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

2023-06-01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大学生恋爱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女生关于恋爱现状、观念、行为、与性行为、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考察,旨在对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帮助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及他人,并树立自信;注重恋爱道德的教育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关键词: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职業院校大学生群体受社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恋爱问题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也开始饱受广泛的关注,高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及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出现和发生的各类问题与现象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大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女生比例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已超过40%。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这时候所形成的恋爱心理表现在生理上比较成熟,心理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上需要外界环境刺激所形成的以自我意识为标志,从而开始对异性感兴趣,逐渐发展为恋爱以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总和。

现在的职业学校大学生由于大多数从身心发展来看,处于17—25岁之间,他们的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未能积极应对不安、沮丧、羞耻感等不积极、不健康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也会在受到恋爱挫折后开始产生,并且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学领域认为在情感的敏锐度方面,女性要大大高于男性,女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等状况。经过对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王建中、樊富珉等人发现,据90项症状清单SCL—90显示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度等因子上的得分要大大高于男生,所以对女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更迫在眉睫。而高职院校作为另一层次群体,女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更具现实意义,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出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是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表现

1.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家都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单身,就会不自觉地融入到这个恋爱群体中来。现在的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由于学历或其他原因,对自我自信不足,没有恋人的情况也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加之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去模仿跟随大多数人的恋爱行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表现之一。

2.随意心理。“不重结果,只重过程”是在大学生恋爱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说法,这种行为实质是否认了爱的责任,只强调爱的权利,他们谈恋爱的终极目标并不会以婚姻为结果。打发时间、摆脱孤寂、享受恋爱的感觉是一部分人的想法。另外,恋爱双方之间没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恋爱观,也没有共同的目标和规划。

3.性爱的盲目心理。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结婚之前发生性行为具有轻率性。这是由于中国教育对性教育方面的缺失,对婚前性行为的严重缺乏认识导致的。部分大学生开始面对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或性病等问题的威胁,这些情况让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身心遭受巨大压力,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危机

1.失恋危机。恋爱中失恋的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所表现出的状况也不一样,如情绪低落、愤怒、沮丧,甚至强烈的挫败感等,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如果达不到缓解,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危机。

2.抑郁危机。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临床特征主要以显著并持久的心境低落为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抑郁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焦虑、沮丧、厌世等不良情绪,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不安。

3.焦虑嫉妒危机。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中焦虑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紧张、苦恼、烦躁等不良情绪。嫉妒心理在女生中更为普遍,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由此造成不良的后果。

4.自杀危机。高职院校最大威胁之一就是自杀危机,大学生中由于恋爱产生的抑郁、挫败等负面情绪而导致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已构成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最大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中因恋爱挫折而自杀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四、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步入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性心理上已发育成熟,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大体上已完成,在不太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易产生性冲动。女生虽相对男性来说在生理上更为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情感、精神的心理需求和渴望也逐渐增强。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心理上表现出需求后才开始表现出情感欲。从恋爱心理发展状况来分析,“一见钟情”会由于异性的容貌、才华、风度、品性的出众发展而来,由此产生对性的要求。处于青少年期的女性感性更多于理性,也偏重于对异性气质、形象的迷恋,呈现出冲动性、波动性、排他性等特征。另外女大学生在心理上的依赖性较男性强,自制力较弱,更渴望受到关注并被他人接受。而恋爱方式作为男女间最可靠的认同方式,是相互间获得情感慰藉的渠道。总而言之,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同异性交往经验的缺失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所产生的矛盾,以及情绪发展不完善都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发生偏差。

2.社会因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弱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发生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开始遭受扭曲,其社会行为和处事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寻找异性朋友、填补空虚的心灵欲求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也容易产生,更大的冲击是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也影响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3.特殊环境的因素。我们在研究女大学生爱情观的问题时,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校园生活的独特性、人员素质的相对性、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大学生们年龄相仿、学识相当或是心理相通,他们有彼此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爱情易于发生。

五、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根据前文的阐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1.形成积极自我认知,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保护因子。现在女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矫正,就会继续蔓延下去,从而使偏差更加扩大化。首先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爱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爱情三要素之一责任感,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大学阶段,爱情绝不是唯一内容,应始终服务于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这一大前提。

2.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大学生的外在保护因子。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恋爱上的外在保护因子有诸如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相应环境等社会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情感支持,这些支持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需要在危机应对中给其建立信心,帮助积极应对,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爱护、支持等层面加大关注,有利于建立信心并采取应对办法。

3.开展相关活动,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大学生要学会开始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复原力,增强其面对挫折的能力,以便于形成正能量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大学生的恋爱呈现更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凤和.大学生“恋爱问题”之我见[J].中国青年研究,2010,(4):70,72.

[3]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中国青年研究,2012,(6):27,30.

[4]于志涛,冯维.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其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4,(6):4,6.

[5]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卢宇婷(198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周洁(198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2篇

2、恋爱常青藤保险可行性分析

3、浅谈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

4、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调适措施

5、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引导策略

6、大学生恋爱中的同居现象分析和引导

7、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恋爱消费心理调查

8、女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9、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

10、大学生恋爱中的困惑及其引导

11、浅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12、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研究

13、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14、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15、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分析及调适措施的研究

16、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途径

17、当前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动因及对策

18、大学生恋爱对自尊水平的影响

19、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中的运用

20、东西方大学生爱情态度异同分析

21、大学生恋爱观误区分析及教育对策

22、“90后”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

23、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4、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

25、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26、各类手机社交软件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究

27、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8、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

29、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30、浅析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和困境

31、浅谈大学生恋爱动机影响及引导

32、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33、探究新媒体下微信“摇一摇”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

34、基于易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35、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6、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研究——以昆明市6所高校为例

37、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3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

39、浅析当代大学生恋爱观

40、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征及引导

4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恋爱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

4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与开展

43、浅论恋情受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4、大学生恋爱不同阶段的消费行为研究

45、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探析及干预策略

46、论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的内化

47、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48、浅谈新时代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及对策

49、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性别教育是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恋爱观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如能在恋爱观教育中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强化性别角色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關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性别教育 性别缺失

大学生性别教育,顾名思义,也就是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为“男人”和“女人”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可见大学时期是性别意识养成的重要时期。以学生最关注的性别问题为切入点,会使性别教育事半功倍。恋爱观不仅是学生中最敏感的话题,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问题的透视,促使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养成性别筛选与判断的能力,强化大学生正确恋爱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教育理念上的缺失

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恋爱期望值不高,疏于管教,恋爱观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在教育中,也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对性别教育在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中作用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一些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由恋爱带来的困扰、纠纷和伤害等问题,是恋人间的个人隐私,不属于教育管辖的范围,因而不以为然或者难为情,对学生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处理缺乏性别视角,对女生怀孕、人流等突出问题故意回避,致使大学生恋爱观很少得到纠正,两性人格教育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事实上,性别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的重要保证。然而,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反映出教育者对性别教育的的轻视和麻木。相比而言,西方作为性别教育的发源地,许多国家在政府和学校领导支持下,建立了性别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性别学学科,许多国家还将女性学纳入了主流学科。我国台湾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性别教育,现在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性别教育研究学者顾燕翎与周颜玲都曾在研究台湾的性别教育发展史时提出了台湾性别教育研究的阶段论,其中,顾燕翎提出“第一阶段:全然忽视女性经验、历史的无知期,女性意识尚未形成(womenless history)”,后来周颜玲总结的“第一期为未显著期(Invisible Phase orWomenless Phase),谨守传统男性主导的学术规范,缺乏妇女相关研究”,这相当于顾燕翎说的第一阶段。或许,两人的阶段论正指明了现阶段我国大陆的性别教育状况。由此可见,高校性别教育研究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学校考核学生以学科成绩为主要指标,教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对触及学生心灵的问题教育引导不够,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两性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在各种形式的恋爱观教育中,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照,对男生与女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对两性交往、恋爱中的社会期待、性行为对两性生理心理影响、婚姻家庭中两性的角色和地位等等问题,重视和关注不够,没能引起学生思考,教育中只谈道德要求,不讲人性关怀,只谈一般原则,不讲具体技巧,使大学生面对恋爱婚姻中的实际问题时容易脆弱和迷茫。

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笔者曾在2003年底以茂名学院学生为调查主体,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378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获得较为全面的性知识的渠道性别差异较显著,“通过科学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文学作品”获得的男生为59.6%,女生则是69.9%,超过男生10个百分点,通过“学校课堂”获得的男生为3.8%,女生则是14.7%,同样超过男生10个百分点,通过“同学朋友”获得的男生为6%,女生则是11.2%,超过男生近6个百分点,通过“色情网站、光碟、书籍”获得的男生为28.9%,女生则是2.8%,男生远远超过女生26个百分点。对“如果在学校开展性教育,您自己还需要哪些知识”,有82%的学生选择“异性交往/恋爱心理”,其中女生占92.3%,男生83.4%。性知识、异性交往和恋爱心理等知识都是性别知识的基本内容,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性知识、两性交往和恋爱等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但课堂上能提供给他们的知识非常有限,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女生获得性知识的渠道主要依靠正面的学校教育和科学领域,男生获得性知识的过程中,色情网站、光碟和书籍等不良渠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3.教育手段上的缺失

目前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课时少,内容少,教师讲解蜻蜓点水,缺乏科学精神。课程设置没能关注性别议题,没能转变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对于不利于女性的种种课程因素,没能给以批判和改革。教师没有被要求在教学中传递正确的性别意识,涉及到性别的内容,形式分散、理论模糊,没能在课堂上建立起性别教育的阵地。第二课堂活动的恋爱观教育是把性别教育全面融入校园文化的切入点,但第二课堂的教育也是侧重于“上大课作报告”式的老套路,不仅接受面不够广,问题也不够深刻,干预措施更显乏力,缺乏性别自觉和性别蕴涵,对学生在恋爱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气质、性别角色定位的设计和培育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参加性别教育活动和氛围感染而进行独立反省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因为缺乏因性施教的载体而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完整性。

从近年来对“安全套发放机能否进校园”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高校性别教育的尴尬。“安全套发放机要进校园了”,这就像“鬼子要进村了”一样令高校惊悚。虽然教育部放宽了对大学生结婚的限制,但绝大多数高校都认为,校园乃一片净土,不是性行为泛滥之所,把安全套发放机堂而皇之地挂进校园,使外界误认为大学生都是性饥渴,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人格的侮辱,更是对教育的讽刺。他们也害怕,让安全套发放机进校园,会误导大学生以为校园性开放,这有违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同时也担心血气方刚的学生难以抵御性的诱惑,从而造成校园道德失范。抛开对这一问题的利弊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面对大学生恋爱和由此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学校的反应能力不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更多的是无奈。根据对茂名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9.8%的学生谈过恋爱,有14%的学生发生了性行为,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日趋普遍,性行为发生率稳步上升,铺天盖地的色情刊物、色情网站,使大学生常常成为“性”情中人。对

处在性压抑困扰和性文化包围中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是迫在燃眉的问题,一味地回避或堵截,不采取正面和积极的方式疏导,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社会后果。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如何进行性别引导,关键在于教师。然而,许多高校未能重视对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没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师自身知识的陈旧和局限,直接导致教师缺乏性别敏感,教育内容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无法带领学生涉足情感世界中的性别问题,也难以驾驭和控制整个教育活动过程,最终使学生难以得到完整的人性化教育。同时,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男性教师一心搞教学、女性教师“结婚成家之后,她们必须扮演起更称职的妻母角色,女老师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比一般行业女性尤有甚者”,出现既要承受教学压力又要承受家庭压力的景象,很容易把恋爱婚姻家庭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不平等地位视为理所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二、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性别教育的机制缺失

这种性别教育机制的缺失,限制和弱化了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党和国家把男女平等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说明男女平等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作用,但这一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却缺乏有力保证。就目前的高校而言,尚未建立起性别教育的制度,存在只重视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性别素质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内涵与过程从未关照过性别议题,因而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性别教育的规定和依据,缺乏性别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性别问题的有效机制,造成教育中意识滞后、领导缺位、监管薄弱,使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成为一句空话。

2.性别刻板印象明显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两性的生物属性、生理物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待和要求。男主女从的意识根深蒂固。在《创世纪》篇中,上帝直截了当告诉夏娃,让丈夫统治是对她的唯一惩罚。“事实上就是这种‘惩罚’,形成长期的父权统制社会,也形成长期的女性被压抑”,使女性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被动、服从的地位,而男性则始终扮演统治者的角色,处于支配、主动和独立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婚恋关系中尤为突出。婚恋中人们普遍追求男高女低,如在择偶中,男性优选女性的外貌,要求女性比自己的学历低、能力低、职位低,女性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学历高、地位高、收入高的男性,这种择偶意向实质上仍是受传统的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男性把握着婚恋关系的主动权,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教育与否影响不大;女性听天由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选择余地小,教育与否意义不大,这样的性别偏见无可避免地展现在恋爱观教育中。美国学者Klein曾以双刃的剑(two-edged sword)来形容性别偏见教育,其意为缺乏性别平等的教育结构与制度中,不只是女性,而是所有受教育的男女性学生皆为受害者。

3.对恋爱观教育重视不够。主动介入意识不足

有些教育者认为爱情不是社会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所以没有一个统一模式,根本无从教育;有些教育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会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对学生是误导;有些教育者认为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都是无师自通的,对已成年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是多此一举;有些教育者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家庭教育感到难为情,等等。受以上教育观念的左右,教育者在教育中蜻蜓点水,回避甚至根本就不与学生谈婚恋问题,这种教育观念使学生对爱情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盲目和幻想,并直接导致学生的婚恋行为能力薄弱。2006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2005年7—8月间在北京地区实施的“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研究项目中,只有11.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大学生谈恋爱是出于真诚相爱,九成人不看好大学生恋爱。面对这种现状,学校“正襟危坐地对‘男女之事’避而不谈,然后在少男少女模糊的探索‘失败’后又义正辞严地出来显示权威。这话像是在说‘猫捉老鼠’的游戏——先不告诉你游戏规则,等你出来我再抓你。”。教育的功能在于有预见性地防微杜渐,要充分发挥这种功能,协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就需要我们主动关心大学生的感情生活,并以此为切入点,多方建立他们的性别气质,学习正确的两性相处技巧,培养他们对两性彼此的了解和接纳,达至彼此尊重及和谐。

三、在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加强性别教育的基本路径

1.更新观念。正视性别差异

男女生有着天然的差别,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教育者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把性别教育作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适应男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高校性别教育成为男女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完整教育。在恋爱观教育中,教育者要把握恋爱中的性别要求,把婚恋观和性别风范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婚恋观中的人格体现,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

2.建章立制,为性别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性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世人的承诺。由我国政府建议并参与起草的、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强调:“作为政府,我们特此通过和承诺执行以下《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行动纲领》中提出: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机制、传媒、决策和项目。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制定适合各学龄的《性别教育法》,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融入各学龄各领域的课程纲要、课程结构与課程内容,促使国家的教材融入性别的原则和视角,建立评价学校性别教育的指数,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性别教育的开展,构建学校教育在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核心机制,使性别教育在国家的制定下有序进行。

3.整合内容。性别角色培养是核心

首先是性别角色的认知教育。让男女生认识到,性别的差异使他们有差异的性别行为,男生要有阳刚之气,女生要有阴柔之美,脱离这一被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行为,就降低了个人在社会的赞许度。其次是性别模式的培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当代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恋爱中的男女有怎样的男性风范和女性风范,引导学生把现在的恋爱与未来的婚姻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在男朋友角色与女朋友角色、丈夫角色与妻子角色中体现出性别美、风度美和气质美。最后是性别义务的要求教育。帮助恋爱中的男女将性别权利和义务与大学生的身份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性别责任,促使男女生都能在恋爱中尽到社会要求下的男性义务和女性义务,从而使教育更关照人的生命与价值。

4.拓宽渠道,丰富教育途径

首先要以“两课”教育为主阵地。密切关注和把握大学生恋爱的动向和规律,通过“两课”课堂启发男女生用性别视角思考爱情与学业、爱情与人生、爱情与性欲、爱情与婚姻等问题,结合两性在生理、就业、事业与家庭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性,直接促使学生思考和回答有关性别的话题。其次要以讲座、讨论和心理咨询为主渠道。采取朋友式的交流沟通模式,以两性不同的视角和态度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婚恋现象,思考恋爱中的两性问题,以强烈的性别意识和人性化的亲和力深入学生的心灵,激起两性在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要以传播媒介为宣传通道。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板报、校报、广播、网页等宣传媒介的作用,通过宣传主流恋爱观、价值观来消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负面影响,让每个学生在培养强烈的性别敏感的同时,树立起成熟理性的婚恋观念,在面对两性问题时更加慎重和理性。

5.培养师资。提高教师的性别教育能力

一是要重视对师范生性别意识的培养,在所有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内容,提醒师范生思考在教学及师生互动方面的性别意涵,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与能力。二是把性别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之一,确保所有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三是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敏感,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四是通过树立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教师典型,让这些教师在把握性别优势,克服性别束缚,实现性别突围方面对学生起示范效应,这能使性别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4篇

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恋爱观是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心理学家林更茂和梅萍在其《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对大学生性爱观的影响》书中,对上海十三所高校的1862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受西方观念思想的影响,在“性开放”中模糊回答的占34.3%;只要有爱存在,一切都没有问题的肯定回答占29.2%。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外界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新型”的恋爱观念。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爱情,是人类开发心灵潜能的学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小学生,懂得对方想要什么的人,是中学生,能使双方无遗憾的是大学生,再使双方都有成就的人,是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人,表明了人的心灵差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思维、行为成长的阶段,能使双方无遗憾吗?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是苦涩的、失败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思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完善。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特点表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

1、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

2、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不紧张、空闲时间多,找个伴玩玩;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

3、恋爱中浪漫化。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劳师动众的大摆宴席、精心准备让对方感觉到惊喜。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偏离

1、恋爱人数低龄化

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 因为这些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从而进一步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会有影响。这会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关键性的一部分, 当然, 大学生也是一样的, 恋爱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添加了崭新的篇章, 这个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记忆的关键环节。之前, 恋爱的人数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呈现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高年级大学生居多, 而现在恋爱的人数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呈现上涨的趋势, 很多一年级大学生都谈起了恋爱。

2、恋爱责任感缺失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许多当代大学生没有自己对于恋爱真正彻底的认知, 很多人恋爱的前提是经济基础或是物质, 更有甚者富二代、官二代思想根深地址, 有些女生对于富豪有着天生的恨嫁心态, 小姑娘们之于不对人品或者学历等有任何要求, 金钱就是一切, 金钱至上, 其他的要求则都建立在高富帅的基础上, 很多时候拜金女等都有的, “做得好, 不如嫁得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择偶标准, 宁愿坐在宝马上哭, 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的笑, 盲目的追求物质条件是恋爱观偏离的一大现象, 这点还是很让人担忧的。可以说是忽视爱情道德, 缺乏责任感的眼中表现。

3、恋爱性行为普遍

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改变, 各种恋爱会产生很多恋爱关系, 爱情就是性, 很多人的认知现在已经有这种认知, 对于恋爱没有内涵的或者深刻的领悟, 很多人没有正确的认知, 他们轻蔑一切恋爱关系, 却对待所谓的伪恋爱情有独钟, 恋爱态度特别不认真, 基本的责任感都缺失了。许多之前的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态度很纯洁, 灵魂伴侣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那个年代的恋爱观很纯粹, 许多学生知识简单的喜欢就在一起, 他们更多的追求是兴趣上的相投。

二、大学生恋爱观偏离成因分析

1、青春期荷尔蒙的高密度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岁到25岁之间, 可以明确的将这个阶段诚挚的规划为大学生青春期的转场。虽然很多学生高中就开始的早恋征程, 但是呢是一段注定不能光明正大的开始就要被扼杀在摇篮内的爱情火苗, 但是大学以后, 伴随大学生逐渐成熟的性发育以及与性意识, 荷尔蒙的躁动使得他们急切的寻找异性朋友, 恋爱, 但是很多时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以外表来谈对象, 难免使得恋爱观出现偏离。

2、大学校园的开放化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 步入了大学就好比半只脚步入了社会, 这个时候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很多的转变, 很多高校对于这个一般都是标准化的口径, 那就是:既不反对, 也不赞成, 然后会慢慢的疏忽脑汁放弃对于这一方面的管理, 仅仅有基本的额那女生寝室的区分, 偶尔抓一下学生的夜不归宿现象也顶多是害怕学生在我出来意外, 其次禁止留宿异性的规章来解决这些基本安全问题, 但是多余这档的放松警惕使得恋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离, 而且很多在校大学生则因此表现的更有恃无恐。

3、西方文化的影响

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当代在校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 校园本来就属于社会的一部分, 那么社会的整体文化自然而然的对于到校园的部分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受西方开发思想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根深蒂固, 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道德文化慢慢沦陷, 严肃文化被戏谑, 价值观也在不断扭曲, 学生的审美文化也就慢慢的发生某一些偏离。

三、针对恋爱观偏离提出的对策

1、加大恋爱教育培养

在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恋爱的味道, 恋爱似乎已经成了大学的一门必修课, 与此同时更是成了以部门大学生大学生工的主页了, 很多大学生渐渐将恋爱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恋爱成风, 持续升温, 情侣早已渐渐的成为大学校园普遍的一道风景线。因此只有不断加大对恋爱的培养, 将价值观恋爱观正规化, 那么一定会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

2、加强校园管理

这些纯粹的人也会让他们的恋爱在正常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几乎没有什么会是越轨行为的偏离, 这种方式使的爱情向着积极向上乐观轻松的方向前行。但是现代的大学生在恋爱中则恰恰相反, 对于性行为的至上原则, 而且冠冕堂皇的将这种行为归为“个人自由”, 随心所欲。这些都是学校的文化环境的弊端, 给学校校风带来了不良影响。所以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校园管理, 营造一个优雅美丽的校园。

3、区分西方优秀价值观

对于西方文化切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东方的优秀的观念思潮大幅度的引导东方文化中, 同时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方面, 不仅做到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同时规范学生行为, 保障大学校园文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爱是每个人一生必经之路, 而爱情也由此成为不可躲藏的秘密,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对于现今社会的整体恋爱观起着一定的衔接作用, 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也有着特殊的使命。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是一个极为严重的现实, 对此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加大力度, 加强引导, 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一座坚实笔直的恋爱之桥。

摘要:社会在飞速发展, 主流价值观也在飞速发展, 这些都使得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价值观乃至恋爱观都产生了某些偏离, 这些价值观恋爱观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或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很多的影响, 现今社会对于当代学生的恋爱观问题都基于里相应的重视, 这是当前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现状, 偏离成因以及针对偏离所给予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误区,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秦琴, 李美双.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及矫正对策[J].人民论坛, 2011, 35:160-161.

上一篇:护理毕业论文格式下一篇:毕业论文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