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审计论文范文

2024-03-24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探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做好经济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提高认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所以,务必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

近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且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有无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如果某单位明明存在问题,而审计未能发现,其后果就是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

2.界定经济责任的复杂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直接发现其本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还是比较好定性的。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旦发现其所在单位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问题大致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等。要确定某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其界限较难划分。

3.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地反映。虽然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或是从领导的工作总结、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情况,但是审计所了解的情况若不能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得到证实,其问题是难以成立的。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

4.执行审计程序中存在的随意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程序不严密、或审计操作不合法,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引起行政复议。

二、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1.审计评价内容超越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后作出的审计评价中,常会出现某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某单位被评为哪类先进、哪种优胜;出现与财务收支不相关的业务工作评价内容。有时还利用一些未经审计核准的经济指标,表明领导干部的业绩。诸如上述评价内容,已超越了审计职责范围。如果只是为了评价的完整,或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的要求,盲目地对某一不了解真相的情况进行肯定,就会埋下审计风险的隐患。

2.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由组织部门提出建议。由于组织部门确定是否对某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保密性(尤其是离任者),因此与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衔接不够。这对审计部门来讲,工作计划的不确定因素与工作完成时间要求的紧迫,往往会对审计质量带来影响。审计项目多、工作任务重,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疲于应付、草草交差的现象。此外,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审计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的能力、廉政勤政的表现等作出结论。

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相对矛盾

承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只具备查账技能还不行,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所以具有风险性,除客观原因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一大原因。此外,审计操作方法的各异也会影响审计质量,带来审计质量风险。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准则

《中国审计规范》的审计事项评价准则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而与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相适应。对领导干部怎么评价、评价什么,应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以及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情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2.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3.严格审计程序,发挥审计组的整体功能

(1)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应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必须介绍事项的提纲,并要求表明其对某一事项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被审计领导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在审计尚未确定有无违反财经法规之前,先由有关责任人自己说明在某一事项中担任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一旦查出问题,可以作为界定经济责任的依据。

(2)审计组长负责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组长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头脑中应有经济规律这根“弦”。审计组长对每一项审计取证的审核,对每一个问题的定性,对每一条法规的应用,都必须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切不可掉以轻心。

(3)周密安排,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作用

审计组长要严格按审计方案作出周密安排,合理运筹、精心组织,让审计的触角触及每项必须把握的内容,不能因工作疏漏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要服从安排,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4)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坚实基础

在具体操作中,应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掌握侧重点。一般应突出下列3项审计重点:①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②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③突出财经法纪审计。

(5)讲究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质量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审计中必须注重下列5个结合:

①企业自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企业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自审,审计组依据企业自审资料及对企业内控测评中掌握的失控点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②任中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每年进行一次,一方面为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审企业领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③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为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应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审计查证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查证,为摸清账外经济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④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审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及现代审计技巧,必要时可采取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掌握的线索和依据,运用抽查方法审查重点资料、事项和活动,同样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⑤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相结合。只有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交接点上划一个界线,才能公正区分双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的重点:一是交接手续健全合法;二是交接内容真实可靠;三是交接事项全面完整;四是交接后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合理。

(6)坚持审计原则、分清经济责任,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保证

①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需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认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

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在如何处理遗留问题上,离、接任双方一般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界定经济责任上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数据作为基本依据,如实反映实际状况,分清职责、不偏不倚。

③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只有依法审计才能对离住者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界定三项经济责任归属:

界定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归属;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归属;界定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归属。

④综合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开展审计评价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企业内控制度、经济管理、执纪情况等,评价中要注意把握“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同类问题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尺,有量化指标的尽量采用具体数据,如经营规模、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总之,评价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这既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需要。

四、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其风险性,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建立一支刚正、廉洁的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伟明,刘世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杜 娟]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

近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且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有无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如果某单位明明存在问题,而审计未能发现,其后果就是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

2.界定经济责任的复杂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直接发现其本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还是比较好定性的。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旦发现其所在单位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问题大致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等。要确定某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其界限较难划分。

3.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地反映。虽然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或是从领导的工作总结、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情况,但是审计所了解的情况若不能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得到证实,其问题是难以成立的。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

4.执行审计程序中存在的随意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程序不严密、或审计操作不合法,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引起行政复议。

二、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1.审计评价内容超越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后作出的审计评价中,常会出现某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某单位被评为哪类先进、哪种优胜;出现与财务收支不相关的业务工作评价内容。有时还利用一些未经审计核准的经济指标,表明领导干部的业绩。诸如上述评价内容,已超越了审计职责范围。如果只是为了评价的完整,或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的要求,盲目地对某一不了解真相的情况进行肯定,就会埋下审计风险的隐患。

2.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由组织部门提出建议。由于组织部门确定是否对某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保密性(尤其是离任者),因此与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衔接不够。这对审计部门来讲,工作计划的不确定因素与工作完成时间要求的紧迫,往往会对审计质量带来影响。审计项目多、工作任务重,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疲于应付、草草交差的现象。此外,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审计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的能力、廉政勤政的表现等作出结论。

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相对矛盾

承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只具备查账技能还不行,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所以具有风险性,除客观原因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一大原因。此外,审计操作方法的各异也会影响审计质量,带来审计质量风险。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准则

《中国审计规范》的审计事项评价准则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而与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相适应。对领导干部怎么评价、评价什么,应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以及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情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2.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3.严格审计程序,发挥审计组的整体功能

(1)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应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必须介绍事项的提纲,并要求表明其对某一事项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被审计领导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在审计尚未确定有无违反财经法规之前,先由有关责任人自己说明在某一事项中担任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一旦查出问题,可以作为界定经济责任的依据。

(2)审计组长负责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组长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头脑中应有经济规律这根“弦”。审计组长对每一项审计取证的审核,对每一个问题的定性,对每一条法规的应用,都必须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切不可掉以轻心。

(3)周密安排,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作用

审计组长要严格按审计方案作出周密安排,合理运筹、精心组织,让审计的触角触及每项必须把握的内容,不能因工作疏漏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要服从安排,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4)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坚实基础

在具体操作中,应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掌握侧重点。一般应突出下列3项审计重点:①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②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③突出财经法纪审计。

(5)讲究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质量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审计中必须注重下列5个结合:

①企业自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企业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自审,审计组依据企业自审资料及对企业内控测评中掌握的失控点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②任中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每年进行一次,一方面为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审企业领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③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为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应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审计查证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查证,为摸清账外经济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④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审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及现代审计技巧,必要时可采取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掌握的线索和依据,运用抽查方法审查重点资料、事项和活动,同样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⑤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相结合。只有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交接点上划一个界线,才能公正区分双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的重点:一是交接手续健全合法;二是交接内容真实可靠;三是交接事项全面完整;四是交接后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合理。

(6)坚持审计原则、分清经济责任,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保证

①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需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认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

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在如何处理遗留问题上,离、接任双方一般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界定经济责任上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数据作为基本依据,如实反映实际状况,分清职责、不偏不倚。

③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只有依法审计才能对离住者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界定三项经济责任归属:

界定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归属;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归属;界定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归属。

④综合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开展审计评价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企业内控制度、经济管理、执纪情况等,评价中要注意把握“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同类问题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尺,有量化指标的尽量采用具体数据,如经营规模、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总之,评价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这既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需要。

四、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其风险性,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建立一支刚正、廉洁的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伟明,刘世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杜 娟]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干部管理、推动企业有序发展、提升国有资产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中,防范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推动国有企业有序发展、提升干部综合素养、推进国企廉政建设的现实之需,具有战略性和必要性。目前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多重风险和潜在问题,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合理的审计体系设计及人才培育等措施,防范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控实效。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支柱,相比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一方面掌握着国企管理的权力,另一方面还要完成相应的管理及经济任务,因此对国有企业管理者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审计尤为关键。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是当前经济制度框架内对企业进行综合审计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合理、全面地审查,并做出客观的评价。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1]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需充分剖析我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实际操作层面的现实问题,创新审计模式,提升审计质量,从而有效规避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各类风险。

一、防范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现实之需

国有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综合属性,其中,对管理者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增强企业干部管理整体实效,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公信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关键点,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必须要防范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首先,维护国有企业的有序运行、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需要防范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本质上是国有企业干部监督管理体系的子系统。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对管理者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强化监督管理、克服短期行为的重要要求”[2],对加强管理者的行为约束具有直接介入作用,可杜绝管理者凭借手中职权挪用国有资产等违法渎职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国有企业干部考核的科学性,提升企业管理的效度,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并通过经济责任综合审计,全面了解国有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将有效规避国有企业资产浪费、流失的风险。其次,优化国有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需要。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可形成真实、客观、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这一结果将用于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真实评价,用以调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设计。是衡量领导干部职业素养、业务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控将为干部管理提供低风险、少争议的奖惩依据,最大程度地提升干部管理的效度。最后,推进国有企业廉政建设,提升国有企业公信力需要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的防控将增强国有企业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促进领导干部形成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品质,使管理者具备更加强烈社会责任、经济责任以及自我责任意识。建立积极履职、自觉接受审计的心理基础。较好地保持领导干部团队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形成积极的社会影响,提升国有企业的社会公信力和凝聚力。

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基本类型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种类型。一是违反程序风险。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十分严密,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相关制度要求。一旦出现流程遗漏和环节差错,将引发程序性风险。二是取证失误风险。取证决定着审计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取证失误将直接造成审计结果失真,审计过程及结果实效。取证失误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重要审计证据提取不足、取得审计证据不合规等。三是评价失真风险。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评价标准的不科学将引发审计结果失真风险,使错误审计结果流向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对国有企业正确决策产生威胁。四是责任认定风险。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但对经济责任的审计要涉及到前任、现任、集体与个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者等多种复杂关系,导致责任认定陷入模糊地带。此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也将造成审计结果失效,导致国有企业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失败。五是审计方法风险。在新媒体智能时代中,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方法体现出了滞后性,依靠传统方法开展审计工作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要求,而数字化审计设备及方式启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方面还有待发展,导致审计方法面临未知风险。六是外部环境风险。外部审计环境应包括法律制度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而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内,我国整体环境处于复杂变化的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社会消极舆论干扰等情况客观存在,增添了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三、国有企业任期經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尽管实施多年,但也存在多种掣肘难题。第一,对审计程序流程的人为破坏,造成审计结果与实际用途脱节。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和离任时,必须要依法配合经济责任的审计,审计结果将用于对领导干部的综合评价,直接对领导干部的奖惩和选拔任免发挥作用。但部分国有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出现“先离后审”的形式主义问题,导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大于意义。第二,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足,业务能力、数字化技术水平等有待提高,审计人员配备与审计任务不匹配,因人为业务能力欠缺导致审计报告缺少时效性,审计结果的质量不高,信息全面性不够。使审计结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能为国有企业的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第三,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更新。国有企业经历的深层次变革是对国企巨大机器的升级,要涉及到国有企业运转的方方面面。其中相关法规的滞后将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参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职能。第四,审计独立性不足,定性评价不到位。对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缺少明确的职能范围规定,体制约束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不足,在审计过程中束手束脚,且审计评价比较单一,对新媒体网民评议、社会群众评议等兼顾性不够,弱化了审计工作的效能。

四、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的现实举措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控要基于国企的长期性、整体性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实现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均衡与和谐为基本行为目标开展相关的高管经济责任审计。”[3]优化经济责任审计体系,重视培育和打造专业化的审计人才队伍,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与时俱进,实施客观的审计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一)优化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第一,构建系统全面的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有的审计程序中加大对审计评价阶段的制度设计。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看重对真实数据的分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履职情况要依靠数据结果开展科学的审计评价。针对一些国有企业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审计报告的细化工作,增强审计报告的深度。注重提炼重点信息,有效地提升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整体质量,使审计报告能够最大程度地说明问题,交代核心信息,还原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践行情况。

第二,國有企业要加强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和创新,提升日常财务审计工作的水平,不断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制度,对企业的投资收益做到及时收回,帮助任期管理者制定符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战略,加强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凭借财务审计团队的专业力量,帮助任期管理者最大程度地避免决策失误风险,以避免因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而加大对管理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此外,国有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尤其要看重对领导干部的制度性约束和管理,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监督与监管。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国有企业的经济往来款项加强管理,健全往来款项管理的相关规定,使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具有公信力。

第三,采用审计组长负责制,明确审计的工作责任范畴。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内部的主管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因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应从属于干部管理的工作范畴,相比于普通审计工作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行政权限的局限,完全依靠审计部门的力量很难高效地完成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因此,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层次的优化设计。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提升领导干部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模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建设与管理水平。依托国有企业干部管理及纪检部门的职能优势,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机构的合力,尽快完善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需要审计组长牵头,明晰审计责任,严谨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工作实施计划。对审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及指导,以组长责任带动团队整体形成审计责任意识。深入调查研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掣肘难题,及时、高效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二)明确界定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根据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能、职责权限、任务目标,以遵循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为基本,启动严格的审计程序。在获取审计相关材料时,审计组成员要重点确认审计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严肃检查审计材料的基本信息,保证审计材料的有效性。避免由于审计材料中存在信息不符、信息失察等问题造成潜在的审计风险,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失效。在审计组织实施的阶段中,应结合审计现场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地调整工作策略,注重与审计对象进行充分、高效的沟通,及时扫清细节疑惑。在确定审计重点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那些出现频率高、资金流动活跃、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活动,要将这部分项目作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注重实现内查与外调的有机统一,在审计重点内容中加强对风险控制的侧重,从而保证较好的工作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三)培育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优质人力资源

人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要素,而审计人员则处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各个要素的核心位置,决定着审计工作的深度和质量。面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缺少优质人才资源的问题,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交流、教育与学习等方法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要对现有审计队伍的全体人员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以及风险防范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育审计人员的法制知识及观念,其中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中、重点培训。此外,为满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要求,应重视对审计人员加强新媒体素养和信息化审计工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应面向社会,广泛招贤纳士,储备具有良好专业及政治素养的优质审计人力资源,壮大审计工作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

(四)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控应置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观背景下,净化国有企业的审计环境。一是对现有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加强修订,根据近几年来领导干部岗位工作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审计中显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制定和优化符合国有企业性质和发展情况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细则,克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保障不健全,法律依据不详实的困难。依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进行保护与管理,确保审计结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使用。二是明确界定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各个环节的权限与职责,依法明确岗位责任和渎职情节,对在审计中违规、违纪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与批评教育。三是审计部门需要完善经经济责任追究、倒查、执法责任追认等制度,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控提供保障。

(五)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进行有效的定性、客观评价。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所在和应有之义,需从制度、心理、机制设计等层面提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用以消解审计工作的掣肘因素,规避人为影响审计结果的风险。相关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工作及思维的独立性,信守审计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与此同时,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的一切对象进行准确客观的定性评价。对审计结果体现出的领导干部的相应责任要进行准确评价。尤其要注重听取多元主体的监督建议,分析企业内部、新媒体网络以及社会民意调查的反馈结果,以增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效度。

总之,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国有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战略性意义。将有助于维护国有企业的有序运行,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可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的廉政建设,提升国有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当前,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审计结果与实际用途脱节,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亟待更新以及审计独立性不够等等。要针对现有问题,加强审计工作整体模式的优化和创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各类风险,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7-03-06(01).

〔2〕丁旭.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116.

〔3〕夏永亮.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路径优化[J].企业管理,2017(3):12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大力推进,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原有基础上,更多关注领导干部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只有从审计主体、客体、范围、方法、性质、结果评价等方面转型,才能更好地助力公立医院防范风险,使公立医院管理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控制 转型 风险

一、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一)从审计主体角度看

虽然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逐步常态化,但相较于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仍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以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内审人员为主,受审计权限、审计业务水平、审计技术手段以及审计力量的限制,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质量及结果评价运用方面,与政府审计部门主导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有较大差距。

(二)从审计时效角度看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以离任审计为主,开展任中审计的公立医院较少,在实践中还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

(三)从审计性质角度看

目前进行的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资产保值增值、经营成果为审计评价重点,这些指标与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和行为高度正相关,对于医院整体风险防控的关注度不够。由于每个领导干部所擅长的领域、工作方法不尽相同,领导干部换届之后,很可能因为工作水平、人脉关系、管理手段、前瞻性等方面的能力不同,導致医院整体经营管理发生变化。现有经济责任审计对医院“人治”的关注,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效果。

(四)从审计结果角度看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主要运用在组织部门的人事任用上,一般仅作为档案在相关部门存档,并不进行公开。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将对“事”审计与对“人”评价相结合,即通过对公立医院经济事项的审计,来评价公立医院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但是,现阶段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旧缺乏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规范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公立医院领导干部过往业绩很难做到同质量的评价分析,使审计结果很难进行横向比较。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导致领导干部责任的界定模糊不清。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转型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科学完善的内控建设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四个转变:责任意识提高了,业务流程规范了,重点岗位突出了,信息系统提升了。这是推动和促进医院“法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原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关注领导干部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是帮助公立医院防范风险,从“人治”转为“法治”的助推器。

(一)审计主体转型

在传统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主体是以经营成果为主要审计目标;在内部控制规范出台之后,只有审计人员转变观念,意识到公立医院“一把手”在内部控制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才会基于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方案的设计。审计主体的意识转型是基于内部控制思想的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基础。

(二)审计客体转型

依据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是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因此审计客体也要涵盖全员,每位领导干部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因此在内部控制视角下,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扩大审计客体范围。

目前,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医院正职党政领导干部,为加强风险防控效果,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应扩大到副职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主管人、财、物等风险较大事项的正职和副职中层。以“三重一大”问题决策为例,不仅要看会议纪要,更要审查问题的讨论过程;不仅要关注正职党政领导干部的观点,也要审核每位副职领导干部及相关中层干部的观点。只有对与决策相关的领导干部全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依据各自的职责范围进行评价,才能对医院的经济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扩大审计客体的范围,能够对领导干部及相关业务负责人起到震慑作用,也能对更多的领导干部起到规范治理的引领作用,从而减少潜在的风险隐患。

(三)审计范围转型

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部分。在内部控制视角下,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将审计范围扩大,在对经营成果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对于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导向的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包括以下方面: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会计系统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健全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信息技术监控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等。

对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导向的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包括以下方面:预算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业务流程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否明确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计划、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要求并严格执行);资产保护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等。

通过扩大审计范围,将“业财融合”理念融入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使基于内部控制思想的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初期单纯注重财务数据转型到注重内部控制建设,这是推动公立医院风险防控全面化的重要手段。

(四)审计方法转型

内部控制建设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将各类活动及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中,审计方法要从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加计算机审计转型。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查账方法,多以现场检查为主,辅以后台决策分析、数学分析等手段。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在传统审计方法基础上,利用迅猛发展的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技术,将审计方法综合化和多元化。利用大量数据和快速运算,计算机审计可以带着疑点进行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审计人员可借助大数据平台获取信息,选取与审计内容相关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建立审计分析模型,进行远程辅助审计。内部控制所带来的业务流程网络化,促进了审计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技术手段的改革。

(五)审计性质转型

目前,注重经营活动成果的经济责任审计使公立医院的发展更加依靠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为实现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应更加重视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施行。一个适合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机制,会减少因领导干部换届而产生的医院运作方面的不良影响,使公立医院从依靠“人治”转变为依靠“法治”。

(六)审计结果评价转型

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情况是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成熟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应负担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进行明确和细化,并将设置的岗位职责和检查考核标准与岗位权限进行对应。因此,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界定时,要将内部控制制度和岗位职责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对难以界定责任的问题,要结合内部控制审计和缺陷认定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正从查错防弊向规避风险转变。基于内部控制思想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以通过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为医院直接增值,更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提出科学可行的审计建议,为公立医院带来经济指标无法衡量的间接增值。而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使审计事项更加全面,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对于防范领导干部违法违规风险、决策失误风险、管理松弛风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保障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邮政编码:116011,电子邮箱:ashley_huhuixin@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鲍国明,刘力云.现代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4

蔡秀芳.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3(2):91-92

傅黎瑛,吕晓敏.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公立医院审计制度重构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 2016(32):200-204

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 2013(9):61-63

责任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效率,可以推广经济责任审计联合审计制度。即审计机关与组织、监督、纪检、人事等部门合作,将主体、对象、内容、手段等方面相结合,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字:经济责任审计 联合审计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治体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特指旨在明确党政领导人及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责任而开展的一项审计制度。对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对权力的制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实务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大、审计检查难、审计评价难、审计独立性缺失、审计力量不足、任期审计难以执行等。对此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但大部分是寄希望于体制改革。在激励争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却忽略对眼前问题解决的决策研究。因此,本文将在维持现行体制的情况下,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合审计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问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经济责任审计联合审计制度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联合审计制度是审计機关与组织、监督、纪检、人事等部门合作,协力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机关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强化各部门工作的紧密配合,坚持“协调作战”原则。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干部监督管理的一个环节,所以要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党政领导人的廉政建设,就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我国于2011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联席会议中我国审计长更是强调,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履行好各项职责,在联席会议中切实发挥好牵头单位的作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尽量将监督主体、对象、内容、手段等方面相结合,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2、经济责任审计联合审计制度的结合内容

(1)监督主体结合。监督主体结合是指审计、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部门相互合作,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工作的开展,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监督主体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审计机关可以与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相互沟通,探讨商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审计内容及实践中的难题,不仅可以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大大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部监督管理作用。

(2)监督内容相结合。监督内容的结合更有利于全面的评价、监督领导干部。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对于腐败行为。在强化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反腐反贪是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而贪污腐败行为,其本质是为谋取个人利益,利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利做交易,侵吞国家及人民的财富,而往往是获取个人的经济利益。所以,权利腐败和经济腐败是相伴相随的。党政领导人的经济犯罪背后离不开权利腐败,权利腐败为经济腐败提供机会。因此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应是全面的,结合经济活动的审计及公共权利的使用,只有全面结合的审查,才有利于案件的深入了解。所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监察在监督内容上的结合,不仅能全面、科学的展开监督审查,从源头上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党政领导人的倾向性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可见监督内容的结合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

(3)监督对象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监督对象是党政领导人及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具体的人。而纪检监察监督的对象也是具体的人,虽然范围上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大,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纪检监察监督的重点对象。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所以可以在对一些重点审计对象开展审计工作时,与纪检监察相结合。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科学合理的效果,还充实了审计力量,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4)监督手段的结合。手段的监督,实质是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合力去完成任务。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不同,工作手段自然有所差异。纪检监察部门侧重被监督者的政治表现、工作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在道德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则侧重被审计人员的经济活动责任履行情况,提供经济方面的量化指标。通过监督手段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丰富了纪检部门的监督手段,而纪检部门增强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各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推广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监督主体、手段、内容及对象等方面的结合有其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并且是互利双赢的,各部门各有所得,相互协作配合,发挥合力优势。正如有人所说,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集中并发挥了组织人事部门的“权”、纪检监察部门的“威”、审计部门的特长而形成的力。在我国的审计体制下,经济责任审计有其中国特色,自产生就带有执政监督色彩,负责领导干部的监督考核,而这不是审计机关的职责,通常是我国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的职责。所以为更好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干部监督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审计机关单打独斗,更应实现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的高度结合,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利”问题,从而也可以充实审计力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保和.经济责任审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凤鸣.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冯茜.浅谈基层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1(2)

[4]武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8(4)

上一篇:择业心理下一篇:增值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