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4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2、共同侵权行为理论探究

3、学生在校嬉闹受伤的责任认定案

4、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

5、浅谈《侵权责任法》中第八条“共同实施”的涵义

6、道路交通事故的共同侵权责任

7、共同侵权之“共同”标准:反思与重构

8、共同危险行为的侵权责任承担

9、浅析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10、论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11、广告代言人应负法律责任探讨

12、民商法学中的连带责任思考

13、浅析虚假广告代言人承担连带责任

14、基于契约理论的网络侵权法理分析

15、论侵权补充责任追偿制度的法理依据

16、Web2.0时代网络侵权的责与罚

17、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的责任探析

18、民商法连带责任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19、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责任

20、连带责任分摊请求权研究

21、浅析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

22、政府公共警告不作为与作为的赔偿责任分析

23、虚假广告代言人侵权责任承担

24、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探讨

25、侵权行为不同,责任也不同

26、类型化视野下环境共同侵权的法律适用逻辑

27、共同侵权中的连带责任问题探析

28、试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

29、刍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

30、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新发展

31、公司人格否认规则实操揭秘

32、论连带责任人的诉讼地位保障措施

33、民商法学中连带责任的应对问题探讨

34、平台经营者“相应的责任”认定标准及具体化

35、丫丫的博客被黑客侵入了

36、名人明星代言广告的法律思考

37、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38、出资瑕疵股权转让的出资责任研究

39、论商业特许经营主体对消费者责任的承担

40、民商法中连带责任认定及处理分析

41、中介机构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认定的审视与路径探索

42、对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的思考

43、不真正连带责任:一个《侵权责任法》中的伪命题

44、新《侵权责任法》有关网络侵权的条款保护了谁?

45、第三人侵权致雇员受害案审理的优化

46、试论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

47、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侵权责任界定

48、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体司法适用

49、浅析数人共同侵权责任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医疗责任保险是侵权责任法从矫正正义发展到分配正义后的产物,其功能有二,即分散医疗机构的医疗损害责任和应对医疗纠纷。《侵权责任法》的施行导致医疗机构的医疗损害责任加重、举证责任加大,从而使其面临的诉讼压力增加,从而影响到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模式的选择。为应对《侵权责任法》的施行,我国应当实行强制性的医疗责任保险,并且商业险不应作为主流,而是应当强调其公益性。并应当将医疗责任保险置于救济病惠的制度综合体中进行把握。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模式;医疗诉讼;《侵权责任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医疗损害责任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研究”(批准号:10YJC820175)

【作者简介】周成泓,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广东广州510320)

医疗责任保险是分散医疗损害责任及应对医疗纠纷的重要机制,但在我国该制度一直推展不力,《侵权责任法》施行后,该制度又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就医疗责任保险与民事侵权之间的关系,国内已有一些饶有见地的研究,但对于该制度与医疗诉讼之间的联系则关注不多,这同诉讼对于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性很不相称。笔者不惴浅薄,拟就医疗诉讼与医责险模式选择之间的关联作一浅探。

一、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理念和功能

医责险是作为填补医疗侵权责任的工具而产生的,其理念和价值均在于填补医疗侵权赔偿之不足。

(一)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理念:从矫正正义到分配正义

在传统民法的矫正正义观下,侵权责任法对个人权益的保护重在恢复原状,侵权人是否具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则非其所重。但随着对患者保护的加强,侵权责任法填补受害患者损失的目的受到了加害医疗机构赔偿能力的限制,出于保护患方的考虑,国家设置了医责险并要求医疗机构投保,医疗机构也出于保护自己而积极地购买该保险。由于在医责险中导入了受害患者的直接请求权,侵权责任的成立要件发生了变化,其指导思想逐步由古典自由主义向社会法治国思想发展,这导致侵权责任法的惩罚职能后退,而损失填补职能得以加强。

在责任保险所秉持的分配正义理念下,责任分配的标准不是矫正正义中的过错,而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分散损失之能力的比较。医责险可以视作医疗侵权责任领域内的二次分配,即作为财富所有人的医方通过出资购买责任险,将一部分财富转移至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收取众多投保医疗机构的保费后,建立保险基金,作为对受害患者损失的赔偿保障资金,以此实现了财富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一次分配。

(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功能

除却减轻医方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障患方的索赔权之外,医责险在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信医者治”。在战胜疾病方面,医师和患者的目标和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医师因患者而成长,患者也需要医师的诊治。自此出发,医患之间如果产生纠纷,理应通过平等的对话方式解决,以达到预防和化解纠纷的目的。

在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关系中,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负有赔付义务,相应地其就享有核定保险赔付责任的权利,这一保险核定和理赔程序同时也是保险公司与其他组织共同提供的一个医疗纠纷解决程序。从域外法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医责险中设置了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咨询、提起鉴定、调查了解以及提供中介服务等。由于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该机构遂成为医疗机构、患者和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将医责险与医患纠纷的处理进行有机结合,既重视医责险分散医疗侵权责任的传统功能,又充分利用该制度化解医患矛盾,医责险构筑了一个事前预防、事中调处、事后补偿的新型保障和服务机制。

但应当看到的是,虽然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提供的主要是非讼解纷程序,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基本方式,它是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风向标,可能的诉讼判决是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所达成结果的基本参考,尤其是加上诉权在很多国家已经上升到宪法层次。尽管我们应当鼓励当事人利用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却不得剥夺当事人诉诸诉讼的基本权利,并且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解纷程序始终需要通过诉讼制度的配合、监督及竞争而保证其公平性和合理性,更何况该中心也为相关主体提供了诉讼支持功能。因此,医疗诉讼对医责险有着重要影响。

二、《侵权责任法》施行后的我国医疗诉讼

赔偿金额和诉讼发生几率是决定医责险赔付金额的两个关键因素,故笔者在此对《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和诉讼压力的可能变化作一分析。

(一)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包括医疗事故损害和医疗过错损害,二者分别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民法通则》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由此形成了医疗损害责任法律适用的二元化。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赔偿范围窄于、赔偿标准低于民法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导致损害更重的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反而大大低于损害较轻的医疗过错。虽然各级法院就此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并且由此还导致了司法与医疗行政之间的冲突,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所加剧。基于此,立法机关借制定《侵权责任法》的机会统一了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其成果就是该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为了实现该章平衡医患双方利益的立法目的,《侵权责任法》代“医疗事故”以“医疗损害”这一新概念。其理由在于:“医疗事故”是医疗行政而非民法上的概念,并且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法院无权对其鉴定意见进行审查,而根据民法原理,有损害即有救济,有过错便有责任,医疗损害责任并不需要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医疗损害”概念的采用切断了医疗损害责任与医疗事故责任之间的联系,使《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再与《侵权责任法》尤其是医疗损害责任发生联系,该条例也不再被视为《侵权责任法》的特别法,由此结束了医疗纠纷法律适用双轨制所导致的法制不统一现状。

由于医疗损害责任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几乎包括了医疗过程中所有损害的救济,远比医疗事故责任和医疗过错责任的外延为宽,故而医疗机构的责任范围得以扩张。此外,《侵权责任法》第59条还将医疗产品责任纳入医疗损害责任的范围,这进一步扩大了患者受保护的范围。就可能的赔偿金额而言,《侵权责任法》第16条至第22条规定的赔偿项目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多出了“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并且前者规定的赔偿标准远高于后者。由此可知,《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医疗机构的医疗赔偿责任将会加大。

(二)医疗机构的诉讼压力

医疗机构赔偿责任的加大,可以逻辑地推出其被患方起诉的几率将会增加。此外,举证难易也是影响患方决定是否起诉的重要因素,故而要完整地把握《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医疗机构诉讼压力的变化,还应当考虑证明责任分配上的变化。

先就医疗过错而言,《侵权责任法》将医疗损害责任分为医疗技术过错、医疗伦理及医疗产品责任,并实行不同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就医疗技术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54条将其确定为过错责任,同时为缓解患方的举证困难,该法第58条规定了3种情形下的医疗过错推定。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实行过错推定规则,患者只要证明医方违反了告知和保密等义务,按照违法即推定过错的规则,法官得推定医方存在过错。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9条,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患者损害的,适用产品责任的无过错责任。不过,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生产者实行无过错责任,对产品销售者实行的则是过错责任。只有在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或供货者的,才对其适用无过错责任,但由于这样的情形较少,故而医方事实上承担的仍是过错责任。此外,对于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由于血液具有产品的属性,对其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就医疗损害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侵权责任法》没有明文,法律界人士一般理解为这是取消了《民事证据规定》第4条确立的证明责任倒置规则。但这对患方十分不利,也与国际通行做法有别。笔者以为,为平衡医患双方事证掌握的严重失衡,应当对患方的证明责任予以减轻。事实上,《侵权责任法(第二次审议稿)》第59条曾有过这样的规定:“患者的损害有可能是由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造成的,除医务人员提供相反证据外,推定该医疗行为与患者的人身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该规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被删除。

在分析医疗过错和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改变可能给医疗机构诉讼压力带来的变化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下此前的证明责任双重倒置规则对医疗诉讼的实际影响。就此,有人认为,从司法实践来看,双重倒置主要关系着鉴定费用的承担,但相较于诉讼标的额来说,鉴定费用对诉讼双方的压力不大,这从法院受理的医疗案件的数量并没有因为《民事证据规定》的实施而发生明显的上升便可以看出。笔者以为,在医疗鉴定多倾向于医疗机构的现状下,该学者的观点是在理的,但是,一旦今后医疗鉴定制度改革到位后,是否实行证明责任倒置就对医疗诉讼起着重要影响了。

由于《侵权责任法》对推定医疗过错的三种情形予以了具体化,使得法官对医疗过错的认定在第一种情形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医疗鉴定,而第二、第三种证明妨碍的情形较之以《民事证据规定》第75条不仅范围上有所扩大,并且更为明确、更有针对性,这显然对患方有利。另就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分配而言,在我国目前的医疗鉴定体制下,其对医疗机构的影响不大。故总体而言,医疗机构的诉讼压力将会因为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变动而有所增大,并且在今后我国的医疗鉴定体制改革到位后,以及如果法院通过司法创制出有利于患方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医疗机构的诉讼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大。

综上,《侵权责任法》的施行将加大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和诉讼压力,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医责险模式的选择。

三、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应当实行强制性的医疗责任保险

侵权责任法大幅提高了医疗机构的医疗赔偿责任,医责险的市场需求将随之增加,这成为强制医责险的重要推手,但由于以强制医责险来减轻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已几无争议,笔者此处不议。另有,医疗赔偿金额的增加将导致医患矛盾更加尖锐,致使充分发挥医责险调处医疗纠纷的功能显得更为迫切。而侵权责任法在实体上消除了医疗纠纷法律适用的二元化现象,有利于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准确地评估和管理经营风险,也有利于引导患方选择医责险中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这为推行强制医责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处理医疗纠纷时一般是由造成医疗损害的科室负责提供证据,医务部门负责保存证据,同时也代表单位与患方洽商,保险公司并不介入。但与此不相称的是,首先,保险公司的医责险合同却一般都规定了保险人享有对投保医疗机构的诉讼抗辩与和解进行控制的权利。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只是一个理赔程序,对纠纷解决很少关注,并且该理赔程序十分繁琐。再者,由于人民调解未与医责险相衔接,其调解结果往往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认可,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也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另从患方来看,由于民诉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司法腐败的存在,而保险理赔不仅程序复杂并且周期漫长,患方多不愿意走法律途径,而选择通过封堵乃至打砸医院、殴打医护人员等“医闹”方式来达到目的,再加上法律并未赋予患者直接起诉保险公司的权利,从而导致医责险调处医疗纠纷的功能难以落实。

鉴于由医患矛盾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医责险推展不力的思路上有了新的突破,即将医责险置于医疗纠纷处理的一环,创造性地把保险理赔和人民调解引入医患纠纷处置机制中。2007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其要旨在于:依靠保险的力量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排除由此导致的医院经营困扰。2010年1月,司法部、卫生部、保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医责险工作,加强司法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保险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保险理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2010年7月28日,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在座谈会上强调,未开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责险工作的,平安医院考评要实行一票否决。今年2月,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发展医疗意外伤害险和医责险。至此,推行强制性的医责险已成各界共识。

(二)商业险不宜作为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主流

从区别于一般商业性责任险而言,强制责任险应当贯彻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而不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域内外的强制责任险保险费率的设定都遵循不亏不盈的原则,任何从强制责任保险中获得的收益都要被留存、积累下来,并且只能用于保险经营的收支平衡或其他专项目的。

但我国目前实施的强制医责险从医疗机构代表着公共利益的理论假设出发,将其首要目的设定为减轻医疗机构的赔偿压力和经营风险而非保证患方索赔权的实现,其次是解决医疗机构投保不积极所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和逆选择严重的问题。价值目标上的偏差导致医责险偏离了救济患者的基本定位,使其沦为片面地保护医疗机构的工具。不过,这一本意旨在保护医疗机构的制度安排,却因不当地强调其商业性而在实践中举步维艰,导致医疗机构自身对这一制度都不买账。在我国目前的商业化模式下,保险费率由纯保险费率和附加保险费率组成。纯保险费率与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和赔付金额有关,用于支付保险赔付,剩余部分作为利润。附加保险费率与保险赔付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根据保险营运费用来确定,包括业务费、代理费、税金、工资等。在我国,目前纯保险费往往已经超过投保医疗机构的医疗赔偿金额,加上附加保险费,自然超出更多。其次,公立医疗机构无需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等费用,但商业性医责险却不得免除之。再者,医疗机构内部负责处理医患纠纷的职员在参保后仍然难以减少。上述几个原因共同导致医疗机构不愿参保,已经参保者也纷纷退出,而一旦参保者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时,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费,这进一步导致参保医疗机构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侵权责任法》施行之后,这种商业性医责险的困境将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商业险不宜成为我国医责险的主体,否则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都无足够的投保积极性,而应当积极发展自保、信托等替代性风险转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如天津市、浙江省宁波市,在医责险中开始实行“保本微利”原则,并辅之以一系列配套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对侵权受害人的经济填补制度已不再单一,而是一个融合了多种相关制度的复合体,责任险仅是其中之一,故而只有将责任险纳入这种复合体中去把握,我们才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就本文主题而言,有必要强调的是,在不同国家,医责险与医疗侵权责任、医疗诉讼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其医责险的发达程度也不一样。如在德国,责任保险与侵权法实行分离原则,除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公平责任、痛苦抚慰金、特权与豁免以及免责协议,法官应当首先确定被告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之后再判定责任的份额,这时不能考虑被告是否投保了责任险。此外,德国针对民事侵权没有设置惩罚性赔偿金,加上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为公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患者提起的医疗过失索赔请求主要是精神损害赔偿,其金额一般不高。另就民事诉讼而言,由于德国不实行陪审团审判,加上其实行诉讼费用败诉者负担原则,由于担心因请求金额过高而承担高额诉讼费用,原告的诉请金额一般不会太高。这些决定了德国的医责险并不够发达。反之,美国奉行自由主义法治原则,其对侵权受害人的救济一般都通过侵权诉讼和责任保险进行,并且美国设有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另就诉讼体制而言,美国公民习惯于通过诉讼维权,其医疗诉讼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美国传统上实行陪审团审判,由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出于对患者的同情,裁定的赔偿金额往往较高,致使医疗诉讼成为对医责险最具威胁性的因素之一。这共同导致了其医责险十分发达。

在我国,虽然《侵权责任法》将医疗侵权的赔偿标准提高了不少,但与国际通行水准相比仍然较低,加上我国侵权法对于医疗纠纷并不认可惩罚性赔偿金,法官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判定也较为保守,从而侵权法的变动造成医责险重大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自此角度而言,大概需要对我国将美国的医责险制度作为主要学习对象的实践进行反思,或许德国的制度更值得我国借鉴。在改革完善我国医责险制度的同时,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亟需进行。

【责任编辑:陈齐芳】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科学构建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内容

依据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学建构高、中、低段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周边优势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在为学生内心深处播下感恩之种的同时,也滋养自己的感恩之情。

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

二、积极营建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氛围

在浓浓的责任教育氛围熏陶下,教师们以敏锐的眼光关注教育细节,以睿智的行动夯实教育土壤,给学生心中感恩之种以营养,滋润其健康成长。

1.物质环境“三化”建设。学校从绿化、净化、美化三方面努力建设一个舒适、美观、温馨的责任教育环境,既做到校园四季鲜花相伴,绿树为友,又规范学生干部校园清洁卫生监督岗负责制,还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灯箱、名人画像、学生作品、名言警句、温馨提示语、班规班训、班级“责任之星”评比栏等静态布置,于无声处教诫学生学会感恩,施行责任意识教育。

2.精神文化“三个”构建。按照制度文化、历史文化、特色文化三方面构建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校内人员精神风貌和价值选择。一是大胆探索人性化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规划下的德育处、教导处、科研室、后勤处、工会、党支部与共青团相互监督制度;二是积极挖掘学校历史积淀,以“苦难篇、发展篇、辉煌篇”三个部分作为责任教育的校本资源;三是结合学校“扬责任之帆、显英语之长、育创新之苗”的办学特色,彰显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魅力。

三、精心打造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文化

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对学生精神体验与生活实践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落实责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从学科教学、课外实践、评价调控、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感恩意识的形成。

1.学科教学“三线”渗透。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各门课程应该渗透德育。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改对学科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要求,相机渗透责任教育。

知识、能力训练线。即关注“抓住本年级学科教材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寻求同学科教材内容前后联系处;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关联处;关注不同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处;教材内容与校内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处”五个方面。

过程、方法体验线。即不仅关注自制教具、书写小黑板、简笔画等传统教学手段,而且看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如自制“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实地采风节目,通过互联网查找与学科课程相关的感恩资料等。

情感、态度交流线。即梳理学科教材中各年段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要点,建立实施责任教育的框架体系,并配合开发与使用《南精灵在行动》的责任教育校本教材。

2.课外实践“三个”面向。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既是道德教育,又是情感教育,更是人性教育。为此,我们积极利用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

寸草春晖,感恩父母。感念双亲的养育之恩是人的基本道德。基于此,学校开展了“让爱飞翔”感恩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三八妇女节感恩作业,评选十封最感人信件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被感动,明事理。值得一提的是“寸草春晖”主题队会获得了区感恩主题队会一等奖,并被《少年先锋报》头版头条报道宣传。

真情校园,感恩师友。老师如父母,同窗似手足,师友之恩皆需图报。为此,我们以行动感恩师友:组织全校师生学唱《感恩的心》,欣赏一篇感恩美文,制作一张DIY感恩卡;见到老师问声好,主动让道,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等等。

爱心传递,感恩社会。感恩世界的和谐美好,不同处境的人以各自的智慧、汗水、热情、金钱无私回报着社会,积极施恩于他人。我们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在细节中凸显爱心的价值。典型事迹一:开展“爱心温暖英雄女儿”活动,为救落水儿童牺牲了生命的英雄女儿——陈思静同学捐款;典型事迹二:启动“救助大巴山野生动物”捐款仪式,全校师生共捐款11080元;典型事迹三:为盲校孩子捐献旧挂历,解决了他们近一年的作业用纸……爱心的甘露,播洒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间。

3.过程评价“三层”调控。为收到理想教育效果,评价应遵循共性与个性结合,关注被评价者主体地位,重视评价过程管理的原则。在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中,我们按照各年段教育内容设置考评指标,务实考评管理,做好学生、教师、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三个层面的适时调控:一是学生制订发展目标,自评和互评感恩内容达标情况,自我总结学期收获;二是教师综合鉴定学生学月与学期成长情况;三是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对学生成长给以点评与寄语。据此在教育过程调控中提高学生责任意识,促使其健康个性的形成。

4.教育资源“三个”结合。学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让学校“感恩小环境”带动社会“感恩大环境”,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处处与他人为善,与自然亲近,与社会融合。

多元化指导家庭教育。通过“制定家长学校各组织机构的章程,建立各类家校联系制度;利用校园网发表家教指导文章;凭借校报刊登家长教育心得;设立校长公开电话;制定校长接待家长制”等多途径、多方式指导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孩子责任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人成为学习楷模,积极参与感恩行动。

协同式服务社区教育。主动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场所;与社区合作,举办社区艺术节或体育竞赛;与街道工作人员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公益劳动;利用校园网展示社区教育实效;带领学生主办社区黑板报;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与军烈属;邀请社区领导到校举办“走进社区”讲座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承担责任并感恩社会。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要胸怀感恩,承担起以睿智、勤劳、进取、创新回报教育的使命,倾力形成以感恩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工作特色,突出学校道德思想价值的积极趋向,从而在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育征途中沉心静气引领学生存责任之心,践感恩之行,让新时期的接班人在感恩中学习、在感恩中生活、在感恩中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余志全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幼师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本文根据女生在幼师学习期间的生理、心理特点,从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探索如何提高幼师女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幼师女生 体育教学 学习兴趣

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幼师女生的专业特点决定她们毕业后,将投入到幼儿园或小学等一线教学岗位中。她们是否具备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如果幼儿教师没有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幼儿体智能教育就不会得到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幼师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特点,再者幼师多为女生,本身就对运动有着畏难情绪及排斥感。在此条件下,幼师女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坚持锻炼,因此学生体质不断下降。本文从幼师院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原理,在分析幼师女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才能提高幼师女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幼师女生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1.1生理方面

幼师女生的年龄多处于16岁—20岁,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渐完善。不爱吃早饭,爱吃零食是她们的共性,减肥是她们“不约而同”的思想,也是她们课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处于青春期的幼师女生身体的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内分泌中的促性腺激素增多,神经系统不够稳定。表现为注意力维持时长较短,反应能力相对迟缓,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等。身体物质代谢旺盛,疲劳感来得较快,但稍作休息后即可恢复。

1.2心理方面

在心理方面,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阶段的女生对美的追求很强烈,不但用审美眼光看生活和社会,而且以审美眼光看待自己。此阶段的女生性格偏内向,情感上较为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同时思想稳定性差,常常还会有幼稚的想法,又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但是意志力比较薄弱。现在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在体育课上怕晒,怕累,怕别人嘲笑、学习主动性较差等。由于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机能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较小,很容易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如果运动项目难度较大,将因缺乏自信心而放弃体育运动练习,较为喜爱简单易学、运动量小的运动项目。

2.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师女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2.1重视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培养女生体育兴趣的前提

由于受到“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无所谓”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小学起,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哪怕中、高考体育也是“临时抱佛脚”,从小学起就没有正规的接受体育教育的环境,更谈不上有一项体育特长,自然而然对体育课没有学习兴趣。幼师的体育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大一入学时,不少学生學习动机不明确,学习责任心不强。上体育课的目的只是出教室散心,有的同学则拿出手机打游戏。针对学生主观上对体育课不重视的问题,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讲述体育历史故事,引起她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如果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竞技能力,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模范和提高学习兴趣。

2.2合理安排教材是提高幼师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幼师女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幼师女生对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表现为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反之则懒得动,就算学习只是在应付差事。因此,为了提高幼师女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幼师女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特点和生理、心理特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材。幼师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对抗激烈、枯燥单一的运动不感兴趣,更倾向于柔美、对抗性小、运动量小的体育项目。因此,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隔网运动的项目,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安排形体类的项目,如体操、健美操、拉丁、形体舞蹈等;还可以安排趣味性强的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考虑季节的变化合理设置。例如,体操、健美操等有一定技巧的项目,适宜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末夏初,这个时候季节回暖,便于做动作。健身跑等运动量大、强度小的项目可以安排在秋末冬初,这个时候天气渐冷,这些运动项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球类、武术教材四季都可以安排。

2.3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体育课的组织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的组织能够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体育课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个体差异,满足不同身心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较大,因此南北方气候差异很大。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差异。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学生较喜爱排球、篮球和跑步等运动项目。南方的学生对游泳、体操和棋类较为感兴趣。体育课的组织要合理且多样。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多样性的体育班级,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对体育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进行徒手操,不仅是“跑跑步,伸伸腿,弯弯腰”,体育教师还可根据女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播放一些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音乐,进行艺术体操和韵律操练习。既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够满足女生的兴趣爱好。教师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她们掌握更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达到体育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

2.4良好师生关系是培养女生体育兴趣的保证

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热爱并尊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真诚相待。这样幼师女生才会理解和信赖教师,不但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强幼师女生学习体育运动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能够开发一个人的潜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给学生设定一定的目标,在她们实现目标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未能完成,也不要抱怨,更不要责罚,肯定其学习的态度,帮助她们实现目标,逐步培养她们的体育学习信心。

2.5教学实践中的及时评价是提高女生体育兴趣的原动力

处于青春期的女生难免有点小小的“虚荣心”,喜欢听到别人的夸赞和肯定。尤其是老师的表扬,更会提高她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基础差、学习较慢的女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要肯定,没有进步也应鼓励以激发信心,不可忽略。对有骄傲情绪的女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促使她们虚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她们不同的表现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除了语言评价外,教师还应使用体态语言评价学生,如微笑、点头、鼓掌、竖起大拇指等,这些肢体语言是对她们学习的肯定和鼓励。

3.结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后天环境中培养和激发。然而,对于幼师女生体育运动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言,更需要体育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探索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要解决幼师女生的体育课厌课问题,教师就要从重视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树立榜样作用等方面出发。科学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季节等因素设置合理的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她们掌握更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其学习的态度,逐步培养她们的体育学习信心。通过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断的认识、理解、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体育,从而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瑞元,主编.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

[2]李捷.论如何上好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J].科技信息,2012(3).

[3]苗丹.浅谈幼师学校女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2).

[4]梁洪涛.提高幼师女生体育课兴趣初探[J].魅力中国,2010(5).

[5]車勇.幼师女生体育课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5).

[6]张庆华.幼师女生体育课兴趣培养之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

[7]杜超,郑丽君.高校女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3).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阶段;责任教育;实践策略

引言

现阶段针对小学教学体系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引导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把爱心教育、责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等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教师也需要根据当前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来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注重学科教学与责任教育紧密结合,并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将责任教育与生活实践进行密切联系,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深刻感悟,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品质的素质型人才。

一、现阶段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及责任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仍根深蒂固,忽略了责任教育

目前在核心素养理念推动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相关活动中大力倡行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小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层面和道德层面共同进步,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只单纯关注小学生各学科的书面成绩,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和责任意识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可见小学生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很难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更无法深刻领悟到自身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针对这一现状看本质,小学生责任意识程度低,后期成长发展中会更注重自我,进而在自主思考过程中思维也会受其影响,无法意识到自身应具备的责任观,遇到问题只会推卸责任,并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1]。

(二)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观念薄弱

部分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采用放任溺爱、百般呵护的态度,导致小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环境下还是在家庭环境下,都很難接受到正确的引导,难以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家长因忙于工作,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人成长发展现况的关心度不够,这也是小学生责任感迟迟无法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责任意识的树立和增强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完成具备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小学教师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教书以实现知识传授,还要实现自身“育人”的岗位价值,帮助学生在接受各类学科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意识,责任意识。在促进小学管理工作有效性提升的同时,教师根据学生集体具体情况来明确班集体建设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开展责任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得以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三、小学管理中责任教育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树立良好班风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相关工作时,面临的都是处于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小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大多具备较高好奇心、面对新鲜事物多愿意去尝试并模仿[2]。基于小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充分关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和行为习惯,了解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促进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规范自身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而为树立良好班风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班集体氛围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就需要小学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要围绕学生学习情况和认知情况,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小学生深刻了解并明确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内容,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主要注意的是,班集体内建设良好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配合与努力,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引导人,同时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负责人,需要充分明确班级良好之风的营造,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班级学风意识。在班级管理中,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悟和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范围内采取科学民主的方式在小学生群体中选举各班干部和各学科课代表,并明确各职责,使其充分感受到自身背负职责的重要性,促进小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并帮助小学生能够正确规范自身行为,同时也可发挥其职责作用来带动班上其他学生,促使整个班集体内彰显良好学习和合作氛围,大家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

现阶段部分小学生由于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溺爱,个人责任意识薄弱、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体现的性格特征多表现为自私、依赖、任性等。在班集体为单位的合作性活动中,部分小学生由于独立意识较差,很难快速融入班集体中进行合作互动,缺失集体荣誉感。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和重视这类现象,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及时调整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开导,为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形象,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德,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班会时间来开展班集体为单位的主题活动“我是小主人”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充分的合作互动,共同为装饰和美化教室环境而努力,在过程中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活动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实现有效自我监督。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责任意识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校园实践活动包括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年度运动会为主,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彰显班集体团队合作和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能够深刻感知到自身对祖国强大、社会发展、班集体功能进步的责任感,领悟到机体荣誉感,进而在参与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形成形成崇高的爱国理想与情怀。运动会中个人项目是推动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彰显班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场所,集体项目例如拔河等又能促进小学生群体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努力,各显其能,为班级争得荣誉,树立起责任感[3]。

(四)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小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性格和行为习惯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掘自身的闪光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引导小学生培养积极责任意识离不开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构建,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才能感知到树立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责任感。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小学生们共同构建和谐班集体,促进小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围绕小学生来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教师既是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人,也是服务者,要充分关注和重视小学生个体的个性所在,发掘每一位小学生自身所拥有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进而提高小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和并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五)多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思想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启蒙知识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解答疑惑,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来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思想价值观,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给学生树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价值观。另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加一些助人为乐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比如说,帮助清洁工阿姨打扫公园的垃圾,在劳动中付出,在付出中收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拜访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学生们可以表演一些简单的唱歌跳舞等娱乐节目,在锻炼学生的同时还能够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并从小就给学生树立一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思想价值观。比如说,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思想教育课,号召学生热爱班集体,自觉主动地为班集体承担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上举办以“奉献”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活动,进而从小就让学生学会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拥有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美好精神品质,从而营造一种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发展,同时也就贯穿落实了“以爱为桥,构建和谐班级”的小学班级管理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所处年龄段在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方面还不稳定阶段,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作用来引导小学生朝向更好的目标前进和发展。在小学管理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推动小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吕丛丛.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责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陈锦添.农村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上),2018(12):307.

[3]田仕银,罗金松.践行责任教育 成就人生梦想——沙洋县实验小学特色办学掠影[J].湖北教育(綜合资讯),2015(08):2+1.

上一篇:文学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华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