要积极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摆脱传统工作理念的限制,提高勘测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进一步降低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矿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环境保护理念之下切实地提高水红地质勘察技术的质量和效率。相关单位要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不断地完善勘察活动方面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新技术的引用,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之下,切实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地质数据的勘察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彦军.环境保护理念下水工环地质勘查的技术应用范围[J].世界有色金属,2020,543(03):252+254.

[2]周晓萌.环境保护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策略[J].世界有色金属,2019,000(012):257,259.

[3]王充.水工环在地质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20,545(05):175-176.

[4]王亚东.甘肃肃北县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难点及解决途径[J].世界有色金属,2020,543(03):160-161.

[5]郭益良.新形势下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0,1018(04):237-238.

[6]赵博宇.环境保护视角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000(022):223-224.

环境法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国96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2006—2010年数据探讨环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资进入与污染排放。结果发现:(1)FDI能带给中国经济成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2)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3)产业结构会加剧污染的产生。(4)当地工业总产值过高,使得污染严重,会使得外资转移到西部与中部低GDP区继续去污染。环境管制虽抑制了FDI进入投资,却无法使污染达到减少的效果。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管制;三阶段最小平方法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国96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2006—2010年数据探讨环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资进入与污染排放。结果发现:(1)FDI能带给中国经济成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2)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3)产业结构会加剧污染的产生。(4)当地工业总产值过高,使得污染严重,会使得外资转移到西部与中部低GDP区继续去污染。环境管制虽抑制了FDI进入投资,却无法使污染达到减少的效果。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管制;三阶段最小平方法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基础性驱动因素。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的同时,中国的环境质量也在急剧恶化,大部分进出口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FDI和环境污染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FDI是否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等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已有文献中,存在大量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1995)借助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所采集到的城市大气质量数据,通过构建四类环境污染指数,在此基础上经验分析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被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1]。何禹霆、王岭(2012)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且拐点为62.05%[2]。谢申祥(2012)以2003—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FDI投资方式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确存在,同时FDI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样本期内不成立[3]。

也有学者研究否定了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李达等(2007)研究了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它们不符合EKC关系[4]。易艳春、宋德勇(2011)研究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适用于中国。线性和倒U模型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我国EKC模型是倒U型的假设被拒绝了[5]。

现有文献中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影响盛行的一个观点是“污染避难所”假说。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为“污染避难所”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认为FDI恶化了区域环境质量(Zarsky,1999)[6]。Wang(2002)认为由于FDI具有从高规制向低规制国家流动的利益驱动,因此对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FDI的流入会恶化当地环境,使之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7]。Wagner and Timmins(2004)运用OECD和部分非OECD成员国1995—2002年的数据,证实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成立[8]。苏振东、周玮庆(2010)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确实对我国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9]。

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认为FDI的进驻不但没有恶化东道国的环境质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污染。Prakash和Potoski(2007)认为从环境保护效率高国家流出的FDI更能提高东道国环境保护效率,增强东道国环境管制标准[10]。方鸣等(2010)以中国大陆2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的经验验证中可能并不成立,FDI的流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同样也带来了技术,FDI的技术效应对于中国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1]。包群、陈媛媛(2012)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治污技术,内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效应都有利于抑制东道国污染排放[12]。

总体来看,由于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的差异,各国学者关于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关于经济增长、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仍然值得作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本文尝试采用较新的数据,考虑环境管制水平因素,进一步讨论我国经济增长、外商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为了系统分析外资、环境污染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一个3SLS模型,然后引入环境管制水平观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研究假设1: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环境污染有显著影响。

1-1:工业总产值对东道国环境污染有显著影响。

1-2:环境管制保护对东道国环境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显著影响。

2-1: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对东道国会带给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2:工业总产值对东道国会带给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3:污染源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4:人口密度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2-5:土地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假设3:产业结构对东道国污染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4:工业总产值加重是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转移别的地方有显著的效果。

4-1: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商直接投资会有显著的影响。

4-2:土地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4-3:内资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排挤效果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5:环境管制水平介入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抑制效果。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源

本文采用2001—2010年中国大陆城市,扣除资料不齐和缺陷的,十年共96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两大污染源,废气污染排放量以及废水污染排放量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为了更深入分析,本文将中国划分为二大地带,即:东部、中西部,另细分以东部、中西部为界线,又分高低GDP四大类,即东部高GDP、中部与西部高GDP、东部低GDP以及中部与西部低GDP。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包括510个相关城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459相关城市。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土地(行政区域)面积、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GDP)、内资企业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年鉴(2001—2010年)。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环境年鉴(2001—2010年)。

环境管制水平(废气+废水为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数据来自中国环境年鉴(2006—2010年)。

(三)研究模型

本研究以STATA1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以叙述统计分析对样本研究变量做叙述性统计,然后再进行共线性检定,以避免自变量间产生高度线性重合,最后再以3SLS验证研究假设。

本文从环境管制的角度,建构一个同时包含经济增增长、环境污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联立方程模型,分别探讨2001—2010年及2006—2010年由环境管制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it代表污染排放量;FSit代表工业废水排放量;FQit代表工业废气排放量;FDIit代表外商直接投资;PDPit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it代表国内生产总值;ENPVCit代表环境管制水平;INDOVit代表工业总产值;DOMENit代表内资企业;INDSTit代表产业结构(第二产业GDP占GDP比例);POPit代表人口密度;LANDit代表土地(行政区域)面积;下标i代表第i个地区;下标t代表第t的年份。

三、实证分析

(一)叙述统计分析

针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叙述统计分析如下(见表1、表2):

(二)共线性检定

共线性是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当共线性存在时,会降低解释变量能力,而影响回归模式的有效性。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应先注意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本研究以VIF值来检定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由表3中可知,各项自变数的VIF值均小于10及TOL都大于0.1,表示本研究中的三阶段最小平方法模式无共线性的问题存在,因此不会影响到回归模型中母数估计值的正确性及稳定性。

(三)研究假设验证

见表4~11。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讨五个假说: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竞次假说、污染转移效应,环境管制保护等变量与污染、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间的关系。通过叙述统计、共线性假定与三阶段最小平方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假说验证。研究结论汇总于表12。

本研究共有5个最主要假说,10个附属假说。其中3个主要假说成立,5个附属假说成立,另2个主要假说和5个附属假说,因探讨的方式不同亦有不同的看法。

1. 环境污染三个方程式估计结果显示:(1)FDI在1%显著水平下,对废水排放量及废气排放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假说1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会加剧东道国的环境污染,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如表4)。

(2)在不同的污染排放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显著影响,假说2成立,即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表4)。

(3)在产业结构1%显著水平下,使得环境污染显得更严重(如表4),为了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变,导致产业结构成为影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证结果发现,东部、中西部只要是较高的GDP,产业结构都会恶化,西部较低GDP区,废水污染没有这类情况。不同的结果取决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环境竞次理论”在中西部较低GDP区有发挥空间(如表11)。

(4)较高的GDP区,当工业总产值过高时,FDI是不会想来投资的(见表8)。

2. 经济增长三个方程式估计结果显示:(1)“外商直接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如表4~11)。

(2)“两种污染源”,废水污染排放量以及废气污染排放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所以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牺牲环境利益。

(3)“人口”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的GDP是会减少的可能(表4),反而在1%东部较低GDP的人口,会使GDP上升(见表8),说明中国面临地区和城乡巨大差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资源环境瓶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矛盾。

(4)“土地面积”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中国的GDP有促进作用(见表4)。

3. FDI三个方程式估计结果显示:(1)“国内生产总值”在1%的显著水平下,FDI更乐于投资,良好的经济基础、投资环境、开放政策及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外资进入(见表4~11)。

(2)“土地”在10%显著水平下,FDI较不易进来投资,有可能考虑的原因是运输距离,土地越大,距离市区越远,成本越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选择土地面积较小的城市或乡村的地带(见表4~11)。

(3)“内资企业”在10%显著的水平下,与FDI具有挤出效应(见表4),当一个市场开始饱和时,就会有人转移到别的地方投资,我们可以从表8看出,在低GDP的东部区,外资内资就不具有排挤效果,落后之地竞争压力较小,会产生合作效应。

(4)“环境管制水平”在1%显著水平下,对外商直接投资会有抑制的效果(见表5),对于FDI而言,当成本高过于利益,这时FDI是会打退堂鼓的。

(5)环境管制水平对于中国的污染排放量依旧无法改善,甚至(见表5)在环境管制水平1%显著水平下,产生正向的显著性,意指中国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政府并未通过降低环境管制标准来吸引FDI。

四、结论

本文通过环境管制对外商投资、环境污染的影响,剖析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外商投资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确实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污染避难所假说”存在的事实无可否认,检定证明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情形。环境管制对污染有了出入性的差异,但是对外商却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得往后会看到“污染转移效应”产生。

我国应坚持合理的环境准入制度,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环境标准,加快实现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实施。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 -377.

[2]何禹霆,王岭.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12,(3).

[3]谢申祥,王孝松,黄保亮.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与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J].世界经济研究,2012,(4).

[4]李达,王春晓.我国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7,(2).

[5]易艳春,宋德勇.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3).

[6]Zarsky L. Havens,Halos and Spaghetti. 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C]. OEC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The Hague,1999.

[7]Wang H,Jin Y. 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

[8]Wagner,U. J,Timmins,C.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FDI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2(2):231-256.

[9]苏振东,周玮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区域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10,(6).

[10]Prakash,A.,Potoski,M. Investing up:FDI and the cross-country diffusion of ISO 14001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7:723-744.

[11]方鸣,应瑞瑶,刘美玲.FDI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12]包群,陈媛媛.外商投资、污染产业转移与东道国环境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2012,(6).

责任编辑、校对:高钟庭

环境法学论文范文第4篇

环境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丰富其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进而积极投身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活动中,引导人们从根本上关心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幸福,走向“环境—人—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浪费等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教育应运而生。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问题有了科学的认识。环境教育的关注点由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转向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审视、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当代人和后代生存方式的深层次思考。

一、对环境教育的典型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教育在全球的广泛开展,学者们对其内涵、本质进行了不懈探索。综观国内外对环境教育的典型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作为过程的环境教育

197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美国内华达州召开了题为“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会议,会议认为:环境教育是“人們为了解和认识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必须接受的技能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是“一项确认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旨在发展态度和技能,并能了解和欣赏人与其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类似地,美国1970年通过的《环境教育法》也将环境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环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这是一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来阐释环境教育的概念,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环境教育概念的理解。把环境教育理解为一种过程,描述了环境教育的演进历程,但对环境的理解仍然是静态的、孤立的,没有揭示环境教育中人与环境的动态生成关系,也就难以揭示环境教育的内涵。

2.作为手段的环境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认为,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1]。1974年,芬兰国家委员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召开环境教育研讨会,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一种途径”。[2]

这种理解比较清晰地表明了环境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即认识、治理环境问题与保护自然环境,这无疑是环境教育的主旨之一,也容易使人们理解和接受。但是,作为手段的环境教育仍然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无法回答环境教育的宗旨,难以揭示环境教育的本质。

3.作为学科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运用广泛的教育手段将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广大的受教育者,使之改变传统的有害于环境的价值观,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并掌握有效参与的技能,从而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的新兴教育学科”[3]。或者说,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4]。

这种理解从环境教育的学科属性出发,把“环境教育”看作是一门教育学科。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回答构成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环境教育显然还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还有赖于“环境教育学”的发展。

4.作为活动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5]。就其外延而论,它包含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动”[6]。具体而言,环境教育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着眼点,通过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伦理观,为实现“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人才、精神支持。

环境教育是“以生物物理环境中的持续体验以及改进人类/自然体验中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为基础,通过学习必要的技能并产生与环境相关的行为和行为变化,最终创造出健康环境的活动”[7]。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活动的角度阐释环境教育的内涵,体现了环境教育的本质,即环境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丰富其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进而积极投身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活动中,引导人们从根本上关心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幸福,走向“环境—人—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教育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动态性、开放性的概念。这反映了环境教育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全球性,也反映出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环境教育的种种迷思

上述对环境教育的典型理解为深入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提供了多维视角,有利于深化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但是,在环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环保教育”“环境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等与“环境教育”相似或交叉的概念相继出现,导致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以下种种迷思。

1.环境教育即环保教育

在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环境教育仅仅被理解为环境保护教育,注重与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问题和技术;而环境保护也仅仅被理解为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的治理或再利用。基于这种认识,环境教育被认为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以及利用、改造、调控、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

环境教育的研究也主要偏向环保教育研究,以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为主题的研究较多。而学校环境教育大多也以环境维度为主要内容,对于环境教育的文化和社会维度,如环境公正和平等、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等,则关注较少。

关于环境教育的实践,《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指出问题所在:“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2.环境教育即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的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环境教育逐渐结合起来。环境教育必须考虑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进而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

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环境教育学教授Bora Simmons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试图明确和实现一种特殊视野的环境教育”,因此主张没有必要再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8]日本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只是环境教育在新时代的代称。

这些观点,大多基于这样的认识: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3.环境教育即生态教育

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入,环境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与改善层面。环境教育必须以生态哲学观为基础,把人培养成为自觉、主动、富有创新精神的批判者,使其能够承担起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并积极融入社会、政治改革之中。[9]

基于上述認识,国外有学者认为,环境教育应建立在生态哲学基础之上,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们的世界观进行根本变革。[10]国内有学者也认为,环境教育亦称生态教育,是指“将生态学知识、生态环境的知识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使其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通过加强对生态学、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培育起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并树立起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11]。

上述对环境教育认识的种种迷思,反映了人们在环境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教育内涵的不懈探索,试图科学把握环境教育的本质。随着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日益深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深入推进环境教育实践,有必要基于环境科学、教育科学等多学科的视野,对环境教育的种种迷思进行理性廓清。

三、环境教育的理性廓清

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已有了新的拓展。环境教育既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尊重其天性,顺应其发展规律,激发其创造性。质言之,环境教育应该也可以涵盖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或要旨。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基本要义

从环境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环境教育旨在解决由资源耗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环境问题。追溯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轨迹,国际社会掀起了两次著名的环境保护运动,分别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发表为标志,引发各国纷纷关注并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综观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贯穿始终,而且经历了环境保护部门主导、新闻媒体参与、公众参与三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针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改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且始终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基于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等四个维度,达成《第比利斯宣言》所提出的环境教育的五项目标,即:意识(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关于整个人类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意识与敏感性)、知识(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直接经验与基本知识)、态度(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针对环境的系列态度与感情,学会关切环境,并培养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态度)、技能(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发现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参与(帮助社会群体与个人获取在不同层面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

2.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伦理意识、价值观、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关键”。

1994年,《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行动议程》颁布,提出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一概念,强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犹如人权和社会公正之于可持续发展一样重要”。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召开了“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会议发表的《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自此,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环境教育应该“更加努力地确保环境教育中融合并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1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陈述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手段,环境教育是一个更大、更广泛的概念,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之下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13]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环境教育不仅关注环境层面和经济层面,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环境公平、环境公正、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文化和社会层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3.生态公民培养:环境教育的终极旨归

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教育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还应“鼓励形成构成自我约束基础并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相协调的那些道德的、经济的和美学的价值观念”[14]。这些价值观念是环境教育要着力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即生态意识、生态道德与生态审美。[15]换言之,环境教育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道德规范,成为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达成真、善、美的统一。

基于此,环境教育是“帮助公民成为具有环境知识、拥有技能、具有献身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公民,无论是个人或集体,都志愿为获得维持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的动态平衡而努力工作”[16]。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也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人们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的终极旨归是培养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理念以及生态意识的公民。[17]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84.

[2]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环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3]钮琦壁.环境教育理论初探[A].环境教育:21世纪之展望[C].广州: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4:8.

[4]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

[5]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37-42.

[6]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6-20.

[7]Joe E.Heimlich.重新定义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6(9):78-79.

[8]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5.

[9]Fien,J.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15(3):143-152.

[10]Pivnick,J.Against the Current:Ecological Education in a Modern World[D].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2001.

[11]黄宇,田青,郭玉峰.学校中的环境教育——计划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12]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135.

[13]McKeown,R.&Hopkins,C.EE and ESD:Two Paradigms,One Crucial Goal[J].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2005,4(3):221-224.

[14]曹秋平.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简况及大会建议[J].外国教育资料,1980(2):35-44.

[15]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8-122.

[16]Palmer,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 C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Routledge,1998:40-41.

[17]楊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11-11(11).

【田友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 蕊

环境法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提出了一些加强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作用;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測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

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3.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3.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3.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3.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4.加强环境监测的措施

4.1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

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4.2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

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4.3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

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5.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其能为环境监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据环境监测依据对比分析可查找出当前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环境问题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按环境监测可实时监控环境污染问题,提前做好环境质量保护预防措施,为了更好的保证环保低碳生活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试析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

[2]肖丽红.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环境法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时间的进展,在中国当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的开展着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一旦在环保方面发生了问题,那么对于人们的生活也就会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在这个状况下,我们就必须全面的处理环保方面出现的问题,才能够使得人类更好的生活。不过从目前来看,由于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工作人员数量还不足,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由于环保监察工作与环境监测是二种独立的工作内容,并没有相互深入合作,也因此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这个情景下,笔者们将从环保监察和环境监测二方面的内容出发,从全方位的做好环保监察与环境监测之间的配合工作探析,以利于国家的环保部门更好的保护环境。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环境监察;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的职责与关系

环保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作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部分,直接关乎到中国环境质量的优劣,两者都有着不同的职能与形式,但同时也具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环境监察主要是承担环境的监管工作和对环保现场的执法检查等工作,是以环境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基础和指导原则,对违反环境规定的有关现场实施监察和检测,然后作出适当的处置。而环保监督工作则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工作,除对环保现场的监督管理之外,还会参与对环境事故、核安全设备的检验意见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监督检查等。而环境监测也是环保的主要手段,主要是承担在环保工作中的监测工作,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排污单位开展监测分析及研究,以了解污染的最新动向,并经过对环境监测资料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推断出环境质量的变化。同时,还要依据国家有关规范的环境监测技术对重要污染源实施监控,并有效的做出质量检测报告,为环境污染的管理与维护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就是要对重大环保问题实施监测与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估报告,从而为环境污染的管理与环境的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之间的交互联系。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上来说,环境监督管理是环境监督管理执行的管理体系,而环境监测则是科学技术保证体系,二者是配合和彼此产生影响的。通过环境监测可以获取相关的监测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为环境监督管理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还能够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效果加以评价。随着环境监督管理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需求也促进了环境监测的发展,而随着环境监督管理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需求愈来愈高,这也就大大的促进了环境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为的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支持与保障,但只能通过对环境监督管理实际管理工作做出正面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真正意义。离开了环境监测的有效性支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就不能开展,而唯有把二者高效率的糅合起来,形成开学有效合理的监督机制, 使他们之间相互需求、相互协调才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进行。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协调运行

(一)建立联动机制从实践研究中可以看到,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监察工作还无法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发展,并基本陷入”单兵作战”的现状。正是基于此原因,在制定环境有关政策措施时,应当以全国各地的现实环境现状为背景,积极推动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工作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使之可以在现实的环境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从而改变环境现状。具体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统筹工作,可以从如下二个角度入手:①细致界定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二者的主要工作区域和工作职能范围,防止了出现职能冲突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各项环境工作可以从各自工作的角度上共同协调发展,推动了环境工作质量的整体提高;②对环保监测对象的数据分析成果,应当及时交予环保监管部门,利用数据分析成果的共享和监测技术的利用,为环保监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构建起操作性较强的协同工作办法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分工应当明晰,二者各司其职,并彼此协同、配合、相互帮助。针对工作职能,环保监察与环境监测工作不可彼此交叉,更不可彼此脱节,形成合理的协同运转与工作制度,在共同履行各项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在问题面前互相推卸责任,提升环保监察与监测工作的效能、品质。与此同时,加强对环保监察、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共享、反馈与运用,增强数据准确度、针对性,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定期开展环保监察与环境监测的工作调度会,进一步加强二者的相互联系,增强环保工作的透明度,并共同研讨、协调环保工作计划。针对环境工作中所牵涉的所有工程程序、流程都务必在第一时间进行联动,并做好具体的、细致的协同管理和配套,以根据环境突发污染问题迅速找出自身所需要管辖的重点区域,并迅速调动环境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分析工作,迅速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唯有这样,政府才能有效推动环保监察与环境监测的有序协同工作,也才能形成环境行政管理与综合执法的崭新局面,有效提升环境服务质量。

三、结语

中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没有较好的进行环保工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上,当前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是将环保监察与环境监测的有关内容分开,两者分别开展工作,因此使得部分相互联系的内容没有很好的进行,因此产生了问题。在这个情形下,笔者觉得就需要更加全面的调研中国环保监察制度与环境监测的有关内容,以便于更好的推动二者的结合,从而能够保证中国环境的整体质量。所以,笔者同时也给出了这些内容,并期望中国的环保有关人士可以更加谨慎的借鉴他们的内容,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要按照实际情况加以调动,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成效,并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宏涛,于广丽.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及协调思考[J]. 河南科技,2014(6):219.

[2] 白鹤程. 重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及协调运行[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65,70.

[3] 王軍侠,宋春香,郭鹏辉. 浅析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的联动协调机制[J]. 中国化工贸易,2014(1):293-293.

上一篇: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下一篇:入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