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2

计算机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中专;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对其硬件的功能和应用、安装都具有明确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可以掌握独立组装电脑、电脑软硬件维护、排除电脑软硬件故障等相关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这些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工程中,由于中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而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以上问题,本文对中专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探究:

一、中专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专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首先要熟悉教学对象的特点,中专学生学习能动性普遍较差,尤其是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更是缺乏动力,但中专学生往往头脑灵活,善于完成动手操作的任务。当前中专院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较快,中专教材往往因为更新不够及时,造成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陈旧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会很好;其次,该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没有充足的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供学生练习,而中专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又普遍较低,这就造成师生虽然都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真正学到的有用内容却不多;最后,中专院校这一学科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传统的期末考试,以试卷答题的形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无法考查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诵的内容也会很快就忘记,因此,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技能掌握起不到真正的督促和检验作用。

二、中专学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为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计算机的组装及维护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脑组装的全过程,并在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电脑硬件的名称及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比起照本宣科,可以使学生看到真实的硬件图片,为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起实际操作,可以节省时间和场地,因此,可以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电脑构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例如在讲解电脑的维护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脑出现的各种软硬件故障,然后请学生分析出现故障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分析猜测,进行对应的故障排除演示,直到找出真正的故障原因,解决问题。这种虚拟实验的设计可以生动地再现各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问题,一方面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對中专教学来说是重要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改革教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可以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首先对计算机的组装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计算机组装过程中主板、CPU、声卡、显卡、电源等的组装过程作为一个项目,学生结合教师的演示,在小组中和同学共同讨论分析,完成基于这一教学项目的计算机组装过程。为了顺利完成项目,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从而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在理论课之后使学生及时地进行实践,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其次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例如,请学生到市场上展开调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调查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完成用一定数目的资金组装一台电脑的计划,在计划中列出这样一台电脑的配置;最后,要注意在评价环节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使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实践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应用性和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具备这方面的操作能力,真正拥有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1]许力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5(1).

[2]魏葆春.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8):66.

计算机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管理;应用

文献标识码:A

1 软件工程的概念

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維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的学科。软件工程借鉴了传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以优化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效率,减少投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其中,工程科学被用于软件产品模型设计、规范制定、成本评估等方面,管理科学则被用于软件产品开发及维护成本、计划、质量、服务等方面管理。

在给定开发成本及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有效性、适用性、兼容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可互操作性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减少维护的成本和困难,是软件工程的最终目标。

2 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2.1 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根据计算机软件产品的性质和特征分析,软件工程管理涵盖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项目组人员的构成和优化,建立有效的项目组织架构,比如,在实行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时,首先要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项目管理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和软件产品项目组。

(2)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是指当一个软件工程项目进入系统实施的启动阶段时,要确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范围、阶段性的工作成果、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计划、成本和预算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并根据计划安排、调整项目组日常的工作。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软件开发计划和危害到软件产品质量的潜在因素,并对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4)用户管理。

软件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对用户的需求、习惯等做全面、细致的调研,在开发中途,阶段性地征求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增强软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软件产品和服务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所提出的功能和质量要求。

(5)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档案是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项目档案的有效管理,可以为项目各阶段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便于后期项目复查,提高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可控性和质量水平。

2.2 软件工程管理的措施

(1)加强项目管理系统性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加强项目组成员尤其是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系统性培训,避免在项目管理中单纯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经验,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应该加强对项目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让项目业务工作人员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既能理解和接受管理理论,又能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执行力。另外,要建立和完善软件工程管理的制度建设,落实奖惩制度,激发项目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目标。

(2)提高对项目计划的认识,进行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控制。

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项目总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的作用非常关键,科学的项目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软件工程项目的实施风险,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项目计划的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相关性等方面的内容。

(3)加强软件工程的团队建设,建立完善的项目沟通机制。

有效的团队合作是软件项目工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有效的团队合作需要有效地界定各团队成员工作职责,使每个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并且使团队成员之间互补互助,从而达到整个团队最大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软件工程项目的沟通机制,项目中的重要信息需要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反馈,避免因在制定计划、技术问题、项目成果、情况通报等方面的沟通不足,造成重复劳动和团队成员间的互相推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风险管理。

与普通的管理工作相比,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风险较高,需要深入学习项目风险管理知识,掌握风险识别、量化、控制工具和方法,并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加强对于风险防范知识的累积,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精确地辨认风险,发现潜在的威胁与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避免、转移、减缓、消除等控制措施。

3 软件工程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已经被运用软件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软件开发方面,从数据结构和软件结构的设计、算法设计、编码、软件测试,最后到可交付用户使用的软件产品,均贯穿着软件工程的管理理念。在软件管理维护方面,软件开发模型的选择、软件开发方法的确定、软件开发工具的完善、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环境等软件开发环境的组合,使得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提高了软件开发和管理的效率,使得计算机软件遍布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效地增加了计算机应用的准确性和便利性,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劲虎.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探讨[J].科技风,2011.

[2]燕德丽.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探析[J].硅谷,2008,(11).

[3]吴伟东.软件开发的需求风险及控制[J].铜业工程,2007.

计算机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手工审计的特点及计算机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含义,然后对两者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审计;传统手工审计

[作者简介]刘蓉,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审计教研室讲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广西 南宁 5300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金审工程”的实施,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利器”。但不少人经常混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概念,并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两者的巨大区别,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将引发一场审计革命。为了促进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必须澄清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的概念以及其区别。

一、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传统的会计、统计和计划等管理数据的处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审计也是以手工的会计资料处理系统为特征的。随着审计事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复杂,传统手工审计的取证模式也逐渐从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发展到风险基础审计,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从反映经济业务的纸质账目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再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因素,审计对象从纸质账目系统一个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纸质账目系统两个,审计的核心方法也从详查法发展为测试法;而测试法的大量运用,使审计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使审计逐步脱离审计就是查账的概念。

在纸质环境下,审计实务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相应的审计模式,既可以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模式,也可以采取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或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

计算机审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审计学科。计算机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二、计算机审计和传统手工审计比较

(一)相同之处

从根本上说,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其职能都表现为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必须以《审计法》或《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的审计准则作为执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以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的标准。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不同之处

1.审计环境不同。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审计的思维方式不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3.审计线索不同。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4.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同。在会计电算

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与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为了控制数据风险,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计算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测试,这是手工审计所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账套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从而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丰富了审计人员的可用信息。此外,由于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审计可以非常快速和非常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5.审计技术方法不同。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 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6.审计流程不同。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通知书,审前调查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实施方案。

7.审计风险不同。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而实施计算机审计,必须先利用审计软件等工具采集审计对象的电子数据,然后进行转换、清理和验证,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审计中间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数据采集方式,未能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可能由于对审计数据的错误分析,不能识别源数据,未采集到被审计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还可能由于系统设计中对数据备份方案设计不全面,数据格式转换的不恰当,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或前后不一致或由于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导致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发生转换错误或重复录入数据失误,从而造成原始数据发生失真、毁损以及审计方法利用不当,形成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因此,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中,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除了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还增加了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控制不当或缺乏控制该风险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会大大提高。

8.审计方式不同。传统手工审计是通过翻阅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和有关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某一阶段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事后审计监督,是一种静态审计。但计算机审计打破了事后的、静态的手工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在被审计单位现场或者通过远程网络,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包括现场审计和网上审计,以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9.质量控制实现方式。计算机的运用对审计来说不仅是技术与方法的革新,也是管理的革新。就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而言,某些手工审计环境下作为重点与难点的控制点,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会变得相对容易实现。如我们可以通过审计软件对审计流程进行控制,也可以对审计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具体审计事项的审计目标及审计实施步骤与方法进行控制等。

[责任编辑:清 泉]

计算机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主要对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开展分析,明确其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开展探究,如开设第二课堂、注重科学思维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创新教学方式等,以期凸显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特色,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思维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良好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应该优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度,使其科学使用计算机,将其作用发挥至最大,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日后岗位中提高工作质量,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和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开展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科技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适应岗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贡献[1]。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很多新挑战,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需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在过去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中,通常只是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操作。此种技术水平逐渐呈现了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现象,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工作岗位,而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是不占优势的。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成效加强,需要积极更新过去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将科学思维渗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并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新颖性,促进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增强。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育中的立足点,提升其实践技能,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计算机人才,推动计算机领域进步,使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一)改善教学方法

在以往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由于教育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不利于良好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思维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2]。在此方面,应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自身在课堂中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散其思维,激发其学习欲望,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新时期,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逐渐应用在教学领域,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增强教学效果,有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主要因为该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呈现了独特的优势,集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可对学生的各个感官进行刺激,集中其注意力,还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为学生呈现直观的画面,对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其主动对问题答案进行探索。如,某企业针对某工程项目,要求学生通过Excel对相关材料信息进行统计,并借助PPT进行讲解。以此情景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3]。通过情景的创设,不仅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软件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其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视度,还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相应的情景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进而逐渐提升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与日常生活结合,还可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其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会更加感兴趣,对学生思维的扩散是有帮助的。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最好不要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扮演好指导者角色,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其从中能够受到启发,并积极处理,对学生自我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既可让其获得成就感,又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为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还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地应用在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例如,可采取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某项目版面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并开展评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在新时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现代素质教育相适应。因此,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勇于突破以往教育思维的局限性,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为计算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更具特色,为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展示提供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5]。第二课堂的设置,有效延长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为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需要对第二课堂進行合理利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例如,针对第二课堂,在设计计算机基础教育时,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软件编写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进行软件编写,对其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进行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可设置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方向,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选择,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为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采用相互协作的方式进行编写,提升编写效率,在互相协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使其发散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促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同时培养其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软件编写第二课堂的开设,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拓展其知识面,开阔其眼界,促使其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创造了机会,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以后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奠定基础。[6]

(三)强化计算机应用及科学思维能力的融入

为了实现理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将科学思维与计算机能力进行结合,并将其渗透在教学中,为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7]。要想将科学思维有效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明确科学思维所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计算机思维,还有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便在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促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够进行创新性的理解,早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总而言之,为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现代信息技术等合理运用,将其充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优化教学成果,还应该重视科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的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通过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性,进而可培养优质的计算机人才,使其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超高的应用水平,还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从而在计算机领域、行业做出卓越的成绩,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胡瑞杰.试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0,22(8):150.

[2]张焕俊,王自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136-137.

[3]田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4]徐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5]胡忠海,王莹.计算机基础教育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5):126-127.

[6]孙朝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实施方案[J].时代农机,2018,45(4):86,88.

[7]闫丽.关于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评《大学计算机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17(3):128.

编辑 马燕萍

计算机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模仿和照搬教材参考书和一些优秀示范课内容,导致程式化教学风盛行,教学效率低下。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和进行的改革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程式化 课堂教学 原因 对策

大部分人对计算机课程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计算机课程缺乏可教性和可学性。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难以达到互相配合的默契,导致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进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老师辛苦准备的公开课,往往因为期望值过高而收效甚微,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反应平平,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公开课内容和形式都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而平时的计算机课堂甚至大多已经缩小简略到只剩下“任务驱动”一个步骤,返璞归真至最原始的“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练习”模式。计算机课堂教学似乎正卡在一个别人理解不了自己又突破不了的尴尬瓶颈期,即使面对中职教育改革大浪潮的冲击,也洗刷不了明显的传统教学印记。这种记忆式的、带有很强机械性的教学,由于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导致我们的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一、程式化教学的弊端

所谓程式化,就是刻板地按一套固定的框架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当成死板的程式。教材是死的,课堂是活的,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诠释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可是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信息单向传递,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长期形成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如“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阉割着课堂的鲜活的灵魂。

1.限制教师教学思维的发展

曾经有人把知识比喻成一个圆,圈内是已知的知識,圈外是未知的知识,以圆的面积为界,面积越大,意味着获得的知识越多,同时也意味着接触到的未知的世界越大。如果教师心甘情愿地借着学习、指导、借鉴的理由,为自己寻找、编织一个又一个的圈圈点点框架,就会将自己捆绑在里面,动弹不得,以致由此养成的依赖性、惰性,也渐渐膨胀,吞噬了创新性与积极性。

2.降低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不可否认学生是一堂课的主角,而教师就像是整堂课的导演。一名好的导演应该在把握大剧情和大方向的基础上能让主角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创造精彩。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上课时,只需要把握大方向,保证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向正确即可。

如果教师喜欢把操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好实际的课堂与设计的教案一样,每一个环节的落实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容不得半点差错,甚至包括学生的反应与操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究竟是分配给他们更多的模仿操作时间,还是交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探索、自我领悟时间?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但程式化的计算机教学用机械的模仿训练占据了学生想象空间,用固定的操作程序阻碍了学生直接的灵魂冲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渐渐失去。

3.阻挡学科的多向发展

教学活动,本来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的复杂的灵活的脑力劳动,由于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是无穷的。将一套固定不变的程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教学,无疑是行不通的。长时间以来,计算机教学跳不出抛出任务、教师示范、任务驱动、任务拓展、流于形式的小组协作、课堂评价等等框架。在频繁开展的各类计算机教研活动展示课中,都能找到上述框架的影子,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数学题目套用公式一样,因此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把计算机教学搞成僵死的东西。

二、造成教学程式化的主要原因

任何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肯定不是单一而是多方面的,在庞大又复杂的教育体系里尤为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出现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下面,笔者就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导致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原因。

1.貌合神离的知识生活化

所谓知识生活化,就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在计算机学科中尤为明显,教师所举的案例、学生练习的习题、小组协作的项目等几乎都与我们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这是所有教师都喜闻乐见且应大力提倡的。但是,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只是表面的形式主义而并没有深入到内涵使知识与生活完全融合,那么就变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经常会接到毕业或实习学生关于计算机问题的咨询,撇开电脑硬件故障这种复杂的问题不说,就连基础的word查找替换、Excel排序筛选,很多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重点强调的知识点,怎么会在短短的一年半年之内就被他们扔掉了,追问原因,都说,印象不深,考试一过基本就忘了,上课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模仿老师做题的步骤,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探寻题目的深层次意图。教师预设的课堂情境与任务驱动,似乎偏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了他们的真实困惑,缺乏深刻、到位的学情分析,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名义上来源于生活的知识,究竟有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最终服务了生活,或许可以从这个点窥见一斑。

2.照搬照抄的生硬模仿化

如果说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的模仿尚可以理解,那接受过高等教育与专业师范教育的成人教师的刻意模仿就显得相当不明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是以教材、教学参考书为蓝本组织教学的,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

教学参考,本意是让教师在讲课时用以借鉴或佐证的,可现在稍为留意便会发现,教学参考书已经泛滥成灾,逐步地从参考书发展到必参书。在计算机学科中,教材和教参已经演变为具体上课流程,细化到导入的情景、实施的任务、操作步骤的图解、拓展的技能操作练习等等的活体课堂书面版本,甚至还配备了包含有教学视频、案例源文件、操作样稿的教学光盘。自然而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完全依赖这些教材参考书。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调整与修改,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按照教材和教参照搬照抄,在经历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同系列同风格的计算机课之后,教师与学生都被“套”牢了。教师上课生硬缺乏感情,因为那些都不是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堂,学生上课麻木没兴趣,因为老师讲的内容、上课的流程在自己的书本里都有,毫无新意,甚至连下节课老师要举的例子都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

另一方面,一些刚上岗的年轻教师,会在学校指定的师傅带领下,把师傅讲的教学程序熟记,然后上课就一丝不苟地按程序去完成任务。一般来讲,师傅在传授教学技术的开始阶段,为了能让新教师尽快地走上教学的车道,是要讲一些框框套套及程序的,实际上,许多师傅在自己的课堂中没有一定的规矩和程序,越是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越是讲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但许多年轻教师往往只得皮毛而不得精髓。

此外,一些公开展示课和获得奖项的教学设计也经常成为被模仿的对象,被原封不动地套用在了各个不同专业性质、不同学生层次、不同教学需求的学校与班级中。

3.客观死板的考试标准化

标准化,顾名思义,答案只有一个。翻开中职计算机期末考、会考、中级工考证的试卷,理论卷的题型几乎都是选择、填空、判断,技能卷也是给出已经定好的格式、颜色、版面等操作内容,只需做出与样稿一模一样的东西便可得满分。标准化好不好,还不能一棒子打死,其客观、公正的对教育教学进行量化的测量功不可没,但其造成的一大批死读书的考试机器也是有目共睹的。

学习计算机究竟是为了模仿操作,能够做出与别人相同的作品,还是为了创新创造,利用计算机提高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效率,相信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学会跑步之前必须先学会走路,学会创作之前必须先学会基础的操作,这无可厚非,但到了最后依旧只是把走路与基础操作当做考核的目标,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让学生以为走路与基础操作就是他们的潜能能够开发的最大限度?很多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标准化,特别是考察学生的思维流程,心性、灵性的东西就更不应该用标准化。

三、改革程式化教学的对策

分析过后,不难看出,现行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程式化是多方原因促成的结果,有些是教师个体可以解决的,有些是教师本人解决不了的,其中最关键、最灵魂的因素还是教师,尤其是教师观念的改变。要想改革程式化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更新了,就势必带来教育手段的改变,手段变了,教学第一线形势必然会万紫千红。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没有一个全能的模式能让所有的教师一学全好用。下面,笔者就当前亟待澄清、解决的问题做以下探讨。

1.更新教育观念,洗心革面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个答案呼之欲出的问题,实践起来却有重重困难。比起花费脑力劳动让那么多不同的学生个体掌握渔的方法与技巧,很多教师宁可倾向于花费体力劳动自己打渔,然后喂给学生现成的鱼。有人打了个精彩的比喻,说教师本应像足球教练,学生是队员,可现在教师却成了球员,学生则成观众了。教育如果偏重了教,结果只能复制,往往是师生都各自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任务,但双方都没有任何提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的讲,让学生跟着教师转,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于是,有教师提出,既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样的,教育如果偏重了学,结果只能是剪切,而不是裁剪。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放任自流,表面上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质上降低了课堂效率,不仅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而且学生的主体价值被扭曲。

所谓教学是指有教也有学,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努力挖掘师生双方的灵性,便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2.提高自身素质,以点带面

关于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的文章与观点数不胜数,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喜讯,因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尝试一下总归有利无害。结合本文观点,笔者给出以下三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二是优化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学识渊博与教师的现实表现,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设计、组织、协调等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资源。

三是增强创新能力,扔下拐杖独立行走。拐杖当然是指教材、教参等参照物,教师不扔掉拐杖,中职计算机教学程式化的弊病就没法突破没法治愈,教师的主动性就很难得以发挥。教师理性地借助教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解读教材同时点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3.多元评价方式,别开生面

标准化的考试体系,单一的教师评价,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学生缺乏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意识。因此,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口头语言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也是避免课堂教学程式化的重要方面。

一是口头语言评价应真切、多用感叹句。如把略显客套的“做得不错”或“做得真好”换成“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的作品吸引了!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么?”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创作,从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学科性质,制作课堂评价网站,进行自评、他评。学生可以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也可以对某个课堂环节或某个知识点进行感想留言,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如此,有利于教师多方位地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三是多开放课堂,让更多的同行和专家走进自己的课堂,并及时进行客观有效的评课活动,相互交流,结合他人的评价进行反思与归纳,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一起创造别开生面的计算机课堂教学。

上一篇:学习计算机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