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2023-06-01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1篇

【摘 要】本调研团队采用问卷法、电话采访与走访等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2012~201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就业的基本现状,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与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一、调研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的不断频繁,英语专业已几乎成为每所高等院校中必定会开设的专业学科。截至2010年,仅全国独立学院中就有238所学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可见英语专业依然是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但近年来,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长迅速,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不断扩张,这直接加剧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再次,英语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身没有特定的职业技能的要求,使得在这个亟须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英语专业毕业生光靠一门语言过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从以上来看,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为了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研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四个大类共计32道小题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了从个人信息、就业单位到对工作的看法,对专业前景的看法等各方面与就业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E-MAIL、QQ等网络及电话询问的方式将问卷发放至2012~2014届各毕业生的手中,并及时完成了问卷回收、数据统计等工作。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基本情况分析

1.就业单位性质

根据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中,私人企业占33.3%,政府部门占15%,学校占16.7%,其他行业占35%。英语专业本身对工作单位的性质没有特别要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各方面的企业都需要一定的英语专业人才。毕业生在各种性质的单位中分布也较为平均,其中以私人企业占最多数,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外贸等相关工作,其次,教师也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一大选择。

2.公司类别

在公司类别的调查中,制造业占37%,营造业占8%,社会服务业占43%,出版广电业占10%,其他行业0%。由此可见,制造业与社会服务业占比较重,英语专业毕业生更侧重于选择外企与教师两种与英语关系密切的职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行各業中都有英语人才的需求,如果能将某一专业技能与英语专业相结合,将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职务类别

在职务类别中,专业人员(如教师)占55%,事务工作人员(如秘书)占35%,服务工作人员(如服务员)占10%。由此可知,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位的层次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服务员等类似的劳动型的工作与英语专业的匹配度较低,可见英语专业毕业所处的就业环境相对良好。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1.平均月薪

在平均月薪的调查中,月平均收入2000~3000元的占55%,3000~4000元的占14%,4000~5000元的占31%。我们看到了毕业生在收入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问题,其中工资高的人与工资低的差距可以达到近两倍。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刚毕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普遍起薪较低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可以拿到相对高薪的毕业生往往具备了较为全面的能力。

2.工作满意程度

在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对工作满意的学生占62%,对目前工作满意度尚可的学生占35%,非常不满意的占3%,超六成的毕业生表示对当前的工作较为满意。调查中,我们发现,表示满意的毕业生中大部分为2012、2013届已进行一段时间工作且获得较为满意的工资的毕业生,同时对自己工作还有更高期望的毕业生中往往还不能在工作团队中获得较高的认可。

3.工作胜任程度

在工作胜任度的选项中,对工作胜任程度高的占58%,基本能胜任的占42%,没有毕业生选择“低”的选项,可见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总体较为扎实,并且能够较好地运用到工作中。

4.工作与大学所学配合程度

此项调查的数据显示:26%的人选择了“高”,47%选择了“中”,23%选择了“低”,与“专业符合工作所需”结果相吻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学知识学术性较强,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毕业生需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三)毕业生择业主观认知度信息分析

1.您对您现在的就业状况有何看法?

“对现在就业状况的看法”选项中,认为目前工作前途俱佳的数据占40.15%,认为暂时栖身的占50.15,认为大材小用的占9.69%,其他为0。我们发现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并不满意,多数的毕业生只是把当前的工作当作“临时”的目的地,这也符合当前新进社会的大学生比较高的“跳槽率”的现实状况。

2.您选择的此职业更多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从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就业影响因素是因为专业的占23.08%,选择工资水平的占7.69%,选择个人发展空间的占61.54%,选择个人兴趣的占15.38%。毕业生挑选工作的最大因素是能否有益于日后的发展,其次是专业对口。对于工资的要求已经从原来的高要求下降到现在的不很在意。毕业生的择业更趋向于理性。

3.您所在企业在招聘时主要看中大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

从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学历高占30.77%,工作经验丰富占46%,工作态度端正占69%,能力强占69%,其他占23%。可以看出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上也从前几年的学历要求向如今的经验、态度、能力上发生了转变,企业对新进的毕业生更多地注重实用,立马上岗能干,而不是一味的高学历低能力。

4.在大学期间,您觉得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从此项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考取必要证书占23%,通过兼职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占62%,强化危机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占62%,合理安排时间,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占62%,学会为人处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占77%。结果我们意外地得出现在大学生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最重要的能力的结论,而证书却被冷落成了最次要的能力。可见在学长眼中建立起丰富的朋友圈对日后工作起到的正面影响之大。同时,在建立起朋友圈之后,更要积累工作经验,做好人生规划,提高自身能力。

5.您觉得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是?

通过已参加工作,走入社会一段时间的毕业生们了解“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原因”可以很客观地反映目前大学生工作难的真实原因。工作岗位太少占0%,对薪水要求太高占54%,专业太窄占54%,缺乏必要素质占38%,性别歧视占8%,信息严重不足占23%,缺乏社会关系占38%。从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岗位数量不是限制大学生找工作的原因,而更多的是自身的限制,一方面自身要求还是过高,对薪酬期望太高,另一方面自身素质也并不切合招聘企业的要求,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6.在找工作时,您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在“专业与工作的关联性”中,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工作的占0%,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占8%,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占92%。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毕业生对专业和工作的态度。英语作为一门日常交际中的工具,它与毕业生的工作关联度并不会如同一些专业技能性学科那样专业和工作关联性如此之强,所以,在此项调查中我们看到答案几乎一边倒的倒向“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毕业生不会过度要求工作与专业的对口,对工作的选择上也不会过于执着,在择业上趋于理性。

7.您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在所学专业前景上,认为很有前途占8%,较有前途占62%,较无前途占31%,很无前途占0%。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毕业生的眼光去反观所学的专业是否是一个值得花费四年时间学习的专业。从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保留较大的潜力,英语不是金饭碗,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去社会中参与竞争。

8.学校最应该培养大学生哪些基本素质?

从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扎实的专业基础占46%,表达能力占62%,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77%,敬业精神与责任感54%,科学研究占23%,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占62%,动手实践能力占62%,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占54%,国际化视野占23%。可以看出与他们的沟通能力又一次排在了最高比例的位置,与此同时,各种与交际有关的能力也相关重要,在大学这一个大社会中,交际能力带给学生的改变是相当重要的。

三、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来看,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着自己的优缺点。除了高校需要提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自学能力与交际沟通能力以外,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專业知识单一,职业技能有待加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大部分院校为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都以培养基础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忽视了英语在各用人单位的特殊性应用。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英语专业为例,部分外贸方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许多外贸工作上所使用的技能,针对英语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校大学生应该被给予更多机会真正走上实习岗位,实习各种不同的工作,培养真正的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各方面工作的需求,在大学期间完成由“课堂”真正走向“实践”的过渡。

第二,就业期望过高,工作观念有待改变。在就业调查问卷的调查中,对于“对当前工作的态度”这一题,有超过60%的毕业生选择了“大材小用”和“暂时栖身”,在“选择企业时您最关心的问题”一项中,有85%的学生选择了“单位工资待遇与福利”一项,可见毕业生在思想上普遍存在“我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的想法。另外,在选择工作上,“工资待遇”依然是毕业生们关心的最大问题。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普遍存在“本科毕业生高人一等”的心理,实际上,2001年至2014年,14年的时间本科毕业生增长了近7倍,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将达到749万,可见“本科生”早已不是“凤毛麟角”。而浏览各大招聘求职网站可以发现“本科毕业”早已成为寻找工作的起点。面对本科毕业生“滥大街”的现象,我们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加应该摆正心态,一点一滴从适合自己的职业做起。应该把关注度从“工资待遇”转变成“企业未来发展”和“是否有利于本人的发展”上来。摆正求职过程中的心态,关注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毕业生找到合适自己的稳定的工作。

第三,专业实践缺乏,工作实践有待提升。在电话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暑期社会实践教师支教;2.暑期见习进入教育培训机构任教;3.利用课余实践兼职家教。虽然这些工作对学生工作实践的积累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由于在实践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安排,期间缺少专业老师的跟踪指导,故实践过程中即使出现问题也很难被及时察觉并解决,这直接影响了工作实践的效果,学生从中受益不能最大化。学校应有计划地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并与当地企业联合,由专业老师进行跟踪指导、教学,让学生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积累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处理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将更加具备竞争力。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2篇

2、试论新时期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3、浅析跆拳道教学与跆拳道精神理念的结合

4、影响中学跆拳道教学的因素及相关完善策略研究

5、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6、对中学生跆拳道教学策略的思考

7、浅谈绵阳市少儿跆拳道培训的市场前景

8、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探讨陕西省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研究

9、跆拳道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价值

10、景德镇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11、浅析市场营销中的服务营销策略

12、高校跆拳道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

13、试论普通中小学跆拳道运动训练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14、电子护具使用在新疆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技术研究分析

15、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16、提升跆拳道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17、跆拳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8、基于对抗竞技性质的跆拳道开展经验之我见

19、浅议在中小学开展跆拳道的意义

20、浅谈防守反击技术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重要性

21、高校跆拳道教学思政元素探究及课程思政路径分析

22、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竞赛失败情景下归因研究

23、浅谈跆拳道运动中的“亮剑”精神

24、当代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

25、跆拳道俱乐部商业化模式探究

26、谈跆拳道校本课实践对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7、普通高校武术与跆拳道选项课的分析比较

28、基于个体差异的跆拳道训练分析

29、初中体育引入跆拳道运动的教学探讨

30、跆拳道竞技新规则的变化对跆拳道训练方法影响的研究

31、人文精神视角下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32、浅析开封青少年锻炼跆拳道的兴趣研究

33、浅析小学阶段跆拳道项目的开展

34、在中小学校体育课推广普及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35、跆拳道的发展历程对武术散打推广与传播的启示

36、跆拳道市场化现状与产业环境研究

37、高职院校跆拳道训练中常见损伤及其预防策略

38、滁州市中小学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39、跆拳道训练对儿童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分析

40、小学跆拳道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德育工作的提升研究

41、跆拳道运动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42、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

43、湖南省长沙市少儿跆拳道项目练习现状调查

44、民办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45、浅谈高校跆拳道的教学困境与对策

46、浅析跆拳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47、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48、研究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49、迁安市初级中学开设跆拳道课程可行性研究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3篇

2、享年次高的诺贝尔奖得主

3、汉语言经济的要素与特点分析

4、对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再认识

5、“经济学原理”教学必须脚踏“实”地

6、日本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

7、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8、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9、基础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0、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11、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12、法经济学运动对法学教育影响研究

13、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14、思想传承知识结构与经济学研究的学术精神

15、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经济学术语库的建立

16、《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举例

17、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探微

18、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与经济学数量化的认识论局限

19、对反正统经济学的评论

20、讨论式教学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22、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3、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4、波普尔证伪思想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适用性问题

25、政治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26、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与中国政治经济学之必然

27、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分析

28、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9、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课程学习效果实证分析

30、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辨析

31、依奇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32、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浅谈广西“双语”和谐发展

33、在反思和批判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经济学

34、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5、公共选择理论下对预防腐败犯罪之启示

36、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37、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地位

38、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上)

39、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实际运用

40、论“社会人”概念的树立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41、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

42、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四个基本层次及其内在关系

43、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经济学的教学应用

44、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

45、语言的人力资本效应分析

46、不同决策分析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

47、新制度经济学“新”在何处

48、浅谈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9、提升公共经济学教学质量探析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PAM;SDM;治理结构;互动管理;公共价值

一、管理科学与公共事务

相较于管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或工程(运输工程、环境工程、都市计划)等科际整合领域,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等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及公共程序为手段的探讨范畴,其领域界定与推动发展似乎较为迂回转折、踌躇难进。以美国为例,公共行政系于1930年代以依法行政、文宫中立为目标,以摆脱当时选举政治的更迭起伏、维持政府的稳定运作,并在学科建置上从政治学中独立出来,以提供政府常任文官就业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为目的。故在课程设计上系以政治与法规等理论思想与运作规范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无须考虑产业经济、人口阶层、科技创新、空间区位与文化价值等下层结构因素。

然在历经“二战”的破坏中断与自1950年代开始为复苏重建、发展经济所需从而界定开展的企业管理,基于如此应用导向跨越领域的应用经济与管理科学经验与基础,为因应面对自1970年代起的太空与信息科技进步与移转民间、服务产业与市场意识崛起、都市化与都市蔓延,公共基础设施的决策管理(而不只是规划设计)、污染防治与资源保育、都市治安与社会福利、以及民营化与项目理财等公共课题的产生与挑战,以致族群议题与人权意识提升高涨下的多元社会结构变迁,而形成了对于政府政策与绩效管理乃至广泛社会公共领域课题事务人才与探讨的迫切需求。在当时的学科建置上,公共政策与管理或公共事务院系所相当程度地藉重引进了已有二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基础的企业管理的科际整合与量化分析特色,并打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系以政治学及法律法规作为主要的学门学科,而更多地加上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统计学、教育学乃至心理学的知识成果与分析方法。

如此的设计定位纵使又经过1990年代因加上私人企业经营管理要素的市场竞争、顾客导向与产出效率等所形成的企业型政府与新公共管理,以及因冷战结束东西阵营对峙瓦解下、全球化时代来临所需之全球治理,其基础之知识结构与发展理念则似乎并无本质上之不同,而仅是某些前提条件与涵盖范围的补充更新而已。

(一)公共事务管理之整合参考架构

概括而言,公共事务管理应包括民众与政府两个主体,前者由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层面所决定,而后者则延伸为政府、政策与管理,一方面前者在近代经济发展与知识进步、以及社会开放与政治民主的趋势下已逐渐领先超越传统中扮演制约管束角色的政府,而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与人性的不完美则又一直需要一个稳定经常的外在约束力量,以政策与管理的功能形式来促进效率、维持公平。而若又能更进一步地由作为组成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群体)的本体(个体)视之,则在信息发达、教育普及,而又自主性强、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或则西方现代的体制规章,或则东方传统的道德伦理似应成为维系连结个体与群体的主要基本力量,而应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探讨中。此外,在任何时空下的群体与个体运作互动皆需考虑其中扮演支持或制约角色与功能,亦即载体层面的自然、社会与实质等条件因素。因此,笔者即尝试经由前述学科知识系统养成并基于在南台湾社会参与实践的宝贵经验,构思研拟一较能涵盖整合上述各项结构变量与课题案例的参考架构(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PAM)[1],希望有助于检视说明与切磋交流如此领域之学理探讨与实务应用。

(二)治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工厂业革命、地理发现、与殖民扩张以来,欧美先进国家开启了近现代的人类发展,并于1990年代全球化趋势下达到顶点,以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多元社会、民主政治作为标记的现代化发展成为模型范式席卷全球多数国家地区。亚洲除日本、新加坡与香港等早发国家地区外、中国大陆亦于1990年代开始迄今,历经了快速的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然与台湾地区一般则于近20年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社会变迁。将如此趋势格局作概括性剖析呈现,将有助于治理结构中的个体角色面对课题事务时以跨阶段的时间轴,纳入个体与群体的判断决策观点,作较为完整周全的分析考虑。

政府处理公共管理议题时,须考虑不同发展阶段之地区与社会具备呈现颇为殊异的分项特性与整体面貌,而将个体层面的角色功能与意识价值纳入治理结构的分下操作与诠释解读,方可避免低效、不公、争议、与无感的政府施政。20多年来台湾的发展与变迁,可以两个主要的趋势予以根本概括:一是群体层面的人口结构(尤其突显在南北差异上);二是多数个体层面的民情意识(自觉强、我心重)。

(三)社会发展矩阵

以PAM为基础加入发展阶段(时间)的分析则为社会发展矩阵(Social Development Matrix,SDM)如图1,从发展阶段、时间轴(天)计分:传统社会(前物质主义)、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后现代社会(后物质主义);基础分析(存量):条件面(载体)“自然、社会、实质”(地);个体分析(流量):本质面(本体)“信息、知识、价值、人际”(人);群体分析(流量):现象面(主体)“经济、社会、政治、政府、政策、管理”(人)。[2]

图1 社会发展矩阵(Social Development Matrix,SDM)

资料来源:汪明生,黄炜能,高煜雄,以决策判断观点诠释与试拟治理结构的理论架构——个体认知、人际联结、与情境条件[A].公共绩效治理:国际学术前沿与全球实践经验高端论坛[C],2012.

政府的角色与功能随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发展阶段而与社会(民众)间形成统治、管理与治理等关系演进。传统社会之政府为集权万能、政策由少数决定、其统治为层级掌控、不重实质与程序;现代社会之政府为顾客导向、政策为利益团体、其管理为绩效问责;后现代社会之政府为公民导向、政策为多方参与、其治理为公共价值。

若以SDM检视台湾,可大致以浊水溪为界划分空间实体与心理距离的南北:北部(新竹以北)为现代社会、中部(新竹至浊水溪)为过渡各半,而南部(浊水溪以南)则为传统社会。而所谓的从台北观天下,即可解读为主导政策方向与资源分配的北部决策高层与社会菁英以身处现代乃至后现代的情境阶段所形成的观点意识,来解读分析全台湾包括基本处于传统阶段中南部的课题事务,而长期形成有违因地制宜地方自治基本精神下的“重北轻南”,成为台湾本身发展诸多事务争议主要沉苛的主要肇因。

(四)公共事务研究方法

以美国为例,在极其优越的立国条件下也历经了近两百年才逐步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与建构稳健的民主条件。对照之下,台湾地区纵使曾在经过30年的努力下享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然在上世纪90年代迄今的20多年里政治民主似乎又来得过于匆促草率;而大陆则在通过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后也面临着社会发展变迁下公共事务现代化的重大挑战。当前共同探讨努力推广适于我们国情文化与发展阶段所需的公共事务与管理科学教育应是重要任务,而如何得以在大学为基础的现代公民教育中整理纳入复合知识领域与社会人文关怀的涵盖与坚持,并检讨结合近现代中国近二百年来发展道路上的中西论战与挫折起伏,则更应是两岸共同切磋、截长补短。这就如同大陆在自1999年起所大力推动的MPA教育中系以理论学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为准,而台湾则自1992年起于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开展以来,则以系统分析研究方法与理论架构作为探讨主轴的不同尝试一般,实可存异求同互利双赢。

笔者秉持如此理念,分别于2006年在台湾与2010年在大陆著作出版以公共事务管理所需涵盖的课题领域与管理方法为范围,并尝试前述的PAM架构为依据,说明与界定其中群体、个体与载体等各系统层面为因应跨域治理所需的30种实用分析方法[3][4],以供公共管理者学习参考及实务应用之所需。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即在于化繁为简与提纲挈领,在公共事务管理对应涵盖的宽广范畴中,尝试以其中基础条件面的区域分析、个体认知面的判断分析、与群体行为面的项目分析与政策分析为范围,并筛选过滤其中代表性与适用性较高的各项方法。一方面分别注明各个方法的目的、性质、出处、与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则希望全盘呈现各个方法本身与其间所需具备的结构定位与整合关系。在目前的文化与发展阶段下,这些经过长期仔细挑选与实作检验的分析方法应具备相当程度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当然其前提条件乃在于公共管理者是否对其充分了解与熟悉,并能(愿)否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此即管理),而非在环境压力与应付心态下只能模糊问题与回避问题(此即政治)。

二、跨域治理与互动管理

(一)在南台湾推动公共事务管理教育的实践经验

1992—1998年笔者在台湾南部推动公共事务管理教育的经验,可分为对内的政府官员培训与对外的自发城市营销。前者的师资与课程由于充分响应当时的地区与社会需求,自开始时的1个学分班经六年努力成长为包括不同层级总共14个班,并在强调研究方法与量化分析的教学与研究特色坚持下顺利争取成立了继台湾政治大学与台北大学后台湾公共事务管理相关领域的第三个博士班。后者的历练与实践则多半是辛苦与挫折的,其间以小额募款的方式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民间基金会,于前后八年中举办了百场以上的国际与区域学术会议、赴台北举办台湾首见的大规模都会营销展、在全台与地方媒体广泛经常地持续报导之下,开创了台湾以地区城市作为发展主体以面对国际市场开放竞争的趋势潮流。然至1998年终因短期自发积极正面的流量挹注不敌长期累积消极负面的存量制约而成效有限。

在如此的社会条件基础上所提供的公共管理教育自然南北有别,甚至推动难易不同。以笔者近十余年来在南部大学的教学与行政经验与观察,研究生方面(甚至博士生)普遍上课很少提问互动,至于地方议题的公开讨论与互动参与则就更是鲜有所闻。主流媒体集中北部,政府施政系以选票算计为短线考虑,资源投入与运用操作多求表像可见效益,而真正有助长远发展正向累积的施政作为则较为少见,其结果是社会进步缓慢、条件体质未俱、产业出多于进、与招商绩效不佳。

自1998年迄今台湾的南北差距更形扩大。除了较为鲜明的北蓝南绿政治板块外,在两岸合作发展的趋势大局下,南部高雄已明显成为能否化解突破与台湾本身向上提升的关键地区。回顾二十余年来在南台湾的工作,主要重点即在于对外的两岸交流与对内的理论架构分析方法研拟整理,并深刻体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核心议题乃在于个体的认知本质与群体的行为现象如何在纡衡戴体条件下兼顾连结,此即近年来在两岸发展阶段中愈形重要的跨域治理。

(二)共和主义的互动管理

以公共事务管理所涉及的广泛与多样方法论中,具较强于此针对性与具体操作性的应是John Warfield教授的互动管理(lnteractive Management,IM)。[5]基于他的系统工程与科学背景及对社会人类事务的观察与关注,能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IM所宣称的较大特色就在于能够有效处理化解高度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争议与沉屙,且其适用范围与情势对应非常广泛。以PAM与SDM的观点检视,即是其不受发展阶段或社会条件的限制。是以笔者认为在较完整对应PAM方法论的跨域分析中,能在人际判断部分予以归纳总结的较适切方法即是IM。[6]

三、公共价值与跨域治理

“治理”系部分欧美先进国家在迈入21世纪的后现代发展所提出的人类处理共同事务的方式。然以两岸为主体的中国而言,在处理各自与共同的发展事务时,尚需面对诸多因发展阶段不同所带来的社会条件问题。以笔者久居与熟悉的台湾南部为例,即存在社会条件多在传统阶段(50来所形成的产业与人口结构),然而政治体制却已成为后现代的民主选举的落差。政府在政策与管理上因此产生诸多踌躇与困境,并在台湾南北差距持续扩大、两岸僵局长期难解下,成为台湾能否真正脱胎换骨、向上提升的关键地区。

由此所呈现的治理结构与议题管理势必涉及群体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政府、政策与管理,个体层面的事实、价值与人际,乃至载体层面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宽广全面的知识意识,例如中国传统社会下公共管理者所必须期许具备的认识素养、“靠自己、比气长”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窍门心法。这些亦即是“事无艰难,何来人杰”[7]对当代公共管理者的期许责成。与中国在跌荡起伏、蹒跚百年后,势将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一)公共价值

闭内外有关政府再造与组织效能的文献与教材已经不少,然而,笔者与工作团队仍经过多年努力,尝试以Mark H. Moore的V.C.S.(Value—Capacity—Support)架构及George H. Frederickson的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an Attitude为基础,作为推动导引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方向。加以PAM参考架构,作为检视解析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依据,以求裨补台湾面对因应自身民主化与国际全球化,以及有效预应两岸开放合作下诸多公共领域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的课题挑战。[8]

Mark Moore的VCS架构中,C对应管理常用策略分析的SWOT中的S与W,为本身内部分析;S对应SWOT中的O与T,为外部环境分析;而V则为SWOT中未曾包括的公共价值界定与创造,是以更为适于治理结构思维下的政府施政与跨域分析。然其前提条件亦需现代西方理性下的他律(或东方传统修养下的自律),以及个体与群体得以普遍兼顾连结的后现代公民社会,方达善治。

固然政府行政涉及诸多政策、法令、规章与制度的重新修订与执行运作,然其根本深层的核心本质则应为公共管理者、多方当事人与复合领域专家等在个体认知层面所诠释解读的价值与意识。价值部分系为对应效率与发展的私与对应公平与稳定的公,意识部分则为反映支撑资本主义右派自利思维的理性与社会主义左派公益关怀的感性。

(二)跨域治理

近年来在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以至许多关注社会发展变迁的学门领域中,已颇为常见跨域治理,乃至其他跨领域的探讨。以笔者浅见,于此所谓的跨域应是超越空间、区位与部门的,而应包括知识专业领域的跨域、观察关注范畴的跨域、以及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发展阶段的跨域。然而对应政策层面的“知”必须加以管理层面的“行”,亦即前述公共价值的界定与创造:在全球化与民主化的趋势变迁下,政府政务官及事务官、民意代表、第三部门负责人与其他具备公共意识与公共关注的公共管理者,如何坚持把握多数个体民众的安居乐业与整体地区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整体发展的政策格局方面,自台湾于1950年代起将西方国家200年来发展与现代化的基础经验引进有成之下,曾于1990年代提出指引发展方向的亚太营运中心政策与配合调整因应市场化的政府改革,两者或因两岸关系紧张,或因精省政争等原因而弛废。直至2008年政党二次轮替,虽经大力调整对外开放的发展政策,然而政府效能在面对产业与民众的殷切需求下,却仍然前景不明、普遍无感。

然而在连结兼顾个体与群体以及个体彼此之间,究竟系以现代社会所呈现的体制与监督抑或传统社会所承袭的惯例与规则,乃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多半取决于该地区城市或小区社群的人口结构与民情意识。此即PAM与SDM中所强调,而在一般行政管理探讨中被忽略的社会条件与发展阶段。

在具体运作的管理实务方面,首先应该清楚认知政府效率与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应在于发展产业以服务民众。就以台湾当局2012年以来的美牛事件、都更征地、油电双涨、证所课税、食安议题、废水排放、服贸争议、与示范区推动等为例,本应即可参考跨域分析的逻辑概念与操作步骤,予以事先界定、内外联系、闭队分工、分析厘清,以IM的方法程序作为政策参与的操作平台,并以V.C.S.的策略架构作为管理执行的检视依据。管理原本旨在治标,然若大处着眼盱衡全局洞悉关键,小处着手流量耕耘不问收获,仍然会有可能累积充实与反转形成社会与地区发展的正面存量。

四、“以人为本”的判断与决策

对于判断与决策的首先认识,即是人是调适性的有机体[9][10],会因环境及议题的各自解读而运用适切的认知方式。虽然判断与决策本为一体,然如何作出好决策(最大效能)的分析重点在于方案的评估与选择,而如何作出好判断(评准最适)的分析重点则在于目标的达成或问题的化解。面对确认课题方向或设定客观情势的探讨范畴,即是以系统观点界定与解析多数领域的复杂问题结构。而公共事务中自然涉及对应知识专业的事实判断、观察关注范畴的价值判断,而管理治理的努力重点即在于如何将个体认知与角色功能作适切分工界定与协调整合,经人际判断寻求群体共识。[11]

(一)判断分析观点

以较早于1970年代(Kenney,1976)提出的多属性效用理论(MAUT)与其后(Edwards,1977)以应用导向而予以简化的简单多属性评分法(SMART)为例,即分别以方案或结果在技术性评准(即属性)的达成程度作为效用,并以多属性对于所设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予以分别衡量再予结合;其中属性的界定与效用的衡量其实对应事实判断,而目标的界定与权重的衡量其实对应价值判断。再以1970年代开始的MCPL派典中的Social Judgment Theory(SJT)为例,本即系以当时美国的开放社会作为背景,在加入个体认知观点的多元差异下,于原本理性前提假设所界定的目的性利益冲突之外,再加以人际冲突中手段性事实冲突与价值冲突等认知冲突的界定。在经过课题事务适切的实务对接与认识感知后,多数一般人的认知其实应该涵括目的性的价值与手段性的事实。而自1990年代迄今的台湾与自2010年代开始的大陆,由于社会发展变迁与个体意识提升,如此的事实与价值认知差异与由此以致的人际冲突已成为多数公共领域课题事务的基本格局与普遍情况。因此在追求个体效率的管理以至进一步兼顾群体公平的治理中,以判断分析的操作程序结合理论诠释所作出的实务与政策建议应是可行有效乃至广泛适用的。

图2 判断与决策分析架构

(二)决策分析观点

至于决策分析的探讨应始自1950年代,其实先于1970年代开始的判断分析。一方面系因学术理论的进展突破,得以将效用、机率、及期望值的结构关系以数学公式明确结合,予以Lottery的方式呈现与运用[12][13],加上判定树的发展,将决策(选择、行动)、情境(条件、对手)、及结果等,与各自对应衡量的效用(结果)、机率(情境)、及期望值(方案)等的逻辑结构以树型层级方式表达,再加上统计上的贝氏定理作为结合新增信息与先验机率以获得事后机率规范标准的确立。另一方面则应系对应1950年代起以美国为主的时空条件与发展阶段,作为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复苏的火车头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大显身手的实践场域,市场开拓、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体制建构等,皆在集体意识的开创精神希冀充份发挥展现下一一尝试实现,而当时主要的挑战与难题系来自如何面对摸索不可知、不确定的发展情境,包括仍待开发建设的大西部、州际高速的大手笔开展、战后科技如原子核子等的持续创新、福特主义的延续与反拖拉斯法案的提出、与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布局等。

(三)以判断与决策分析观点诠释与建构治理结构

公共事务治理结构中的判断分析可以概括为“在厘清呈现所涉个体角色的认知观点与人际联结的互动结构下,如何化解公共问题或达到共同目标”;而决策分析可以概括为“在全盘考虑情境条件的干预介入与方案结果的效用预期下,如何评估衡量替代方案以利选择”。换言之,判断分析与决策分析可视为一体的两面,前者重在如何纳入情境条件对于方案评估与选择的影响,后者重在如何适切界定问题目标与如何达成群体共识;其实证研究主要在于探讨人类如何将欲望(如效用、价值、目标等)与信念(如期望、知识、经验等)、或谓价值与事实先分后合,并用以评估选择适切的行动方案。易言之,好的决策应该是在纳人情境条件的考虑下评估与选择能够高效达成最大期望值的方案;而好的判断则是决策者(管理者或当事人)努力界定、充份评估、取舍比较、存异求同群体过程中所涉个体角色与主观认知,两者密切关联,不宜切割。[14]

由于公共事务的主要对应与核心关切系社会与地区的转型发展,而培养得以向外联结、在地关注的现代公民则成为领域教育的基础工程与主要意义。当多数的硕、专、乃至博班同学在入学初期其实并无足够相关背景专业,教与学的重要挑战与成果检视即在于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拓展视野、厘清方向、自我调适与充实准备。而以判断决策的理论方法作为教学研究乃至社会实践的参照主轴似乎相当贴切,并得以充分适切地联结兼顾公共事务以及以人为本的本质初衷。

五、环境治理与公共事务

(一)在南台湾推动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

1980年代台湾社会政治与城市地区快速剧变,首当其冲的代表议题就是横跨规划、政策、管理、与应急的环境保护。于是在个人教学研究与对外联系定位上,基于所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领域依托与发展平台,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1990年代国外也才起步,而台湾尚不多见的环境治理。于1989—1990年间形成并进行了最早的“都会区环境质量大型整合计划”中的“环境治理”分组,并自1991年开始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与1992年后在全台最早成立的公共事务管理所举办年度性的环境治理研讨会[15],又于1992年编辑出版了台湾管科会迄今唯一一本环保相关著作“环境保护与管理”。[16]主要研究成果则系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学术期刊的SCI论文,其中“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一文中提出的以环境复杂度与政治复杂度解析各种环境问题的环境治理(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M)架构应系首创。[17]

其后1991—1998年的观察关注、研究探讨与社会参与重点系为以市场营销与公民自发观点方式所提出并实践的“营销高雄”,成果之一在结合当时已开始着手的公共事务管理(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PAM)架构后,即成为与台南大学马群杰教授合著的“地区营销一公共事务管理观点,2007”。[18]接着就系开启自1998年迄今的两岸交流与地区合作。较为重要的经验应系有幸参与亲身经历大陆公共管理教育(较似美国的公共事务,即以地区社会的转型发展公共议题作为主体)的启动草创与开枝散叶,并得以于2010年与大陆MPA教指委秘书长朱立言教授合作来台举办的”两岸MPA教育与大陆公共管理院长论坛”,其中邀请到大陆70余位公共管理院长和资深教授来台,于台北与高雄两地顺利召开。

历经继环境治理之后的公民自发营销,高雄及两岸交流下的地区合作学术研究与社会参与,让笔者更加体察确认了民主与发展下所有公共议题的共通结构与核心关切,乃系以人为本并涵括现象行为(即社会与政府)、认知本质(即事实、价值、与人际)、与情境条件(即自然与软硬环境)的公共事务。

(二)“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

1990年代初期台湾开始关注重视环境保护时,以工科为主的环境工程曾与农理为主的环境科学就环保应以污染防治抑或自然保育为主而争论不休;争取市场经济环境订价的环境经济又与独尊环保不计产业的绿色主张轩格不下;至于风起云涌环境运动与层出不穷环境纷争中往往涉入的选举政治与阶层矛盾,就又是学界回避而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笔者秉持管理科学与公共事务的基本理念与一贯原则,即所谓环境治理主要应系在于分析(知)与化解(行)环境问题,且首重复杂问题结构本身的厘清界定。然而随着前述1990年代起对于“富裕中贫穷”的污染防治与生活质量的感受关切,其后于1991—1998年在南台湾又认识到呈现为人口结构与阶层意识、应以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等来解析领会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条件的南北差异,再加以原本EM架构中基于应用心理学的认知判断所诠释解读并作为探讨主轴的事实判断(即专业、技术、知识、理性、信念)与价值判断(即效率、公平、物质、后物质、私、公)、以及后来在加上操作方法(如互动管理,Interactive Management)与较适理论(如社会平均定理,Social Averaging Theorem)所支持的人际判断(即体制与伦理)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PAM治理结构。如此已可较为适切弹性地用以厘清界定各种各样的公共领域课题事务,当然也包括了最早聚焦、涵盖较全的环境保护,并据以完成了New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NEM)架构。[19]

随着近年来台湾产业外移引入不易、人口成长缓慢分布集中、环境意识公民教育大体普及,现今局部表象的污染防治工作似已较为缓和。然当“看见台湾”进入大众眼帘与决策层级、群众抗议事件此起彼落、弱势基层与年轻世代前途茫茫,应已清楚说明环境治理与公共事务的共同宗旨不外所涉地区社会长治久安,而关切当事诸多个体安居乐业。环境治理与公共事务的重大志业不仅需要更多广泛的关注关切沟通参与(即人际),知识专业科学技术(即事实)亦需更好地与问题情势厘清界定(即价值)联系结合。

[参考文献]

[1]汪明生,黄炜能,高煜雄.以决策判断观点诠释与试拟治理结构的理论架构——个体认知、人际联结、与情境条件[A].公共绩效治理:国际学术前沿与全球实践经验高端论坛[C].中国,兰州,2012.

[2][8]汪明生.公共价值与跨域治理[M].台北:智胜出版社,2012.

[3]汪明生.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方法[M].台北:智胜出版社,2010.

[4]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Warfiled J N, Cadenas R A. A Handbook of Interactive Management. IA :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6]汪明生.互动管理与公民治理[M].台北:智胜出版社,2011.

[7]唐浩明,曾国藩·血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9]Anderson N H.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96.

[10]Hammond K R. Human Judgment and Social Policy: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Inevitable Error, Unavoidable Injus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13]汪明生.判断决策与公共事务[M].台北:智胜出版社,2013.

[12]Von—Neumann J, Morgenstern 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

[13]Von—Neumann J, Morgenstern 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nd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15]汪明生,环境治理与都会发展(二)[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16]汪明生,环境保护与管理[M].台北:中华管理科学学会,1992.

[17]Wang, M. S. , Fang, J., & Bowen, W. M.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Public Sect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nviromnental Management, 2000 (25—5): 463—476.

[18]汪明生,马群杰.地区营销——公共事务管理观点[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7.

[19]汪明生.环境治理与公共事务[M].台北:智胜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于晖)

Analysis Method and Reference Framework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Wang Mingsheng Lee Chingmei

[Authors]Wang Mingshe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Honorary Professor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ee Chingmei is PhD Candidate at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aoxiong 999079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5篇

2. 商务英语典型礼貌语言机制初探汤军 文献来自: 外语教学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商务英语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表达礼貌之辞。模糊限制语种类繁多,这里只讨论商务英语中常见的“程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及“模糊限制施事语”(陈林华、李福印,1994:56)。程度模糊限制语指表示话 ...被引用次数: 1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商务英语中某些误译倪士荣 文献来自: 中国科技翻译 1998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作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商务英语,其作用也就日见重要了。要提高商务英语特别是函电的翻译质量,注意商务英语中语法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翻译商务英语,只要借助词典,用词恰当,即使语法凑合点也可以进行英汉互译。其实,在许多情况下,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上一篇:数字图像处理论文下一篇:毕业论文封面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