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论文范文

2023-03-18

音乐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摘要】音乐评论是一种从理论角度对音乐现象进行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是音乐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包括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对象与内容、目的与作用、原理与依据等。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后,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追求。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具有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等作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对音乐现象的科学解读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音乐,欣赏音乐,最大化的发挥音乐的艺术价值。本文在介绍音乐评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评论;本质;属性

前言

音乐现象是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音乐的创作、演奏、传播、欣赏和评价。其中,音乐评价即音乐评论,其理论研究伴随着音乐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由于音乐艺术本身具有较高抽象度的艺术形象,所以音乐评论相对于其他艺术评论也更加复杂,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如果不能从本质出发,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容易使音乐评价出现片面化和极端化的现象,阻碍音乐艺术的更好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音乐评论的本质和属性进行深入探讨,建立完备的音乐评论体系,对音乐艺术作出正确的解读。

一、音乐评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音乐评论与音乐艺术并存,是音乐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艺术评论的主要类型。在研究音乐评论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评论当做一门独立的学科,确定研究对象。商品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新闻现象是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相应的,音乐评论的研究对象就是音乐现象。更具体的说,音乐评论学就是研究音乐评论的原则、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研究音乐现象的特征与基本规律。在研究过程中,要从音乐评论的本质、属性、原则、依据、目的、作用、类型、方法等全方位着手。音乐评论现象是音乐现象的特定类型,其研究范围相比于音乐现象要小很多,所以可以将音乐评论当做音乐学的分支[1]。

音乐评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广度和深度也随着音乐学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音乐评论的范围覆盖了音乐现象的方方面面,对音乐艺术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音乐评论在众多类型的艺术评论中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对音乐评论本质和属性的认识。如果对其本质与属性认知不足,就会导致音乐评论片面化或极端化,容易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误导和影响,打消艺术家的音乐创作积极性,对音乐艺术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应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对音乐评论的本质和属性建立正确的认识,真正发挥音乐评论对音乐艺术的促进作用[2]。

二、音乐评论的本质

在进行音乐评论的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即音乐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一位音乐评论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的问题。作为音乐评论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音乐评论的本质和属性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评论本质与属性,而不是某个特定类型的音乐评论所关注的本质和属性。因此,从这一研究角度出发,对音乐评论本质和属性的认识要通过与音乐活动中其他环节的比对进行。即区别于音乐创作、演奏、传播、欣赏等环节的音乐评论本质和属性。

探讨音乐评论的本质,相当于对音乐评论进行概念界定,即什么是音乐评论。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因为评论是对音乐刺激的反映,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心理活动,这种反映即是对音乐艺术的评价。也有学者认为,音乐评论的本质就是音乐评价,是对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评判。《艺术概论》中关于艺术评论的定义为“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和文艺家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作出评价,便是艺术批评,也可以叫做艺术评价。”这些对音乐评论本质的探索都局限在音乐评价的范围之内,但是对音乐的评价不能完全概括音乐评论的全部,在音乐评论过程中,还包括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和总结,研究与创新[3]。

《全方位音乐教育实践》中贺绿汀先生对音乐教育实践的评论,是对其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青主音乐美学思想述评》中对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评论则侧重于分析研究的层次。因此,音乐评论的本质包括但不局限于音乐评价,应将其理解为对音乐现象的理论研究,是音乐评论、分析、研究、总结与评价的总和。在进行音乐评论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只有有所侧重即可[4]。

音乐评论的研究对象与音乐学相同,都是从音乐现象出发,进行相关的研究活动,但音乐评论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其研究范围更具有针对性,观察角度和研究目的都有一定的侧重点。音乐现象属于艺术现象的一种,音乐学对其进行研究,是为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音乐的本质、属性、作用、功能、产生、发展等各方面的艺术规律。如果把音乐学的研究看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那么音乐评論学则是从微观角度对音乐现象进行解读。把音乐现象作为艺术活动中的具体环节,不直接研究其艺术规律,而是通过对音乐现象的分析、评价、总结等行为,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弘扬时代主旋律,避免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音乐评论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音乐艺术的把关人和引导者[5]。

三、音乐评论的属性

(一)创造与继承属性

关于音乐评论属性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因为音乐评论的属性有较高的复杂性,包含多重内涵。首先音乐评论具有创造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为一门与音乐艺术共同发展的社会学科,音乐评论的内容和内涵也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在不断丰富与改变,经常需要对位置的领域进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音乐评价。因此音乐评论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评论者不断地提出对音乐现象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但是这种创造性不同于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评论虽然包括对音乐作品创作的评论研究,对音乐作品创作有一定影响,但不直接参与音乐创作。其创造性表现为对音乐现象理论认知的创新性。音乐评论创造性属性的根本形成原因是音乐评论的具体化要求,不能简单地对音乐现象进行“好”与“不好”的定性评判,而是要具体阐明其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所以音乐评论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表现出新的观点与看法[6]。

音乐评论的继承性则是指对已经存在的音乐现象的再认识,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已经建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和看法上的创新,这就是音乐评论继承性的集中体现。音乐评论的创新性往往建立在继承性的基础之上,只有先建立对音乐现象相关评论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从中吸取、借鉴,形成更有价值的新的观点。在进行音乐评论时,评论者还需要对评论对象进行深刻了解,经常需要与音乐作品的作者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音乐评论继承性对评论者的基本要求,没有音乐评论的继承性,也就谈不上创作,或者说只是无意义的创造。

(二)独立与附加属性

音乐评论的附加性是指音乐评论活动依托于音乐活动和音乐现象而存在,音乐评论随音乐活动而产生,也会随着音乐现象的消失而消失。在音乐艺术和音乐评论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评论活动的繁荣总是随着音乐艺术的繁荣而出现,如果音乐艺术处于低迷时期,音乐评论活动也会非常萧条。这是音乐评论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其重要的内在属性。因此,音乐评论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超出音乐艺术活动范围的音乐评论是没有意义的。同时,音乐评论活动的进行要紧紧围绕音乐艺术实践,以发展的观点进行音乐评论[7]。

音乐评论的独立性是指音乐评论是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与其他音乐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音乐评论具有独立的本质和属性、原则和依据以及独立的音乐评论方法。这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其他领域的运作规律和研究内容都有明显的不同。应正确理解音乐评论的独立性与附加性,即音乐评论附加于音乐艺术而存在,又独立于音乐学领域内的其他研究内容[8]。

(三)主观与客观属性

音乐评论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评论结果是根据音乐评论的方法原则得出的客观结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与音乐作品创作有本质的区别,音乐艺术作品可以是虚构的,采用夸张的表现形式,但音乐评论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要有理有据。因此,评论者在进行音乐评论活动时要采取严谨认真的态度,避免评论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客观地进行评论。

音乐评论的主观性是从评论者的角度出发,是评论者主观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音乐评论结果的形成与评论者自身的评论经验、生活经验、音乐素养、评论角度、评论方法等都有密切联系,这些都属于音乐评论的主观性影响因素。所以音乐评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同时存在的,应尽量消除主观因素对音乐评论的负面影响,使音乐评论结果更加客观。同时,在看待音乐评论结果时,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将其主观性和客观性一分为二,避免以偏概全[9]。

(四)历史与时代属性

音乐评论的时代性是指音乐评论与音乐现象共同发展,与音乐现象一样具有时代特征。在进行音乐评论活动时,也必须与时代思想紧密结合,不能脱离时代对音乐现象进行片面的评价。这也是发挥音乐评论对音乐艺术引导作用的关键,只有具备时代性,音乐评论才能与音乐艺术和谐发展,并促进音乐艺术的更好发展。音乐评论的历史性主要是相对于音乐艺术的其他环节,音乐评论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受音乐评论附加性的影响,音乐评论活动在时间上发生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等活动滞后,这是音乐评论重要的客观规律之一[10]。

(五)批判与指导属性

音乐评论要想发挥对音乐艺术的引导作用,不可避免地要对音乐现象进行批判,指出音乐现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使音乐艺术的更好发展。艺术创作灵感源于生活,随着现代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和生活复杂性的提升,音乐现象也表现出较高的复杂性,既有生活中消极的一面,传递出消极、颓废的思想情感,也有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可以通过音乐现象向人们传递正面能量。每个音乐现象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某方面的缺陷,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完美的音乐作品,所以在进行音乐评论时,不能一味的评论音乐现象的优点,也应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并勇敢指出。只有敢于对音乐现象进行批判,才能促使音乐艺术获得更好的发展。但这种批判应有理有据,不能进行盲目的批判,否则只会打消音乐艺术家的积极性,甚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错误的引导。

指导性既是音乐评论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音乐评论的重要属性之一。对音乐现象的指导作用具有两个完全对立的方向。健康的音乐评论可以促进音乐艺术的积极发展,使音乐艺术活动表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形态。而病态的音乐评论则会对音乐艺术产生消极影响。所以音乐评价发挥对音乐艺术的健康引导作用,需要建立在批判性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评论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既依托于音乐艺术而存在,又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每一名音乐评论者都应该深刻认识音乐评论的本质和属性,将创造性与继承性结合,将批判性与指导性结合,采取客观的评价态度,对音乐现象做出公允的评论,促进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权.中国音乐评论:何作何为与何去何从——“第九届上海当代音乐周·乐评高峰论坛”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04):151-157.

[2]欒皎钰. 张若谷的生平、音乐评论及文论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智凯聪. 从《琴声中的朝圣》看杨燕迪的音乐评论[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13-118.

[4]谈音.论舒曼音乐评论的个性特征与表现方式[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05):57-59.

[5]王安潮.基于学科建构语境下的“音乐评论”现状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2011(06):147-152.

[6]金凯.试论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J].肇庆学院学报,2009(01):63-65,78.

[7]杨燕迪.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 从陈宏宽独奏会乐评谈起[J].音乐爱好者,2005(07):11-15.

[8]何舒曼.科普兰的音乐评论及其特点[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9]陈志音.关于音乐评论个性化与类型化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1):100-105.

[10]陈虎.论音乐评论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J].甘肃高师学报,1999(01):113-116.

作者简介:杨莉莉(1976—),女,湖北荆门,本科,湖北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和视唱练耳教学。

音乐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对于小学的教育来说,音乐赏析课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音乐必备的过程,还是一个培养学生美感和韵律的很好的途径。通过不断对新课改的研究和解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实践和总结,我认为音乐的展示和凸显,是需要在具体的课程中实现的,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课;小学教学;音乐魅力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魅力,需要用心去聆听

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也不是为了去培养歌唱家和音乐家,最主要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可以听懂并欣赏音乐的人群。听,是赏析音乐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唯有听懂一首歌,一片曲,才能融入音乐的殿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做到听这一点,让他们用心聆听积极并积极加入这个环节是十分关键的。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并从中拓宽了他们的事业,提高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参与到听音乐这一环节中,对于一名音乐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聆听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去认真仔细的品味。现如今的音乐表达方式中,听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唱一首歌还是识一篇谱,都离不开听。音乐的音律、节奏也均需要用听来感受。所以当我们静下心来去认真聆听一首音乐,这对于小学音乐赏析课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当你静下心来,你所有的感觉才会更加清晰。

二、小学音乐赏析课的魅力,需要认真去的感知

在我国,新课标指出,小学音乐赏析课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互动,来了解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并将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活动等内容放在这节课堂的中心位置。音乐对于一节赏析课来说,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学生便是音乐的承载者,是有他们对于一首音乐的独特见解的,这时候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变化,了解他们所想的内容,要充分掌握他们的所感和所想,从而将他们的个性充分的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激起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感知这一过程是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注意力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细心的去指导,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解决他们所产生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投入更高的精力去听讲,因为他们想知道自己所遇到困难的解决方式。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氛围,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意见,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聚焦在音乐当中。由于每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文化素养,难免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音乐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感受,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想法和创造。每位学生都应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共同讨论,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能力。

三、小学音乐赏析课的魅力,舒适的体验感受

音乐是一种摸不着的东西,它无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学生的积极谈论以及参与程度却是有型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积极谈论,还应该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且表达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高度集中,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亮点,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如何更好的去体验一首音乐,需要我们有舒适的心情。将一些通过多媒体或者是课本中的乐器等搬到现实生活中比如钢琴、笛子、小提琴等,或者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乐器带到课堂中并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会提高他们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提高他们的专注度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视听效果,也可以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引导语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要对一首音乐进行赏析时,将学生引入这首歌的背景当中来,让学生对于这首音乐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共情,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所学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使得音乐真正进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得到最真实的体验。

四、小学音乐赏析课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

音乐中的审美指的是对于音乐所感、所想、以及自身与音乐之间的沟通和认知。小学音乐赏析课就应该具有这种美的体验。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奠定了我们所要培养的音乐审美能力,我们国家的教育也传递了对于赏析音乐美的这一过程的培养,进一步展现出学生优良的美德。由于小学生的表现欲十分强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扮演一些音乐剧中的角色,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这部音乐剧其中的角色来理解这部音乐剧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利用和创建,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动是学生传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演,从而提高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对音乐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素养的很好的一条途径。

总结:小学音乐赏析课的创建,充分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我国,音乐课是教育中一个关键的内容,但也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受到太多重视的环节,还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并且从这些问题中进行总结,并加以改正,赏析课的开设是一个很值得去推广的课程,值得教育界去重视,对于小学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积极探索那些在音乐过程中的未知领域,就一定会在音乐教育事业中取得很大的效果和成就。

参考文献:

[1]陳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09).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王夏.《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收”和“放”》[J].浙江:《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0.

音乐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掌握音乐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和欣赏音乐的方法。体态律动在音乐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重视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音乐教学是小学阶段实施美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音乐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与众不同,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力得以均衡发展。体态律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学生音乐节奏感及肢体动作方面的训练,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实践运用

新课程改革程度日益加深,音乐教师也在积极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适应新的音乐教学形势,更好地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的需求。体态律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它注重学生自身的感知,促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也即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其有意识地做出各种动作,使其将从音乐当中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身认知。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体态律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听觉方面的感知与身体方面的感知融合为一体,使听觉、与思想情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情感。音乐教师要注重体态律动在教学实践当中的意义,要结合课堂情况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协调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

一、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感觉到音乐学习的魅力,才会自觉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课堂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利用能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来强化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与游戏相互结合,设计出更多新颖有趣的音乐游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当中适当地安排体态律动游戏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音乐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当中合理地应用体态律动,更好地展现教学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当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让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力,显著地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尽管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听到动感的音乐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但音乐理论本身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小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有限,在学习时会感觉困难重重,这也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最突出的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进行反复的探索,要积极地寻找真正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体态律动可以显著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多学生在欣赏完作品之后无法指出不同歌曲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其自身能力不足。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设计律动,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不同的律动所展现的音乐风格也完全不同,在音乐教学当中发挥的功能也不同,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合理地选择,才能让体态律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增强学生合作能力是实施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音乐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是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歌曲都由不同部分组合而成,歌曲的表演同样也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合作,这意味着很多歌曲不能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演唱歌曲,也可以让两个或者多个小组合作演唱,上述过程具体包括理解歌曲、分析歌曲、设计体态律动,进行反复的练习,应设计练习体态律动的过程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

(一) 通过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需要借助声音来抒发情感,不同风格的作品情感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欢乐的歌曲节奏较为轻快,抒情性强的歌曲大部分都是中速,而基调较为忧伤的音乐速度也比较缓慢。从本质上讲,如果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音乐的律动,这也是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比较好动,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安静,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极为活跃,学生愿意配合教师。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设法维持这种轻松的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合理地加入体态律动。

以《幸福拍手歌》为例,由于歌曲本身的节奏极为轻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可以试着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结合歌曲内容,做出各种动作,在轻松的音乐旋律当中体会幸福的感觉。还可以通过体态律动体会歌曲本身的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进而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动作幅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熟悉体态律动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音乐的旋律,通过体态律动来更好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幸福拍手歌》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的动作力度比较小,就难以体会歌曲本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音乐的力度,通过欢快的音乐感染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表达自己的体会,从而强化音乐教学的效果。

(二)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感受

就音乐的具体表达方式而言,节奏是体现音乐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部分音乐家认为,节奏就如同音乐的骨髓一般不可或缺。音高虽然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但要想通过音乐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只依靠音高显然不够,唯有节奏与音高相互组合,才能充分体现音乐的魅力。音乐的功能在于感染人的心灵,当富有节奏的音乐响起时,人的身体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节奏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可以体现音乐的节奏特征,进而加强人们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比如,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音乐的美妙,表现其丰富的情感,大部分音乐都会通过节拍的变化,来展现音乐旋律的多样性,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出各种动作。比如,在强拍处,可以引导学生拍手,当音乐处于中拍时,可以引导学生做拍腿的动作,当音乐处于弱拍时,可以引导学生交叉双手,然后拍击自己的双肩。通过鲜明的节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歌曲当中包含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当学生沉浸在让自己感觉快乐的音乐中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在学习音乐时,学生既可以运用自己的双手拍打,也可以运用双脚踏出节奏。当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做出各類肢体动作时,对音乐的感悟也会随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会不由自主地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通过学习音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身体和心灵也会在音乐当中逐渐放松。

(三) 通过体态律动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在聆听音乐时,学生的身体也会下意识地做出某些动作,究其本质而言,学生所做的动作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在学习音乐时,学生不仅会关注音乐材料及音乐结构方面的特征,还十分重视情感方面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表达自身的体会。小学生自身感知能力不足,经验也不够丰富,所以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欣赏音乐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体验,并通过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如果想开展好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将音乐欣赏与体态律动融为一体,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以《友谊地久天长》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适合采用哪种乐器进行演奏;如果采用不同乐器进行演奏,歌曲的情感是否会出现变化。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首歌曲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不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友谊,还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在演奏乐曲时,可以采用钢琴,也可以采用大提琴,但钢琴本身的音色较为明亮,容易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听觉体验,大提琴的音色显得浑厚而低沉,容易将人带入一种特殊的意境当中,学生体验也会变得更强。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再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运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再要求学生依据音乐进行体态律动。在倾听钢琴版歌曲时,学生的动作显得较为轻快,而在倾听大提琴版本的音乐时,学生的动作速度较为缓慢,但情感性更强。教师一面为学生播放乐曲,一面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变化进行体态律动,在播放乐曲时借助多媒体灵活地切换声部,通过不同声部的相互交织,来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体态律动,让学生试着将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进行融合,使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四) 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还不成熟,需要外界的良好引导,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更喜欢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游戏,在他们的心里,所有让他们快乐的事物,都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音乐本身具有比较突出的娱乐性,所以,很多学生都十分喜欢音乐课,与音乐教师之间也比较容易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小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有限,对音乐的理解处于比较浅显的层面,难以形成整体的感知,也无法根据音乐进行大胆的联想,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之所以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限制。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教师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手法,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体态律动的新方法,一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二则可以强化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引入体态律动,既能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还能强化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的方法,从而解决学生学习音乐时仅停留在浅层面的问题,让学生从音乐当中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外在的情感得以内化,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确保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五)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创造力

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很多都是由前辈音乐家们结合自身体验,融合自身情感创作而成,有些则需要长期的反复思索和酝酿,有些则是源于突然闪现的灵感。所以,即兴创作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即兴创作与即兴表演都能充分地增强儿童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因此,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即兴表演,同时加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将音乐与身体动作相结合,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节奏的律动,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来把握两者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结合自身情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小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地理解音乐的情境,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等。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关心学生思想层面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不能一味机械地进行灌输。唯有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其体会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就感,为学生将来的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语

在音乐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及情感,从更深层面理解音乐,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音乐理论,掌握音乐知识,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转换为自身的动作,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能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而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音乐教师要正视体态律动的重要作用,并根据音乐教学的需求灵活地加以运用,改变过去机械、固化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并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为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於萍.巧用体态律动 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2):18-19.

[2]林明燕.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0(5):147-148.

[3]李茉.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J].中国音乐,2019,No.159(05):128-133+187.

[4]穆田恬.体态律动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6(10):2.

作者简介:柳明清(1991-),女,河南商丘市梁园区人,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音乐)。

音乐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要注重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使其认识和理解音乐文化的不同种类,各个区域要结合本地音乐文化在开展音乐课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江苏地方音乐形式多样,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地方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地方音乐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文化传承;运用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教育旨在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的音乐文化,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教学,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和精神。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提炼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地方音乐素材,从地方音乐文化中筛选合适的音乐素材,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学生渗透地方音乐文化的教育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 营造氛围,提炼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注重对音乐教学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利用周边环境熏陶學生的艺术细胞,使其充分感受地方音乐的艺术魅力。首先,创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艺术长廊,结合本地区的音乐艺术形式,反映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地方音乐特色。如民歌、江南丝竹、古琴、戏曲、舞蹈等,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次,增强学生的听觉体验。即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在学生自由活动时播放有关音乐,可以相应地融入本地区音乐内容,如播放民歌《茉莉花》、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红》等。再者,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欣赏一些本地的乡土音乐艺人或音乐家的表演,营造学习氛围。最后,还要借助教材和地方音乐资源的有效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地方音乐资源,积极参加有关的地方音乐研讨会和观摩课程,学习一些地方音乐推广方式,以此为传承地方音乐提供有利的平台。教师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将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 筛选音乐素材,拓展多种渠道融入音乐教育

(一)从教材中挖掘地方音乐素材

音乐教材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发掘地方音乐素材,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促使学生对地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地方音乐素材,并对其加以利用,使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进一步了解了本土音乐艺术,既培养音乐素养又提升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从地方文化资源中寻找音乐素材

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提出地方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开展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内容。随着江苏省有关地方音乐文化管理部门对地方音乐的大力推广和创新,出现了很多独具本土特色的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如昆曲《窦娥冤》、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歌曲《姑苏风光》《孟姜女》等。由此可见,将生活中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拓展知识面能够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且对于传承江苏的地方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选择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地方音乐素材融入音乐教学中,素材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能够激励学生意志品质,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的熏陶,歌词、唱法要明快、朗朗上口,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兴趣,感受音乐魅力。此外,素材还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地方音乐的特色和生活情趣。

四、 地方音乐素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社会和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不断进步。在小学音乐课堂融入地方音乐素材旨在对其进行地方音乐文化教育,希望每个学生通过地方音乐的熏陶和学习不仅能够会唱家乡歌,会跳家乡舞,而且能逐渐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内涵,从而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江苏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比较广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引入地方音乐,来对教学内容加以补充,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融入地方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教学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要反复练习演唱和演奏,使其达到理解音乐内涵,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为下一步的课堂实践打好基础。第二,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详细设计,同时要介绍一些本地的文化、习俗等便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第三,可组织学生搜集一些地方音乐素材或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练唱、聆听欣赏等方式感受这些音乐的魅力,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地方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于方言和衬词的学习。如在学唱《姑苏风光》,先播放音乐,并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在唱完歌曲后,教师可介绍歌曲背景:它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选段,歌曲主要唱出了对苏州美景的赞叹之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听听该歌曲是运用哪里的方言进行演唱的,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渗透吴文化。然后教师可利用琵琶弹唱为学生再演唱一遍(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资料),并引导学生运用吴语依据歌词音乐的节奏感唱读歌曲。教师用钢琴伴奏,让学生对歌曲的难点进行单独练唱,重点引导学生一字多音的唱法。在钢琴伴奏的练唱过程中,可让学生分为小组或男女声部进行演唱。这样的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反复倾听和体会,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既能让学生学会歌曲,又能让“吴”音乐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在了解这一文化后让个学生再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做一些兰花指、手腕花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魅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地方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热爱和体验,可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姑苏风光》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吴地音乐文化,可以为其展示苏州地区的地图,由于其范围广泛,形成的音乐文化有所不同(用多媒体展示“吴地”音乐形式),通过不断发展最终通过语言和音乐艺术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地音乐文化(用多媒体展示吴地的一些民间乐器和舞蹈等),教师最后为课程做出总结。这样在教师简单的讲解中,促使学生了解“吴地”“吴语”,进而感受由吴歌、吴乐、吴舞形成的吴音文化,在地方音乐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开阔了视野。

(三)运用实践活动传承地方音乐

江苏不同地方的音乐文化形式多样,每到节假日,一些乡土音乐艺人或爱好者便会聚集在公园、广场等地唱民歌、跳舞、戏曲表演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为音乐课程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多种形式和发展平台。第一,可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首先,在教《献给人们献给党》《生起了炉火架起了桥》课程时,通过听赏歌曲,教师向学生介绍江苏的地方戏曲,使其感受不同戏曲的特点,如锡剧,它兴起于无锡故得名,其特点是民歌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曲调优美抒情,极具江南特色,作品有《双推磨》,此外还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等。通过了解地方戏曲能够让学生逐渐喜爱上这些地方艺术形式。其次,在不同的音乐中融入地方方言,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味道。如,为了让学生对歌词加强记忆,可让学生用方言来念一念歌词,体会它的地方特色。通过对比体会不同的地方音乐的艺术形式。如听赏京剧《林海雪原》、锡剧《红色种子》或扬剧《红嫂》等,这些都是表现革命精神的经典曲目,既能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又能接受到革命精神主义的教育。第二,可在课程拓展中进行实践活动。如在学唱完《姑苏风光》后,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类似的民歌,并让学生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如《拔根芦柴花》《杨柳青》《茉莉花》等,有的学生通过收集《茉莉花》的信息,知道了该歌曲很早便已流传到西方,并逐渐享誉海内外,在著名的欧洲歌剧《图兰朵特》中,该歌曲是被引用多的江苏民歌。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引导学生以《姑苏风光》的旋律来创作歌词,使用方言来歌唱自己的家乡。如学生创作通州方言版的“通州风光”。通过这样的课堂即兴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第三,可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多种地方音乐的熏陶之下,让音乐的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创建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学习小组等,依据本地区音乐的地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校内进行汇报演出,参加校外的比赛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实践中发展和传承地方音乐文化。

(四)借助不同的地域音乐文化拓展学生认知

教师在音乐中融入本地音乐文化的同时,還要注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或国外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文化,感受更多的音乐形式和多元化的音乐魅力,打破学生对音乐文化认知的界限,开阔眼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欣赏和品评能力。如在学习《跳吧!跳吧!》时,教师可引入《四小天鹅舞曲》,让学生感受欧洲的音乐文化。在学习《唱的幸福慢山坡》时,教师可引入北方不同地区的民歌或舞蹈形式,让学生结合本地音乐文化体会我国南、北地方音乐文化的不同风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知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就可以逐渐实现对地方音乐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舞蹈或乐器的常识性内容,还要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其增强对地方音乐和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和学习自信,培养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让其真正理解和感悟到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季雨茜.地方音乐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及研究综述[J].艺术评鉴,2020(14):103-105.

[2]褚小波,柯兴,喻晓琴.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26):3-7.

[3]李畅.安徽谢郢锣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北极光,2019(6):53-54.

[4]石坤.对乡村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以四川凉山白乌镇小学彝族特色音乐教学为例[J].戏剧之家,2019(10):192.

作者简介:

唐素,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

音乐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几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音乐技术与音乐教育而言,“互联网+”模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过度依赖技术而产生文化审美陷阱,由于工具主义而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淖,导致主体性与情感性缺失等。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音乐教育水平,需要我们进行技术哲学的反思,将理性注入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良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技术哲学

毫无疑问,如今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人们通过一个小屏幕就可以尽知天下事,当然包括音乐的学习与制作。五花八门的音乐制作软件似乎把音乐创作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将音乐传播变成了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将音乐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管是属于文化范畴的音乐艺术,还是属于经济范畴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强劲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而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实践课堂,还是教学系统或是课程大纲政策系统,互联网技术都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向前进军,将它的影响渗入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

1 什么是“互联网+”音乐教育

1.1 “互联网+”概念的发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经过数年的实践,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不仅与现代制造业完美结合,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线上服务的飞速健康发展。所谓“互联网+”,即将互联网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通过技术变革极大地提升各经济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生产能力,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开创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点和大热点。除了实体经济领域,“互聯网+”对文艺教育等产业同样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音乐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音乐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主动认识互联网,进而理解并且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用互联网的工具性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助力,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1.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音乐教育就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双向联动,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沉浸式教学,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学生做的是传承的工作,是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种实时实地的互动式讲授与接收。“互联网+”将音乐教育带入全新的线上时代,音乐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专家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授课与答疑,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与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使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特征

2.1 开放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相对比较封闭,音乐产品与音乐从业者比较稀缺,进而导致音乐教育也比较单一,无法普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传播渠道的电子化、多样化与快捷化,使获取音乐资源成为一件极其容易与方便的事情,音乐教育的场所与时间也变得不受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音乐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扩大,因而各种新型音乐技术设备与新类型的音乐随之诞生。音乐技术与音乐设备的深刻变革,带来了音乐传播与学习过程的变化,互联网让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之间发生多方联动。音乐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多方分享,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音乐学习者可以在课程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需求,通过反馈推动音乐教育者以及音乐制作商进行技术创作的革新,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有效的实时互动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在音乐教育与学习的大环境中,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音乐教育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学习者,音乐学习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教育者。无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学习者,他们都是作为存在主体的人,而互联网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音乐制作技术、音乐作品、音乐课程等,以上都是构成“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认为技术与人的存在互为一体,反对把技术与人分开。也就是说,“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联动,实现音乐教育者、音乐制作技术、音乐形式与音乐学习者的互动。

2.2 平等促进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权威的控制和引导,无论是音乐风格、音乐品味还是音乐的创作发展,权威的音乐专家或评论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对音乐行业的发展产生垄断性的影响,将他们认为好的音乐置于市场上,市场上的音乐类型受制于他们的喜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平等便捷地获取到更多的音乐资源,推动音乐创作方式与音乐类型多样化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音乐教育能推动音乐资源的平等发展。

音乐与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互相促进发展的。人类的音乐制作,从历史而言始于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无论是音乐的开发、编排,还是重新制作,都是通过技术来完成的。而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MP4”,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2]。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本身就是技术的一部分,包括音乐实践活动中对音乐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从音乐与技术关系的表征主义来看,与音乐相关的技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精神科学方面,都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艺术的属性[3]。“互联网+”音乐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的音乐教育发生改变,音乐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互联网一同步入了数字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时代。从极端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技术在推动音乐教育向前发展,故而音乐实践即是一种技术实践。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音乐技术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趋势,音乐创作开始运用解构的方式进行,解构调性、解构旋律、解构曲式,因此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始理解音乐技术在音乐实践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运用。比如现在音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进行音乐的相关学习,而且有很多手机APP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快速进行音乐创作。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音乐技术的使用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音乐技术又会帮助音乐教育的实践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3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无理性的音乐

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一切都是体验”[4]一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艺术的美学表现在于主观经验的客体。他批评形式主义意义而言的“美学”思想是受“物质与形式”主导的[5],但同时他也指出,计算思维已经进入了人类的主导思维,这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人将自己设定并确保自己为主体……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存在状态被认为是一切可以产生和解释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个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被认为是经过测量和计算解释的。人类的理性进入一种“被抛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未必会按照笛卡尔所说的理性去反思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经历,一种“非理性或文化约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抛弃的时代,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也进入了非理性的领地,导致音乐与音乐教育沦陷。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但是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使文化潮流具体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抛弃”之后,工具主义更是成为音乐教育的旗帜。人们开始习惯运用技术进行音乐的创作学习与传播,这种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很难不忽视音乐背后文化意蕴的审美。

3.2 被消费的音乐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使人类进入了消费至上的误区,因为现代技术使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东西都可以是消费和使用的资源。在此意义上,人类将音乐以及音乐的技术过程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对象,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和目的,音乐成了“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应有方式”存在,只关注个人累积利益使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无处可寻。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由于受到商业化模式的启发与影响,也加入了消费导向和利己主义的竞争当中,这无疑加剧了工具主义的盛行[8]。由于数字音乐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大量的音乐资源与音乐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档,而这些音乐又会通过大数据的筛选,频繁进入学习者的视野,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消費这些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的思考。这种技术导向的音乐欣赏与教育,很可能将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符号性质的消费。一旦我们不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过程,那音乐教育就只能沦为音乐商品的“机械加工机器”,这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4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哲学反思

4.1 开放心态,辩证认识

毫无疑问,互联网等技术对于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人们步入了机械审美与消费主义的误区。因而我们必须持开放心态辩证去看待技术,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确实给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音乐从业者应该主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利用好这一工具,为“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乐技术,音乐教育还是要以艺术性、人文性为基础,我们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拒绝对于音乐技术的依赖,努力克服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辩证地将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为音乐教育开创新的发展方式。

4.2 加强学习,丰富内涵

为了更容易把音乐“卖”给观众,基于消费导向的音乐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重复,这些音乐都是通过低共鸣的“死亡无人机”去传达各种音乐的符号和声音,与此同时再赋予一些口号式的寓意[9]。这种音乐教育把实在的人和艺术对立起来,将技术和艺术分割开来,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会严重阻碍音乐教育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历史的学习,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做到技为艺用,加强音乐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对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善于利用技术实现音乐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4.3 开展交流,坚守价值

“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音乐从业者需要加强交流,而互联网工具的价值与便捷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因具有娱乐性,很容易沦为消费品,在市场交易中丧失其文艺性,这就需要音乐从业者坚守文艺素养,将音乐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内含于音乐活动的实践当中,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与修养。

5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容易将人引入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陷阱,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思考,反思“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有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峰.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3-78.

[3] 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6):52-55.

[4]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2-26.

[6] 赵周宽.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J].晋阳学刊,2011(01):90-94.

[7] 赵庆波.技术虚无主义:从海德格尔到福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资本主义的音乐[M]//国际媒体研究百科全书.伦敦: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简介:杨莉(1996—),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郭继海(196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上一篇:幼儿老师论文下一篇:乡村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