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化范文

2024-04-20

生态绿化范文第1篇

生态袋,在高速公路边坡治理工程中使用广泛,那么高速公路是怎么通过生态袋,来实现生态护坡那?

生态袋是采用聚丙烯或PET为主要原材料制造而成的一种环保边坡绿化袋,通过在高速公路边坡填充、垒砌来达到稳固边坡的一个作用,同时通常生态袋植被绿化,实现了再次护坡效果,蓄排水板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美化了环境,实现了高速公路生态护坡的理念。

生态袋完美的边坡绿化及防护为一体的生态护坡材料,广泛应用到各种边坡绿化工程中,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生态护坡的建设,生态袋使用越来越广泛,那么生态袋是怎么样来绿化施工那? 生态袋播种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比较细的土壤,也可以在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有机肥,以保护草种发芽后有足够的营养。一般常用的播种绿化就是手工植草方式,生态袋填充垒砌后,在袋体外表扎眼植被,或者把草种和土壤搅拌均匀后,通过夹板,填充到生态袋的一侧,然

后进行浇水养护,以便生态袋达到边坡绿化的效果。还有一种就是喷薄或插播,这两者之间插播使用广泛。

生态绿化范文第2篇

1概述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高速公路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促进了和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快捷、安全、舒适的特性为驾乘人员提供了优质服务,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快捷、安全、舒适,而是畅、洁、绿、美的绿色生态景观大通道。因此,如何保护和恢复高速公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功能,是公路建设和管理者考虑的主要方面。为此,我们就如何对高速公路绿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功能的规划建设,创建绿色生态高速公路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2高速公路绿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1公路绿化的重要意义

高速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都有明确规定,交通部对公路绿化也有明确要求,并一直在不断努力。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的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采取措施,搞好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而绿化是重要的措施,因为植物茂密的树冠、落叶及草皮可防雨水的冲蚀,高大的枝叶可以遮阳,叶面的绒毛或气孔可以帮助净化空气,植物的各部分可将

1 声音吸收、折射偏向,所以上述环境上的问题可以用栽植植物的控制,而且采用植栽方式不仅能够增进环境协调,恢复自然生态,并能持久发挥作用或随时间增强。所以植物在保护维系环境及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高速公路绿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2.2公路绿化的作用

2.2.1自然环境调和:通过适当规划公路绿化,可解决破坏当地自然生态平衡及与自然环境不调和的感觉,使公路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2.2.2生活环境调和:人类大肆的开发利用绿地,已使生活环境的绿色资源逐渐减少。公路绿化可为单调的道路平添绿意,也具有削弱车辆噪音,及吸收车辆废气,净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2.2.3防止灾害发生:公路的兴建经常破坏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加强公路绿化可以减缓此种不良冲击,减少灾害发生。 2.2.4稳固边坡:裸露的边坡长期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蚀现象,增加了养护的难度,而边坡植被可达到水土保持、稳定边坡的目的。

2.2.5视线诱导功能:合理规划苗木栽植位置,有助于引导驾驶员视线,集中注意力。公路沿途连续的植物绿带,可以显示公路线形变化,使驾驶员预判前方线形走向,避免弯道突兀出现。

2.2.6防止事故发生:中央分隔带规划整齐的花木绿带可以有效遮蔽对向车辆灯光,起到防眩作用,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边坡栽植的柔韧性强、耐冲撞的灌木丛,为失控车辆提供了缓冲地带,有助于减低伤亡程度。

2.2.7协助休憩:公路沿线由植物营造的绿意盎然的环境,能有效消除驾乘人员长途旅行的疲劳。通过园林规划的服务区,为暂停休息的旅客提供了优美的休憩场所。

2.2.8调整景观:借助密集连续的绿墙遮掩路旁不雅观的景物,达到美化路容的效果。通过规划公路绿化,可降低公路所造成的不协调性,将公路融入当地景观中,加强景致特色。

2 这里要提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效益,而高速公路绿化能带来什么效益呢?我们认为,从以上八项功能足以说明,绿化改善提高了通行条件和环境,除能给高速公路带来有利于交通安全、稳固保护道路、降低养护成本、吸引更多车辆通行、增加运营收入的自身效益外,更大的是改善了国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3高速公路绿化模式

3.1高速公路绿化的理念和原则

高速公路作为环境中的道路,既要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又要满足道路本身的环境要求。我们确立绿化的理念是:以恢复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提供优美舒适的行车条件为目的,体现以人为本、车为本的服务观念,实现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绿在路中,路在绿中的生态、文明、景观大通道。

在确立高速公路绿化原则时,对如何结合各地区的实际,体现各地区高速公路的特色,我们做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认为,高速公路绿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美结合,注重效益,充分挖掘以乡土树种中的常绿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耐瘠薄、耐干旱、宜粗放管理的常绿树种组成发当地高速公路的常青骨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段组配不同季相的开花及彩叶植物,丰富景观组成,体现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高速特色绿化模式。具体应掌握以下原则:

3.1.1公路绿化应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为主,兼顾景观舒适性、生态适应性以及经济实用性。即保证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并加强水土保持、视线诱导、标志、指示、防眩、遮蔽等功能;合理规划公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高速公路成为一条景观走廊;设计合理的动植物群落演替方向,较快的达到稳定,并能够长期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根本上控制生态工程管理成本;要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设计,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等多种方法,开展生态工程建设。

3.1.2在设计手法上突出简洁、大方,多采用大色块,避免繁杂;

3.1.3中央分隔带以防眩和诱导功能为主,注意减少养护工作量;

3.1.4路侧绿化带以水土保持、固坡为主。注意与路侧自然景观相协调,适当考虑与绿色通道的协调,并根据路外景观适当采取景

3 观通透和遮挡等设计手法;

3.1.5在苗木规格和数量的选择上注意兼顾初栽效果与成景效果,综合考虑种植费与养护费,并尽量少用草皮,增加乔灌木数量,降低工程综合造价及后期管护费用。

3.2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3.2.1建设期和运营管理期的关系:高速公路绿化作为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纳入公路发展的统一规划。我们在今后的新建、改建高速公路中,将坚持高速公路绿化与公路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施工"的原则,对高速公路绿化在建设期间就给予充分重视,使绿化工作一步到位,避免先期不足。运营管理期以做好已有苗木的管护、完善原有绿化规划为重点,通过各种抚育管护手段促进苗木的生长,保持并改进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生态环境及功能绿化效果。

3.2.2规划和实施的关系:好的规划设计是绿化成功的一半。只有通过认真的调查,选择适宜、先进的绿化规划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指导绿化工程实施。为此,我们首先对全省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绿化规划,再根据山东省绿化资金状况和气候特点分期实施绿化工程,并在施工中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

3.2.3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各地区高速公路绿化应根据地区特点有所侧重。对于途经当地的交通主干道和本地区内的经济、交通干线,以及靠近大城市、旅游城市、收费站、服务区的重点路段要提高绿化档次,重点规划,加大投入,在搞好生态、功能绿化的同时,突出景观效果。

3.2.4绿与美的关系:绿化是美化的基础,只有营造出绿意盎然、四季常青的绿化背景格调,才能在其上勾勒优美的景色。因此,应首先构建高速公路四季常青骨架背景,再进一步实施美化环境的工作。

3.2.5绿化与效益的关系:高速公路绿化工作在突出效益的同时,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效益。首先应加大先期投入,以减少后期的管养费用;其次要通过"以圃代林、以绿养绿"的形式,增加绿化经济收益;再是依靠进步,减少绿化管养成本;另外还要将绿化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促进持续。

4 3.2.6路内与路外的关系:隔离栅外的绿化也是高速公路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期间应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配套实施。解决的途径是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充分发动沿线群众,按规划同步搞好绿化建设。

3.3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形式的选择

3.3.1路侧绿化带

以保护路基边坡,恢复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为主要功能。 例如以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与道路特点来说

①土质边坡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如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等)与当地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如紫穗槐、连翘、沙地柏等)相结合,如乡土草种,下部栽植经常修剪的紫穗槐等灌木,就能起到了较好的护坡作用。

②挖方路段的石质边坡无土无水,只可采用垂直绿化材料加以覆盖,恢复绿量,增加美感。沿碎落台砌花槽,内植常绿树及花灌木,形成多层次空间立体绿化,以减少路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形成景致效果,恢复环境。路堑顶部栽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材料,以减少水土流失,并与原有山体环境达成一致。

③高填方路段坡脚可种植一些乔灌木,树种选择与绿色通道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低填方路段可种植花灌木。

④边沟外侧绿地的绿化以生态防护为目的,兼顾美化环境。

3.3.2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绿化是车行过程中视线触及最多的景色。我们以达到防眩、安全、美化等目的进行绿化,并注重了以下几点:

①除城市进出口外,减少花灌木的种植,并附以地被覆盖,宜绿则绿,避免裸露;

②因中央分隔带绿化为高速、动态的景观,种植形式的变换以15公里左右为宜;

③设计的苗木规格和种植间距及树冠形状应保证防眩效果;

④考虑养护工作的安全性,在养护困难的重要路段采用地表硬化,以防眩板满足防眩要求;

⑤以常绿树种为主,如蜀桧、龙柏、大叶黄杨等,在重点路段可适当栽植花灌木。

5 例如:用蜀桧、龙柏等植物以"百叶窗"的形式进行防眩栽植,其间布置紫薇、月季等花灌木,其下铺植结缕草、野牛草等耐粗放管理的植被,以期达到防眩、景观、绿色覆盖为一体的效果。

3.3.3互通立交区

对于互通立交绿化,我们可取以下风格:以优化植物配植为主,强调生态绿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突出季相效果;立体绿化层次分明,突出层次效果;以丛植为主,注重涵养水源;在创造良好生态群落的前提下,追求景观效果,力求做到生态性与视觉效果上的有机结合。

①地处主要城市的出入口的立交,可以加大投入,搞好绿化设计,建设成紧跟潮流,体现高速公路形象的绿化美化景点。如地处市郊的立交,我们突出展示早春和城市森林景观为主,植物配置反映季相效果和层次效果,以片植为主,突出大色块,大线条,注重了城市景观和公路绿化景观的统一与协调。

②在一些位置偏远,立地条件较好的立交匝道,将绿化、美化与经济林、用材林及苗圃地相结合。尤其是加大苗圃地的建设,选择一些经济增长点高、美化效果好的苗木,利用园林设计手段,合理布局,在绿化美化立交匝道的同时又能生产大量的可供高速公路使用及对外经营的优质苗木,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北方绿化中我们拟栽植雪松、桧柏、扶芳藤、紫薇、连翘等植物,在将匝道圈巧妙连接、优化配置、展现景观效果的同时,又可通过间苗的方式产出大量优质苗木。

3.3.4服务区绿化

服务区是为了满足驾乘人员的活动、休憩、维修、餐饮等目的而设的专区,是体现高速公路服务质量及绿化景观效果的重要示范窗口。需满足欣赏风景、提供游憩等多种功能,体现优美、静雅、舒适、方便的特点。如北方有些服务区,周围有大片绿地其后又会有山水背景互相协调,其建筑、广场、花坛、绿地主要就可采用庭院园林式绿化手法,加强美化效果,使整体环境舒适宜人,轻松活泼,起到良好的休闲目的。

4高速公路绿化管护的保障措施

6 4.1强管理,重视质量,明确管养目的。

抓好绿化抚育管理工作,及时对苗木进行补植、修剪,切实做好防治病虫害、浇水、更新、采伐等工作,确保苗木生长旺盛,保持树形美观、突出绿化美化效果及植物功能。同时采用以圃代林,加强苗圃建设的方式,使绿化与效益相结合,满足高速公路补栽、更新等管护要求,并积极开拓绿化市场,尽可能的达到"以绿养绿"的目的。

4.2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迅速发展。

提高高速公路绿化水平,必须依靠技术。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植管护、植物病虫害等方面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技术含量,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进科技成果向高速公路绿化实际工作的转化。培养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适应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绿化工作的需要。

生态绿化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根据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环境的要求,从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及环境美学的角度,对高速公路绿地现状进行分析,对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进行探讨,阐述了生态理念在高速公路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 生态 绿化 景观 多样性 防护

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破坏比较严重。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做好生态保护,植被恢复做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化的进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破环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高速公路绿地现状,对多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高速公路绿地设计现状

高速公路绿地景观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绿地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也是体现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

以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为例,宁杭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其景观元素丰富包含了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假山石、湿地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品种达两百多种。包含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草坪与花卉、多年生和一年生、水生植物等。

如在丘陵地区路段,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和营造“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将互通立交桥下的绿岛修整成小岛等形状,并栽植不同的植被,同时将水源引进小岛,使整个绿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人性化。

又如为了减少山体爆破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变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客土喷播、轮胎固土等新型岩石边坡固土绿化方法,让原来被爆破的“伤痕累累”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衣。

服务区也尽显古典生态风情,在服务区与路之间种植了特大型银杏、梧桐、紫薇、香樟等树龄不

一、高矮参差的树木,服务区的建筑则掩映其间,其中设计了景观小品,景色十分怡人。

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是一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高速公路,沿线田园山水风景宜人,为广大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然而还有大部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性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绿化方式上,整体上水平不高,设计多采用城市道路绿化方式,绿化树种单调,季相色彩变化少;绿化大同小异,景观雷同,失去了自己的景观特色。

其次,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以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时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长生产能力。

第三,高速公路绿地存在后期绿化养护难度大、养护投入高,致使绿化效果因养护、投入等因素影响有倒退的趋势,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效益不高。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速公路绿化

高速公路绿地是高速公路空间环境组成的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应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绿地系统,保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在整个公路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要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地上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

1.遵从生态学原则,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

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绿地系统景观价值的高低和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发挥。在同面积的绿地中,灌丛的单位面积绿量或叶面积指数和生态效益比草坪高,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又比灌丛的高。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既不重叠,也尽量不空白,以避免种间直接竞争,提高叶面积绿量,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以乡土植物品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并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生态位,设计和建设一个各类植物按其生态位各得其所,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绿地系统。

2.保持“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群落结构

在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娇贵的草坪每公顷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呵护费”,而树的管理费则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

五、六年就要更新,护理较好的草坪寿命也不超过10年左右,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太多的人工护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模拟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既丰富了沿线景观,又便于养护管理,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型”高速公路绿化措施的探讨

1.边坡防护

现在建设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仍以工程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使边坡看上去僵硬、单调、机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防护设计中在满足边坡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绿化防护,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要考虑整个植被逐步恢复过程,以灌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除了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外,也有利行车安全。

边坡防护还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边坡人工植草绿化,为减少人工草被退化,可考虑禾本科、豆科相结合和以暖季为主,冷暖季型草种相结合,并适当配以灌木的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自生自养,达到边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目前工程防护手段常用现有喷播绿化、挂网喷播、厚层基材、中空锚杆框格绿化、六角空心砖绿化、改良型厚层基材、植生袋防护和椰纤维网喷播防护(cf技术)等。养护完成后形成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互通区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景观节点,其空间由匝道立体交叉围合而成,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对景观要求较高。出于美化考虑,目前现有绿化施工选择的草种和树种的品种比较单一,物种少,稳定性差,受干扰后恢复能力差,该生态群落非常脆弱,给植物病虫害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便利,一旦感染了病虫害或其他灾害,植被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建议互通区绿化在选择植物品种时,种类应尽可能多一些,即使同一类也应该选用不同的品系混配,同一品系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有效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绿化结合地形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点。互通区取消内侧的工程防护,取消工程排水沟,进行景观地形设计,使原有的平坦的互通区地形自然起伏变化,利用自然地形排水。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能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3.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运用绿化种植,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龙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他们有规律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四、结语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观,又使高速公路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

总之,无论从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来看,调整绿化结构,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结构完整、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型公路绿化,是保证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邬建国等.景观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程胜高等.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西蒙•贝尔.景观视觉设计要素.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4,12.

生态绿化范文第4篇

1 引言

随着现阶段我国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城市行道树的枯枝落叶往往被视为城市固体废弃物, 为了追求整洁美观以及交通的通畅, 大量的枯枝落叶被清理。这不仅增加了市容环境管理的压力, 更使绿化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断裂, 土壤肥力得不到自我维持, 土壤质量下降, 制约了城市绿地生产力的提高[1]。传统的绿化带难以满足现在的绿化要求, 急需一种新型的绿化带解决这个问题。

2 新型下凹式绿化带

2.1 传统绿化带弊端

传统市政道路绿化带高于路面, 这种形式可以有效防止事故车辆驶离道路。但此种绿化带也存在一些缺点。植被的落叶影响了道路交通, 人工清理不仅浪费大量的物力财力, 而且枯枝落叶中的营养物质无法被植物重新吸收。下雨时, 绿化带不能接受到雨水的浇灌, 雨水只能通过雨水口直接进入雨水管道、雨水管道排水的负担增加, 没有对雨水充分利用[2];

2.2 新型绿化带的设计与原理

2.2.1 基本构造

新型下凹式绿化带在现有的绿化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绿化带的主体镶嵌于道路两侧沿路延伸, 绿化带的宽度依据道路的实际情况而定, 最好控制在1.5-4m之间。路缘石于路面15cm, 绿化带的主体土面低于路面5-8cm, 绿化带路缘石每隔1m取一个直径为5cm的排水口, 每隔5m设置一个落叶收纳口 (绿化带间断30cm) 。绿化带内每隔5m设置一个高于土面2cm的下水口, 下水口深2m, 距下水口1.5m处开设直径为50cm的管道连接各个下水道口, 并与城市的排水系统相连。具体结构见图1。

(注:本图为非比例图, 相关尺寸请看图中标注。)

2.2.2 实用原理

路缘石高于地面充分的保证事故车辆行驶轨迹, 落叶收纳口可以充分保证在不耗费太多人力的情况下完成对落叶的收集, 绿化带内的空间足够容纳所有的枯枝落叶。有降水产生时, 降水沿着路面通过排水口进入绿化带, 降水较多时可以通过下水口排到容水槽中, 容水口饱和时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出。容水槽的水以备旱季使用。落叶收集口可以有效地收集下落的落叶, 促进落叶的分解。

3 枯枝落叶的生态效应

3.1 丰盈土壤成分

枯枝落叶的凋落量、贮量、分解速率是绿地生态系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枯枝落叶覆盖在地面如同一层保水膜, 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 使植物能够处于相对正常的集体指标。除了保持水分之外, 覆盖物也能提高土壤中各类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特别是氮、钾、磷、钙、镁等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这些矿物质利用率的提高, 主要是覆盖物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促进植物的吸收利用。据东北师范大学温明章[3]等的研究成果, 凋落物平均每增加100g/m2, 有机质、N、P、K的含量分别提高17.9%、7.6%、26.4%和3.8%。

3.2 枯枝落叶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枯枝落叶是很多小型昆虫和分解者的栖息场所。城市道路绿化带所处环境恶劣, 土壤板结严重, 土壤孔隙度小, 密度大,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枯枝落叶能保持较高的土壤水分, 降低渗透抵抗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质, 加之其饱水性, 分解作用更加显著。从而改善土壤的孔隙度, 增加氧气含量, 促进植被的生长。

4 新型下凹式绿化带的建设意义

4.1 加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随着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 一些高大落叶树种被栽培, 使大量的枯枝落叶产生。为了城市美观与整洁, 市政部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清理, 这严重打破了绿化带微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型下凹式绿化带可以有效的将枯枝落叶收集, 并对其分解形成植物必须的无机物, 有效地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2 增加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减少是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地下水源的减少是地下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因素。新型下凹式绿化带能有效地加强雨水的渗透, 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绿色空间的各种条件和雨水渗透测试的数量, 有效缓解城市地下水资源快速减少的危机[4]。

4.3 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 路面硬化率提高以及排水设施建设不完全等问题, 极易发生城市内涝。自然降雨超过85%是由地表入渗和自然蒸发引起的, 而径流产生的总雨量不足15%[5]。新型下凹式绿化带通过土壤渗透与植物的吸水作用, 对降水进行收集。通过对降水的持续收集, 排水过程更平稳, 降低了城市内涝压力。新型绿化带对建设“海绵城市”有重要作用。

5 总结

新型下凹式绿化带作为一种生态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举措之一, 在减轻城市内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6]。道路绿化带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下凹式绿化带的应用, 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削减暴雨洪峰流量、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新型下凹式绿化带是一种生态型市政设施建设, 对枯枝落叶的收集与利用以及雨水渗蓄有重要优化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 有效减少城市暴雨洪峰流量、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频率, 对于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预防城市内涝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型下凹式绿化带,枯枝落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 辛雅芬.城市枯枝落叶的生态功能与利用[J].上海建设科技, 2005, (02) :40-41+55.

[2] 俞佳.一种新型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9) :219-222.

[3] 温明章, 于丹, 郭继勋.凋落物层对东北羊草草原微环境的影响[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2, 3, 21 (5) :35-38.

[4] 缪勤荣.下凹式绿化带优化市政道路排水探究[J].重庆建筑, 2015, 14 (04) :25-27.

[5] 董岩, 邢国平, 刘洪海, 等.下凹式绿地环境水文效应及运行可行性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 2013, 44 (7) :10-16.

生态绿化范文第5篇

一、对生态袋该项技术进行分析

(一) 概述

生态袋是一项绿化材料, 主要是在生态袋中填充一些土壤以及植物, 然后在道路边坡垒砌多个生态袋。这样可以通过种植植物的方式, 对道路边坡进行有效的防护, 也可以对道路进行造景绿化工作。此外, 生态袋具有一定的透气和透水等特点, 它可以适用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 并且不会对周边的自然资源造成损害。同时, 生态袋也有抗老化等特点, 施工环节比较简单, 在当前绿化防护工作中得到比较大的应用。可以说生态袋是当前技术发展的一项产物, 对当前环境保护和绿色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充分运用到边坡绿化管理中, 提升了边坡绿化的效果。而生态袋技术是一项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绿化技术, 呈现出较大的应用空间。

生态袋技术不仅包含生态学、工程力学, 同时也包含土壤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现象。生态袋能通过加固防护措施解决道路建设中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 强化绿色的效果。生态袋技术可以解决传统边坡防护中出现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这是因为通过多种生态袋的堆砌, 能对边坡建设中水土资源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 这样能够解决当前生态发展问题。在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生态袋技术, 不仅解决了边坡水土出现流失的问题, 也通过生态袋进行植物的种植和生长, 有效改善了边坡周边的环境, 也增加了边坡旁边植物覆盖的比重。

(二) 技术原理

通过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对生态袋技术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 该项技术元素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个方面是生态袋, 第二个层面是填充物, 第三个层面则是植被。生态袋内部主要是以植物种子和可以加快植物生长的各类营养成分为主, 对边坡加固以及绿化工作有着积极影响。同时, 生态袋本身也具有环保的作用, 不仅体现很强的透水性, 也可以对土壤进行一定的防护, 避免出现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 这样可以让植物根系实现充沛的生长。该项技术所呈现在原理是在市政道路的边坡层层堆砌生态袋, 巩固边坡土质的稳定性。为了防止出现生态袋掉落的问题, 可以通过连接配件的使用保障生态袋的堆砌效果。通过让多个生态袋进行结构相连, 这样能让生态袋在具体堆砌过程中可以实现一个十分紧密的物理结构, 这样可以和边坡实现紧密的结合。最上面的一层生态袋内部填充的物体是植物种子, 或者是具体植物, 这样可以随着时间的迁移让植物得到健康的生长, 让其根系向下不断延伸, 让根系生长到下一层面的土壤中。这样可以通过根系的生长增加边坡土壤的凝聚力, 能够有效避免水土资源出现流失的发展问题。

二、市政道路在边坡绿化中运用生态袋技术的分析

(一) 实施环境以及植被调查

1. 开展环境调查

市政道路在进行边坡绿化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边坡绿化的效果, 可以通过生态袋技术的应用提升绿化的有效性。环境调查需要在边坡绿化工作之前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 进而掌握周边植被的情况, 这样才可以更加正确的利用生态袋技术提升道路建设所取得的效果。在具体施工工作之前, 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环境调查的准备工作, 如果可以合理的利用该项绿化技术, 就可以提升边坡护理的质量, 如果不能合理运用该绿化技术就会影响施工建设的效果。

所以在具体施工之前必须要对边坡的周边环境进行考察, 对周边环境、植被种类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正确的了解, 能合理的利用该项技术来提升市政道路建设中边坡绿化所取得的效果。首先需要开展环境调查, 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市政道路的边坡以及周边沿线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性的考察, 通过考察能够掌握边坡所呈现的自然环境, 以及周边人文环境等, 也可以掌握边坡气候、水文以及山体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地质情况进行勘察, 能够为生态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可以更科学地利用该项技术进行边坡绿化工作, 让边坡实现更高层面的绿化建设。

2. 进行植被调查及本地植物适用性研究

利用生态袋技术的时候, 不仅要开展环境的调查, 也需要进行植被调查。这是因为植被是当前该项技术应用的一项关键要素, 在进行植被选择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性会影响边坡植被所呈现的生长状况, 进而就会影响边坡绿化整体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充分调查植被, 能够依据当地的植被情况进行生态袋技术的合理应用, 这样才可以提升该项技术对边坡绿化所起的影响。植被调查主要是指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技术应用之前, 需要对边坡周边的植被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 如乡土植被。这是因为乡土植被可以更适合边坡绿化中的环境, 也可以提升边坡绿化种植被整体的存活率, 降低工程成本, 这样就可以增加边坡道路在绿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效果。这里指的乡土植被通常是在边坡周边的一些乔木或者是灌木等, 它们已经适应了边坡的自然条件。通过对这些乡土植物进行正确的应用, 则可以让植被和边坡自然环境进行紧密的融合。同时, 再利用生态袋技术进行边坡绿化工作的时候, 需要对植被类型进行考虑, 不仅要合理利用乡土植被, 也需要增加植被在绿化工程中的多样性。通过使用多种绿化植被能够提升边坡绿化风景, 这样也可以增加边坡绿化工作中所呈现的造景质量。

(二) 开展坡体加固的工作

市政道路在进行边坡绿化过程中, 要想更合理的利用生态袋技术, 不仅要实施环境以及植被调查, 更需要开展坡体加固工作, 这样才可以提升该项技术在边坡绿化中所呈现的应用效果。生态袋技术要想在边坡绿化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就必须要稳定边坡的稳固性, 只有保障边坡的稳定性才可以保障该项技术实现更充分的使用。如果边坡不够稳定, 则容易出现坍塌等问题, 这样很难让生态袋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在进行该项技术之前必须要对边坡进行加固, 通过加固来稳定边坡的土质的情况。具体需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加固工作:

首先, 开展直接形式的加固。可以通过挡土墙或者是抗滑桩等施工方法对边坡进行质量加固, 提升边坡建设的稳定性。

其次, 开展间接形式的加固。在边坡质量加固工作中可以通过防水以及地面节水等方式对边坡排水性进行一定的保障, 可以减少边坡在施工过程中的积水量, 防止水土资源出现流失的现象, 这样做可以达到对边坡水土质量进行加固的目的。

最后, 开展特殊形式的质量加固。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压力灌浆等方法对边坡质量进行加固。此外, 针对一些出现质量不稳定的边坡, 需要从生态效益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虑, 不仅要降低整体边坡加固的成本, 也要考虑提升周边环境质量的方法。只有通过对边坡进行加固工作, 才可以让生态袋技术更好地运用在边坡绿化工作中。

(三) 实施边坡景观的科学设计

1. 坡形设计

市政道路在进行绿化工作中, 要想更合理地利用生态的技术提升边坡绿化的有效性, 也需要实施边坡景观的科学设计。首先要对坡形进行设计。坡形设计不仅对边坡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也对边坡在绿化管理工作中所呈现的质量有着影响。如果可以对边坡进行科学的坡形设计, 则能有效减少水土资源出现流失的问题, 也能对边坡土壤进行一定的加固, 这样可以提升生态袋技术在此边坡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同时, 对边坡景观体现科学设计。因为生态袋技术不能和周边环境成为一体, 这会影响该项技术在具体边坡绿化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坡形进行科学的设计, 能够让边坡和坡形实现和谐的统一, 这样就可以让边坡设计更加具有特色, 也能满足市政道路在进行边坡绿化过程中所提出的美观性需求。所以, 要想在市政道路中更好地利用生态袋技术对边坡进行绿化管理, 就需要对坡形进行科学的设计, 保障绿化管理的有效性。

2. 植物选择

在进行边坡景观科学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坡形进行合理的设计, 能够和原有的边坡进行和谐性的统一, 也需要对植物进行科学的选择。当生态袋技术在施工完成之后就需要对具体的植物进行种植, 这也是当前生态袋技术在边坡景观设计中的一项应用环节, 更是对边坡景观效果造成重要影响的施工环节。所以在进行边坡植物选择过程中, 必须要慎重考虑植物的类型、生长习性以及外在特点等。通过从多个方面对植物类型进行综合性的选择, 能让多种植物实现优势的互补, 这样可以让边坡植物实现科学的搭配, 好好的发挥植物护坡所呈现的功效。所以, 本文提出几点植物选择的意见, 希望通过此意见提出能让边坡景观在设计过程中科学选择植物类型。第一, 所选择的植被必须能融合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中, 周期性是植被生长的特性, 要准确的了解植被周期性的成长规律, 如对气温的适应性, 是否能够禁受当地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考验。第二, 考虑植被根系的发达程度。只有具备发达的根系, 才可以保障边坡的稳定性, 提升植被整体的存活率。

(四) 进行生态袋的合理施工

要想在市政道路在进行绿化工作中更合理的利用生态袋技术, 提升边坡绿化的有效性, 不仅要开展以上三个方面绿化管理工作, 也需进行生态袋的合理施工。这是因为该项技术不仅包含生态学、工程力学, 同时也包含土壤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只有实施科学的生态袋技术施工, 才能保障该项技术得到最优的利用。首先, 要科学制定施工顺序。施工顺序分为以下几个流程的, 第一, 做好前期准备;第二, 清理好边坡;第三, 科学进行基质材料的安装、填充以及加固工作;第四, 实施坡面清理工作;第五, 种植多种类型的植被, 实施植物浇灌;第六, 定期开展植被的养护。

其次, 关注技术施工的几个要点。第一, 开展绿化工作之前, 必须要整平生态袋的表面, 并且均匀洒水, 保障袋内土质不出现缝隙。第二, 当安装好生态袋之后, 立即进行植物的种植, 保障边坡绿化的效果。第三, 定期开展植被的养护工作, 避免植被因为不能得到科学养护出现枯萎或则是死亡的问题。通过关注以上施工技术的要点, 保障该项技术运用的效果, 提升边坡绿化的效果。

结论:通过生态袋技术在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可知, 生态袋技术对当前环境保护和绿色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生态袋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绿化效果。在进行边坡绿化过程中, 要想更好的应用生态袋技术提升绿化护理的效果, 需开展多个方面的应用工作。在具体施工工作之前, 相关部门必须要实施环境以及植被调查, 让边坡实现更高层面的绿化建设;在进行边坡绿化过程中, 要想更合理的利用生态袋该项技术, 也需要开展坡体加固工作, 以此让生态袋技术更好地运用在边坡绿化工作中;要想更合理地利用生态的技术提升边坡绿化的有效性, 需要实施边坡景观的科学设计和生态袋的合理施工。

摘要:市政道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经济层面的收获, 也需要从生态层面进行考虑, 保障市政道路实现更高层面的建设。市政道路不仅要减少建设成本, 也需要做好市政道路的绿化工作, 有效减少水土资源出现流失的问题。边坡管理是市政建设的一项环节, 只有实施高水准边坡建设, 才能保障市政道路的建设效果。生态袋具有一定的透气和透水功能, 在当前绿化防护工作中得到比较大的应用, 对边坡绿化起到积极影响。为此, 生态袋技术可以解决传统边坡防护中出现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 解决当前生态发展问题。在市政道路边坡防护中应用生态袋技术, 可以有效改善边坡周边的环境, 体现出很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市政道路,生态袋,护坡技术,边坡绿化,植物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爱梅.生态袋护坡技术在道路边坡绿化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7 (26) :71-72.

上一篇:系统科学下一篇:综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