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融资论文范文

2023-09-13

项目融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工程项目;融资模式

国际工程项目建设采取EPC模式,相对于国内来说,承包工作较为复杂,并且对承包商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在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EPC模式是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较多,并且增加了承包商工程建设的内容,以往其只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而在现阶段其还需要负责项目的一部分融资工作,以获取EPC合同,并增加工程项目建设的利润。

1.建设期EPC+F融资模式的创新与选择

私人在进行国际工程项目投资时,出于投资风险上的考虑,也可出于自身资金实力上的考虑,或者是工程项目不足已成为融资担保时,投资方在融资模式的选择上,则更加倾向于“建设期延付+再融资”模式。

1.1贸易支付模式

在外贸出口时,其一般采用的是“预付款+信用证”的支付模式。在外贸交易时,进口方会提供银行信用证给出口方,然后出口方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进而获取金融机构的担保,当产品发货后,出口方依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准备齐全的相关证明文件,像发票、提单、合格证等,办理议付信用证,最终获取交易尾款。现阶段,此种支付模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但是其应用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像出口方的信用期要在2年左右,并且还要经过投保程序。

1.2 EPC+F模式分析

EPC合同采用贸易支付模式,其在国际项目中的应用,属于典型的EPC+F模式,从承包商的角度分析,其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业主方提供信用贷款,也就是融资,采用EPC+F模式后,承包商和业主方的市场关系发生了改变,需要承包商对EPC+F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维护双方的各自利益。

如果是普通的信贷项目,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内,都由承包商负责融资,一般贷款时间大约为10年,那么在中国信保投保时,需选择长期保险。如果使用贸易支付模式,在建设期内,承包商只需要解决现金流问题,在工程竣工并验收后,业主需结清剩余的工程款,也就是承包商为业主提供的建设期内资金。所以,在工程建设期内,承包商采用的交易模式较为复杂,包括了预付款、信用证、中国信保、信用贷款等。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是出口多的工程项目,并且信用期为2年左右,像水利工程、电站项目、污水处理等,由于这些工程在中国信保投保时,采用的是“特险”,或者是“短险”,一般审批时间少于60天,工程如果采用的是贸易支付模式,那么该工程项目可在当年进行开发。

1.3融资前期需要做好的工作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如果使用的是贸易支付模式,需在融资前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对项目业主方进行调查和分析,可要求项目公司提供近几年的财务报表,以及其建设的同类项目和经济收益等;第二,对工程所在国进行前期调查,包括了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所在地银行资质实力等,并确定银行能否满足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第三,开信用证的机构需得到中国信保的认可,并且该机构还要具有投保“特险”,或者是票据买断的服务;第四,在外贸交易中,出口商对交易的掌控力度较大,合同中明确了各项费用。但是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承包商可将工程建设中的会计结算、融资需求等,专门签订一份合同,将其当成EPC合同的补充文件。

1.4采用远期信用证支付

国际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大,并且建设的周期长,融资模式较为复杂,在使用贸易支付时,建议选择远期信用证支付。第一,承包商可以依据跟单信用证中的要求,开出远期支付证后,交给银行审核,当审核合格后,可将其当做票据买断,进而实现了无追索权;第二,承包商在完成工程建设后,将获得一系列的文件,一旦业主出现违约行为,没有按时付款,那么备用信用证将成为结款的依据,将其交给银行,银行将负责支付工程的尾款;第三,承包商如果出现违约,则不会取得工程验收相关文件,也就不能使用备用信用证结算尾款。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在备用信用证上进行票据买断,国内银行有着一定的限制,需要承包商签订保证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进而保证了工程款的有条件追索。

2. EPC+F+I融资模式的创新与选择

在国外工程项目融资时,有时项目业主方会要求承包商进行项目投资,也就是EPC+F+I融资,并将其作为承包商承包工程项目的条件之一,针对这种情形,承包商应对投资项目的盈利可能性进行分析,并要控制好项目的投资风险。

2.1承包商提供一部分的资本金

由于业主方的资本金不足,导致融资银行未通过审核,进而使得项目建设延后,业主在此种情况下,会要求承包商参与投资,究其原因是业主方的实力不足,资金准备不够充分,在完成项目审批后,而银行融资不到位,致使其要求承包商承担一定量的资本金,以满足银行对资本金的要求。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在建设期间,承包商为业主方提供资金,在项目运营后,业主方可使用股权收益,偿还给承包商,只有在还清承包商投入的资本金后,业主方才可获取项目的运营收益。承包商通过垫付资本金的方式换取EPC合同,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换取的股权收益较小,这种方式不建议采纳,承包商在此类的EPC项目中,应慎重考虑,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業主方实力、资金不够雄厚,承包商即使进行了资金支撑,但是业主方在进行项目申请时,需将自身的相关资料文件上交给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审核,一旦审核未通过,EPC合同将不成立。

2.2调整股东结构融资模式

只有大中型工程项目才会涉及到调整股东结构的问题,业主方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但是没有此类项目的成功案例,所以金融机构在审核时,会对业主方提出管理、技术、股东等方面的要求。所以,需要业主方从融资角度考虑,对股东结构进行调整,采用承包商参股的方案,以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承包商要出资购买业主方项目公司15%左右的股权,进而促使承包商拥有了EPC合同。只要没有出现意外情况,承包商将获得股权上的良好收益,这种融资模式对于承包商来说非常有利,也是国际工程项目融资经常运用到的操作方法。承包商应积极参与此类融资,项目业主方无任何资金问题,资质、实力、信用良好,承包商投资风险较小。承包商通过调查确定这些信息无误后,就可进行参股筹划工作,当承包商成为项目股东后,将加快融资关闭程序,促使EPC合同成立。

2.3风险控制要点

2.3.1业主方实力较弱情况下的风险控制

在资本金的融资模式中,当业主方实力较弱时,由于项目风险过高,在进行EPC合同签订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项目调查必须彻底、深入,全面掌握项目与业主方的实际情况;第二,抵押担保程序要完善,文件资料需齐全,包括了借款期间的资产变动、经济收益等信息;第三,在借款期间内,需明确业主方的各项权益,并针对股权、收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确认,使用法律进行项目融资的约束,维护投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第四,承包商在参与项目投资时,需明确自身的投资项目,不可为业主方承担其他项目的担保,以降低自身投资的风险性;第五,在项目管理中,需尊重业主方的合理建议,实际的项目建设管理则要由承包商负责,以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

2.3.2业主方资金充足情况下的风险控制

在业主方资金充足,并且工程项目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承包商在参与项目投资时,前期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前期调查必不可少,无论业主方实力、资金状况如何,都需做好充分的调查,以控制好投资的风险;第二,明确股权投资获得的股权数量,并确定具体的出资方案;第三,应确定承包商出资所占的比例,是总投资比例,还是资本金比例;第四,应明确股东的责任,大股东应承担主要的融资责任,而承包商应负责资本金;第五,还需重视一点,如果业主方要求承包商以资本金方式参与融资,并且还要求承包商承担相应的融资责任,对于承包商来说非常不利,需要考虑放弃ECP合同。

结语:

现阶段,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承包商负责一部分的项目融资,以解决工程建设期内的资金不足问题。而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可采用的融资模式较多,需要承包商慎重的做出选择,近些年应用较多的是“EPC+F”和“EPC+F+I”的融资模式,两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各有利弊,需要承包商结合工程项目的规模、建设周期、项目类型等,对两种模式的融资风险有一个深度的研究,并做好融资前期的调查、文件资料准备等工作,以降低融资的风险,提高工程项目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宋玉祥.项目融资对国际工程项目的影响及规范应对[J].项目管理评论,2020,30(3):34-37.

[2]赵淑红.出口信用保险模式下EPC承包商的管理实践[J].当代石油石化,2020(1):51-54.

[3]吴俊岐.國际工程大型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20,756(18):85-86.

项目融资论文范文第2篇

在2009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内需的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带动了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开始引起监管者的关注,并不断进行风险提示和监管指引,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的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到2010年,无论海外市场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忽然变得异常担心甚至恐慌。不少机构投资者认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迅速增长,会带来银行信贷风险的迅速上升,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收入,进而会降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偿还能力,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实际上,忽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同样也是不客观的,这种过分夸大往往没有注意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独特特性。例如,商业银行对于占据70%以上的县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结构分布中,财政偿还能力较强的省市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占据主要比重;土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超过50%的城市实际上在中国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多元化的,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有限。

在当前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规范化,而不是妖魔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确实是2009年应对危机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融资主体。受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以及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各地方政府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剧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监管机构已开始着手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管理,2009年下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已呈现冲高回落、增幅放缓的趋势。在2010年1月19日召開的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曾在讲话中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在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调控下,预计地方政府融资会有所收缩,各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控制方面,将减缓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审批,在增量放贷方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将进一步增强。

在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一般意义看,地方政府之所以通过大量设立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分税制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分配出现了事实上的事权的重心下移而财权的重心上移,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同时,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从而导致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唯有寻求外部融资。因此,尽管目前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贷资金流入地方融资平台,但在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举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银行贷款依然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地方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地方融资平台急剧增长的风险大致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地方财政相关的风险;第二,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破产,将会波及相关金融机构。

在风险防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完善中国财税体制,平衡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降低地方政府对外融资的依赖性,并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合理的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在现阶段中国急需摸清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减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盲目借贷。同时,还需建立一套既符合地方财政债务状况,又能反映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风险控制标准,以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发生。在成熟市场,大部分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都制定了风险控制标准。以美国为例,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制定了规模控制标准而且还制定了风险预警系统,通过严格的规定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第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对待。虽然地方政府融资风险有所上升,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同等的风险。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财政增长能力很强,其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债务风险较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商业环境,带动了项目周边土地增值,增强了地方政府收入。这些评估需要差别化地看待,需要动态地看待。

第三,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融资平台,实行分类管理。一方面应区分不同行政级别的融资平台,对于县(市)级、区级等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融资平台,由于2009年已有大量的新增贷款流入,因此,该类融资平台目前风险相对较大。同时,也需要区别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状况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可以就直接转向市场化的融资;而一些纯属用于进行融资并没有什么具体业务的平台,应当纳入重点监控风险的行列。

第四,引入市场约束,鼓励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减少银行系统风险的积聚。在美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但由于中国现行预算法尚未修订,地方政府尚不能直接发行债券,因此采取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实质上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市政债券在诸多方面都很相似。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政策为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提供了条件。2009年中国共发行了105期城投债,发行规模超过1300亿元,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融资额。因此,未来在基础设施领域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城投债,是改善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还依然在地方政府整体的财政状况承受范围之内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地方政府整体财政状况不断趋好,财政承担债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406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8645亿元,增幅达到347%,2009年1-11月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达29328亿元,同比增长12.1%。

至于地方政府合理的债务规模,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控制标准,但可以借鉴成熟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管理经验来进行估算。

成熟市场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需求控制方面,较为常用的指标为债务率和负债率。各国主要是通过对指标设定一个警戒线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情况,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警戒线的设定不一。以债务率为例,债务率是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地财政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地方政府通过动用当期财政收入满足偿债需求的能力,是对地方政府债务总余额的控制,美国规定债务率(州或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州或地方政府年度总收入)为90%~120%;新西兰要求地方政府债务率小于150%;巴西规定借款额不得超过资本性预算的规模,州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州政府净收入)小于200%,市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市政府净收入)小于120%。

考虑到中国国民经济及地方财政的高速增长,假设债务率不超过200%,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中国地方政府本级整体债务余额2009年11月末不应超过58656亿元。当然,这只是静态的、小口径的测算,更为合理的测算应当考虑基础设施完善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提高以及其他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实际的地方政府所可以承担的最大债务规模应当大于前述规模。

地方投融资平台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状况

对于银行新增贷款大量流入地方融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看待。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最初由国开行在发放“两基一支”贷款中被广泛使用,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类贷款往往存在金额大、期限长、违约率低等特点;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融资动力,随着国开行业务模式的成功,其他银行亦加大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的力度。由于存在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这类项目贷款往往成为各商业银行尽力争取的对象,带动了近年中国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各大商业银行积极“争抢”4万亿投资计划中率先推出的优质项目,贷款规模猛增。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并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现象,如十年期的贷款项目,按照惯例,并非一次性还款,可能从第二年开始就还款,风险被逐年分散。此外,人们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贷款风险的考虑主要源于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担忧,在当前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近年均有大幅提高,政府偿付能力不断增强,贷款风险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不高。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提高土地收入的。

多年来,中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控制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已经有能力处理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对于此轮经济调整过程中发放的天量信贷,随着信贷风险的逐步暴露,将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银行面临巨大风险的结论。商业银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平衡信贷结构,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止盲目紧缩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入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已开始意识到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有意收紧一些风险承担能力不高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紧缩对新增项目的信贷投入,对于已纳入本年度放贷计划的项目,已经处于建设阶段的项目,已经签订贷款意向或者已经授信的贷款,银行会继续实施,保证项目按时建成完工。对于新增的项目,央行和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给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进行严格控制,以控制风险,保障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

除信贷资金投入外,地方的公益建设项目资金还有其他的来源方式,如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信托计划、BOT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可将现有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证券化,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由市场发现价格,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8年11月份以来,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鉴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除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地方债券外,全国各地的投融资平台加大了发行城投债的力度,尽管在城投债发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城投债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滞碍,但城投债的发行对推动经济复苏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未来仍可成为地方政府公益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作为“准市政债”应该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为支持地方建设继续作出贡献。

地方投融資平台的信贷增长惯性,在信贷紧缩环境下,可能会挤压中小企业市场化融资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保持了较大的力度和速度,对阻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缓解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后续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政府投资基本上控制在基础性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对其他竞争性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领域,不能替代或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目前的经济运行也已经显示出民间投资增速的趋势。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此作出了基调性和方向性的决定,而且还有了较具体的安排,鼓励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明确强调要在金融上支持小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2009年应对危机是有积极正面效果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隐患,突出表现在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明显减少,如果信贷投放的实际需求强大,但是为了防止通胀过于严格地控制信贷,银行为了防止已经发放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自然集中把经过严厉控制之后的贷款投放到2009年已经开工的项目,那么,除了2009年基础设施项目之外的中小企业,必然再次遭到信贷的打击。

为了防止这种挤出效应,应当鼓励基础设施多通过直接融资来进行,同时在物价压力明显回落之后,货币政策基调要从当前较紧的基调中转为适当放松。表现在信贷的投放上,就是在没有显著物价压力驱动下,适当放松的信贷可以推动资金进入经济复苏所需要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等。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项目融资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项目管理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怎样做好项目管理也是摆在项目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在项目管理中,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项目计划控制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详细说明了项目计划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计划;层次;结构;跟踪

项目管理是一项主动性的工作,项目管理经理人要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主动的来进行管理,从而找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而单单靠被动的反馈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项目经理人在项目管理中的态度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最为关键的步骤,项目计划是一种将项目管理的思路转化为实际形式的工作。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要有一个成功的项目计划,但是成功的项目计划却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其中影响的因素较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取决于管理者对计划项目执行的力度以及灵活性。从项目计划的字面上来看,其主要内容就是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形成具体形式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计划的完成,在计划进行过程中,还要对计划进行有效的跟踪,项目跟踪的主要目的也是在计划进行中时,更好的执行计划的实施,从而提高项目计划的准确度。

一、项目计划的层次和结构

项目计划的执行需要进行有效的项目跟踪,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将会很难完成,因此项目计划要分为多个层次结构。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计划来进行分段管理,从而更好的方便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将项目计划分为多个层次结构的具体作用有以下方面内容:首先,层次结构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工作的具体流程安排,工作执行能够更方便进行。尤其是在项目初期阶段,项目的细节工作难以加以确定,而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后,将计划进行分层,分层后的计划能够展现出计划整体中的细节部分,也因此能够更好的对项目的细节开展工作,计划分层越细,细节就越清晰。其次,层级结构更能将分工的细节表现清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组要对项目执行的具体安排进行划分,计划分工需要根据计划的相关内容来进行工作和责任的分配。层级结构决定了项目组中执行人员的各自任务,如大的计划项目由项目经理来进行统筹规划,中的计划项目由组长来进行组织编写,小的计划项目由项目成员来进行具体执行等。

二、计划的详细程度

“计划越详细越好”。计划至少应该有三个要素被真正的落实下去,这就是任务、进度和资源。计划的详细程度就取决于对这三项的考虑。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计划应该细到人/日(对于精密工作的计划甚至应该精确到每时每分),项目越紧计划就应该越细。计划越细项目中不确定的东西就越少,项目执行起来就越简单、明了。

针对不同层次的计划,详细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大计划应该确定中计划的任务,安排各任务实施的先后和用时的多少,以及人员组织;中计划应该确定阶段中的子任务,任务开始和结束时间,任务负责人;小计划应该确定个人进度的详细安排。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大计划是整个身体,中计划是支持身体的骨骼,小计划是血和肉。所以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瀑布模型为例,项目整体计划作为大计划,阶段计划作为中计划,然后分配到具体个人的工作为小计划。

三、计划三步方略

计划的实施是有先后顺序的,也就是说计划的工作实施是有逻辑关系的。尤其对于中、小计划。计划与实施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偏差积累起来,就会导致计划失效和项目失控。所以应该实时对计划进行调整。跟踪会发现计划/实施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调整的依据。

计划的制定应该是整个项目组的事情,人人都应该参与项目计划的制定。所以全员参与计划制定/修改才能及时将问题都反应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小计划问题的淤积。如果等到发现中计划已经不适合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失去了最佳调整时机,而你要承受的就是拖延。

大计划可以和第一个中计划一起制定,紧接着应该考虑实施的问题。对于多个中计划来说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来实施的,前面计划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后面的计划。所以这里建议实行三步走的方略。总结一个,实施一个,筹划一个。

四、设置项目计划基线和警戒线

计划会有拖延的情况。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非常的高。很多拖延在发生之前是难以明确的,就像风一样在不知不觉间到来、并流过。对于项目组来说,最好是通过设置项目计划基线和警戒线的方法来控制这种风险。所谓项目计划基线是指按照项目正常计划制定进度曲线,所谓计划警戒线是指在正常计划中计算项目总浮时,可以计算出最早完成计划和最晚完成计划,然后根据这两款计划再制定出最早计划曲线和最晚计划曲线,如果实际跟踪计划曲线在正常计划基线上下浮动却没有超出最早和最晚曲线(警戒线)即可。警戒线是为了认清发生拖延的标志,就像水位的警戒线一样。当警戒信号出现后,就应该执行应急措施。警戒线上应该设置必要的解决或缓解问题的活动。

五、项目跟踪

项目跟踪是主要作用是对项目计划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包括对项目工作人员工作的情况、项目计划的具体落实情况等。而主要是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在项目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来及时的解决问题,避免后期发生较大的影响后果。而项目跟踪的也有着一定的标准,如前文所说的项目计划基线和警戒线,在进行项目跟踪的过程中,要以项目的警戒线和基线为标准,同时跟踪结果产生实际曲线,通过实际曲线和项目警戒线和基线的对比,项目管理者就能够更好的掌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项目跟踪在整个项目计划中的积极作用。

在计划执行时,也有很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思想变化等,在项目跟踪时,对这些潜在的因素进行掌握也是计划控制的重要部分。

不管项目计划做的多好多完美,没有有效的项目跟踪项目计划也只能是一种摆设,而有效的项目跟踪才能够保证项目计划在项目管理中发挥其最大作用。计划跟踪不仅能够发现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找出计划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无论存在何种问题,在计划跟踪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项目计划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对项目计划跟踪工作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孙苏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殷虹贤.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石化.2004(05)

项目融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大环境中,金融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其为实现增速的突破,稳固自身位置,开始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而企业发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金融經济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资信度和经济实力偏低,对于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准入门槛很难达到,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融资担保的概述,企业融资担保创新的影响因素,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融资担保创新;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资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很多企业在经营中都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题会导致企业缺少资金来维系经营活动,限制了未来的发展和壮大。所以,企业要对融资问题加以重视,分析影响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优化融资策略,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为企业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利的资金保障。

一、融资担保概述

(一)融资担保的定义

融资担保是一种信用中介行为,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以为担保对象获得融资为目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担保,目前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受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增加,很多专家学者正在对我国融资担保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在探讨银行合作问题时可以发现,融资担保行业想要实现转型升级,就要在融资行业中明确银行的地位,并充分发挥担保企业在融资中的作用。融资担保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加宽泛的发展思路,让担保服务更加多元化。在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担保机构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起到桥梁的作用。我国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行业经验,政府、银行、担保企业共同参与到融资过程中,促进融资行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迈进,但是整体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经济结构变化,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国家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为顺应新的经济形势,国家根据各个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为融资担保谋划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且存在发展速度慢、规模较小的问题。我国第一家融资信用担保企业诞生于1993年,自此,我国融资担保行业正式开始发展。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难、高速发展、持续发展。在融资担保行业的初期,所涉及的业务较为单一,市场内的担保机构寥寥无几,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增速处于突飞猛进的状态,国家为促进企业发展,降低了融资担保的准入门槛。担保机构数量急剧增长,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融资担保行业遭遇到了监督整顿,担保机构收益由盈转亏。直到2011年,国家出台了有关监管金融担保的法律法规,使得担保行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三)金融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

据银保监会统计,截止到去年年末,我国融资担保机构数量的降速达到了五年以来最高,现有的机构数量仅为5800家。融资担保机构除数量减少外,两极严重分化。国有资产开始进入融资担保企业,出现政府性担保企业发展迅猛,民营公司在市场内所占份额逐渐减低,竞争处于劣质状态。同时,国家相继成立了融资担保基金等再担保企业。在融资担保行业中,伴随国有资产的增加,国有机构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国有行业规模扩大,各个行业的发展指标回升,担保机构实收的资本也处于上升的状态。

二、企业融资担保创新的影响因素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融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

通常来讲,企业的规模和内部管理之间有直接的关系,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一般企业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其资金的周转能力也更强,可以作为融资的抵押资产相对较多,相对而言,融资能力强,较为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2.企业成长能力

企业未来能否顺利发展与其成长能力密切相关,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强,其销售能力也会越强,资产状况越好,获得收益越高。企业资产负债能力越强,更容易控制负债水平,融资相对容易。

3.银企管理

企业融资多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如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较好,银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信息都能情况的了解,双方信息对称,那么银行给予企业的贷款额度就会相对较大。

4.企业周转能力

企业的周转能力和营运能力间是正比的关系,企业的偿债和获利能力越强,企业变更方面获得融资。

5.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收益也会越大,留存收益的资金也会越多,企业不必完全依赖融资来获取资金,降低了整体的负债水平。

6.企业内部积累

分配利润在企业内部积累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当企业内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留存的收益也会相应增高。企业自身可支配的资金增多,可以有较大的潜力来进行内部融资,不必依赖融资担保机构。

三、企业融资担保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主要有:互助担保、信用担保、商业担保三种模式来构成融资担保体系。在这三种模式中,商业担保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目前国家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越来越重视,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融资担保创新更加方便企业来获取融资,但即便如此,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仍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部分企业信用较低

融资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目前很多企业存在信用较低,生产规模小的情况。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较高,企业没有抵押物来进行贷款。同时,企业难以控制信用风险,也是造成融资困难的另一原因。企业内部没有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信用不透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准确的评估企业信用情况,无法做出有效的贷款决策。

(二)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企业特点不符

商业银行乐于向经营状况较为稳定的企业贷款,但是很多企業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与商业银行的理念相互矛盾。尤其是对于急需贷款的新兴技术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借贷时更加谨慎。同时还存在企业和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银行要在贷款前要充分评估、调研贷款风险,防止付出的成本难以获得回报。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生产规模较小,可用作抵押的固定资产价值很小,降低了贷款的可能。

(三)金融体制问题

政府在对企业鼓励政策的制定上仍有所欠缺,商业银行是现有的信贷体系主体,但很少有为中小企业专门服务的。商业银行为规避贷款风险,服务对象多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的机会,同时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也多以大型企业为主。还有部分企业缺少风险分散补偿制度,融资担保机构偏少,政府没有设立补偿机制,来保护融资担保机构权益,很多机构只能自行承担风险。还有融资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未来发展。

四、企业融资担保创新的发展对策

(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可扩宽自身的融资渠道,来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可利用应收账款质押进行融资,将符合条件的应收账款质押给融资担保机构,在经授信后,再办理信贷业务出账。企业在资金缺口较大,急需获得资产的情况下,还可利用售后回租、直接租赁、杠杆租赁等方式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对于新兴技术企业,还可对无形资产融资方向进行摸索,可有效评估知识产权进行贷款,扩宽质押物渠道和范围,扩张融资模式。

(二)从商业银行出发,扶持中小银行

中小银行可解决企业小额贷款的问题,所以,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在合适的区域内发展中小银行。中小银行一般有贷款区域的限制,其对当地企业的运营情况、信用状况、债务偿还能力较为了解,可以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信息的透明。虽然中小银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可能无法提供借贷业务,但其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中小银行,实现中小银行和企业间的联动。

(三)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为对融资担保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进行优化,政府和银监会也要承担起对融资的监管工作。培养行业自律,对于信用评级低、违规操作等情形给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政府可与银监会合作,降低融资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从法律的层面出发,制定相关配套机制,有效分担风险,监管资金,补充担保机构损失。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促进融资担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从起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成较大规模。但是其中也面临了很多问题。为有效解决融资担保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要对风控体系进行完善,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促进融资担保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方便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妍.国家拟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降费奖补政策[J].福建轻纺,2018(12): 1.

[2]文学舟,丁晓丽,张静.中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担保公司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01): 49-57.

[3]方安媛.如何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J].中外企业家,2020(06):21-22.

项目融资论文范文第5篇

近些年来, BOT项目被广泛运用于各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这种方式不仅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 也打开了国家与民间资本合作共赢模式的新局面。我国BOT项目的运用虽总体情况良好, 但仍有个别风险与问题存在。通过分析国内外BOT项目的发展过程及成功之处, 针对国内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十分必要。

2 BOT项目的内涵及特点

BOT, 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 在我国多意译为“建造-经营-转让”, 是公私合作的最常见形式之一。它是指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 由项目公司筹集资金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在特许期内公司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设施, 并向用户收取服务费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和赚取利润, 期满再将设施移交给政府。这种新型的融资与建设模式一般有以下特征:

(1) BOT项目一般投资额大, 工期长, 这也是政府因财力有限而引入民间资本的直接原因。另外, 这些项目普遍具有垄断性, 且绝大部分为公共产品或服务。

(2) 从项目主体来看, 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协议关系, 其实质是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3) 项目的最终所有权一般属于政府, 项目公司对设施虽有一定的控制权, 但政府对此有干预的权利。

3 国外BOT项目模式的运用概况

BOT模式融入公共基础设施私有化的理念, 对减轻政府负担和扩大国家基建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创新式的融资与建设方式首先就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应用。1989年巴基斯坦引入第一个BOT项目——HUB电站。政府的有效担保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 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营运收入的补缺和不可抗拒风险的承担。随着BOT项目外部效应的不断增大, 巴基斯坦对有关BOT的政策和实施方法越来越规范、统一化, 并成功运用在各种BOT项目, 在能源项目方面尤为突出。

截至目前, BOT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各个国家, 其间也包括许多发达国家。90年代以前, 澳大利亚的公用设施都是政府出资建设。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家对通信、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虽曾试图增加税收和借用海外资金来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 但由于不为公众认可且易造成政府信用危机, 而无法持久实施。在无力建设所有的大型基础设施的情况下, 政府层决定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开始采用BOT模式。1992年8月悉尼海底隧道成功建成后, 澳大利亚实施了9个BOT项目, 筹得的总投资额都相对较大。

4 国内BOT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

4.1 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运用BOT模式建设基础设施需从20世纪80年代谈及。1984年, 政府按照BOT筹资方式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是深圳沙角B电厂, 但该项目建设完全参照国际BOT模式的运作惯例, 我国政府还未出现针对国际BOT项目制定的政策或管理措施。“八五”计划后, 国家

开始积极探索BOT项目融资渠道, 试通过融入外资的方式扩大开始重视并积极融入外资以扩大基础设施规模。1995年8月, 国家计委、电力工业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决定采用规范的B0T项目融资方式建设3个试点项目:广西来宾B电厂、湖南长沙A电厂和四川成都自来水厂B厂, 开辟了外商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新时代。随后, 国家一直对BOT项目给予极大地重视和支持。华东、华中、华南地区陆续实施了BOT项目且运作良好, 主要在电力、公路、铁路和桥梁项目上有突出成就。另外国家近年频繁在大规模建筑上运用BOT项目的举措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北京“鸟巢”便是最好的印证。

4.2 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运用BOT模式时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但由于BOT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外界因素的干扰, 导致BOT在国内的发展逐渐出现瓶颈期。通过相关考证, 本文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从项目角度看, BOT建设跨期大、投资额要求高, 各参与方的风险都相对较大, 政府可能在民间融资阶段出现障碍; (2) 从专业角度看, 中国政府普遍缺乏BOT理论的概念及经验, 更多时候会因急于融资而给投资方过多的承诺, 待真正投入时, 很多担保无力兑现, 从而造成政府信用风险, 甚至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3) 从政府角度看, 某些政府官员过于追求短期的绩效或利益, 而常做出与国家政策相差甚远的决策, 造成BOT失败; (4) 从法律角度看, 国内目前仅有三套正规的BOT法律体系, 立法不严且散乱, 对BOT项目的实施缺乏国家统一化标准, 从而给项目公司造成法律风险。 (5) 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 国家经济政策调控会对投资市场造成一定干预, 使正处于运营阶段的BOT项目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5 结论与建议

事实证明, BOT项目建设模式已成为政府克服资金短缺从而大力建设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结合上文所述国内外BOT项目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来看, 我国在BOT发展上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 制定系统、全面的BOT法律体系, 稳定国内BOT发展新步伐; (2) 扩充政府有关部门的BOT知识和经验认知, 降低政府的信用风险; (3) 增强政府透明度,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情况, 保证财政收支的有效利用; (4) 政府应当用于承当相应的担保, 保证投资人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摘要: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各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政府为缓解资金压力通常采用BOT项目融入民间资本以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从BOT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出发, 通过探索国内外BOT项目的发展现状, 指出我国现存的BOT运用问题, 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BOT模式,融资,运用概括,政府

参考文献

[1] 南锦林.海外PPP项目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国际融资, 2015 (9) .

[2] 张静.BOT项目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 (16) .

上一篇:高校内部控制下一篇:税务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