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管理范文

2024-05-05

科研成果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财力保障是单位发展的基础,财力保障不足是目前公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单位的基本运行费,还是科研项目费都存在这样的窘境。在目前科研院所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打破现状,提高单位财力保障是推进单位稳中求进的关键。文章以S研究所为例,分析了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困境,探讨了提高财力保障的措施。以期找到适合科研院所提高财力保障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科研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益科研院所;财力保障;开源节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2018年8月也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科技改革30条”) ,为公益性科研院所提高财力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机遇。财力保障是单位发展的基础,财力保障不足是目前公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公益性科研院所应通过对财力保障自我“体检”,抓住改革契机,有的放矢,破解单位财力保障不足的困境,最大化利用政策红利,让这些创新“粮草”、科研“礼包”,转换成科技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性质及资金来源

我国正在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但对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基本不变。2012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其中,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性科研院所承担基础和应用性科研等基本公益服务,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或上级拨款,一部分来源于单位经营所得,主要由单位基本运行费和科研纵向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经费构成。

近年,科研院所项目来源趋于多元化,承担着公益性调查任务、基础科学研究、竞争性科研项目研究、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以S研究所为例,S所是一家从事海洋、渔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具有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平台,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其所在省份,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这两年强调“放管服”:改革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方式,优化了预算编制科目;扩大了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自主权;拓宽了项目直接费用列支范围;改进了项目资金拨付和留用处理方式;放宽了管理横向委托项目经费自主权;强化了成果转化激励等。这些政策旨在下决心、动真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科研资金使用“松绑”。

二、公益性科研院所财力保障面临的困境

公益科研院所所面临的财力保障困境,主要来自于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以及科研经费得不到充足保障两个方面。收支平衡压力很大,或者是“紧平衡”。

(一)基本运行费缺口大

1. 基本运行财政保障率低

公益性科研院所只依靠財政供给这一单一来源,无法保证单位正常运转,这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以S所为例,财政对基本运行的人员经费保障力度,不足资金需求总量的10%;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单位的单项核定项目总经费仅几万元,还在每年持续压减中。

2. 基本运行费使用效率低

因制度约束不到位、强化单位资金规范管理意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制度缺失或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基本运行费的使用效率。如科研院所仍保留的公车(业务用车),运行中存在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制度的有效约束远不如机关单位,用车申请流于形式,未严格规范管理,导致公务用车运行费的浪费。

(二)科研业务经费保障难

1. 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

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大锅饭”心态依然存在,项目申报和工资待遇不相关,且个别有资历的老科研人员自感“荣誉”已满,而年轻同志受限于职称、资历等因素,申报项目难,导致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项目经费则不足。

2. 科研项目资金使用不充分

首先,项目申报存在个别目的不纯,为职称评审、奖项申报等荣誉,即使得到立项,因对项目本身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使用中过于随意、偏离预算,缺少规划、行成浪费,易造成科研成果无产出、资金使用不充分等。

其次,项目结余经费未充分利用。根据新政策要求,科研项目结束后,结余资金可留于课题组,或由单位统一管理用于科研直接支出。目前这部分经费与日俱增,但大多科研单位,未对其加以重视,存在闲置浪费现象。

3. 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受限

首先,项目资金使用中,因种种特殊情况,还不能完全按“放管服”政策细化执行,如S研究所承担的一些公益性任务,项目不允许编制间接费用,扩大间接费用的比例更无从谈起。且“三公”经费使用也仍按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要求统计上报,受零增长约束,使科研的出国研学等受限,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科研资金使用还难在“钱要用时没有,钱有了来不及花”的尴尬。当年申报的项目,要求自立项则开始实施,支出必然也随之发生,但财政经费下拨要经层层审批、公示等环节,项目从申报到资金下达时限较长,尤其是实行了资金国库支付后,要求专款专用,项目使用中收支一一对应。当项目实施按下了“启动键”,却遭遇了资金难到位的“没钱花”,相对应的是年底当项目资金下达时,往往却错过了项目实施的“黄金期”,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求将当年的经费使用到位,各科研单位自然又遭遇了“钱花不完”的苦衷。这种人为造成的资金使用“难”,与研究的客观连续性或季节性相悖。

(三)收入增长乏力

1. 盘活现有存量力度不够

盘活存量也是增加财力保障的途径之一,但存在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现象。如国有资产闲置浪费,未充分利用出租等手段来为单位争取收益;科研仪器仍存在共享难,也未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给单位带来资金收入;项目结余资金未得到充分使用等。

2. 纵向收入保障停滞不前

纵向收入新的增长点开拓不够。主要是受科研体制、分配机制约束以及单位自身对创新奖励不够细化等因素影响,传统科研优势发挥不足,科研单位在机遇面前,缺乏挖掘、创新精神,新的增长点仍待开拓。

3. 横向收入增长缓慢

科研人员大多忙于日常科研工作,对形成的科研成果缺少归纳总结,导致对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产业技术成果凝练较慢、较少,进而造成科研成果得不到充分转化和推广,难以及时为单位带来收益。另一原因是,部分公益性科研院所,知识分子还处于自筑的 “围墙”内,对社会需求缺少了解,其研究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点”相脱节,对接、融入开放市场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发展理念、形式不够,未实现产研充分融合。

三、提高公益性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对策

针对目前科研院所出现的财力保障困境,根据新的政策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提出提高财力保障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开源,不断提高资金来源总量

1. 最大化争取财政保障,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首先,利用体制改革和新政出台契机,吃透政策、多方努力,最大化争取基本支出的财政拨款,提高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降低自有资金“养兵”压力,筑牢“有钱养兵”的基础。

其次,最大限度争取财政项目拨款,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平台运行经费、实验室改造类修购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重点项目的财政稳定支持,既能提升单位软、硬件实力,又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 完善机制,积极寻找新的资金增长点

一是通过增加横向服务,为单位争取创收。以S 研究所为例,如可以通过成立鱼虾病检测门诊部,让实验室检测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增加单位横向收益;也可以利用沿海渔业资源补偿契机,增加鱼苗培育量,参与海洋增殖放流项目投标,为单位增加創收等。

二是通过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的形式,争取项目经费。联合申报既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也增加了项目的推广性。因为一方面由于企业共同参与,增加了资金的配套投入;另一方面,这些成果或产出,由于前期由企业共同参与,得到了同步验证和认可,容易使市场产生信赖,增强了投资者的收益信心,为推广打下市场基础。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可以考虑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分组,组建临时课题组,再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绩效鼓励机制,同时完善间接费用绩效奖励和成果转化绩效考核机制等,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使科研人员通过“各显神通”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单位财力保障。

四是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反馈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争取承担的公益性科研任务,能结合公益院所的财政保障率,适当考虑调动科研单位积极性等因素,安排公益性项目的间接费用等,让经费在增长的同时,更具自主性,更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

3. 服务基层,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活动的本质是为了转化应用,因此要重视成果和转化的关系,形成围绕转化搞科研、利用转化促科研的良好局面,最大化地实现成果转化收益。以S研究所为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承担编制资源保护及补偿方案、渔具网具鉴定技术等政府购买服务等,既满足基层需求、帮助排忧解难,又通过成果转化,带来收入,提高单位财力保障。

4. 盘活优势存量资产,用好结余资金

盘活优势存量资产,对提高单位财力保障同样重要。为提高单位财力保障,将现有优势存量固定资产开发转化,如资产出租、仪器共享等。充分利用好项目结余经费,既可以给予青年科技人员“第一桶金”,让他们放心起步,又可满足单位发展新领域、进行初步探索的需要,摆脱各种考核指标限制,大大降低了前沿探索压力。

(二)节流,努力提质增效

1. 做好资金的统筹调控,优化支出结构

从资源配置入手,做好资金的统筹协调。如何科学配置有限的财力资源,建立符合单位发展要求的经费管理体系,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在现有资金来源结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从保平稳出发,处理好基本运行收支和单位总收支的关系;二是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从资金统筹的角度,处理好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关系,在项目养单位和单位养项目间寻找平衡点。

2. 切实加强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用

加强资金监管,该花的花,能省的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通过风险点排查,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加强各项支出的量化绩效考核,避免资源使用效率低和不必要的浪费。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单位经济运行可持续。

3. 通过联合培养学生,加强与高校合作

通过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提高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研究生在学习中,可以承担课题的基础工作,助推了科研工作也节约了聘请临时劳务人员的开支;另外,科研单位因为规模和综合实力的限制,仪器设备不管从先进程度,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如高等院校,通过和高校的合作交流,能弥补科研院所因财力不足无法购置满足需要设备的不足。

四、结语

作为公益科研创新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公益性科研院所,其财力保障面临的问题,虽普遍存在,但通过我们开源和节流相结合、盘活内部资源和最大化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努力,这一现状势必会从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其财力一旦得到提升,也将推动科研创新工作更上新台阶,为政府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万年青.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9(21):54-55.

[2]袁敏,夏凯丽.科技经费改革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9-21.

[3]刘蓉蓉,张江丽,石明桢,熊明民.农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实践与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01):16-19.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科研成果管理范文第2篇

1 环境监测科研规范化管理方法

1.1 成立科研管理机构

科研管理机构是一个单位科研管理规范化的基础。环境监测系统因为主要业务是环境监测工作, 历来科研工作就不是其主要业务, 所以一般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科研管理大多是某一内设机构的其中一项管理工作, 也不一定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随着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科研日益受到领导重视, 科研课题也在逐渐增多, 科研管理水平亟待加强。2005年省中心正式成立了以科研管理工作为主的内部机构—总工办, 配备了2名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 主要负责编制监测科研计划并组织实施、管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组织各级课题申报和合同签订、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制定科研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组织科研课题的科技成果登记和报奖等, 有序地开展着各项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1.2 制定科研工作规划和计划

科研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单位科研发展的方向。环境监测科研规划单独编制的较少, 一般都融合在环保科技五年专项规划中, 不够细化, 可操作性不强。再者因环境监测属于业务和技术性较强的单位, 故多年的环境监测科研普遍局限于监测分析方法、区域环境污染评价类的研究, 与环境管理结合得不是很紧密, 环境保护战略性的研究也较少。“十一五”期间, 省中心从提升科研水平的需求出发, 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和江苏环保的热点、难点问题, 编制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技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 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制订了环境监测科研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如针对江苏重要饮用水源地长江有机污染提出了“长江江苏段环境有毒污染物来源调查”, 针对日趋污染的土壤环境提出了“江苏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综合评价”, 针对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的环境空气污染提出了“空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模式、来源解析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并以此规划和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年度计划, 稳步地在“十一五”期间组织课题申报和实施, 真正起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作用。

1.3 制定科研管理制度

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一个单位科研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人员、经费使用、进度调度、成果转化和利用、奖项申报和材料归档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明确责任, 做到有据可依, 不至于在课题申报、实施到结题的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延期交付、档案缺失、成果闲置等情况。为此省中心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实施了对科研课题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为了激励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科研、发表论文要求》、《中心奖励办法》等一些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 要求高级职称人员每人每年承担科研课题1项、发表论文2篇, 中级职称人员每人每年参加科研课题1项、发表论文1篇, 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优内容, 一票否决。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最高可获得5000元、4000元奖励,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可获300元~2000元不等的奖励,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技术人员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加强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是选准课题、管好课题、做好课题的前提和保证, 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2]。省中心的课题论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题申报初审。每次课题申报, 总工办首先对课题负责人是否具备申请资格、所申报的课题是否在“申报指南”中等进行初审。其次组织单位技术委员会对申报课题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等进行审查, 再择优申报。 (2) 课题开题论证。对于已经下达研究任务的课题, 课题负责人一般会组织开题论证, 邀请本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开题论证, 防止课题技术路线偏离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不足以支撑研究成果。 (3) 课题结题审核。课题负责人在提交验收申请之前会召开课题组专题讨论会, 对课题研究报告进行严格的梳理, 对照合同的研究内容和提交成果, 仔细审核是否满足合同需求。重大的项目和课题会由课题组召开专家预审或咨询会, 确保高质量地提交结题报告, 体现课题完成单位的水平。

1.5 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随着科研课题的增多, 省中心科研经费近年来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 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尤其重要, 课题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课题申报、执行, 轻经费管理, 重预算、轻决算的情况[3]。因此, 省中心的科研经费管理单独成规, 制定了《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细则》,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制造的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或课题经费管理松散的问题。首先课题负责人一定要按细则中规定各项科研业务费的使用范围将课题预算做好, 并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的预算来使用, 如有调整, 要将调整申请报送经费投入单位批准或备案, 以备审计。其次实行经费使用计划审核审批制度, 经费使用计划必须由总工办和分管主任审核、主任审批后才能按计划使用。最后执行规范的会计审计制度, 不规范的票据和使用一定不予报销。同时执行一定的惩罚措施, 凡无故终止科研任务的, 按已获经费的20%予以罚款 (从本人工资或奖金中扣除) 。对无故拖延一年后仍不结题的课题, 不得再提取人员费。

1.6 组织课题培训、研讨、学术交流活动

为促进单位承担的各项课题深入研究, 总工办每年组织2~3次有关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或监测业务方面的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活动一般邀请国内外本专业知名专家进行授课, 分析解决监测科研难题, 指导科研方向。课题负责人也会邀请同行业的专家就课题研究方向、技术路线、内容进行研讨和交流, 也可由课题组成员在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后召开专题讨论会, 向课题组传达学习内容,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只要有专业培训和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 单位或课题负责人会及时组织科研工作人员参加, 或撰写论文投稿。通过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有利于拓宽视野、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面、提高科研素养、激发科研灵感, 进而促进单位科研工作的开展。

1.7 引进或聘请科研人才

2008年, 省中心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3个课题、5个子课题的研究。为保证此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提交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省中心专门制定了《水专项课题管理和实施补充规定》和《水专项外聘人员管理办法》, 规定课题和子课题可聘请本单位或高校具有相应职称或学历的人员, 专职承担课题及子课题的组织实施和研究工作。2009年, 为更好地引进科研人才, 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省中心申请设立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并于2010年初获江苏省人社厅批准, 批准后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和博士后流动站共同招收博士后进站从事科研工作, 进一步确保了省中心重大专项和课题的顺利实施。

2 科研规范化管理的成效

科研规范化管理为省中心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科研课题数量逐年增长, 科研水平和档次也在逐年提升, 不少承担课题和合作课题则是有关部门或单位慕名而来。2006年至2009年, 省中心在研省级以上课题共144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71项) , 2006年至2009年新增的课题数分别为17、33、38、39项, 新增的国家级课题数分别为3、15、23、25项。2006年至2009年科研课题共获各类奖项7项, 其中《长江江苏段环境有毒污染物来源探查及控制技术研究》获国家环保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合作863课题《环境遥感监测软件平台与业务运行示范》获得国家环保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省中心奖励办法的实施和对技术人员发表论文的要求使得省中心近年来论文的数量大幅增长。2006年至2009年, 省中心共发表和参加交流论文403篇、专著5部。每年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2006年至2009年发表和参加交流的论文数分别为81、80、103、144篇, 其中正式发表的论文数为52、54、69、119篇, 包括SCI文章7篇, 出版专著《环境监测操作技术考核指南》、《环境监测专业知识试题集》、《地表水环境质量80个特定项目监测分析方法》等。

3 结语和展望

规范化的科研管理是保证提升监测科研水平的前提, 一系列制度和奖惩办法的制定成为省中心科研和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的动力, 单位科研实力和形象的提升也为承担重大科研积累了资本, 吸引了不少主动寻求合作的课题。在单位领导十分重视科研的情况下, 省中心将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思路,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在发挥专家作用及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寻求进一步的发展[4], 为环境监测科研水平的提升保驾护航。

摘要:科研管理规范化为提升环境监测科研水平提供了保障。江苏省省环境监测中心从成立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科研工作规划和计划及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论证、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组织课题培训、引进或聘请科研人才等方面规范科研管理工作。规范的科研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自我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规范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建生.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监测科研的关系[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2, 4 (3) :5~7, 43.

[2] 苏艳, 刘志敏, 方冰.浅谈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对医院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3B) :361~364.

[3] 马亦梅.对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 2008 (1) :29.

科研成果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65

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过程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有的项目长达十几年。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这些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中形成归档保存的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形态的科技资料,承载着农业科技的信息和知识,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保存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既能够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又能够直接反映农业科研学术水平,对提升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特点和作用

1.1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农业科学是一个包括了农、林、牧、渔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所以,作为记录各项农业科研情况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必然会内容丰富、综合性很强。

二是专业性。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专业性,这使得它区别于其他的信息档案。

三是实用性。由于农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就决定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不同于只能用于历史查考的一般性档案。大多数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都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1.2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作用

一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科研信息档案记载着农业科研成果,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农业科研人员在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之前,通过查阅科研信息档案中的相关资料,能够迅速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的背景及科研成果,使得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科的进步。

二是现代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纽带:农业科研工作要经过研究试验、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由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这整个的过程中,科研信息档案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研信息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既能够验证已有的农业科研成果,也能够为后续的农业科研活动提供借鉴。通过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合理合法的加以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研活动的进步,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建设的现状

2.1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体制落后

我国档案管理系统从属于行政管理系统,管理体制不规范,各地区、各行业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也不例外,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些单位没有按照科研信息档案工作管理规范的要求,把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环节中,在业务管理体制上割断了农业科研管理和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内在联系,造成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和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2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有的科研单位对科研计划的落实非常重视,而对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和作为档案归档保存却重视不够,造成了科研信息档案的流失和不完整。档案的不完整,造成了借鉴、继承的无法进行,经验、教训的无从查考,使生产、科研重复进行、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开发程度低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化、网络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而不少科研单位很少使用计算机管理科研信息档案,未建立起电子目录,项目档案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更多的是档案管理仅停留在立卷、保存的一般要求上,必然增加检索、查阅的难度,影响档案开发服务的效能。

2.4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管理工作人员对农业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何收集、积累、整理、归档意识淡薄,造成把关不严和归档不完整。或者身兼数职、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3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健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体制

根据档案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不适合的规定,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使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的制度,真正做到有“制”可依,实现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化管理。

3.2 提高重视程度改善基础设施

各级领导应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经费,改善農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建设才能够真正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建设。

3.3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要做好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管理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支持是其重要的基础。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科研信息材料都分布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正是这些特点所决定了,要树立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同等重要和同等价值的观念和意识,使他们重视科研信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科研信息档案的价值。

3.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不再是传统的意义上日常事务管理。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本单位涉及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既要做专业的通才,又要做管理的专才;既要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又要为农业研究信息做好管理工作。

3.5 发挥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服务作用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直接指标。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供利用,发挥它的技术效能和经济效益。各个科研信息档案管理部门在实现自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迅速传播到领导、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实现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领导决策的好参谋。

4 结 论

加强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有助于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入的开展。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者提供完善、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源,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当前做好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郑莉.农业科技档案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6):143-144.

[2]刘咏红,黄友洪,文帅,等.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9):141-143.

[3]宫玉英.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2(6):119.

[4]韩千红.农业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19-1020.

[5]刘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刍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3(5):52.

[6]何柳.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4(3):91-92.

[7]谷彬.从大数据监测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J].中国市场,2014(45).

科研成果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00-02

根据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数据,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2015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16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3亿元,增长8.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7.7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0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136.5亿元,增长10.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998.6亿元,增长11.2%。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8%、15.1%和7.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除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以外的科研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高校也?S之暴露出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薄弱环节。科研经费甚至成为高校贪污腐败的“高危地带”,不仅有损高校的声誉,也严重阻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结合近十年高校财务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的薄弱环节,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问题

1.报销票据存在问题。科研报销票据包括发票和非发票票据。我们首先说说发票报销存在的问题。科研工作者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报销科研经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少数科研工作者在报销办公用品图书资料时,将需要提供发票清单的业务拆分成多笔小额不需提供发票清单的业务,达到规避财务制度的目的,堂而皇之地将非科研开支列入科研开支。还有部分不法商家不管顾客购买什么物品,为求销售,收取少量甚至可能不收手续费就可以按顾客要求随意变更发票的品名数量,将不符合财务报销的票据变成财务人员无法轻易识别的合规票据。此外,科研学术调研和会议活动,由于财务人员的信息不对等,无法根据票面将个人旅游开支等活动从科研活动中分离开来,也会造成非科研差旅费列入科研开支。其次,非发票票据报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务费报销的问题上。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和各方面人员信息不对等,财务人员无法对科研活动劳务费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真实性方面进行审核,造成目前部分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造假人员身份或多报人员劳务经费来套取科研补助。

2.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欠缺。首先,由于高校行政人员编制的受限,现有编制内行政人员的工作量超负荷,科研管理人员没有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增加而增加,难以支撑科研管理服务的要求。以某高校为例,2013年全年凭证册数689册,附件张数约31万张,当年收入约3亿元,支出约2.9亿元,报账人员3人左右,支付人员2人;2014年全年凭证册数792册,附件张数约45万张,当年收入约3.39亿元,支出约3.36亿元;2015年全年凭证册数1045册,附件约62万张,当年收入约4.05亿元,支出约4亿元。2013年到2015年短短几年,财务报销的业务量增长了近一倍,但是财务人员却没有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增加。其次,由于财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无暇思考学习,没有及时更新财税审等方面的知识,对各类报销票据只能进行简单的真假甄别,对特殊业务无法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质量没有得到确保和维持。

3.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报销时点不均衡,导致各年度科研收支相差较大。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审计部门一般比较重视工程审计和整体的预决算审计,对科研经费往往没有形成定期审计的工作习惯。审计部门一般也不会主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科研管理部门很少对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各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也比较注重科研活动,对财务事项和规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就会出现科研经费报销时点不均衡,结题不结账,结题突击花钱等现象,容易导致各年度科研收支不均衡,不利于高校内部科研统计和分析,甚至可能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经费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1)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2)部分科研人员缺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误认为科研经费所有权是属于个人的,他们想怎么用都可以,任意支配科研经费用于各项科研以外的支出,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不真实、不相关和不合理的费用。(3)监督机制不完善,部门合作不紧密。对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监督不只是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事情,是所有部门都需要一起参与的长期工作,然而,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同,如何协调各部门承担监督职责,在高校中并没有顺畅的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很容易造成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全程跟踪监督。(4)科研管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维持。

三、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的解决方案

1.加强防腐教育,提高廉洁意识和法律意识,完善科研经费奖惩激励机制。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校教职工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各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认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防腐教育是高校纪检部门应该常抓不懈的廉政建设工作。在加强科研相关人员廉洁教育的方面,可以聘请检察院和监察部门的办案人员定期分批次给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进行防腐教育,通过讲述和分析科研经费管理腐败案件,帮助管理人员分析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增强科研工作者的廉洁意识,警示科研工作人员从事腐败行为的严重性。针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专项的法制宣传,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参观监狱部门,参加科研腐败人员的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借此提高科研人员的防腐意识。加强科研经费的奖惩激励制度的建设,完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奖励制度。同时有奖必有罚,审计部门应该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人员限期整改。对于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应采取暂停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申请等措施,实际惩罚年限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处理。

2.加大科研管理建设经费投入。首先只有加大科研管理建?O经费的投入,才能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缓解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科研建设经费充足了就可以增加工作人员,实现专岗专人,不但有利于缓解科研管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的状况,还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其次,加大科研建设经费的投入不但可以解决人员紧缺和人员职业教育的问题,还可以提供资金改善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工作环境、办公设备等。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人处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效率相对较高,工作效率提高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等于增加了工作人手。有了经费就可以购置更先进、科学的管理软件,实现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科研信息的实时更新,资源共享,可以节约人力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全程监督体系。监督检查是科研项目良性运作的基石。项目经费监督应该制度化和规范化,过程监督要系统化和定期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都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主体,财务部门负责预决算和核算监督,科研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纪检审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财务处、设备处和资产管理处的沟通交流,对科研项目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预警在前,敢于向各类违规违纪的行为亮剑,严肃查处各类科研经费造假、挪用、挤占和转移科研经费以及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科研经费的监管是一个涉及科研管理、财务、设备管理和纪检审计部门的系统工程,应该塑造全员监督的文化和环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体系,切实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社会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为广州美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研究”(项目号:16XJA040)]

参考文献:

[1] 吕蓓蓓.从经济学看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报销[J].财会学习,2016(08).

[2] 张平.试论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28).

[3] 陈玲玲.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5(06).

[4] 倪雪梅.高校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的问题及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2).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计划财务处 广东广州 510006)

[作者简介:陈香香(1985―),女,汉族,广东韶关人,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计划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范文第5篇

1.1 转化渠道不畅

实现林业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关键就是成果的顺畅传播, 并在生产实践运用中取得生产效益。但目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推广机构还不太健全, 人员队伍也急需补充, 很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运行机制不灵活, 渠道不畅通, 使得成果与林农的需求脱节, 严重制约了有效转化。

1.2 市场意识薄弱

目前林业科技人员的市场化意识比较弱, 使得一些成果还停留在奖品、样品和礼品上。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 使得市场和生产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进来, 对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的适应度缺乏考虑, 使得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

1.3 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少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其主体是林农, 他们的文化水平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国林农的整体素质不高, 在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而且林业生产的周期长, 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见效慢, 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人为因素会对其转化成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风险。

2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1 提高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林业基础科学的研究, 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 同时要创新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技术, 推动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如可以创制生物节能保温材料等新产品, 运用森林资源的数据遥感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和集成应用等, 推动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对于其中的关键技术要重点攻关, 为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可以建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的综合评价和技术体系, 突破经济林高产良种的栽培技术, 提高其年增产, 并创建大尺度的荒漠化监测和评价体系, 实现荒漠化监测的有效管理, 并全面推广林业发展中病虫害的预防技术, 进行松香的深加工, 提升松脂产业的深加工水平。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条件建设, 打造创新平台。国家的林业科学数据和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已经进行了认定, 并开展了绩效考核, 步入了稳定运行的阶段。

2.2 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林业发展和成果转化中, 要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 结合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 推动当地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间的创新联盟建立, 当地政府也要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为其创新发展渠道, 在产学研的机制和模式上进行鼓励引导。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对于沙地、石漠化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沙产业的开发、生态防护和综合治理等技术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加大对木竹材的加工利用和农林剩余物高效转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 实现林业的科技化发展, 并带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院省合作, 推动地方经济间的发展合作。各地政府要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合作, 并签订合作协议, 一起开展林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运用多种合作形式, 注重当地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 政府可以派出一定的科技特派员进行研究发展的指导, 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发挥资源优势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地方政府要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优势, 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咨询组, 就林业发展中的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有关影响因素设置专题进行科技咨询, 并为当地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地方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油茶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 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油茶科学研究中心, 并构建其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其次, 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设载体是林业重点工程, 其面向基层单位、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 政府要大力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形成了具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架的林业发展模式, 建立林业标准体系框架。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并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团队的建设创新, 形成创新的发展团队, 资深的科学家和专家领头, 并要跨多学科、地域和部门进行协作。其次, 地方政府要激励人才培养, 为他们提供国际学习合作的机会, 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 并带动当地重点林业项目的建设。地方政府还应注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杰出青年的奖励评选和高层次人才交流等, 通过设立院级的科技进步奖等机制,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完善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

摘要:林业科技成果是林业生产力转化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 严重制约着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要解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要问题, 实施科技兴林, 实现林业科技进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管理, 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转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田水利项目下一篇:高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