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哲学论文范文

2023-03-24

大学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国家建设新工科是倡导创新性发展,推进结构改革,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在国家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应以此为契机,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创新性改革,培养具有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英语;探索;实践

1概述

1.1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秉承创新发展的新思维,打造与自身办学特色相契合的特色专业。地方院校大学英语亦应以此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提出了新挑战,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要以此为契机,开放而循序渐进地根据院校的具体情况和时代的需求进行科学和有时效性的改革。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新人才。

1.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建设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亦应摒弃与时代脱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和专业特色,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探索。

大学英语坚持培养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人文道德素养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其他拓展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育,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 研究述评

2.1 我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样的英语学术训练是有价值的,学生如何学习及使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定义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明确了基于活动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习理念,大学英语的网络课程改革被预设为一个活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英语学习和发展意味着学生借助中介工具逐步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英语思辨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开展并初步完成英语学科基础训练。从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或教学角度来看,这一过程通过选材和系列活动设计创设英语学习空间或情境,促进学生英语习得和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道德素养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要切实实现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在新工程背景下,制定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一一贯彻实行,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从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建设“金课”,打造金牌教师团队,重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培养。

2.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与育人相结合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的语言目标是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等诸多领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教师在辅助学生实现工具性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将英语学习与三全育人相结合,流利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涉及广泛的话题,包括公众关注的话题和专业领域,语言标准;在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育人与语言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同时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与英语的具体知识相融合,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3 主体内容

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中应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定期反馈,教师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结合。在评价体系设计中,强调考察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注重考试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坚持课程评价与育人相统一,潜心学术与关注社会相统一。針对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环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同时增强对本国的文化自信。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真实感受语言的生动灵活性,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应侧重对英语人才素养、知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的考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学科资源和潜力,培养国家的高水平开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具有思想、个性和洞察力的青年大学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宽容、沟通与合作,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4评论

4.1 具体策略

在地方工科院校,英语教师应把日常工作科学化,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和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谈话法、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英语学习能力,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摒弃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并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读写课、视听说课、自主学习。读写课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以读写为主线融入各国文化元素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视听说课设计情境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鲜活的语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的中和运用能力;教师监督自主学习课程通过学生在多媒体网络语音室练习听力、口语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进行监控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满足学生在多模式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4.2 产出效果

在新工程背景下,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相辅相成的改革与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教师应掌握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法。

确立了“教育为本、科研为本、人才为本、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工程师成长的摇篮、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特色。大学英语坚持这一理念和特点。培养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人文道德素养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改革中,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我们甚至可以改进学习方法、策略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制定和完善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管理、成绩记录和考试制度。教师分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准确评价结果,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发现不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再犯错误。

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改革过程中应侧重对英语人才素养、知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的考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学科资源和潜力,培养国家的高水平开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通过中外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层面的比较教学,有效塑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具有思想、个性和洞察力的青年大学生。在国家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面对新的挑战 ,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将大学英语教学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郭宝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黃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 Wang Lingling.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J].Educational explorations,2016(05).

[4] Cao Si Jia. Language requirement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talents[J].Overseas English,2016(12).

[5] Zhao Shiju. Language requirements and Servic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2015(4).

【通联编辑:光文玲】

大学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2、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层次性思考

3、基于旅游职业特色的思政理论课SPOC教学设计

4、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研究

6、浅谈大一的班主任工作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8、葛兰西与《狱中札记》

9、职业学院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及对策分析

10、大学理性的萌芽:中世纪大学思想制度考察

11、“能源、环境与社会”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

12、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13、建设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 提高人才全面素质

14、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15、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辅助引导对策研究

16、知识产权法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7、知识共创学习环境中大学英语交互教学模式探索

18、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19、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20、突出三个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21、“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的原则

22、对法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23、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24、学生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朋辈互助的对策研究

25、关于大学新生心理档案建设的思考

26、大学新生期望值分布规律探究

2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因材施教”

28、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探究

29、网络文学教学的课程思政要素分析

30、高校贫困新生“四导”模式转型教育的构建

31、高职女护生性的价值取向现状探源及对策探析

32、志愿秤:选择城市大学还是专业?

33、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4、高职导生制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35、学生党员带班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36、基于进阶性案例的“材料力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37、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38、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三大问题及其哲学根源

39、思想政治教学与青年人生格局的生成

40、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41、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42、浅谈大学生个人发展基本能力的培养

43、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引导

44、从综合素质培养角度看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45、大一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46、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年级主题+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47、有限课时条件下大学公共数学课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48、新时代医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策略研究

49、大学生,莫失终极关怀意识

大学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听力理解部分的内容

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整合的特性。《课程要求》对听力理解方面作了三个层次的规定性。从这三个层次的规定性来看, 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更多的偏重工具性, 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仍然较为忽视。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可以在选择上既继承以往注重听力能力培养的优点, 但也要注意选取具有文化内涵的素材, 并且通过提问、讨论、介绍、总结和复述等方式强化和内化文化知识, 为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文化积淀。与此同时, 听力的内容安排要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 由慢到快, 让学生真正能够把自己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2 口语表达部分的内容

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依赖于一定的语境条件, 这种条件总是受到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对其语音语调的训练,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触丰富语言材料、掌握西方文化的背景的基础上,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实现顺利的交际。否则, 即使经过了严格的训练, 语音语调准确无误, 也会因缺乏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不愉快。英语中有许多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如:在西方文化中别人说赞扬你的时候, 回答是应该说“Thank you”等感谢的话, 而不能以我们的文化方式来回答那些谦虚的话语。可见, 民族不同, 风俗习惯的不同, 在语言使用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因此, 对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有研究者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内容的主题进行过调查研究, 发现最受欢迎的话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生、爱情、体育和音乐、职业生涯、中西文化。由此可见, 简单的问候、天气的谈论等话题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大学生在英语听说课课堂上的需要, 听说材料的工具性、深度性、文化性成为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特性。因此, 英语口语教材要依据学生的现实与未来需要, 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 要启发和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口语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有思想性, 选择的材料应注重人文科学。正如桂诗春教授在谈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时指出, 人们的思想是他们的感觉、心愿和需求的结果, 他们必须有交际意图, 然后才去说话。

3 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

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特性, 就必须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题材应跟上时代步伐, 体现当代科技的新发展、社会的新进步以及人类的新思想。同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 在适度的空间内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学生发展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能够受到得到文化熏陶。鉴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特点,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外国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化底蕴进行了解, 如种族、宗教、旅游、金融、生态、人文景观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兴趣, 进而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正确辨别力, 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书面表达部分的内容

目前大学使用的关于英语写作教材或者参考书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理论型;另外一种是实用型。前者侧重于对写作技巧、修辞等语言知识和篇章结构及内容的讲解;后者侧重于应对相关英语等级考试, 出现了类似“套句大全”, “万能作文模板”之类的写作参考书。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也都有不足之处。理论型显得呆板枯燥, 学生难以理解;实用型因为过于模式化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千篇一律, 内容流于形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缺少一套系统的、涉及面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材。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特性, 所以, 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内容应该尝试编写一套系列教材, 包括写作技巧、句型练习、实用词汇、优秀范文等各个专题, 这样的教材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用性, 既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有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 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能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5 翻译部分的内容

目前, 许多非外语专业毕业学生对一般英语材料 (诸如简历、产品说明等) 的翻译仍感艰难:英语专业毕业学生在翻译专业性较强的材料当中, 又有较大的局限性。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 已经成为目前社会迫切需要。《课程要求》对大学生翻译能力作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倡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因此,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首先, 在教材方面应该系统地增加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技巧, 如翻译的原则 (不拘泥于严复的“信、达、雅”之说) 、翻译的方法 (例如增减词, 词类转换, 选择词义等) 、翻译的技巧 (例如重构, 修润, 转换等) 、翻译的忌讳 (例如“字译字, 句译旬”) 等。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自觉地给课堂引入更多的关于翻译知识的介绍和练习。其次, 增加学生实用性材料的翻译练习。非外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将走上工厂企业、政府部门、科教技术、文化卫生等各种岗位。所以, 与其翻译一些文学作品, 倒不如将他们的专业领域的实用性大、时代感强的材料作为翻译素材。互联网韵使用方便了教师对信息和材料的测览和获取, 帮助教师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科技文化材料作为翻译练习内容, 这样更能激发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这种翻译练习可以针对单句, 也可以完整的文章, 这些都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有效的准备作用。

摘要: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传递给学生的主要信息, 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 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哲学,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胜云.文化哲学的当代发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1]陈胜云.文化哲学的当代发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2] 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2]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大学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1997—2019年274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研究发现,该领域总体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虽然近两年该领域发文量略有下降,但是文献被引频次依然较高。研究热点上,“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高校”“教学改革”“套路”为研究结构中的网络核心;研究前沿则体现为人文主义视角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重塑和现实需求的平衡;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可从文化价值、现实需求和教学趣味等方面,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为中心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热点;CiteSpace;知识图谱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eaching; research hotspots;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收稿日期:2020-04-03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体系研究”(18BTY128)。

作者简介:王 菘(1996-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研究。

通讯作者:石振国(1971-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休闲体育研究。  自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被正式单独设为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其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特别是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愈加成熟,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愈加丰富,合理借助分析工具对该领域已有研究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有助于后续研究对该领域主要矛盾的把握。

已有研究成果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多聚集在理论构建与应用探索方面,综述回顾类文章较少,且多采用文献阅读方式进行归纳,往往跟随上位概念“教育与学科”方面的研究或作为特定需要而出现。比如齐静[1](2017)从学校体育视角,对开展现状、学生态度、教学效果、归类理论四个方面进行文献评述;杨建营[2](2015)等以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改反思为落脚点,对武术教学近20年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改革方向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系统了解其发展脉络,弥补了先前定量综述类研究缺乏的不足,清晰呈现当下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长效发展尤为必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得到更精确的检索结果,本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为主题词,并含“教学、课程、课堂、教师、教材”为关键词的思路设置检索式进行专业检索,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剔除“会议”“通知”“与主题无关文献”得到1997—2019年共274篇文献,然后将文献检索出的数据以“Reworks”格式导出,使其符合Citespace软件的处理格式,下载数据时间为2020年3月5日。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法: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2)知识图谱:运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变分析和时间趋势分析等功能,绘制知识图谱,更动态与直观地呈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演化路径与主要热点。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一个领域的阶段性发文量隐含着那个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以此推算出特定时期的研究动态与学术热点。人们对待新鲜事物的态度往往是经历探索、观望、狂热再回归理智的过程,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也符合这一逻辑。从1997—2019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文量变化趋势来看可分为四个时期(见图1)。

2.1.1 探索期(1998—2003)

1998—2003年发文量虽始终保持在个位数,但已有崭露头角之势。自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在武术学的基础上被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开始[3],相关武术教学模式、教法、内容策略等初探式研究相继出现,这一时期可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探索期。

2.1.2 观望期(2003—2012)

2003—2012年间总体浮动比较大,出现上升后又回落的特殊趋势,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外部环境和内部规律两个因素。

外部影响。2004年教育部颁布武术教学指导纲要,第一次从中央层面提出武术教育改革思想;2006年国家颁布多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项,极大地增强了学界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各领域应用的重视;2008—2010年我国圆满申奥、办奥给体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发展红利,在此阶段体育领域各方面研究均得到高速发展。

内部规律。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教育视角”“文化传承视角”“训练与人体视角”三大视角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进行教学探讨。但由于该阶段仍处于发展初期,学者在火熱探讨的同时,仍然需要时间观望,这可能是导致2011年前后出现期刊载文量暂时下降的原因,这一时期可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观望期。

2.1.3 狂热期(2012—2017)

2012—2017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年发文量出现峰值。经过前期研究的积淀与观望,加之武术申奥失败、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明确质量要求,学者的研究热情被大大激发。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更加细化,结合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在回顾与审视的同时寻找问题与改革路径。秦立凯[4](2013)等指出以往的教学思想没有体现体育传统文化特色,教学方法上割裂了文化多元整体性,进而提出建构技术和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刘文武[5](2015)等提出,武术教育的定位和载体、内容和需求的错位是武术课程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改革操返拳、保障师资、优化师资结构等发展策略。在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文献呈现数量多、质量高的特征,这一时期可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狂热期。

2.1.4 冷静期(2017—2019)

2017—2019年文献数量虽有波动,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但从图2可见,文献的被引频次在逐年上升,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焦点。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平稳,关注点集中在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嬗变与发展路径上,这一时期可称为冷静期。

2.2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热点分析

热点分析有助于某一领域内研究动态与未来趋势的把握。由于关键词是学者对文章内容的精炼,因此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6]。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共词软件分析,得到图3聚类时间线图谱:

2.2.1 研究结构热点

根据1997—2019年关键词共现图谱与高频词统计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研究结构上主要有五大热点较为突出:

聚类1标签词为“民族传统体育”,初现时间为2004年,并贯穿截选时段始终。相关研究主要针对于结合学校教学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开发和应用。

聚类2标签词为“武术教学”,1998年初现,在整个研究时段都取得了较高关注。该标签突出了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正确认知和健康人格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施以文化关注。

聚类5标签词为“高校”,2000年初现,中心度为0.14,相关研究以技理实践和干预效果为主,聚焦于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主阵地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

聚类7标签词为“教学改革”,初现时间为2008年,主要基于过去20年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分析教学改革体系的建设成效,并指明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聚类8标签词为“套路”,1998年初现,并于2000年后主要以“武术套路”出现。主要探究在轻套路、强应用的改革背景下,武术套路技击性、文化性与方法性共同发展的持续优化过程。

2.2.2 研究内容热点

结合图3与表1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进行分析。1997年以来,学界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该领域展开探讨。

例如在教学模式上,吴明冬[7](2017)等充分肯定了“一校一拳”教改模式的价值取向,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规划,建立交流评价机制。康戈武[8]等(2014)通过对武术段位制教学指导方案的研究,对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展开进行了实验性探讨。

对教学方法上的研究多集中在1998—2017年之间,近两年热度稍减。在这近20年间,学者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反馈两方面检验了强化教学法[9]、莫斯顿互惠分组法[10]、多功能组合式教法[11]和“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法[12]等具体教学方法,对新时期的教改评估提供助益。

从教学内容来看,既有项目技理的深入研究,也有思想高度的整体审视。例如,李刚[13](2001)等对讲解、演练动作攻防含义的教学效果作了比较性研究,并通过生理和心理角度的双向探讨,指出此项内容安排在套路教学中存在优越性和可行性。张继生等(2017)运用现象学方式,以具身认知视角提出现代武术教学呈现出“生命性、具身性、身心统一性”[14]的具身意蕴。

2.2.3 研究方法热点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性和传承性较强,学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以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为主。

1)以武术散打教学实证研究为例,王宏(2010)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运用反馈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15];梁亚东等(2015)提出CDIO工程理念的合作互动型教学模式[16],并在武汉体育学院进行武术散打专选课教改加以验证。

2)在质性研究中,王智慧[17](2007)分析了古今习武的基本程序及规律,提出现代武术教学中存在价值把握和系统性不足等问题。郑佳薇[18](2008)从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视角审视珍珠球运动,详细阐释了珍珠球运动入选高校选修课的优势及可行性。可见,相关学者的研究以理论为基,以实践检验,二者的结合有力促进了这一领域理论化和实践性的共同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段时间内,关键词突现即表明其受关注度突增。因此,对这类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帮助揭示该领域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如图4所示,通过CiteSpace突变检测算法得出突现强度前12的关键词突现网络图谱。

由图4可以发现,“学校武术”和“武术教育”在研究时段的后期产生并延续了突现现象,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受到较大关注。历经二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当前以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主要着眼于路径突破和价值重塑两方面。

2.3.1 路径突破

面对学生需求变化和供给错位的實际状况,王稳(2019)等提出,从供给内容、方式、形态和结构模块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新生态”[19]。高旭(2019)等编制了《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并提出可参考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的结构特征与维度含义,构建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20]。而刘文武[21](2019)等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当代武术课堂存在被动习练、技术“复习”缺乏丰富性等问题,强调要平衡武术发展和学生需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2.3.2 价值重塑

面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所遭遇的文化意义弱化状况,更多学者越发重视从文化价值视角审视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段丽梅[22](2018)等明确指出,“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而徐卫伟(2019)等认为,新时代太极拳课程的价值发生了嬗变,要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挖掘太极拳课程的健康价值和文化价值[23]。潘兰芳[24](2019)等也认为,在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中,要“跳出体育本体,内化文化精神”。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确立以来的相关教学文献进行分析,在CNKI上检索到1997—2019年CSSCI发表的高度相关文献共274篇。得出以下结论:

3.1.1 发文总体趋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经历了探索期(1998—2003),观望期(2003—2012),狂热期(2012—2017)和冷静期(2017—2019)四个阶段。虽然近两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出现波动后下降态势,但根据文献共被引的分析来看,被引频次呈现逐年增加、近年稳定的特征,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依然是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3.1.2 研究热点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可从三个视角分别展开:第一,研究结构热点。通过分析图表提取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高校”“教学改革”“套路”五大聚类标签词,明确研究结构中的网络核心。第二,研究内容热点。将相关研究归纳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三个方面。第三,研究方法热点。发现该领域以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并重,以二者互相验证促进理论化和实践性共同发展。

3.1.3 研究前沿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体现为人文主义视角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重塑和现实需求的平衡。一方面,针对新科技利用和学生兴趣开发等现实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另一方面,致力于个体和项目本身的文化价值发掘,试图从根本上挽救其文化意义弱化的颓势。

3.2 未来展望

通过本研究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现有研究多以武术项目的教学改革与路径突破为主体,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推广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认为,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愈发成熟,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可从文化价值、现实需求和教学趣味等方面入手,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为中心,借鉴20多年来武术教学的研究经验成果,构建针对性教学理论并扎根现实困境进行改革探索,以期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呈现“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格局,为我国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齐静.回顾与展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研究20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7-80.

[2]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22(5):92-97.

[3]邱丕相,楊建营,王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2-20.

[4]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13-117.

[5]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6]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3种高影响力外文源刊的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2):51-60.

[7]吴明冬,李政,张萍,等.“一校一拳”教改背景下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45-149.

[8]康戈武,洪浩,马剑,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0):62-69.

[9]刘殿国.对武术教学采用“强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3):47-49.

[10]张伟霞,李群林.武术课教学中应用莫斯顿互惠分组模式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83-85.

[11]艾泽秀.武术套路运动技能教学改革研究——多功能组合式教法的创新模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64-66.

[12]杨华莉,武冬.武术专项技术课“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2016,39(5):79-85.

[13]李刚,李波.攻防技击性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60-61.

[14]张继生,周惠新,谭腾飞.身体、情境、认知:武术教学的具身性及其哲学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7-71.

[15]王宏.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7-100.

[16]梁亚东,崔英波,刘国立,等.基于CDIO理念的合作互动型教学模式在散打专选课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2):66-69.

[17]王智慧.传统学武程序与现实教武现象悖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86-88.

[18]郑佳薇.珍珠球列入高校体育选修课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6):106.

[19]王稳,蒋德龙,李晓华.“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5):123-131.

[20]高旭,柴娇,孟宇.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结构、量表及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99-107.

[21]刘文武,戴国斌.武术教育改革三题:文化·兴趣·掌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38-147.

[22]段丽梅,戴国斌.学校武术的传承异化与教育人类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39-145.

[23]徐卫伟,李英奎.新时代我国高校太极拳课程价值嬗变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7):112-116.

[24]潘兰芳,孙庆彬,周家金,等.论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2):207-210.

大学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极深,而且也强烈地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及生活。本文将对尼采哲学的存在主义和超人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现实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尼采、信仰、超人

一、解决信仰“滑坡”

尼采早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可是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我国进入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实现,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西方已经经历过的那种人的异化、精神的匮乏、道德的沦丧已经初露端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伴随而至。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导致了人们道德的沦丧,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精神的空虚。人们在信仰上出现了断裂,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人们在精神上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面对这种精神上的危机,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而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前车之鉴。尼采的人生哲学虽然在很多方面过于极端化,但是贯穿于他的人生哲学始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表现在:它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宏扬了人的主体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颂扬了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我完善性;他对基督教伦理、对传统道德、对理性主义的尖锐批判,是对价值重估的伟大尝试。所有这些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不无借鉴之处。今天,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一下尼采哲学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人们信仰上的滑坡危机,不无益处。

二、追求个性和创造力

自文艺复兴的浪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人们的自由、个性、人文主义也开始广泛觉醒,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愈演愈烈。到了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是当代人价值观的默认选项,我们主张每个人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推崇民主和自由,讲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等。而这些思想的背后,正是18,19世纪,在西方世界这次思想转向的结果,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是思想的主流,理性主义不再一枝独秀。欧洲的主流哲学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以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派、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等等开始出现,而这些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情绪感受、快乐和幸福。可以说从外部自然世界,转移到了人类自身。

西方世界思想的这个转向,从关注大自然到关注人类自身,正是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的,叔本华看到了人悲观消极的一面,而尼采看到了人积极的一面。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我们似乎没办法改变,而尼采认为,生命存在无限可能,我们应该积极去改变和创造。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无法摆脱自由。自由是人这个存在,所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我们无法摆脱,人任何艰难和无助的情况下,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而尼采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知识或真理,不要盲从宗教或道德权威;个人一定要有创造力,根据自己的心性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尼采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正值西方文明发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尼采哲学体现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追求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不断地否定前人和推陈出新。

三、尼采的超人哲学

尼采哲学思想中有超人哲学的内容,超人哲学的一个前提是“上帝死了”。谈到尼采的“上帝死了,我们理解为上帝不死,超人就无法存在,而上帝死了,人类就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尼采看来,上帝本身就是有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基督教利用上帝和这样的奴隶道德来麻痹群众,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而尼采所要批判的正是这样的观念,他要宣告上帝的死亡,要宣扬大地的力量,要人们抛弃彼岸,把希望放在人类本身。除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之外,我理解上帝和超人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虽然上帝和超人都是一种信仰,但是,上帝是永远不可超越的,是高高在上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上帝是“圣化了的精神”,而超人正是不断的超越,而且超越的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而恰恰是人类自己,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肯定。尼采的超人哲学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从西方现代哲学角度分析,它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也给整个世界带来影响。

首先,尼采所说的超人中的“超”不是超级,而是超越,这个超越其实就是超人哲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超人要超越人类,要超越自己。尼采的超人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方向,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仰。超越是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状态,超人也永远不会僵化,甚至可以说,超人也是一种状态,什么时候超人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觉得自己已經是万能的,而且不可再超越的时候,那么超人就死了,上帝就又复生了。通过看尼采的超人哲学,我们抛开外在因素可以把超越自我看做是一种人的基本属性,人永远都不能满足现状,安于现状,人的一生就应该是不断的、反复的完成对自我超越的过程。当尼采不得不停止超越的时候,他已经失去理智了,所以,有很多人都把1889年作为尼采人生的终结。同样,当我们作为人在还可以超越,而却主动停止超越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对人的属性的自杀。

其次,尼采本就是一位始终保持着生命张力的哲学家,他的批判锋芒和超越精神始终不曾消退。尼采精通语言学,喜爱音乐,具有诗人的语言和气质,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哲学著作里,不难想象,他的著作永远都充满着力量和爆发力。很多人都说尼采是悲剧的哲学家,但是他绝对不是悲观的哲学家,这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尼采批判的就是在基督教衰颓的道德观念下产生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尼采也可以说是虚无主义的哲学家,但就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虚无主义有双重意义:消极的和积极的。前者可视为叔本华的归宿,而后者则是尼采的目标。尼采正是把人的生命理解为“一种冲动、冲创和创造力”,而我的理解,这就是生命的张力。而这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有些颓废的社会和世界,应该是一剂酷烈的良药。

最后,尼采有着深深的贵族情结,这一点无论是从他的生活还是他的作品中都有很充分的体现。我觉得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贵族的哲学思想。虽然他一生并不富裕,不是真正的贵族,但他始终都是精神的贵族。这种精神贵族的表象和我们古时候的文人墨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追寻的是更崇高的理想信念。贵族这个词我觉得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尤其是对于我们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做一个精神贵族应该是个好事。精神贵族不同于物质上的贵族,不需要丰厚的外在的物质条件,需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和思考。在现在这个充斥着通俗文化的时代,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不能被通俗文化所侵蚀,可以抱着旁观的态度去观赏,可以理解,但不能沉溺,因为在精神上的沦陷比在物质上的缺失更可怕。

在20世纪,鲁迅、茅盾等人接受了尼采的超人理论,即“人们总是必须跨越他们的前辈”。他们从尼采的哲学中得出的结论是,它席卷了社会上的各种颓废,并积极创造了具有前瞻性的英勇战士。他们为人民的麻木和固执感到难过。他们深感“民族气质的下降已到了极点”,并希望使用尼采的超人学说来改变沮丧的民族特征。如今,大学生已经继承了鲁迅等人的意志,他们也希望利用超人理论来改变人们的自卑感。一位大学生说: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证明,仅依靠传统的中国自我更新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尼采的精神可以攻击非侵略性和稳定的适度和惯性,并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此外,一些大学生还将“超人”与人格自我完善和成功斗争联系在一起。他们将超人理解为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生活中的坚强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的坚强而伟大的人。人们。一些学生甚至将“超人”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者”进行了比较。一些学生认为“超人”意味着超越自己,与时俱进,超越监禁并树立民主,独立,平等和公民意识。

四、结论

综上,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打破了我们衰弱的神经,带给我们冲击与新生。他向世人发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必须彻底摧毁,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尼采提出的“超人”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提醒我们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

参考文献

[1]尼采.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

[2]尼采.反基督教[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24-25.

作者简介:陈捷帆(1997年-),男,汉,黑龙江省安达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上一篇:外国哲学论文下一篇:中国哲学论文